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德育网络。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应向社会更深、更广延伸,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成立了以家长委员会成员、法制副校长、校领导班子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德育处、班主任为德育工作阵地。同时,为了使校内外形成合力,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向家庭、社会延伸、扩展的新格局。既要抓学生和教师队伍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又要抓校外的二支德育队伍(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一个社区教育点和一个教育反馈单(家校联系单)。 教师是德育系统的主导因素。教师要做到: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讲师德、育新人、讲奉献。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条例。对青年教师,让他们到重要的教育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而老教师则加强分类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从而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2、 重视德育软件校本开发和硬件建设
近年来,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呈急剧上升之势,种类和数量成倍增加,但遗憾的是德育软件的开发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解决的措施之一是进行德育软件的校本开发。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德育资源,把每章节的德育资源通过适当的形式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各学科德育渗透参考书》,作为教师备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根据《各学科德育渗透参考书》制作系列德育素材课件、积件,建立《多媒体德育软件资源库》,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用,使德育渗透保持规范性、经常性;根据使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将初步成果综合提炼加工,制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德育软件,并上传至德育专题网站的"德育资源库"中,使之不仅可为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提供帮助,也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硬件建设是保障学校网络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大相应的投入。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设备,努力将互联网与其它网络如闭路电视网和广播网等紧密结合,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应用;要量力而行,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建功能较为齐全的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差的学校可实行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电教室或单机上互联网的应用,以获取丰富的德育资源。
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在时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不仅限于班会、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时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延长学生接受德育的绝对时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在空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的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的电子网络化改造。如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页,开设了"德育政策法规"、"德育资源库"等栏目,并与相关德育资源网站链接,如中青在线、网、迟雅青春热线、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等,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设立"德育论坛"、"德育成果展示"、"教师频道"等栏目,让师生参与发表见解,为学校德育工作理论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设立"家庭教育"、"家校之桥"、"社区活动"等栏目,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天地;通过校园网的BBS,开设"校长信箱",设立"学生天地"、"心灵之约"等栏目,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交流思想,发表意见;组织参加网页设计制作竞赛,提高师生的网络运用水平。总之,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传播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形成了正确的校园信息浪潮。
4、 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
要增强信息时代现代人必备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大脑中能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疫网",就要先教育学生懂得不健康网站的危害性,要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为此专门为学生开设绿色网吧,讲解"网上垃圾"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网吧上网对学生的危害等,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严格限制学生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吧上网。正确指导学生客观对待上网,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教育学生自律、自警、自爱,提高学生对"网络陷阱"的鉴别能力,随时警惕网络"虚拟游戏"的危害性和毒害性。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概率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学生觉得枯燥难懂、知识零散,无法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如何增强学生在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灵活性。
关键词:概率论;教学实践;数学思维
中D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14-02
一、背景
目前一般本科院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主要是因为这门课程应用很广,数学基础要求也低(一般只要求学过基本的微积分即可)。由于本人所带学生大多为文科生,本文选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文科生的[1]而不是经典教材[2]。这里主要研究课程的概率论部分,主要例子为古典概型的概率和数学期望。通过这2部分内容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3,4]。
