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生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生产技术

篇1

(一)课程设计理念。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突出职业能力和服务专业教学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理念,根据作物生产行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资格标准及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专业实践教学服务为原则,将农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道德目标贯穿于教学各环节。

(二)课程设计思路。1.校企合作,根据农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标准。召开本地农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邀请农业企业专家和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参加,与课程组教师一起,立足当地,分析本地区农业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完成农作物生产过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逻辑关系排序,制定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按照农作物生产岗位能力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按岗位重组、优化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农作物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生产过程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施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农作物生产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这门课程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探索。(1)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农作物物候期的特点,依据生产的工作过程确定;(2)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我们将教学实践环节内容设在校内农业基地,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练,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针对中职教育的本质特点,通过对农学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分析和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农业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农业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构建课程内容。

(一)农业行业岗位群与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现代作物生产、良种繁育、植物病虫识别与防治、设施农业技术、农资营销与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主要作物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农业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及课程骨干教师通过对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参照劳动部农技工资格认证标准,结合农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人才调研、农技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从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要求分析入手,紧紧结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标准,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采用知识应用的课程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学中做,做中学”的特点。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更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可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动过程为导向,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角。根据教育规律和能力递进规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将其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针对课程中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四、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平时考核(70%)。平时考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考核: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如考勤5%、课堂讨论5%、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10%,总计按20%计入期终总成绩。生产性实训过程与结果考核:选取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成绩按50%计入期终总成绩。

(二)期终考核(30%)。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采用闭卷形式,成绩按30%计入期终总成绩。

篇2

关键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68(2016)05-0107-04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农业主产区、主要农作物和生产领域的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及废膜捡拾为重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为主体,以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及改善农机化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甘肃省农机局在全省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抓点示范工作,共建立了45个示范点,其中建立省级示范点7个,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在7个省级示范点抓点示范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1取得的成效

1.1建立示范区,总结形成了一批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工艺路线

分别选择了代表性较强的河西灌区、陇东塬区、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建立了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省级示范点,采用比较成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集中连片、示范推广,主要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垄作半膜、平作半膜、平作不覆膜、保护性耕作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大垄双行覆膜覆土、单垄单行不覆膜等技术模式。实施耕整地、起垄覆膜、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废膜捡拾及深松等环节机械化技术。通过边试验示范,边总结经验的方式,按照全程机械化技术内容的要求,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和机具的适应性,从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作业规范、机具选配及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工艺路线。1.1.1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工艺路线按照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涉及到的种子选择处理、地块及茬口选择、精细整地、起垄覆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废膜捡拾等多个环节综合考虑,在肃州、广河、崆峒、安定及榆中5个示范点示范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3种,经对比试验,确定全膜双垄沟播、平作半覆膜、平作不覆膜3种模式作为主推模式,按照主推模式,研究提出了工艺路线、适宜区域,见表1。1.1.2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工艺路线按照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涉及到的种子选择处理、耕整地、起垄覆膜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和废膜捡拾等多个环节综合考虑,在安定和临洮示范点示范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4种,经对比试验,确定半膜覆土、大垄双行覆膜覆土、全膜双垄沟模式和单垄单行不覆膜4种模式作为主推模式,按照主推模式,研究提出了工艺路线、适宜区域,见表2。

1.2开展试验选型,初步明确了一批主推机具各示范点

针对玉米、马铃薯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性能优良、适应性强的作业机具,项目组并对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试验选型,初步明确了一批主推机具(见表3、表4),这些机具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对机具先进、安全、适用及经济的要求,基本解决了全程机械化机具配套问题,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1.3定量测定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凸显了全程机械化的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中,设置了不同技术模式下的对比试验,定量测定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测试不同耕种模式下作物生长、产量以及作业成本的情况,规范调查取样程序,认真测定相关数据,科学分析对比试验结果,比较全程机械化不同模式的效益,为进一步探索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准确评价机械化作业效益,总结完善全程机械化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了翔实依据。本项目不仅为示范工作树立了样板,也为今后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1.3.1作业成本测试分析主要测定了玉米和马铃薯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残膜回收等5个环节的作业成本,以半机械化为对照,计算出了节本情况,试验结果详见表5、表6。成本测算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比对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方式,减少作业工序2~4道。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均成本为4720元/hm2,比半机械化生产成本降低10837.8元/hm2;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均成本为6843.6元/hm2,比半机械化生产成本降低15671.4元/hm2。1.3.2作物产量测试分析主要测定了玉米和马铃薯生长、产量等情况,以传统种植为对照,计算出了增产情况,试验结果如表7、表8。测产结果表明,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玉米平均产量11250.6kg/hm2,比半机械化平均增产624kg/hm2,增产率5.81%;全程机械化示范点马铃薯平均产量16305kg/hm2,比半机械化平均增产2085kg/hm2,增产率14.66%。综合分析,全程机械化效益明显。

