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主张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甚至还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运用体育的手段来影响学生,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体育的育人、益智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丰富多彩、紧张激烈的活动,以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形式来实现的。
一、体育竞赛的属性价值
1、健身价值
作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竞赛的参加者在竞赛中都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当然也就对参加者的机体施加了相应的刺激,从而促使机体的不断强壮。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中的运动竞赛,其健身价值就更加突出。运动竞赛以其活动的竞争性、取胜目标的强烈吸引力、比赛形式的生动活泼,更能够激发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参与动机,甚至常常会吸引一些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参与到比赛中来。
2、观赏价值
不论是优秀选手参加的竞赛,还是一般体育的竞赛,都有其观赏性。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项目有着优美表现形式和巨大吸引力的运动。当人们在观看这些运动项目的竞赛时,会受到美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运动员通过不断提高其竞技能力,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气;更高的技巧;更多的自信;更娴熟的配合。这些表现,真实地反映出运动员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和不断发展的前景,体现着同学们面向未来的有力挑战。观众在观赏优秀选手比赛时,会自然地产生自豪感,更加热爱生活,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如校内体育文化节的各班之间的体育比赛,会吸日许多热情的同学来观看助威,场上场下的参与氛围汇成了热闹场面。比赛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也就对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吸引力,大大地提高了其观赏价值。
二、体育竞赛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体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经常不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在的班级或学校,个人行为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因此,集体主义意识自然地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增强,而一些学生所缺的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特别是在接力、篮球、广播操等集体比赛项目中,同学们心往一处使,大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多次重复体验,同学的集体主义意识升华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任何好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单枪匹马练出来的,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2、体育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同学间尽情玩乐后感受到心情的愉快舒畅;学会新动作,取得新进步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还有比赛前的盼望和激动,比赛中的紧张和兴奋,比赛后胜利的欢乐和失败后的懊恼等等,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一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后,在多次的情感体验中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之困难时充满信心,紧张时沉着、镇定,胜利时保持冷静。在体育运动中,艰苦的锻炼,顽强的拼搏和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对意志的最好磨炼。
3、体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激发后进生不甘落后,努力上进
一些差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改变了其所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时甚至成了英雄。这时差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原来所以为的那样“差”,我有能力不但在体育比赛中而且在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的胜利。一些同学参加运动队后,文化学习反而大幅度提高的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4、体育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表现欲,特别男同学更为明显。这种表现欲实际上是一种“求上进”的萌芽状态,引导得好,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刻苦认真,在锻炼中顽强拼搏,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忘我奉献。反之,则可能导致个别同学好勇争强,惹事生非。体育竞赛实际上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尽情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些喜欢在同学中挥拳头、显示力量的差生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而引导他们分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所以不少使老师头疼的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反而逐步成了好学生。
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测试指标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健美操青少年选材奠定了基础。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测试内容包含身体形态指标,2009年则取消了该指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的“去”与“留”成为业内人士质疑的焦点,相关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研究对2008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进行分析,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标评价指数和标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对我国选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竞技健美操、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测试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身体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长度(上肢长、下肢长等),围度(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1]。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评定
结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长/身高 长度 下肢长、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宽度头宽、肩宽、髂宽头宽/肩宽,髂宽/肩宽围度胸围/身高,腰围/臀围胸围、腰围、臀围体重通过表1可见,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主要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方面展开,采用指数的形式得到各评价指数的结果,该形态测试指标均为身体外部形态指标和派生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指尖距、头宽、肩宽、髂宽、胸围、腰围、臀围,内容繁多,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数下肢长/身高、指尖距/身高、头宽/肩宽、髂宽/肩宽、胸围/身高、腰围/臀围,通过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数数据,换算得出相应的得分。总体来说身体形态指标尽量采用了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测试内容多,测量过程和评价过程都比较繁琐,无形中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
反映充实度的身高体重指数,即体重/身高,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越大,体重相对越重[2],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而身体形态测量指标中虽包含体重指标,但缺失了这一指数。有些二级指标是否必要,其测试内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运动员特征,所得的指数是否能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等成为“质疑”的焦点。
2.2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指标的选取需要依据、需要积淀,指标的合理性需要检验。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在实行过程中通过专家对指标内容及评价的合理性、测试参与人员的满意度、测量结果几个方面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为指标的完善提供依据。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由表2可见,29位专家中有34.49%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而20.68%的专家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中,37.93%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评价合理性较高,近一半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评价合理性一般,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专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体形态指标的内容设置及评价总体均不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改进。
表2 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n29)%
2.2.2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3 身体形态指标的满意度(n189)%
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表3),有26.98%的人员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不满意”,21.17%的人员对测试评价标准“不满意”,对测试指标内容及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均占近50%,可见身体形态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裁判员和教练员对其的满意度均不是很高。通过访谈、深入调查发现,裁判员和教练员均对身体形态测量内容和评价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耗时费力,误差大,被测者和测试者均感疲惫,评价过程统计人员工作量大,换算繁杂,关键是被测者对测量结果不满意。重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使其精简,提高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身体形态指标重置的方向。
