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骨科; 老年患者; 卧床患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41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同时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均有所退化,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因此老年人在骨折后恢复时间较长,加上长期卧床和其他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1]。如何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护理人员应思考的一个问题。2010年卫生部发出了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通过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本院骨科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全部住院卧床治疗3 d以上。其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69岁。124例患者中股骨骨折41例,胸腰椎手术36例,颈椎手术12例,髌骨骨折7例,骨盆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5例。有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心脏病,13例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14~35 d,平均18 d。58例在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住院治疗,为对照组,66例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住院治疗,为试验组。对照组男39例,女19例,年龄60~84岁,平均72岁;试验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和合并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服务,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1.2.2 调查方法 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等护理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口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时间选择为患者出院前1~2 d进行。患者满意度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在问卷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征求患者对护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患者并发症情况记录在调查问卷最后。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的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试验组对护理很满意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护理质量的好坏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恢复意义很大,专业的护理不仅可以照顾到患者的各个方面,可以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2]。

优质护理服务从促进患者康复的角度出发,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方面均有所涉及。入院指导可以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减小患者心理压力,有助于较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晨间和晚间护理以及舒适护理可以为患者营造一整天较为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更好的休息。饮食指导可以为患者的身体康复安排合理的营养搭配。排泄护理减少了患者因为失禁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也保持了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出院指导可以为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助于患者出院后正常生活的展开。

3.2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老年卧床患者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并发症,老人卧床时间较长或者活动较少时很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和褥疮等并发症,因此老年患者不能长时间卧床,应该进行适量的活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一方面在卧位护理中既要让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同时又指导患者不要长时间采用一种卧位卧床,以避免褥疮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训练,促进患者由卧位向坐位转变,并最终实现站位,减少卧床时间,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满意的康复环境,其效果一方面促进了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显英.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特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6(5):84.

篇2

我院骨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老年患者312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08例,平均年龄68.8岁,最小65岁,最大85岁,其中上肢骨折96例,下肢骨折179例,锁骨骨折8例,腰椎骨折12例,颈椎病、颈椎骨折3例,下肢静脉曲张3例,外伤感染11例,长期卧床患者占68%,本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1例转入他科,其均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人患了病更容易引起情绪焦虑[1]。根据老年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老年人体质较差,由于肢体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负担重,对预后缺乏信心,多表现焦虑、悲观、恐惧,孤独等。对此,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对他们的心理护理要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同时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治疗成功病例及疾病康复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除焦虑、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加强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护理

部分老年患者入院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有时检查不合作,加之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可出现情感、意志、行为的变化。护理人员除了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外,还要做好亲属的心理工作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属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细心、周到的护理,给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消除自卑感、孤独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在院期间,让家属及周围朋友经常来探望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关心、照顾,而不再依赖医护人员,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生活自理。老年患者是长辈,已有多年的个人生活习惯,非原则问题不要勉强老年人而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

3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老年患者往往循环系统发生明显衰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慢性气管炎、老年性痴呆等。一旦受到外伤,又加上床上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很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因此,护士要多巡视患者,观察病情要细致,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详记护理记录单,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2预防肺部感染

临床上最多见的并发症是严重肺部感染,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2],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极为重要。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减退加上有的长期吸烟、卧床、骨折后疼痛不敢咳嗽及深呼吸以致排痰受限,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患者入院后要戒烟,鼓励做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在协助翻身时轻轻拍打胸背部,上肢能活动者可做扩胸运动,以促进排痰、增加肺活量,预防肺部感染。在护理操作中,要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免因受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给予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上、下午各一次。以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3.3压疮的预防

老年患者因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加之牵引或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压疮。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床整、无渣屑,协助患者轴线翻身每2h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免皮肤受损,骨突处给予按摩并温热水擦洗。解大便时放入大便器的动作因轻柔,以避免皮肤擦伤,大便后用温热水清洗,擦干后涂爽身粉,需长期卧床患者一入院就给予垫气垫床,严格床头交接皮肤受压情况,本组病例中无1例压疮发生。

3.4预防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出现尿潴留,由于留置尿管而继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会清洁,有尿时及时排空膀胱。骨科老年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少,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海带,芹菜、紫菜、蜂蜜、香蕉、苹果等。由于老年人多半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应注意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多喝牛奶,多吃豆腐等含钙食品。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我们护理人员应教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便秘时可用开塞露或灌肠。

3.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严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积极预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术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状态,应可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同时避免在患肢输液。

4功能康复护理

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和伤肢肌肉作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收缩运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功能锻炼初期,患者常感到异常疼痛,因而会拒绝练习,护士应耐心说明锻炼的目的,意义并给予患者正确的引导,告诉患者要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达,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有弱到强,不要因为惧怕疼痛而终止练习,不要使其感觉疼痛和疲劳。开始离床活动时一定有专人扶助,注意安全防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3]。

