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信息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服务信息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服务信息报告

篇1

一、我区的商业服务区的发展现状

(一)街道商业服务区的发展现状

据调查,街道的商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车坊、车坊农贸市场等,占地面积均较宽,主要的业态是超市、餐饮、银行等为民服务的产业,其中一区商业街就有商户约20家,便利中心约商户50家,三区商业街约商铺20家;还有家园一区至九区公建房,占地约3000平米,主要经营便民超市。以上的商业服务区都属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位于1089号的财富广场,有商户43家;位于连葑路的连葑路商业街,拥有16家商户的个体商户,2012和201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990万和495万;以及位于商业街、农贸市场等,销售业绩均是很可观的。以上的商业服务区均隶属于娄葑富民公司。

(二)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商铺信息

据调查报告显示,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的商铺占地总面积为3436.7平方米,包含了很多产业,如业主支东霖的213台球店,占地面积最宽330.91平方米;业主李欣欣的204摄影店和303牛津英语培训班,占地面积分别为265.54平方米、168.18平方米;业主陈莉的210房产中介、金龟子琴行、纵横地暖,占地面积分别为173.26、128.42、128.42平方米等,其中还有业主吕绍煌的306跆拳道馆、业主孙伯祥的103医疗器械等店铺,总之,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的商铺聚集了各种便民服务的产业,但其中也还有390.76平方米的商铺为空置房,还未出售。

二、我区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和不足

就目前我区的商业服务的发展情况而言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与等一线城市还有差距的。我区的商业发展缺乏大型的商业品牌入驻以及现在跟湖东欧尚对接的一些中高端商业广场等,像、车坊等属于待开发的地段发展力度还不够。另外据调查显示我区的商业服务发展有被垄断的现象,众多的产业基本上就被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跟娄葑富民公司所占有。

篇2

一、世界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大体保持同步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商业贸易出口额(不包括政府服务)为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2006年达到2.71万亿美元(见表1)。从长期看,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4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比重从1/7提高到近1/5。目前,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GDP总额大约在48多万亿美元,世界贸易(货物加服务)约占其30%。

跨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起伏发展,世界服务贸易也经历了由停滞到逐渐回升再到稳步增长的发展过程。统计资料显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在2000年增长了6%,2001年达到谷底(零增长),自2002年转向回升且连续三年增幅逐年提高,其中2002年增长7%,2003年增长14%,2000年增长20%,2005年和2006年的增速虽有所减缓,但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增速均达到11%,仍远高于过去十多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6.5%的增长水平(见图1)

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且增速大体持平,8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货物贸易,9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5%,恢复到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持平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世界服务贸易整体保持迅猛增长,但若分年度考察,自2003年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几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十分明显,这其中包括燃料及原料性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贬值等。以2006年为例,世界货物出口额的40%的增长归因于价格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商品价格指数,2006年世界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只有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WTO的最新世界贸易报告指出,从2000年至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10%,而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11%,二者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二、其他商业服务仍是贸易额最大且增长最快的部门,而运输服务增速重新超过旅游

服务贸易通常被分成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会计、法律、广告及文体娱乐服务等)三大类别。上世纪90年代,其他商业服务年均增长9%,快于运输服务的4%和旅游服务的6%。进入新世纪以来,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依然发展迅速,是世界服务贸易中贸易额最大、增长最快的类别。WTO最新资料显示,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额分别增长9%和7%(见表2)。从2000年至2006年,其他商业服务年均增长率达到12%,其出口额已经占整个服务贸易的一半,而运输服务的年均增长率为10%,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持平,并且高于旅游服务年均7%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运输服务的增长要比旅游服务略慢,但自2000年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这主要是由这一时期世界货物贸易强劲增长和运输成本的大幅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世界服务贸易总体结构发生变动。WTO的统计显示,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之势,其中运输服务占比最小,由1990年的28.6%下降到1995年的25.5%和2006年的23.1%;同期旅游服务占比分别由33.9%下降到33.7%和27.2%;而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37.6%分别上升到1995年的40.7%和2005年的49.7%。

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方面拥有强势,因而他们在金融、信息、技术、广告和咨询等具备广阔前景的新兴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保持了明显的优势。与货物贸易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主要依靠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其具有一定优势的服务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如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及部分旅游服务。中国香港、新加坡的金融服务;韩国的建筑服务;印度的计算机软件服务;中国香港、巴拿马的运输服务;埃及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服务等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就规模而言,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甚远。近年来,随着服务外包发展为新的服务贸易方式,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在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投入,发掘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其中中国、印度、菲律宾、墨西哥、巴西等国已逐步成为区域性或全球外包中心。

三、跨国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服务业,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最主要的提供方式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55个类别和四种提供模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其中,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实现的服务提供模式(即商业存在)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特殊。据国际服务贸易研究专家估计,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在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中的占比约为50%(见表3)。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在消费国内部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提供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的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一步升级,跨国对外直接投资以高于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同时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入服务业,这为商业存在模式实现的服务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金融、电信和房地产业等服务部门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中获益最大,极大地推动了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跨境的服务贸易。在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其海外附属机构服务产品销售额首次超过跨境服务出口额,2001年美国海外附属机构所从事的服务产品销售额达4320亿美元,而同年根据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服务出口额为1790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在加拿大,海外附属机构所从事的服务产品的销售额(达1010亿美元)是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服务出口额(为280亿美元)的3.6倍。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WTO秘书处估测,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来说,通过商业存在模式实现的全球销售额大约是跨境服务的1.5倍。

四、服务贸易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继续存在,但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

在2006年,欧洲与北美地区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2005年情况相同。其中,欧盟内部成员间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法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及在世界排名中的位次均下降,而卢森堡和波兰的服务出口额增长了1/4以上。独联体地区的服务进出口额均增长约20%,是在世界所有地区中增长最快的。亚洲的服务出口增长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地区服务进口的增幅,因而减少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逆差。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长期看,2000-2006年,欧洲、亚洲和中南美洲服务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而北美洲、独联体、中东和非洲的服务出口增幅低于或等于进口增幅。

目前,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区。发达国家始终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入国和输出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WTO的资料表明,世界服务贸易大国都是发达国家,2006年世界服务出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8位)和印度(排第10位)外全都是发达国家;服务进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7位)外也均为发达国家。

作为一个整体,近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进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3.5%逐步提高到2006年的36%,为历史最高水平。而随着自身服务业的增长,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一定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上升。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出口中的市场份额从1981-1989年的14%上升到1995-1998年的1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水平。此外,尽管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但其整体上对服务出口的依赖程度低于发达国家,而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发达国家。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其中最大的逆差项目是其他商业服务,其次是运输,旅游有一定的顺差,但所占比重也不大。像中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及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数额不等的服务贸易逆差,只有中国香港、印度是为数很少的拥有服务贸易顺差的国家和地区。

五、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世界服务贸易前三位的国家,但中国和印度的位次在提高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国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悬殊,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也很突出。自2003年,美国、英国和德国一直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2006年三国合计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28.6%;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26.4%(见表5)。2006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相当于其货物出口的37.3%、50.3%、14.7%、22.9%、18.7%和24.6%。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强国,其在货物出口中的位次仅落后于德国居世界第二,而在货物进口以及服务进、出口中长期雄居世界榜首。2006年美国在世界货物出口总额中占8.6%,在货物进口总额中占15.5%,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分别占11.7%和14.3%,其服务贸易上的顺差部分地弥补了货物贸易的逆差。美国这样的地位是与其经济实力分不开的。日本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2006年服务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8%,并且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服务出口国。

