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防疫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防疫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现状 问题 对策 浅谈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16-01

自从我国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过去传统的兽医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对当今国际形势发展进行了适应,这也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完善当前兽医的工作模式。伴随着我国新《动物防疫法》的实施以及颁布,我国的兽医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此同时,对于我国的兽医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以及更高的要求,我国实施动物防疫、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动物卫生监督这样三位一体的动物疫病预防全新的模式。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是对于我国兽医工作的完善以及补充,更加是科学、合理预防动物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是新动物防疫法全新的体现。动物的防疫是我国新动物防疫法规定具体的体现以及概念,不仅仅包含了我国动物产品以及动物检疫,更加是对于动物疫病流行、传播以及预防的重要工作。

一、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动物防疫过程中存在着村兽医待遇低,补贴少,近些年来,村级畜牧兽医每个月仅仅有三百元补贴,财政不能落实到位,已经成为了阻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良好开展的根本因素。除此之外,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人们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存在缺陷

动物防疫过程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传染病而研制出来的疫苗来实施免疫,这也就从本质上导致了有些动物养殖户将由于其他病毒所引起动物的死亡归类为防疫措施没有起到自身的效果身上,进而,这些养殖户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有一些养殖户轻防重治以及重养轻防的思想十分严重,养殖户也没有一定的全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群众并不了解我国检疫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在养殖户对于动物产品以及动物实施采购的过程中并不会向相关单位索要有效地检疫证明。

2.动物防疫人员缺少责任心

我国动物防疫工作不管是对财力还是对人力和物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有些兽医站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很少,有些兽医站从事防疫工作的财力有所欠缺,有些兽医站从事防疫工作检测治疗的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并不能够真正起到自身的作用。除此之外,有些动物防疫人员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有效开展最为有效和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保管疫苗的过程中,有些兽医站的防疫人员将几瓶疫苗放在了自己的挎包里面,在二十摄氏度温度里面从早上带到晚上,采取这样保管方式所保管的疫苗早就已经失去其自身的效果。

二、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健全基础设施

想要保证动物防疫工作能够很好地实施,就要求各级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于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意识,进而对动物疫病操作的规程进行规范,以便能够很好地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对于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其进行领导,进而从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以及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人们从事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紧迫感以及责任感,以便能够尽快对新形势动物防疫的工作进行适应。动物疫苗的使用、储藏以及运输等等过程都必须要在低温条件下实施,所以,我国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必须要积极努力争取到我国政府支持。

2.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做好技术工作

想要充分利用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实施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够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有效提供一个信息以及数据,以便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前沿阵地作用。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云南省昭通市动物检疫人员实施业务方面的培训,对于各项工作职责都要很好的明确,只有配备一个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很精湛的技术,才能够真正使我国动物检疫工作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此同时,想要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就必须要加强云南省昭通市兽医站的建设工作,兽医站主要负责动物产品以及动物自身的检疫以及防疫工作,不断推广新的兽医技术。动物卫生一直都是对动物卫生进行监督和执法的基层组织,起科学性很强、工作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具有法律性以及政策性,兽医站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情况以及我国动物检疫情况,因此,要求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动物卫生工作。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人们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存在缺陷以及动物防疫人员缺少责任心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从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健全基础设施以及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做好技术工作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欧阳艳,许小成,隋士元,马明筠. 浅析畜禽粪污的生物发酵床处理模式——湖北省宜昌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模式之四[J]. 业. 2012(05).

[2] 陈甜甜,程福亮,梁瑾,宿志瑞,范群平. 猪瘟和猪蓝耳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3(03).

篇2

[关键词] 动物 产地检疫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40-01

产地检疫工作是一项基层检疫工作,是动物检疫工作的基础。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促进生产,方便流通,理顺动物检疫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充分发挥以检促免、以免促防的作用,全面落实动物产地检疫,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产地检疫的概念

产地检疫是指人工饲养的动物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在捕获后,离开捕获地之前必须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后,才能上市销售或运输,即进场入户到指定产地的检疫。

二、产地检疫在动物防疫中的作用

1.以检促防,有效地促进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预备出售和调运的动物必须经临床健康检查,凭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开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和调运。应免而未经免疫、不具备免疫标识动物不予出证,从而有效地促进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好动物出栏健康检查的第一关。

2.以防为主,严格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

产地检疫是到场到户的检疫,在检疫中发现疫病及时采取措施,把疫病控制在源头的最小范围,确保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防无免疫力和不健康的动物进入流通领域,杜绝动物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3.掌握信息,有利政府部门决策的引导

检疫员在实施产地检疫过程中,通过与养殖户的交流,能及时了解当地的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市场信息,畜牧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过程中,能准确掌握当地的生产状况和潜力及需求趋势,做到有的放矢。

三、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

1.产地检疫由于受畜禽种类的多样性、区域性和检疫人员的数量等因素的限制,造成产地检疫出证率偏低。

2.乡(镇)机构改革,使部分检疫人员工作变动,新录用的人员多数是不懂兽医卫生检疫的从事检疫工作。

3.实施产地检疫的检疫员即没有对被检动物饲养过程全程监控,也缺乏防疫档案资料综合判定,仅凭出栏前或运输前肉眼观察,确定被检动物健康与否,出具合格证明。甚者以市场检疫、宰前检疫、运输前或途中检疫,取代产地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对策

1.强化产地检疫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产地检疫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许多动物检疫员怕费时费力,入场入户怕吃闭门羹,对产地检疫工作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改变原有的检疫方式,因此,我们从内部抓起,加强教育,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使动物检疫员认识到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产地检疫,把疫病消灭在源头是《动物防疫法》的根本要求。同时加大对外部的宣传力度,要面向当地领导宣传,取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要面向相关单位和广大管理对象,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实施产地检疫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避免推诿扯皮。各地要实行动物防疫工作区域化管理,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工作问责机制,对因为责任不落实出问题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3.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

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是加强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对饲养的动物按户分类登记造册,逐步进行登记,实行一户一档,一针一薄的管理方式,作为产地检疫的依据。检疫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掌握饲养、存栏、出栏、死亡等情况和疫情动态,及时做好补栏登记和出栏、病死动物的注销工作,当出现有数量不符并异常反常现象时,及时查明原因,发现逃避检疫的违法行为时,按照《动物防疫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迅速采取措施,重拳出击,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促进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4.实行报检制度

报检是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报检制度,对各检疫组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在动物出栏时报检意识,自觉进行报检;其次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立一定数量的报检点,方便群众的报检;其三是检疫员接到报检后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检疫,查检免疫证明和免疫耳标,合格的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耳标的不离开原产地进行强制补免,对患病或疑似患病的严格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加强屠宰检疫、运输检疫、

市场检疫的监督力度,促进产地检疫在认真搞好产地检疫的同时,加强宰前检疫、宰后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的监督力度验证查物,凡无证或证物不符屠宰的、运输的、上市交易的动物及其产品,防检人员依法进行补充免疫、补充检疫、补充消毒,并按《动物防疫法》规定收费,对逃避检疫的经营者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接受产地检疫后加倍收费。通过加强监督力度有效地促进产地检疫工作。

6.提高检疫人员素质

检疫工作是一项以行政为手段,以技术为依托的专业工作。检疫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检疫的质量水平。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熟练,秉公执法的检疫队伍。根据基层检疫人员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差的现状。鼓励基层检疫人员通过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同时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切实提高基层检疫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保证产地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7.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制度、各项措施的落实、资金的投入、人员管理等都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则和保障。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为依托,会同近年来我国防控工作的经验,增加产地检疫范围、项目、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及早出台一些应用简单、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有关动物产地检疫方面的配套法规,规定相应的方法和结果判定依据,使动物检疫与产品卫生安全检测同步实施。使产地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对动物产地检疫的几点建议[J].今日畜牧兽医. 2008(03).