篇3

【关键词】 循证护理;老年患者;压疮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1], 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 提出问题, 寻找实证, 将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个人技能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有机的结合起来, 制订出最佳的护理方法[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营养缺乏, 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溃和坏死。常见于昏迷、偏瘫、截瘫、年老体弱患者或者病情危重需长期卧床的患者中。压疮的发生不仅增加治疗费用, 严重可继发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减少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压疮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科对2012年3月~2014年2月系统内156例长期卧床患者, 分组观察循证护理对预防压疮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系统长期卧床患者, 2012年3月~2013年2月7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44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74.22±10.46)岁。2013年3月~2014年2月78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40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75.5±10.6)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已有压疮,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卧普通海绵床垫, 保持床单的平整无渣屑, 每2 h翻身一次, 保持皮肤清洁,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①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结合老年患者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研究, 找出该患者的具体护理问题。②收集当前有关压疮防治的护理文献, 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等做出评价和剖析。将所获得的理论证据与患者需求相结合, 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的完整方案。③按照方案要求, 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 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1. 4 统计学方法 。

3 讨论

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 弹性降低, 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 再加上长期卧床, 很容易形成压疮, 一旦发生压疮, 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本科采用循证护理方法, 制订出患者最佳护理方案, 包括: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积极评估易患因素;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班班交接, 及时运用Braden评分表实施动态评分, 给予气垫床, 及时应用新型压疮预防用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压疮的预防知识;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及时规律地翻身拍背, 正确合理使用翻身垫减压, 使用床头基础护理执行单认真记录交接等。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护理工作, 在本科的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压疮预防中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同时在循证护理实施过程中, 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聆听他们的诉求, 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理解, 提升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园凤, 冯锦绣.循证护理在骨科术后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3):1659-1660.

篇4

关键词:老年;压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1 引言

压疮的行成主要是患者的局部因为长期受压、局部受到摩擦或因为营养不良二组织长期缺氧缺血,导致皮肤组织受到损伤甚至是发生溃烂或坏死。现今老人患某些病症后,卧床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老年人中患压疮的越来越多。而且老年人患压疮后,其创面的再生能力相比其他的患者更难愈合,康复时间也比较长,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老年的卧病压疮患者,本院根据患者压疮的严重程度而有针对的调整治疗及护理的方式。在老年压疮治疗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2009年10月到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卧床的老年压疮患者34例为干预组,以往采取常规医治方式的卧床老年压疮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共计94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58岁,平均年龄71岁;患者卧床时间最长13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卧床时间5.5个月;患者受伤面积最小的2cmx2cm,受伤面积最大的4cmx5cm;患者患有高血压的有10例,糖尿病的8例,冠心病的5例,贫血的2例。

2.2 方法

干预组和实验组首先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先用沾有碘伏的棉签给患者的压疮的创面进行初步的消毒,应注意轻轻擦拭受伤的皮肤及皮肤的四周,切记每日都要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创面,并注意观察病患的创面的情况。当发现患者的创面有异味的时候,则改用含量为2%的双氧水进项创面的清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处理的方法,而干预组要针对患者压疮的严重程度进行有针对的护理。压疮I期的患者主要症状为皮肤未破损,但有短暂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上有因局部受压而出现的红疹。对于此类压疮I期的患者在发现其症状的初期,要迅速调整护理方案,及时给病患进行翻身,降低患者局部皮肤的压力,并给患者进行按摩,促进血液血环,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力度,避免对患者拖拉而加重患者皮肤的损伤。压疮Ⅱ期患者的症状为其表皮及部分真皮已经损伤,部分患者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疱,严重的患者水疱破裂后会因细菌感染而流出黄色的液体。对于Ⅱ期压疮患者在护理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创面不要扩大,并有效的预防创面的进一步感染。对于有水疱但为破裂的患者,首先要酒精对水疱消毒,在用注射器洗出水疱中的液体,并用呋喃西林溶液涂抹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对压疮III期的患者护理时要把重点放在控制压疮进一步感染,避免其损伤穿透筋膜。护理时首先要去除患者腐败坏死的皮肤,然后对创面进行消毒,用胰岛素、氯霉素以及生理盐水混合的液体浸泡过的纱布填充创面,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压疮Ⅳ期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其创面已达骨质或关节面,常规的护理方法已经不能产生有效的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避免伤及患者的骨质。

2.3 判断标准

患者压疮治愈的标准主要为患者的压疮创面愈合良好,创伤消失。好转的标准是患者压疮创面已经控制并减小,创面的深度变小,创伤表面无液体渗出。治疗无效的标准是患者压疮的创面无好转迹象,严重的甚至病情加重。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实验的相关数据,p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通过对干预组以及实验组的观察,发现干预组34例痊愈30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7.06%,实验组60例,痊愈痊愈41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76.66%,干预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讨论

通过对干预组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后发现对老年压疮患者要针对患者的压疮的严重程度,有针对的调整护理的方式,使护理的措施有效的帮助患者。由于老年卧床压疮患者的特殊性,对其的护理师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护理人员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细心的护理。因为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身体的特点导致压疮的愈合周期相对于年轻的患者要长,而且老年压疮患者很容易在患病的过程中引发其他的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压疮患者的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病原因、有无病史、有无其他疾病,并要时刻注意患者创面的情况,及时根据患者创面的症状相应的更改护理计划,以便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及护理,才可以提高老年卧病压疮患者的治愈率及好转率.