发展中国家不同群体的服务贸易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2006年,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30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印度、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和马来西亚,它们合计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7.3%。近年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很突出。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10位,2003年又升至第9位,已居于发展中国家首位,2006年再超过荷兰列世界第8位。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8位,2005年和2006年均列世界第7位。但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绝对量上还有很大差距。

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6年其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出口额为730亿美元,增幅高达34%;服务进口额为700亿美元,增幅也高达40%,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份额均为2.7%,出口排世界第10位,进口排世界第12位。从2000年至2005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3%,进口年均增长29%,是发展中国家中增长最快的。近年来俄罗斯服务进出口增速保持在20%左右, 2000-2006年,俄罗斯服务出口平均增速达到21%,进口平均增速为18%,发展速度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位。巴西是拉美大国,2000-2006年其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2%,进口增长9%,均高于本地区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速。

六、新一轮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进展艰难,发展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多样行、复杂性和特殊性,服务贸易的实现远比货物贸易复杂,它会受各种国内规章的影响,各国政府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标准、许可、制度等对外国服务的进入设置障碍,比如专业服务的资格和许可条件以及程序等,因此服务贸易壁垒更加隐蔽。在关于消除服务贸易壁垒的辩论中,需要避免的是将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等同于消除各国对其领土内服务业的管制。实际上,服务业的自由化常常是需要管制的,甚至是要强化管制,但是这种管制,无论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社会目的,都应当以更透明、更有效的方式加以设计、实施或者执行。

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对取消服务贸易壁垒、推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显得越来越迫切。特别是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的领先发展水平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的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1995年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自2000年3月启动的新一轮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是WTO“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就是进一步制定一些规则,以确保国内规章能够推动而不是阻碍服务市场对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作为发达国家商业利益的主要寻求目标,服务贸易谈判成为非常关键的谈判筹码。但由于谈判的许多成员不愿意在其他领域(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取得进展之前推进服务贸易的谈判,造成服务贸易谈判包括市场准入和规则谈判基本陷于停滞。

由于服务贸易是现代产业进步的标志,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战略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将不断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作为改善自身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国家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本国服务贸易加以管理和促进。从国际看,目前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或多边贸易安排也都加强了对服务贸易有关问题的关注,将其列为主要议题,讨论重点涉及如何评价有关服务贸易的多边规则,如何监督各国服务业开放承诺的履行,如何确认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经济效应的衡量等。预计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利益格局将在各方博弈中重新形成。

篇3

关键词:综合客运枢纽、铁路客运站、站房、规模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Method of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Scale on Railway Passenger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Geng Xingrong, , Lv Peng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Limited by Share Ltd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210005)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modern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building, then obtain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like public transport operation mode, modern passenger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mmercial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end modified railway station scale on railway passenger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from distributed area index, waiting area index and commercial service facility index.

.Key words:Railway passenger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Building;Scare.

1引言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与传统铁路客运站不同,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基础设施,包含了交通、服务、开发、景观等诸多功能。一方面,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有机衔接,为乘客提供出入顺畅、换乘便捷的运输服务;另一方面,对城市而言,枢纽带来的资源要素(人才、资金、信息和物流等)集散效应,极大促进地区发展,往往会形成以枢纽为核心、集交通、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发展区。由于功能的全面化,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与传统的铁路客运站相比,在设施空间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铁路客运站仅侧重铁路到发这个方面,铁路站屋是其分析重点;而对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各种交通方式将统筹全面考虑,虽然铁路客站仍然占据核心位置,但仅仅是整个枢纽的一个子系统。传统铁路客站“车场、站房、广场”的空间划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因此,新形势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铁路站房规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传统铁路旅客站房规模计算方法

目前铁路旅客站房规模等级通常依据《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2007)(简称旅规)规定,铁路旅客站房规模根据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计算铁路站房规模。目前规划设计中对于客运用房较好确定和公认的部分设施的一般采用经验参考指标,如表3。

表1 站房设施使用面积定额指标参考表

设施名称 单位 客运站规模等级 说 明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集散厅 m2/人 0.2 0.2 0.2 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或100%计

营业广厅 m2/人 0.2 0.2 0.2

出站大厅 m2/人 0.2 0.2 0.24~0.3

普通候车室 m2/人 >1.2 >1.2 >1.2

市郊候车室 m2/人 0.8~1.0 0.8~1.0 0.8~1.0

母婴候车室 m2/人 2.0 2.0 2.0

软席候车室 m2/人 2.0~2.5 2.0~2.5

贵宾候车室 m2/人 3.0 3.0

售票口最大服务人数 人/口 250~300 190~250 150~190

售票厅 m2/口 32~38 27~32 16~25

售票室 m2/口 6~8 6~8 6~8

发送、中转

行包库 m2/件 0.45 0.45 0.45 每件行包占库周转期为0.5~0.8日

到达行包库 m2/件 0.45 0.45 0.45

行包托运厅 m2/件 0.45 0.45 0.45

行包提取厅 m2/件 0.45 0.45 0.45

客运服务处 m2/人 0.2~0.3 0.2~0.3 0.2~0.3 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100%计算

问询处 m2/处 6.0 6.0 6.0

综合上述具体设施的面积定额指标,在规划阶段为便于计算,对于旅客站房的总体规模一般采用如下经验指标。

表2 站房总体面积定额指标参考表(传统铁路站房规模计算)

旅客站规模等级 客运服务(m2/人) 行包房(m2/人)

中型 3.0 0.30~0.45

大型 3~3.5 0.35~0.50

特大型 3~3.5 0.35~0.50

注:定额单位指旅客最高聚集人数(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的每位旅客占用建筑面积;

3 新形势下铁路站房规模变化趋势分析

《旅规》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在2007年进行了修订,但对具体设施的定额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前述经验指标仍是基于早期的规范。这些指标是否能适应当前传统铁路客运站向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转变后站房功能、布局的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现代的旅客站房功能、布局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带来的现代铁路运输模式促使铁路站房由“分散等候式空间模式”向“快速通过式空间模式”转变,即对集散功能大厅规模需求增大,而对候车区域规模需求相应减小;

二是自动售检票系统广泛应用,售票设施的分散化,引起售票区域规模需求的呈减小趋势;

三是商业服务设施的增加引起站房总体规模的扩大,同时候车区域相应减小。

4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站房规模确定方法

对集散区域指标修正

《旅规》2007年修编时考虑到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大型站尤其是特大型站所在城市的地铁、轻轨、地下过站通道、商场通道等的引入,使得原进站广厅集散功能更为突出,将原有规范中“进站广厅”改为“集散厅”,但人均使用面积仍采用90年代的原规范不宜小于0.2m2/人的规定。

由前述可以了解到,由于2008年以来铁路客站建筑技术和理念的革新,集散厅功能和重要性更加提升,采用90年代的指标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客站的建设需要。对于江苏来说,未来新建铁路标准均较高,其客站站房采用“快速通过式空间模式”将是主要趋势,具有简化、紧凑、高效的特点,候车空间大多抛弃了传统繁复的功能空间划分,转向具有复合功能的多功能大厅,针对这种新的变化有必要对其面积指标进行调整修正。

