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AO Zhiqiang
(Rongan Middle School, Liuzhou, Guangxi 545400)
Abstract Physic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played a certain positive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disorders, made a number of specific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impa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加强生命活动,延缓人体衰老,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导致中学生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增大,从而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及现状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2.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表现
2.2.1 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2.2.2 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2.2.3 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3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1 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1)首先智力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储存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基本因素所构成。作为处于青年中期的我们,智力发展水平已相当成熟,其智力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身体锻炼,同时,体育锻炼又能促进我们的智力开发。(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发展的良好影响是表现在多方面:首先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发展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如用力感、运动感、重力感、速度感等,这样可以促使我们运动更灵活。其次,体育锻炼能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提高智力的核心――抽象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想象能力。再次,体育锻炼也能促使思维的敏捷性、独自自主性、控制性等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是我们中学生的智力能进一步发展。
3.2 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个性是指具有一点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力量特征的总和,亦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包括反映个性倾向的需要、机动、兴趣、理想与信念,也包括反映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与个性。人的个性一方面受到遗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体育锻炼是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的成良性发展,有的则相反,这时我们就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扭转个性呈恶性发展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优秀中学生。(2)体育锻炼对于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多方面。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力(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46页)强的学生一般具有行动活跃和个性外向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的兴趣较为广泛,学习效率较高,社会动机较为强烈,在社会中更容易立足。
篇2
关键词:运动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教学融合;机制
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人才,“三维健康观”认为,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和较高文化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校中职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单纯的心理咨询,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关注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特殊作用,寻求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不断深化两种教育融合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实实在在享受到这种教育融合所带来的益处,对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体育(含公共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环节)是中职的重要教育活动,公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多,覆盖面广,参与体育运动是中职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参与体育运动作为缓解心理压力和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理论上探索中职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职体育实践活动之中,并形成合理、科学的机制。积极探索在中职体育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等问题,对中职开展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充分发挥中职体育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使中职体育的育人功能日臻完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惠州市商贸学校、工业科技学校、惠州市技工学校、惠州市科技学校、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六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网络资料检索,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资料数据库等专业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本文的文献综述。
2.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需要,结合专家的意见,在遵循调查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为文的研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
(2)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咨询、走访体育界的有关专家,从事体育人文工作的教师和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有效的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重复测试法,两次问卷的时间间隔为15天,即对同一测试对象在15天后进行了重测,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惠州市商贸学校、工业科技学校、惠州市技工学校、惠州市科技学校、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发放普通问卷500份进行调查。一天后进行全部回收分析。
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回收后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4. 专家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准备过程中,多次拜访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数据和资料,并得出了合理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问卷初稿征询专家意见,利用专家认同的方式对问卷做了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效度调查表(见表2),表明问卷具有比较高的效度,3份问卷均符合效度检验的要求。
2012年9月中旬至2012年11月上旬,问卷采取实地调查、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等情况的统计(见表3)。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60%以上合格,本次调查的问卷回收率达到95%,所以调查问卷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本文运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具体方法为:选取工业科技学校和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80余人进行第二次测量,测量时间的间隔为2周,将数据与先前的问卷进行对比,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三份问卷重测的相关系数都在0.83~0.87之间,均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因此,三类问卷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结果分析。
1. 体育锻炼能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和延缓心理衰老。
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很好的缓解心理压力,不足1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具备这种作用,有66%认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缓解心理衰老。现在中职生都面临来自各个方面巨大的压力,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同体育锻炼在缓解心理压力方面的作用。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也会不断的衰退,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体育运动能使生理机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延缓身体的衰老,从而使人的精神世界永驻青春。
2. 体育锻炼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只有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与协调人际关系没有影响,5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极大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已经超过了半数学生认同了体育锻炼的这种作用。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是多人参与的,这就要求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需要你不断的去和队友协调关系,以求取得好的运动成绩。你参与的运动是一个小社会,当你进入真正的大社会,你在小社会中培养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就能使你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3. 体育锻炼能极大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仅有10%认为体育锻炼与自己的自信心没有什么关联,67%的学生认同体育锻炼能极大地增强坚强的意志,只有11%否认这种作用的存在。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感性评估,当你在体育锻炼中每进一个球或是完成一个动作,都能极大地增强你的自信心。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因为体育动作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难度,这就要求你能坚持不懈并且要不断地寻求突破,特别在很多关键时刻,比的就是你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比赛的结果可能胜也有可能败,不管什么结果你必须意志坚定地走到最后,这就是体育精神。
4. 体育锻炼能很好的调节消极情绪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很好地缓解消极情绪,52%的学生认同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全面的发展。体育锻炼能给学生带来一个非常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在运动中你会忘记所有的不快,同时体育锻炼也为消极情绪提供了一个发泄口。在运动中会有很多机会使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重新认识自己,体育锻炼能使中职生个体的自我概念增强,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在运动中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倾向于成熟。
