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

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

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

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

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优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参考文献:

[1]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l2-l22.

[4]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2012(3):72-74.

篇2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工作方式、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师生学习、生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文化减少了大学生的沟通机会网络所呈现的形式是人机对话,是一种虚拟环境,而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大多数是在这种虚拟环境下进行。由于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网络和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明显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际关系也随之淡薄,这也就造成了对现实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最终也就减弱了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1.2消极网络文化阻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信息交互的特点是虚拟性、即时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多重价值判断标准、高度自主的个性化文化特征、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1]。大学生容易受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恶劣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造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网络文化这一虚拟环境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减弱了人际交往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严重的则会有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现象,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3网络文化缺乏创新先进的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没有做到完美的创新和结合,这就形成了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和思想越来越疏远的情况,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虽然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是通过公告、新闻、上传活动视频等方式作为前期和后期的宣传,但真正在网络上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些环节(如投票等)用到网络平台的却非常有限。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普及度不够。校园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传统项目居多,与网络文化相关内容(如网络用语、网络文体、网络流行趋势等)则甚少。校园网络文化已经作为最主要的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文化信息,帮助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校园文化作用单一,并没有和高校所举办的文化活动相融合,在高校引导学生思想方面产生严重漏洞。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2.1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校园网可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同时发挥着教育、宣传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用健康、积极和正确的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腐朽的思想、落后的文化和各种消极的舆论进行坚决地抵制和有效的防止,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应该采取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完善德育网站及各种信息平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是大学阶段。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通过自我判断、他人反馈、观察他人行为等方式实现对自身的理性认识,并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正确看待身边的事物,实现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教育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内网外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和规范设置到网络中,如建立实名制网络社区,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提升网络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目的。

2.3加强校园主流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的网站中融入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把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转换成网络的形式,并以现场直播或者是同步直播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传播了运用新技术教学的理念。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既不受活动地点的限制,又能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并且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形式。高校要想更多更好地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这样既避免了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加深了解—更好的活动形式”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3.结语

高校要想实现校园网络和文化建设的衔接,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样的信息和活动等形式,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网络文化体系。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来说,更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寻找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肩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要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要保持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协调学校师生集体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维护。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昌福.网络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76-01

我国教育机构与相关政府在近年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给予了一定的经费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目前已经建立有高速校园网络,完成了校园网络的无缝覆盖;并将大量性能优良的服务器等硬件投入在日常教学中。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成功信息化建设案例不多,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生搬硬套的模式,缺乏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特色。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化建设方案缺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天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阶段,普遍选取两大建设方案:第一,直接套用成功建设的普通高校信息化建设方案;第二,购置信息技术生产方提供的设计规划展开信息化建设。

上述两类建设方案,均没有切实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职业信息化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职业技能与动手技能的培养加强考虑在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借助信息化方式实现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悖。

1.2 信息化建设体系有待健全建设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具体牵头实施单位来明确。调查发现,天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践由教育技术中心(二级部门)负责。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中把握有技术核心,属于该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负责中心。但是,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高职院校在信息化阶段涉及校内人员职务分工、软硬件设备重组和有关单位、个体的利益冲突,而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技术内容,不具备协调关系的权利,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1.3 重建设,轻维护

目前,天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运作不流畅。在信息化建设阶段,其软件系统通常可以快速投入到运作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则会出现“降温”问题,在推广系统方面存在难度。究其成因包括两点:第一,完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后缺乏管理人员的支持,利益受影响的相关单位不配合、软件操作不熟练形成诸多麻烦,不利于软件系统的推广运用。第二,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维护人员的技术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员定期维护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教学软件的进一步推广。

2 高职院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为目标,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天津高职院校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以职业教育特色为基础,以本校的专业教学为出发点,整体设计。学校需要构建专门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并给予一定的权利可实现对各类教学资源的调整应用。管理部门方面,需要调用专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全面发挥其技能优势,参加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每一细节中.。

此外,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可以将信息化建设的部分子项目交由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参与完成,研发真正符合本校教学需求的信息化系统。