篇3

(一)检疫工作已基本实现了运输检疫向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向屠宰检疫的根本性改变。

    全州设立了128个产地检疫报检点,对出栏的动物进行产地检疫,屠宰畜实现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检疫工作的到位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

按照农业部的规定,西部地区,每个乡镇要建设2-3个动物报检点。我州目前乡镇数量为86个,应建设动物报检点为172-258个动物检疫报检点。

(二)定点屠宰检疫相对规范,农村散宰检疫有待改善。

    我州43个动物定点屠宰达到了集中屠宰、同步检疫等农业部相关屠宰程序要求。

    农村个别偏僻村落存在无定点屠宰场所,离城镇距离远,存在不规范屠宰情况(极少数)。

我州个别定点屠宰场设立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达标,应加强监督监管,促使定点屠宰场负责人建设标准化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三)动物产地检疫率比前几年有明显提高,达到了90﹪左右。

    目前,禽类分散饲养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规模不等,数量不一,分布过散,出栏时间不统一,报检率普遍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产地检疫。

我州上市及流通领域的猪、牛、羊、马等动物产地检疫率达到99.9%,散养鸽、鸡等禽类的产地检疫率一直影响着动物产地检疫的总体水准。

(四)逐步实现了动物卫生监督联合执法。

    根据州食安办文件要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节假日联合公安、工商、卫生监督等部门开展了联合大检查。

 

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监督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目的:

    一是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          

    二是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

    三是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实施检疫的法定主体:

    《动物防疫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这两条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实施检疫,此规定确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是唯一的检疫执法主体。

动物实施检疫的法定范围:

   《动物防疫法》第三条明确了动物的种类和动物产品的类别。

    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动物产品包括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 一)检疫申报

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根据检疫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并向社会公布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和管理。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检疫申报后,应当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当提前3天申报检疫。

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动物检疫申报点产地检疫程序

     ①货主申报----②审查申报材料----③受理----④检疫人员到场、户、点实施检疫 ----⑤查验临床健康、耳标、免疫档案等----⑥实施现场检疫----⑦合 格---⑧监督消毒,出证。

在这程序中不受理则说明原因。检疫不合格则无害化处理。

(二)产地检疫

动物产地检疫的概念

—是指动物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

2014年1月至截至目前,全州共产地检疫畜禽  172.7 万头(只),其中生猪11.5万头、牛2.4万头、羊44.5   万只、禽114.3万只,其它动物0.0682万只。

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动物产品经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开产地。

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户);

(二)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临床检查健康;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农业部规定。

产地检疫程序:

    (1)报检:动物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动物在出售或调出产地前,畜主须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前报检。  

   供屠宰或育肥的动物提前3天,种用、乳用或役用动物提前15天,因特殊需要出售、调运或携带的动物可随报随检。官方兽医接到报检,对动物实施临栏检疫。

(2)查验相关证明进行疫情调查

    了解当地疫情,确定动物饲养地是否非疫区。查看免疫档案,查验畜禽标识。检查按国家或地方规定必须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动物必须在免疫有效期内。

(3)临床检查

     对动物实施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

    (4)检疫后处理

    经检疫不合格的不予出证,发现动物传染病时,隔离动物,并立即县畜牧兽医局报告。按照国标GB16548-2006《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规定对患病动物实施生物安全处理。对污染场地、用具实行严格消毒。

检疫合格即被检动物来自非疫区、临床检疫健康、免疫在有效期内、规定的实验室检验项目结果为阴性的,由官方兽医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三)屠宰检疫

动物屠宰检疫的概念:

    动物屠宰检疫是指对被宰动物所进行的宰前检疫和在屠宰过程中所进行的同步检疫。

    其中,宰前检疫是对待宰动物进行活体检查;屠宰的同步检疫是在屠宰过程中,对其胴体、头、蹄、脏器、淋巴结、油脂及其他应检疫部位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实施的检疫。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出)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屠宰场(厂、点)应当提供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室和检疫操作台等设施。出场(厂、点)的动物产品应当经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加施检疫标志,并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2014年1月至截止目前共屠宰检疫畜禽232.1万头(只),其中生猪    11.3万头、牛羊30.04万头(只)、禽 190.8万只,其它动物0.0052万只。

屠宰检疫程序:

    一、宰前检疫

    屠宰畜禽由产地运到屠宰厂(场)后的宰前检疫,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入场检查。畜禽到达屠宰点后,在卸车前,由官方兽医实施检查和监督。

(1)查验收缴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核对畜禽种类、数量,检疫证明是否在有效期内、出证机关是否合法、是否有官方兽医签字。

(2)核对猪、牛、羊等动物是否佩带畜禽标识。

(3)向户主询问运输过程,了解运输途中病畜禽健康情况。

(4)对运载的畜禽作群体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初步检验,确认无重要传染病的前提下卸车,发现可疑畜禽及时做好标识并赶入隔离圈,进行详细的个体临床检查,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认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和程序执行。

(5)对运载工具清洗、消毒后准予出厂。

2、待宰检查。对不同货主、不同产地畜禽要分圈存放,在留养待宰期间尚需随时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可疑,转送隔离圈,进一步检查。

    3、宰前复检。在正式屠宰前再做一次以群体检查为主的健康检查,经过检查,认为健康合格者,准予屠宰。

二、宰后检疫程序

1、动物屠宰后应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同步检疫。

2、内脏检疫。重点检疫有无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口蹄疫、炭疽、结核、弓形虫等疫病的典型病变。开膛后,立即对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进行检查,内脏摘除后,依次检查肺脏、心脏、肝脏、胃肠等。

3、胴体检疫。重点检查有无猪瘟、猪肺商、炭疽病、猪丹毒、链球菌、胸膜肺炎、结核、旋毛虫、囊尾蚴、住肉孢子虫、钩端螺旋体等疫病。 

4、摘除畜禽标识。读取畜禽标识信息,摘除畜禽标识并回收,检疫不合格的凭畜禽标识编码追溯疫源。

5、复检。上述检疫流程结束后,官方兽医对检疫情况进行复检,综合判定检疫结果,并监督检查甲状腺、肾上腺和异常淋巴结的摘除情况,填写宰后检疫记录,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四)运输检疫

跨省、自治区、自治州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胚胎、种蛋的,货主应当填写《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向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跨省、自治区、自治州引进非乳用、种用动物,货主应当填写《跨省引进非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向州、县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符合下列条件的,准许引进:

(一)输出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存栏的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三)输出的乳用、种用动物养殖档案相关记录符合农业部规定;

(四)输出的、胚胎、种蛋的供体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跨省引进乳用种用(非乳用种用)动物应当在《跨省引进乳用种用(非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有效期内运输。逾期引进的,货主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2014年1月至截至目前,全州疆外引进非种用备案羊5.6万只、牛6970头、猪1725口,动物产品803吨。处理动物卫生案件375件,总计罚没款84.7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设备不全,手段落后是制约检疫工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目前基层检疫人员基本上是靠着“一支体温计、一把检疫刀”进行一般性的常规检查,准确程度相对较差,而且只能检出常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潜伏期的疫病则难以发现。 

篇4

[关键词] 动物疫病 防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26-01

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动物防免工作难度大,散养户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动性不够,养殖方式主要是散养为主,养殖数量少,管理粗放,养殖水平低,防疫意识差,规模化程度、饲养技术力量、疫病防范能力等参差不齐,共同防范动物疫病风险责任意识匮乏,养殖户“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思想严重,有的随意抛弃病死畜禽,甚至对无法医治的畜禽宰杀食用,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农村动物防疫非常被动。

2.饲料价格的上涨及肉食品价格的波动,当饲料价格平稳的时候或肉食品价格重上涨,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看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现象,一旦价格下滑,就马上出栏甚至空圈,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动物养殖环境糟糕。一般的农村及乡镇的养殖户们都是把茅房或者废弃不用的屋子作为圈舍,再加上养殖户专业知识缺乏,容易造成圈舍不通风,光照、通透性等较差这对牲畜的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反对统一管理,喜欢小户型养殖,缺乏科学性管理。一些农户基本上不管不顾相应的卫生消毒工作,养殖密度不合理,当疫病开始蔓延时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源的扩散,经常会出现整个圈舍的所有动物全部感染一种疫病然后全部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所有的前期工作全部白费。