1.4加强合作社培育,提高了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项目实施中,各示范点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通过项目资金的引导和扶持,发展和壮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力,增加了收入。技术人员学到了农机、农艺知识,提高了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项目共培育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酒泉市华夏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46.7hm2,其中用于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土地78.2hm2,共投入39台机具开展全程农机作业服务;临洮县得军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46.7hm2,全程用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共投入36台机具用于机械化作业;平凉市扶持成立了荣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建立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同时开展作业服务,全年完成各类作业面积773.3hm2,经营收入83.26万元。

2存在的问题

2.1个别示范点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影响效益发挥

一是对全程机械化示范工作理解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二是示范点技术人员不足,一些环节的技术指导工作不力,影响了项目实施质量。

2.2机收仍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缺乏主推机型

各示范点引进了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玉米收获机具,基本解决了收获环节作业机具,但是应用效果还不太理想,如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损率及苞叶剥净率等主要指标均比机具产品标准规定值高,机具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薄弱环节机具装备未全面解决,特别是适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模式的茎穗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主推机型缺乏,机收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

3发展对策

篇3

我国设施农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快速上升的情况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使得人民对生活需求也在逐年提高。设施农业就是将以往的农业设备以及农业的技术进一步改进,创造出更符合现阶段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品质都得到了较高的保证,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更高的要求。

1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

1.1 设施农业的有关内容分析

设施农业是我国新型的农业类型之一,它是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设施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使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为我国的农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棚是最常见的的一种种植形式,传统的大棚就是以塑料薄膜为基本的材料,搭建采光功能较好的植物生长场所[1]。这种简单的大棚技术不能够为农业生产者带来很大的方便,所以设施农业的应用就将传统的大棚技术进行了改革,加上了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这两种先进技术的添加使农业生产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便捷,但是设施农业的特点就是投入的成本较大,需要在生产前对所要进行的项目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许多较为贫困的地区在现阶段还是不能很好地发展设施农业。

1.2 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较快,许多的项目已经步入了正轨,被正式的作为农业的主要生产项目。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设施农业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例如实施设施农业的投资经费比其它的农业类型要高很多,这就使得一些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城市无法进行设施农业,所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要对设施农业的投资成本作出合理的改进,适当的降低设施农业的成本,使它被更多的城市所接受,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动力。目前在实施设施农业的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农业生产者不能很好地控制农药的使用情况,最终使农作物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为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1.3 我国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是很高的。现阶段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的前提使得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都提高了要求,这就使得设施农业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设施农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收益,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设施农业,设施农业还会带给他们更多地经济收益。

2 提高设施农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措施

2.1 在正确的时间对症用药

农药的使用对时间的要求很高,在正确的时间段内使用农药会使农作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2]。农业生产者要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对时间有着精确的把握,在农作物生长的每一个时间段都了解得十分准确,这就需要生产者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最适合使用农药,在这期间农业生产者就要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对症用药,保证农作物拥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

2.2 掌握用药量保证最佳效果

每种农药的都有独特的特点,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要根据农药与农作物的各自特点来确定农药的用量[3]。如果所选用的农药是适合农作物的,但是在使用该种农药时对药量没有掌握好就是是农作物出现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农药的用量过少会使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大大减弱,而用量过多则会使农作物出现烧苗等情况。

2.3 农药交叉使用增强效果

对于农作物抗病虫还来说,一种病虫害可以由很多种农药来进行预防,所以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应该经常更换用药的种类。一些虫类在经常受到一种农药的攻击时会在自身体内产生对该农药的抗体,最终使得这种农药对此类昆虫没有了作用效果。合理的对所用的农药进行更换是保证效果的有效方式,所以提倡农药的交叉使用方法。

篇4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油料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