2.2 以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桥梁,实现校企合作

高职类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天津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天津经济发展提供高复合型人才的责任义务。因此,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要以本地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前提,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复合型人才。天津高职院校要加强和当地企业的密切联系,如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和企业共同研发、应用现代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学校可以将本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至企业,同样,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生产流程共享至学校,展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点的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

2.3 构建长效的维护机制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属于短期性质,而维护却属于长期机制。天津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科学长效的维护机制,为系统的有序运作提供保障,有利于节省财力、人力。首先,健全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将权责义务落实到个人,构建长期有效的维护机制,有机组合平时的维护制度与定期备份制度,进而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同时,学校相关部门需要和生产方及时交流,进行系统的实时更新,并和学生(直接使用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系统运用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处理,以保障系统的安全运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多媒体化、信息化。要求天津高院校在信息化建设阶段,需在建设初期就以本校的职业教育特色为出发点,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对校内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网络站点、信息数据库和身份认证系统。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建设主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高职院校的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静.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刍议[J].价值工程,2013,32(3):191-192.

[2] 邱金林.新时期广西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35):48-49,50.

[3] 景娜.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24):257-258.

[4] 任越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析[J].信息与电脑,2016(14):159-160.

[5]汪波.校企合作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2(1):113-115.

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77-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广泛的概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实现学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学校的诞生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兴起,并日益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价值观、科学的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我们对其进行了不同分类。

1.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庭维护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学校也同样如此,行之有效的校园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职员工的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保证教学有序的进行。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氛围,有助于学校执行好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也有助于学校自身建设的发展。

2.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它大到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整体布局,小到学校内部的一室一路、一草一木,都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智慧、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的物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都会为广大师生进行教与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合理有效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于陶冶教师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发展学生开拓进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及其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具内涵的品质,包括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多个方面,对师生的行为、理想、信仰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的高校校园中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校园文化整体向纵深发展,才能团结师生,共同进步。

4.高校校园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不仅体现广大师生在整个校园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也体现了广大师生在校园课余生活当中的活动方式,它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和师生应该具有的行为操守充分地展现出来,是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外在的体现,可以划分为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管理者行为文化三大类。对于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的改革,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认知。

1.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带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严肃性,使得师生员工很难自觉地去遵守章程行事,进而导致规章制度失去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这才导致了类似于校园投毒案、校园枪杀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2.高校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彰显了学校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载体。但是,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较少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得校园中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倾向明显,这极大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很难发挥其积极作用。

3.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主旋律”中的主导性不强。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人文教育,而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导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诸如考试作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这些现象也映射出一个现实性问题,那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主旋律的主导性不够突出,没有发挥其教育作用。

4.高校行为文化建设中主体结构存在局限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等这些校园人统一地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他们用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校园。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高校中的部分教师除关心教学和科研外,很少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过分重视“管理”,缺乏创新性和共建意识,最终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尽管学校已经建立健全了学生工作的机构和机制,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局限性,它的存在只影响小部分群体,比如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及部分特长生,而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直接参与,甚至处于不参与状态。即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多数也是应学校相关部门要求被动参加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过于重视教学的发展而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失去了整体的意义。

三、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的繁荣和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个体价值也得到了升华。所以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特色校园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确保先进的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先导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意识的形成贡献力量。

1.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师生的言行,还可以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可以为师生们营造一个优良、宽松的环境,重要的是它更加充分地激励、规范和制约了师生的言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了学生和教师违法乱纪的行为的发生,以便于形成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促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相呼应的发展。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处于重“物质”轻“精神”的局面,因此,大部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过分地强调物质环境的修建、布置,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进行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纠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和教风,经常开展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教育活动。

3.弘扬“主旋律”精神文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世界强国,就要运用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还是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较少重视人文教育,导致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很难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之中,使中国的高校逐渐意识到高校师生文化的需求不应只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训,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4.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首位。广大的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容乐观。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强调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客观对待教学和管理,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进而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展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玉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高校新区;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6

前言

优美的校园环境蕴含着无形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能够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还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和学术环境。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高校开始致力于新校区的建设,所以如何能让新校区园林的绿化建设能够既符合校园自身的特色,又能够达到建设的标准,成为了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新校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理念上出现一定的偏差