5. 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和有必要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只有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并不能增进心理健康,78%的学生认同中职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认为很有必要推进两种教育的融合,仅有4%的学生选择没有必要。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去探究这种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以便做出正确、高效的决策,不断推进中职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结论
(一)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如今中职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各校实际开设体育教育课程的随意性大;教材建设滞后;教师缺少业务进修等情况,教师们缺乏系统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凭自己经验轻描淡写地试探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收效甚微。以上体育教学现状,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目前,中职体育已意识到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育,却缺少正确的方法和系统而明确的培育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样化,并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地实施操作与检验。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参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安排一堂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课。
(二)中职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体育教学体系里体育教育的作用,被局限于生物学层面,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活动,以身体素质达标测试为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一味追求运动成绩,教学方法单一化,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在客观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创新精神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了中职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一是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三)中职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载体。一方面,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都以学生为对象,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前者通过身体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切实可行。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也能有效地发挥体育教学优势,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是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两者都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是丰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的必然。
(五)应该加快形成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
通过对中职体育在塑造中职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以及中职生心理现状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实施过程等具体操作步骤及实施措施,要加快形成一种长期、高效的机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检验这种机制,不断地进行完善,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这种机制所带来的益处。
(作者单位:曾伟国,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张向东,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明文.运用心理辅导缓解中职生的就业焦虑[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2]吴耿安,张春华.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晋中学院学报,2006,(1).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各种形式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含义至少包含4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
2.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思想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既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自暴自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4.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从项目中获得乐趣与享受。但是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些人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使锻炼能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
4.2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
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还可以降低焦虑、降低抑郁、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性的。如健美操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中学生生活与学习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对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增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尽量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这种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之一就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中学生,失败过多会减损很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让学生能通过体育锻炼感受到成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5.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锻炼时兴趣的保持,不要因为长期的从事某种锻炼而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退出锻炼。
5.2选择中等负荷强度和适宜的锻炼时间
篇4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如2004年2月23日发生在云南大学的四名大学生被杀的“马家爵杀人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
随着健康意识地不断更新,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即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心理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约占全球总人数的10%。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国家教委于1989年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中因此而引发的出走、休学、退学以及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尤其让人忧虑的是这一数字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据最新公布的统计,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马家爵杀人案”便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极端行为事件,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既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作基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迄今为止,己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人际关系、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1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2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由于体育锻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调节心理问题、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和适应他人的能力。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如,Valliantetal(1985)有关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认知和生理影响的研究发现,锻炼者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后有显著的加强。Plummeretal(1987)有关有氧锻炼对女大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指出,经常参加锻炼的受试者比习惯于坐着的受试者自我概念分数高;Woelke的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高于非运动参与者。Salokun以青少年为受试对象,探讨篮球、曲棍球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
2.3体育锻炼改善情绪状态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生存和适应的必要机能。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和紧张是导致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和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Mclnman等人(1993)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Berger(1993)也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4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2.5体育活动能够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经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学者Kyan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症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着积极的作用。Hayden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可以帮助精神病患者改善情绪、增强自我观念和提高自制能力。总之,体育锻炼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解有明显效果已被大多数心理医学工作者所认同。
此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重要保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热点,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体育教育可发挥着重要的独到的教育功效。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应该摈弃传统的健康观念,树立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深入地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的方矢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因[J].高教论坛,2005,(1).