2.2.3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通过对2008年参加测试赛运动员身体形态评定结果按组别、赛区等进行整理,可见(表4)各赛区的三个组别测试成绩中,一级组、三级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为二级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说明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不高。各项指数各组别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长/身高与指尖距/身高两项指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体发育过程中,运动员上下肢长的比例也在稳定变化,仅有胸围/身高一项波动较大,三级组、二级组分别为3.42、3.73,一级组则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
表4 各身体形态测试指数平均成绩分布
评定结果
X一级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级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级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组别各赛区统计表中(表5),以张家口赛区三级组最低,仅为38.06,最高为临汾二级组平均得分74.34,总体分值偏低,但各个赛区间相对稳定,并没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总体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普遍较低,且拉不开差距,不能很好的体现优劣,得分与传统的健美操直观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性遭到质疑。
另外一方面,虽然评分标准百分位置过高,运动员总体得分较低,各组别几乎都没有达满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间,相对集中,通过对2008年所有赛区运动员身体形态得分按组别、性别进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态性分布检验,从数理角度深入分析,对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级组男、三级组女、二级组男p>0.05,符合正态分布,而二级组女、一级组男、一级组女p
表5 13个赛区身体形态测试平均成绩分布
表6 各组别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评定结果的参数统计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体形态作为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有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4.14%,认为较重要的为51.72%,认为较不重要的仅占6.90%。由此可见,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同时对运动素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3.2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样所显示出的“美”,就是形态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
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在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关于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3]如表7。
该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运动员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态的优美,表现出优雅的气质或奔放的热情。此类项群运动员体形特征为: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胛骨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踝关节略细、跟腱细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形。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
作用的等级判别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2.3.3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影响性 本文就“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您认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37.93%的专家认为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产生很大影响,48.28%的专家认为其影响较大,13.79%的专家认为其影响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身体形态相对提高了裁判员的认可度。
2.4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在青少年测试赛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进。现行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评价过程复杂,所得的指数难以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缺乏数理依据,通过访谈,精简测试指标、降低测试结果的评分标准,长期跟踪调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库是提高身体形态指标合理性的有效举措。
2.4.1 指标重置,精简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必须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简的测试指标和评价是其关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选择应以该指标测试操作过程为出发点,测试指标的选择应该能够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测试者的身体形态状况,明确设置该指标的测试目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指数确立必须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叠,增加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清晰描述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身体形态测量指标选取需建立在健美操运动员选材的基础之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从实际测试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发,使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更加精简明确。
2.4.2 调整评分标准,提高其评分的合理性 对2008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满分设置过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总体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从既定指标的前提下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降低满分,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得分相对合理。根据正态分布理论,μ±2.5σ间包括全部频数的98.76%,评分范围覆盖了绝大部分。
表8 各组别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证70%的通过率,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与此同时对二级组、一级组形态指标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总体相对客观,合理性增强。
2.4.3 长期跟踪调查,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其科学性 身体形态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健美操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数据库并长期积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可行的、科学的、必要的指标及指数来反映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个维度展开,并运用各评定指数根据评价标准换算得出评定结果,整个过程采用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缺失了体重/身高这一评价指数,且测量内容多,指标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够明确,满意度与合理性均不高。
2)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得分偏低,最高组别二级组平均得分仅为65.70,一级组、三级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体形态指标总体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过高,没有制定适宜的指标来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故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取消了身体形态指标。
3)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具有优美身体形态的运动员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性较大,同时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重要且必要,应将其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
3.2 建议 1)在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特点,重置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精简指标测试内容,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客观性,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完善身体形态指标。
2)长期跟踪调查,建立我国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指标筛选和指标评价的科学性,以更好地反映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监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0.
[4]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5] 周建社,徐颂峰,等.我国竞技健美操一线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169-170.
篇3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发展对策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DU Fang, FAN Y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1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vague conceptions, unreasonable setup of programs, backward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outdated game organization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ways of reform, in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lin.