参考文献

[1] 单丽霞.唐贺玲.刘玉欣.外科疾病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0-152.

[2]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0.

[3] 陆红岩.自制简易海绵垫预防压疮.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 (23):2749.

[4] 杨群.褥疮预防及护理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9):637.

[5] 刘金妹,丁学易,钱萍.压疮防治过程管理的探讨.上海护理,2002(增刊):32.

篇5

【关键词】 老年卧床患者 压疮 预防

压疮也称为压力性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护工作者的一大难题。[1]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多,随之而来的老年性疾病也在增多,部分老年患者需长期卧床,感觉功能衰退,保护性反射迟钝,老化的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故老年人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我科60例住院老年卧床病人实施压疮预防。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者94岁,最小75岁,平均年龄84.5岁。观察周期为8周,局部使用赛肤润,能够降低压力性溃疡发生率百分之四十。

2.方法

2.1 准确的预测和评估。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第一步。要求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地结合分析[2]。用Braden压疮风险评分法,分值越少,压疮发生的危险率越高。其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15-18分轻度危险,13-14中度危险,10~12为高度危险,9分以下为极高度危险。

2.2 措施。

2.2.1 建立翻身卡。每班落实定时翻身,间歇解除身体各部分的压力,避免局部组织持久受压,至少每2小时转动一次,是预防压疮的最有效的措施。

2.2.2 翻身时用枕头、水垫等将病人侧卧成30°角,使5个压力点的压力减少至最低(双足跟、枕部、双肩胛)。用枕头减轻足后跟的压力。病人仰卧时,摇高床头约30°,床尾摇高15°,并用膝枕、挡脚枕将剪切力减至最低。保持患者的衣服、床单、被褥的清洁、柔软,床整无皱褶。

2.2.3 对可能发生压疮的高危病人,进行重点预防,如坐轮椅时应30分钟移动病人一次,移动时,避免拖拉病人引起皮肤破损。

2.2.4 保持患者全身皮肤的清洁干爽,及时更换尿片或衣服,避免尿液汗液浸渍皮肤。病人排便后用温水清洁皮肤。并用赛肤润以及油性按摩油护肤。

2.2.5 加强营养,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经肠内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可静脉输入脂肪乳、白蛋白、氨基酸等。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法尽快恢复患者内环境的平衡。[3]

2.2.6 对患者做细致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积极生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预防压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其了解压疮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护理的只是,掌握防压疮的知识技能,积极参与预防压疮的护理活动。

3.结果

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尽早积极采取防压疮措施,大大减少了患者压疮的发生率,保持了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4.讨论

虽然绝大多数患者都进行了减压处理,但八周后包括一级压疮在内的全部压疮发生率仍然为15.7%,这表明即使在已经使用预防措施的病人中,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并强调了识别高危患者的重要性。

赛肤润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些物质有效改善皮肤营养,有助于形成皮肤的保护屏障,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皮肤微循环,保持受压部位经皮血氧分压值的稳定。能够增加皮肤含水量,改善皮肤弹性,增强皮肤抵抗力,防止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对皮肤的破坏。[4]

5.结论

只有采用经过认证的预防方案,对医护人员、患者进一步教育,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才能降低高危患者的压力性溃疡发生率。经济学论证加上伦理学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在老年人护理机构,强烈支持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方法,来降低压力性溃疡的发生率,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压力性溃疡护理的整体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参 考 文 献

[1]刘光维.压疮防止进展.护理研究.2005-19(10) 2082-2084.

[2]苏春燕,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护理研究2005-19(9)1695-1697.