[2]梁剑芳.从马家爵案看现代化人的心理健康[N].南方日报.2004-3-2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18.
[4]高强.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07-212.
[5]丁雪琴.体育与心理健康[N].中国体育报,2001-3.
篇5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个人的成熟;人格的统整;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另外,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使其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大学生忘记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大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大学生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体育锻炼与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学习之余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三、结论
篇6
【关键字】心理健康;应激反应;自我效能;内啡肽假说;胺假说
一、引言
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全方位的提高自身能力,谋求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更具备竞争力。健康的心理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先决条件。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现代人不仅要具备高智商条件,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个体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犯罪率的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备受关注,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体育运动作为多种干预手段之一,有相当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国外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 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 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的作用问题已有研究,但是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的发展变迁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说法。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早在1930 年的一份白宫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界说为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个体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操作性定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西方心理学家雅荷达提出六大要素,以帮助我们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分别从个体的自我认识、人格、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论述[1]。祝蓓里与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 1. 智力正常; 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 3.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2]。毛志雄和王则珊提出心理健康包含四个维度: 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3]。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深化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1.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德国的k. bos与 f. grobe(1991)统计73个相关实验的研究结论(其中30%是实验研究,其余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即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承。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而且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功能有促进作用[4]。
2.体育运动能促进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试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运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4]。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皮质反应的灵活性,激活脑细胞的功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琴森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5]。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3.体育锻炼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心理学家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比较,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6]。如果有应激反应,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long(1993)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以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急情景的能力强[4]。roth关于有氧健身运动与心理应激和紧张的研究显示,有氧运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试验组参加持续25 分钟的,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而控制组是观看电视。报告结果发现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持续30 分钟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产生如下短期情绪效益: 可改善心境状态,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活动中可产生一些良好情绪体验;研究发现,坚持每周2- 4 次的运动锻炼,持续8- 10 周以上,可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觉相关,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有治疗作用[7]。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
4.体育锻炼提高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个体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与其他参加体育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albinso,wheeler的研究认为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7,8]。schuele,young,adame等学者的测量研究发现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躯体概念[9,10,11]。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心。在美国,许多成名的大企业家或多或少都有体育经历。体育锻炼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self - efficacy)。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许多元素,即可以是认知的、社会的和身体活动的。自我效能最初由bandur提出,他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感到自我效能提高[6]。研究表明,人们对运动能力的自信心与完成这一行为的现实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经常锻炼者相比,非锻炼者对于完成同样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小的自信心。效能、信心、效率等在体育锻炼中均有体现。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消除与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改善心境,增加对影响心理健康事件的处理能力。因此,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
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感。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分散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认为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们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体抱怨中解放出来。
有学者认为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使运动参加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以促进思维的反醒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但是,哪种体育活动更能够有效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在学术界上仍有争议。
6.体育运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 ,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锻炼者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职务、层次文化水平,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7.体育锻炼缓解心理疾病
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根据ryan(1983) 的调查,1750 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12]。north (1990)等人对1969- 1989 年的80 项研究进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特别指出剧烈运动与缓慢运动有效地降低临床抑郁;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13]。拉方丹(1992)等人对1985-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焦虑、抑郁,对于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运动者参加运动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收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4]。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具有降低效应[6]。bosscher(1993)调查了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实验对象采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报告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的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自尊感增强。与此相反,剧烈运动(如:踢足球、打排球等)和缓慢运动(如:散步、慢跑)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方式对患者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4]。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专家说[14]。
三、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
1.内啡肽假说(endorphin hypothesis)
内啡肽假说是一种用来说明身体运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流行假说[15]。内啡肽是由脑垂体、下丘脑等分泌和释放的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具有与吗啡类似极强的镇痛作用,并出现欣。内啡肽能够使人振作、精神愉悦、引起欣,同时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运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左半球电活动在运动后降低,运动中和运动后生化活动的改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到愉快的水平。人体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60分钟以上) ,体内内啡肽能保持较高水平。在激烈的比赛中,许多受了重伤的运动员仍然能坚持比赛并得到好成绩,可能与内啡肽的镇痛作用有关。有氧运动作为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氧运动可以引起内啡肽的释放,从而能缓解精神疾患的某些症状,是最好的生理镇静剂。为此,许多坚持锻炼者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啡肽效应有关。这种效应还能影响到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2.胺假说(amine hypothesis)
运动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加强脑内单胺类神经突触的传递。脑内第一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基可以影响机体的觉醒和注意力,同时也与抑郁和睡眠失调有关。有研究表明,机体抑郁现象可能由于产生、传递、重吸收或代谢缺陷而损害了胺类突触的传递[16,17]。人体运动研究表明,抑郁病人在运动后,胺的代谢产物在尿中排泄增多[17]。最近的研究表明,尽管单胺假说在解释运动抗抑郁效应时过分单纯化,但它仍是可靠的[17]。仍然需要学界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这种似乎真实的假说。
3.结语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引起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注。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根据自身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安排适宜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但是,目前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推测和实证出发,很少有明确的结论。此外,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大量研究从运动项目特点、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到底哪种因素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尽管目前这些方面研究缺乏较明确的结论,但是,因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更深的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3] 毛志雄,王则珊.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维度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
[4]陈佶彧.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时代文学,2007,3: 246-247.
