新生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生儿脐部比较容易受感染,而且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善,集体防御能力较差,特别容易引发脐部感染,影响新生儿健康[1]。为了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率的发生概率,必须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的护理,抓住护理要点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2]。本研究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及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300例新生儿,男婴174例例,女婴126例,出生体重2500-4000g。均为单胎,所有患儿均无宫内感染,Apger评分在8分以上。
1.2 方法
日常护理:(1)保持脐部干爽:新生儿沐浴后及日常被水浸湿或被尿液污染后,需使用干棉球或干净的纱布擦干,并使用络合碘面前进行消毒,消毒时未脱落的脐带从根部向上消毒,脱落后的脐带从脐窝中心向四周消毒,消毒过程中给予患儿2-63根棉签辅助处理,一根棉签用于脐带根部、一根用于脐带周围,另一根用于吸取脐带周围多余消毒剂。(2)避免感染:为保护脐部,新生儿脐带结扎后12~24h往往会使用无菌纱布包扎脐部,而由于纱布容易被刚刚结扎的脐带伤口分泌物及宝宝的大小便污染,给细菌在脐部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因此脐带结扎12~24h后,需及时去除盖住脐部皮肤的纱布,并每天用络合碘毒脐带2~3次,直至脐带干燥脱落;(3)避免摩擦:由于已干燥但尚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很坚硬,经常碰触摩擦,易导致根部出血,因此护理中需注意避免对脐部的刺激,选择柔软的纸尿裤和纯棉内衣,消毒脐部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对脐部造成擦伤。
特殊护理:(1)脐带发红:脐带干燥脱落过程中,根部及周围皮肤往往会有轻微发红,属于正常现象,可使用络合碘消毒,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红霉素软膏外涂脐部;护理过程中若皮肤发红严重,脐轮有肿胀,且发红皮肤温度较高,则可能为发生感染,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2)脐带渗血:脐带结扎不彻底,可造成脐带渗血,多发生在结扎后12h内,若新生儿发生脐带渗血,则需重新结扎止血;少数脐带干燥后未脱落前,受牵拉、刺激等,可导致脐带渗血,若发生此种情况,可使用云南白药外涂;脐部出血量较少时可用碘伏消毒加压包扎或用明胶海绵止血,如出血较多按压止血无效时,应缝扎血管止血。(3)脐部分泌物:脐带愈合过程中,残端往往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渗出后,需及时清除,以避免分泌物干燥后,导致脐窝和脐带根部发生粘连,引起感染;(4)脐带脱落迟:新生儿脐带一般3~7d内可自然脱落,若2周后仍未脱落,则需对脐带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查看是否有红肿、化脓、大量液体渗出等,若有脐炎发生症状,则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若无以上现象,则可使用络合碘进行消毒,并保持残端干燥,以加快脐带脱落;(5)脐肉芽肿:因脐带脱落过晚发生脐炎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脐肉芽肿,表现为脐窝内有粉红色易碎有渗出的包块,脐窝内潮湿有渗出,易出血及感染,可并发脐同皮炎。为保持脐部干燥,可用10%硝酸银烧灼,小肉芽可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镊子夹除后加压包扎,每天2次换药。此外,在新生儿出院前,还应做好脐部护理宣教,为产妇及家属讲解的脐部护理要点,教会产妇及家属正确消毒新生儿脐部的方法,注意避免脐部潮湿、污染,若发生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
在新生儿脐带护理过程中,仔细观察新生儿脐部变化情况,是否有粘液性分泌物,是否有潮湿、渗血情况出现,记录新生儿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
2 结果
经护理后,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在家属满意度方面,非常满意167例,满意84例,一般满意49例,无一例不满意,家属满意率达到100%。
3 讨论
婴儿脐带周围有着丰富的胶质样组织,细菌非常容易再次繁殖、生长,特别是厌氧菌和病原微生物和细菌感染。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在出生7天以后才会自然脱落,脐部创口需要2周才能完全愈合[3],这个阶段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与新生儿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对新生儿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降低新生儿脐带感染。由于脐部潮湿易滋生病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日常中需保持脐部的干爽,注意做好脐部保护及消毒,避免感染及摩擦,以防止脐炎及脐部擦伤。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脐带发红、脐带渗血、脐部分泌物、脐带脱落迟及脐肉芽肿等脐部特殊护理,从而减少脐部并发症。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过精心的脐部护理,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表明了护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丽君,郭玉萍.改进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0(12):55-56.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 , 发展较快 , 如治疗不及时 , 则会转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新生儿重症肺炎是指除肺炎常见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外 , 并发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体温不升或伴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等[1], 病情重 , 死亡率高。因此 , 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治疗和护理 , 要及时有效 , 精心护理 , 随时监视婴儿的生命体征 , 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 NICU在 2011年 1月至 2013年 2月收治 4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 , 总结护理要点,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院 NICU在 2011年 1月至 2013年 2月收治 4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男 22例, 女 20例, 足月产儿 34例 , 早产儿 8例 , 日龄 18 h~30 d, 体质量 2.36~4.85 kg。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 , 同时结合经胸部 X光片检查及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 ,确诊为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2]。42例患儿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痊愈 40例, 好转 2例。
2 护理
