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1 00:4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

篇1

1、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和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研究解决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成长的问题。制定有关措施,不仅要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重视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合力。

2、企业方面。

各个企业要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员工是企业发展主体的意识,形成员工的健康成长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竭动力的观念。切实将员工的成长、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紧贴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社会方面。

全社会要努力形成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氛围。城市人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新生代农民工,以开阔的胸怀去接纳这群城市的建设者,积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各媒体单位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掌握新闻报道主动权,及时准确信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客观、公正看待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消除大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二、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利益问题结合起来

在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方面要深刻领悟、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深入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将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教育同解决就业难问题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就业难、维权难、社会偏见和歧视是新生代农民工当前遇到的突出问题。专业劳动技能缺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加强对他们的职业规划教育。正确阐释经济发展前景,帮助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潮流,结合自身兴趣、志向、现有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并践行具体措施。例如,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业务素质、如何增强工作能力等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打算。

2、把强化维权意识和解决维权难问题结合起来

维权难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维权难的实际紧密结合,强化他们的维权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维权能力。首先,教他们懂得通过合同明确自己和用人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同规定,认真保护合同,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要第一时间和单位进行交涉,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承诺。在交涉未果时,能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利用司法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强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维权知识教育。

3、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结合起来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挫折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0-01

在人的一生中,有追求、有望、需求就免不了有失败、失望、失落。挫折与成功一样,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伴侣,是其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面对成功与挫折,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具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也要有面对和承担、抗拒挫折的骨气和勇气。因为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历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等待着他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呢?

1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简单地讲,就是困难和屏障;较为具体地讲,挫折是指,人们怀着自己的某种意向和动机,在意向和动机的驱使下在努力地去完成某一项活动,然在活动过程中,免不了会碰到自己当下未曾遇到过的、自己无法排除和解决的问题和因素,导致自己展开这项活动的初衷、意向无法实现,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并且会随之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与或多或少的失意情愫和反应。

挫折教育,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教育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以的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意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的斗志,磨炼人们的意志,指导人们自觉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人们战胜挫折和妥善处理挫折的能力。总归一句话,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揭示挫折教育发生、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综合性学科。

2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回望过去的近几年,社会中一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路扭曲了、变形了,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的小学生因不堪作业重负而以各种方式来自杀;有的小学生因不堪学习中的某次挫折而伤害自己身边的父母至亲;有的中学生因不堪升学压力而选择逃避,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有的大学生因抗挫折能力较差而产生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暂时挫折与困境竟选择荼毒生命;也有年龄长一些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自己承受不住而选择逃避,选择轻生(近年来,富士康员工跳楼就是抗压能力差的最好例证。)……一幕幕悲剧的演绎,无不说明当下很多人抗挫折能力亟待提升,无不论证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势在必行。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于是就形成了现在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的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度关爱与呵护下,思想解放、多才多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也比较广、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生活的环境比较顺利,所以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比较任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做事情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抗拒能力比较弱一些。然而,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祖国统一,兴我中华的历史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是时代的互换,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必然,其实施是势在必行。

3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实施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它的实施和进行需要且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3.1 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全部教育活动都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要做到并且也必须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要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2 渗透性和集中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渗透性原则旨在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挫折教育的不限时间性和不限地点性,换而言之,就是要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而且往往这种渗透性方法能够在无形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而集中性原则则是强调通过某些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项活动和训练,对受教育者集中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中小学校中常见的夏令营、冬令营等等之类的活动,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中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意在提高他们的承受各种艰难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然,渗透性原则和集中性原则二者各有利弊,各有千秋。所以,需要我们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高校进行。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大家都知道,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离开实践的了理论,毫无半点意义可言。无论我们再怎么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种种原理、理论,最终都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提高人们的抗挫能力,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决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

3.4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只有我们真正地参与其中,真正地融入其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其活动氛围,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乐真正的滋味。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当受教育者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一员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之效。何况,我们都知道,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外因,外在的环境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内因,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意识、主观的能动的人—— 教育者自己。所以,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意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36 — 02

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1. 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这样,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熹格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规律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进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其要点包括: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验的道德良知视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人所具有的,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