由于校区园林的建设并不能给学校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所以相关的决策者没有对绿化建设十分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学校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在园林绿化的建设上,让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和建设程度大打折扣[1]。

1.2 在施工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性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缺乏科学性的指导,所以出现了很多建设中的问题。在植物的种植上,园林中很多的植物种植密度过大,所以让植物的成长空间受到了挤压,病虫害和生长不良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有很多高校将老校区中的大树过度移植到新校区当中,不仅没有让生态效果得到改善,还出现了树木枯死的现象;还有很多高校经常进行逆境栽植和反季节栽种等工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让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1.3 缺少校园独特风格的设计规划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都没有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校园特色,有的学校过分追求一些优秀园林的建设标准,导致与校园自身情况脱节。有的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只是简单的构建了一些绿地作为绿化建设的全部,导致新校区绿化程度始终处于较差的水平。

2 高校新校区园林绿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绿化建设规划的观念

想要让高校园林绿化建设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其进行观念上的重视。高校园林的绿化建设也是城市绿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加强新校区园林的绿化建设能够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另外,绿化工作也是社会赋予给学校的一项重要公益任务,所以高校应该充分的重视园林绿化的建设,这样才能为学生们创建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并且还能实现绿化的实用功能、育人功能和景观功能等等[3]。例如安徽理工大学在进行新校区建设的时候,就致力于为全校师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施工之前通过各个渠道来进行招标的工作,希望能够用更多的有效资金来建设一个优美的新校区绿化环境,从而才能让全校师生在新校区内能够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2.2 进行充分的统筹设计规划

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之前,应该先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对新校区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全面的勘察和统筹,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最适合新校区情况的建设方案。在进行全面统筹的时候,校园还应该采用专业的专家团队来对总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直到达成一致的最优方案之后才能开始进行建设。方案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并完成一个长远发展的方案,对校区的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实现最合理的绿化分布,只有最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才能够让高校园林的绿化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4]。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在建设新校区园林的时候就对新校区的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且配备了专业的统筹设计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工作。并且按照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总绿化规划图。在完成总体的设计统筹之后没有马上进行施工,而是使用了专家小组针对制定好的总方案进行探讨和模拟的工作,并且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工作,最终确定了计划的最终版本才开始进行新校区园林的建设工作,充分的保证了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优化绿化设计、科学施工

在进行完总体的规划之后,就应该科学地进行绿化的设计和施工。在植物的种植密度上,应该考虑不同植物不同生长特点,从而设计最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并且还应该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密度及时地进行改善,从而让园林中的植物能够最大程度健康地成长;在铺装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地面透水透气性较强的材质来进行铺装,让硬化铺装的面积达到最少,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更多休憩和学习的空间,最大程度的扩大绿化的面积,增强校园的生态功能[5]。在建设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地形特征和地域特色来种植一些当季的或者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还要对原有的数目进行充分的保护,让新校区的园林环境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例如在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对新校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在校园区域内进行了合理的绿化布局。在校园内部种植了很多的苗木,初期的时候设置为3m的间距种植,随着树苗的不断生长,出现了苗木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北京建筑大学的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就使用了间伐养护技术来对其间距进行调整,从而让树木茁壮的成长,没有出现枯死的状况。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对新校区中所有的树木进行定期的养护,让校园内绿化的程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2.4 建设中融入校园文化特色

一个学校的园林绿化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整体的文化特色,所以学院在建设园林绿化的时候要充分的结合本校原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建筑人员应该充分的融入园林美学的观念和原理,创设出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浓厚的艺术意境,向所有来到校园的人充分展示校园内强烈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让高校内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之下,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文化艺术气质、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例如在重庆交通大学在建设新小区园林的过程中,就充分地融入了校园独特的文化底蕴。重庆交通大学是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高校,所以在建设新校区的园林绿化的时候,就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

2.5 合理配置、科学选苗

在进行选苗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校园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来进行选择,还要对植物的生态要求和生理习性进行深刻的了解,才能够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植物种植的配置上,应该将各种植物进行复合型的搭配,不要让植物的类型过于单一。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工作。主要将灌木、乔木和花草进行充分的搭配种植,还种植了一些耐阴性地被植物和粗放型管理植物,包括玉簪、麦冬、苔草等等植物,这些植物都能够十分适合长春大学新校区的环境,并且让新校区园林绿化的建设达到了很好的美观作用。

3 结论

在高校新校区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应该提升绿化建设的认识,并在建设之前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来选苗和配置,充分的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使用专业的建设队伍对园林绿化进行全面的养护管理,就可以构建出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从而保证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华.河北农业大学东校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景观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0.