本次研究拟参考美国《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关于集散等待区域服务水平的设定,认为现代铁路客运枢纽集散区域应达A级服务水平,即人均占据面积1.2m2/人以上,行人可自由站立或穿行,行为不会影响别人。

表3 集散等待区域服务水平表

服务水平 人均面积

(m2/人) 平均人间距

(m) 特征

A >1.2 >1.2 行人自由站立或随意穿行队伍,行为不影响别人

B 0.9-1.2 1.1-1.2 所进行行为会因为避让他人而部分受到限制

C 0.7-0.9 0.9-1.1 可以在队伍中站立,也可活动,但会影响他人,人流密度在个人舒适范围内。

D 0.3-0.7 0.6-0.9 站立时与他人接触无法避免,行动受到限制,只能作为团队移动

E 0.2-0.3

F

表4集散区域面积定额指标修正参考表

设施名称 单位 客运站规模等级 说 明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进站集散厅 m2/人 0.4 0.4 0.4 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或

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

100%计

综合大厅 m2/人 0.4 0.4 0.4

出站集散厅 m2/人 0.4 0.4 0.3

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指标

由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强大的集聚作用,枢纽内换乘人流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复合化的,商业服务设施对于交通服务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往往成为现在的铁路站房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城市经济水平、枢纽所处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其规模在规划阶段难以通过量化计算得出。本次研究对于诱增客流增加的公共设施规模建议参考一般商业建筑面积指标计算,同时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现有及规划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案例,研究商业服务设施占枢纽的合理指标。

表5 国内外典型客运枢纽商业设施规模比较表

枢纽名称 建筑总规模

(m2) 商业设施规模

(m2) 比例

旧金山港湾枢纽 76645 20903 27.3%

柏林中央车站 175000 31000 17.7%

新大阪站 26500 9900 37.3%

品川站 55700 12200 21.9%

北京南站 499200 69300 13.9%

南京南站 367265 62400 17.0%

新武汉站 355000 75000 21.1%

通过分析国内外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案例,可以看出商业设施所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一般在15%~30%左右,即将传统枢纽建筑空间扩大1.2-1.3倍。据此推算,本次研究提出商业设施建筑面积指标如表6所示。

表6 站房商业设施面积定额指标建议参考表

设施名称 单位 客运站规模等级 说 明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商业服务 m2/人 0.8 ~1.6 0.8 ~1.6 0.8 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100%计

修正后的站房总体指标

综合上面几个部分指标修正结果,本次研究提出铁路站房总体面积定额建议参考指标如表7所示。

表7修正后站房总体面积定额指标参考表

旅客站规模等级 客运服务(m2/人) 行包房(m2/人) 商业设施(m2/人)

中型 3.4 0.30~0.45 0.8

大型 3.4~3.8 0.35~0.50 0.8~1.6

特大型 3.4~3.8 0.35~0.50 0.8~1.6

4 结论

随着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客专开通运营,江苏省已涌现出一批大、中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如南京南站、徐州东站、无锡城际站、常州城际站、苏州城际站等,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节约集约城市建设用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区别于传统铁路客运站,尤其是站房面积指标需结合公交化的铁路客运运营组织模式、现代化的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及商业化的服务设施等新形势下的特点进行重新修正。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设计指标基础上,提出江苏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站房适应性设计指标,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中国;加拿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服务外包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趋势。中国和加拿大近年来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在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把握全球产业转移之契机,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特别是发展两国的服务外包业务,必将给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中加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加经贸关系的稳定快速发展。中加经贸合作已从单一商品贸易发展到全方位、跨领域、多元化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据明报报道,1997年,中国是加拿大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总贸易额为87亿元,2006年达到421亿加元,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同时,加拿大全国在2007年前8个月与中国贸易额达到355亿多加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近二成。中加两国虽然在服务业水平和服务贸易体系存在这差异,贸易壁垒以及两国文化、价值观甚至语言上差异对双边服务贸易顺利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双方已在不少服务贸易领域已开始了良好的合作,各自在服务贸易领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必将推动中加服务贸易的新发展。

(一)中加服务外包的发展特点

1、中加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传统服务业可贸易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不断上升。2007年1~9月,中加双边贸易额32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中国出口260.19亿美元,进口63.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39.6%。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加国是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东盟作为整体)。随着中国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双边政府共同推动,未来几年中加两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中加服务贸易逆差为主。中国对加拿大出口仍以传统的运输、旅游为主;加对中出口最多的是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商业服务类。从加方统计数字看,自1997年至2002年加中服务贸易(不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下同)一直呈不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3.9%,且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但2003年有所下滑;加方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一直大于进口,长期保持顺差状态,只在2002年出现过小额逆差。2003年,加中服务贸易总额为13.31亿加元,仅占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按中国统计数字)的1.3%(参见表1)。

(二)中加服务外包的多领域发展趋势

1、商业服务、运输、物流业及仓储等传统领域的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正致力于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速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中国对加拿大商业服务、物流业方面的需求较大,加国在商业分销以及售后服务所具有的优势,其服务业水平及科技水平远高于中国。同时,2005年9月9日中加两国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关于铁路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将大力促进两国在运输和物流业方面的合作。

2、旅游及航空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中国和加拿大都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旅游业及其航空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加拿大在旅游、航天、航空行业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弥补中国的不足。2005年1月中国批准加拿大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为加国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2005年4月,加中两国宣布签署了一项新的航空运输协定,多家航空公司进入中加航空市场,6月开通了北京至多伦多新的直飞航线,所经营的客、货航班数量增加3倍。近年来中国已逐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国之一,如果加拿大向中国开放旅游市场,并与中国早日签订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协议,将促使中加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航空服务及其航空航线的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3、建筑业、工程承包及其他专业服务的发展趋势。建筑业、工程承包及其他专业服务研究和开发增长是中加服务贸易发展最快速的领域。由于加拿大最大的出口市场在美国,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很多加拿大厂商都首选中国来设厂,转而出口美国;同时,加拿大一些企业对中国中西部的电力、西气东输以及交通等工程项目十分感兴趣,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中西部投资。加方在中国设厂投资的一些举措将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及工程承包业的发展,特别加政府于2005年10月对外宣布的“太平洋门户战略”将有助于解决加方劳务输入限制的问题,促进中国企业进入加承包工程市场。

4、金融和保险与电信服务的发展趋势。中加两国金融和保险、电信等服务业互补性强,随着中国这些行业的逐步放开,合作空间比较大。加拿大在金融和保险、电信服务行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优势,先进管理经验;中国为加方未来市场发展争取更了更广阔的空间。加方已有一些实力强大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企业,如宏利、永明、蒙特利乐银行、北电等成功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同中国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中方在这些领域劳动力要素具有一定优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不断增强。对中国而言,引进竞争因素能够打破垄断,促进国内业界行业的互相竞争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5、能源行业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加拿大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丰富,开采技术先进,在研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方面,可替代能源有着较强的优势。近年来,加拿大在石油化工及矿产业已有多家企业来华投资并长期合作,比如,加方APEC公司与中方合作建立矿山,勘探石油;加方能源公司与中方勘探石油天然气,其大依凡荷石油公司与中方合作已长达30年。2005年,中加两国发表《21世纪能源合作声明》,决定推动合作以增强能源安全,并保护能源领域的环境,确认了石油天然气、核能、能效和清洁能源为双方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加两国还在新能源开发及技术服务、环保技术等服务展开合作,中加战略工作组正在加强能源技术、核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秦山核电站合作计划。加国已经同意拨款资助传统能源、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铀材料等技术的研究,以期能够尽快展开合作。

