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创意开发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创意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

篇1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

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

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

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

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

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

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

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创意农业乡村體验经济产业倍增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109-04

一、乡村體验经济的内涵

乡村體验经济以审美體验和乡村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导向,以消费教育、消费时尚、美学传播为表现形式,以美学景观化、经济市场化、产业高端化、田园艺术化和生活美学化为取向,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體验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第四种经济形态。

乡村體验经济包括创意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两种形态。乡村體验经济作为一种创意经济,是體验经济与美学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體验制造愉悦和享受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是以深度體验为基础,以养生养美导向,以休闲度假为目标,以回归生态为追求,以文化消费为引领,體验乡间劳作的乐趣,感受生态田园生活,品味乡村文化情调。

乡村體验经济作为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新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密集、民间资本密集、会展节庆密集、高端产业密集,具有“四促四带”的特点:即可促消费、促增收、促市场、促旅游,带资本、带创意、带人才、带科普。同时,乡村體验经济让创意与乡村景观互动,创意和时尚互动,乡村文化与旅游體验互动,创意农业的审美表达与城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互动,是促进城乡一體、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幸福产业。

在乡村體验经济时代,人们追求原生态的真实體验,寻求乡村文化创意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带来的震撼。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戏剧、农耕文化,以及农村历史变迁、森林观鸟,菜地、果园和茶园采摘等内容,成为人们體验之游的重要选择。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乡村體验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创意农产品区域布局,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尽快形成新的创意农业生产能力,增加优质创意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體验经济的特征

1.體验性。乡村體验经济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艺术、创意、生态等多个产业形态,以创意花园、创意果园、创意农业园区以及科技示范基地、生态种养基地、山地果蔬景观基地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垂钓、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體验等参与性项目和农事體验为特色,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愿望和对健康、快乐、休闲的追求,享受和體验种植养殖、旅游观光、自种自摘、垂钓娱乐、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

2.参与性。乡村體验经济借助乡村自然之美和创意农业产业资源,以自然资源、创意产业、节庆活动为主,通过开发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和节庆旅游以及观光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游,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乡村體验。乡村旅游的稀缺性、體验性是参与的前提。

3.审美性。乡村體验作为一种创意生活方式,是一种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于一體的怡然自乐式审美體验。在體验经济的时代,消费者不满足于被动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旅游體验和审美活动,主动體验美丽乡村的特色性、唯一性,充分发掘乡村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乡村體验产业是美学和农业融合、创意产业和體验经济融合的产物。

4.融合性。乡村體验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适游宜居、认养采摘、养生养美、體验农事为主题,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體、城乡一體,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旅游与农业、农业与文化的互相融合,使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趣味性。乡村體验产业最大限度地让游客體会乡村體验产业的乐趣与价值。通过丰富乡村體验产业的文化内涵,弘扬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创意活动,积极拓展乡村體验产业的旅游功能、创意功能和休闲功能,举办诗歌节、鲜花节、美术、摄影等文化创意活动,增加乡村體验产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我国乡村體验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总體文化素质较低,阻碍體验经济的发展。有的乡村重自然风光忽视文化创意的开发。有的除了用吃野味来吸引顾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二是开展节庆活动缺乏经费。一些节庆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活动经费,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农村土地减少。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导致农村土地减少,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损害,补偿不够。四是乡村旅游规划未受到应有重视。许多地方缺乏全面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规划结合起来,乡村體验性产品和文化创意的个性不明显,部分乡村旅游业规划的业态单一、投资不足、附加值低、规划趋同,深度开发不够。五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问、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接待水平低、条件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六是體验经济和创意型人才稀缺。部分创意农业项目文化元素和美学经济含量不高、精品缺乏。七是青少年农耕體验教育发展滞后。不少中小学没有设立农耕體验教育中心和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一些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素质低,不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有的农耕體验教育基地发展模式落后,观赏性、體验性、趣味性不强,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八是开展體验经济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对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抵押物不足,几乎不愿贷款。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发展和保护乡村體验产品品牌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乡村體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

实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对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进行奖励。组织农民讲师团成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积极协助台湾农民企业到大陆举办展览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创意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全面提升两岸创意农业合作的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大力推进乡村體验产业发展

1.发挥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體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2.积极推进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创意农业高端品牌打造。在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依托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全面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以“三品一标”为载體,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體,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创意农业高端产业产业集群。

3.建设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牢牢抓住国家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契机,兼顾新农村综合體建设,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抓好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培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创意农业花木产业、有机农业等都市型创意农业发展;突出田园城市生态功能、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注重从产业发展、村庄空间布局、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强度、村庄绿地及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等方面,对创意农业项目区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资源配置、产业项目统筹合理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體系,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为新农村综合體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集团和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实施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内农业开发、农田灌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切实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设施养殖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应支持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园区种养大户购置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对尚不能达到信贷准入条件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培育,帮助其完善财务制度。四是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科研开发的支持。