[2]张锁成.河北农业大学校园绿化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3]叶鹏飞.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应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

[4]崔晓洋.成都地区高校老校区植物造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裴玲.西安高校新校区外部空间环境调查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28-02

随着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各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更加重视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类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主要着力点。二级学院具体承担着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大主要职能,并在学校全局工作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它需要根据全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及自身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需求,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设思路与方案,实现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

一、当前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高校校级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基本完成了包括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务信息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人事档案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等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库的建设。相对而言,二级学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薄弱。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前期资源普遍集中在校直属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核心管理部门,其次在软件平台、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已建成相对完整的信息技术综合体系结构。反观二级学院,在前期建设过程中没有参与到校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过程,目前基本处于无核心数据资源库、无专属软硬件平台、无专业管理队伍、无专设保障机制的“四无”状态,信息化建设严重依赖并落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2.主观思想认识不清晰。因依附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二级学院对自身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学院信息化建设究竟要建什么,怎么建,建设到什么程度,达成什么效果等核心问题没有统一认识。特别是在学校已有多种信息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的前提下,二级学院自设体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否是重复性投入、是否与现有的管理体系流程相冲突、是否真正对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显著帮助,还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3.其他影响因素。一方面,与只承担某一具体业务领域的校级管理部门相比,二级学院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包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内容,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全面性要求相对更高、更复杂。另一方面,二级学院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在所有业务方向上同时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构。

二、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受自身人力、财力条件限制,缺少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保障。在行政管理人员编制相对紧张和已有工作任务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二级学院难以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通常由现有行政人员以兼职担任的方式承担相关工作。一方面,虽认同信息化建设对效能提升具有显著帮助,但建设初期投入的额外工作量又让一线工作者持有顾虑和消极的态度;另一方面,兼职管理队伍在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未能完全具备素质要求,加之缺少专项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对信息化管理中涉及的业务要求有畏难情绪。此外,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必须有相应的服务器、数据库管理软件等软硬件设备的支持,其初期建设投入需要高额度的经费支持,并在其长期使用过程,需要持续维护升级,因此对经费保障相对困难的二级学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疑虑和困惑。

2.受自身定位和分工限制,主导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在高校管理业务链中,二级学院普遍处于环节的末端,客观上不具备大范围调整自身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业务流程的权限与空间,基本承担着执行者的角色。在全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工作中,表现为对自身的定位局限于配合学校建设进程,扮演信息终端的角色,缺少对数据资源的掌控权限和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意识。在此环境下,长期形成了消极、被动的思维习惯,对主动寻求包括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在内的管理模式变革缺乏清晰的认识,更对以自身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强烈的内在动力。

3.受发展目标理念限制,信息化建设缺乏清晰的长远规划。在现有高校考评体制下,与科研成果数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相比,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是衡量一个二级学院办学层次的直接评价指标,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较为浅层的阶段。有观点认为,在二级学院层面的现有工作中,只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就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只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工作中,协助完成好所分配的任务,就完成了信息化建设。这些观点缺乏自主思想,缺乏系统整合,缺乏清晰规划的目标理念,这也是二级学院在信息化建设的长远道路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是从自身环境特点出发,以自身需求为中心,以自身业务为核心,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为有效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多平台之间整合问题、管理机制建设问题以及人员技能培养等问题,可主要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