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西红柿、香菜等;

篇5

一、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1、以农作物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

系统的从农作物的光合生理、栽培生理、生态因子调控等角度,探讨农作物超高产的生态生理机制,以此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原理。

研究表明:“库”是高产和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尤其在高产条件下,籽粒库的增加速率远远小于“源”的增加速率;随密度增加,收获指数下降。源过大或源质量下降,源库比例失调是小麦超高产的主要矛盾。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和形成,是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关键。

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导向

消费者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提高农产品品质已迫在眉睫,发展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的栽培技术需求强烈。因此,农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发展方向必须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尤其在适应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方面,农作物品质的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

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技术管理为途径

随着各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加快,对农作物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要求日趋强烈,而且从国内外的需求看,进行基地化生产是必然趋势。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体系已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应用,体现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如何根据市场、农产品加工需求,建立各类作物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将是农作物栽培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

农作物栽培管理是指是特定地域的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第一,应结合当地栽培制度,品种和作物注意衔接季节和茬口。第二,应结合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2、轮作

轮作是农业较为传统的技术,轮作合理能促进作物的持续稳产高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

3、整地

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因此,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4、播种期

在农作物播种的期间,病原物会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病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播种期的气象,经常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影响。

5、水肥管理

对水肥的管理与主要病害消长有着很大的关系。科学的施肥内容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时期、释放方法和比例,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根据肥料种类进行管理,配合使用磷、氮、钾,磷、钾可减轻病害。

6、中耕

中耕的目的主要是松土,兼及蹲苗。一则促进根系生长,协调根冠比;二则改善土壤的疏松度,有利协调水气等。中耕松土通常分土表中耕和浅土层中耕(打孔、打洞、穿刺等),中耕的深度通常小于匣米。土表中耕旨在恢复一般践踏、大雨、灌溉过量等导致的土壤板结,以及疏除枯枝败叶等。通常人工进行。用粗铁丝做的“梳草耙”,沿横、竖、斜向来回耙松土表。大面积的则用梳草机操作。土表中耕是项较频繁琐的工作,常穿插于封场、修剪、滚压、灌溉之间。施肥、套种之前,视土表状态,灵便实施。浅土层中耕,方法是在草坪上打孔。打孔后的草坪表面留下一系列小孔,经过施肥、践踏、灌溉、追肥、动物活动等,得到充填,形成新的疏松土层。人工打孔器与在农田用的穴施化肥器类似;也可用铁叉“叉上”,但只能在小面积草坪上运用,大面积则用“自走式打孔机”或“切根中耕农具”。

篇6

在种子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许可证注明项目变更得,应当根据原申请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种子生产许可证期满后需申领新证的,种子生产者应在期满前三个月,持原证重新申请。重新申请的程序和原申请程序相同。

108.什么是种子的生产技术规程?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种子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技术操作规范,是针对不同的作物对种子生产的选地、隔离、播种、肥水管理、去杂、去雄、收获、储藏等环节做出指导性规定,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主要技术保证。

109.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主要有那些内容?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含有下列内容:

(1)适用规范。主要规定适用的作物、种子的种类,如小麦的原种、玉米杂交或亲本种子等。

(2)引用标准。规定引用的质量标准。如水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引用的是“GB/T3543.1~3543.7――195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和“GB4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种子质量标准。这些标准都有单独的规定,在生产技术规程中被引用。

(3)种子生产方法。种子生产方法是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作物的原种、亲本、杂交种子和常规种子都制定了不同的生产方法,包括选地整地、播种处理、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等。如小麦原种生产规定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玉米杂交种子的生产包括定点、选地、隔离、播种、去杂、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收贮等详尽方法。

(4)田间选择。包括选择的标准、选择的时期、选择的方法、选择的数量等。如水稻原种生产中的株选主要分秧田期、本田期两个时期从“三性”、“四型”、“五色”、“一期”着手选择。“三性”即典型性、一致性、丰产性;“四型”即株型、叶型、穗型、颗型;“五色”即叶色、叶鞘色、颖色、麸尖色、盲色;“一期”即生育期。

(5)收获、储藏和保管。对收藏、储藏、保管的规定既是为了防止人为混杂,也是为了保持种子的生命力。如水稻原种规定“入选的株行、株系和原种种子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脱粒、晒干。”“脱粒后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标签,写上品种名称及田间编号,按顺序入库挂藏”。“风干(挂藏)室和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应注意防治混杂和虫蛀、霉变、以及鼠、雀等危害,确保种子质量”。

(6)室内考种。室内考种既是品种特征性进一步选择符合标准的种子,淘汰杂株的过程,同时也是根据种子检验规程的要求,检验种子质量标准的一个措施。如水稻原种种子考种是根据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籽粒重进行决选,对不符合要求的剔除,当选单株则分别编号、脱粒、装袋、复晒、收藏。

110.常见的违反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行为有哪些?