6、现代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中国原来禁止或限制外资投入的第三产业开始向外资开放,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咨询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新热点,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试办。这些都为加国企业来华投资和发展服务业离岸外包业务提供了良好机遇。近几年,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业的合作。随着加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在研发投资、咨询将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中加两国在研发和咨询方面展开合作。

二、促进中加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发展中加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加双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互补性,寻找合适的行业突破点,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两国服务业的合作,为双边贸易的增长创造更为积极有利的环境。

(一)向加方开展服务外包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在中加两国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基础上,政府还要通过规划、政策咨询引导加拿大企业来中国开展服务业投资。引进加国大型跨国公司来中国设立服务外包基地、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针对加国服务业发展走势和分工特点,分别制订不同的行业政策,积极承接商业服务、运输、旅游及航空、工程承包、金融、保险、电信、能源以及新兴服务部门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外包领域,推动两国企业多形式合作,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带动更多配套企业进入服务外包。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根据UNTCAD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关于119个国家人力资本指数,2001年中国排在第87位,位于低级中靠前的位置,说明中国在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并不占优势。中国教育水平虽在不断提高,但专业技术优势还比较弱。在这方面,印度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庞大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形成了从尖端的科技研发到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人才梯队,保证了印度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和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其次,积极培训高层次国际人才。可以通过中加两国教育和高等院校之间人才的交流,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大力培育未来从事外交、外贸和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三是加强国际间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优化服务外包发展软环境

第一,优化政策环境。各地政府已经形成了不少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还必须梳理和发挥这些政策的集成效应,发挥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在银行信贷、信用保险、税收、研发资助、设备进口、高级人才出入境等方面“特殊待遇”。

第二,优化服务市场环境。积极借鉴加国发展服务业的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水准,为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优化法制环境。主要是加大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保护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增强行业自律能力,加快形成全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四)为增进中国和加拿大服务业合作搭建平台

中国与加拿大服务业合作有赖于两国企业界的沟通和了解,要求外包双方有更多的资讯交流、更紧密的协调合作。首先,政府必须为国内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展示加国服务外包市场;同时,帮助外国企业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增强他们到中国投资的信心。可以发起和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外包业务洽谈会,为企业创造互相了解的平台。其次,鼓励中介组织积极向本地企业介绍加拿大的服务外包业发展机会,组织两国工商业企业代表到投资地参观考察和商务洽谈,为中加投资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国外融资等运用国外资金搭建了交流平台。

(五)对国内企业加强引导,树立企业新形象

企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直接面向发包方,服务质量关系到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政府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一是建立信息咨询平台,引导准确定位市场,加大对企业服务的宣传推广,树立中国企业在服务外包领域的良好信誉。二是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经济与环境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和重视的背景下,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越来越受发达国家的青睐。加拿大是一个环保意识较为敏感的国家,中国企业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获得加国的重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鼓励企业采取联盟形式,提高企业的信任度。中国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可通过鼓励并购或战略合并等方式,组成企业联盟,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吸引加方大型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四是引导企业熟悉国内外法律和国际惯例,并宣传和组织企业学习专利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研究与规范化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孙晓艳.中国与加拿大经贸合作的方向与前景展望[J].国际经贸探索,2008(1).

2、冯雅静.中加经贸合作现状和趋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篇5

一、 加快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需要

货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从2004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大国,但在货物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既过度消耗了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付出了生态和环境的代价,还不断引发国际贸易摩擦,这种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难以支撑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而发展服务贸易,一方面既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又少占用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可获取更大的利益。目前一国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需要

虽然中国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三并存在较大的顺差,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总体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有较大差距,中国服务贸易不但规模较小,且长期以来处于逆差状态,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570.8亿美元,其中出口739.1亿美元,进口831.7亿美元,逆差达92.64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世界的3%,在世界排名中分别为第8名和第7名。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三)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

首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一次确定了我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金额目标,即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其次制定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目标更加具体化,一是贸易规模到2010年要达到4000亿美元;二是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三是形成更加开放格局,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四是大幅提升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鼓励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并结合这些具体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时,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商务部为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制定并实施“千百十”工程,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成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并已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如人才培训、企业认证、市场开拓和相应的财税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与东盟加快了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中国与东盟于2007年正式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根据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国将在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分别在商业服务、建筑、环境保护、娱乐文体服务、运输等五个服务部门二十六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作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而东盟10国也将在金融、电信、运输、教育、旅游、建筑、商业服务、环境、分销等行业加大开放,例如,中国在机动车保养和修理服务方面允许东盟企业设立独资子公司,在排污、垃圾处理、降低噪音等环境服务方面允许设立独资企业,东盟很多国家也对中国开放了旅馆、餐饮服务,允许成立合资企业,新加坡、文莱等国还向中国开放了海洋客运和货运服务。这些市场开放承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双方服务部门的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而且还可以使双方的消费者扩大选择服务的范围,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可见双方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服务贸易自由化,这些都为中国与东盟加快服务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渐提高,有利于加快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

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常用TC指数衡量,TCi=(Ei-Ii)/(Ei+Ii),其中,Ei指某国某种产品的出口,Ii指某国某种产品进口。TCi在-1到1之间变动,当TCi大于0时,表明某国在某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则没有竞争优势,而且当TCi越接近1表明该产品越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1表明该产品越具有竞争劣势。

目前中国是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不仅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且也已形成一些优势产业,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如中国的建筑业、旅游业、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排名,都比较靠前,有着较大的贸易规模,表1是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

从表1看,尽管我国整体上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但我国总体上负数在逐年减少,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所提高,同时我国在部分服务业上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如2007年在较多的行业显示出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建筑0.29、旅游0.11,计算机及信息0.35,广告宣传0.17,其他商业服务0.19,同时尽管我国运输指数2007年为-0.16,但一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往往可以带动本国运输业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运输出口发展也较快,从2004年以来,运输服务出口速度快于运输服务进口速度,因此,竞争指数负数逐年在减少,从-0.34降到了-0.16,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状况得到改善,竞争力在逐年提高,更为可贵的是我国过去几年来TC指数一直处于负数的通讯、咨询、电影音像也开始由负转正,这些为加快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提供了重要产业基础。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相对滞后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有四种供应模式,即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中,分为BOP服务统计(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和FAT服务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贸易统计)两种,比较成熟的是BOP统计,其反映的是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主要是跨境服务贸易,即包括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以下分析服务贸易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我国国际收支表中的统计。而对于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统计刚起步,还不够全面、系统,而且往往滞后时间较长,对于中国与不同国别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更是缺乏,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统计不能及时反映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利于加快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

(二)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

尽管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发展很快,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9.3%。但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尚处在较低的起步阶段,数量少、起点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陆建人所述,2006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额63亿美元,中国存在逆差14亿美元,而中国2006年服务贸易额达到1928亿美元,而据WTO统计,2006年东盟服务贸易额为2809亿美元(商务部统计),如果以半年计算,则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只有6.5%,而占东盟服务贸易的比重只有4.48%,从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得知,中国服务贸易主要贸易伙伴国前五位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可见不论从比重还是从排名看中国东盟服务贸易都落后于货物贸易。