1.抓住信息化建设关键节点,拓展与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在信息化建设启动初期,二级学院应首先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对外联络等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具体政策规程、流程环节、信息内容,根据环节重要性和业务特点,确定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层次,为后续建设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二级学院在遇到技术难度较大的建设环节时,要从自身资源可承受范围内考虑,避免因时间周期延长积累过多的风险。在后期维护过程中,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安排,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后的升级维护、人员培养,预留充足的保障资源。

2.利用现有软硬件优质资源,拓展与创新多系统集成策略。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现有软硬件信息化资源与新建设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隐性决定因素。在主要业务部门内已建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际背景下,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中,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功能需求,还需要实现新建设内容与已有信息平台间的有效兼容,通过校院二级之间的功能互补及数据共享,降低学院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效能。具体措施可包括采用统一标准的数据存储字典,设计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借助学校共享空间、网络云服务等公共硬件设施资源,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的集成整合。

3.加强人员信息化素养培养,拓展与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注重软硬件技术性问题、经费投入资源性问题,还应注重使用管理过程中的人员与机制问题。要真正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必须有高素质的使用人员与完备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一方面,在新的技术发展阶段,大型数据平台都需要一个分工合理、管理严密的操作团队予以支撑。对于二级学院,一线教师、行政人员、学院领导,都是这一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个体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和理念的认识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只有通过严格的系统学习,才能确保每位成员具备适合工作需求的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学院应遵照上级部门的管理制度框架,结合自身的工作要求,融合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构建具有高度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学院建设中的巨大价值。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等各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作为高校基本科研教学单位的二级学院,必须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信息化技术手段及理念真正成为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诸唯君.高等院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管理项目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4).

[3]吕哲.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College

YAO 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问题及对策

1、 当前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由于规划的指导性不足、深入研究少或研究范围狭窄或研究方法不足而存在的一些问题:(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按传统的模式常常仅有绿地系统的规划,缺乏由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理论和原理指导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的整体规划。(2)在城市生态园林系统规划中,大多只做绿地规划,而且仅突出考虑的是公共绿地的设置、范围服务半径和面积,忽略了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间的生态关系。(3)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注重绿地率等指标,而缺乏对“点、线与面”有机整体的生态学指导。(4)目前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最高值达到33%,而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左右;发达国家公共绿地人均占用量达4m2,我国公共绿地人均占用量只有0.6~3m2;发达国家绿化率达20%,我国绿化率只有5%~16%。(5)对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的认识限于传统园林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功能及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布置,同时也忽略了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生态位以及种间的关系。(6)对于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等的绿化,一般只提绿地率指标.不同程度或完全忽视绿地斑块的相互生态关系及面与点线形成的生态关系.也缺乏对其跟踪调查与监督。(7)对道路、滨河等线状绿地往往强调绿地率及功能性的遮荫及美感。忽略线状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殊的生态地位。(8)树种选择时以建设方及规划方的个人喜好为主,甚至出现“长官”意志树种。缺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考虑,对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

2、完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2.1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就是要抛弃以牺牲环境、资源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思想与做法。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时,首先要牢固树立“绿色GDP”的经济发展观,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其次要加强法制宣传,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中努力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四。第三要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群众性生态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四应通过建设具有集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子一体的生态园林景区。供人民休息、游玩,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和积极参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能力。

2.2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搞好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福利为出发点,追求与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应用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系统学、风景建筑学、植物学、林学、药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必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子城市生态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中点及主要专用绿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绿化带),把这些分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做好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要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设置城市生态园林。确定以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区域发展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贯彻“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理念,要开发新技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编制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规划一定要站得高,全盘考虑,即使近期实现不了,要本着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积极推进实施啪。

2.3 运用科学原理构建城市生态因林

1)以生态系统平衡为主导,构建城市生态园林系统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功能、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城市生态园林的主体结构,也是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基础,通过合理地调节和改变城市生态园林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强调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整体性,注重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以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以发挥城市生态园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 城市绿肺”,改善城市呼吸系统,消除“热岛效应”。