4.相关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还不是很熟悉,对疫病感染状况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动物患病的最早时期对疫病传播情况完全不了解,等到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相应的体系建立不完善。江城县虽有设立专门的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但是相应的医疗诊治队伍仍然没有完全建立。由于经费以及其他一系列原因,人们对于治疗兽医和以防兽医的团队的概念以及其区分不是很明。确服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完善,商家知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不管不顾诊治服务是否真实有效而仅仅是为了获得生产销售许可证。

2.江城县动物疫病防治站技术相对落后,人员管理不当,常出现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对业务了解不清等情况。与此同时经费的缺乏使得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应工作的开展,可能会出现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三、建议以及对策

以下几点是针对确保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畜牧业良性发展所提出的几点意见:

1.认真贯彻“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集中防疫,常年补针,力争做到应免尽免。平时的个季节的防疫工作完成后,各县要加强相应的监管工作,针对不达标的地方应当及时补针,争取做到牛、猪口蹄疫及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鸡新城城疫疫注射密度达到应免数的100% ,同时针对调入畜禽、怀孕牲畜及幼崽,要及时补针。

2.从观念上做好防疫工作。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不仅仅是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江城县整体的经济水平发展。领导以及管理部门要向群众灌输这样的思想,动物疫病检疫工作的开展不只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是保护江城县整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对社会稳定、人们健康的保障。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及工作目标就是以人为本。

3.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方面要进行行政与业务相统一。动物疫病防治站的设立以及运营经费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政府的拨款并不多,不能很好的维持其正常运营,这时候就需要群众的力量,江城县的相关领导应当出面帮助筹集资金。动物检疫工作团队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要,要严格统一指导与监管。在人员招聘工作上应当就检疫站的实际情况招聘最适合的人员。分配工作任务是要把工作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能找到责任承担者,这样的分配方法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检疫工作的保质保量。

4.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动物检疫是高危险工作,所有从事检疫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们如果不进行全面的保护措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病疫的感染。由此可见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完善的检疫工作的计划及规章制度。不只是基础设施设备要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工作人员完全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参与检疫工作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工作甚至有的人连口罩都没有戴,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都没有做好。参与检疫工作的工作人员就像是战争的前线人员,随时都在跟病毒打交道,一定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其保障。

5.免疫、封锁、消毒以及检疫等工作不只是要进行监管还要强制其实施,动物的口以及蹄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动物病疫的检查以及检测工作是整体工作的核心部分,针对检测出的问题产品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要针对相应的病疫制定详细明确的报告。同时,一支积极团结的工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出现重大的病疫现象,相应的工作团队要及时出面控制,避免疫情影响范围扩大,减少相应的损失。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都要百分百受检,并做好检疫档案。

6.坚持依法治疫,坚持落实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最基本的工作。关于动物病疫治疗的有关法律也有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其中有对动物病疫的预防、控制与消灭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严防各类病疫的传播。相关法律文献还对动物以及相应的动物产品生产的各项工作包括检疫、屠杀、输送等等过程进行了规定。而相应的检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要经过全面的检疫工作,不能漏检任何一项更不能不进行检疫工作。对于所有检疫过程出现问题的动物或动物产品必须处理掉,不能流入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牧业通讯》杂志 2007年第9期

篇5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 临床症状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237-01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陆续出现了小反刍兽疫的病情,造成养羊的大量死亡,从而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对此,相关部门对活羊跨省调运实施了禁止等防控手段,以此来预防小反刍兽疫病的蔓延。在此基础上,该文针对小反刍兽疫的概念,从该兽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而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1 小反刍兽疫的概念

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为羊瘟,主要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作为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热、肺炎、口炎、腹泻等。绵羊和山羊容易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其中,山羊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都相对较高。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小反刍兽疫归为需要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对于我国来说,该疫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

2 流行病学特征

对于小反刍兽疫病来说,绵羊和山羊是仅有的自然宿主,而且相对于绵羊,山羊感染该疫病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临床症状也相对严重。在山羊中,不同品种对于小反刍兽疫的感染性存在一定山羊,比如,长角大羚羊、野山羊、东方盘羊等就容易感染发病。

在传播途径上,小反刍兽疫可以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该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不过多发于干燥寒冷季节以及多雨季节。在病羊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存在大量病毒,而且接触病毒污染后的圈舍、用具、饲料、饮水等,也可能出现间接感染的情况。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在4~6d,少数情况下能达到10d左右。该病会造成腹泻、呼吸困难以及流产,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因为该病的病毒为有囊膜病毒,而且在自然环境下没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只需维持1h的50℃环境就能消灭该病毒。同时,在pH值大于11或者低于4的情况,该病毒也会失去活性。醇和常规清洁剂也能够杀灭该病毒,包括2%浓度的火碱和苯酚都可以来有效消毒。

3 临床症状

在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后,山羊的临床症状相对明显,而绵羊症状则比较轻微。病羊一般会突然发热,经2~3d后,体温可以升高41℃左右。发热持续时间大约为3d,发热后期也是死亡集中的阶段。在易感羊群中,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一般会超过60%,病死率也在50%左右。发病初期出现水样鼻液,之后会形成大量的黏脓性鼻液,对鼻孔形成阻塞并导致呼吸不畅。眼睛流出分泌物,并产生眼结膜炎。病羊口腔内膜通常轻度充血,并且逐渐发展成糜烂状况。初期在下齿龈周边区域多出现小面积坏死,少数病羊会快速扩展到周边组织,比如齿垫、硬腭、舌等,坏死组织在脱落后将产生浅糜烂斑。同时,部分病羊口腔只会出现温和病变,而且在48h以内自行愈合,往往这类病羊可以较快地康复。大部分病羊会出现严重腹泻或者下痢的情况,并导致身体快速脱水,引起体重降低。怀孕母羊感染小反刍兽疫会造成流产。此外,一些特急性病例会在发热之后迅速死亡,并且没有其他临床症状,在对该类病羊进行剖检时,可以发现回盲肠瓣充血以及支气管肺炎等表现。

4 病理变化

在病理变化上,病羊口腔以及鼻腔黏膜通畅糜烂坏死;发生肺尖肺炎和支气管肺炎;部分病羊形成出血性或者坏死性肠炎,在盲肠、直肠以及结肠近端都呈现出条带状出血、充血,并出现斑马状条纹;部分病羊发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形成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的情况,脾脏肿大并导致坏死病变情况的发生。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加强管理

首先,在养殖场落实封闭式管理制度,彻底消毒养殖场的进出车辆、用具以及人员,禁止其他车辆和闲杂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内。其次,对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尤其是禁止跨省调运活羊。在省内调运上,同样对动物检疫的相关规定认真执行,在购买或者出售羊只上严格依照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最后,对于小反刍兽疫区的饲草、饲料以及用具坚决不购买,更不能购买疫区的羊只或者样产品。此外,强化饲喂,将优质牧草提供给养羊,并且合理补充精料,促进羊只自身抵抗力的提升。

5.2 加强消毒

首先,构建完善的消毒设施,在养殖场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池长约4m,宽等同于大门宽度,深度在0.3m左右,将消毒液或者消毒粉剂放入消毒池中,并且按时予以更换,在进入车辆消毒上,主要利用石灰、2%的火碱等。在养殖场门口建立消毒通道,两侧以及顶部都要加装紫外线灯,并在底部设置消毒垫,在进入人员消毒上,可以采用百毒杀、过氧乙酸制剂、2%的火碱等。养殖区入口也需要设立消毒通道和更衣消毒室,以此来对进入养殖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更衣、消毒。对于皮毛和仓库,应当在密闭环境下使用甲醛和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第二,认真落实消毒制度,每周消毒养殖畜舍、粪污处理场地、场区通道、用具等一次。选择无毒或者低毒消毒剂来实行带畜消毒。在每批羊出栏之后,需要对羊舍彻底打扫,并予以消毒处理,大约6d后才能够接入新羊。粪便在堆积发酵之后才能运出储粪场,饲养人员应当勤洗澡、勤换衣,并且消毒处理衣物和鞋帽;第三,不能同时使用碱性和酸性等不同种类的消毒剂,最好交替使用;第四,在病死羊处理,严格实行国家畜医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定,实施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坚决禁止食用和倒卖病羊。

5.3 加强药物预防

首先,对养羊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其次,在养殖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中草药,比如板蓝根等,从而促进养羊抵抗力的提高;最后,实行肌肉注射羊全清的处理,做好辅助预防的准备。

5.4 加强疫情预报

对于存在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应当向地区动物防疫部门及时汇报,同时对羊只活动予以限制,严禁出场,并且协助动物防疫部门进行诊断处理。

5.5 疫情处置

在疫情处置上,执行“早、严、快”的原则,彻底消毒并坚决扑杀,对疫区严格封锁,从而防止扩散。

6 结语

加强调运动物的管理工作,同时提高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疑似疫情,消除疫情隐患。

参考文献

[1] 龙云凤、刘晓慧,周晓黎,等.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5):94-98.