5.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體系。建设创意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结合,尤其是艺术和创意人才要与农村紧密结合,通过农产品开发,融入文化创意,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打开市场,形成产业化,使农业与创意紧密结合。鼓励创意农业企业人驻创意农业产业基地创业,对获得创意农产品认评的单位,给予专项奖励。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6.加大创意农业品牌保护力度,完善创意农业品牌保护机制。完善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营造保护创意农业品牌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體、相互结合的保护體系,形成品牌保护合力。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完善创意农业企业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省市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创意农业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體系。加强对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督管理,会同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

7.深入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度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依托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构建创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支撑企业占领价值链的高端,赢得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要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要更加注重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篇3

一、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北京市农委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提档升级”的总体目标,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北京市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与旅游委联合《京郊旅游发展纲要(2015―2020年)》,建立了京郊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与旅游委、水务局、园林绿化局、农业局等5部门联合开展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会同旅游委研究修订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户)评定标准,推进休闲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北京休闲农业地图,解决了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与北京广播电视合开展了“主持人牵手双百乡村”年度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共同推介“美丽乡村”品牌,不断提升当地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兴办旅游合作社,促进农家乐规范有序发展

北京市农委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理念和“规范化、标准化、组织化、网络化”的工作思路,引导农民成立旅游合作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示范典型、设立财政专项、解决融资困难、组建旅游联合社等工作,在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旅游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床上用品标准和洗涤配送、统一主要菜品价格、统一采购主要食材、统一订立服务标准和规范、统一门头牌匾和外立面的设计与制作、统一宣传营销和客源分配,有效地提升了农家乐的软、硬件服务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节约了用水,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截至2014年11月底,仅密云县就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93家,工商注册人数2800余人,客房数15000余间,床位数28000余张,从业人数5000余人。据测算,

仅统一床上用品标准和洗涤配送一项,2013年密云县就节约用水5.6万吨。

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休闲农业业态多样化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产业联合、多功能兼备、多产品组合的产业,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来发展,受农民素质较低、融资较难等因素制约,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客观上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激发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北京市农委充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等,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地休闲农业发展。目前,以山里寒舍为代表的工商资本开发高端休闲农业市场的业态模式,以及以康顺达、春播为代表的民间资本自建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户的业态模式,已逐渐成为引领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资本的介入,引入了新的市场开发理念和质量管理体系,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等起了积极的作用。

篇4

背景

(一)统一部署:文化创意产业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共同担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任。“十二五”期间在实施江苏省“三大计划”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耦合文化、促进精益、提升附加值等产业功能[1]。积聚优化整合各产业现有的处于分散、未专业化和资本化的科技、人才、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2]。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积聚、优化,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互动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特点。

(二)生态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化之路江苏省内文化产业板块的梯度差异比较明显,[3]单就文化创意而言只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几个项目在全国叫得响。与苏南相比,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苏北市、县均一样处于待开发阶段,亟待突破创新。在淮安周边区域中,山东地市一级的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初现端倪,市场品牌认可度节节攀升,其中潍坊风筝、临沂手工艺,还有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体验旅游占有一席之地。依托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要素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创新的生态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化之路,要注意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生态、商务观光、创意娱乐等形态。

(三)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于文化创意与旅游、生态资源的创意开发、创意设计、手工艺之间的关联、组织等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创意的制约因素,确立发展模式。第二,加快特色资源梳理,在本地文化规划中确立具有关联性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好的文化创意与生态产业嫁接的形态,形成核心明确、支撑众多、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创意与生态产业要素融合的主要内

首先,做好创意资源评估,掌握空间分异布局。其次,进行区域内外SWOT竞争分析,反复论证文创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确立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和基本形态。再次,按照“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思路,遵循“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规律,因地制宜重点加强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手工艺等产业要素的融合、联动。落实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资产评估和商业开发模式,将之作为城市文化创意(网游动漫、影视演艺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植融入生态环境要素的特色农庄、现代手工艺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主推一批在文化产业分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在既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遴选特色文化区。最后,以生态文化创意园、特色文化产业园等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行业企业的集约化发展,形成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构筑不同特色、相互补充、错位经营的产业格局。

(一)生态文化资源的活化和开发组织对传统文化物质资源、非物质文化资产的甄别,开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活化、开发,将其作为进一步挖掘、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手工艺和非物质遗产的民俗、节庆资源等[4]。开展民俗节庆品牌与民间手工艺产品的升级、开发工作,积极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名录,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生态节庆品牌、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和创新项目。

(二)构造生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模式生态经济与文化创意互动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乡村创意体验,其市场对接点就是乡村休闲、旅游。推进乡村旅游内涵建设,制定标准化方案,形成因地制宜的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思考创意农业模式以及向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发展。以创意旅游、创意设计为纽带,带动农业、生态、文化服务企业按照工业化标准要素,完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区域比较优势的内容重新定位、包装设计,对农村手工艺、民俗文化进行商品化与重点品牌打造[5],以创意生态产业为抓手,带动生态农庄休闲体验、会展商贸、娱乐观光购物等的发展,使更多的经济社会要素获得文化产业化形式和高附加值。(三)民间艺术的创意、创新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是深受都市人喜爱的诗意田园。乡村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现代性重构,对乡村文化的生产空间进行反思,对于其文化意象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从而在再生产与消费的制度性重构中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标准、规范和现代生活需求的的价值体系。探索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可持续性传承以及优化配置、利用,要秉持与城市文化创意合作开发的原则,创作现代性的产品。