[5]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133.
[6]petruzzello s j. ameta 3/ 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 outcomes and mechanisms[j].sports medicine,1991,(14):8-10.
[7]roth d l.acute emotion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j].psychophysiology,1989,(26):593-602.
[8]wheeler d. the self- concept of participants in kayaking,skydiving and hand gliding [j].completed research in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1982,(24):33.
[9] schuele m k.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fitness in women to self-concept[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80,(40):5380- 5381.
[10]young m l. estimation of fitness and physical ability,physical performance,and self - concept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and physical fitness,1985,(25):144-150.
[11]adame d d,johnson t c,cole s p et al. physical fitness in relation to amount of physical exercise,body image,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college men and women [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0,(70):1347-1350.
[12]ryan a j.exercise is medicine [j].the psysician and sport medicine,1983,(10):11.
[13]north t c mccullagh p,tran z v.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18):379- 415.
[14]贺玉强.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j].养生大世界,2007,10:48.
[15]dunn a l,dishman r k. exercise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exerc sport sci rev,1991,19: 41-98.
篇7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二)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三)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
(四)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 能与家人和睦相处。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六)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有句经常说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老年人乐于认识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格的完整。人若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心理上的永远年轻。
(七)智力健全。智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感觉、知觉尚好,能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够记住必须要记的事,在正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中能有创造的欲望和表现等等。
二、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特点
(一)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较低。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较低,城乡差异较大。城市老年人各项活动的参与率均高于农村老年人。老年人参与的体育锻炼强度较小。城乡老年人散步的参与率最高,在70%~85%之间,其次是逛公园,再次是做保健操。可见,这些锻炼项目均属于静养性锻炼,锻炼强度较低。
(二)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年龄差异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育参与率越来越小。60~69岁这个阶段是老年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活跃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逐渐降低。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出于哪一个年龄阶段,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一般都集中在静养型锻炼上,且主要是散步。
(三)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存在性别差异。城市男性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种类上面倾向于较为剧烈的运动,而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和缓的锻炼。
三、体育锻炼(主要是静养性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一)认知功能。以老年性痴呆为例,从痴呆和非痴呆老年人两组人群的过去和目前的行为因素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
(二)负性情绪。休闲健身、静养性锻炼、经济保障、健康状况、家庭支持、受教育程度都是与老年人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的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与静养性锻炼,会大大减少老年人负性情绪的发生,此外,经济有保障、健康状况良好、受过良好教育者也是减少老年人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
(三)主观幸福感。据报道,经常参与休闲健身的城市老年人口,感觉“较幸福”的人所占的比例为68.3%,可以看出,娱乐性的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的心态是有正向影响的。步行、慢跑等静养性锻炼能积极促进老人精神健康,适度的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或忘却不良的情绪,产生快乐愉快之感,促使幸福心态的产生。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方法 现状 目的 学生体质 体育锻炼
1 研究目的
目前学生体质普遍的存在体质弱的现状,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密切关系,而高中阶段正是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不仅对学生现在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还会对学生一生有深远影响。
2 研究方法
2.1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做规律的运动,可以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据我统计青少年时期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学生成年后身高普遍比公式计算的身高要高出2~3厘米。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可以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可以控制热量的摄取量;有助于改善体型,因为运动可以调节松弛的肌肤,并减低脂肪含量,使你拥有健康的感觉;有助于消除精神的紧张与压力。
还有助于减少老化的现象,如高血压(这是导致心脏疾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与骨骼疏松。
减低青少年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可以减少人的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育锻炼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不可代替的成分,它调节和改善着学生由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健康效应。因此,世界上一些新的概念,如“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进入生活方式”“生活体育”等正在形成。缺少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就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健康的锻炼方式,也可使体育健身休闲方式向创造型、开放型转变,造就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体育锻炼是学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增强自身的意志品质,恢复体力和精力;体育锻炼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使学习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学生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中去;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更接近自然、接近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体现出自由开放精神,使其成为人们和睦相处的良方,其到净化学生身心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健康行为,促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治疾病发生。