(三)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仍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贸易,对于服务贸易中高技术、高增值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计算器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仍然较低。根据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表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为1216亿美元,其中旅游(372亿美元)和运输(313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26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0.5%和25.7%、22%,合计占78.2%,其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不到23%,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服务贸易如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加起来出口额只有26.52亿美元,占服务出口总额比例只有2%,而且这些项目大都存在较大的逆差,因此我国应加快这些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以更好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结构相似

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在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发展较快,存在贸易顺差,呈现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即旅游与运输业,如2005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的旅游业就占其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9%、48%、45%、35%,而中国2006年旅游出口也占我国服务出口额的37%,东盟大多数国家在新型服务业方面都呈现逆差状态,竞争力较低,相似的贸易结构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服务业方面资源相似,这不利于通过优势互补促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中国东盟相互服务贸易开放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目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涵盖范围只是一小部分,对于中国东盟的经济总量及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双方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特点,进行渐进式的开放,目前只是第一批开放承诺。在电信业,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六国均承诺向中国开放电信市场,新加坡、泰国、印尼、文莱没有承诺开放,在没有承诺开放电信业的四国中新加坡、泰国的电信业竞争已十分激烈,中国企业进入的空间也较少;在运输业向中国开放的只有7国,分别是文莱、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而且部分运输服务也仍未向中国开放,如缅甸开放海洋运输、国际客运,但不包括沿海运输、国际货运、以及海运货物装卸服务等部门。其他行业也都是只有部分国家在部分服务业向中国开放,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开放,仍需要进一步谈判。

三、加快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推进双方服务业的开放,通过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合作推动双方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特点,其服务贸易开放是渐进式的,目前《协议》所涵盖的减让表是各国的第一批开放承诺。根据《协议》规定,在《协议》生效1年内,双方将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此外,未来双方还可就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问题继续磋商,因此中国应积极推动谈判以逐步实现本地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与东盟成员通过服务贸易区内合作,形成区内要素资源重新配置,增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推动双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

(二)利用优势互补,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服务贸易的需要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产业格局、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的服务贸易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与东盟在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结构上,中国和东盟成员各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如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都向中国开放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开放将为中国建筑行业企业在东盟发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此外,我国近几年发展较快新型服务贸易包括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不但出口金额增长较快,而且也开始呈现顺差态势,TC指数表明我国在这些产业开始呈现一定的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向东盟国家的出口。从东盟国家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在通讯、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更是独具特色。印尼、菲律宾在通讯、旅游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双方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双方应各自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推动双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双方的服务业互相投资,推动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与“不可运输性”特点,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促进本国服务的出口,也即通过在消费国内部投资,以商业存在的形式来提供服务,因此商业存在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国一方面应加快对东盟的服务业投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也应引导东盟国家投资我国的服务业,以此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如我国可以利用一些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在发达国家享有的优惠出口政策优势,设立加工工业,实现制造业的跨国转移,并在东盟国家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通过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同时投资,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发展。

篇6

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1998年更是高达2998亿元。如果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损失则更为严重。气候变化还影响着许多地区的人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随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的反复无常,空调断档、啤酒热销、保暖市场“热”盼寒流等字眼屡见报端。一些“靠天吃饭”的行业和商家也愈来愈关注气候变化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气象与经济的紧密关联,气象因素也渐渐成为很多企业和商家经营决策的重要因子之一。企业提早知道了气候情况,就可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更好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气象情报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冷饮业、啤酒厂家、保暖服装厂商等。

国外气象服务的运营机制

目前,美、日等国拥有一个“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国家气象局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普通气象信息服务,而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和民营气象公司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欧洲以前没有采用“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国家气象局和民营气象公司在市场上展开竞争,一些国家气象部门有时甚至利用手中的资料优势,针对民营气象公司搞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所以,欧洲的气象经济发展缓慢。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对不利气象经济发展的政策做了调整,如德国气象局(DWD)已全面退出媒体气象服务领域,而将此业务交给民营气象公司去做。瑞典政府建议将瑞典气象水文研究所的商业服务部完全私有化,以防止政府部门和民营机构的不公平商业竞争。荷兰政府也将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属下的商业服务部分离出去。

在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各种有偿专业气象服务生意兴隆。气象信息服务已经逐渐形成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美国目前约有400家民营气象服务公司,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销售额超过四亿美元。成立于1976年的“美国气象咨询公司”,则主要为法庭提供证词,法庭根据其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伤害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I),业务范围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几年,英国国家气象局的有偿服务收入已占到了总经费的40%。澳大利亚气象局1990年成立了特殊服务机构,1995年~1996年度收入达300万澳元。法国气象台为一级方程式赛车、法国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大型户外活动提供详尽、准确的天气预报,广受客户欢迎。仅此一项,法国气象台每年的经济收益高达2000万欧元。

企业把气象信息化为商机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国外企业追求并已经得到了“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购买了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用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在日本,盛夏30℃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在德国,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摄氏度,全国啤酒销量就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厂商根据这些规律,再出资请气象公司进行气象预测,适时合理地安排商品生产与调运,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天气因素影响的程度比以前假设的要大得多。以日本的零售店“7-11”(SEVEN-ELEVEN)为例,由于午餐、饭团和三明治等食品占据日本“7-11”每日销售额的一半左右,而这些商品的销售周期短,贩卖情形又和天气息息相关,因此,事先掌握天气情况,是预订当日商品数量的关键。“7-11”系统每天收集气象报告数据五次,供各地的门店参考,避免新鲜度要求高的食物积压或者不足。

天气保险有望成“新宠”

面对天气/气候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保险公司也活跃在气象经济的舞台上。有关气象灾害方面的业务占保险公司业务运营的很大比例。保险公司获得气象情报,将其中的灾害资讯及时通知相关客户,提醒他们做好防灾准备;而且,将气象部门提供的权威资讯作为理赔的依据,判断保户的损失是人为原因还是天气原因。

目前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保险商品――出游若遭遇恶劣天气,可得到赔偿。在日本,如果日本北部的樱花因为天气过暖而在4月29日的黄金周到来之前开放,保险公司就将向客户支付赔偿。日本北部的旅行社还销售一种“浮冰险”。这些旅行社靠从东西伯利亚漂过来的冰块吸引游客,许多游客花钱来看狐狸如何在大片浮冰上捕猎。如果大风把这些浮冰吹走,旅行社就会有损失。

同样受到天气影响的还有体育等产业。原定于2004年10月6日~7日在北京举行的“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活动因雾取消,令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损失惨重。然而,这一损失本来是可以通过买保险而避免的,而主办方没有购买此险,因而损失了800万元。当然,也不乏成功的案例。2001年11月8日~13日,国际高尔夫比赛预赛在深圳举行,为此组委会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100万美元。保险公司对是否受理投保征询了深圳气象服务中心的意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圳气象服务中心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该段时间天气较好的预测意见,为保险公司赢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国际高尔夫比赛预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天气保障的依据。

天气风险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提出的。美国有关部门曾提出70%的企业会遇到天气风险影响,每年有25%的GDP会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占10%。天气风险大致可分成两种:毁灭性的天灾,如台风、洪水等对企业财产造成的损失;企业因对雨量、温度、积雪量、风速等天气因素变化特别敏感所造成的营业收入减少。在美国、日本,天气保险或天气衍生性商品作为天气风险管理的手段,已经盛行一段时间。根据估计,自1997年开始,全球天气保险及天气衍生性商品年总产值高达45亿美元,非正式的估计更是高达100亿美元。