(三)高科技支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软件园、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信息服务、软件外包产业具有与文化创意的天然耦合性,应用创意文化、文化科技,融合生态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品牌,有效方式驱动、带动区域内居民文化消费。

(四)政府主导、协调,搭建平台,实现城市—农村互动的发展格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涵盖行政审批、创意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金融和孵化、中介、推介等),制定配套措施从资金、税收等方面扶持;鼓励民间兴办文化企业,引进外资发展本地手工艺产业;重点资助重大产业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完善文化产业贷款担保机制,引导专业投资、担保向创意企业倾斜。利用文化周、文化日、节庆活动等带动城市消费者到乡村消费。

淮安的生态—文化创意模式:“河、湖联动外延开发”

淮安是历史上与扬州、杭州并称的运河四大都市之一,在2006年左右确立“运河之都”城市定位,十一五时期运河文化产业得到了开拓、发展,形成了市区清江浦里运河、古末口、古清口等四水环绕的水景空间。市区周边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景区等将区域内12个组团有机相连。一直以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是淮安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把生态产业作为战略支柱性规划发展产业之一,2010年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构建食品工业、物流、动漫科技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目标,对照国家生态市的5项基本条件和19项考核指标,淮安已有4项基本条件和10项指标达到要求。2011年“建设以淮安蚌埠为双核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伟大设想又跃然纸上。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认为在推介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特色时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这一提法正好和“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生产力”精神相得益彰。#p#分页标题#e#

淮安拥有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周边高邮湖、宝应湖水域湖泊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以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盱眙龙虾、洪泽大闸蟹等)及其加工为代表的生态经济产业在当地形成产业链条,这与以农(水)产品加工为特色淮安的淮扬菜以及众多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为生态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耦合研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淮安的五大战略“构筑大交通、发展大流通、培育大产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方面,培育了盱眙凹土等列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生态产业,以生态特色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在“开发大旅游”上主推“文化名城、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大品牌,但是生态产业与文化产业特别是和创意产业的结合能力比较弱,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形态与资源潜力、前景不相称。

为此,我们提出淮安生态文化产业的“河湖联动———外延式”开发模式,旨在突破瓶颈制约,以水资源、农特产品、特色生态环境等生态资源为纽带,促进管辖区域内南、北片区的文化资源整合。淮安的南、北地理分布比较狭长,区域内南(盱眙、洪泽、金湖等)、北片区(淮阴、涟水等)处于对峙局面。这就需要在区域资源规划、整合时,解决协调一致的问题。将北片区淮阴区的韩信、漂母品牌、涟水县的人才教育以及它们共有的农业资源整合到全市统一部署安排之下。发挥南片区的白马湖沿岸的金湖前进镇、淮河流域的节点城市盱眙的生态优势以及马坝、朱坝等交通优势,扩大其在区域联动的功能。应以部门横向与纵向的协调运作为整合机制,比如农业局水产部门、农业委员会、文化旅游局、体育局在民间文艺、水乡体育、渔民风俗节庆等项目上加强协作,而区域内的横向区位整合则要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纵向文化资源为整合内容,以主题、联盟为纽带,统筹安排时段、线路、客流、活动项目和形式,这样就形成了“集聚互补、融合联动、合理定位,错位发展”战略思路。

经过筛选论证、确立创意旅游(民俗、演艺、实景等)、生态创意农业为全局重点,以动漫、台资新高地、区域大物流等为区域重点的发展框架。形成南北交汇的河、湖联动的生态特色板块,包括:一是古城历史文化感受区,以河下等古镇、古街区为重点;二是清河新区文化体验区;三是古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区,将里运河等河段进行生态整理、遗址展示,打造水上文化长廊。四是洪泽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在南北片区的金湖、洪泽和盱眙等多点突破,分设湖区观光、实景演出、温泉休闲等不同功能区。

(一)生态文化创意的多元化应用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采用文化创意与经济社会产业要素的融合模式,构造生态、文化、旅游等耦合的多元化战略应用。2012年起,江苏旅游启动为期3年的“美好江苏欢乐游”活动,淮安22个景区(点)位列其中,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铁山寺、第一山、洪泽湖古堰景区、老子山温泉度假区、金湖水上森林公园等生态群落独树一帜。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大闸蟹节、金湖荷花节也成功入选。

1.发展支持型:金湖、淮阴等区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以农耕、民俗、乡土文化等为特色的生态创意农业,要集中民俗演艺歌舞、原生态休闲等资源优势,抓住金湖前锋镇、盱眙盱城镇等节点形成服务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除了淮安生态农业园,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庄,销售稻米、大闸蟹等特色产品、服务。在淮扬菜工业标准制定中融入、突出莲藕、龙虾等当地特色水产,与景区景点、会展博览等形成创意美食之旅。