违反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行为,既有种子公司的原因,也有农民的原因。种子公司违反规程主要表现在:种子生产基地安全隔离距离不够,提供的亲本或原种质量不高,疏于技术指导,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去雄去杂不彻底。农民方面主要有:擅自在隔离范围内种植相同植物,不认真去杂,不抽雄,收获混杂,故意掺杂其它种子等。

111.什么是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

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主要是指种子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主要有有效积温、生育期的高温值和昼夜温差及无霜期;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年降雨量和雨季分布;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风力和传粉昆虫的活动情况等。一般来讲,育成品种所在地的生态条件就是最适合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其附近地域常常是该品种的种子生产基地。

112.什么是种子的生产档案?

种子生产档案是有关种子生产的一系列记载文件,包括:生产地点、生产地块环境、前、亲本种子来源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记录、产地气象记录、种子流向等内容,有种子生产者进行记载。

商品种子生产者必须建立种子生产档案并予以保存,以备查验。

113.种子运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种子是有生命的特殊商品,运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运输的季节性。农作物种子是按照生产季节组织供应的,运输的淡旺季非常明显。种子运输要根据生产季节不违农时地组织调运和供应,绝不能错过播种期,否则种子本身就失去了种用价值。

(2)要注意运输的条件。种子是有生命的农业生产资料,运输时要注意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要注意防雨和防污染,以维持其生命力。运输中还要防治人为混杂、做好包装和标记工作。发现包装破损,要及时做出放混杂处理。

(3)运输种子要有“植物检疫证”,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4)要合理组织种子运输。合理组织运输是指要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历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省的经费,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保证种子安全、及时、准确、经济、无损地运到目的地。

114.生产假、劣农作物种子应负责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禁止生产假、劣农作物种子。否则,应负责下列法律责任:

(1)罚。对生产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魔兽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反所得5倍10倍一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2000元以上5万元一下罚款。

(2)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一下罚金;销售进而五十万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务实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7条规定: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得,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9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该条的规定处罚。

115.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主要农作物种子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禁止伪造、变卖、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否则要承担下列法律责任:

(1)行政处罚。对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生产许可证。

(2)刑事处罚。对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许可证,或者未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处罚。

116.为境外制种的种子在国内销售的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为境外制种进口种子的,进口的种子只能用于制种,其产品不能在国内销售。否则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篇7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月 日

预约方 :

承约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农作物种子种类、品种、质量、数量、金额

农作物种类

品种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质量(%)

单价(元)

金额(元)

纯度

净度

发芽率

水份

合计人民币金额(大写): 万 仟 佰 拾 元 角 分

注:种子质量标准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没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由双方协商签订。

二、预约繁育材料

材 料

品 名

质量(%)

计量

单位

数量

提供

日期

亩用量

单价(元)

总金额(元)

纯度

净度

发芽率

水分

合计人民币金额(大写): 万 仟 佰 拾 元 角 分

三、农作物种子预约生产的环境及技术要求:

四、预约方提供技术服务的种类、方式及保密要求:

五、承约方应提供的相关证件:承约方应出示《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所提供的农作物种子必须经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并提供相应的检疫证明。

六、农作物种子的检验及检疫:双方应严格按国家颁布的种子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程及有关规定办理农作物种子检验检疫。

1.预约方收货后复检,发芽率、净度、水分三项指标在收货后两个发芽周期内复检完毕,纯度在收货后该作物第一个生产周期内复检完毕,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对方,逾期视为种子合格。