2. 1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给予所有患儿心电监护 , 加强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 尽可能使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89%~93%之间。密切注意患儿面色、嘴唇、皮肤颜色的变化及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 如有异常 , 立即告知医生, 及时处理。
2. 2 呼吸道的管理 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引起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 ,抢救呼吸衰竭重要的环节是改善其通气功能。由于新生儿的呼吸道尚未完全发育 ,如不当 ,则会引起舌根后坠 ,造成喉梗阻。因此 ,要经常更换患儿 ,取仰卧位时应将头抬高 15~30°,以防窒息。注意翻身、拍背及引流 ,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痰液较多的患儿 ,给予雾化吸入或轻柔吸痰处理。吸氧可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呼吸换气功能 ,是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本文多采用改良式鼻导管法给氧, 保持氧流量在 0.5~1.0 L/min[3]。对于肺出血、肺透明膜病变新生儿可适当运用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 ,在使用正压通气的过程中 ,气胸出现的机率为 20% ~40%[3]。因此 ,运用呼吸机时 ,应正确应用 ,密切监视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避免气胸的发生。
2. 3 家属心理的护理 患儿家长因为患儿的病情严重 , 心理负担较重 , 有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 适当的心理安慰 , 详细耐心的解释家长的问题 , 及时与家长沟通 , 让家长配合护理工作 , 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使患儿早日康复。
2. 4 抗感染护理 建立静脉通路 , 并固定好。遵医嘱应用药物 , 根据患儿病情 , 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注速度 , 保持输液通畅。详细准确记录患儿的出入量 , 同时注意观察两便是否异常。
2. 5 喂养及口腔护理 采用人工喂养时 , 根据患儿的体质量及病情计算需要奶量。母乳喂养时 , 患儿自觉饱感就可。不能自主进食的患儿给予鼻饲进食。尽量少食多餐 , 以防溢奶发生危险。患儿喂养后 , 应抱起拍背 , 而后取头侧右卧位 , 以减少吐奶的次数。同时注意患儿的口腔护理, 每次喂养后 , 均应让患儿进食少许温开水 , 并且每日用生理盐水清理口腔3次, 防止鹅口疮的发生。
2. 6 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每日给予患儿洗澡或擦浴 1次 ,加强皮肤护理。同时观察皮肤有无红疹等出现 , 如有及时处理。脐带未脱落或脱落不久者加强脐部护理 , 每日用酒精或双氧水擦拭, 防止脐炎的发生。勤换尿布, 防止红臀。
2. 7 环境的控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要清洁卫生 , 通风良好 , 保持适当的室温和湿度。空气每日消毒 2次 , 物体表面及地面每日消毒 1次。所有工作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前要先洗手、消毒、更换隔离衣、换鞋帽。患传染病的人员禁止入室。患儿用物均经消毒处理。
3 讨论
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病情危重 , 病死率较高。因此 ,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基本功 , 严密监视病情 , 一定要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 维持患儿的血氧饱和度 , 并能及时预防或发现及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 , 减轻患儿的痛苦 , 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崔焱 , 丁玉凤 , 王建华 .儿科护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2: 78.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篇4
1.1调查的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该前提下对新生儿家长应用健康教育方式。从患病新生儿入院到出院期间对其家长进行规律的、有序的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并设计新生儿科疾病知识问卷,将一百分设定为满分,将分数在八十分以上的定为达标,并设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健康知识认知情况。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以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以P<0.05判定为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1.3常规护理方法
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如果新生儿的体温偏低,则可以采用暖水袋,确保其体温上升到三十六摄氏度之上,在保温过程中注意不要烫伤患儿的皮肤,并加强对室内湿度的控制,确保湿度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吸氧护理中,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通过面罩器为患儿提供湿化氧,氧吸入的时间为五小时左右,氧的浓度为45%左右,之后可以采用间断供氧的方式,直到患儿呼吸恢复平稳,且皮肤青紫消失为止。加强新生儿护理,保证呼吸通畅,密切对新生儿的啼哭,呕吐、面色、神志、生命体征的观察。
1.4健康教育的途径
1.4.1在入院的时候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患者刚入院时,应该让其家属熟悉医院环境及医疗设施设备,并了解医护人员及设备使用方法。医护人员应以真诚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跟新生儿家属沟通。医院应对其家属发放一些具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且简单易懂的育儿小册子,或者将其制作成光碟,向家属介绍各种新生儿疾病的防治知识,并对其介绍新生儿病区的环境,专科的特色,对其宣传正确喂养新生儿的方式,并明确医院探视制度,加强对新生儿家长的关心,尽量满足其需求,让家长放心,消除焦虑心理,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1.4.2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家属在其住院期间,会因为过度担心患儿病情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安心。根据患儿病情不同,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如果条件允许,应让家属跟新生儿接近,以促进其跟孩子间的感情,在家属陪同新生儿进行各种检查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易懂的语言宣传新生儿疾病等相关医学知识,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并介绍常规护理方式,介绍母乳喂养好处等,让家属加强对疾病从发生到康复等过程的理解,并提高治愈的信心,消除焦虑心理,并利用家长探视时间,根据家长带有的疑虑,对其进行解答,可以采用随时随地讲解疾病知识的形式,或者通过讲座形式为家长提供疾病知识,也可以在新生儿科、产科等科室中展开各种育儿技能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让家长获得更多新生儿健康知识。