我们知道很多文科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很排斥,他们理解的数学就是复杂计算,毫无实际应用,因此教学中我们通过自己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以及生活中的例子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受益,这些都对对理论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增加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第一堂课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很好的故事和例子把学生引进到这门课中,而不引起他们的反感。这里我选取概率论这门学科起源的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1651年,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这两个赌徒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为什么呢?假定他们俩再赌一局,或者A赢,或者B赢。若是A赢满了5局,钱应该全归他;A如果输了,即A、B各赢4局,这个钱应该对半分。现在,A赢、输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他拿的钱应该是1/2×1+1/2×1/2=3/4,当然,B就应该得1/4。”这个问题引入了概率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数学期望。
(二)从简单基础出发,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
很多开始学习概率论的学生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数学知识有限,我们需要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介绍些相关知识如排列组合。很多新时代的文科生对排列组合的知识知之甚少,第一堂课除了讲解概率论起源的这个故事外我们还通过一些实用的例子说明排列组合的主要原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学习第一章中的古典概型时不会那么吃力,而且这些例子都很有趣难度适中适合锻炼学生清晰的思路。
(三)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许多学生数学学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僵化,比如他们对数学的印象就是算算算!其实数学的含义博大精深,算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为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我以三角函数sinx的值域为例,在任何可能的定义域内,sinx的值域最大是多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是[-1,1],而且他们深信不疑。然而我们知道显然值域不止[-1,1]。此外还可以介绍lni等一些他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解放学生思维还可以极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思维习惯。
1.通过典型知识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知识点在第一章中的求解古典概型的概率。古典概型(等可能概型)为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随机试验:
①试验的样本空间只含有有限个元素。
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例:这里我们以一个例子说明问题。4支球队随机被抽入4个小组,X表示没有球队的小组数,求P{X=1}。
依题意事件{X=1}为一个小组没有球队,其他3小组都有球队,显然这3个小组至少都有一支球队,因此必然有一个小组有2个球队,其他小组只有一个球队。我们将问题的求解分成2步。第一步确定球队的组合即那2个在一组,其余各自一组。第二步将组合的球队分到四个小组去。很多同学在这里理解不清,因为他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多算或少算,我们可以仔细讲解这个例子使他们体会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2)我们知道求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对应不同变量有很多公式,如果不加理解很难记忆,下面我们说明如何系统的理解这些公式。
一维情形: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②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③随机变量函数Y=g(X)的数学期望:
二维情形:此时我们有E(X,Y)=(EX,EY)。
这么多的公式如何理解和记忆呢?其实只需要记住一句话:数学期望就是某点数值乘某点概率的全部和,这个和对于离散显然我们理解为一般求和,对于连续对应积分。这样上述离散情形的数学期望公式显然立即可以得到。对于连续情形,这时候某点概率为0,所以求和时我们考虑无穷小区间,以一维连续型变量数学期望为例。此时我们取任意点x所在区间为[x,x+Δx],此区间的概率为f(x)Δx,此时我们得此区间上期望为如下形式的和xf(x)Δx然后求得即得积分运算。
参考文献:
[1]吴传生.经济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盛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舞蹈是最佳的一种美育形式,他对于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是不可以忽视的,学生们在参与舞蹈的过程中,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意向的感悟。使学生超越功利意识,在参与舞蹈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自身精神境界,激发自身情感。
舞蹈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感受美罗丹曾经说过,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通过观赏舞蹈可以让学生的感官得到愉悦,让自身情感与舞蹈情感产生碰撞。这种现象在抒发任务某种思想情感时表现的最为突出。例如街舞、机械舞之类的力量型舞蹈,这类舞蹈节奏快,动感强,彰显了一种青春的活力与热情,能够不自觉地通过舞蹈展现出一种青春活力美,因此非常适合年轻人的特点。再如杨丽萍的《雀之灵》,通过惟妙惟肖的孔雀的模仿,来营造一种美妙的意境,进而表现出人们在生命上与孔雀的相通,以及人们对孔雀的喜爱。
舞蹈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学习舞蹈,可以让学生的器官更加的灵活,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锐,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钱学森所证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会创造奇迹,科学工作起源于形象思维,而终止于逻辑思维。这是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才充分证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扩展人们的知识面,并为获取知识提供一条新途径。总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舞蹈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知识面通过舞蹈艺术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舞蹈的学习和欣赏属于形象思维,而大学生大多从事逻辑思维活动,尤其是一些工科和理科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比较强,但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而通过舞蹈学习过程中人体形态、表情以及音乐的伴奏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形象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左脑功能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舞蹈艺术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外,他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因为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例如我国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来说,其中就包括政治、历史、文化、舞蹈、美术等一系列学科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到这些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是经过精心加工过,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集中性扩展。