篇6

1 预防保健

1.1 生活习性与发病的关系

不同种类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家禽,生活特性各异,抗病能力也不相同。猪是单胃杂食性动物,可广泛利用精料、粗料、青料和各种动物性、矿物性饲料,但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差。猪有择食性,能辨别口味,不耐热,爱清洁,一般大小便有规律,因此,除传染病、中毒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症之外,较少患其他疾病。牛和羊是反诌动物,具有大容积瘤胃。喜采食粗料如秸秆、果壳、枝叶等饲料,并能通过瘤胃中的微生物利用食物中的非蛋白氮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供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不耐热。因此,除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之外,牛、羊较易患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前胃性疾病。

幼年动物因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健全,特别是体温调节功能和免疫功能不健全;妊娠母畜,特别是妊娠后期,胎儿迅速发育,营养需要剧增,母体各器官生命负担较大,因此幼年家畜和妊娠家畜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生多种疾病,且患病后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对饲料、饮水和饲养管理要求很高。

1.2 合理控制环境

家畜生活的畜舍小气候环境对家畜健康和家畜疾病,特别是家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由收集整理,因此,为家畜创造适宜的畜舍小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群居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影响家畜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1.2.1 温度:过冷过热都不利于家畜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容易出现生长停滞、体重减轻、泌乳下降等,过热时还可以出现热射病和日射病;低温时出现感冒、肠胃炎、风湿病、关节炎等。因此,夏天应采取搭阴凉棚、设浅水池、泼洒凉水、淋水、供给充足饮水、多喂青饲料、加强畜舍通风等措施;冬天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干燥,并增加一些高能量饲料,增加热能。

1.2.2 湿度:空气湿度以40%~75%为宜。当气温适宜时,湿度高一点或低一点对家畜影响不大,但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滋生,易患介癣、湿疹等皮肤病;低温高湿则易发生关节炎、肠炎、痢疾等;湿度过低易患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在湿度太高时应加强通风,保持地面干燥;湿度太低时,采取向地面洒水、向空气中喷雾等办法来调节空气中湿度。

1.2.3 空气新鲜度:畜舍空气污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尘埃、微生物含量过高将影响家畜健康,防范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a、合理选择场址和规划场地布局,合理设计畜舍。

b、正确通风,通风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应按不同家畜要求进行合理通风。

c、及时清理粪便,保证排水系统畅通,防止粪便淤积舍内。

d、严禁在生产区内堆粪便污物,乱扔畜尸。

e、在清扫畜舍前洒水,不要在舍内抖落干草、尘土。

1.3 科学配料和饮水

饲料和饮水是直接参与家畜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生命物质,其品质好坏、数量多少都直接影响着家畜健康。饲料易霉烂变质,尤其在阴雨高温季节,配合饲料或饲料原料如玉米、豆饼、麦麸等。都容易发霉变质;有的青绿饲料放时间过长,温度太高,或部分地区农户习惯文火煮潲,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毒物;有的饲料被一些致病微生物污染,如鱼粉加工保存不当,容易被大肠秆菌、沙门菌、克雷勃菌等污染;有的配合饲料质量太差,各营养成分不平衡,一些必须营养成分太低;或者饲料与农药、其他有毒物一起存放,受到污染;某些饲料原料如菜籽、棉籽饼等本身含有有毒成分,未作脱毒处理,直接饲喂。若使用上述饲料喂养家畜都会引起家畜发病,造成损失,应努力避免。必须选用未腐败、霉变或没有受到毒物、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饲料原料,按照家畜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将各饲料原料通过加工和科学配方,配制成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才能既提高饲料转化率,又保护家畜健康,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饲料效益。

饮水污秽,被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病原菌、病毒原虫等)、寄生虫(或虫卵)、有毒物质(如农药、化学毒物、重金属盐类、氟、硒过量等)污染,或饮水中某些微量元素显著缺乏(如碘、硒、氟、铁、钴等)有没有从饲料中得到补充时,也会引起家畜患病,因此必须选用经消毒处理、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回检验合格的深井矿泉水供养殖场生产用。

1.4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要根据家畜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是否妊娠、泌乳、役用以及季节特点而区别对待。

1.4.1 幼畜饲养管理 幼畜的体温调节、消化功能都不健全,要特别注意防暑、防寒,饲料应易消化,营养丰富,注意卫生,在生长发育过程只要适时调教,防止争食、咬斗。分栏分圈,肉猪要及时断尾。初生幼畜应保证及时吮食到初乳,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哺食初乳。

1.4.2 妊娠母畜饲养管理 由于胎儿发育的需要,妊娠母畜对营养需要剧增,因此应选用优质的适应妊娠阶段的全价饲料饲喂;确保饮水,场地平坦,环境安静,防止剧烈驱赶;分圈饲养,防止争斗跌摔,注意防暑防寒。

1.4.3 泌乳畜的饲养管理 由于乳汁中带走大量营养成分,因此必须根据泌乳畜产奶质量的高低及时调整蛋白质和能量饲料以及微量元素比重,使用泌乳期的专用全价饲料,并注意防暑和加强休息。做好畜舍畜床的清扫和挤乳器消毒,确保乳房和卫生,有效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1.4.4 高温和寒冷季节的饲养管理 夏季应提供充足、清凉的饮水,气温高时用水冲圈,或向空中洒水,向畜体淋水,在早晚进行喂饲。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减少粗纤维含量,减少饲养密度,增加通风。冬季气温很低时饮用温水,适当增加饲料和提高饲养密度,在保证空气清洁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通风。

2 传染病的预防

2.1 传染病的概念

转贴于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了自卫,动物形成了各种防御功能,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只有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动物机体才在临床上表现一定的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某一部位定居,虽然能生长繁殖,但不能呈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动物机体称为带菌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过程中不一定引起感染,在多种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入侵的生物体消灭,这就是抗感染免疫;动物如果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染性,如猪对猪瘟病毒有易感染性,感染后能发生猪瘟,而牛则有抵抗力,不发病。

由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表现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特征,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共同特性是:

1.具有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特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例如有结核秆菌感染,动物才会发生结核病。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传染病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染性的健康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条件适宜时,某一地区易感畜群可能有许多动物,甚至全部感染发病。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这种改变可通过特异的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在一定时间内,甚至终身不再感染这种传染病。

2.2 传染病流行三要素

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来消除或切断三个基本环节的相互联系,即可使疫病不再继续传染。

2.2.1 传染源 即传染来源,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即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2.2.2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传播途径,通常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

2.2.2.1 直接传播接触。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舐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的传播。

2.2.2.2 间接接触传播。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都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间接接触传播媒介主要有空气(飞沫、尘埃)、饲料、饮水、土壤、动物、人、用具等。

2.2.3 易感性 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易感性高低,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畜群的易感性除了受畜体的遗传特性以及气候、饲料、饲养管理等外界因素影响外,还主要受特异性免疫状态的影响,即在某些疾病流行时,畜群易感性高的个体易于死亡,余下的家畜耐过或无临床症状,却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或者通过特异性的疫苗免疫,使相应传染病难在这种畜群中流行。在某种疾病的疫区,选用这种疫病的生物疫苗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目的就是降低这些易感动物的易患性,增强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从而遏止这种疫病的流行。