2.资源复合利用型:洪泽湖渔文化生态创意园淮安的水利、渔业、农业等第二产业资源相对丰富,把文化创意与渔业、商务、生态农业等部类结合的文章做好,可以填补空白。洪泽湖沿岸区域交通便利,客源(宁、沪、苏南小三角)质量高,消费能力强,通过政府主导、外引内联,筹建洪泽湖生态渔文化创意产业园。洪泽县围绕“名湖名城”,依托大湖、古堰、名山等核心资源,打造美丽清纯洪泽湖品牌。规划沿洪三路两侧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温泉资源、鱼米之乡“一村一品”工程、特色船坞系列景观工程、古堰历史文化长廊、白马湖休闲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渔文化、水文化、生态养生,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三河闸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景区,建设“温泉养生、寻道访古、生态风光”的老子山度假区。发挥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金湖荷文化等品牌集聚、辐射效应,促进城区的生态观光、体验休闲(淮扬美食)、城区内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特色餐饮娱乐相互支撑、联动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促进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掼蛋、淮扬美食)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的紧密结合,形成集吃住行食娱购一体的大文化、大旅游、大交通体系。对当地手工艺(渔具、渔鼓等水上产品)、民俗文化(渔歌等)进行商品化与重点品牌打造,加强民俗节庆品牌的内涵建设。探索淮剧、十番锣鼓等区域民艺、民俗以及手工艺、特色淮扬菜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文化创意部门出人才、技术,农村提供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创作符合现代需求的产品。

3.替代融合型:传统文化旅游的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在运河古镇河下以及西游记大舞台、吴承恩纪念馆形成西游记诞生地明清特色旅游景区;周边还集聚纪念馆、故居以及胯下桥、韩信祠、关天培祠、梁红玉祠构成近代名人展示区。在市区清浦区的清江浦里运河沿岸,形成自东向西文庙———慈云寺—都天庙—东西大街历史街区,连接都天庙的周信芳、王瑶卿等名人故居以及河道总督府旧址(清晏园)—童年读书处等众多景点。河下的明清特色区、清江浦的近代名人区等需要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

4.“原生境”全景开发:“印象洪泽湖”洪泽湖区水体丰美,景观独家,联合沿岸的洪泽等乡镇发展“印象洪泽湖”实景演出。在国家休闲旅游纲要颁布实施之际,顺势而上,打造集休憩、观光、影视展演为一体的全景式旅游文化平台。抓紧洪泽湖、高邮湖等四湖的水文化生态品牌的保护性开发,结合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演艺类民俗比较丰富的特点,开展水上实景演出等项目。#p#分页标题#e#

(二)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示范区”

在原有的洪泽、金湖等节点城镇的基础上,依托淮河生态打造盱眙为中心节点、聚合户外考古、温泉养生、影视体验、休闲美食娱乐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盱眙临近南京,有山有水,有“凹土之都”等美誉,拥有淮河、低山丘陵等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汇集,以东阳为代表地的名人辈出,作家张贤亮出生于盱眙,后创建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华夏西部影视是以沙漠等原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他的经历和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泗州城遗址号称“东方的庞贝古城”,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大云山汉墓群作为江苏省古墓葬类文物代表,2010年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加上原来的明祖陵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5处,可称文物大县。省铁山寺林场属于原生态风景,适宜户外自助游,周边正在建成毗邻南京的养生游基地。大王山温泉正在开发之中,凤凰山影视基地和红楼梦大世界的建成将成为周边首屈一指的游览胜地。“洪泽湖—淮河—铁山寺—第一山”特色线路以游船为载体,开发水上游乐、垂钓等度假休闲项目,融入温泉(老子山)、中医疗养等项目,并将洪泽湖、白马湖度假、淮河游览结合起来,构筑“白天观光游乐,中午美食、垂钓、沐浴,晚上演出购物游(城区月光夜游)”的全天候、适合不同群体的产品组合。

(三)承接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新城—淮安开

发区—大学城”一线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区名人、名著、名湖等六名战略比较优势要重新定位、包装设计,利用清河新区西游记博物馆、淮扬美食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橱窗式展示,结合生态新城、长荣大剧院的舞台演艺、古淮河生态园形成清河新区的文化特色产业园区。淮安目前已经成为“北有昆山,南有淮安”的台资新高地,浙商、闽商云集,形成了以台资企业富士康为代表的IT科技加工、电子制造企业,以浙商义乌商城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业,还有闽商的轻工制造等,这些都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基础。要利用淮安软件园、淮安开发区留创园、清河文创园等创意产业的孵化功能和科技支撑作用,在清浦区大学城附近,依托食品学院、工学院等筹建高教科技文化产业园,主打文化科技创意;在新的淮安市行政中心附近或者清浦区城南,打造动漫、网游的特色基地,加紧掼蛋网游、电子商务等开发。创意产业园将主要选择发展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信息和软件服务)、设计服务业(影视、食品加工设计、广告包装等)、教育培训(高层次继续教育),以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随着“蚌埠———淮安”淮河流域生态走廊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一条横跨淮河两岸的生态产业前景已经跃然纸上,这里将吸收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成功经验,在跨区域合作中把生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5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上,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总结交流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经验,部署了2013年相关工作。农业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出席并致辞。全国各省市休闲农业管理部门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近年来在全国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其他乡村经营户超过2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 400亿元,从业人员2 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各地不断拓宽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正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此外,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将联合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重点做好几项工作。包括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依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规划的落实。继续合作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吸收社会监督和参与,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继续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平台的功能,增加入库信息,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平台影响,支持服务系统良性发展。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从全国筛选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地方政府进行保护、开发,把它们变成传承农耕文化的新基地。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农业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不断提升发展内涵,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篇6