舞蹈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的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趋于交融,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这也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由一个个富含美感特征的动作构成的舞蹈作品,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让他们有一种希望与人分享的愿望。同时在舞蹈训练课程中,尤其是一些群舞的训练和表演当中,每一个学生作为这一临时集体中的一员,在训练表演过程中,必须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表演好作品。
篇4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寓形于外,寓味于内
;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气氛和谐、浓烈、热情,
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
1.从建筑布局上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
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
(三)医学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不同
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
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
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
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
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所以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绘画、体育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差异。综合而言,中国重整体、综合
,西方重个体、分析,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从总体上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在思维的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整体思维。古人世间万物"现象"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
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
长于个体、分析思维。相对中国人所关注的"现象",西方人自古以来更加关注万物的"本质"。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先哲们就主张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宇宙观使西方人重视个体,强调由一到多
的思想,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从而形
成了其个体或者说是分析思维模式。
(二)迂回、曲线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在思维运行线路上,中国人通常表现为迂回式、曲折式、圆式,西方则表现为直线式。中国人重视圆融
、舒缓、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遵循上下有序、长幼有别的人伦秩序,形成了有
序思维定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注重团结,他们一般不健谈,尽力避免与人对立,说话喜欢绕弯子
。向别人提要求时,一般先是陈述背景、原因、时间的来龙去脉,以便引起对方理解和同情或者使对方
有个思想准备,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如此,也会提的非常含蓄、婉转,给双方都留足面子。
"由于西方文化的分析性特点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渊源,一般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
,在一个方向上向前运行,是一种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
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 他们追求自由、开放与民主,
注重表达个人意见,待人诚恳、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习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陈述看法或观点,然
后再交待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等,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公私分明,按规章办事,遵循游
戏规则,不徇私情。不讲究客套,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
至发生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不受太多感情的驾驭,养成了直截面对和解决冲
突的个性。
(三)具象、感性直觉思维与抽象、理性逻辑思维
中西方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上,汉民族重体悟、重直觉,即注重切身体会和直观的感受和思考。
汉民族擅长具象思维,善于把握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后发展成"随体诘屈、画成其物
转贴于
"的象形文字,达到"见形知意"的效果。综合运用比喻、联想、象征、类比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
义,从而使其变得具体、直观、立体可感。使用象形文字促进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锻炼,提高了中国
人的归纳、综合的能力。
西方人则擅长抽象与逻辑思维。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大多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探索事物
的本质。因此,他们注重理性的观察和思维,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
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
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 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语言属于拼音文字,词义与字形相
分离,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两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这种推理、演进的习惯就促
进了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绝不是东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而是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
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一)历史文化演进过程的影响
中国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主宰的是儒道传统文化。在古代,认为天是最高权威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由天来决定。在集体和个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中国历来注重个人服从集体、
