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日常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日常工作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检验日常工作内容

篇1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专业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2],属于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诊断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以后能够独立工作的基础途径。临床实习要求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然而,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3-4],例如实习时间相对短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学生临床知识相对欠缺等。面对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期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要求[5-6],结合目前实习教学中的问题,直面挑战,积极探索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新时期的医学检验人才提供有效可行的实习途径。

1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现状

第一,教材方面,目前传统课堂讲授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另外首都医科大学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以检验专业内容为主,临床医学的内容过少,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临床知识内容明显不足,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第二,师资力量方面,作为教学医院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带教教师都是兼职带教,既要兼顾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实习带教,造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第三,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实习的中后期大多数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和面试,因此影响了实习质量。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临床检验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和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目前是目前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7-8]。这就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因此实习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7]。

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教学目标

第一,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上升为实践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能够融会贯通分析和处理临床工作常见问题。第二,增强学生临床思维,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与临床的积极沟通有助于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有助于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有助于新时期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4医学检验专业新型临床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化大型自动化设备流水线的使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于大型自动化设备本身的重复性很高,使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的差错占检验错误的百分率逐年提高[9]。首先临床教师在带教实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强调检验前、中、后各过程之间的关联性,并注意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知识的系统讲解,从而与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相适应[10]。其次,在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基础上带教教师应注意讲解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生物参考区间和可报告区间等,这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室临床解释,掌握变异的潜在来源,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实习教学内容应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引入实际病例,拓宽临床疾病知识,使学生将医学检验的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更好的衔接,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11]。

4.2带教教师导师制教研室选拔各专业组具

有高级职称且丰富知识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导师,通过面试谈话和学生双向交流,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选择心仪的学生,每个导师负责指导1~3名学生。同时导师选择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例如课题选择和设计、科研方法的应用、文献检索以及论文写作等。通过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对实习阶段所学更能有所侧重,更有利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为医学检验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发挥检验医师作用,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迅速,临床与实验室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与临床沟通交流已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2],尤其是检验科的日常检测指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与临床相结合的意识,提升检验工作者的咨询服务质量[13]。检验医师是检验科内既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又深悉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他们主要负责与临床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检验医师的优势,教授学生个体化实验诊断和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如检验所需的样品类型、样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指征、检验程序的局限性和提供检验结果解释等[14-15];尤其是通过实际病例讨论教学使学生增强新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加强临床沟通能力,适应现代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需求。

篇2

[关键词]JCI;临床工程;循证管理;风险管理;监测指标

引言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的国际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规范医院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2],由于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人,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技术监测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3]。因此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临床工程的首要任务。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三级乙等县级医院,开放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330万人次。全院医疗设备8000多台,总价值3.2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院决定引用JCI评审标准,创建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7月以9.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JCI认证。在JCI迎评工作中,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工作整体思路清晰、计划性强、具体工作有条不紊。下面就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的转变做介绍。