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节器;体育可以舒缓现代社会竞争给学生们的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自尊是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自信则使人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会从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有助于从团队方面发展良好伙伴交往关系;个人项目如长跑、跨栏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待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精神的体现,在体育锻炼中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在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愉快、振奋和成就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体现成就的乐趣。另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部分。
3 结果分析
学生进行经常的体育锻炼可促进身体各个部位、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协调发展,长期坚持锻炼,会使各种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家长和班主任应积极带头参与,并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度的运动量可使学生产生愉悦和兴奋感,进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生是必须的。
4 结论与建议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起来的三维一体的健康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是其他健康要素发展的前提。而处在14~18岁的中学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此时期生理发展与心理兴奋及抑制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均衡的特点:此阶段是性的萌发到成熟的过程,由于内分泌腺活动的频繁导致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明显降低,青少年情绪普通较为不稳定,易冲动。另外,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焦点,他们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正处于发育之中的孩子们精神压力愈来愈大。长期的这种心理压力和困扰,引发了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高素质要求的需求。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etal,1990)。所以,对中学生应选择动作难度小、兴趣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来进行体育锻炼等对学生心理进行干涉。因为此类项目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他们之间协作配合,彼此有着共同的目标,每人占据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各自的任务与职责,并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与他人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焦虑干预治疗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及其体验。不良的情绪会导致焦虑。焦虑表现为令人不愉快、精力分散、失控、身体衰弱、消极的情绪状态。处在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多表现为考试焦虑,尤其在学期末表现突出。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其技能水平等特点安排一些单双杠、跳马、跳箱、等体操类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自信心得到加强,从而改善焦虑情绪。因此要让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那种全新的感觉将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使人的情绪心境舒畅豁朗。
三、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他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个性、性格、自尊等。同样面对一种困难挫折,性格能力较差的人,他对待困难挫折是消极的,进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绝望。而个性较强的人,他对待困难挫折是积极的,勇敢面对与正视,寻找对策,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教师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从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入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通过观察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变化及体质情况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释放心中的不满情绪,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南教育出版,2004(4).
篇10
关键词:体育活动;身心健康;影响;发展
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对于人民体质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为科学所证实,而且也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本文尝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简单讨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与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界和社会能力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感问题。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使他们产生冲动,这明显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对性的体验较为敏感、丰富,因此,在这一时期往往出现“早恋”现象。高中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与日俱增,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又不知尊重他人。
(2)人际关系问题。体育课很多是集体项目,需许多人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独自或两三人不参与而是看着别的同学在欢声笑语中活动,而他们则显得那样无精打采,抑郁寡欢;也有些学生三五成群搞狭隘的“小团体”,与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交友,开始吸烟、酗酒甚至吸毒。
(3)意志与抗挫折能力较弱问题。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思想开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却任性,自我控制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对新陈代谢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身体所需。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生概率。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四、体育锻炼对促进发展观察注意能力的影响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全面的观察,特别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法、节奏变化等,要由表及里,由特征到局部,再到全貌潜心观察,进而才能领会,模仿和演练。敏锐的观察力给技术的掌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总之,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坚持终身体育,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