对此,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

便利交通是前提

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关注,近年来呈现一个渐次加强和日益重视的趋势。

据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披露,2013年中国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2012年增长14.0%;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仍存在。

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交通有很大的关系。“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比较发达,是因为有资金的投入,同时交通又便利。”吴向阳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道,“我国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因为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势地形,但是,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却是比较落后的,一是,交通闭塞无形中增加了游客旅游成本,二是,对西部进行投资开发比较困难。所以总体上,虽然资源很赞,但是开发还是很缓慢。”

针对西部旅游资源投资开发困难这一块,经吴向阳介绍,《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因为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又受到当地一些观念的影响,导致了思维观念比较封闭,尽管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投资人需要担的风险比较大,因此投资比较有限。

这些地区的投资主要还是依靠一些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的当地投资商进行开发,或者是政府官方投资开发,如果依靠外商投资,机会则比较少,这就造成了西部资源难以开发,旅游发展较缓慢的局面。

“其实,我个人认为交通的便利程度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旅游开发商主要应考虑的是交通是否便利这一因素,并不是当地的资源状况,因为游客的可进性将会影响到整个景点的发展”,吴向阳表示,“西部自然资源肯定比东部沿海丰富,如果地域风情、旅游资源特别稀缺,这种情况下,再偏僻游客也乐意去;但是如果资源一般化,或者其他地区有类似的,那么投资商会倾向在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地方找一个类似的资源,从产出比来讲,这样的效益可能更好。因为,我认为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发展,3分靠资源,7分靠‘炒作’”。

创意宣传是关键

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求: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在这情况下,如何使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了关键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的成功度,吴向阳认为,好酒也怕巷子深,如果一个旅游景点或者产品没有好的宣传方式,即使产品再好,也很难迅速地在国内享有知名度,做到独树一帜,这也就涉及到营销技巧的问题。

“当今的营销技巧已与以往大不相同,并不再是靠砸钱赢取知名度。营销媒介已经遍地开花,比如,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纸媒体以及移动客户端。我个人认为移动客户端对于宣传更有效,更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因为现在人群更依赖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吴向阳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但在做市场宣传之前,首先要进行调研,针对不同终端人群选择相应的媒介。将市场精细化,通过事件本身营销寻找一个卖点,再找到一个合适的炒作平台,才能到达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同时,他也强调,景区在做宣传时,要有创意性,要想真正做到有市场,就必须找到吸睛点,做到差异化。比如,可以弱化门票,改变盈利模式,通过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等方面盈利。旅游业的新趋势不再是靠门票“吃饭”,而是到了盈利模式竞争的局面。在景区共性越来越普遍的时候,主要还是要通过盈利模式来经营。

转型发展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举世瞩目,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有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和三高型烙印,资源利用将面临瓶颈,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倒逼经济产业结构寻求突破和转型。

这样的现实境况之下,作为绿色、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大多数仍处于初级的门票经济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源竞争和原始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游客的需求。旅游产业的发展,则必须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吴向阳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

据了解,婺源篁岭景区通过科学整合文化及多种资源,将500年历史文化元素融进各项创意项目,将旅游经济由自然资源型向文化产业型转变,实现文化产业打造与保护并举,2013年接待游客1007.5万人次,门票收2.4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8%、15.48%、19.08%。

“其实,现在旅游开发已由原来的名山大川转变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吴向阳补充道,“一是因为优质资源几乎已经开发完毕,二是因为乡村旅游范围很广,除了自然风光外,还可以借助田园、村落等其他生产资料,通过塑造主题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这样的开发模式,资源种类丰富,竞争也不会像以往以名山名水为开发主体的模式激烈。”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 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对游客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游客对乡村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游走于乡村历史古迹、体验乡村日常生活、感受乡村人文情怀等方式实现。由此可见,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中比较有特色的个性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价值所在,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寻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中应用的体现

我国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当前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划分如下:

按文化资源区位状况划分:景区边缘型,主要是指依托知名景区的知名度展示特色;城市周边型,主要是指利用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来吸引游客前来游憩度假;边远型,主要是指将传统文化特性和村寨风光相结合所形成的乡村深度旅游体验型产品,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传统文化情节。

按乡村旅游对象划分:民俗型,主要是指以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对象,通过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活动,达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的目的;田园型,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式;居所型,主要是指以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为旅游对象,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类的建筑形式;复合型,复合型旅游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将传统文化增加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当中,才能形成复合型的经济效益。