2.3 传染病的一般防治方法

2.3.1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兽医卫生管理

2.3.1.1 制定兽医卫生防疫规程。规模养殖场必须把防疫和兽医卫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要建立一套严格而切实可行的防疫规程和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养殖场全体人员的行动准则。

2.3.1.2 坚持自繁自养。实践证明,引种调种是疫病传人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防止疫病传播,应建立本场的供种体系。坚持不从外地、外场引种,如果确因品种改良需要从外地、外场引种,必须对引种地做好充分的疫情调查,种畜调入后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系健康畜后方可合群饲养,否则要坚决予以淘汰。

2.3.1.3 定期进行杀虫、灭鼠。昆虫、鼠类等野生动物在许多疾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在生产区定期进行杀虫和灭鼠,对于控制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消除病原体有关键性作用。

2.3.1.4 做好粪尿和病死畜尸体无害化处理。粪尿和病死畜尸体常常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且能直接污染畜舍、饮水、空气,造成蚊蝇滋生,对搞好兽医卫生极其有害。粪便通常采用堆积发酵的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尸体则根据疾病性质不同采用深埋、高温、烧毁等办法。

2.3.2 消毒 消毒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外界环境和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将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消除,使传播媒介无害化。常见的物理方法有:机械清扫、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方法是用化学药品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这种化学药品叫作消毒剂,常见的消毒剂有:乙醇、漂白粉、消毒威、菌毒灭等等。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人民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当我们在为自己生产、加工、销售的品种丰富的畜产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源源不断的肉奶蛋等优质高蛋白食品摆上普通家庭餐桌而高兴的时刻,当我们在为自己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提供的防疫、检疫、诊疗等技术服务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而骄傲的时刻, 有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正在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影响着你事创业、增收致富,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构成威胁, 它就是布鲁氏菌病。

一、布鲁氏菌病及其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70 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布病,而且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布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起母畜流产、公畜炎。人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炎、附睾炎和孕妇引起流产, 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故该病被称为“懒汉病”。

布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的多样性。在家畜中,羊牛猪易感。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2.布病发生的季节性和隐性感染带菌的长期性。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家畜产仔季节较多发,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家畜感染布病潜伏期短的半月,长的可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也可长期甚至终身带菌不发病。但会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原菌,特别当动物流产时,会排出大量病原菌,污染草场、畜舍、饮水、饲料。易感动物接触到以上污染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

3.人感染布病的职业性。人感染布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畜牧养殖人员、兽医人员、屠宰加工、皮毛加工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活畜及产品购销及烹饪等人员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4.布病的可防可治性。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临床能够识别,实验室能够确诊,而且有专用疫苗能够预防。即使人感染布病,人与人之间也不会互相传染,只要及早诊治,就能彻底治愈。

二、布病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活畜及其产品调运频繁,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已突破从前“地方病”、“职业病”的概念范畴,向更广大的区域扩展和向更多的人群传播,人感染病例从农村农牧民向城市市民发展,布病的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大。可以说有易感动物的地方就有布病发生的风险,有畜间布病存在的地方就有人感染布病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感染布病,不仅要饱受病痛折磨,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感染布病,不仅影响家庭的幸福生活,而且会因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给家庭带来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如果一个养殖场发生布病,不仅影响养殖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会给其它养殖场户带来疫情风险,甚至造成人员感染,给当地畜牧业和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如果一个地区呈现地方性布病流行,将会给一个地区畜牧业造成严重冲击,给更多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造成影响,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病危害极大,布病防控时不我待。

三、布病的流行规律

要防治布病,必须了解布病的流行规律。布病在动物和人群中发生的流行过程,就是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布病在动物及人群中发生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也称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及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布病的流行就不会发生。

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1.畜间布病在养殖环节呈空间横向传播。由于在养殖环节存在一定数量的布病感染者,隐性带菌者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源,在养殖生产者、活畜及产品经纪人进行活畜及产品跨区域调运、交易、引种、放牧、种公畜轮换过程中极易造成感染布病的家畜、隐性带菌家畜,或者布鲁氏菌经污染的车辆、用具等,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一个场传到另一个场,侵入易感家畜机体,引起布病的传播和发生。

2.畜间布病在牛羊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向人传播。随着牛羊产业链的延伸,在牛羊产业链各环节,如养殖环节、运输销售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皮毛加工环节、社会服务环节、肉制品烹饪加工环节、牛羊肉乳及制品销售环节,由于经常接触感染布病的家畜及产品的机率较高,就形成畜间布病随产业链延伸而向人传播,造成一些养殖人员、运输销售经纪人员、牛羊屠宰加工、皮毛加工、乳制品加工人员、兽医防疫人员、检疫人员、化验检验人员、科研教学人员等人感染布病。

3.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人畜同院,人畜同舍的情况大量存在,加之防疫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一些养殖人员、畜产品加工人员常因直接接触病畜、病菌污染的环境和用具,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布病。

一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在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畜和隐性带菌家畜的情况下,一些密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的人员,由于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未注意自身防护,可经皮肤、小伤口或结膜而感染或通过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而感染。

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用被病畜污染的奶及其制品、肉、内脏,饮用被污染的水经消化道感染。

三是被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尘埃通过呼吸道吸入后感染。

4.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与布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不管畜间布病在空间上横向传播,还是在畜牧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向人传播,都与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决定布病的流行程度与危害程度,动物及产品流动的距离越远,布病传播的范围就越大,动物及产品的流动越频繁,布病的发生频率和感染人的机率就越高。动物的流动包括跨区域调运,辖区内活畜及产品交易,养殖生产中的自由放牧等。各种家畜因养殖方式不同,畜产品种类及加工水平不同,其流动的范围、数量和频繁程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说羊的产品种类最多,活羊及产品流动频繁,羊的布病也比较严重,对人的健康影响也就较大。

从布病的流行规律看出,养殖环节是畜间牛羊布病跨区域横向传播,牛羊产业链纵向向人传播的源头和关键环节。人的布病感染者既是畜牧业生产管理者、生产者、加工者和服务者,又是布病感染的受害者。因此,布病的防控要围绕养殖环节和重点人群开展防控。

四.布病的防控措施

有人认为,畜间布病难防控,人间布病难治愈。这是因为对布病的认识模糊,没有抓住布病的致命弱点。一般来说布鲁氏菌有八怕。

一怕布病免疫。布病疫苗是布病的克星,可有效防止布病发生。家畜在进行免疫后,就在体内建立起对布鲁氏菌的特异免疫功能,消除了对布鲁氏菌感染的易感性。

二怕消毒灭菌。布鲁氏菌抵抗力弱,布鲁氏菌从患病动物机体排出体外后,常用化学消毒剂即可将其杀死。用湿热600℃ 30 min,700℃10 min 即可杀死肉乳等产品中布鲁氏菌。定期开展消毒灭菌可有效防止因接触和食用畜产品而感染。

三怕人畜分离。人畜同院,人畜同舍是畜间布病向人传播的基本条件,人畜居住环境分离后,人畜接触就减少,人畜用水和用具也就分开,可极大地减少布病感染人的机率。

四怕限制移动。动物的随意流动,增加了布病传播的风险.通过采取隔离观察、减少调运、禁止放牧、封闭管理等限制动物移动措施,就使布鲁氏菌失去了活动自由,切断了布病传播的途径。

五怕人员防护。对饲养人员、加工人员等进行防护,就是对密切接触人员提供了预防布病感染的盾牌,阻断布病从畜间向人传播感染的途径。

六怕监测净化。定期对种畜场、奶牛场、规模养殖场进行监测,扑杀和淘汰检测阳性畜,严格执行养殖场布病净化措施,就能尽早消除布病发生的隐患,有效防止布病的发生。

七怕扑杀、无害化处理。养殖业的布病疫情,如同人体的癌症,扑杀患病动物就是像医院大夫一样切除养殖业机体的“癌症肿瘤”。无害化处理就是杀死患病动物体内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中的病原体“癌细胞”。扑杀、无害化处理不仅使布鲁氏菌失去生长繁殖的生存场所,而且使布鲁氏菌得到杀灭,达到彻底消灭传染源,防止布病扩散的目的。