篇6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WHO定义年龄60岁以上为老年人[1])占总人口的17%。而且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已占世界老年人口比例的24%,即世界上每4~5个老年人口中就有一个中国老年人。在老年骨折患者中,下肢骨折的发生率占该年龄组的70%[2]。老年人发生骨折的最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同时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并存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前列腺炎等。老年人一旦发生下肢骨折,则进一步加重并存疾病,因需较多时间卧床休息,各种并发症接踵而来,给骨科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现作综述如下。

1

下肢骨折的范畴曾炳芳等[3]

在创伤骨科新进展中将下肢骨折分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部骨折。与吕瑗式[4]在创伤骨科护理学中分法相同。

2

老年下肢骨折的常见因素

2.1

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折多与骨质疏松有关,骨骼发生骨质疏松后,因脆性增加,力学强度下降,容易发生细微骨折,甚至完全骨折,全世界约2亿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症,每年约150万患者发生骨折。且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明显与骨质疏松有关。黄公怡[5]认为在对老年人骨折的诊断中往往只做出骨折的相关诊断,忽视或忽略了骨质疏松症作为病因的诊疗方法及其效果,在治疗上偏重于对骨折的外科处理,而此种治疗对于预防骨折的再次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2.2

外伤

随着机械化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肢体创伤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老年人外伤如车祸、摔伤,更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成为全球第三位疾病。

2.3

病理性骨折

骨骼是各种恶性肿瘤转移最容易受侵的器官,肿瘤组织破坏骨质,影响骨的坚固性,轻微外伤即可造成骨折。而78%的病理性骨折由恶性肿瘤引起,且股骨是下肢病理性骨折中最易受累的部位[6]。骨肿瘤是引起病理性骨折的最主要有原因,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病理性骨折或即将发生的病理骨折必须个体化,并考虑到受累范围,受累骨的质量及周围软组织的累及。

3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主要特征

3.1

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特征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7]。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其心理机能逐渐衰退,常见的心理表现为:疑老心理、自尊心理、悲观心理、怕孤独心理、焦虑恐惧心理。老年患者面对长期卧床,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求周围的人服从他,恭顺他。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视,情绪上表现出忧郁。一旦生病,需要卧床时,心情错综复杂,需要临床护士细心观察,以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3.2

自我护理能力差

老年骨折患者行骨牵引及手术,由于病情限制,都存在自理能力不足,当人的自理能力小于自理需要时,就会出现自理缺陷[8]。老年骨折患者认为骨折应该静静地休息,不愿意进行活动,惰性大,需要护士经常督促、协助和鼓励。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往往不能客观反映病情,需要护士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异常。曹艳霞[9]在对106例骨科卧床患者的调查中显示,46.2%的患者担心自己的自理能力,66%的患者心理感受为无能为力,71.7%的患者渴望知道相关的自我护理知识。

3.3

并存疾病多

3.3.1

主要并存疾病

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同时存在一种甚至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存在风险性,因此术前充分准备是治疗的关键。文献报道,约20%的骨折患者在一年内因为卧床不起,而引起呼吸/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终导致死亡。据报道髋臼骨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7.5%。为改善髋关节血运,纠正中心性脱位,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几率,保持术前骨牵引以保证股骨头的血供不受影响,一般牵引时间为7~10天。梁雨田[10]在对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中发现常见的并存病依次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阿尔茨海默病、前列腺肥大和贫血及营养不良等。胥少汀[11]认为骨科手术的一般并发症为休克、深静脉栓塞与肺栓塞、血源性感染、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压疮和尿路感染等。

3.3.2

并存症对手术的影响

由于老年患者内科病的种数和严重程度不同,手术风险不同,怎样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选择哪种手术较为合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受伤至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成正相关,术后5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术后5~7天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12]。老年人认知水平低,缺乏自我照顾能力,因而与医护人员的配合效果不良,不能有效的落实预防措施和配合治疗护理,骨科患者由于疾病所致需要卧床休养,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姜海深[13]认为有并存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能耐受手术,应血压≤21/12kPa,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在≤⒏0mmol/L,无严重的咳嗽、哮喘、气促、动脉血气正常。为了患者尽早手术并早期康复,因而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早期干预尤为重要,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骨折伴有并存症的治疗与护理

老年人全身状况不符合手术指征,手术风险大,则考虑非手术治疗,但骨折愈合慢,效果不佳。随着骨科手术水平的提高和麻醉技术的成熟,外科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内固定学派强调内固定治疗的主旨是使肢体能够得到早期使用,常用的限制性钢板有:有限接触钢板、点接触型钢板、非接触性钢板、桥接钢板、带锁髓内钉等[14]。外固定治疗便于换药,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少,不易引起感染,外固定支架的发展从环行、半环行金属架到双臂、单臂的金属架,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临床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术式。

4.1

并存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老年人在骨折后往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由于骨折引起的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另外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脑缺血、缺氧严重,加之老年人心脏功能衰退,所以心率失常最常见。彭述清等[15]治疗4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23例,合并冠心病者20例,他们认为有心功能Ⅲ级,半年内出现心肌梗死或频繁心绞痛的患者不宜手术。疼痛是人体对肌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术后疼痛剧烈者,应给予止痛措施,避免不良刺激及情绪波动,以免诱发加重心脏病,应对作为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可以加重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也可以减轻病人心理应激反应[16]。

