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SEFC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我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要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3.广泛参与。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1.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2.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两种: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综上所述,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篇2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 把握学生心理,重视兴趣与欲望的激发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师生情感的作用,但兴趣更多应来自数学本身。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存在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 保持质疑问难,促进创新细节的把握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创学界的共识。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被动消极地听课,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式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我们习惯于一种“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通过提问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能促使人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上,这种认识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以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表面来看,一题多解也许耽误了较多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四、 注重参与,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篇3

一、反弹琵琶,进行逆向思维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之类的参考书,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毫无新意。因此,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

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相传“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二、合理想象,进行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让思维由此及彼,从侧面进行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如写《和你在一起》,有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和你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以及得到的帮助……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反映“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的问题,由于运用了侧向思维,创意新奇,别开生面,而获得了满堂喝彩。

三、打开思路,进行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打开思路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进行多向思维,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这就为立意的独到奠定了基础。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材料: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南郭处士齐宣王闵王其他乐师,但由于对这个故事太熟悉,立意时往往只局限于南郭的角度,形成了思维上的定势:不要不懂装懂。这种思维不能说错,但缺乏独到性。如果我们打开思路,进行多向思维的话,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如:从齐宣王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反对的观点;从齐闵王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引出竞争机制,杜绝滥竽充数的观点;从其他乐师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反对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观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作文的奇、新、美。

篇4

【关 键 词】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0-03

“世界正在从崩溃中迅速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地理政治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传播交往方式的冲突,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观念。我们不能把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硬塞到明天世界的胚胎。”[1]因此,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推陈出新时代之中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创始人布鲁纳曾强调:“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仅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都要从中学习和领悟到新的东西,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就我个人而言,在人类生活的壮观行列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政体,而是有创造力、有感受性的个体和人格。当一般群众的思想陷于呆滞、感情陷于麻木时,这种独立特性的人却能创造出崇高和卓绝的东西。”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思维是诸多思维活动中层次最高的,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创新思维是一种在不断更新或改变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新事物,以此来解决人类所未涉及到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时光飞逝,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把握住变化,在变化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获得对事物全新的认识。二是首创性和独特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般思维活跃流畅,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解答问题快捷且见解独到。他们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实践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把自己大胆所想所猜的假设付诸行动时,若他想出来的假设能变成现实,那么这将会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能力。同时,极具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也必须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因为空想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将所想的化为现实,才能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而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比如个人的气质性格、家境环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且相当复杂。本文仅从笔者平时生活接触到的领域进行思考,提出几点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想法,不一定全面,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了解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他的想象力丰富吗?他好奇心强吗?孩子的思维能力一直在提高吗?为什么他喜欢玩多过学习?你可曾想过你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学生吗?你是不是一直在强迫自己的学生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你一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领导者,你让学生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却可曾想过如此就扼杀了孩子探求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的扑灭?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个体从出生到12岁期间,可分成3个阶段:幼稚期、儿童初期和儿童后期。每个阶段的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喜欢玩的游戏,学知识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了解他的一切弱点和伟大之处,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伟大精神上的要求……只有这样做时,他才能从人的本性中吸取教育影响的手段,而这些手段都是极大地手段!”[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处在发展期,他们接触到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喜欢什么都想要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不要因为学生问过多的问题而感到烦躁,失去耐心。因为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发现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学生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打压下去,会造成学生不敢去问、不敢去想,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如果当学生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这个怎么用?”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耐心帮助学生解答。如果遇到教师自己也不知道的,可以告诉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当今的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好奇心会相对减少,但是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学生打开学问之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生活中问题的答案往往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有很多个。教师要抓“想象”训练,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所观察到的表象再创造出新的形象,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时,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把握住核心知识,其它时间只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思考、分析、归纳,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复旦大学创办者马相伯曾回忆,自己儿时最喜欢向长辈发问:月亮是活的吗?月儿生在哪儿?到了初三四时,他又问:为什么只有半个了呢?那半个上什么地方去了呢?但不幸的是,他的这些问题要么受到长辈的呵斥,要么长辈们就是瞎答。他后来从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认为现在的父母或者幼稚园或者小学阶段的老师“一,要十分小心地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利用他们这种幻想力发展他们创造的天才。二,对于儿童的发问绝对不可表示丝毫憎恶的态度,不可有丝毫憎恶的心情,应当小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成人看来极无理由的问题,都要设法指导他们。三,父母和教师对于儿童的说话一定不可造次,要处处诚实不欺,更不可用鬼神的话来恐吓他们。四,不要用食物的赐予或禁止为赏罚儿童的工具,因为这么一来,便种下了他们后来争名夺利的祸胎。”[4]