1.4.3在出院的时候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患者的家属很多都缺乏相应的喂养幼儿及营养知识,对各种新生儿疾病认知低,尤其是初产妇,因此,应该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等亲自进行指导和师范,提高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并明确护理要点,育婴的基本知识及医学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等,并发放育儿健康手册,指导出院后新生儿全身各部位的护理工作,对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等,应给予家长相应的疾病护理干预光碟。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0%,健康知识达标概率为96.0%,而对照组分别为82.0%以及73.0%,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随着各种疾病发生概率的不断提高,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所秉承的思想是健康第一,在身体机能恢复及疾病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全面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应的健康知识,并传播较多的医学卫生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逐渐培养起一种健康的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强化保健的意识,以降低发病概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衡量,健康教育已经是护理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治
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是新生儿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的皮肤及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新生儿黄疸因得不到患儿家长的重视,因此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强有关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年龄1~28 d,其中男35例,女25例;其中早产儿3例,足月儿57例;剖宫产48例,自然分娩12例,出现黄疸时间7 d 15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35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者15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0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为轻重不等的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
1.2 病因 围产因素25例,包括窒息、缺氧、低血糖、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感染因素18例,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败血症、脓疱疮、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多因素混合7例;母乳性黄疸5例;原因不明3例;新生儿溶血病2例。
1.3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儿均给予光疗退黄、抗感染及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本组60例患儿均达光疗指征,血清胆红素>205~256 μmol/L(12~15 mg/dl),采用蓝光进行治疗,8~12 h间断光疗即每天照射8~12 h,停16~12 h,注意保护双眼和生殖器,用黑布遮盖,若出现青铜症,停止光疗。胆红素下降到7 mg/L以下即停止治疗。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抑制作用防止新生儿溶血,用量500 mg/(kg•d);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其中有2例患儿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20 mg/dl),在光疗的基础上给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本组60例患儿治疗3 d后,治愈12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 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做好患儿的排便及进食记录,观察新生儿吮吸力等反应是否正常,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食欲差、吮吸无力、烦躁不安等情况,护理人员应耐心喂养,保证新生儿的热量供应,必要时可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2.2 蓝光疗法的护理 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疗前,给患儿洗澡、喂奶、更换清洁尿布、剪短指甲、处理脐部皮肤、带好眼罩并保护好会阴,避免新生儿烦躁不安影响治疗效果。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为28~30℃,湿度55% ~65%,将患儿放入床中央,以获得最佳光照的位置,调节好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光疗期间每隔2~4 h测生命体征1次,注意体温变化,根据测得的体温随时调节光疗箱的设置温度,控制患儿体温在36.5℃~37℃;光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观察黄疸部位程度的变化,皮肤有无发红、干燥、发疹,尿、大便着色与性状;保持水分营养的供给,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乳,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儿高2~3倍,故应在奶间喂水并观察出入量;经常为患儿更换,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可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俯卧照射时应有专人护理,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
2.3 新生儿抚触和游泳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抚触的双手对新生儿全身的皮肤以温和良好的刺激。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婴儿的哺乳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抚触,每日2次,每次10~15 min;游泳时水波对皮肤的刺激能对新生儿的外周血管起到按摩的作用。另外游泳时水对胸廊的压力使新生儿的肺活量增加,对胸廊的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2.4 健康教育 细致地向家长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病情的转归以及蓝光疗法的治疗意义等相关知识,让家长认识到此病的严重性,向家长说明此病可能会带来的后遗症,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和智能的开发,教家长一般的护理措施。
3 小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因素引起,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晚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及为母乳性黄疸为主。其病因复杂,临床应注意治疗要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护理人员应加强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及时发现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只有早诊治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黄疸对新生儿的损害,改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 201203.