局部服务与大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来自天的规定与安排,依赖的是道德、伦理力量的维护,这
就形成了中国人重人事、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与自由,后经过文艺复兴
运动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仅得到了复兴和继承,并且有了极大的发挥。同时,西方社会注重人与人
之间的契约,重公平、法治,注重对个人意愿的保护,从而使西方成为一种以强调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社会。
(二)东西方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在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先民们意识到庄稼
的丰收需要风调雨顺,离不开大自然的甘风玉露,进而悟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庄子的《
齐物论》即体现了此种思想。所以中国的传统思维是重心术、向内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也。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是"家国同构",是通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来推定国家统治秩序,典型
的"人治"。"这种以家庭伦理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
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半岛,其经济主要以商业、航海业、手工业为主,由于它们的发展从而引起了古
希腊哲学家对几何、物理、数学和天文气象的兴趣,并逐步形成了西方注重实践、注重揭秘、注重探索
自然、注重实验的传统。后发展到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相对应的理
性、逻辑思维方式便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大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组织性、严密性
特点都大大促进了西方民主性、科学性的发展,"竞争精神"、"自我实现理论"、"自由主义"、"公平理论
"已发展成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塑造了西方人自觉维护个人利益的法律意识
和较强的斗争、抗争精神,并且形成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处世原则。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山脉,是典型的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到大自然的外在压力较少,人们处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同时,近一千万平方
公里的广袤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超然的胸怀,表现出超人的忍让与隐忍性格。但是,在这种封闭的
转贴于
大陆环境下居住的人们,缺乏交流和竞争,保守内向,眼界相对狭窄,形成了文化独尊意识和狭隘的民
族中心主义,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为局限在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
而西方国家多岛国或半岛国家,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当地航海业、工商业的发
展。同时,海洋是多变的、波动的、不稳定的,其动荡不安、山风海啸的环境也造就了西方人注重武力
征服和空间拓展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和竞争相对较多,锻炼了其外向、扩散
、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视野偏向于空间的延展,不受地域与边界的束缚。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
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使他们具有求新、求变、好动的性
格。
正如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
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文化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
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
篇5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3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3.1 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3.2 必修应用类课程 :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 教材 教法,2005,(2):79—84.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对于所有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都起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发自内心的疑问和好奇。由此可见,问题是思考的源泉,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深入探究的开端,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课堂中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并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间点,利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设计有效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时仅仅是浅尝辄止,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入探究,学生也就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由此可见,科学的教育不是生硬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只有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对知识产生渴望,学生才能有深入探索的动力,主动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相反,如果课堂内容十分枯燥、繁琐,不仅会使得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且有可能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消极心理,阻碍教学计划的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问题,通过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不同于书本上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采用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口吻,用一些有趣的故事、谚语等将知识包裹起来,通过提问这些问题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处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积极性便自然提高了,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一定要与本课内容相关,不要本末倒置。
二、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思维设计有效问题