2.买卖双方对经销的每批种子必须同时取样分别封存,以备种子复检和鉴定,样品保存至该批种子用于生产收获以后。

3.申请种子检验、检疫和鉴定的,其费用由 负担。

七、超幅度损耗及计算方法:种子量的验收,采取由合同双方共同抽样过秤的办法,以实际过秤量综合计算为准,最后实行多不退、少补足的办法。

八、包装要求及包装费用负担:种子应经过精选、加工、分级,用_______包装,每袋标准重量为_________公斤,袋内外附有标签,标签须写明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品种审定(登记)编号、产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进口审批文号、生产日期、生产商及其地址等事项。 包装费用由 方负担。

九、交(提)货时间、地点:交(提)货时间为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 年 月 日,交货地点为______。

十、发运方式、运费负担:用 运输,运费由 方负担。

十一、付款方式及期限:预约方应在 年 月 日前以 (汇款或汇票、现金)向承约方支付(定金/预付款) 元,剩余价款应在 年 月 日前付清。

十二、双方一般责任:

承约方:按合同约定的种子品种、数量、质量安排生产;遵循合同规定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苗产地检疫规程,并接受种子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保证所供种子品种、数量、质量达到合同约定条款规定,并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交付预约方或由承约方代办托运手续或依约定代送。

预约方:所供繁育材料必须达到合同约定的国家有关技术质量标准,提供详细的生产技术资料和技术指导;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定金;保证按时足额收购承约方生产的符合本合同约定标准的种子,并按时付清货款。

十三、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种子数量或质量达不到本合同约定条款的,承约方应及时通知预约方进行实地考查,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资料,由双方协商解决或者按《种子法》、《合同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十四、违约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种子质量发生纠纷,由法定机构进行技术质量鉴定,检验和鉴定的费用由申请人垫付,最终由责任方负担。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或申请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解决不成的,按下列第 种方式:

1.提交 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

十六、双方协商的其它条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种子法》、《合同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经合同双方协商,作出补充规定附后。如需提供担保,另立《合同担保书》,作为本合同附件。

本合同一式二份,合同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份,送 备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委托人:

住所: 住所:

身份证 : 身份证:

电话: 电话:

开户行: 开户行:

篇8

关键词 农资投入;现状;应对措施;云南祥云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8-02

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农民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从而忽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导致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加重。为了保护好农业自然环境,应对农资投入进行控制。现对祥云县农业生产中的农资投入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1 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

1.1 化肥偏施、重施现象突出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20世纪初研发并生产出将无机物化合成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应用于农业生产约100年以来,全世界农作物产量不断随着化肥推广面积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尿素的批量生产,加速了化肥的推广应用。建国初期,祥云县粮食总产量约5万t,2012年达到194 352 t,增长144 352 t,增幅288.7%,粮食增产虽有农艺措施的提高,水利设施的改善,但化学肥料在农业增产中至少有50%的功劳。20世纪50年代初期祥云县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仅为5 t,以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用量仅为1.5 kg/hm2,2012年全县作物播种面积45 630.07 hm2,施用的化肥总量为54 743 t,用量达1 199.7 kg/hm2,施用量增加798.8倍。广大农户对化肥的认识,也从不知到知再到误知,在生产上从开始不愿用化肥,尝到甜头后则与传统的农家肥结合,再到农家肥结合合理施用,最后发展到乱用及不用农家肥,基本只施用化肥,形成所谓的“卫生田”,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1-2]。

1.1.1 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肥效高,用量少,施用方便,部分农民不愿花大力气施用农家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焚烧秸秆与随意丢弃的粪草、垃圾、污泥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亚氯化氮等,污染了空气,后者滋生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氮也对环境构成威胁。农田不合理施用的超量化肥,经雨水、灌溉水流失渗透到地下或水库(塘),使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城市污水,使得水质更加恶化,一些水生植物及低等生物,如藻类、水葫芦得以大量繁殖,达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的恶劣程度。