[2] 江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实用临床医学, 2008,9(3):77.
[3] 包克珍.10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西南军医,2010,12(1):4243.
篇6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方法和体会。方法 对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产后窒息实施抢救复苏护理的11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过完善的复苏护理配合,113例新生儿产后5 min复苏成功86例,10 min复苏成功24例,死亡3例,复苏成功率为97.3%,平均住院天数(8.6±1.8)d。结论 正确、及时、有效地复苏配合,不仅可使新生儿各项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减轻新生儿的痛苦,还可降低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56-02
新生儿窒息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过程中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因母体妊娠合并症、骨盆狭窄、胎位异常等高危因素及分娩时不良情况的发生[1],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据报道[2],其发生率在我国为5%~10%,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而造成小儿智力低下、脑瘫和癫痫等后遗症。因此,助产士作为新生儿的最早接触者,积极有效地复苏护理配合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预后,对减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有重要意义。对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产后窒息实施抢救复苏护理的11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共分娩产妇6689例,年龄23~38岁,平均30.9±3.5岁,经阴道分娩2717例,剖宫产397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3例,其中孕≥37周94例,<37周19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91例,<2500g22例。患儿均有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表浅、不规律等症状,以Apgar评分[3],轻度窒息87例,重度窒息16例。
2护理配合
2.1 复苏方案
由于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缺氧发生呼吸窘迫的延续,因此,在每一位产妇分娩前应事先了解母体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胎儿的胎心、胎动及羊水和胎盘的情况,对每一次接生即使产妇及胎儿各方面均预计正常,也要做好各项复苏准备。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4],熟练掌握复苏的技能和步骤,以确保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改善预后。
2.2 复苏前准备
了解有无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认识到窒息在一定时间内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可逆转的,复苏越早,新生儿致残、致死率越小,预后越好。对有发生窒息可能的高危分娩应通知产科和儿科医师在场,避免因错过抢救时间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尽早做好复苏前的准备。
2.2.1 物品及药品准备 物品:听诊器、喉镜、给氧装置、牙垫、注射器、剪刀、无菌手套、注射器、新生儿吸痰管、吸痰器、留置针、消毒液、预热的新生儿辐射台。药品:5%碳酸氢钠、10%葡萄糖、维生素K1、地塞米松、1:10000的肾上腺素,纳洛酮等。
2.2.2 人员准备 每一位产妇分娩时都应有一位产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完整复苏技术的助产士在场,掌握面罩、气囊给氧、气管插管及抢救药物应用技能。
2.2.3 环境准备 应提前进行手术室准备,保证室内温湿度,控制温度在26~28℃,湿度在55%~65%之间,将新生儿辐射台预热好,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6.4~36.7℃左右。
2.2 复苏时护理
2.2.1 通畅呼吸道 抬头娩出后应立即用纱布从额部向鼻、口、下颌挤擦黏液,用吸球吸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粪和口咽部与气管内的黏液。胎儿娩出断脐后将其置于辐射台予保暧,摆正,使新生儿头轻度伸仰,用吸痰器清理呼吸道,吸净口腔、气管中的分泌物,注意限制吸管的压力和时间,压力应控制在13.3kPa,时间每次不超过10 s,以免过度吸引导致喉痉挛和心动过缓引发自主呼吸延迟[5]。对轻度窒息新生儿可用手拍或手指弹新生儿足底以诱发自主呼吸,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应立即用气囊面罩正压给氧,以促使恢复通气,通气时注意观察其面色、呼吸、心率和肌张力的变化,以便对新生儿复苏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2.2.2 建立呼吸和有效循环 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应立即建立有效循环,将正压给氧氧流量调至4~5 L/min,保证吸氧管与呼吸气囊各连接部位的通畅,挤压气囊时,注意挤压时压力及频率,以胸部轻度起伏即可,频率40~60次/min,观察缺氧是否改善,如心率仍<60次/min时,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注意深度和强度,并观察患儿面色、皮肤、呼吸的恢复情况。
2.2.3 药物应用 应遵医嘱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保证用药过程中药物名称、剂量、用法、途径、时间的准确性。对医生下达的头口医嘱,助产士应再次复述,经两人核对无误后立即执行,避免用药错误,对使用过的空安瓿保留至窒息儿抢救结束后,保证整个抢救过程在有序、快速、有条不紊中完成。
2.2.4 保暖与评价 有专家认为[6],没有良好的外部热源会导致复苏反应的延长、减少或缺如,使新生儿耗氧量增加,代谢亢进,进一步加重窒息。而且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过低的体温可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加重缺血缺氧程度。因此,保暖是保证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复苏过程中要保持新生儿温度的恒定,并注意观察复苏过程中新生儿的面色、皮肤、精神、呼吸、心率等恢复情况。