2.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知与行的先后及难易问题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问题,许多先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认知比较困难,“知难行易”;有的则认为认识问题比较简单,而切实去实践则非常困难,所以提出“知易行难”;有的认为应该首先认识问题,方可去操作,也就是“知先行后”;而还有的认为知识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先去实践而后才是认知,是故“知后行先”……程朱理学的朱熹提出“知先行后”之说,针对于此,王阳明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第一次提出“知”与“行”是统一的。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不仅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是同一个功夫,知行并进不可分离。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一个不会烹饪的人会背菜谱,一个不会打拳的人却会背拳谱,这种知并不是真知,真知是确实知道怎样去做得很好的实际行动。知行只是同一功夫的不同方面,或者说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同一进程。王阳明提倡知行并进,既反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

王阳明提出此观点针对的还有当时整个官学体系以及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做法而言的,他认为功利之风之所以成行并相扇成习,原因在于国家取士与士人读书应试,都将知行截然分作两件事,八股取士就是“以言取人”,很少有人真去砥砺圣学境界,像练武一样一招一式地去实练,只要能背会拳谱就能选拔上去;会背圣贤语录便是知孝悌,真知与否无人过问,最后的结果是人成不了“真切笃实”的人,国家也选拔不出“真切笃实”的人才。因此,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一的观点,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颓靡世风。

二、“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知行合一”与思想品德的培养

知行合一思想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学说。从道德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当代大学生受到众多社会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当代的大学生还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责任心、感恩之心、言行不一,太过浮躁等。各个部门虽然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展开诸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但许多学生却也只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具体的内容并没有进入到大脑中去;还有许多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能说出来很多,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却是执行的另外一套道德行为标准,也就是说,对于道德规范等知识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认知,更不用说按照这些规范去行了。

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融入“知行合一”的思想,让学生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思想道德规范,同时要真正的身体力行,只要做到了所说的规范,才说明做到了真正的认知,不仅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2.“知行合一”与知识的习得与践行

“知行合一”另外一个层面包含的意思是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也就是哲学所说的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王阳明深切知道二者统一的重要性。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纵观其一生,不仅思想为集大成者,与孔孟朱并称,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年轻时的一个故事:王阳明立志要做圣人,却不知从何做起,看到程朱说要格物致知方可成为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终有豁然贯通,体贴出“天理”的一刻,那时就是廓然大公了。为了追求真理、成为圣人,达到廓然大公的境界,王阳明践行程朱的观点,开始格竹子,连续七天坐在竹子前面思考。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王阳明正是做到了“知行合一”,通过具体实际的行动来检验认知的准确性。

而当代的大学生在经过四五年的大学学习后,得到的却只是一张文凭,专业性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深刻,许多学生在面试工作回答专业性问题时总是模糊不确定,更何况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了。在面对处理实际问题时则过于理想化,并没有将所学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来,没有行的能力,对于知也就一知半解了。所以,当代大学生面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也应做到“知行合一”: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探索,追求真理;同时多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各项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自身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高等院校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也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工作,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任课老师的品德、人格魅力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知行合一”,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课堂教育也不应还是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不断推进课程改革,通过不同形式的讲述,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大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3.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大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良好氛围,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同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同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知”与“行”两者的统一,要既注意“知”的引导、灌输和教授,也要认真督促学生的行动,真正做到“知”和“行”的一致。同时,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培养和树立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的学习热情,将“知”与“行”落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四、总结

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宝库,许多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千年传承中亦教授出众多优秀学生,这些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行之有效,在今天仍然不失为难能可能的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价值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方式、方法上有重大借鉴和应用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匡亚明,张祥浩.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杨国荣.杨国荣讲王阳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罗佳,翟利鹏.知善知恶是良知—从王阳明思想的影响看当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才智,2012,(21):167-168.