2)按物种生态位原理。搞好城市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它体现和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问的关系。对不同分布区类型、光生态类型、水分生态类型和土壤生态类型以及物候类型的植物,可进行因势利导的科学合理安排与因地制宜的配置。能否贯彻好生态位原则,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长、发育、繁衍、定居和生态园林的兴衰与成败。在城市生态园林构建中,在追求生态美、人文美、自然美、个性美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需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色泽丰富、种群稳定的高大、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问互相补充,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在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等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选择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植物作为建群的物种,促进城市生态园林中种群的时空结构建立和群落的形成。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节律有关的时间成层现象: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生境镶嵌为基础,形成园林的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如槭树、杜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以丰富的植物为材料、模拟与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能需要。它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命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的产物,现代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篇8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积极作用

实践研究证明,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师生精神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和谐与美满。

(一)音乐教育具有积极导向的作用

培养出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阅历面,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还可以提高修为涵养。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主题鲜明,教育深刻,学生们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可以全面的提升综合素质。例如:《红星歌》、《映山红》、《东方红》等优秀作品都充满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包含了巨大的正能量,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深刻领会到里面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的和谐统一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们可以借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全方位来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例如,歌曲《从头再来》、《风雨无阻》、《真心英雄》等等都是一些极具鼓励作用的优秀作品,通过学习它们,领悟它们,可以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获取健康的感情体会,不断的提升自我,鼓励自我,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形成与学校共同的发展理念,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为此,在高职院校中,校方应该要多开展一些关于音乐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音乐教育具有鼓舞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是在课堂上来对学生们进行音乐教育熏陶,但是这样是不够的,远远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校方应该要多举办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歌唱比赛,联欢会等音乐艺术交流活动,激励学生们参加表演,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内在潜能,鼓励他们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与任何,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策略

(一)重设课程架构,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要,来对课程架构进行重设。保证音乐教育内容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学校要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对学生们实施音乐教育,不是纯粹的为了培养出优秀音乐家或者歌唱家,而是借助这种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涵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为此,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着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来达到预先的教育目的。例如:组件各种音乐色团,选择大家都喜爱的流行音乐来实教等等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

(二)举办音乐艺术活动,构建艺术氛围

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音乐艺术活动是展现音乐的最佳方式。为此,学校应该要定期举办各种音乐艺术活动,邀请学生们参加,让学生们有规律、有组织的去安排这些活动,在活动筹办的过程当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借助音乐,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方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歌唱比赛、乐器演奏、舞蹈比赛等等。促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当中,尽情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把自身的音乐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通过他人的角度,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以及音乐造诣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

1.1城市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1.1.1缺乏相应行业标准,盲目追求“高品质”

行业内对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缺少衡量标准,各地有不同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难以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规范建筑小品设计。不同地区,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界定人性化设计的标准,造成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中良莠不齐的现状。追求较高使用品质是每座城市公园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使用,带来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1.1.2对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关怀不够

使用者的需求是城市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首先考虑的,一般包括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设计者在前期做了范围有限的调研,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很快完成建筑小品的设计和布局,花费很大精力研究公园的整体风格、表现手法等。追求一些所谓主流符号的表达,在建筑小品设计中堆砌和拼贴各种符号,表面上看上去很现代,使用起来却存在种种问题。项目施工完成后,设计师的任务基本算完成了,而公园实际使用中功能的发挥以及产生的问题却似乎与设计师无关了。

1.1.3公园景观、建筑小品模仿之风盛行

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公园决策者往往以自己认为“好”的建成作品为范例让设计者来模仿,结果却复制不来预期的良好效果。这与决策者的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些获得较好效益的建成作品在决策者眼里是好的,是想复制到本地产生相同效益,而对于有创新的方案他们都不大认同,更不敢去做有益的尝试。设计师屈从于决策者的观念,很难让自己的设想得以实现。

2.2城市公园建筑小品满足各类型人群的需求

设计中,一般假定的使用者都是四肢健全、思维和行动正常的不存在任何使用障碍的“标准人”,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2.2.1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不同于年青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变得没以前那么灵活,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减慢,对公园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的感知能力变差,遇到危险时也很难敏锐的躲避。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活动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公园建筑小品应该具有多样选择性,最大程度的让每个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设施。健身锻炼、散步、娱乐休闲是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的主要活动,公园中应该增加有助老年人身体健康、益智等功能的体育器械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消除负面情绪。易识别性和休息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减,视力和听力下降,对空间方位的判断比较困难,所以在老人活动的空间设置明显的标志,方便引导老人找到相关区域。