外国公司抢滩中国

商家需要气象部门的信息来进行商业决策,气象部门也需要在商家那儿拓展业务。然而,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社会各部门对气象服务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人对气象消费仍感到陌生。一些企业愿意拿出巨资做广告,也不愿投资几千元、万把元购买专项气象服务。

篇7

[关键词]:机场地区、城市更新、广州白云新城、武汉王家墩CBD

中图分类号:F560文献标识码: A

由于城市发展扩张,原来的城乡结合部变成了城市中心,而位于城郊的机场也由于快速城市化而面临种种困境。机场搬迁成为大势所趋,而机场搬迁后的空地由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也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如何利用“后机场”时代的用地成为摆在城市决策者面前的难题,它既是城市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用地利用效用高,则城市发展满盘皆活,迎来新的增长点;利用不好的话,则城市发展将会被制约,城市陷入困境。本文以广州白云机场和武汉王家墩机场搬迁后的用地规划研究为例,重点阐述“后机场时代”土地利用的特点,旨在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一、广州白云新城

(一)总体概况

2004年,由于老白云机场周边人口密集且吞度量超负荷,新白云机场迁至花都区,老白云机场及周边地区新建广州白云新城。白云新城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南部,东依白云山、西邻机场高速、南接荔湾区和越秀区,用地面积约9.3平方公里。

(二)区位分析

白云新城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南部,距广州市旧城中心区仅5公里。通过新城东西两侧的原机场高速和白云大道进入广州环城高速,可迅速到达城区任意地方,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新城东临白云山风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环境优势较明显。紧邻广州火车站,人流密度大,土地价值高。

(三)规划定位

白云山西路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四)功能定位

白云新城主要由四大功能板块构成,分别是北部文化中心、南部商业中心,北部居住片区和南部居住片区构成。

北部文化中心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集中建设广州文化建筑群,引进广州博物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岭南文化中心等,打造文化中心。

南部商业中心以地铁枢纽为核心,集商贸、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商业服务中心。

根据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北部居住片区在文化中心周围形成“黄石社区”、“云山社区”和“萧岗社区”三个社区。南部居住片区则在商业中心周围形成 “机场社区”、“创意社区”和“柯子岭社区”三个社区。

(五)主要业态配比

广州白云新城的主要业态为文化体育、商贸酒店、休闲娱乐、居住为主。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及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约为:1:1:1:4。

(六)发展经验借鉴

1、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已经落成,机场地区从这些大型的公共项目获取先期发展动力,使之成为广州大型的会议、展示区域。

2、与城市大事件相结合,促进机场地区成为亚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带动了该地区的快速发展。

3、将原跑道拆除,改造为带状公园,并在其中布置大型商业中心和机场博物馆,既满足景观及交通需求,又满足机场文化的传承。

二、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

(一)总体概况

2007年,由于原武汉王家墩军民两用机场周边人口密集且过于邻近商业中心,机场进行搬迁,军事机场迁至汉口新机场。原机场改建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地处武汉内环和二环之间,东临青年路、常青路,南临建设大道,西临汉西路,北临发展大道,规划用地面积约7.4平方公里。

(二)、区位分析

武汉王家墩CBD位于城市核心区,土地价值高,是进入武汉的门户和对外连接的窗口。中央商务区交通区位优势显著,距天河机场仅21公里,距汉口火车站2公里,距离武汉火车站16公里。是城市快速干道、地铁轨道交通及机场高速路延伸段的结合点。

(三)规划定位

辐射全国的金融、保险中心和以企业地区总部办公为主导,服务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商务区。

(四)功能布局

王家墩CBD主要由四大功能板块构成,分别是中央商务区、综合商业区、全生活服务区和生活居住区。

中央商务区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兼有商业、文化、娱乐及中高档酒店、商住等功能。

综合商业区布局于中心商务区东北,靠近常青路,位于中央商务区与建设大道之间。通过综合商业街衔接中央商务区与老城区的商业功能,建设商业、公寓以及少量办公建筑。

全生活服务区沿青年路布置,以服务市民购物休闲、商业娱乐等新兴业态为主,兼具高档宾馆会议功能。

生活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20万人;居住区内规划建设13.4公顷的现代体育中心,服务于商务中心与社区居民。

(五)主要业态及配比

主要业态有商务办公、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居住及体育活动为主。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及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约为:1:4:2:10。

(六)经验借鉴

1、武汉王家墩机场搬迁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视,是其形成商务区的有力保证。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中指出:“外迁王家墩机场,在机场原址布置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重点设置博览、金融、贸易、商业服务机构。”2003年1月,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王家墩老机场原址建设王家墩商务区的战略部署。从此,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站在区域的高度上分析商务区的发展有利于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商务区未来将建成“立足华中,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华中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以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产业为主,汇聚会展、零售、酒店、居住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与武汉中国光谷、汉阳现代制造业中心共同构筑武汉“经济金三角”。

三、总结

针对机场所在地区的更新规划,各个城市都广泛开展相关概念规划和国际咨询研究,从有广度、有深度的方案中探讨和论证机场地区未来发展定位、复兴策划、空间形态、交通组织与景观意向。各种方案虽然在规划理念与设计构思方面因不同差异化地区而大相径庭,但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共识经验:

(一)机场地区建设要融入城市发展整体框架

旧机场用地规划的特点是用地规模大,功能集中繁杂,建设周期短,往往在5-10年内形成“突变”式发展,对城市原有类似功能造成较大冲击。必须站在区域角度对原机场地区发展进行定位,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大框架和格局中,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职能。如广州白云机场搬迁方案充分利用亚运会带来的发展契机获取先期发展动力。

(二)机场地区建设需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机场搬迁往往是由于其在功能、交通、限高、景观等方面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和改造过程中既要将机场作为整体开发,又应当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和功能衔接。各城市机场搬迁的概念方案中确定的规划范围都超出了原机场范围,以便协调周边地区,在开发强度、交通联系、空间结构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统筹兼顾。

(三)机场跑道应进行景观改造利用

机场搬迁以后,原跑道与停机坪区域受燃油污染严重。因此,在机场改造规划中,多将机场跑道和停机坪地区功能定位为景观、大型休憩场所或交通空间等,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如广州白云机场将跑道拆除,改造为带状公园,并在其中布置大型商业中心和机场博物馆。

(四)机场地区建设应延续航空文化

机场从建设、使用到废弃,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见证。因此,机场改造过程中往往选择保留部分跑道、塔楼,或改建候机厅、机场酒店等,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传承机场地区的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陈孟东,香港旧启德国际机场新规划及再开发,《北京规划建设》,2007.04

2.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白云新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后公告,广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2010.5

3.罗文懿,建设宜居新城策略的探讨――广州市白云新城城市设计竞赛方案分析,《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11.03.