1.1.2 农产品质量下降。众所周知,单一施用化肥的稻谷香气不浓、味淡、缺乏黏性,蔬菜则纤维多,不易软化,瓜果不甜;而施用腐熟农家肥后生产出来的蔬菜、粮食、瓜果则味纯正芳香、甜美。因为经过腐熟的农家肥,有作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有平衡供肥刺激生长以及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过多施用化肥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1.1.3 土壤酸、碱化程度加重。多数农作物喜欢中性偏酸的土壤,pH值以6.0~7.5较为适宜。祥云县大多数土壤基本适合农作物种植要求,但有些化学肥料含有酸碱反应或施入土壤中经作物吸收利用后呈现出酸碱反应。前者为化学性质,如过磷酸钙就是化学酸性肥料,而碳酸钾则是化学碱性肥料;后者为生理性质,如氯化钾、硫酸铵为生理酸性肥料,而硝酸钠则为生理碱性肥料,长期施用这类化肥就会破坏土壤酸碱性质,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1.1.4 有害物质增加。大量施用氮素肥料,硝酸盐在土壤以及人体中通过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在血液中与血色素结合,会使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严重时造成窒息甚至死亡,更有害的是亚硝酸盐能直接诱发癌症[3]。

1.1.5 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肥大量损失。所谓的土壤团粒结构,是土粒与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腐植质胶体结合而成的1~10 mm的圆形土粒结构,这种结构耐压、耐泡、不易松碎,有良好的保水、通气、保肥能力,且利于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而且腐植质中的腐植酸本身就会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有稳定的供肥能力。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如果偏施化肥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农熟肥投入量减少,土壤板结,结构破坏,水分易于蒸发,肥分易于流失,加之土壤中微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有机质营养、水分、空气等缺乏,有益微生物群落衰亡,分解能力无法发挥,这样的土壤没有支持稳定增产的能力,长期下去,土壤会出现贫瘠化,良田会变成坏田[4-5]。

1.1.6 加重病虫、草害的危害。农作物机体内需要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这样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广大农户一般追求株茂、叶绿而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如尿素),导致植物体内水溶性氮素增加,破坏了植物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泡呛、荫蔽,导致形成稻瘟、白粉、霜霉以及蚜虫、飞虱等病虫害大量发生,加重损失程度。

1.1.7 限制农作物持续增产。在大面积施用化肥中,会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即单一增施某种肥料元素,增产到一定程度后,再增施肥料,产量(品质)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因为农作物也和动物生长一样需要多种营养以均衡,化肥营养成分单一,偏施单一化肥养分不全,必然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影响产量持续增加。

1.2 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农业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祥云县农药用量从1950年的1 t增加到2012年的524 t,2012年平均农田农药施用量达19.65 kg/hm2,农户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片面要求快速见效(如:氧化乐果、对硫磷(1605)、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在大面积上应用,而且单位面积上用量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高,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加大。

1.2.1 直接造成毒害。农药的毒性有一个有效期,各种农药的残留期不一样,蔬菜施药以后,一定时间内不能采食,个别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喷药后即收获上市,消费者食后会发生中毒现象;在桑树的病虫害防治上不能合理用药,采用带毒的桑叶喂蚕,会立即使蚕产生中毒;高毒农药进入水源同样也会使人、动物中毒死亡[6]。

1.2.2 引发致癌、致残、致畸。化学农药进入生物体还有慢性中毒的毒效,通过累积性中毒在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发癌症,伤害神经机体,还会渗透到人的生殖系统,伤害生理功能,甚至使胎儿畸形。

1.2.3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价值。国外对优质无害化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一经供应国外市场就会价值倍增,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进入国外市场的农产品必须确保质量安全符合检测标准,一旦不达标,有可能就地销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2.4 添加剂影响健康。广大消费者都不仅满足于数量上的要求,更注重质量上的等次,比如对饲料养殖的猪、鸡等总是心有顾虑,就连农民自家食用的猪都只喂粮食,而把用饲料养的牲畜销往市场,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瘦肉精、促生长素、尿素等作为添加剂混入浓缩饲料,这类有害物质残留于猪、鸡等进入人体,有可能会引起病变。

1.3 白色污染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通过试验、示范成功后在全国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推广面积相当大,祥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首先应用于水稻育秧,防止低温造成烂秧,以后逐步推广用于旱地覆盖,据统计,截至2012年,祥云县当年农用薄膜使用量为 1 275 t,地膜覆盖面积11 295.33 hm2。

目前,祥云县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为普通聚乙烯超薄塑料膜,虽然具有增温保湿作用,但是它们在土壤中不能降解,长期残存的薄膜会隔断土层,阻止空气水分流通,导致农作物根系无法自由扩展,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用膜加上乱丢弃的生活塑料袋,每年进入农田环境的塑料薄膜数量相当大,如果不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地加以清除,逐年积累,必定会破坏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直至绝收,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