文化资源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正面影响。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可以使乡村旅游业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多元化发展;借助文化资源,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并且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一些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资源在经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文化资源使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从而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负面影响。旅游开发者对乡村旅游文化的狭义和片面的理解给我国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开发者急于求成,对文化资源开发过度,使得乡村旅游项目过于趋同化和商业化;多数乡村旅游地对原生文化资源保护不当甚至破坏严重,使得乡村文化的乡土性逐渐萎缩,直至消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

经营者对文化资源价值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导致乡村旅游的经营范围受阻。乡村旅游地的农民,经营观念处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状态,这就使得我国广大农村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乡村文化价值也未得到提升。加之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仍局限于以观光旅游为主,采用农业观光、果园采摘和农院居住等形式,文化内涵不深厚,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狭窄的旅游经营项目尚不能满足游客对独特自然生活和人文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的要求。

受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导致本位文化产生变异。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不少农村地区开发后的文化资源形式与内涵相互分离,甚至背道而驰。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风俗、信仰逐渐淡化或消失。有些农村地区出现旅游开发过热、过度等情况,“千村一面”、“洋村庄”等现象使得开发流于表面化和趋同化,更有质次价高的旅游纪念产品充斥市场,这些都使乡村的本位文化产生变异。

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开发项目。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被开发利用,只有那些真正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并容易转化为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才可以被开发,并有可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经营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备,文化资源在开发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从资源整合上看,开发者没能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从开发利用上看,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开发的项目大部分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与乡村旅游产业相配合的文化品牌。

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缺失,造成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只有在良好的传承保护机制下,文化资源才可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者并没有把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视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起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一体化的观念,没有意识到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因素使乡村旅游业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面临枯竭,从而使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

我国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用法制规范市场秩序。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占总数10%左右乡镇没有文化站,不少乡镇文化站被挪作它用,村级文化设施更是几乎为零,这无疑极大地妨碍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政府应发挥其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当中去。乡镇文化站或者文化服务中心对农村文化的辐射作用非常大,要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互动专业户等,使文化真正扎根村落,深入群众。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培养传统民间技艺的接班人。

在文化保护方面,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基础上,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聘请相关专家对其项目进行评估,防止出现随意开发,破坏文化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制定《文化市场管理与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

“以人为本”增强农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角”,因此,要达到文化因素创造性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就要确立当地居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就是要通过文化类合作组织,让农村文化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广泛参与文化创新,进而提高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的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当地的人文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并存,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各地农村应该本着“妥善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依据本地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开发能力,导入产业意识,引入创意,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佳的发展路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人才的互动,让农村的民间艺人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艺术进行重点扶持,让富有民族特色的绝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工作,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让相应专家或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乡村基层,深入对民间技艺调查研究。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自主创新精神。以陕北安塞县为例,安塞县在当地文化开发过程中,以节庆活动为切入口,突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俗特色,重点打造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剪纸与农民画等一批文化品牌。此外,安塞县还借助文化品牌效应和旅游开发双赢的良好局面,适时实行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术品味,打造民间艺术精华,从而使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转化成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篇8

利用乡村既有的农业产业基础,通过创意开发,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集创意农业种植、生态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型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的加工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如张裕“爱斐堡酒庄”,汇集一产种植(葡萄种植)、二产加工(葡萄酒加工)、三产服务业(休闲度假)为一体,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升级产品附加值空间,从而将利润放大,获得三产融合的效益提升。

二、主题园创意型

对传统的果园、菜园、农园等进行创意开发,兼具农业的内涵和园林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对特定主题(如某一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品种展示、文化开发等进行整体设计,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教育普及等多种功能。如延庆县大榆树镇的华坤庄园,通州的南瓜主题公园、昌平的香味葡萄园、北京特菜大观园、怀柔的城市农业公园等。

三、营销创意型

其模式主要有节庆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四个方面,如南京农业嘉年华就是成功的案例。南京的“农业大超市网”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上进行新的尝试,以网站为平台,以配送中心和连锁专卖店为依托,开展地产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网上导购、网上订购和网下配送服务,让更多优质安全农产品更方便地走进千家万户。

四、发展南宁市创意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

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举办农业创意大赛、交流、展示等活动,积极宣传创意农业发展典型以及创意农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创意农业带来的良好效益,形成全社会认同创意农业、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对南宁市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评估,加快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把创意农业作为实现南宁市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逐步形成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创意农业产业。

(二)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导向,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创意农业活动中来。一是根据当地实际和创意农业发展需要,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如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增加一块资金,直接资助创意农业的发展,对较大规模的创意农业创建点,在土地、电、水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的投入;实行税收优惠,专项贴息贷款、开发项目补贴,提供信息、技术、认证服务等措施。二是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如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创意农业知名品牌产品,并引导全社会购买本地创意农业品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实现创意农业品牌经营规模化,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意农业品牌企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三)研究创意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是休闲观光型。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培育、宣传推介、规范建设,把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和旅游观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二是农业节庆型。将农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兴建农业文化园,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花卉、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如横县茉莉花节、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隆安那文化节、马山黑山羊节、上林旅游养生节等。三是农产品创意型。挖掘南宁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代表性文化元素,培育有本地特色和创意的区域创意农业品牌,开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农业产品。

(四)推进创意农业集群发展

统筹并充分利用南宁市带有地理特性的商标品牌资源,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组织实施“创意进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培育一系列品牌产品、品牌活动、品牌园区,为南宁市农业高品质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五)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篇9

关键词:旅游酒店、创意、反城市化、新常态

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过去旅游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特权”,到某个地方去旅游是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的。而今旅游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全民出游率逐年攀升,并且颠覆了过去的跟团游等模式,散客和团客的比例有过去的3:7变成了今天的7:3[2],这更说明了自由行、个性化的出游方式是当今的潮流。显然,传统的住宿酒店、旅馆等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时住宿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了,创意型酒店又应当如何发展呢?