4.2

并存糖尿病的护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也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郭磊[17]在对15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34例,他们认为糖尿病虽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但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易致组织愈合不良,易感染心、肺、血管并发症,增加手术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前应积极控制血糖,术前血糖控制在⒎8mmol/L以下条件。李一力[18]等176例合并糖尿病的创伤性骨折患者通过饮食控制、术前术后监测血糖及血糖水平仍不能维持于6.4~8.0mmol/L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合理饮食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4.3

并存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其预后虽有明显改善,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未下降,在我国肺炎居各种致死病因的第五位。催京美[19]在对4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中,79%的患者原先合并肺气肿,她们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彻底排除痰液,定时雾化吸入,进行翻身拍背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结果48例患者除1例入院时已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肺部感染外,其余均未发生肺部感染。杜春梅认为老年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最常见而且是最严重的,通过对37例患者要加强有效的翻身和拍背,仅有1例出现肺炎。吳继云在对32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坚定早期康复的信心,通过对胸廓和肺的训练,防止引起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进行盆底肌肉收缩等膀胱、尿道的功能训练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通过一系列有效地护理措施,全部病例中只有1例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

4.4

并存压疮的护理

董霞[20]通过预防老年骨折患者压疮的探讨,认为老年人皮肤抵抗力下降,对刺激感觉迟钝,因而更容易受机械物理、化学等原因引起损伤,骨折的发生使身体的重量集中于骶尾、肩胛和足跟等骨隆突处。减轻肩部压迫,使用海绵垫或气垫,经常改变,至少1次/3h,翻身时,向健侧翻5°~1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位并呈一直线,将枕头放于腿下并支持背部,教会病人自主翻身法,病人以头枕部,双肘部,离开床面。

5

展望

5.1

提高对并存疾病知识的认识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身体机能衰退而发生多脏器的退化和疾病。所以术前必须充分估计患者对各种术式和内固定的耐受性,务必做到创伤小、固定牢、手术时间短,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离床活动。这样可使患者尽快达到生活自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老年下肢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更好的教育护士和老年人端正对老龄化的态度,激发老年人的剩余体能,使老年人成为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对并存疾病的基本治疗和预防进一步发展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在患者入院时就应该对患者进行评估,从而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如有呼吸道并存症的患者能掌握有效咳嗽和呼吸训练,高血压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激动,糖尿病患者能进行自我饮食的控制等。

5.2

提高护士对老年下肢骨折合并慢性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

作为健康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护士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慢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寻求适应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教育需求,提供系统、科学、准确的健康教育知识来判断教育的落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桑根娣,方莘,陆冰.老年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1.

2

高竹英.老年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医护研究近况.中医正骨,2003,15(1):57.

3

曾炳芳,张长青.创伤骨科新进展,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5-827.

4

吕式璦.创伤骨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0-141.

5

黄公怡.提高老年骨折的临床治疗水平.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9):961-962.

6

邓在梅.股骨病理性骨折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11):828-829.

7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74.

8

陈翠萍,刘洁珍.Orem自理模式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05,4(5):31.

9

曹艳霞.骨折患者卧床自我护理需求与护士认知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37-738.

10

梁羽田.老年患者骨折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2):99-100.

11

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7.

12

Letournel E,Judet R.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New York:Sping-Verlag,1993,3-10.

13

姜海深.有并存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6:565.

14

Park MC,Murthi AM,Roth NS,et al.Two-Part and three-part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treated with suture nation.Orthop Trauma,2003,17(5):319-325.

15

彭述清,曹毅力,陈红梅,等.老年心血管患者髋部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20(2):149.

16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8-172.

17

郭磊.老年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4):302-303.

18

李一力.176例创伤性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山东医药,2004,44(14):67.

19

崔京美.预防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8,19(2):109.

篇7

【关键词】自护理论;老年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63-02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Using Orem Theory on gereology Patients

Jin Ting1 Wu Chunhua2 Liu Xin3*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independence of gereologypatients and help them changing rehabilitation conception,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implement self-care.Methods:19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self-care in terms of Orem theory was add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sults: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complication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in of experimenta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but score of activity daily living(ADL) was higher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Conclusion:It can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activity daily living(ADL)using Orem theory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ss.【Key words】self-care theory;gereology;nursing