1医学工程建设的实践

1.1工作理念的转变

1.1.1循证管理循证管理就是依据证据进行管理决策。临床上早就广泛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治病,我科把循证的方法应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并做了如下改进:(1)加强法律循证。合法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此前设备管理的制度只是书面框架,员工无法依照流程与制度办事,只能请示领导或凭感觉走。因此首先是收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医院层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等相关制度,然后修订维修工程师、仓管人员、临床科室日常使用人员等岗位职责,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用客观数据评价绩效。如在对厂家设备保修的评价中用设备配件送达超过24h的次数、同一故障重复出现次数等指标替换原先的反应迅速、维修质量等项目;用维修台数、维修工时、未完成任务次数来评价员工工作能力,而不是按原来“团队精神强,维修技能强,工作努力”等评价。(3)从系统中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事情做错更多的是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只有系统安全了,个人才安全。如在手术室发生价值10万元的设备附件被护工丢弃事件,通过设备科、手术室等多科协作,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虽然有培训制度,但未涉及护工且缺乏完善的器械交接制度,随后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相关护工进行了培训而未予以处罚,培训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郑焜等[4]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构架。孙麟等[5]从收集、分析、评价证据和开展循证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医院后勤循证管理。循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但在构建循证管理新模式时,循证数据的收集是个庞大的工程,越细的数据与证据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还在进一步平衡中。1.1.2风险管理我院以往只是机械地对省质控规定的8类设备做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1)针对全院的医疗设备(包括新购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且按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式。(2)通过评估发现一些新的重大风险医疗设备,如人工心肺机等,并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风险点做了及时的改进。(3)打破传统的按价格高低管理设备的模式,规定重大风险、高风险设备在采购前需做技术评估,而不按价格在20万元以上才做技术评估;对呼吸气囊等价格低但风险高的设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按固定资产管理等。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对设备做不同等级的维护,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包括技术认证、采购评估、使用培训等管理流程。为此医院引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用在设备管理的全周期,在关键、高风险流程中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事故于未然[6-7]。1.1.3应急管理以前我院应急预案不全,操作流程、应急物资储备不明确,大多员工不清楚如何响应,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1)制定并且学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2)开展大规模创伤急救、集体食物中毒、台风登陆、消防、全院停电、全院停氧气等全院性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现有的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及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明确了应急预案何时由谁启动、如何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召回。(3)全院配备除颤仪、AED除颤仪、喉镜,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在5min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给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功能齐备的环境。应急响应的前提必需有一个完整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要依据上级相关制度与应急流程来明确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与执行,最后通过演习来改进预案、提升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的完整,来保证医疗设备及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急能力[8]。

1.2工作方法的转变

1.2.1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基础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借助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定符合国情、院情和JCI标准的医疗设备管理计划、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且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的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制度、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9]。例如我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巡检制度》在制定后,通过实施、反馈、修改已经循环了10多次,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医院还完成检验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降低内镜故障率等5个PDCA案例。JCI质量要求建立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并提供了质量改进的方法,即计划、落实、评估和改进的循环,只要坚持此模式就能不断改进管理质量。目前此模式已落实到医疗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所有的制度、方法、流程都在不断改进。1.2.2建立标准化体系JCI认证准备工作的初期,医疗设备管理由于工作复杂、范围广,科室工程师任务完成的结果千差万别,给总结与统计带来了巨大麻烦,为此建立了医疗设备申购、安装验收、巡查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①在资产核对中,在清点单上只提供2个选项“台账多”“实物多”,其余所有需说明的情况填写在备注栏中,这样资产处理时的筛选就显得简洁明了;②设备的定期巡查中,设计了巡查项目表与标准操作步骤两张表格来防止工程师巡查时重复劳动与遗漏关键项目;③科室内部实行5S管理,医疗设备维修间井然有序,维修工具现在实行上墙定位管理,并提供正确摆放的照片给大家参考。JCI评审标准就是一个完善的医院标准化体系,但是医院还要建立一套用于日常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的操作体系[10]。医疗设备管理标准化还需科学地研究与探索。1.2.3完善工作计划及任务布置方式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遇到事情去解决,完全没有任何计划性,布置的任务都达不到自己预先的效果,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布置没有明确的完成日期、结果报告等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①建立年度医疗器械管理计划,整个计划是医疗设备的申购、质控、维护、维修、培训等的规定,是全科室员工年度任务目标与行为准则;②月末制定下月具体工作计划,如完成某些制度制定、印刷表格更新种类、固定资产清点数量、预防性维护(PM)数量、科室巡查数量、内部学习以及其他临时需优先改进任务等;③每个计划制定与任务布置的同时规定项目的负责人、完成时间、报告周期及时间、报告内容;④制定报告内容标准,按报告周期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申购计划管理,使医院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避免了重复购置与闲置的问题;设备科日常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保证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按期完成,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学习培训计划管理,激励工程师加强学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工队伍。1.2.4监测指标的收集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时纠正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监测指标可分成日常监测和持续改进2类:①通过PM完成率、外包保修合同监测、24h维修受理率等指标监测日常工作;②通过检验类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人为故障率、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的实时监测数据来优先改进相关项目。经科室多个周期的持续改进,使PM完成率维持在90%左右,24h维修受理率维持在99%以上,外包保修合同保养等条款不再遗漏,设备的维护合格率从55%提升到95%,时钟准确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达到95%,通过对医务人员与工程师培训,人为故障率从12.4%降到2.6%。监测指标是打破经验管理的开始,是循证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重要过程,只有完善的、正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2总结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实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与改进计划,按步骤实施,通过记录、监测来改进制度与计划,最后提高服务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中,思维有了转变,会用客观数据与依据分析事物;在分工上更加合理化了,行之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到人;在设备的台账管理中,其账物相符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只有把PDCA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反馈、修改不断循环来建立完善的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才能使工作持续进步。要把JCI标准里面的质量标准扎根于日常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29):74-76.