2.3 复苏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复苏成功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注意神志、肤色、排尿情况,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惊厥、尖叫、肌张力等脑损伤表现,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使患儿保持侧卧位,防止因呕吐物误吸再次引起窒息而引发吸入性肺炎。
2.3.2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 新生儿因机体抵抗力差,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病原菌易侵入机体引发感染[7]。因此,我们人员应尽量对新生儿实施隔离性保护,接触患儿前应仔细洗手,减少探视人员数量和时间,定期更换、消毒物品,做好皮肤、口腔、脐部和臀部护理,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伤残率发生。
2.3.3喂养护理 窒息患儿由于缺氧,血氧分压下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的血液集中供入脑、心等重要器官,从而使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发生[8]。因此,喂养时应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少量多次、由稀到稠的喂养,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奶量速度,防止因吸奶费力或过急而导致呛咳、呼吸困难等,喂奶完毕后将患儿抱直,轻拍背部,使空气排出,并观察患儿有无吐奶、青紫、憋闷的异常发生。
3结果
经过完善的复苏护理配合,113例新生儿产后5 min复苏成功86例,10 min复苏成功24例, 3例因孕周不足30周,体重不足1500g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7.3%,住院天数5~13d,平均(8.6±1.8)d。
4体会
新生儿窒息作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症状,对患儿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做好产前检查、消除和预防妊娠期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本组资料的护理,本人认为,正确、及时、有效地复苏配合,不仅可使新生儿各项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减轻新生儿的痛苦,还大大降低了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桑晓燕.手术室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要点[J].心理医生,2011(7):542-543.
[2] 张绮翎.复苏在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8):37-38.
[3] 申桂英.助产士窒息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108-109.
[4] 李晓丽.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200-201.
[5] 陈咏华,熊琼.剖腹产手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配合[A].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护理管理研讨班暨三届四次手术室专业学术交流会资料[C].2012:77-79.
[6] 苏红,史秀琼.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内蒙古中医药,2012(4):168.
[7] 吉小平,王宋青.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抢救和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8(15):33-29.
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抚触;应用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抚触,能起到调理肠胃蠕动的作用,并促进粪便排泄,减少肝肠循环造成的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促进黄疸消退的目的,故抚触做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值得推广。本文分析了找出抚触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上应用停滞不前的原因,并为推广提出有效的策略。
1 抚触的优点
(1)经济实惠,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时间充裕;操作简单,简便易学,效果确切;亲身经历,不仅加深亲子感情,还能满足婴幼儿对皮肤的饥渴;副作用小。
(2)抚触能帮助实物消化吸收,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5]。通过抚触护理改善婴儿睡眠,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促进母乳喂养;同时还能让产妇防松,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6]
(3)有研究结果显示,抚触可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黄疸程度及其对脑神经的潜在危害[7]。欧彩斌通过108例黄疸儿对照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黄疸儿童的智力发育[8]。
2 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在临床遇到的障碍
(1)抚触持续时间长,间断则容易复发抚触每天坚持做三次,每次15分钟左右,少则持续1个星期,多则达1个月,如果期间间断进行,不仅会延长病情,而且也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无法辨别究竟是病理性黄疸还是生理性黄疸。
(2)作用效果没有蓝光治疗明显 单纯用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佳、副反应少,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并需要不断监测黄疸指标及排便、睡眠质量、饮食等情况,黄疸呈阶梯性下降。间歇蓝光照射,通常需要12H至24H即可完成,无论从胆红素指数还是皮肤黄染退却程度都较明显。
(3)工作繁琐,患病儿较多,人手资源缺乏 随着疾病的分类越来越细,护理人员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琐碎。任何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都有可能发生生理性黄疸,导致患病儿增多,相对的人手资源缺乏不够。