4.程明华、黄峻、汪波宁,武汉王家墩商务区规划十年回顾,《城市建筑》,2005.05

5.刘奇志、于一丁、程明华,旧机场用地再开发的规划前期研究探析――以武汉王家墩机场为例,《城市规划》,2006年第11期

篇8

关键词:直接投资;香港;投资中转;一带一路

一、 中国内地赴香港直接投资的现状

香港地区对于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和中转地,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服务业领域,而且与国际贸易业务密切相关。

1. 规模庞大,中国内地超过半数的海外投资流向香港地区。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无论看流量还是存量,中国香港都是中国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地区。2014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流量为708.6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7.6%;年末对香港地区的投资存量5 099.2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57.8%。截至2014年末,中国内地共在香港地区设立直接投资企业9 000多家,占到中国境外企业总数的三成,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数量最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

2. 行业集中,尤其集中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内地投资香港地区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等。根据2014年流量数据统计,中国内地向香港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将近80%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39.5亿美元,占33.8%;批发和零售业136.8亿美元,占19.3%;金融业97.1亿美元,占13.7%;采矿业83.4亿美元,占11.8%。

而如果按存量计算,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中,近半数投向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根据2014年年末的存量数据统计,中国内地向香港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中,45.7%的存量投向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计2 331.2亿美元;投向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的存量占比依次是14.3%、13.2%、10.7%。

3. 以中转投资为主,香港地区并非海外投资的最终目的地。中国的海外并购项目大多通过香港地区再投资完成,换句话说,香港是作为海外投资的中转地,而非最终目的地。香港地区凭借其政策和地理优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重要投资中转地,跨国并购项目尤其倾向于通过香港地区进行投资中转,近年来许多并购大案都是这样操作的。

2014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五矿集团联营体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联想集团29.1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国家电网26.3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35%股权等。2013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00%股权、中石化收购美国阿帕奇公司埃及油气部分资产、海航集团收购荷兰提普拖车等。2012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中石化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股权,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娱乐控股100%股权等。

4. 管理组织形式以当地办事处为主,与国际贸易业务密切相关。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数据,2015年母公司在港外的驻港公司共有7 904家,其中中国内地的驻港公司1 091家,占总数的13.8%,较2011年(805家)增长36%,驻港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内地1 091家驻港公司包括133家地区总部(驻港地区总部共计1 401家,中国内地占9.5%,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86家地区办事处(驻港地区办事处共计2 397家,中国内地占7.8%,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和772家当地办事处(驻港当地办事处共计4 106家,中国内地占18.8%,排名第一)。由此可见,中国内地的驻港公司超过七成都是以当地办事处的形式存在,仅负责香港地区业务,可以推断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是跟国际贸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 香港吸引中国内地直接投资的原因

根据《2015年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报告》,7 904家受访企业大多认为简单税制及低税率是香港地区吸引外商投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有利因素包括:资讯的自由流通性、廉洁的政府、法治及司法独立性、自由港地位、地理位置等。这些因素很多也是中国内地赴港直接投资的因素。

1. 简明的税赋体制和低廉的税率。在香港只需缴纳三种直接税:企业所得税(最高为16.5%)、个人薪俸税(最高为15%)和物业税(15%),免税额制度使得税负进一步减轻;而且以地域征税来源为原则,只对来自香港的利润及收入征税。与其他经济体相比,香港没有销售税、增值税、预扣税、资本增值税、股息税、遗产税等,报税手续也十分简单。除此之外,香港还与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2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

根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的《税赋环境报告》(Paying Taxes,2016),香港的税赋环境极佳,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卡塔尔、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而中国内地排名第132位;香港税率22.8%,而中国内地67.8%;在香港走完所有报税手续仅需74小时,报税3次,而中国内地则需要261小时,报税9次。

2. 完善的融资平台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由于境外融资成本低于中国境内,2014年中国企业通过中国香港等地境外融资再进行对外投资的活动日益增多,境内投资主体直接给境外企业提供的贷款减少,债务工具投资较2013年下降40.7%。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内地企业赴港直接投资看中的正是香港完善的融资平台。

根据英国智库机构Z/Yen2016年4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香港排在伦敦、纽约及新加坡之后,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国际资金充裕,市场运作公平灵活,能够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提供开阔融资渠道、筹募资金的有利平台。香港是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最大衍生品授权市场,拥有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香港设有业务的认可金融机构达198家,代表办事处60家;全球排名前100家银行中,超过70家在香港设有业务。此外,香港有375家私募基金公司,当中250多家以香港为地区总部。

3. 便利的营商环境和自由经济体系。基于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经济自由、信息畅通等因素,香港是营商环境极佳的城市之一。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地区,在投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外国投资者与香港本地企业一样享受香港政府给予的法律保护,外来资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行业投资(赌博业除外),一般不受投资比例、投资方式和投资数额的限制。

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香港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五,其中在保护少数投资者方面全球排名第一。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自由度指数”,香港连续21年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便利的营商环境加上开放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内地乃至全球的投资者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身的投资行业和投资项目。

4. 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体系。香港是亚太地区的商业枢纽,服务业高度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形成了以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为支柱的服务业经济,因此能很好地满足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对金融、保险、咨询、法律、会计等各方面的高层次需求,可以为内地企业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属于初学者,对投行、咨询、法务等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很大而且要求很高,但内地服务业无法满足“走出去”的高端需求,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地区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高效、廉洁,设立香港投资推广署,不断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并推出为内地企业量身定做的“投资香港一站通”服务,包括《投资香港锦囊》、《手把手助内地企业投资香港》、设立多个投资香港服务中心等,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香港投资推广署还在其官方网站推出了成功个案,分国别地区和业务领域梳理介绍了外商的成功经历,其中包括25个内地企业的投资案例。

5.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香港地处亚太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航班直达全球180个地方,包括45个内地城市。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是国际重要货运枢纽,中国出口贸易有三分之一通过香港进行。更为重要的是,香港位于中国的南大门,交通网络直达区域内多个城市,而且包括广深港高铁、珠港澳大桥在内的多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进行,不断加强与内地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而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往往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原因就在于香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航运中心地位和国际自由港身份,在香港地区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设立当地办事处或地区办事处,有助于投资者开展贸易活动。

6. 制度和文化距离小。现有很多文献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投资关系,现实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不仅地理距离小,制度和文化距离也不大,“一国两制”体制下,香港的华人社会网络更能吸引内地企业赴港投资。地理距离近,制度、文化和语言差异小,华人社会网络发达,这些指标都是香港吸引内地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随后又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CEPA及其补充协议通过制度性合作,有利于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往来,虽然内容主要涉及贸易领域,但不断推进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将有助于直接投资尤其是与贸易相关的直接投资活动。

三、 未来趋势展望

随着内地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继续开放,加上“一带一路”的政策推动,香港将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协助国家推行经济改革,同时为海外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

1. “一带一路”是重要机遇,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将继续稳增。中国内地正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而香港也在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施政报告充分反映了香港的高度重视和实际行动。2016年初,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表了2016年施政报告,共计42次提到了“一带一路”,报告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阐述如何积极参与并配合落实“一带一路”。毫无疑问,香港地区将继续作为中国内地的投资中转站,帮助中国资本投向世界,其“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继续加强。

首先,香港将成立“一带一路”督导委员会,站在战略、机制和政策的高度对接国家的“一带一路”,从政策制定、内部协调和对外联络等方面做好投资中转的保障工作。其次,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集融资平台,宏观层面将积极参与亚投行的筹建工作,继续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有助于香港地区成为内地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投资中转站;微观层面将继续为内地企业提供高端的金融服务,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专属自保公司、吸引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企业财资中心等举措,将进一步降低我国海外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几率。再次,除了金融服务外,香港地区在会计、法律、风险评估、环境咨询、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均拥有优势,人才济济、服务专业的香港地区将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撑,也能吸引更多的海外并购项目借助香港地区进行投资中转;香港政府还拨款2亿元,支持香港的专业服务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内地的交流与合作,在落实“一带一路”过程中,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可以大展所长。从次,香港发达的商贸物流平台以及便利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将继续吸引内地企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贸易相关型的直接投资;而且香港政府在“一带一路”沿线增设经贸办,推进与东盟十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扩展BIT、DTT的覆盖国家和协定内容,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有助于贸易相关的直接投资。最后,香港地区庞大的民间组织和华人网络,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联系人”,内地企业投向香港的中转投资将借助香港的软实力,进一步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并有助于化解投资风险。