[3]张博,李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05-106.

[4]郑焜,谢松诚.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8):41-44,49.

[5]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循证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17,(11):6-7.

[6]毕玉,田袁,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7]GreggH.Claycamp,FaiadRahaman,etal.Urban.Thereliability-qualityrelationshipforqualitysystemsandqualityriskmanagement[J].JPharmSciTechno,2012,66(6):512-517.

[8]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588-590.

[9]李辉,康祥顺.PowerBuilder10.0设计师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204.

篇3

关键词:Excel软件 检验科 日常工作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07-02

Excel软件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个软件,随着实验室信息化的进程这个软件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将平时使用Excel软件的情况总结如下。

1 管理质控数据,绘制质量控制图

Excel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和图表处理功能,对于各种质控数据可以使用Excel软件将质控报表的相应条目定义在Excel工作表的不同单元格中,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的运算借助Excel提供的各种函数;质控图的绘制、页面的调整和数据的备份等操作由预先设计的各种宏自动完成。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工作表。处理质控图所用的工具是Excel模板而不是程序,因而系统无须安装,可以直接在任意一台装有Excel的电脑上使用[2]。数据的录入、修改、保存,页面的设置和调整,项目的增减和调整随时可以进行,相当方便。用其管理质控数据绘制质量控制图更是非常方便,这方面的文章在这些年中发表了不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绘制均值质控图的步骤。

(1)积累到足够的数据,然后A1-L1中分别输入以下字段名:测定序号、测定结果1(X1)、测定结果2(X2)、每组均值()、标准差S、上控制限、上警告限、上辅助限、中心线()、下辅助限、下警告限、下控制限。

(2)在相应的单元格内输入相应的计算公式。如在D2格内输入(B2+C2)/2,在E2格内输入=STDEV(D2:D21),在F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3*E2,在G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2*E2,在H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E2,在I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在J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E2,在K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2*E2,在L2格内输入=AVERAGE(D2:D21)-3*E2。

(3)将数据输入相应的单元格,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时就可以绘制图表了。选择除测定结果1(X1)、测定结果2(X2)、每组均值()、标准差S外的所有记录,点“插入”,点“图表”, 在图表类型中单击“XY散点图无数据点平滑线散点图”。设置图表名称X轴和Y轴名称,点“完成”后漂亮的均值质控图就完成了。效果(如图1)

如果要把以后获得的质控数据点入控制图中进行控制,就在工作表后添加字段名,即两个平行样、均值。将均值加到图表中的方法同前段,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应先选定均值和20个数据的区域,然后再将获得的数据填入,并逐一向下复制公式。该过程最奇妙的是输入一组数据,就在图表的相应系列上自动增加一个点,非常方便。

(4)均值-极差质控图以及加标回收质控图的绘制方法也差不多,不过是多添几个字段名增加若干个单元格以及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

2 管理检测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图

现在很多检测仪器都自带工作站,检测样品之前先完成标准曲线的检测然后检测未知样品,检测完成后未知样品的检测结果和标准曲线都可以直接得到。但是一些只能用化学方法用分光光度计等检测的项目却没有这个功能,还是只能自己动手绘制标准曲线图,自己计算结果。如果使用Excel软件就可以很方便的绘制标准曲线图,使用设定好的计算公式只要输入样品的吸光度就能立刻得出结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2.1 数据整理和输入。将相关数据整理好,并且输入Excel,(如表1)