(4)相关研究较少,受重视程度较低国内外对于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较少且统一,普通老百姓也不明白抚触即可治疗黄疸的原理。由此以往,抚触无论从经济角度、人们的需求方面,科室的利益等也难怪得不到重视。
3 相关对策
(1)间歇蓝光治疗配合抚触,因为单纯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会产生副作用,今有相关研究表明,间歇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出箱期间采用腹部抚触,经过间歇蓝光+抚触的疗程后,不仅效果优于单纯抚触治疗或单纯蓝光治疗,还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
(2)专科医院、针对个体病案行不同疗法,对于不同程度的黄疸,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次,可以在个别儿科重点医院或三甲医院先展开此方案,根据效果决定是否在全市推广。
(3)开设母婴同室,让父母自行抚触医院儿科可以开设母婴同室,并教会孩子家长抚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帮助患儿尽早的恢复健康,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4)作为一种预防手段进行推广。医院应该多开展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讲座,从病因,发病时间,临床症状,护理要点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生儿黄疸病,并可现场教授父母抚触的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些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也是比较容易学会的。
4 结论
抚触虽然不能作为一种更快速有效的方式来治疗新生儿黄疸,但是它的作用,它的优势(简单易行,性价比高)等还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认为最好可以采用阶梯疗法,针对不同病因、程度的黄疸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这就希望广大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根据不同分类进行更加细化的治疗方案,望在治疗新生儿黄疸这一块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Boyd S.Treatment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neonatal jaundice[J]. Nurs Times,2004.
[2]Peiser DJ.Neonatal jaundice:physiologic variation or pathologic process[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4.
[3]刘晓丹,马俊,周艳.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
[5]秦晨.新生儿抚触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12:134
[6]吴洁滢,陈丽洁.新生儿抚触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自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产科出生活产新生儿1589人,其中:男726人、女863人,诊断标准,新生儿窒息按照Imin Apgar评分标准,即出生1分钟O~3分为重度窒息,4~7分轻度窀息,8~10分为正常。发生新生儿窄息1 03例,窒息发生率6%,其中轻度窒息85例发生率为5%。重度窒息1 8例,发生率为1%。
1.2 方法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胎儿娩出后,立即挤净并吸除口、鼻内粘液,触觉刺激使其开始呼吸,观察心跳、呼吸及肤色,如有羊水1lI度污染者,为防止新生儿开始呼吸,双手紧箍胸部,大多数窒息儿,即可啼哭和正常呼吸,上述处理呼吸不充分,心率
2 护理要点
2.1 保温整个复苏过程必须保温,胎儿娩出或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减少体表散热,使新生儿的新陈代谢,耗氧量处在低水平,有利于新生儿的复苏。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至呼吸平稳面色正常为止,低流量氧浓度不超过40%,防止氧中毒。
2.3 复苏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护理记录,一般情况如神志、唇色、肤色、肌张力、大小便次数、颜色,同时做好各项记录如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2.4 窒息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要保持安静,为防止出血加重,头肩部应稍抬高,尽量不要搬动患儿头部,患儿烦躁时给予镇静剂,有明显颅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并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
2.5 合理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少量多饮,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血氧分压和PH值下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使大部分血液入脑、心、肾上腺等生命器官,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如果过早经口喂养,会使肠壁缺血坏死加重,易造成肠坏死,故经口腔喂养应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以母乳最好。
2.6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预防交叉感染,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 结 果
103例窒息儿中,2例因脐绕颈、急性缺血缺氧,引起重度窒息复苏尚未成功;4例因胎粪吸入20分钟后呼吸仍不规则,出现抽搐,家长放弃治疗。其余均复苏成功。
篇9
【关键词】安全管理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爱婴区是一个特殊的病区,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科室工作繁琐细化,责任重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安全管理是爱婴区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谨慎而周密地防止新生儿在住院时发生护理失误及意外伤害,是爱婴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病房的管理者和护士责任重大。本文就我院产科爱婴区的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做一回顾,探讨这一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安全情况调查与资料收集