八怕早诊早治。如果在人感染布病的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就可避免损伤体内主要器官形成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而及早治愈。

由此看来,只要科学防控,措施到位,畜间布病就可防可控,人间布病就可防可治。

五、如何预防布病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源头防控与易感人群防护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当地布病防控实际积极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布鲁氏菌病。具体说布病的预防控制重点要做好“四防、一免、三查、一准备”工作。“四防”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建立防控布病的四道防线,防止布病的传入和传播,防止布病由畜间向人传播。

一是防传入。就是通过规范活畜及产品调运,严格检疫监管,互通调运及疫情信息,强化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布病跨区域传入;防止布病从辖区内布病多发区传入;防止从周边养殖村、养殖场传入本地养殖村和养殖场。因此,每个养殖场户必须遵守动物调运规定、严格执行引进动物隔离观察制度。

隔离观察就是把怀疑患有布病的动物及隐性感染者等引进的动物,关进一个封闭的场所,限制其移动,避免与其它动物接触。并进行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疫病检疫。待隔离期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方可销售和进村入场,并群饲养。特别是新建大园区,大牧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必须对引进动物严格执行隔离观察、逢进必检的制度,严防布病传入。

二是防传畜。就是通过封闭管理等一整套措施,把易感动物关进动物防疫“保险箱”,使饲养的动物免受周围布病侵袭。比如通过采取封闭管理、舍饲圈养防传入;划区放牧,围栏放牧防感染;自繁自养减少调运防风险;强化免疫,保护易感动物防感染;定期监测,净化检测阳性畜除隐患;加强消毒灭疫源,搞好环境卫生防污染;购进种畜严把关等措施, 防止一个区域、一个村庄或一个养殖场家畜发生布病。

三是防传播。就是防止布病传染源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一个村传播到另一个村,一个场传播到另一个养殖场。要防止布病传播,必须做到种畜场严把种畜销售出场关,确保销售的种畜健康无病。产地检疫严把出场关,确保销售的活畜及产品检疫合格。种公畜更新轮换严把健康关,防止引入感染布病的公畜通过自然配种传播布病。放牧把好防止交叉放牧,并群放牧接触感染传播关。

四是防传人。人的布病防控要贯彻少接触,重防护,讲卫生,守制度,早诊治的原则,做到四分离、一防护、六注意,防止畜间布病向人传播,防止人感染布病。

1.四分离。就是人畜居住环境分离,严禁人畜混居;人畜接触分离,减少人畜接触机会,降低感染布病风险;人畜用水分离,严禁人畜共用同一水源,防止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布病;生熟畜产品存放和烹饪用具分离,防止因食入被病菌污染的食品和接触被污染的用具而感染布病。

2.一防护。就是对密切接触人员提供预防布病感染的“盾牌”,阻断布病从畜间向人传播和人感染布病的途径。凡在动物养殖场户、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工作的人员以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必须遵守防护制度,特别是在仔畜大批生产季节,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在工作中感染布病。

3.六项注意

一是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及时清除产羔产犊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除牛羊粪便,确保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

二是注意定期消毒,及时消杀环境中存留的布鲁氏菌。

三是注意对圈舍、运动场保持一定湿度,防止带菌尘埃传播布病。特别是在免疫注射、抓绒、剪毛、采血、佩戴耳标等工作中要对圈舍和运动场地面撒水降尘,防止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感染布病。

四是注意树立良好卫生习惯,工作期间不吃零食,不抽烟,不喝水,工作后及时进行消毒洗手。

五是不购买未经检疫的羊、牛肉乳等产品,不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乳等食品。

六是注意自身身体健康情况,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诊治。

“一免”就是在布病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对所有易感动物个体通过注射疫苗,在动物体内建立特异性免疫系统,形成预防布病的免疫屏障,消除动物对布鲁氏菌的易感性。布病免疫是布病预防控制措施中最科学、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不但可以预防家畜布病,也可以间接保护易感人群。各地可根据农业部批准的对布病实施免疫的区域规定,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程序和方法,在对易感家畜进行检测后,方可对阴性家畜进行免疫。

布病免疫使用疫苗包括用于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M5 株或M5-90 株);用于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S2 株)和用于预防牛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A19 株或S19 株)。

布病免疫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是先检后免原则,免疫前必须先检测淘汰病原阳性畜,才能对阴性家畜进行免疫。

二是牛羊种公畜禁止免疫。

三是奶畜原则上不免疫。

四是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在免疫中因接触弱毒疫苗引起感染。

五是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程序和方法进行免疫。

“三查”:就是对辖区内养殖业和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疫情监测。通过查找患病动物、检测阳性动物、人感染布病患者,对发现的患病动物进行扑杀,对实验室检测阳性动物进行淘汰,对人感染病例进行诊治。以达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治疗和及早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1. 查点灭源,及早处置患病动物。定期开展布病疫情排查,特别是在人感染布病新发病例所在村和场,对所有养殖的家畜进行排查,对有异常情况的家畜进行采样监测,对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患病动物全部进行扑杀,并对扑杀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

2. 查“阳”净场。一是对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专业村定期进行病原学监测,对监测阳性的患病奶牛按有关规定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除奶牛场布病传播的隐患。二是对种牛场、种羊场、良种奶牛场家畜定期进行监测,按照种畜场生物安全净化要求,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淘汰监测病原阳性畜,开展种畜场布病净化工作。

3. 查人治病。就是对布病呈地方性流行区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定期走访调查和布病筛查,对疑似布病患者进行实验室确诊。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康复。

“一准备”就是要做好突病疫情的应急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布病防治组织指挥机构,建立疫情应急队伍和专家队伍,制定和完善布病疫情应急预案,做好疫苗、消毒药品、防疫、扑杀器械和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和防控技术培训,提高应对突病疫情的应急实践能力。做到应急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队伍健全,应急预案完备,应急物资充足,疫情信息畅通。一旦发生疫情,就能有力应对,早快严小、果断处置,确保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

同时,要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防联控。在加强畜间布病防控的同时,根据布病防控实际情况,加强布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病例管理,通过采取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发放干预包等措施,提高农牧民布病防护意识,有效阻断布病的流行和蔓延。

六、如何处置布病疫情

1. 布病疫点处置和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布病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场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采样,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疫情进行处置。

对布病疫情的处置,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对疫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彻底拔除疫点,消灭传染源。对扑杀的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污染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疫情处置彻底,确保扑杀处理的家畜及产品不流入市场。

2. 布病流调和疫源追踪。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就是在处置布病疫情的同时,对患病动物、同群动物的来源、去向、与周围动物接触情况、人员车辆来往等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追溯处置发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等潜在的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同时要对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进行临床观察,采血化验,以便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因此,没有全面彻底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就没有全面彻底的疫情处置,就会留下疫情发生的隐患,造成疫情扩散蔓延。一般情况下,布病的流调和疫源追踪可通过如下线索进行。一是通过疫情排查发现的线索,二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报告和举报的疫情线索。三是由卫生部门发现新的人感染病例所提供的线索。四是经实验室监测提供的线索。

3. 强化疫区监管。强化疫情监管就是对发生疫情的地区采取一系列监管和防控措施,以免使患病的动物、隐性感染者流出疫区,防止因人员的往来造成传播。一是对疫区进行严密封锁,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出入。二是严格限制动物移动,关闭牛羊交易市场,禁止外出放牧,实行封闭饲养。三是进行严格消毒,对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四是对受威胁的畜群实施隔离,对实验室检测阴性的畜群进行布病紧急免疫,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七、人感染布病的识别和诊治

正确识别和确诊人感染布病新发病例对于及早发现布病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恰当有效的治疗和及早发现患病病畜、及早处置疫情非常必要。一般布病的识别诊断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接触史为依据。

1. 人感染布病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职业性。一般布病新发病例大部分都有接触病羊病牛及排泄物、流产物的情况,而且大部分是从事养殖、加工、畜产品收购销售等易与患病畜及其污染物密切接触的人员,一部分是生活在疫区通过日常生产生活接触和食用未煮熟的家畜产品感染。