【Keywords】 Jilin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我国普通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试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查,系统分析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措施,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百度、谷歌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其中男、女生各1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410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90份,有效率95.2%;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真实有效,具有可行性。
1.2.3实地调查法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现状,对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探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
1.2.4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利用Excel等软件计算出各项统计内容的比率,进行直观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动机情况
动机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促使个人进行外部活动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维持体育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大学生能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自愿参与到课余体育竞赛中去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96%以上的男、女学生将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目的视为强身健体。此外,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2.2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项目情况
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项目选择中(见表2),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项目与大学生的兴趣偏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此外,田径项目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大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1〕;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课的为18人〔2〕,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间情况
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机会和活动次数,更是反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平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为每周4次以上,而女生为每周3-4次。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女生中有15%的同学从不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4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情况
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分布来看,由于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运动健身场馆的相对短缺,所以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场所相对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体育场所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也符合学生的生活规律,选择在学校进行锻炼既方便又实用;除学校外,居家附近的场地成了大学生锻炼的第二场所,这可能与学生节假日或周末在家的锻炼需要有关,其次公园和野外锻炼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学生中分别有18%和17%的男生和女生去收费的经营性场馆进行锻炼。这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已有体育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有所萌芽,学校有关部门可加以正确的引导。
2.5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来源上随竞赛的层次和主办方不同而不同,校级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务预算和商业赞助,院系举办的主要是团委资助和商业赞助,俱乐部举办的则主要是自筹、商业赞助和拨款。
总的来看,市场因素已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全面渗入;在课余体育竞赛评价上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均是一赛一评,各项赛事之间互不关联。
3发展与对策
3.1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当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3〕。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3.2体育竞赛内容要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比赛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3建立以俱乐部和社团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吉林省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功能演讲比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创造学生学习体育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并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这会使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观念滞后;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举办方式以“官办”为主,市场的因素虽逐渐渗入,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约束,举办的随意性较大。
4.1.2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参与项目设置不合理,相对狭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大力宣传和引导。
4.1.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小、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4.2建议
4.2.1吉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应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2.2吉林省高校应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还应设立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4.2.3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营造大学生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2〕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70-71.
〔3〕刘晓.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1-115.
〔4〕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1):116-118.
〔5〕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80-81.
〔6〕刘芳.试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1):56-57.
〔7〕赵波.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88-89.
〔9〕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62-63.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概念
教育部(教高【1998】1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校园的教育目的、培养方向、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相联系的,它不仅包含着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而且区分为显性的文化和隐性的文化两个不同的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对学校全年的课余体育竞赛进行了整体规划,完成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使体育竞赛逐步形成了全年常态格局,丰富了我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互动形式。
2.逐步建立体育竞赛的各级管理机构,实现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组织,突出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互动的主旋律,让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和传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点是学校是否重视了对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我校原有的体育活动仅注重制定各竞赛活动规程,对体育文化在竞赛活动中的渗透作用缺乏思考和实践,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体育部的教师进行,由于人力资源不足,很难有精力考虑在体育活动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泛,体育竞赛只是成为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很难在活动中体现。通过我校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研究和反思,现在的各项体育活动由学工处、团委、后勤处、学生会、各系部、体育部共同组织和管理,体育部提出了我校一年的体育竞赛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比赛前借助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如:系部教师和学生帮助设计和制作体育节会徽及宣传海报;学生在各比赛项目中充当裁判角色;各系部在预赛阶段负责本系部的选拔赛,这些措施使校园体育文化真正渗透到了竞赛活动中,起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效应。
3.扩大体育竞赛内容的内涵,塑造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体育教师们提出只有敢于创新,赋予体育竞赛内容新的内涵,塑造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让不断创新的体育竞赛活动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对外宣传,树立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时,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体育竞赛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体育部不仅开展受学生关注、贴近学生的热点项目和活动,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项目,还不断创新,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体现体育精神文化的各项活动,如:校园吉尼斯活动;小型比赛裁判、舞龙舞狮、瑜伽选修课;跆拳道、体育舞蹈社团;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还让更广泛的学生成为了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活动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各体育竞赛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为保障部分身体素质、技能储备一般的学生能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让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体育部扩大了体育竞赛内容的内涵,如:学生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和体育健康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引起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结语
目前,我校的体育竞赛丰富多彩,以体育竞赛为载体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设想已初具雏形,体育部正不断完善体育竞赛的相关管理制度,采用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在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互动中坚持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努力探索和建设符合学校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4.
[3]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08.
[4]关于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8(10).