2005年底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应罹患老年病人数也在增加。久病卧床老年人的增加,不仅是老年社会、也是老年医学的一大难题。老年人久病卧床应立足于预防,有些本来是轻症的疾病由于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导致老年人卧床不起。老年人一般体力较弱,其恢复力意志等各方面都比青年人差而风险也多,故稍有一点小病也有过于谨慎从事的倾向,结果造成不必要的长期卧床废用综合征全身症状恶化、合并症使卧床时间更加延长的恶性循环。因此越是老年人越应及早离床。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自2008年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依据美国护理理论家Dorothes E Orem于1959年提出的自理模式[1],以早期离床为原则制定护理计划,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合理运用患者自理能力评估单及时为患者提供护理看顾指导和支持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196 名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46名,冠心病患者33名,脑卒中患者56名,糖尿病患者18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2名,帕金森患者21名。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只在室内生活,全天卧床或大部分时间卧床的住院病人。 排除标准:①有明显精神病史。②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③临床未诊断为痴呆,但无法交流进行认真沟通的患者。其中男109名,女87名,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3.6岁。

1.2 方法

1.2.1 临床分组:采用随机双盲分A、B两组每组各98人,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护理,A组实验组以自护理论为依据进行干预,以早期离床为原则制定护理计划,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护理原则进行护理。

1.2.2 护理方法:制定A组护理干预计划:①晨间护理:早晨起来要尽量自己完成洗漱、换衣服、吃饭等动作,实在不能完成的可给予帮助。病情允许时,睡觉和吃饭的地方要分开,并且注重修饰边幅,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②日间常规的处置工作完成后,发病后1周的病人就可以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功能训练,病情允许的每天离床60分钟,可1次也可分多次完成(依病情而定),在病情不允许时,有效的康复要早期开始在床上训练,如手指,手臂的活动的自我训练,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等。护理人员要遵循“手莫太伸,眼睛不离”的原则进行护理③午餐时间可提供共同就餐的场所,即提供了锻炼活动的机会,增进食欲,又创造了一个大家交流沟通和认识的机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④丰富患者的视、听、触觉的刺激,如看电视,听音乐,与老人谈话,唤起老人对生活的兴趣;增强老人的动手能力,可以协作老人做一些折纸等手工艺品。

1.2.3 记录指标:

(1)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项目数。

(2)选用ADL生活自理能力统计量表测量后进行分析。

1.2.4 数据整理和统计:收集整理数据时,及时查漏补缺。数据经过两人核对,确认无疑。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Excel20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护理并发症大幅度下降,如压疮发生率由11.22%下降至3.06%,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率由12.24%下降至4.08%,泌尿系院内感染率由9.18%下降至2.04%,经两样本率的比较,Х2检验后P均小于0.05。两者有显著差异。

2.2 组患者ADL测评得分比较,见表2 。

由表2可以看出,每组入院时与出院时ADL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ADL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卧床不起老年人使肌体处于一种失重力的状态,久之,就会导致身体各机能迅速衰退,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以自护理论为依据,把自我护理融入到传统以照顾他人为主的护理模式中,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Orem认为,护理活动应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缺陷程度而定,随着个体自理能力的增强,对护理的需要逐渐地减少甚至消失[2]。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宁而创造和采取的行为[1]。 Orem 认为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自理, 但在疾病的某一特定时期, 会产生自理缺陷, 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这就要求护士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系统,来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本研究实验组制定的护理计划有可行性、针对性,护患双方均从过去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显示出护理活动的独立性、专业性,有利于实现护理共同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而对照组是我国长期沿用分级护理制度,由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分级护理的内容标准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对部分患者缺乏针对性。

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Orem 认为, 自理能促进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 并强调护士的责任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断为个体提供帮助, 而不是替代, 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3]。传统的疾病护理中, 对所有病情较重的患者均应限制体力活动, 主张卧床休息,提倡护士应全方位地为患者服务。常规护理方法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患者的角色, 患者习惯被动接受护理, 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Orem 自理模式进行自我护理, 增强了患者参与自我护理的意识, 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年人一般身体状态都较差,恢复慢, 但通过实施Orem自理模式, 在不同的患病阶段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 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 患者的治疗性自理需求均得到了满足, 获得了部分自理能力,体现了Orem 自理模式是恢复患者自理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满足患者治疗性自理需要的状态下, 使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学会了部分自理, 如洗脸、就餐、穿衣、如厕、室内活动及整理无重量的床上用物等, 使他们在无人照料的状态下也能生存, 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也减轻了家人的负担, 增加了社会效益。

明确护理专业的范畴和内容: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护士替患者完成全部的护理活动才是一个好护士,如给患者喂饭、洗脸、剪指甲等,而不考虑患者是否具有自理能力。Orem 认为护士不应无原则地包揽患者全部的自理活动,而应在其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补偿自理的不足,帮助患者克服自理的局限性,从而恢复和提高其自理能力,明确护理的职责范围和护士与患者的角色与行为[4]。自理是临床上护理患者的理论框架, 要求护士有更广泛的知识[5]不仅要具备护理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础。显示出护理活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护理工作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6]。

参考文献

[1] 杨新月.护理学导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4.101

[2] 王青.Orem 自护理论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护理杂志[J].2004,21(3):8

[3] 张莹,冯正仪,袁浩斌,等.用Orem 自理模式评估I型糖尿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实用护理杂志[J],2002,18(1):54

[4] 鄂慧峰,袁义厘,张红兵.奥瑞姆(Orem)自我护理模式与应用.现代护理[J].2003,9(8):291.