2. 人感染布病临床特征。人感染布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炎、卵巢炎和全身乏力为特征。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孕妇可造成流产。人感染布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 ~ 60 d,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3. 实验室确诊。对临床症状明显,并有与家畜及产品密切接触史的人员,要进行实验室确诊,并对确诊的病例进行治疗。

篇8

关键词:基层 产地检疫 现状探讨

近年来,县乡(镇)村开展产地检疫工作面逐步扩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增多,在防止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及其产品的交易量增加,流动性增大,势必给产地检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就目前的现状工作而言,产地检疫是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工作的基础。由于部分检疫人员对产地检疫概念不清,认识不明确,导致工作不扎实,形成县与县、乡镇与乡镇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就基层开展产地检疫的相关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1、产地检疫的概念

动物检疫的目的之一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和蔓延,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决定了动物检疫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失去这个原则,检疫工作就会失去意义。依据这一原则的科学性,动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动物进入流通之前,也就是放在生产饲养环节。

产地检疫是指动物离开饲养地生产地之前的检疫。所说的动物系指准备出售或者调运的动物,饲养地指饲养动物的场地。开展产地检疫可以把动物疫情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危害。

2、产地检疫的意义

产地检疫是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开展产地检疫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促进生产、方便流通、理顺动物检疫工作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通过产地检疫能够及时发现病原,并果断采取防控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扩散和传播。

2.2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出现的漏洞,克服在流通环节检疫时间紧迫、被检疫物量大集中、难以精确及时判定染病畜禽及其产品的弊病,提高检疫的科学性。

2.3促进基层免疫工作的扎实开展,实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

3、产地检疫的现状

目前,畜禽的饲养生产方式已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逐步转化为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专业村(户)的集中养殖,饲养数量也由几十头转变为数百上千头,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格局,这就要求饲养场(户)人员的防病意识、专业知识随着养殖模式的转变而不断更新提高。从近几年动物防疫的情况来看,畜禽疫病的发生也由从常发病多发病逐步向少发病新发病转移,为此,检疫的方式应以定期的免疫打带耳标标识登记造册,建立畜禽饲养信息档案为基础,出栏时到场到户依据免疫信息档案,结合临床观察搞好出售前的产地检疫,畜禽在出售和调运前的三日内,畜禽产品在五日内出具产地检疫证明,(根据《甘肃省动物及其产品产地检疫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近几年来产地检疫工作已涉及到各乡村社、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点、交易市场。此项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4、产地检疫存在问题

4.1随着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养殖数量的逐年增加,就目前基层畜牧兽医站现有的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日趋凸显。

4.2部分养殖户经营户对产地检疫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畜禽离开饲养地生产地之前,不及时报检,存在从甲地拉运畜禽而到乙地补办产地检疫证明的现象,从而造成疫病扩散蔓延的隐患。

4.3产地检疫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养殖的范围广,个别检疫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加之经费紧张,不亲自到饲养场地实施检疫,只出证不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

4.4产地检疫票据管理和填写不规范。个别检疫员把产地检疫票据委托给没有检疫资格的畜禽及产品的营销人员,畜禽调运至目的地时才匆忙提供空白的或与饲养地不实的产地检疫证明。还有的检疫员给贩运户提前预开检疫证明,也有部分营销户贩运的畜禽与出据的票据证物不符。

5、产地检疫工作的对策

5.1理顺管理体制,增加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根据国家兽医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财物统归县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并依据畜禽养殖数量,增加人员编制,逐年补充专业技术人员。

5.2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逐年增加工作经费。产地检疫是检疫工作的第一哨卡,工作量大面宽,涉及的农户多而杂。因此,在积极争取逐年增加经费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国家涉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做到业务精湛,责任心强,这样才能使产地检疫工作有根本性的转变。

5.3加大产地检疫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在辖区范围内组织养殖户、畜禽及其产品贩运户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开展产地检疫重要性、必要性和不检疫的危害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其检疫的主动性,形成养殖经营户与检疫人员互相支持共同参与的和谐氛围。

篇9

我省生猪产业发展基本平稳,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生猪位居六畜之首,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性产业。猪肉是城乡居民的主要消费食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省生猪产业得到稳健发展,有力保障了市场供给,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猪产业正朝着良好势头发展。

全省生猪生产基本稳定,省内自给率保持在80%左右。生猪是浙江畜牧业的第一大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强力措施,全省猪肉自给率连续10余年均稳定在80%左右,自给率在沿海发达省份名列前茅。据统计,近年生猪产值占全省畜牧业的66%左右,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又占76%以上。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省生猪饲养量、猪肉供应量均未出现下滑局面反而稳步上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生猪出栏量、年末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在排名第15位左右。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1248.4万头,出栏1922.2万头。猪肉产量131.9万吨,产值294,7亿元;全年消费生猪约2400万头,日均消费约6.5万头;外调到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约150万头;同时,年净调入约470万头。据省农业部门分析,近阶段猪肉价格的暴涨,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生猪主产省散户养殖退出加快、规模化养殖一时跟不上、养猪“真空”期造成全国性供应不足所致。在国内生猪价格一路高涨、猪肉价格周期还没有走完的情势下,今年下半年我省生猪供应稳中有升,猪肉价格仍将处于高位震荡,但不会出现猪肉脱销、断档等现象。

猪价创历史新高,但养殖效益没有同步创新高。这几年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大,去年由于前期生猪价格的持续下滑,养猪场(户)亏损严重,散养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养殖户)加快退出,再加上近年来生猪疫病多发和养猪成本不断增加等因素,我国主产区生猪供应能’力下降,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在全国性大流通的背景下,我省猪肉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扬。今年8月25日,我省待宰活猪收购价首次突破20元。达到20.14元/公斤,市场猪肉价格29.65元,公斤,分别比年初上升49.30%和39.2%,均创199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但养殖效益并没有同步创新高。据农业部门定点监测数据显示,1-7月份,全省肉猪头均养殖利润约为450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0元。今年以来,全省猪粮比平均为6.97:1,其中8月25日7.84:1,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位,比去年同期的5.35:1高2.49,但仍低于2009年初的8.48:1和2008年4月初9.58:1的历史高点。

生猪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战略加快实施。这是确保浙江生猪生产长期平稳发展与保持较高自给率的必由之路。我省从1998年开始,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方针,着力推进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实施以生猪养殖业为重点的规模化、生态化措施,实现了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为主的生产转型,通过农牧结合、畜禽排泄物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规模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养殖转型。目前,全省生猪规模化比重为82,31%,位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这对我省生猪生产和供给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率先在全国连续6年实施了两轮“811”环境整治和保护行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从2005年的73%提升至95%,生态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仅此一项年减排COD(化学耗氧量)(2.8万吨。尤其可喜的是,探索出了像萧山天元农业开发公司、浙江新东湾养殖公司、浙江灯塔种猪公司、桐庐万强生态农庄等一大批生态循环养猪和良种培育模式,初步破解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猪产业和环境友好协调的难题。如桐庐万强生态农庄,多年来坚持走种养结合、立体循环农业之路,1200亩山地常年存栏生猪3000多头,年出栏生猪5100头,特别是把猪场的粪料污水全部就地化作肥料。既消纳了排泄物、实现了零排放,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价值,成为生猪养殖规模化、生态化的一个典范。

影响我省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目前全省生猪生产发展平稳,猪肉供需总体平衡,但在城市化继续加快推进、人口不断增加、猪肉需求呈刚性增长的背景下,用于生猪养殖的土地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加之散养户(生猪出栏量占20%左右)将继续退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认为,散养户的大量离场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因此。要确保全省80%的猪肉自给率,难度将越来越大,需要引起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们分析,制约我省生猪生产长远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市县领导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必须始终坚持富民强省、社会和谐这一根本目的。中央和省里都非常重视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明确将其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实行市长负责制,但也有部分市县领导对生猪产业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发展养猪没有税收,体现不出政绩,有的说“养不养猪一个样,群众能买到肉就好了”。一些原本是商品猪供应基地的调出县现在变成调入大县。领导的思想淡化又使部门认识上产生误区和偏差,如有的部门将本是庄稼宝贝的生猪排泄物与工业污染物相提并论的做法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失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如深圳市曾一度对畜禽产业实行退出机制,任由市场主宰农产品价格沉浮,2006年全市90%以上的生猪要靠周边省、市调入,结果带来了生猪追踪源头难、肉品监管难等突出问题。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近年来,上海市提出了畜禽“最低保有量”理念,明确生猪、奶牛必须确保一定的自给率。对此,我省应当汲取兄弟省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