篇4

从微观层面看,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西方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等通过互联网大量涌入我国,这些非本土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学生而言,所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新环境和新情况以及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为了适应当前高职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就尤为必要。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方法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1.观念创新是重要保障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相比于名牌高校学生,高职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心理压力较大,叛逆心理更强烈。其在就业方面同时也承受着不小负担。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讲究教育方式和手段,积极进入学生世界,了解思想和心理活动。这要求相关工作者首先应给予其更多的帮助、支持、理解和包容,使自身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尽量使姿态放低,努力达到亦师亦友的良好局面,如此才能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开展,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得以有效促进。其次,尊重学生的核心需求,将其个人追求与教育目标实现有效融合。伴随当前网络时代的席卷而来,各类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而且高职学生向往个性张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加应尊重其内在核心需求,客观理智地深入同学生活中,使其兴趣得以被了解。在此基础上,寻求与其存在共鸣的教育目标,从而最终使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目的得以实现。最后,转变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角色认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除了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外,教育管理工作者还应改变传统的角色认知,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心向学生主体转移。用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影响学生,提高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内容创新是坚实基础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作为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我们的思想工作内容应随着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对于在校的高职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教育的理论教条,创新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当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还要借助易被学生接受的,具有时代感的先进文化思想感染学生。进而做到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3.方法创新是有效手段

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内的党团建设工作。作为我党的后备力量,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应该将其所有工作紧紧围绕于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为我国生产及服务的第一线,高职教育培养了大批具备全面素质和基本职场能力的专业人才,故要对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强化。团建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在于其党团组织是否成功建设,将使在学生中的学校、教师形象和相关制度在思想教育中能否顺利开展受到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积极心态;除此之外,团建工作的进展程度也衡量着高职学院的办学能力与效果。综上所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正是值得重视的团建工作。同时,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党团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是汇集社会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企合作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关键工作和核心宗旨是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型人才,使其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培养能力,同时兼顾实用性和综合性。同时,高职院校可到社会上亲自寻求来自校友、慈善家和企业的更多合作支持,充分收集和利用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深入进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着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进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绝好创新途径。

三、结语

篇5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要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所具有的单一性、关联性与内在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关于要素的约束条件,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讨论中,三要素说①、三体一要素说②、四要素说③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百家争鸣中为数不多的无分歧问题。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已足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必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的始发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讨论并不试图用这对概念替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称谓,或者套用哲学认识论的概念将问题复杂化,而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论分析,更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特殊性,确立平等待人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先在地被规定了的。

因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做静态描述的时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适当的,更准确地说是够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的内在运作机制,就其内容指向而论,本质上是认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特定的认识系统。这个系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的内在机制。在这个系统中,就施教过程而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其基本功能是主体的功能。他们实现活动的前提,在于正确地认识其教育的对象;其活动的过程,就是同受教育者交流信息的过程,其活动的结果,不但使受教育者的认识有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也总是同时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受教育者,其基本属性,是实践和认识客体,具有客体的功能。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信息、实现认识、检验和发展认识的直接对象。这种主客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已经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本质。

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都是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实际活动着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关系。客体也具有主体的属性,主体也兼有客体的属性,从而双方都各具有主、客体二重性。这样,从地位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从属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受教育者是“主体性”客体,这就构成了世间主客体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类。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研究的特殊问题。所以,当我们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要素加以指明和概括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机整体的主要组成要素,它们是原始的,不加评论的。而当我们超越了实体性论证,进入认识论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具有的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使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时,需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概念,以便更加清晰地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系统中,主体和客体在它们的对象性关系中,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和运动轨迹。非如此,不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作用进行深刻的描述和科学的定位,不能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

二、受教育者在什么条件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

当我们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之后,争论随之而来,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歧主要不在于教育者是否可以成为主体,而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能成为主体。重新分析既往观点、存在问题及诸争论在方法上的缺欠是走出困惑的关键。“单一主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但因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主动性而陷入片面性:教育者主体说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只看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把这种主导作用绝对化,导致否定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使教育效果弱化。

受教育者主体说,如美国杜威、柯尔伯格,瑞士的皮亚杰等人坚持的受教育者中心模式把受教育者的作用强调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否定教育者的主导、引领作用,导致道德自发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双主体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这种观点是“双主体说”最普遍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符合哲学认识论中关于主体的界定,即双方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成为主体。“双主体说”在理论上论证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在实践中提升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对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双主体说”(包括多主体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相对主体说,它混淆了主客体的基本概念,有泛主体化倾向。“双主体说”混淆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和进行自我教育时的主体作用的界限。“双主体说”在实践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因为教育者是受国家委托承担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代表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教育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虽然受教育者(学生)起一定作用,但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而不是相反。