[5]刘纯献.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篇5
竞争进取理念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竞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它学科竞赛难以比拟的。英国政府曾经对国内那些体弱多病,肥胖超重,懒性极大,缺乏竞争动力的孩子呼吁“参加富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是最好的选择”。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开展竞争的舞台,有竞争就有较量,较量进步与落后,较量勇气、毅力、创造与超越。较量、竞争的过程包含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坚硬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足、成长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价值。
2公平规则理念
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倡导公平竞争、公正裁判、规范竞争的模式。运动场上,人人平等,公平获胜,不允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体育竞赛展示的是团结协作的友好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的斗争,不允许违反规则和假冒伪劣。竞技体育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保障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赛开始,个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并自由发挥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赛结束,无论输或赢,个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比赛的结果。整个比赛过程带来了民主与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类追求正义、公正、民主的社会理念,倡导了一种人道礼让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学生必须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反对一切不平等现象和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维系。
3民主理念
一直以来,人类都赋予了体育丰富的理想: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相互尊重和了解等,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事业的民主目标。一般的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而体育比赛结果往往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体育比赛从整体上体现为一个民主过程。在大学校园里的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参加,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与自我天赋相适应的结果。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结果的裁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充分的民主。当然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比赛的民主是在比赛规则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体育比赛结束后,相关结果的裁定也是在众人的关注下实施的,因此,体育竞赛活动的结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众多师生舆论的监督。这些过程所体现的公开和透明,恰恰也保证了体育竞赛活动的程序民主。
4全球化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教育功能,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先锋使者,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病”;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异化和冲突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丛生;全球竞争的加剧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间的战争危机。面对全球的种种困难,全人类应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共同维护、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美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更应时刻具备这种全球化理念,高校体育应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适应社会、和平竞争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与其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各种竞争,从容的接受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5民族认同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激发以及振奋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意识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的形象。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同学、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极大地震撼着亿万大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中国的体育发展始终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及民族的事业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体育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同时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总之,不管我们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夺得金牌,人们都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到无比巨大的荣誉感,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6团队协作理念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鉴赏;构建;途径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1〕315号“创新教育视野中的高等院校表演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周 平(1965―),女,苗族,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
一、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美”是憧憬未来的动力,于是承认美的价值,并怀着无限的向往去追求和创造美的意境。而体育竞赛和表演中的美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正如皮埃尔•德•顾拜旦所言:“竞技的核心不是斗争,而是光明磊落的比赛。正是铭记了这个精神,才能更加强盛、更加雄壮、更加有勇气,从而陶冶人性。”由于体育竞赛与表演本身特有的竞争性、娱乐性和艺术表现力,以及多种形式美的交织,吸引着广大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进而引起各种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使心灵产生震撼、精神得到慰藉、生命有所感悟,最终在美的感受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能力,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1]。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他们参与体育欣赏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商业化运作对欣赏者的基本要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体育欣赏人群,实现“全民奥运”,实现“终身体育”,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
1.缓解压力,增添生活乐趣
鉴赏体育竞赛或表演,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还会被那绚丽多姿的文化氛围和社交环境感染。事实表明,因视听效应的作用能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运动场上发生的一切同步律动,让他们从运动中的追逐、腾飞、旋转、冲撞、配合等精湛优美的技艺中,感受转瞬即逝的但只要随时留意,到处都是可以捕捉到的优雅的人体造型,例如田径运动中,运动员起跑前的瞬间,身体如满弦之箭,千钧之力聚之一弦,虽然身体静如雕塑,但体内却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外在美与力的协调,使体育艺术的内在美更具魅力;赏阅斑斓的色彩,耳闻优美的旋律,例如艺术体操运动员那优美修长的体型、服饰、轻器械,以及动听悦耳、富于激情的音乐与精湛的技艺等美的形式,凝集在一起呈现在观赏者目前,使其赏心悦目;感受各个项目内在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美,例如个人项目中的竞赛,每个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以及对每一程速度的把握都不会雷同,集体项目中的球赛,有的队全攻全守,有的队稳扎稳打,有的队则刚柔相济,从静态看,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不同的风格,从动态看,则就是不同的节奏;享受运动交往中内涵的和谐、举止、风度等多种形式美的交织,使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体验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产生心灵震撼、慰藉精神、感悟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在学习之余通过组织学生鉴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时空感受,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2.