用地和环境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目前,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还没有独立的“畜牧业用地”概念。我省各地用地指标原则上不批给生

猪养殖业。即使是开始实施“畜禽上山、养殖进山”策略。但山上畜牧业同样面临园地覆盖或林地难以审批的矛盾,再加上水环境整治、畜禽养殖准入制度实施等控制措施的推进。现阶段发展规模养猪用地非常困难。目前,全省畜牧业用地在17万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15年,要确保全省生猪80%自给率,全省仍需新增生猪养殖用地约4万亩左右,重点用于散养户退出后新建畜牧小区、禁养区搬迁和按照畜牧业“十二五”规划需新增130万头生猪等方面的规模养殖用地。

基层监管和防疫力量不足问题再度凸显。近年来,国内外畜牧疫情呈多样化、多发性态势,在畜牧大流通格局下,作为畜产品调入省,防控压力将长期存在。同时,监管任务大幅增加,目前我省由农业畜牧系统为主实施的畜牧兽医方面法律法规有9部、规章52部,涵盖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随着中央和省编办对瘦肉精监管职责的调整,畜牧兽医系统基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全省县、乡镇基层一线从事动物检疫监管人员中编外临时工占较大比例,在机构、队伍和设施设备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畜牧业保供给、供安全的工作需要。

促进我省生猪产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是我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在国内生猪散户大量退出、规模化养殖跟不上的“青黄不接”之际,特别需要防止因应对不当导致生猪养殖的大起大落和猪肉价格的暴涨骤跌,尤其要警惕外资正在加快进入中国的生猪产业和肉制品市场,防止这一重要产业被外国资本所垄断。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种种挑战,但反过来也是一种机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精神,要求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抓发展、保供给、惠民生、促生态,进一步抓好生猪产业和市场供给。

加大对生猪产业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扶持力度。目前,我省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将全面推进。当务之急是要在落实扶持生猪产业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举足轻重的全省养殖生猪500头以上的6000多家中大型规模养殖企业(户)予以重点倾斜。继续实施温台丽山区半山区生猪生态养殖场建设,着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创建、疫病检测以及基层动物防疫等工作。要加快培育核心种猪企业集团,进一步推动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体系和供精站建设。扶持标准化种公猪站、种猪测定中心及育推繁良种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省种猪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生猪良种推广,尤其是加大对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嵊县花猪、兰溪花猪、碧湖猪等优良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的力度,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外来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培育,形成具有国内特色、能适应当地饲养环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品系。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加快生猪规模化养殖与种植业的合理配置,提倡排泄物科学还田、肥地增效、变废为宝。

保障必要的生猪养殖用地。按照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据“农林牧结合,不破坏耕作层、节约用地”的原则,把畜牧业用地视同种植业、林业用地同等重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建设,支持畜牧业“进园上山”,严格擅自扩大禁养区行为,允许在林杂地、新开垦地内合理布局养殖场,在“两区”建设中强化生猪养殖场科学配套,妥善解决生猪产业发展用地。建议:(1)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从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确保城乡居民畜产品保障供给的大局出发,加快制定畜牧业用地规划,按照畜牧业发展与土地消纳相适应的原则,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2)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相应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申报措施。全面落实畜牧业用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制度,真正解决目前畜牧业用地难矛盾。(3)研究制订不破坏耕作层的具体操作模式和若干种基本途径,并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此外,积极探索和实践生猪养殖权交易制度试点,推进散养户向小区规模化集聚。

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级农业畜牧部门必须忠实履行我国我省食品法规中的相关职责,切实加强对畜牧特别是生猪养殖中的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建议本着“精简高效,切实可行”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市县两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和市、县两级动物疫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充实力量,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推进科学防控,进一步减少生猪死亡率,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猪肉供给水平,确保猪肉质量安全。

篇10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多媒体临床实践

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临床课,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打下扎实的兽医内科学基础理论,又能熟练掌握兽医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但是由于传统的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单调、内容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又因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的系统病、代谢病导致的动物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从而易继发传染病,内科病被继发的传染病症状所掩盖,因此,不能被人们所重视。基于上述目的,为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动物和宠物新型突发疾病发展趋势和动态,成为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兽医内科学的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其发展的需求。我们以2008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和牧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兽医内科学采用以下课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作一点探讨。

一、上好绪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依靠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所以绪言这一堂课很关键,根据学生的生理、心里、学习及生活特点,倾其所能、抓住关键,激发学生对兽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在绪言中,首先要简明扼要的介绍兽医内科学的概念和内容,以及学好兽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法。然后由近及远,从古论今列举兽医内科学的成就,兽医名人的动人事迹及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再次结合本地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兽医工作受欢迎的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畜禽传染病日益受到控制的条件下,群发性、多病因的内科病逐渐显示出其对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这就必须有一大批兽医专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学好兽医内科学是刻不容缓,而且有着深远意义的事情。因此,要求学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医德,在知识上勇攀高峰,热爱自己的事业,为农业、农村、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祖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兽医内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兽医专业主干课程,几乎囊括了兽医专业所学的所有课程知识。因此,要想教好这门课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书本上的兽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不能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而要教导他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地去观察病例和实际诊治病例,借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相关的临床技能和技巧,增加学生们学好的信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兽医科学每年都有大量的理论和技术问世。为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教师需要及时汲取新的理论、经验和技术,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手段将这些新的理论、经验和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弥补书本内容的不足。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要讲的内容尽量通俗易懂化,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将畜禽常发的地方内科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将来源于本地兽医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一些特殊临床诊疗经验和技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每堂课临近结束时一般留出5-10分钟时间进行答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有些临床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书本上不太一致,有的仅呈现部分症状。这说明学生已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对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动物疾病复杂多样,当一些临床实际病例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时,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应采取用实验动物人为复制一些典型动物疾病病例,然后由学生分组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进行总评,指出不足,促进学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治疗方法的规范。

三、课堂教学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和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在正常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病例模型,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的难度较大。

在多年的兽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些当前存在的多种教学问题,例如讲课方式单一、呆板,教学内容乏味,课堂气氛死板、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造成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抑制。

兽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确切掌握动物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就需要多种大量的实验动物模型或真实的疾病病例。但当前实际临床病例往往呈现不典型的症状,偶尔遇到兽医内科的典型病例,却与课堂授课进度不同步,因此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深深融入动物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促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使得以往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图像处理及表现能力,能将疾病的病理过程进行动态、生动的表现和模拟,大大降低了兽医内科学的教学难度。在长期兽医临床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将发生的一些典型真实的兽医内科病例用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该病例发病后的病理变化进行模拟。以“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为例,首先播放摄录保存的牛前胃病病例的真实临床表现,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该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以及最终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化等过程,通过这种手段加深对该病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对兽医内科疾病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

为了激发学生个人学习潜质,促进学生在课外接触临床病例,将任课班级参与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在规定日期来学校的动物医院与任课老师一起参与一些疾病的诊疗。对在动物医院实习的学生,根据学生对临床诊疗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诊疗水平的高低,制定了学生“3阶段”实习制,即兽医助理护理员、兽医助理技术员、助理兽医三个阶段。在不同实习阶段,我们又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通过一个阶段的实习并考核合格后可继续下一阶段的实习,否则将继续在原阶段实习,直至本阶段实习考核合格。通过三个阶段实习合格的学生,对临床常见内科病例基本上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开出相应的治疗处方。完成“3阶段”实习的学生安排在本地的动物门诊和猪、禽疾病门诊、兽药店等社会单位地点实习,进一步扩大了实习的范围和内容,锻炼了学生解决动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专业知识,端正了专业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和其他兽医院的典型病例、稀有病例、常见病例、季节性发生的病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将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上后,自然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并能真正为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