“双主体说”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同时,“双主体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两个主体,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中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与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的转化。“主体际说”的另一种表达即“主体间性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P359)这里,主体间性说对于客体的表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认为:主体间性的客体是教育资料。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但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为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无论是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问题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因此,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需要重温以下常识性的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主导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起主要和支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活动的发出者、主动者,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为达到教育管理目的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和方法具有主导的性质;创造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前瞻性是指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预见受教育者思想的未来发展,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界定,其出发点是就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显然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工作关系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它也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赋予对方以自身的规定性,或者说按照主体的要求去努力塑造对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在现实中活动着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可塑性和受控性。

受教育者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其主体性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被泯灭,这种主体性表现在:第一,受教育者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这种自我意识的程度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中的投入与参与程度及自觉接受教育的态度。第二,受教育者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发展和完善自身,以达到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第三,受教育者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即把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作为自己的检讨对象,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和行为动机,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的这种自我省察能力是使教育与管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第四,受教育者具有内在的价值尺度。在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关系中,内在的标准和尺度只属于主体一方,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客体的一方也同样具有这种“内在尺度”。这一事实应该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任意地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替代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上述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能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上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讨论中,之所以出现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等对主体和客体认识上的许多不同理解,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

因此,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第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即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以便集中搞清问题。正如不把特定的因果关系从联系着的因果链条中暂时分离出来,就不能最终确定一种现象是原因还是结果一样,我们不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进行分解研究就不能确定哪个是主体,哪个是客体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分解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连接、相互交融的两个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在考察主客体关系时应该从特定的视角来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而不能同时观照两个过程。虽然,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交融的。但正像任何事物的质和量在现实中是相互结合的,没有脱离了质的量,也没有脱离了量的质,但我们仍然可以给“质”、“量”、“度”三个概念在理论上做出分解一样,这种理论上的抽象与剥离对分析问题是必要的和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接受过程虽然在实际的操作中是不可能分离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进行理论上的剥离,确定研究视角是施教过程还是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如果同时观照这两个过程,随意转换视角,则不能说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成为主体:一是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的视角来说,受教育者成为主体。受教育者从已有的思想基础出发,在接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对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内化、整合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思想认识、品德修养,不断推进自身内在精神素质建设,不断进行主体重构,实现思想品德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由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手段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规定,而是由受教育者自己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设定,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外在教育向内在疏导教育转化,根据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把外在的压力变为内在的动力。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来看,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而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种角色主体。角色主体是说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人规定了用于表现这种位置的行为模式,并有一定的行为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主体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通常意义的主体相比,它的显著特点即,它是一种具有“客体性”的主体。它的客体性集中表现在:在它发挥主体功能时,同时被它的教育对象审视,并且受着社会角色身份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为社会所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角色主体,它的活动,不是纯然自主的个人行为,而是为社会所支配。在我国,这种社会力量,就是社会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集中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为党的纲领、路线所武装,具有相应的思想认识定势,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

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是获得性主体、实践性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不具有绝对自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必须遵守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如不能向受教育者(学生)传播非国家意志的非主流的价值意识。如果违背了规范性的要求,就丧失了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必须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的落实起到保证和服务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要接受受教育者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在工作中被受教育者的审视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具有素质优势,是否有“资格”担当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言行一致,一旦受教育者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言行不一的评价,就必定缺乏信任感,产生防御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易于沟通、是否平易近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是自查反省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在受到社会力量支配、制约和工作对象审视的同时,还借助这种支配、制约和审视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检、自查、反省,使主体作用成为自检、自查、反省的对象。比如:是否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否动机纯正?自己活动的出发点与教育管理对象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效果如何?这种借助社会力量的支配、制约和工作对象的审视作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自我剖析,是一种以自我为对象的认识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客体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然而它的主体使命为社会所支配,它的主体活动处于客体审视和自我检查反省之中,这就使它同时具有客体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种带有“客体性”的主体。[2](P46-50)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特殊性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朝气,渴望得到肯定与关注。微博在大学生中迅速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博入门门槛低,信息传播快捷