篇8

原发病的护理对减低并发症发病几率非常重要,所以在对这部分老年患者评估时,注重询问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程度、重要器官状态及营养状况等。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一旦卧床,情绪低沉,焦虑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就会有反弹,有时血糖值会居高不下。在遵医嘱用降糖药的同时在饮食方面要不厌其烦的加以指导、监督和调整。又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一旦摔伤卧床,除了本身的疾病会加重外,还会诱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会表现为萎靡,甚至嗜睡、昏迷。而老年人自我感觉迟钝,表达能力降低,回应伤痛能力进一步减弱,所以更要严密观察原发病的进展情况,避免因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

2、专科情况的对症护理

老人受伤后应及时尽可能的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因为剧烈的疼痛会使其难以入睡,休息不好而诱发心脏绞痛等病症。在受伤的24h内局部要给予冷敷以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程度而减轻肿痛;24h后局部热敷减轻肌肉痉挛和关节骨骼的疼痛。受伤的肢体应固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根据病情使用抬高垫,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如有移动,动作要轻柔,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维持循环功能,以减轻肢体水肿,并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苍白或青紫等现象,有无肢端血液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动脉血液受阻现象。若有皮牵引,要每天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有效,包扎的松紧度是否适宜,每日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避免过度牵引。对于石膏外固定要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的损伤。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骨折卧床后,活动量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并发症,主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如下:坠积性肺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差,胸廓肌力降低,痰液排出不畅,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在护理上要嘱老年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双上肢经常做扩胸运动定时翻身,叩背,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温湿度适宜;同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的饮食,以供给足够的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尿路感染:老年人尿道松弛,尤其女性老年患者,尿路短、尿道括约肌松弛尤为明显,所以要保持会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嘱患者多饮温开水,老年人会因为突然卧床而不会在床上大小便,又或怕因排尿频繁会劳烦到儿女或他人而不肯多饮水,这就更要护理人员不厌其烦的宣教,指导其饮水,增加排尿次数,对尿道起到冲洗的作用。预防褥疮:a.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b.每隔1~2h翻身按摩骨隆突处,特别是肩胛、肘、髋、骶尾、足跟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夏天,用温水擦浴1~2次/d,特别是骶尾部、会,排尿排便后应及时清洗,以避免汗液或尿导致皮肤抵抗力降低、循环差,以至于发生褥疮。c.可以帮助患者使用小形气圈垫在骨隆突处,使骨隆突处悬空;使用小棉垫,便于更换和清洗、晾晒;还可以使用滚动式气垫床,机械循环按摩,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预防褥疮。预防深静脉血栓: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给予抗凝、祛聚药物,鼓励患者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的离床活动是主要的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所以预防尤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鼓励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在骨折固定允许的情况下及早主动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和足趾关节的活动;被动按摩,特别是小腿肌肉可稍用力,促进肌泵作用。也可被动远端关节屈伸练习。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整个下肢小腿抬高,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为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d,皮下注射,以加强抗凝治疗。

4、老年骨折卧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9

[关键词] 卧床;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a)-0153-02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现象。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2],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困难,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老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3]。DVT是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4]。护理人员对DVT危险因素的认知,了解DVT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与本科住院的老年卧床患者230例,既往长期卧床1年以上,其中男173例,女57例;年龄56~98岁,平均(78.49±8.30)岁;其中陈旧脑血管病198例,外伤后长期卧床32例。对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下肢情况,测定腿围,触及足背动脉及腘动脉搏动,对于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如发现入院前已经存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予以剔除。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0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护理

给予各种疾病的日常的常规护理,如观察生命体征,进行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1.2.2 观察组的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下肢护理,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2.2.1 卧床期间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1.2.2.2 低盐低脂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粗纤维食物,定期腹部按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减低腹压[5]。

1.2.2.3 下肢的主动与被动活动。对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及按摩,关节活动,促进肌肉活动及肢体血液循环。适当抬高下肢,定时翻身侧卧,对患者每天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由远端到近端,15~20 min/次,4~6次/d,对于能自己活动的患者,要求其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背屈、内外翻足踝运动[6]。

1.2.2.4 加强输液管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其上肢静脉的3倍。静脉输液和采血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7]。