通过检查、医护人员反映、产妇家属反馈、院外对比学习等方式,收集我院爱婴区新生儿病房中存在的影响安全护理的因素、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各种改进措施建议等。统一整理,归纳,总结。为研究安全管理进一步改进措施做准备。
(2)根据总结资料,针对安全问题采取措施,全面入手,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重点解决突出的安全问题,同时对一般安全问题不放松警惕,留意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医护之间相互合作,护患之间相互配合,科室之间互相借鉴,进行全方位的爱婴区病房安全管理改革,并不断改进。
(3)评估管理效果 通过护理人员考核、医护反映、产妇家属反馈以及对病房的各项安全质量指标调查,评估管理效果。将各项指标标准化行统计学检验,均为计数数据,将其率化后以χ2检验,以安全管理加强前后6个月为期,对改革实施前后安全管理的状况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1)通过安全管理改进,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护理质量上升,护理缺陷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水平。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的考核情况如下表1:
表1显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后,护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掌握较前好,处理突发事故能力提高,与强化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者从各方面总结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成效如下表2:
表2数据提示,安全管理加强后,无论从服务方(护理的失误)还是受服务方(家属反馈)评价,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均有所提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爱婴区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如下安全管理问题值得注意:1)某些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因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强度高,需要熟练的护理操作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有些护理人员平时较注重专业护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注意安全管理素质的同步提高。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完成专业工作后不注重安全危险因素的防范,遗留安全隐患。2)医护患沟通不足。医护之间除常规护理医嘱之外,往往缺少其他有关安全因素的交待与沟通。护理人员容易片面理解工作职责,有时护理工作并未能完全达到临床上要求的真正护理安全水准。爱婴区病房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护患沟通是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实现的前提,也是健康宣传工作落实的基础。如果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缺乏耐心、细致的交流,容易在预后、费用等方面发生纠纷,成为安全管理的一大阻碍。3)由于新生儿安全措施的大力实施,开展有了广泛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新生儿家长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对新生儿意外情况的防范能力加强,并掌握了一些处理意外情况的方法,如预防新生儿溢奶误吸、脐部感染,有效地减少了意外意况的发生。[4]
(2)爱婴区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针对新生儿病房中存在安全管理不足,研究者总结出以下强化措施:1)重视安全管理知识的普及。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专家意见,不断修订,并组织护理人员仔细学习,定期考核。在继续推进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管理技能,重点增强检查补错意识,提高纠错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注意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谨慎,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护理事故的发生。2)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医嘱的同时,须注意报告新生儿的安全情况,征询意见,一同制定安全护理计划。指导家长正确喂哺,对护理要点做示范,并提醒喂养、护理的注意事项,宣传关于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令其心中有数以减轻其忧虑,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医患、护患矛盾。3)注重细节的管理,掌握细微的关键所在。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对病房的各种仪器、操作的进行有透彻的了解,不可有盲点与误区,可定期培训并组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护理人员须注重文书的写作,组织护理文书规范化写作培训,定期检查,查漏补缺。把文书写作提到安全防范的高度。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是爱婴区新生儿病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医疗的效果与预后,需要医护患同心同力,良好配合,只有处处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使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05.5,836-837.
[2]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42-144.