(三)注重生活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在他的影响下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取决于生活的变化。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让课程回归生活。可见,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同时又将受教育所得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从课内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学生要获得创新思维,就必须先参与实践,只有学生积极实践,才能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将毫无意义。其次,如果当学生能将自己所设想的事情变成现实,就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引发学生再一次创新。这正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的过程,同时也将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兴趣盎然、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学生不一定要通过学校这样的途径来增长知识、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最后,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中心应侧重于对生活有用。教学应该为学生生活所需要、为学生思维发展所需要,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发挥哲学、艺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是一门对人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学科。首先,“人的直觉思维定位于大脑右半球,而艺术直接关系到处理空间图形、色彩、声音的大脑右半球,因而它是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5]其次,创新需要跳出模式思考,而创新又是艺术的生命。在通过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通过自身的体会,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特地鉴赏。学生在进行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体、音、美、劳等的教育,实现自身创新潜能的开发,比如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曲目并试图将其表演出来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加入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的创作,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需要有创造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艺术教育在创新思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开创人类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人类之所以会不断向前发展,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科学,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哲学体系的建构,因此学生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比起其他学科来,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更纯粹、更直接、更彻底地符合思维的本性,它能在最高的思维层次上培养和训练人思维的辩证、理性的素养和品质。但目前学校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的哲学教育一直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我们通常把哲学划到政治的门下,并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当前的哲学教育急需我们深思并进行改革。

(五)小结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潜心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而且教学时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准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其次,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最好也要多多采用对创新思维教育有帮助的,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最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也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适时催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注 释:

[1](美)托尔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2]智邦编.人类怎样拯救自己[M].花城出版社,1988.

[3](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而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假设,细致推敲,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新方法等等[1]。药理学课程,大都是对前人知识成果的传播,不具备首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抄照搬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因此需要努力创造一定环境、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知识的原理,并利用理论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特别是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死记硬背或大量做题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善用互动式教学

1.1 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的去研究和探索。而这种研究和探索就是创新行为的先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药理课中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同学对知识点产生好奇心理而展开讲解,如大家知道疼痛是怎样分型的吗?然后,举几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疼痛的例子,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好奇心,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1.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有简单到复杂一层层的剖析清楚,引导学生学习,开动脑筋,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对新知识能很好接受并理解。

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理论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开展讨论,有利于达到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启发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学生通过讨论找到重点和难点以及了解整个知识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消化理解并掌握。

1.4 利用“冲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药理学知识中,有一些知识从字面上理解是矛盾的,冲突的。利用这些看上去不合理的冲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他们思考。比如,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是致心律失常,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帮学生重头梳理本章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佳。

2 实验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培养观察力

实验虽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做任何事都要在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开始的。因此,实验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首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药理课教学中,对某些实验现象,认真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如:小鼠的疼痛反应、惊厥反应等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

2.2 培养团队精神

药理学实验大都是小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按步骤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3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小问题,对突发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说明。达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挥创造性技能的目的。

2.4 培养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教导学生所有的创新思考和活动一定要认真严谨,均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这样的结果才会真实可靠。要坚决杜绝胡编乱造等不严谨行为。

3 结语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都在大力强调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于药理这样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以适应这种培养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开展特色性教学活动。

篇6

关键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恰当合理的提问;培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46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中学教学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就中学生而言,创新并不是指大发明和大创造。笔者个人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尚未讲到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看作是一种创新。

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改革,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政治教师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心理轻松,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创新兴趣也逐渐得以培养。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就是必须摆脱以往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克服那种“轻德育、重智育”的错误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使导入新课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充满好奇地投入学习。在教学环节之间也要衔接自如,让学生一环扣一环、津津有味地学习下去,从而获得意外的惊喜和进步。在结尾时,应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有充分想象思考的余地。

其次,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歇后语或俗语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让相关的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摒弃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与讨论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学习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开启创新之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恰当的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合理的提问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力。

首先,设疑启发。

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当学生的思维停滞时,我们教师还要巧妙地进行设问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在讲授《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框题时,可通过逐步提问,引导学生把握“中华文化的意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知识点。

其次,鼓励提问。

不断地提出新奇的问题,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好奇与探索是人的天性,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不注意鼓励,甚至会挫伤、抑制学生的好问心理。由于问题意识的丧失,学生越来越服从于教师与课本,越来越乐于接受现成的、无需思考的答案,从而扼杀、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化解学生害怕出错的情绪,允许学生出错,给予学生重答、补充的机会,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探索新思路、新思想。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耐心倾听,决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的新奇念头,要给予赞扬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此外,还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兼顾两头,让全体学生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培养创新思维

与开卷考试相适应的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答题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主张。特别是联系社会实际或学生实际的问题,一定要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独到,有创新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化,较快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益处。如讲授《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一框题时,在讲清课内知识点――创新对个人、国家的意义后,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青少年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深入。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引导学生通过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一般能想到: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或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等。在肯定学生们观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学生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学生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应从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如日本核辐射后,群众哄抢食盐,可启发学生结合“人口素质”、“从众心理”等教材知识点理解;校车安全事件,可启发学生结合“未成年人保护”、“生命健康权”等教材知识点理解。