1.4 工业“三废”危害农业环境,对生产、健康构成威胁

近年来,祥云县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废气中的CO2、CO、SO2、粉尘;废水、废渣中的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都对农作物、人、畜等造成伤害。所以在要求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三废”的治理,争取工业、农业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2 应对措施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解决,先入为主是最好的发展,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农业环境。

2.1.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旨在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根据作物需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加以补充,其目的是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达到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以土壤测试及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养分肥料的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最终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改善,劳力得以节省。

2.1.2 提倡增施腐熟有机肥。引导广大农户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畜禽粪便、脱水污泥、河底淤泥、树枝(叶)、作物秸杆等富含有机质的废弃物经发酵一段时间后施入土壤中,逐步对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改良不会形成盐碱地,同时也提供作物生长的部分养分,而且也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了处理,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2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控与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2.2.1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对农药、种子、肥料等农资市场秩序加以规范和整顿,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建立生产资料进货、销售台帐登记制度,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的农药使用。

2.2.2 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的惩处力度。提倡采用生物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如喷施生物农药、推广秸秆还田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栽培及家禽家畜饲养中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的投入,营造合理安全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对于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生产资料者,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3 加大宣传力度

2.3.1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深入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宣传农产品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标准知识,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科学使用等内容,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3.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将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等纳入培训内容;帮助农民引进抗性强,优质高产的良种。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业科技人员要搞好病虫测报及综合防治的指导工作。

2.4 推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2.4.1 围绕市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和查验。在这些场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配置专用检测仪器,配备专门检测人员,用以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

2.4.2 推进追溯和承诺制度。要按照基地生产销售的每一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产地编码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2.4.3 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2.4.4 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片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大力发展顺应形式的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实现名牌效益,鼓励相应企业进入超市开辟销售专区,引导群众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3 参考文献

[1] 孙林.世界农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丽丽.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33-234.

[3] 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

[4] 刘玮.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70-71.

篇9

关键词 气候变暖;农业;影响;应对措施;安徽滁州

中图分类号 S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98-02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行业,气候变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气温不断上升,积温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农作物生育期,喜温作物界限不断向北移动,农作物产量增加,有利于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但气候变暖现象增加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农作物产量、布局和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农作物品质下降,含水量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加剧,影响农业收入。本文利用滁州市近53年气象资料分析滁州市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以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滁州市气温变化特征

1.1 年际变化

1961―2013滁州市年平均馕鲁手鹉暝黾忧魇疲ㄍ1),气候倾向率为0.26 ℃/10年。1961―1969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不断降低,从1961年的16.63 ℃降至1969年的14.28 ℃,共下降2.35 ℃;1969―201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年平均气温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为17.02 ℃,1997年前有8年年平均气温为正距平,而1997年以后,滁州市年平均气温要高于近53年平均值。

1.2 年代际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滁州市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2001年后再次呈减少趋势。其中70年代滁州市年平均气温最低,仅15.25 ℃;21世纪后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6.34 ℃。说明滁州市从1970年后增温明显,增温趋势从2000年后相对减弱。

1.3 四季变化

滁州市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都呈逐年增加趋势。以春季增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3 ℃/10年;夏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较弱,气候倾向率为0.09 ℃/10年。1961―2000年气温有较大波动,但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增温趋势显著,2013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8.40 ℃。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0.32 ℃/10年,年际变化都是先减少后增加。

2 气候变暖对滁州市农业的影响

2.1 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候变暖提高大气CO2浓度。在一定情况下,CO2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但不同农作物对CO2浓度增加反应不同。CO2浓度的增加将会使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增加。CO2浓度越高,细胞内外的CO2浓度差就越大,对于提升植物光合速率较为有利,进而增强水分利用率,但是气温升高时会增加蒸发量,又会降低水分的有效性。若气温增加、水分减少,农作物将会减产,反之增产[1]。

2.2 增加农业成本

气温上升后将会加快土壤内有机质微生物的分解,导致地力下降。以氮肥为例,经过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 ℃,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速效氮的释放量将会增加4%左右,同时释放期也将缩短。为了确保原来的肥效,就需要增加4%的肥料用量。CO2的浓度越高,其光合作用越强,进而增加根部生物量,虽然补偿了土壤内的有机质,但若遇到干旱现象,会抑制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为了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就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增加施肥量也代表着增加经济投入,增加农业成本。