[3]韦艳姬,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0,7(7),94-95.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护理配合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为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心病总数的7%~9%。患儿出生后多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绝大部分患儿必须及时手术,否则30%的D-TGA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50%左右在1个月内夭折[1]。我院心脏中心自2006年9月至2012年10月共完成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手术23例。现将手术配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为2~27 d,平均 (8.3±2.5)d;体重2.8~4.3 kg,平均(3.3±0.63)kg。D-TG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卵圆孔未闭(PFO)22例,D-TGA合并PDA和室间隔缺损(VSD)7例,D-TGA合并VSD和房间隔缺损(ASD)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超声心动图确诊为D-TGA,在全麻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行switch术以及PDA切断缝合术和/或VSD、ASD修补术。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95~210 min,平均(125±21.7)min,手术配合顺利。1例TGA+PDA患儿,因左心发育不良,反复尝试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术中死亡。其余患儿安返CCU,其中延迟关胸5例。
2 手术室护士配合
2.1 巡回护士配合
2.1.1 准备通路,精确记录出入量
常规于术前1 d访视患儿及家属,并赠送“术前访视温馨提示卡”。协助病房护士建立良好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保留静脉留置针,便于进行术前补液和麻醉医师快捷用药。若怀疑原有外周静脉通路不通畅,在患儿麻醉后,必须于其上肢或头部另建立新的静脉通路,保证术中用药或补液通畅。为了更精确的记录出入量,我们采用新生儿吊桶输液,同时将新生儿吊桶改装成为尿桶以便精确记录尿量。
2.1.2 准备
患儿取仰卧位,在头部、肩胛部、臀部等容易受压部位的骨隆突处垫好硅胶垫,对于比较瘦弱的新生儿可以在臀部贴好防褥疮贴。抬高胸部约10°左右,利于术中充分暴露心血管,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妥善固定。摆放过程中注意保护各种插管,勿使其拖出或弯曲受压。电刀负极板选择新生儿专用负极板,紧密黏贴,防止灼伤皮肤。为避免无菌敷料单产生的重力压迫使监测出现误差,患儿安放血氧饱和度探头的手或脚置于血氧保护套内,(我们用废弃的250 ml生理盐水塑料瓶,剪掉前口,胶布粘贴边缘)。
2.1.3 保温措施
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体表面积比成人相对大,皮下脂肪少,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若持续处于低温状态会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重者可引起室颤[2]。因此,在手术期间采用灵活的保温措施尤其重要。在患儿进入手术间之前,将室温度升至25℃~26℃,体外循环降温过程中将室温降至18℃~20℃,体外循环复温后再将室温升至25℃~26℃。同时联合使用新生儿控温毯,在进行麻醉操作和建立动静脉通路时,将新生儿控温毯温度调至43℃,手术开始后调节为38℃,体外循环降温时停止使用控温毯,复温时再次打开控温毯并将温度提高至43℃,便于术后复温和保温。
2.1.4 输血配合
新生儿凝血机制尚未发育完善,经过长时间深低温体外循环后,凝血功能进一步恶化[3]因失血过多引起体液失衡。这期间巡回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术前遵医嘱准备血制品,提前做好严格的输血前核查工作。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随时配合麻醉医师,为患儿输注相应的血制品以维持循环稳定。所有血制品在输注之前均需加温至37℃,避免直接输注大量冷库血引起患儿体温迅速降低,导致凝血功能进一步恶化或引起室颤等严重并发症。
2.1.5 术后转运准备
转运前备好远红外床并预热,确保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复苏囊及液体微量泵功能正常,备好转运氧气瓶保证供氧,并提前通知监护室工作人员做好接收患儿准备。
2.2 器械护士配合
2.2.1 手术操作的配合
器械护士必须了解手术过程和难点,提前备好手术所用的精密器械和缝线,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各项操作。D-TGA患儿年龄小,室缺位置较为特殊,术野难以暴露,补片较为困难,器械护士应准备合适的笔式持针器、精细镊子及6/0Prolene线、大小合适的涤纶片和四格宽度的长涤纶垫片,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加固缝合,防止缝线撕脱。移植冠状动脉时,应提前备好各种型号角度的精细剪刀(前向剪、回头剪)以及冠状动脉刀、针式电刀头等手术器械,还应准备好型号合适的冠状动脉探条,用于游离冠状动脉并探查内径的大小。为保证主肺动脉通畅,防止术后右心功能不全,吻合大动脉时多采用7/0Prolene线连续缝合,心包补片修复取冠状动脉造成的主动脉根部缺损亦用7/0Prolene线。新建主动脉吻合完毕后,在开放阻断前一般需在其表面涂抹生物蛋白胶预防出血,也应提前做好准备。
2.2.2 自体心包片的处理
手术常规留取自体心包片,用于修补原主动脉根部冠状动脉缺损处,形成新建主肺动脉根部。器械护士的职责之一包括妥善处理自体心包片,先将留取的自体心包平铺于纱布上并放置于弯盘内,然后用0.6%戊二醛均匀喷涂、固定15 min,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五遍,并将手套上的戊二醛残留液一同冲洗干净,保持心包平整挺括。
2.2.3 延迟关胸配合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手术复杂,体外循环时间较长,常合并严重的心肌水肿和肺水肿,常规关胸会导致心脏组织受压、心排血量减小,影响循环稳定,此时需要延迟关胸[4]。本组有5例延迟关胸病例,我们利用2 ml注射器及心包引流胶皮管制成两个小撑子,支撑于劈开的胸骨中间,使其不压迫心脏,然后用5/0Prolene线将进口人工皮肤缝合于皮肤切缘以保护切口。
3 体会
D-TGA患儿一般出生后病情危急,必须得到及时治疗方能存活。Switch 手术是目前治疗D-TGA的最理想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其手术复杂,精细程度高,对外科技巧要求很高,也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来配合完成[5]。术中精心的护理以及与医生的默契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刘迎龙.小儿心脏外科监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2.
[2] 李双梅,谢庆. 婴儿深低温体外循环的护理.现代护理,2006,12(26):2052.
[3] 李春琦.12例新生儿行完全性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中华护理杂志,2008,8(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