了解人文景观,品尝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发展至今,有极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就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来说,反映在围绕体育竞赛而进行的诸多文化艺术活动,它包含着图标的设计、音乐的创作以及竞赛期间的文艺演出、绘画展览、火炬接力、新闻报道、电视转播、邮票发行及纪念币等内容。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色彩各异的体育文化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传播。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意识观念。极富内向、务实和封闭性色彩的东方体育竞赛与表现外向、竞争和开放性特征的西方体育竞赛,就属于两种风格迥异的体育文化形式。而由它们各自提倡的文化理念,虽然反映的运动价值观不尽相同,但通过取长补短与相互交融,在身心兼顾、内外统一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鉴赏体育竞赛,除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各种人文景观,丰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还能品尝人们独具风采的体育文化艺术表现。
3.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人的心灵提升与情操的形成,受内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外部影响因素的体育带给人类的是健康、友谊、和平。竞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是激烈、勇敢、精彩、刺激、紧张,标志着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挑战,向自身的极限挑战,给旁观者以较强的感染,它不仅反映出民族体质的增强,还表现出了人们昂扬、振奋、活跃、激动甚至狂热的情感体验。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是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健康、进取、意志、信念等方面,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为协调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3]。体育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的每一分潇洒、每一丝魅力都是血与汗的凝结,都是苦痛与光荣的聚集。因此,构建体育鉴赏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体育精神,懂得持何种态度与方式去为比赛优胜者喝彩,给比赛落后者加油,以及遵守比赛场区的要求与规定,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性;而且还能从运动员遵循竞赛法则、恪守运动道德、服从裁判、公平竞争等行为表现中,接受道德情操的教育,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奠定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构建途径与方法
1.增设体育鉴赏课程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知识的基地,也是接受体育鉴赏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体育教育中增设体育鉴赏课程,实施鉴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鉴赏观,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体育鉴赏课一方面应教会学生怎样鉴赏蕴涵在体育比赛中的那种崇高的“体育精神”,它包括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自我超越精神。另一方面,应教会学生鉴赏不同类型比赛的方法与角度,如:鉴赏对抗性竞技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柔道、击剑等个人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鉴赏体操、艺术体操、跳水等对比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那种富于艺术的美感,即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力与美得到高度的统一,再加上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微妙配合,犹如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鉴赏田径、游泳、举重等记录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鉴赏比赛结果时,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一场比赛,宏观地看待胜负的价值,注重比赛过程而不是只看比赛结果。
2.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比重
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明确体育比赛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了解体育比赛与表演的特点、规则及其演变,了解各项目技术和战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能从体育的内涵中去认识体育蕴涵的无穷无尽的美,用身心去感受体育美,领悟体育真正的魅力,从中获得或达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具体途径是: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力度;精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体育赛事;同时进行详尽的讲评引导,让学生从古今中外体育事件和经典的体育赛事中学习、思考、掌握体育鉴赏的方法,积累鉴赏知识,建立体育鉴赏的理论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体育竞赛、宣传与知识问答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体育鉴赏知识,增强体育鉴赏能力。
3.加强体育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重要途径。要达到鉴赏这样的级别,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需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听,多做。多看是指要经常观看体育活动和阅读介绍体育知识的书籍;多听是指听别人的见解和看法;多做则是要自己多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魅力。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的课堂,不断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体会比赛的紧张、刺激、公平和公正的氛围,体会体育竞争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精神,体会体育比赛胜利的喜悦与失败后的辛酸。其次,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所,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创建一个以体育俱乐部为主体形式,自我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在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中实施体育鉴赏教育,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鉴赏实践的兴趣。此外,通过网络、宣传栏、多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构建评价体系
鉴赏评价是鉴赏主体对客体鉴赏价值的评估,是人在鉴赏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鉴赏态度的体现。鉴赏评价有鲜明的主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评价。鉴赏评价又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特定对象的制约,它是特定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主观评判活动。主体判断是否符合对象的鉴赏特质,是鉴赏评价的客观标准。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依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在体育鉴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时,应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鉴赏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身体育鉴赏能力的状况,而且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建立体育鉴赏的自信。
三、结论
雕塑大师罗丹有一句关于美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体育运动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体育美的眼睛,体育美就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体育鉴赏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鉴赏知识,例如体育项目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现状,竞赛方法和竞赛规则,参加比赛队员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等等,培养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才能够感受到体育美的力量,欣赏到体育美的光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肖 英.谈当代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2):154.