残疾人的需求:

Universal Design的七项原则中,平等的使用方式(Equitable Use)是第一首要设计原则。公园建筑小品设施是面向全体使用者的,使用者应该能够公平合理、方便有效的使用这些服务设施。城市公园建筑小品无障碍设计是全面完善城市公园功能作用,体现现代公园“以人为本”特色的重要举措。在公园景观空间中,可设置多种具有提示性作用的建筑小品,增强公园空间的可识别性。

2.2.2中、青年人的需求

中、青年人是城市人群的主要构成,人群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同时也是城市生活中工作最繁忙、生活节奏最紧张、生理和心理压力最大的群体。城市公园中应该提供良好的景观环境和能够满足中青年人使用要求的休息、娱乐等建筑小品设施。创造丰富有致的自然环境景观,发挥设施良好服务水平,舒缓身心、消除疲劳、丰富视觉体验,使中青年人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2.2.3妇女的需求

妇女在社会中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对妇女需求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城市公园发挥广泛的社会作用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妇女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利益和需求是否得到较好的满足,这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健身功能的建筑小品能够起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通过积极参加公园内的体育锻炼活动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目的。

2.2.4儿童的需求

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要保证儿童有一个安全、舒适、功能完善的活动空间和配套的建筑小品设施。公园内儿童活动场地建筑小品种类和数量要以儿童的活动需求为出发点人性化设计。雕塑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艺术,在城市公园空间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表达形式。城市公园内儿童活动区域建筑小品的布置必须要考虑满足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的特殊需求,在城市公园儿童活动空间建筑小品和游戏设施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儿童吸引力强的色彩。

3.3城市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3.3.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满足公园中各类人群的需要,提高建筑小品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公园空间活动中来,增进人际交流、丰富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城市公园应该配置丰富的建筑小品,满足人们多样性活动需求,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自然条件,如通风、采光的因素,创造一个舒适、温馨、亲切的使用空间,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感受。

3.3.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特色和文脉,使其在小品设计中得到尊重和体现。从环境系统可操作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主要内涵包括了横向的协调论和纵向的持续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性协调、是功能性协调、区域性协调、时段持续性。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要充分尊重自然,发挥小品整体优先的功能性,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统一。

3.3.3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建筑小品与公园景观等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系统性原则在中、外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直被有效的运用。近现代中国园林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对城市公园的系统化也进行了大量的有意义研究。按照城市公园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整体性的要求,城市公园建筑小品设计不仅要与公园环境、文化背景相统一,还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结合、相协调。

3.3.4科技成果与艺术相结合原则

建筑小品的设计创作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与艺术表现方式完美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人性化设计意味,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用最佳方式为其提供高品质服务。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必须依赖先进的技术水平,对建造材料、施工工艺、功能和造型设计等分析研究,才能发挥较好的使用功能。上海世博园囊括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这些新技术在世博园区无处不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

篇10

关键词:文化品牌;战略规划;育人途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55-02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高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渐多样,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局面,但不少高校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看做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外活动,是一种副产品,无足轻重,教师根本不参与。长此以往,校园文化活动就会丧失其文化育人的作用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学生人格修养、优化知识结构内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应着重策划一些贴近时代、贴近高校育人目标和中心工作、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富有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大型主题文化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和长远规划,实施品牌战略,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塑造高尚品格、培养知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以湖南工学院计算机文化艺术节为例,着重论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战略设计、规划与文化育人新途径的建构。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设计理念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自学院升格开始举办,一年一届到现在已举办四届,从其开始之日起,就形成了它新颖的设计理念和长远构思。理念是高校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的基础,是活动发展的力量基点。高校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要形成文化品牌,其设计的理念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鲜明,特色突出。成功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自身就代表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创建出自己的特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永恒追求。(2)形式优美,内涵丰富。在活动载体、活动宣传等形式上做足文章,加以美化艺术化,同时着重突出文化内涵的形成,二者有机结合,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文化的包容性和弥散性来说,大学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大学校园所特有的精神意识环境和思想观念氛围。” [1](3)内容系统,构思长远。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需要成系统,大构思。成系统是一个横向整合,大构思是一个纵向延续。成系统就是要精心设计和策划活动内容,让同学有可供参与的选择空间,大构思就是要长远规划活动计划、实施育人步骤,保证活动的连续深入,体现长效性、可持续性,逐步深入学生人心。(4)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离不开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参与和教师的积极指导,学生的参与度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标志,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参与能力等特点逐步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人格、文化涵养和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帮助,师生互动,和谐共建。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战略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是不能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快餐文化更容易让人精神空虚。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战略规划。我院从学院升格为本科后,每年一届开始举办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这是学院翻开新的一页后的历史重建。负责活动组织的计算机系借学院的发展突显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史,计划至少用十年的时间,来搭建计算机科学的文化底蕴,逐步深入,打造文化品牌。