当前的创意酒店可谓是百花齐放,很多主题性强、创意突出、差异明显的酒店不仅能够为旅游景区增添色彩,甚至能够单独形成核心吸引力而使游客纷至沓来。

第一类例如丽江的悦榕庄和马尔代夫的水上度假屋,均属于生态型度假酒店,它们的特点是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远离都市的喧嚣,例如丽江的悦榕庄,它的格局和材质、风格均古朴而美观大气,水的灵秀与绿色的生机充斥在整个度假庄园中,让人感到身心的静谧与放松。同类的还有杭州的法云安缦、千岛湖的开元度假村等,它们都做到了景观化、生态化、人本化,远离了城市化、钢筋水泥化[3]。

而日本白川乡的合掌屋属于乡村民居,这一类型在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热潮中备受推崇,台湾的天空的院子、瑞士的乡村民居、莫干山的裸心谷等均属于这一类,它们的特点是返璞归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愁”。合掌屋从最初的普通民居,到后来申遗成功,逐渐的发展为特色的景观,这里的日常农活变成了旅游演艺、浇水灌溉变成了特色景观,充分结合了房屋特色的造型以及生态本底的支撑,与城市生活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体验。

除了度假区与特色民宿之外,极致体验酒店也是当前非常流行的,如瑞士的whitepod雪原营地和澳大利亚的海底风情酒店,它们是借助极致的自然环境来打造出让人永生难忘的住宿体验,whitepod就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核心地段,周边终年积雪,这种极致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只为体验一下这种住宿环境。

总结来看,当前的创意酒店主要包括有生态度假村、乡土民宿、极致体验酒店、创意旅馆四大类,它们各具特色,有着很多的共性也有着很多的差异,那么,创意旅游酒店在打造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原则,要如何定位如何选择类别呢?

1.把酒店做成景观

创意型酒店本身就是一种景观,要从外观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自然的协调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尽力。能够吸引眼球才能够吸引人的入住,才能够让游客有体验一把的欲望。

2.好的体验是王道

创意型酒店与传统住宿酒店最大的区别在于体验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差异化的体验,要让游客有一种不一样的享受。例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内部用了22吨黄金打造,可谓是金碧辉煌,住在里面有一种当皇帝的感觉;而澳大利亚的海底酒店,住在海底看着周边的鱼儿游走,有一种置身海洋世界的感觉,这些便是差异化的体验,是在家中、在传统酒店中所享受不到的体验。

3.创意应结合实际

创意是创意旅游酒店的核心,没有好的创意酒店便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创意绝不等同于一个另类的甚至荒诞的外形,更不等同于生搬硬套来的不合时宜的体验类项目。好的创意是需要结合当地是实际情况的,如同合掌屋之于白川乡乡愁、海南树屋之于森林环境、古堡酒店之于悬崖峭壁一样,创意型酒店要从所在区位的生态基地、文化内涵、自然资源中汲取能量。

4.要强调反城市化

人们的旅游已经由观光时代迈入了休闲度假时代[4],追求品质化的生活和健康的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于住宿环境同样如此。创意型酒店务必要杜绝过度的钢筋水泥化,从选址上要倾向于生态环境极致的地方,这与传统的大型酒店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城区截然不同,因为传统酒店是充当着次级集散地的角色,游客以酒店为出发地前往个各景区;而创意旅游酒店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它是作为旅游目的地而非旅游出发地,所以极致的景色、原真的生态、动人的创意是其更需要强调的特质。

无论是追求生态、康养的老年人,还是追求创意、别致的年轻人,还是追求自然、主题的家庭游,传统的旅游模式和传统的住宿酒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创意旅游酒店逐渐成为了新宠。打造一家成功的创意旅游酒店,应当了解当前旅游的新常态,了解创意酒店的特点和类别,了解其开发的原则。相信在未来,创意旅游酒店会遍地开花,为中国旅游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刘锋.刘锋讲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潘国尧. 散客时代谁来主导旅游市场?[J].运输经济地理,2012(1).