篇7
关键词:学生 体育课 学习兴趣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教学目标,把对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而学生的兴趣有很多,如认识兴趣、竞技兴趣、合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培养,也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体育教学,发现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全面系统的实施,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内容,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接受和肯定自己具备完成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对体育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会出现一种浓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对体育教学的开展产生促进作用。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内容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在上体育课时,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项目的喜好,不断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引导和建立体育兴趣,为课程的实施和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和喜好的不同,其表现欲的反应也就各不相同。合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男生一般来说积极、活泼、毫无顾忌、虚荣心较强;女生一般来说安稳、内向、有分寸,做事脚踏实地。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表现欲,而学生的表现欲往往关系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如果在体育课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加以引导,或是打击学生的表现欲和积极性,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课中不再有兴趣或是消极对待体育课,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发展,阻碍学校体育教学的进程。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对待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并且加以引导和启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去尝试,往往能成功”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要有这样的思想,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平时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运动技能产生成就感,就会对体育学习产生自信心,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改正和进步,同时本能地产生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和继续学习体育知识的动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键取决于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取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对每位同学表现欲和能力的了解。根据每位同学的能力和水平,设计适合的教学环境,树立恰当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信和成功的信念,有利于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三、通过竞赛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竞赛必不可少,同时体育竞赛还可以影响学生成功的欲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注意体育竞赛要使各类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成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和特征,把握好每次体育竞赛的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体育竞赛的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积极学习体育知识,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自己的目标努力取得成功。体育竞赛总是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结果固然重要。但在竞赛过程中的学习必不可少,通过在体育竞赛过程中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喜欢游戏是人的天性,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体育的魅力,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结和自信,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在游戏和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深化对体育课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价值观,认识到体育技能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要通过不断地运动实践,使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懂得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并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和奋斗。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能力,优化教学方案和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树立适合自己的运动目标,并为目标而不断地努力和前进。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提高。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已有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将更多机会和设计交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主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实现师生共同的进步。要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引导者和领导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学会在体育教学时尊重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在自然地体育学习环境中积极进步,逐步养成体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培养和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按照学校课程目标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设计合理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接受和积极学习体育知识,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摘 要 本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比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院每年举行的大型(全院)学生体育比赛约有70多项,体育比赛项目众多,形式丰富多样,增加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和比赛组织形式。但是,学生对学院学生体育比赛现有的状况满意度不高,说明90后一代大学生对体育比赛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协会负责人)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满意度偏高,学生协会希望争取资源与支持的意愿度较高。指导老师对体育协会在专业技术练习、裁判培训、比赛方案指导、场地器材协调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得到广大学生体育协会认可。学生体育比赛的组织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体育比赛制度要科学化,学校体育比赛内容要大众化,学校体育比赛要着力体现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竞赛的目标要多元化。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比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对佛职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99%,有效率96.97%。
2.访谈法
对佛职院19个学生体育单项协会负责人进行询问和谈话。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育比赛的项目和形式
学院现行学生体育比赛的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长跑、定向越野、舞蹈、健美操、瑜伽、跆拳道、双节棍、高尔夫球、自行车等。比赛组织形式包括学校一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每年体育文化节的足、篮、排、乒、羽、网球和阳光体育长跑比赛,每学期各体育单项协会的协会杯比赛,成立有院队项目的每年进行院队选拔赛,省市组织的校外比赛,如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锦标赛等,另外还有校际间的交流比赛等,其中,舞蹈、健美操、瑜伽、跆拳道、双节棍等项目的比赛是以展演比赛形式举行。每年举行的大型(全院)学生体育比赛约有70多项,不包括系部内部的小型体育比赛、系部选拔赛及其它形式灵活多样的体育比赛。这些结果表明学校体育比赛项目众多,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承袭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比赛组织形式,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和比赛组织形式。
(二)学生对现行体育比赛的满意度
调查表明,学生对现有的体育比赛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3.54%,满意占23.96%,一般占25%,不满意占26.04%,表示不了解占11.46%。这一结果显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占37.5%,不满意的学生占26.04%,说明学生对学院学生体育比赛现有的状况满意度不高,而不满意度偏高,同时表示不了解的学生占11.46%,占88.54%学生关注学生体育比赛,说明90后一代大学生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度很高,学生对体育比赛的需求越来越高。
(三)学生体育比赛的组织
学生处是负责管理学生体育比赛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各项学生比赛,军体教研室负责具体协助承办工作,例如田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目前,学生会社团联登记注册的体育单项协会有22个,同时每个体育单项协会都有体育专业教师做指导老师。通过调查,学生(协会负责人)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感到满意的占36.84%,一般的占36.84%,不满意的占26.32%;学生(协会负责人)对指导老师感到满意的占78.95%,一般的占15.79%,不满意的占5.3%。结果显示,学生(协会负责人)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满意度偏高,学生协会希望争取资源与支持的意愿度较高。指导老师对体育协会在专业技术练习、裁判培训、比赛方案指导、场地器材协调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得到广大学生体育协会认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指导老师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育比赛开展的模式、内容、次数和范围。体育教师的工作要与学生体育运动比赛兴趣保持一致性,将是今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能的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在体育活动中,人是运动的主体,故而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情感、体质状况、场地、器材等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竞赛当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科学体育观,才能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比赛的本质功能和作用。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比赛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以往的纯竞技项目的比赛和单一的运动会的竞赛模式已不适合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构建新时期学校体育竞赛模式是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发展的必然。
(二)学生体育比赛制度要科学化
体育比赛制度的科学化,主要是表现在体育竞赛制度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他们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体育比赛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弘扬“体育为人人”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意识为主线,将竞技、健身、娱乐、知识传播、促进交往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体育比赛成为架起学生体育锻炼和娱乐之间的一道桥梁。
(三)学校体育比赛内容要大众化
学校体育比赛应是学生参与锻炼的大好时机,是充分展示体育才能和尽情表现自我个性的舞台。因此在比赛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适合广大学生参与的竞技项目,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娱乐性和参与性的体育项目,将竞技、娱乐、健身三者结合,使得体育的竞技作用与健身娱乐作用交相呼应,以更多的学生为比赛主体,以比赛促进群众性体育的发展为目的,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譬如增加拔河、踢毽子、跳绳和越野跑等比赛项目。
(四)学校体育比赛要着力体现特有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特色,体育比赛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形式之一。校园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特色。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既可以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缓解学习的压力。如户外拓展、篮球、网球、游泳等特色项目,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
(五)校园体育竞赛的目标要多元化
学校体育竞赛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形式生活化,实现体育终身化的目标,同时通过充分提供运用和展示他们运动能力的空间,通过竞赛,使他们感觉运动的魅力,促进他们的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外锻炼的兴趣,强化他们终身体育和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 邬似刚.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4).