2.3 加剧农业病虫害

随着滁州市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将会破坏水热平衡和季节分配,进而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冬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害虫和虫卵越冬,死亡率降低,从而引发病虫害;同时病虫害抗药能力不断增强,增加了防御难度,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种现象在小麦和棉花种植区内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气温升高,使得小麦和棉花的病虫害加剧,再加上农作物复种指数提升,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十分有利,造成病虫害基数增加[2-3]。

3 气候变暖的主要应对措施

3.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

结合滁州市现有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扩大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和耐高温能力,确保农作物稳产丰收[4]。

3.2 积极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加强培育具有抗旱、抗高温和抵抗病虫害的作物新品种,使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暖现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个地区排涝、抗旱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对农田水利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科学和节水灌溉的理念,使农业生产技术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能研制出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工艺。

3.3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

滁州市政府部门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频繁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还应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要拓宽气象灾害信息的渠道,使农民可以及时接收到气象信息,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6]。

4 参考文献

[1] 田祥东,韩景红,韩依水.浅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4):1.

[2] 龚年祖,胡珊珊,金华星,等.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198-203.

[3] 盖小波,蔡冬梅,黄丹萍,等.大连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14772-14774.

[4] 彭长林,曾建华.吉安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江西气象科技,1995(3):29-31.

篇10

关键词: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农业生产;现代农业;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2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农作物发育过程中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在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耕地是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的重要保障,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中养分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深厚的耕层,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农作物的良好生长。本文首先介绍深耕深松技术的实质,而后总结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1机械化深耕深松的实质

机械化深耕深松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增产技术措施,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解决的正是土地结构的问题。机械深耕的技术实质是用机械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其作用和效果是: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三相比例(固、液、气)关系;翻埋肥料,促进土壤熟化,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深松是指超过一般耕作层厚度的松土。机械深松的技术实质是用机耕松碎土壤而不翻土、不乱土层。通过深松土,可在保持原土层不乱的情况下,调节土壤三相比例,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

2机械化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通过深耕深松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为农作物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

2.1机械化技术深耕深松增加了土壤水土蓄水保墒能力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不翻土的耕地作业,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在不打乱原有的土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机械化进行土壤松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和发育。

在对农作物土壤进行耕作层测定过程中,耕作层的厚度是10~15厘米,手扶机的耕作层厚度是15~18厘米,通过利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能够将土壤耕作层厚度加深,其耕作层的厚度可以达到21~26厘米,这样就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更有利于农作物的良好成长和发育,有效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通过采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后,整个土壤结构的蓄水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期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比以往的土壤含水率发生了明显增高,比常规的机械化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2.2%,比畜牧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3.1%。

2.2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有利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

土壤深耕深松机械化处理后,土壤的病毒和虫害等都能够充分地暴露出来,将这些害虫翻在地面上后,害虫的天敌就能够轻易地找到害虫,从而消灭害虫,达到对土壤的保护。再加上地面阳光的照射,能够使得土壤中的很多害虫在被翻到地面上后,达到很好的消毒灭虫效果,因此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对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进行科学的除草和灭虫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并且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除草乃至防治病虫害,也避免了后期药剂治疗给土地和作物带来的负担,同时也节省了农民开支。

2.3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耕作深度,为农作物根系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以小麦为例,它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一般0~2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总根量的60%~70%,20~4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20%~30%,40厘米以下土层内的根系占10%。高产小麦的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厘米。用畜力步犁耕地,犁底不平,耕作深度一般只有12厘米左右,而且不能很好地翻土。小型拖拉机带单铧或双铧犁耕地,耕作质量虽然比畜力步犁好,但耕深一般也只有14~16厘米。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大力提倡和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整地技术,对广大农业区特别是以人畜力和小型拖拉机为主要耕作动力的农业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在利用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够实现对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同时对于土壤层结构进行很好的重新改良,实现了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使得土壤的缝隙度、疏松度、透气性能都明显的增强,同时也对土壤结构进行了科学的除草和灭虫处理,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化耕作和畜牧耕作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将土壤水分和养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了农作物的良好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强,从而达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发育,进一步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其技术改良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改进其应用方法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孙啸萍,陈新华,唐义锋. 全方位机械化深松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农业机械,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