微博信息简短、精炼,对文字功底和技术能力几乎没有要求。大部分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可以对各种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也可以是简单的一句问候或是一个符号,都能与自己的关注者形成互动。同时,微博信息具有即时性特点,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登录微博就能瞬时看到更新的信息,非常快捷。

2、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微博除了可以文字,还可以广泛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通过微博平台,可以即时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满足现在学生全方位的视听体验。同时,由于智能手机普及,操作方式多样且便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抓拍,再通过网络。这样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间接成就了一个全民记者时代。

二、微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积极对话的过程。微博是一个交互性、开放性都很强的交流沟通平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同一对话平台,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出现,这就打破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界限,使教育双方都有充分话语表达权。通过微博这一平台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心理距离大大缩小,双方都可以自由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加深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教育者能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展示自己的思想,使受教育者在对话交流中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影响。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积极主动的营造和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舆论场,利用微博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教育效果。与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同,微博的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一条微博,受关注的学生会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异地文字、视频的交流和沟通。新形势下,网络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思想政治老师应转换观念,利用“微博”开展相关活动,缩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受教育者更主动和愿意接收教育并积极参与。“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记录身边的事情,和点点滴滴的感动,这就是我们140个字的碎语人生。”腾讯微博的广告语极好地诠释了微博自由表达自我的特点。学生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第一时间自己观点和立场,无需长篇大论,逻辑缜密,短短数语的表达既符合了当前学生的习惯,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悟,满足了学生在重重压力之下需要自我表达的需要。

三、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学生的粉丝,利用微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的集合点,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微博的播报功能,实时的在课堂上一些有利于宏扬社会正气又能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信息,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主动出击,造势引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式存在,教育者通过相关信息进行说教,在传授过程中处于“一言堂”状态,仍然将学生置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这无疑是传统课堂教学在网络上的镜像。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变化,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军事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些变化也影响到军事院校学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1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军校学员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而且军校学员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面对新的情况,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显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第二,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新的挑战。当代军校学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并且能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创新,更新和加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面临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学员通过其它途径可以随时查到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对全球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2.1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第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突出时代性。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将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以吸引学员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手段费时费力、节奏慢、效率低,知识容量少,积极思维少,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学生却云里雾里,心不在焉。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重视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要取得好效果,仅有教师生动的语言还不够,还需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像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课堂的现场感、新鲜感、真实感和趣味性。

2.2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需要创新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立足民族性,引导学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抱和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要进行道德意识教育。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遇到新的挑战。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方位登陆,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也会普遍输入,这将使部分人的民族情结弱化。因此,必须重视用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强化道德意识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特别是对学员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还要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如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道德等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于一体的公民。

篇8

要改变过去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不当做法。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强调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调动受教育者学习书本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还要鼓励其尽可能多地参加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大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使人脑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6]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得到开发,通过大脑去思考,从而形成了理论的东西,这样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与社会实践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并为实践服务的活动,是人之生命存在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它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效。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谈,而是要通过其教育活动的展开,实现社会关系的改变。实践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8]由于“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并且“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9]人们所形成的“观念、思想等等”,要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决定或制约;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要以“物质行动”,即生产实践为基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实现人社会关系的改变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社会关系的改变与发展。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与环境,构成了多样、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向着一定目标,遵循一定准则,发生着改变,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人的思想提高,推进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0]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们彼此都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而结成关系,共同存在,其结果不仅改变和发展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改变和发展了周围环境与社会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须促进教育双方思想与行为的提升和发展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不断结合学生的需要,不断与时代的要求同步,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实践练习,并且采取精品课程等先进性教学方法;

第三,专业教师人数逐渐增多,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按国家一比三百五的比例配置,骨干教师的培训和一线教师攻读在职硕士的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四,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完整。新课程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少重复课程,精炼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更加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上的不足