[2] 卢虹.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 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篇9
一、教学相长,师生和谐
任何教学都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教师和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一个平等、友好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教和学相互统一,彼此增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育教学最重视的就是情感体验,最重视的就是挖掘出学生的潜质,为社会发现体育新人,输送体育人才,学生处在最主要的地位,教师则是主导、引领。通过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长他们的体育能力,让他们享受到锻炼身体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体育学习的价值。在整个体育学习当中,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共同进步,创建良好的学习体育的氛围,丰富学习体育的人生感受。
二、必须重视体育竞赛活动
在进行体育竞赛的活动当中,学生们都能够做到全副身心地投入,因为在活动当中都想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它的乐趣不仅远远大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的效果也与平时的体育活动截然不同。体育竞赛活动,参与人数多,场地宽阔,娱乐性强,趣味性浓厚,环境优越,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同学们能够保持盎然的兴趣,锻炼的积极性强,能够进行体育运动的极限。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桴鼓相应,水涨船高,彼此增益。
三、教学观念更新,推广体育终身教育
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不是一时兴起,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对体育学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要走结合之路,也就是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而且走向社会、长大成人以后仍然要有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观念,这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根本,这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本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做到对“全民健身计划”本质的领会;在教学的时候,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不仅要有娱乐性、趣味性,还要健身性和民族性。
四、体育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精神
《慧人慧语》中说:“筷子虽脆,一把如同钢筋;剪刀再快,单片难裁布料。成绩似水,水成无边才叫海;团队如山,山有顶尖方为峰。”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比赛,团队精神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仅要注重体育锻炼和比赛的达标与否,更要注重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精神;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更要培养他们合和、团结与谦让的美德,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五、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丰富,都对教学益处多多,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强大的事业心,对教学教材要深研穷磨,对教学方法要举一反三,对教学同仁要相信请教,从社会需要出发,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经验,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不断扩张自己的知识领域,给自己充电,不断加强自身在体育方面的造诣,掌握教学心理学,具备优秀的的语言表述能力,对一些体育运动的细节了如指掌,指导起学生来不厌其烦。
篇10
3万人的规模,中央电视台首次全程直播,首次实行封闭赛道比赛……杭州国际马拉松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11月2日的杭州,就像是经历一场狂欢,奔跑是最鲜明的主题。
杭州国际马拉松“一票难求”
马拉松比赛的筹备涉及到很多工作,工作量也大,为了更好地筹备今年的马拉松比赛,9月2日,杭州国际马拉松组委会面向地方高等院校招聘实习生,实习期为3个月左右。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张姗和浙江工商大学学生罗嘉登、张旭峰等几人通过招聘加入了杭马组委会。
来到位于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的办公室内,张姗在打电话,她正忙着给一位没能报上名的市民说明相关情况。
“这个大叔五十多岁了,知道11月份杭州的马拉松比赛,所以平时一直在坚持训练。每天早上早起跑步,傍晚也会练一会儿,但是这次大家报名参赛的积极性很高,大叔没能报上名,挺可惜的。”挂断电话后,张姗透露了电话的内容。
因为学校里有课,还要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张姗不能每天都来组委会,但是每周两到三天的工作时间她还是能保证的,在杭马组委会上班的这段时间,她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们报名参加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热情。她说:“今年杭马的参赛名额一共有3万个,比往年多出不少,但还是有很多人拿不到名额,为此打电话来咨询,从他们的话中可以听出焦急,也说明他们确实热爱这项运动,很想参与其中。”
8月30中午12点,今年杭州国际马拉松的预报名就正式启动了,报名通道开启前半个小时,后台显示已有很多报名者在挂名排队等候中了,到了19点50分左右,预报名提供的6000个名额已经全部报满。