众所周知,思考源自于疑问,只有心中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产生了疑惑、想要一探究竟,才能够有思考的动力,进而在问题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高中政治讲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能力,而这种能力仅依靠做一些选择题、正误判断题是无法培养的,这些试题往往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缺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探究性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给每位同学提供思考的机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碰撞,通过分析、思考的过程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还锻炼了自己思维再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反馈到政治的学习中。学生的政治成绩提高了,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学生便更加愿意去思考课堂上的这些问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特点设计有效问题
篇8
1.汉字结构具有整体空间架构的特征
书法教育首先是关于汉字文化的教育。书法和汉字的关系是血肉依存的,“凡有文字,即有书写,既有书写,必有美恶。”在书法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构成一个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其它们的长短、粗细和所处的位置。在局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整体建构,领会字的结构美。如“中国”的“中”字的书写应将中间的一笔竖写在“口”字的中间,这样“中”字的重心才稳,形体才美。学生在局部观察的同时掌握字的结构的书写规律,就能写出结构美来,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2.源于自然的汉字造型充满思维想象力
汉字的构造是以形会意,它能经过人的大脑思维而产生各种形象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从一幅雄厚有力的正楷对联上可以想象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整齐、有规律、对称和平衡。书法可以使小学生从小遵循书法作品多姿的形体,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艺术美的蓝天中翱翔飞舞。仔细欣赏书法作品中优美的点划线条,都是非重复而多变的,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趣味,又供人品评,从而想象作者在通过运笔过程的轻重提按和行笔使转,创造点划的浓淡、粗细、长短曲直的多姿变化,形成刚柔、枯湿、疾涩等不同质感的笔划,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小学的书法教育中,我们可通过书法作品中汉字那变化无穷的点划动态美,给学生以无边的遐想,以促进小学生想象、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载悠悠远远文化,激求知情感提升
1.广博的书法文化能激发兴趣
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能让小学生博览中华文化、历史,开拓视野,“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 王羲之父子”等故事能激发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刘炳森说得好:“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发现事物背后潜在的文化意味,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探究事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丰富的书法史学能激发求知欲
在丰富的书法史学中,学生能耳濡目染学到很多的知识,比如:书法的起源、书体的演变过程、书法大家的成名史、造纸术的发明等。当学生开始融入书法的领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关于书法的文化,有些一知半解的问题自然产生了。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和研究书法也是如此。事实说明,王羲之、张旭、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当代启功、沈鹏等老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大家同时也都是大学问家。他们可谓是天文地理多知晓,琴棋书画尽相通。
三、习严严格格训练,领新思想的创造
1.读贴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
书法教育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学习。一个优秀的范本,是书法家的意识从抽象到具象的表达。初步读帖是需要老师引路的,在读帖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指导已逐步从“指导”到“指点”,有“扶”渐“放”,达到“教是为了教”的目的。久而久之,通过对书法范本的熟练运用,能帮助学生养成用工具书的习惯。遇难字难词可以自觉地想到使用汉语、成语字典等工具书查询,而不是一有不懂的就避而远之、半途而废。通过读贴的指导,促进小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习惯。
2.临写是训练严谨规范技巧的过程
书法训练中,内容的选择、书体的确定、结构的安排、整体的布局及笔、墨、纸等用具的使用都有着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具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小学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而书法训练这一系列的规范训练,渐渐的使小学生形成了逻辑的思维,写字时能“头正、身直、肩平、足安”,笔、墨、纸、砚摆放合理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逐渐帮助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临帖、创作是在模仿基础上创新的过程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科技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兹以略谈,以求商榷。
一、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素材,彻底改革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尝试教学研究以来,我彻底进行了语文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攻关性的目标,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如挖掘教材的创新潜力,牵引适当的科普读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能,开展广泛深入的语文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对新知识的学习,首先精心策划,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产生渴求的欲望。接着巧设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启发去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和技能。继而给定适当的时间,引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巩固练习和课后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块根据地,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性的习题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感悟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良机。
二、紧抓学生好奇特点,找准学生创新兴趣的突破口