2. 自贸区战略等制度性安排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的投资互动。祖国以来,内地与香港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内地的很多开放政策都率先在香港“先行先试”,这不仅为内地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也为香港提供了难得的先机,可以说香港拥有开放合作的先发优势。目前,内地正在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完善法制。香港作为重要的投资中转站,内地企业可以先在香港设立直接投资企业,充分利用香港地区的各种优势,而后再利用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惠政策让资本回流,有助于海外投资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内地与香港地区直接投资的良性循环。

未来,香港将在现有的制度红利下,继续深化与中国内地尤其是广东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同时,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将与内地企业“联合出海”,构建高中低搭配的多层次合作格局。

当然,现实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内地向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比如内保外贷审批程序复杂,CEPA需要补充关于投资合作、投资便利化的内容等。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促进和服务体系,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创新融资产品、健全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香港的重要战略机遇[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9):51-61.

[2] 陈恩.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征与效应[J].澳门理工学报,2014,(4):34-44.

[3] 陈文玲.绝不能错失一带一路给香港带来的重大机遇[J].开放导报,2015,(5):16-22.

[4] 华晓红,郑学党.港澳台――中国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J].经济学家,2012,(7):20-27.

[5] 张燕生.“十三五”时期国家用好香港优势的路径与选择[J].港澳研究,2015,(3):44-53.

[6] 张灼华,陈芄.中国香港:成为“一带一路”版图中的持续亮点[J].国际经济评论.2015,(2):80-89.

基金项目:外交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政治风险对我国海外投资的影响及对策”(项目号:3162016ZYQB02)。

篇9

一、越来越高的消费者期望值。随着大批消费者教育、信息有效性的增加、互联网的采用、竞争的全球化、在许多行业里更多的选择权和解除管制、消费者的期望值由于直接竞争对手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加入市场正在增加。越来越高的消费者期望促使企业采用新的渠道和多渠道的战略,以避免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降低,这样客户关系管理更加变得对企业生死悠关。

二、不断增加的客户关系复杂性。在企业和客户间关系复杂程度函数为:关系复杂程度(R(f)=细分的市场数×产品品种×渠道数目×企业数目 )

由于新技术、更灵活更快的新产品开发,这个方程的所有要素正在不断增加。管理这种复杂关系正成为企业的关键。

三、从大批量生产向大批量定制转变。消费者现在要求准确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成批定制迎合了这种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批量定制成为可能,互联网能提高供应商的协作能力以支持成批定制,然而,这种协作商务的发展尚处于幼年时期。 CRM推行趋势

四、CEO对CRM关注增强。大型的CRM顾问公司和供应商在介绍下述明显倾向:成功的CRM实施正在给企业带来利润增加和股价地上涨,CEO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金和红利,而且这种对信息系统和业务管理的期望是紧要的。

五、CRM预算的增加。在CEO们的关注驱动下,许多企业正在进行战略重点的 转移,从提供优异产品或管理效率为中心向建立亲密客户关系转变。这样导致企业IT投资从后台管理系统(ERP)转向前台办公系统(CRM)为重点。重点项目从部门级向跨年度、多功能、跨部门的投资转变。

备注1:

顶级的战略软件项目

在最近一个对150位CIO(从全球2000家公司中选出)的调查中,以下是有关2001年顶级的战略软件项目 的报告,有*号标记的是与CRM有关的:

建立在Web站点上的商业服务 * (反馈的27%)

建立在Web站点上的客户服务 * ( 18%)

应用集成 * ( 13%)

CRM * ( 10%)

供应链管理SCM ( 9%)

篇10

关键词:奥运特许商品;奥运网店;网上零售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B

据艾瑞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网络购物总体交易额达到312亿元, 2007年我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未来几年里,网上交易额更以超过5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网络购物注册人数在2006年达到4310万人,预计今年会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达到5500万人。2007年作为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的一年,奥运商品的网上零售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北京奥运网店”作为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有效地弥补现有特许零售店的地域局限,同时奥运网店已经成为奥运特许商品品种最全的展示平台。

奥运特许商品,是奥组委授权合格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带有奥组委标志、吉祥物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在奥运商品的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北京特色,塑造出独特的北京奥运品牌,开发生产设计精良,品种丰富、品质优秀的奥运会品,大力宣传和推广北京奥运会特许经营的宗旨,弘扬奥运精神、宣传奥运文化、普及奥运知识。

奥运特许商品网上商店和奥运特许商品境外网上商店的正式运营以及产生的效果促使我们对如何更好进行网上零售进行再次思考。

一、适合网上零售的商品类型

目前奥运网店齐全的商品信息,包括目录、外观、价格甚至设计寓意和故事,人性化的安排满足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要,是奥运特许商品最集中的展示平台。

但在奥运网店销售的商品品种构成多样化方面还有待完善。网店销售的商品,除了目前的实体商品之外,还可以增加信息咨询服务,互动式服务和网络预约服务等虚体商品。如奥运网店提供的细节上的服务将有助于减少借助互联网销售存在的弊端。

二、网上零售的主要模式

奥运网店的运营采用的是B2c以及B2B2c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鼠标+水泥”的模式。传统“水泥”企业的“鼠标”化企业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注重网上购物和离线购物的结合,立足于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利用IT和互联网技术将盈利水平无限放大,凭借 “鼠标+水泥”的模式,将传统的业务模式上进行了深度创新,不仅可能代替传统业务,而且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的需求。

三、盈利模式

互联网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比较复杂,但是互联网商品的定价必须具有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奥组委明确规定,这家唯一的奥运网店的销售价格必须与实体零售店保持一致。因此北京奥运网店和纯商业化的网上零售商不同,它不以低价取胜。

目前奥运网店价格虽然没有优势,主要是通过积分等手段来进行促销。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却能有效避免渠道冲突,,与企业有关利益的政策保持一致。

因此在进行网上销售时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商业模式,以确定能为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业务活动内容。

四、网店功能的完善

目前奥运网店主要是作为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的一个渠道,弥补现有特许零售店的地域局限,同时奥运成为奥运特许商品品种最全的展示平台。但是奥运网店在如何制定一个适合消费者模式的销售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感兴趣和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并能吸引消费者再次访问网站的个性化服务的购物环境还不够完善;网站的技术功能还需加强,以增加网页快速载入、数据库快速搜索和增强网上消费者的粘性,同时也能增强网站的交互性,充分发挥网站作为商业工具的作用,在了解更多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商品和服务。

奥运网店的正式运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影响网上零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选择什么样的产品、确定什么样的商业盈利模式、如何控制网上零售的风险、网站是否有较好的技术功能以及如何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等。虽然目前网上零售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网上购物的观念如担心货物配送中的损耗而引起售后服务保障(退换货等)、不能及时收款;物流配送;付款方式;诚信体系的建立等,但可以预见,未来在各个传统的领域,从营销手段到营销理念,都会越来越互联网化。这种变化会衍生出很多新的需求,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新经济;而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又会成为这一变化强烈的催化剂。网上零售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