9月26日正式报名的那天,情况更为火爆。正式报名时间为早上8点,等到中午11点左右,半程马拉松的5000个参赛名额就已经被一抢而光。当天晚上19点10分,杭马组委会消息,2014年杭州国际马拉松官网所有名额已经全部被抢光。正式报名加上此前预报名阶段一共23500个参赛名额,一天之内就被抢光。
去年的杭马,一共只有23000多个参赛名额,但是从开始报名到报满花了十多天的时间。今年的参赛名额比去年多出7000个,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副主任潘华群说:“正式报名的火爆程度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对于杭州国际马拉松这项赛事来说,这是好事啊。”
线上报名结束后,今年杭马还有6500个参赛名额通过线下报名的方式推出,提供给赞助商和学校。
今年10月21日,银泰商业集团与杭州国际马拉松赛达成了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冠名杭马。为此,银泰商业获得了1000个参赛名额,这也是最后一批开放的参赛名额。为了回馈那些热衷于杭马的消费者,当天傍晚,银泰商业就在武林总店大门口派发最后1000个参赛名额,结果还是和前两次报名类似,半小时不到的时间,所剩名额就全部发放完毕。
2014年的杭马崭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市民报名参赛的踊跃,折射出杭马在人们心中地位的提升。跑步运动受到大众喜爱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杭马赛事本身的提档升级,变得更具吸引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和此前已经进行过的27届杭州马拉松比赛相比,今年的杭州国际马拉松赛,真的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
除了参赛人数,也就是比赛规模从去年的23000多人增加到30000人以外,杭马还有很多让人惊喜的变化。
得益于杭州这个城市的优美风景和人文气息,杭州国际马拉松赛的赛道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之一”。而今年的杭马赛,参赛选手们将迎来一条全新的赛道。除了情侣跑的起点是断桥之外,其余各项的起点均设在黄龙体育中心。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的终点是钱江新城市民中心南广场,短程马拉松、小马拉松、家庭跑和情侣跑的终点都是黄龙体育中心东广场。
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金轶群告诉我,新赛道主要围绕对杭州来说极具代表意义的西湖和钱塘江来设置,选手们将在西湖边和钱塘江边经历很长的路段。从西湖到钱塘江边再到展现现代城市景观的钱江新城,新赛道涵盖了杭州城市景观的多方位特点,不仅考虑到了沿途风景,百姓生活的片段也都考虑到了,赛道变得更加美丽了。
“新赛道最大的变化是在杭马28年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从西湖到钱塘江的跨越,比赛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钱塘江边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选手们将通过横跨在钱塘江上的复兴大桥。过江也给选手们带来不小的挑战,通过复兴大桥的过程将是比赛的一个难点。”金轶群认为,虽然赛道变得更美了,但是难度也提高了。
此外,这一次的杭马赛,还将首次对赛道进行全部封闭,以保证比赛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赛道的变化和全封闭是一个亮点,中央电视台的全程直播则是杭马赛品牌价值提升的最直观体现。金轶群说:“这是央视首次对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进行直播,更是央视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动两架直升机对一项马拉松赛事进行直播,直播的时间将达到160分钟。”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杭州国际马拉松赛已经焕然一新,崭新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杭州马拉松的商业价值
距离杭马正式鸣枪只剩两天不到了,比赛还未开始,作为起点的黄龙体育中心现场这两天已经人山人海了。参赛选手们都聚向那里,因为10月29号至11月1号这四天,是选手们领取比赛参赛包的时间。
比赛号码布、别针、盛衣包,以及全程和半程马拉松参赛者必须的计时芯片,这些马拉松比赛中要用到的物品装备,选手们要在这几天内前往领取。三万人份的物品装备,这是杭州国际马拉松赛带来的诸多商业效益中的一部分。杭洲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规模越来越大,赛事影响日益提升,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和国内其他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一样,杭州国际马拉松带来的是一笔“跑步大生意”,巨大的关注度当然会吸引众多商家的加盟。今年10月份银泰和杭马的“联姻”就是最好例子。银泰和杭马签下了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年的杭马赛,双方的合作内容包括银泰得到1000个免费参赛名额,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并可以组团公司方阵参加比赛,银泰可以在杭马赛期间宣传企业形象、推荐银泰购物节。在杭马“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杭马官方为银泰提供的最后1000个参赛名额对于银泰提升企业形象、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等有重要意义。万众瞩目的杭马赛还将给银泰带来很不错的广告效应。
除了银泰这个冠名商之外,本届杭马赛的独家运营商是智美文化(浙江)有限公司,钻石赞助商是特步,官方供应商为怡宝,赛事支持单位3家,还和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展开了官方合作。
除了赞助收入,杭马还能获得客观的报名费。本届比赛,全程马拉松5000个参赛名额,报名费为80元;半程马拉松参赛名额5000个,报名费60元;小马拉松名额14500个,报名费40元;短程马拉松名额有3000个,报名费为40元;家庭跑参赛名额不多,只有1000个,但报名费最高,达到了120元;情侣跑有1500个参赛名额,报名费用是100元。据此估算,本届杭马赛的报名费收入也有数百万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