篇7

关键词:中学教育;创新思维;数学教学

在中国,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的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如果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良好,就会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领悟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否则,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会很吃力。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就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以在提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1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创新思维就是首先将目标设定后,以已有的信息为条件开发可利用的思维环境,获得更为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成果。这个的过程中所展开的思维活动不仅新颖,而且品位比较高。比较于传统思维,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综合性、多向性的特征。创新思维的独创性是对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即思维主体不再遵循思维定势,而是对常规的思维模式敢于质疑,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主张。干预创新是达到创新思维的独创性的关键条件。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是所设定的思维目标、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过程都打破陈旧的套路而更为新颖[1]。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就是思维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根据主体需求调节各种关系,即思维主题要能够对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协调,仅仅关注个体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整体把握是不够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以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思维要具有多样性即是指创新思维要根据需要而灵活运用。创新思维的思路是开放的,对问题的解决也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思想观念,而是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思路不够顺畅,就会将原有的思维方式转变,尝试其他的思维方式以寻求新的问题解决方法[2]。

2中学数学的创新思维教育方法

2.1运行科研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在课堂创设科研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研究课题内容,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运用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数学知识探究课题中的问题,可以促使小组成员在一起各抒己见,共同商讨问题解决方案,学生的思维此时是开放而灵活的,会产生很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解决方法,不仅使数学知识得以应用,而且还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以提升[3]。与此同时,学生还会认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集体合作的观念得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够也会增强。随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会积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数学论证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问题探究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2.2运行层次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的数学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和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效果对学习方法做出调整。数学考试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数学考试成绩介于60分至80分之间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数学考试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对A层次的学生和B层次的学生展开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要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各种问题。对C层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就可以运用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数学课堂更为生动而有趣,从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他们从课堂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比如,1992年,中国发射了代号为STS-49的奋进号航天飞机,是在固体火箭助推器的作用下离开地面的。瞬间速度:10s时的速度为185fi/s,15s时的速度为319fi/s,20s时的速度为447fi/s,59s时的速度为1325fi/s,125s时的速度为4151fi/s。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将火箭发射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起来,然后将视频定格在发射期间各个时段的图片上,提出问题,当航天飞机离开地面135s时,火箭距离地面有多高呢?让学生以形象思维思考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非常有利。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学教育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对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卿召端.基于创新思维培养和中学数学教育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2):148-150.

篇8

1兴趣对创新思维的引导

兴趣作为人类最好的老师,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够指引大学生将心里活动与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药学类人才在提升社会公众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药学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大学生的现况并没有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而相应好转。旷课、逃课、逃避做实验以及上课时老师提问无一人回答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兴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难题。为此,教师可借用公众的追星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穿插介绍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维尔纳,被称为配位化学之父,他是第一个认识到金属离子可以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结合以生成相当稳定的复杂物质;如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韩福来•戴维发现钙、镁、钠、钾等元素;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从菊科艾属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或许对专业很喜爱,或许对专业很迷茫,教师作为主导者,具有导向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鼓励怀疑,很多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怀疑,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对所讲内容提出疑惑,教师应积极鼓励,引领学生去探索,追根求源,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达到茅塞顿开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教师应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努力,人都被认可的心理,如果学生为解决疑问积极寻找方案,不管结果如何,教师均应给与适当的肯定,教师的肯定不仅仅给学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一良性循环。

3实践对创新思维的拓展

篇9

一、??设情境,诱导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新课引入,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不仅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产生美感,而且能提供丰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二、灵活训练,促进思维

思维训练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动口的主要内容是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操作中使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更好发挥他们创造性。

三、联系实际,开拓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提出生活中学生能观察到的有关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思维。例如: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屋架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行呢?罐头盒为什么是圆柱形,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呢?等,结合教材巧妙恰当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思维推理过程,不仅达到了设疑引趣的目的,而且扩展了知识面。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些疑问来带动学生去主动地思考,最好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质疑。事实上,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次,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自觉地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促进。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做孩子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把知识囫囵灌输给孩子,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孩子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育者,留心并重视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孩子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弗里德o海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不仅为幼儿营建一种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民主氛围,还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的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如:教师出示“8只鸡图”,让幼儿观察思考: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种类分:母鸡7只,公鸡1只;有的从颜色分:白鸡6只,黄鸡2只;有的从方位分:树下5只,草地上3只;有的从动态分,4只低头吃食,4只抬头觅食等,因此列出7道应用题,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由此及彼,由点至面地思考问题,达到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幼儿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激励环境中得到训练。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有的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情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质疑问难,引导求异思维。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涉前人所未涉之“禁地”,另辟蹊径的结果,预示着新的起飞。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如:幼儿玩“穿珠”,开始,幼儿只会按颜色、大小、形状、厚薄进行单一分类。教师引发幼儿质疑:除了按物体一种特征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幼儿更深入地思考,有的幼儿会按两种特征分类,大的、红的木块放一块;有的幼儿会按三种特征分类,小的、薄的、绿色的木块堆一块……。

在其它分类活动中,幼儿逐步探索还可按物体的材料、功能、物体之间的联系等来分。答案越来越丰富。幼儿在质疑、释疑,又质疑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