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揭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合理。关于“两课”的内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不理解其内涵,学校领导不重视,“两课”的内容门类过多导致教学课时紧张,并且也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存在大量的重复。学校领导在本学科的科研和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二)高校所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滞后。目前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大多偏重与理论的介绍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实践性和生活价值,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种类较少,各教材的编制又采用同样的模式,相同内容的相同方法介绍,使得学生在多年的思想政治学习中产生视觉疲劳,似乎在不断的接受相同的内容,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仍表现为灌输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口中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理论研究成果。这种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知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践需求。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必须坚持服务学生和以学生为本,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于血红色呢个的生活和成长,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做到在服务中育人,通过改变教学改革相关人员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教育,变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育,成为吸引学生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一改”、“二突”、“三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改”指的是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浅显单调的不足,具体指改变以往关于学生思想发展和生存方式的教育不够完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单薄的地方,在教学中既要用科学的精神又要同时采用人文精神教育学生。“二突”指的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用的观点对学生思想的指导,将会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人。

(三)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一多”、“二新”和“四式”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多”指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扬弃,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形式。“二新”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采用新的教学工具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随着电化教育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恰当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技术为对教学起到恰当的补充作用。“四式”指的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

(四)师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保证。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榜样。培养一批坚信、具有深厚的理论和认真践行马克思理论的教师队伍,是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的信仰是首要保证,只有坚定的信仰才会认真学习理论,才能灵活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认真践行理论的教师其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教材。因此,在新时代,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专任教师的素质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品质和专业知识,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国情而学贯中西的理论家,开展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发展专业素质优秀积极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才能突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瓶颈,取得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建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2] 俞玲,雷儒金.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理论月刊,2006(02).

[3] 鲍宇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寓教于乐

一、加强自身建设是基础

1.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形势下,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政工干部,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锐利武器,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达到学以致用,使政工干部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水平较高。

2.政工人员要自信自强自立。首先,政工人员要有自信心,要理直气壮地进行工作。一是相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于党、于国、于民、于学生大有裨益的事业,消除在新形势下搞思想政治工作“低人一等”的糊涂观念。二是相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认真研究与探讨便可大有作为,纠正搞思想政治工作“没出息”的错误认识。三是相信只要有领导的支持,自己就有能力搞好这项工作,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其次,要自强自立,就是说,要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学校政工人员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工作实绩及威信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

3.政工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基本手段。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言传”即“说教”是需要的,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说教”的水平,拓展“说教”的形式,丰富“说教”的内容,增强“说教”的效果。但“说教”能否起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工干部的自身行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更能影响师生的思想。

4.政工干部要团结务实。政工干部团结务实、依靠群众、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做好工作。如果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各项工作都将成为空谈。

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关键

“要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既可以消除“淡化”影响,又可以制止“简化”行为,还可以医治“软化”顽症。其次,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可以从宏观上造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扩大工作影响力。再次,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可以调动政工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他们大胆工作,放手工作,坚定地开展工作。

三、“感情投资”是保证

在和学生建立真挚而牢固的感情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平等的关系。这是架起感情桥梁的关键。我们要想与学生沟通感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使他们不感到高不可及,并不难以接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

2.恢弘的肚量。做政工的同志要具有“宰相”的肚量,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给他们创造改正的机会。我们不能想象学生的一切言行举止都那样循规蹈矩,那样符合自己的意愿。当对有些事情看不惯的时候,甚至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或者对待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都应给予必要的宽谅,而不要抓住“辫子”不放。当然,宽谅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有了这种宽谅,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一片深情,引起他们改正错误、加强修养的欲望,“宽者得众”的道理也许就在这里。

3.理解和尊重。要求理解、渴望理解是学生的共同心声。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社会的理解,当然也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唯有理解才能情通。要理解必须有了解,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去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否则学生感情的心扉就不会向我们敞开。学生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自尊自重固然重要,但“他尊”也许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先尊重自己的学生,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一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损害师生间的感情,使工作陷入僵局。

四、活化教育内容,寓教于乐

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善于抓住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归属需要,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向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精心设计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让更多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展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览、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他们的法治观念。通过安排社会调查,使他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突出社会教育功能。这些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竞争机会和显示自己的智慧才能的机会,满足了他们的各种需要,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且还从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陶冶了情操,从而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延喜.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