篇10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日本经验 河北省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毋庸置疑,旷日持久的城市紧张、拥挤与喧闹的生活促使人们向往旷野牧歌、恬静悠闲的生活, “城市农夫”兴起,休闲农业恰好能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1。休闲农业在河北省正在逐渐成为农业中的一种朝阳产业类型。休闲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衍生为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河北省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一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1 兴起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成为工人,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农民收入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引导、扶持他们开展兼营水果、蔬菜、花卉、园艺和畜牧水产等多元化生产活动,还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开发酒店、餐饮、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场等非农业项目来增加收人。

2 热潮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比较专业化的“农村观光”经营场所,大量城市居民开始走进乡村度假。20世纪80年代,日本各地农村出现了利用民间资本大规模开发乡村度假村和进行农村旅游建设的热潮,一大批可以容纳500人~1000人的大型“农家乐”景点相继建成,如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冈山县的农业主题公园“荷兰村”等2。

3 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日本旅游休闲农业在旅行社的助动下又向纵深发展,逐渐突破以往只有观光与休闲功能的局限,进一步拓展其体验与学习功能,真正体验农事的原汁原味。进人21世纪以后,日本的休闲农业迈人了高速发展期,通过立法提出建设新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交流融合”新生活方式的实现3,提出“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概念,提倡绿色休闲、设立都市菜园等,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特点,其经营范围相当广泛,经营成效日益显著。

二 日本休闲农业的特色模式

1 特色农产品开发型

日本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大分县的汤布院几十年以前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后来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4。

2 “健康村”型

群马县川场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开展山村留学活动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5。

3“市民农园”型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生活在城市的退休居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

许多年轻人同样渴望了解农业、参与农业。“市民农园”通过推广和宣传,吸引年轻人租地经营,全程自己劳动、管理和收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业、体验农业。由于供不应求,采用登记摇号的办法来确定当年的经营者,满足一部分市民的需求6。

4 “乡村老人公寓”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国,它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人了“老年社会”。日本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视,因此,很多老人就把接触大自然、体验休闲自由的生活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适应这种需求,日本的很多乡村设有专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疗养、休闲、保健等服务的“乡村老人公寓”。在那里,可以让高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城市银发老者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身心的放松。老人们在这里所获得的农趣和快乐,是其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无法得到的7。

三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河北省旅游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秦皇岛成立了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目前,全省已开发的重点项目达到几十个,在2006年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中,河北省有21家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保定顺平桃花节、石家庄赵县梨花节等均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预计到2015年,河北省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100万人,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河北省休闲农业得以迅猛发展有以下原因:

1区位优势。由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城市客源为主,河北省聚集了京津冀城市圈、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旅游市场三大客源地之一,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周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河北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客源。

2资源优势。河北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阜平大枣、满城草莓、昌黎葡萄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众多。

3 政策支持。为了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有效规范了乡村旅游业市场,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9。

4 城镇化的加快。随着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居民比例逐年提高,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2007年河北省推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对城镇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近年来,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深受游客喜爱,但从发展现状看仍处于初始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1 模式少,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河北省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把休闲农业等同于单纯的“农家乐一日游”等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2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虽然当前河北省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投入和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管理落后,小而散。河北省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难以形成休闲农业的发展合力10。

四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对河北省的借鉴

1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的积极作用。

不等不靠政府补贴,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创设特色文化、体育、观光活动是日本各地区休闲农业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则。因为村民更了解家乡的具体情况,能够提出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创意。大分县的“一头牛牧场”运动正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休闲农业新项目。

2 树立全新的“休闲农业”观念,拓展“休闲农业”的新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还仅仅是以“农家乐”的面孔出现,展现给游人的不过是吃吃农家饭、游游乡村景。休闲农业产品多数都是质量低、类型单一的低层次重复开发,缺乏精品,重游率低。其实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不仅仅是美食、美景,还有劳动的成就感,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份悠闲。休闲农业提供的是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外一种休闲方式。所以,日本的“健康村”、“市民农园”等是河北省休闲农业可以探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乡村老年公寓”,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城市化的推进,“乡村老年公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加强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也是其起步的内在瓶颈。目前,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生成与运行显得乏力。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经过不足10年的发展,就使得日本休闲农业从最初的低级状态转变成世界农业公园的典范,这一巨大发展与其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河北省当前农村公共设施非常简陋,交通不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居民饮水设备以简易水泵为主。农村生活及卫生环境仍以脏乱为特征,有线电视普及率极低。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民间作坊中大量的小企业排污不达标、污染农村环境;一些排污严重的大企业迁到郊区也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很多地区已经看不到昔日乡村的“青山碧水”,出现了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倒挂的现象11。因此,当务之急,河北省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吴月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 若干理论问题》,《旅游学刊》,2005(5)

[2] 尹义坤,刘国斌,胡德胜 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 省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8,(2),50-54

[3] 刘平 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 2009,(3),56-64

[4]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EB/OL], http: //trave.l jp.msn. com /special/news/46754. 2008-08-21.

[5] 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绿色休闲活动案例一览[EB/OL ], http: // maf.f go. jp/nouson/chiiki/g4sityoson. htm,l 2008-09-28.

[6] 同上

[7] 雷鸣 潘勇辉 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农业经 济问题》2008年第12期,21-23

[8] 河北将乡村旅游融入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http: //省略/wlb/nmrb/nb2/200911210019.htm , 2009-12-31

[9] 河北省旅游观光农业的区域规划研究 吕海萍 赵宪军 张骞 商场现代化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