好奇,可以说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正如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善用幽默的语言是一个方面;穿插短小精悍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是拿手好戏。在一次作文中,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时,除挖掘《绝唱》这篇课文中的表现技巧外,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学画》的故事,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特别令人满意的效果;利用电教是一个得力措施;关怀与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通过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探索潜能。即使接任了一个新班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学生引入创新的轨道。
三、拓展课堂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1.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能够迅速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我经常给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空城计、孔融让梨、邮票的起源、爱迪生孵小鸡、瓦特发明蒸汽机等故事,利用前人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学知识要有灵活性,用知识也要有灵活性;抓住某一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本学期,在一次讨论活动中,引导同学们围绕“除草的方法”得出了二十八种可取的方法,其中“刀割锄铲”、“火烧”、“除草剂”等都是大多数同学的共识,但有的同学想到了“种庄稼”、“建足球场”等绝妙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灵活性,更体现出了创新的火花。
2.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即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次汉字正音的讨论会上,有一个同学提出“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段王爷的大弟子把“人不知而愠”的“愠”字读成了wen,这究竟是剧本的错误,还是演员的失误,还是导演的有意安排?”听了这个提问,我真是激情满怀,觉得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绝佳机会,先给这位同学一个肯定的回答:“现代汉语中每一个汉字都有规范的语音,不管是谁,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运用时都必须遵循“规范”这一原则,把愠读作“wen”是错误的。”然后我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并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学习这种不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
四、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逻辑只会使人循规蹈矩,不会让人创新。创新靠的是感觉、直觉和顿悟,其实不然。黑格尔说“逻辑的力量是无穷的”。细观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无处不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环节,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从认识具体食物的特征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的特征。
第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过程。
五、做到不厌其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体验项目:“杀人”游戏
体验地点:北京XCLUB杀人俱乐部
体验者:小谬
小谬去的是京城有名的xclub魏公村店,它的营业时间从晚6点到次日早8点。进门是一个舒适的大厅,免费提供饮料,可免费上网。大屏幕上显示包房内的游戏人数,哪个房间的游戏已结束,可进入。
小谬的杀人之夜
STEP 1:注册ID
如果是第一次来这儿玩,首先填写一张注册表,给自己起个ID,也就是游戏过程中使用的名字。注册表填写完毕,交纳卡费和保证金后,你会得到一张ID卡,ID和资料会记入该俱乐部网站。你可以通过ID在网上搜寻和自己玩过的玩家,结识更多“杀友”。
STEP 2:常识普及
新手入会,杀人俱乐部都会有专人培训杀人游戏基本知识,一些基本术语(跳警、爆匪、点刀等)和基本手势。
游戏包房分无烟房和吸烟房。我在漂亮服务生MM带领下进入一个无烟包房。玩家进屋刷会员卡,开始计费。在U形桌周围有16个座位,按顺序依次排1~16号。一位俱乐部职员作为“法官”,坐在长桌的电脑前,主持整个游戏。玩的牌是由俱乐部特制的银色金属牌,还有供“天黑闭眼”时使用的面罩。我选了4号座,其他座位陆续有玩家入席,和大家随便搭搭讪聊聊天,等着人齐了开始游戏。
小谬的游戏经过
“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法官”一声令下,所有的人立刻把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下一环节警察睁眼,通过法官验证一个闭眼者的身份,然后闭眼。“天亮了,请大家睁眼。”所有参与者放下面罩,“法官”首先宣布“昨夜”被杀者,然后由被杀者开始,依次发言,推断凶手。大家通过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讲话可信度,逻辑性,对他人发言的反应,来查找蛛丝马迹,找出“杀手”。
连着两把游戏,我都摸到“警察”牌,有“身份”会加大游戏乐趣,也增加被杀的危险。当然,游戏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有被杀的郁闷,有被冤出局的委屈,有警验出匪的得意,有做悍匪的乐趣,有警民合作的默契,有“误杀”被骂到臭头的尴尬,有福尔摩斯和柯南般的查案……
体验心得
1.12元/小时,按每6分钟计费,比K歌便宜,玩两三个小时30元左右。
2.免费的饮水和休息厅,设计人性化。有单点的菜品、饮料等,适合各类人群。
3.法官专业,道具齐全,玩家省心。
4.一时兴起想杀人,再也不用为组织不齐人数而败兴。在专业俱乐部里,不管是朋友还是互不认识,大家都可以坐在一起过把瘾。
5.玩家大多不认识,增加了游戏难度和刺激度,比较锻炼思维能力。玩家形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涵养,帅哥美女很多。俱乐部会员上万人,随时可能成为你的同伴或者如己,是拓展朋友圈的好地方。
杀人游戏菜鸟补习
游戏介绍
“杀人”游戏,又称PK(Police&Killer)游戏,在美国被叫做“神秘的谋杀”,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智力游戏。以16个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为3种:8人为平民,4人为杀手,4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只有前4个死者,可以留遗言。白天每个玩家有一轮发言机会,得票最多者直接死亡,每个白天的死者不公布身份,杀手杀光警察获胜,杀光平民算平局。杀手死光,则好人获胜。
杀人游戏,其实是个心理游戏,它的内容跟暴力完全没有关系。
游戏起源
关于杀人游戏的起源,一说来源于MBA的训练课程,是训练团队精神的一种心理游戏。这种说法现在流传比较广。另一说发源于硅谷,是IT人发明的一种缓解精神压力的做法。在杀人游戏进入中国初期,这种说法比较盛行。还有一说起源于一群登山爱好者,在营地等待适合登顶的好天气,无聊的情况下发明的游戏。
2005年,仅北京就有近10家以“杀人游戏”为主题的俱乐部成立,如xclub、逗酷、心诡、AK,KK等等。在济南及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也有杀人游戏俱乐部开办。一时间,杀人游戏商业化全面启动,来势汹汹。
适合人群
由于游戏特质,决定参与者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因此,玩家多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士。
生活压力大的白领下班后来玩会儿游戏,可以放松心情,给自己减压。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好好娱乐,顺便锻炼应变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认识朋友,增加人脉和信息资源。
游戏功效
1.脾气变好了。“杀人”游戏如做人,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用激烈的方式往往无效。
- 上一篇:参加体育竞赛的好处
- 下一篇: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