1.2.2.5 减少止血药与脱水药物应用时间,注意出入量,警惕患者存在入量不足情况,避免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1.2.2.6 加强对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下肢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每位患者出院时情况,观察有无下肢肿胀,分别测量下肢髌骨上15 cm处和髌骨下10 cm处腿围,双侧腿围同一个测量点> 0.5 cm为异常,并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于可疑有下肢DVT的患者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以明确有无DV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122患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对照组108例患者有9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经χ2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血栓形成。从临床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19世纪中期,Virchow[8]提出DVT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首先,静脉血流滞缓: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明显减少,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另外,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后胃肠功能差,便秘,腹胀可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亦可引起血流滞缓,诱发下肢DVT的发生[9]。通过给予患者定期翻身,下肢被动活动,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促进下肢回流,同时调节饮食,治疗腹胀,便秘可以有效的降低因静脉血流滞缓引起DVT的发生率。

其次,静脉壁的损伤:如各种下肢深静脉的置管,输液,特别是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10],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形成[11]。有报道表明,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28.3%[12]。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尽量避免对老年卧床患者进行下肢的置管及各种有创性操作[13],避免DVT的发生。

另外,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DVT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晚期肿瘤、长期卧床、入量不足引起的血液浓缩、止血药物的应用均可以使血液产生高凝状态。对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进食差、心功能不全时利尿剂的应用、肾衰患者透析,血滤等原因,很多患者存在入量不足,此外,晚期肿瘤、出血患者止血药物的应用均可以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起DVT。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避免这些诱因,检测出入量,对于可能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避免DVT的发生。

综上所述,DVT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DVT的发生。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护理,密切观察患下肢围度、颜色、皮肤湿度,注意有无淤斑及远端动脉波动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14-16]。由于DVT症状、体征各异,因此认为早期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是预防DVT的重要环节[17-18],有效地降低了DVT的发生率。

DVT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其病因的复杂性,病变的多发性、反复性,并发症的危重性已被社会普遍关注。在熟练掌握本病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医护人员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密切关注,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更利于患者的康复,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 18(2):55-56.

[2] Arpaia G, Bavera PM, Caputo D, et al.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in bedridden or wheelchair-bound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J]. Thrombosis Research,2010,125(4):21.

[3] 郑普春,陈晓云,李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研究,2010,8(2):258-259.

[4] 尹芝华,宋娟.骨科、普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医药,2009,18(23):58-59.

[5] 傅桂金.脑外伤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1(2):251.

[6] 关巧云.循证护理在卧床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65-67.

[7] 林黎,陈雅文,邱慧妃.脑卒中患者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4(2):205.

[8] Virchow. Gnentic approach to thrombophilia [J]. Thromb Harmost,2001, 86(1):92-103.

[9] 李玉芳.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2):102-103.

[10] Evans RS, Sharp JH, Linford LH, et al. Risk of symptomatic DVT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J]. Chest,2010,138(4):803-810.

[11] 于海荣.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1,28(8A):47-48.

[12] Verso M, Agnelli G.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ssociated with long-tenn us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cancer patients [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3,21(19):65-75.

[13] Vedantham S.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J]. Current opinion in hematology,2010,17(5):45.

[14] Sarah J,George E,Havelke N,et al.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surgical patients through the creation and implantation of a computerized risk assessment program [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10,51(3):89.

[15] 肖韶玲.抗栓弹力袜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6(31):3827-3829.

[16] 韦素惠,梁云,陈爱群.下肢压力系统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的效果[J].广西医学,2011,33(4):491-492.

[17] 陈小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8,30(11):1819-1820.

篇10

关键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脑梗死;应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之一,该病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由于老年患者各种功能减退,加上病痛造成的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了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极大压力,也会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因此,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不仅能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其生存率,又能减轻家庭负担,对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10年7月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社区门诊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2.6±4.7)岁。所有患者经CT及MRI检查确诊,并且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情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即社区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家庭探视、上门咨询、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在心理、用药、功能锻炼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难以用乐观的心理对待,并且心理反应较年轻患者强烈,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给予患者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如压力大时应鼓励患者向他人倾诉、解释疾病的自然恢复过程等。同时,护理人员应以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患者坚持服用一些辅药物,向患者解释所用药物的作用,交代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应对一些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换药、停药。

1.2.3锻炼指导

由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弱,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的发生[2],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对于卧床患者,督促并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肌肉舒缩活动,对患肢进行适当按摩。运动应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根据康复的要求及患者情况、兴趣进行调整。

1.2.4 家庭探视

由护士和公卫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到患者家中探望并发放健康小册子,了解患者的康复环境、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相关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起居作息时间有规律,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戒烟、限酒等。帮助患者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学会进行一些基础的护理,如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对卧床患者进行适当的擦洗、变换以防压疮的发生、及时将患者的情况反馈给医务人员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ASS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采用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者的滥用药物、不良习惯转变、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n(%)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对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

总之,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它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保持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促进了患者康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家属的精神和生活负担,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誉,也是未来护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春惠,孙建红,孙贺英. 脑梗死患者的社区康复及护理[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