1.探索阶段,立足校园,树立品牌意识。以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应用水平为主。前四届是我院实现专科向本科教育转变的过程,这一阶段是教师本科教育意识形成,学生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的重要过程,需要建章建制,规范运作,积累成果,产生品牌效应。通过设计广告设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系列大赛,开展丰富的计算机文化活动,建立品牌识别系统,建立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寻求校企合作共建等活动,营造“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文化氛围。

2.提高阶段,走向社会,宣传品牌战略。以科技创新,校企共建、校校联办为主。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在通过四年的基础建设后,用三年时间完善提高,这一过程主要是突出科技发明、技术创新,并将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渐近过程。活动多以科技博览会、工作室创业等方式出现。逐步推进校企共建、区校合作、校校联办,营造科研文化氛围。

3.成熟阶段,服务社会,打造品牌文化。以科技与艺术、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为主。在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发展战略、指导力量、干部队伍、活动品牌、运作模式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以后,再用三年时间或更长时间引导学生作品成果化,服务社会,形成文化品牌。通过相关合作平台,搭建学生实践基地,并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形成基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的育人长效机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要计算机文化艺术节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多端,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培育求真务实精神的目的。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育人功能新途径的建构

校园文化核心重在培养精神,营造氛围。“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一种与时俱进、注重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一种求真务实,为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高校校园文化从外在看,是一种氛围。” [2] 学校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计算机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普及了计算机文化知识、引导了IT文化时尚和信息技术潮流,形成了竞赛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作育人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目标。

1.以技能竞赛为途径,竞赛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技能竞赛。目前,这项活动的专业竞赛主要有广告设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竞赛项目,不局限于学院,国家也有相应的竞赛项目,由于上下途径通畅,保障了活动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学生参与踊跃。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竞赛,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和培训了优秀专业人才,提高了学生专业竞争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信心,达到了竞赛育人效果。

2.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科研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工作室,分配教研室和教师作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或科技开发,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学精神,为科研育人提供队伍保障。

3.以校企共建为平台,实践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引入企业赞助与合作,学生成立相关技术工作室,进行科技志愿服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形成了基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的实践机制。为培育厚基础、重实践、精技术、强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能。

4.以前沿对话为依托,文化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和企业领军人物、成功人士来校就科技前沿研究、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企业文化、创业及成功经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讲座、交流,通过倡导网络文明风气、科技博览、文化教育普及,均可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5.以规范运作为模式,工作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实施,从宣传发动到总结提高,整个工作流程任务繁重,需要打造一个工作团队来不断对工作进行提炼和传承,基本可以实现学生干部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同时在活动中积极倡导社团组织或班团组织来承办某一具体活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面和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学生干部,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沉淀与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

主题活动的设计策划有如思想,可以指导行动,预测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只要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始终贴近广大学生,始终服务于社会发展建设,并在内部挖潜创新,提高层次,找准切入点,形成长效机制、打造精品并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会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冒荣.校园文化和大学的文化精神[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

[2]盛宏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On College Culture Brand Strategy and Means of Educating Students

HE Xin-hua1, HU Kai2

(1.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8, China;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