2.2 绘制标准曲线图

选择标准曲线相应的数据区点击图表向导,选择“XY散点图”,点击“下一步”,根据需要选择“行”或“列”,点“下一步”直到完成。这时显示的是没有连线的散点图,只要点击图上的标准点,按右键,点击“添加趋势线”,选择“线性”。在“趋势线格式”中选择“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这样公式和相关系数都显示出来了[3]。(如图2)

2.3 在相应单元格内输入计算公式

根据曲线的公式在相应的单元格内输入相应的计算公式比如:在E2格内输入=(D2-0.0009)/0.2176,在H2格内输入=E2*F2/G2。这样只要输入样品取样量、定溶体积以及样品读数就可以立刻得出结果,非常的方便。

3 统计日常工作量

检验科是个数据信息极为密集的单位,平时工作不仅要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还要面对庞大的样品信息的处理。尤其是大批样品不是一次检测,或者连续几天都有相同检测项目的样品送来,或者是同一个样品几次检测的项目都不一样。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即使准确的处理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有可能产生错误影响检测质量。使用Excel可以很方便的管理样品信息以及检测项目。运用软件自带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工作量,利用图表功能还可以绘制各种工作量的图表,方便直观。需要的话还可以经行总样品数量的统计或者某一时间段某一检测项目开展数量的统计,为科室领导制定科室工作计划提供参考。

4 配合Word软件生成检测报告

利用Word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可以使Excel表格中的数据直接填写到在Word中准备好的表格中相应的位置。首先根据编制报告需要的内容在Excel中建立表格,然后在Word中编制报告,然后点击“邮件合并”,按照步骤添加数据源,最后调整内容。以后,只要在作为数据源的Excel表格中输入相应内容就可以在Word的报告中直接显示、打印、保存。

总结讨论:Excel软件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运用该软件还可以进行对仪器耗材的管理、对试剂耗材的管理甚至是人员考勤的管理[4]还可以计算数据、打印报表等等。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用到最多的还是绘制质量控制图绘制、标准曲线图、统计工作量和打印报告这几项。检验科的数字化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Excel软件可以作为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必要补充发挥一定的作用。包括Excel软件在内的Office软件有丰富的快捷键组合可以应用,善用这些快捷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很多发表的论文来看,Excel软件结合网络的应用不多,网络实时数据的共享发展相对较弱[5]。检验科的人员一般都用一定的计算机运用基础,但不懂软件开发,而开发软件的人员又不懂检验人员的需要,对于非编程的专业人员来说编制适合检验科使用的程序非常困难,所以Excel软件中一些简单易学对工作有帮助的操作可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晓敏,贵立政,岳晓华.Excel在检验科工作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1:63.

[2] 段秋林,梅雄.Excel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1089.

[3] 何宗忠.Excel软件在免疫检验工作的应用[J].检验医学,2006(5).

篇4

【摘要】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实验室,是为广大基层医院检验科输送合格高素质,满足新形势下临床检验科发展需求的唯一场所,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高低。因此新形势下探讨如何改革现、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临床检验科对人才的诉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 检验专业 检验科 改革创新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又与循证医学关系密切的检验科显得尤为重要。医院检验科提供的各项化验检查的结果将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客观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推广,释放了大量的医学需求,各家医院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的业务量和工作量激增。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作为为基层医院检验科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临床检验科对人才的诉求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够培养出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所需要的检验人才,就必须不断改革高职高专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学模式,现就以下几点改革与建议进行探讨。

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BM)近年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兴起。循证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循证检验医学,是检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是新世纪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将改变检验医学的现状,而对循证医学检验带来的挑战。为此作为培养检验人员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实验室,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循证检验医学就是按照循证医学“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基础”的原则。循证医学要求今天的检验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检验方法的评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以及检验结果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而对循证检验医学带来的挑战,检验人员要有循证的意识,不仅注重检验技术的提高,更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循证医学的现有成果,并积极开展循证实验室的医学应用研究,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论,即最佳医学检验“证据”,切实使检验医学为临床和患者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循证意识,检验医学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义的医学应用技术科学,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实践循证检验医学将会把检验医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境地。

2.医学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综合化模式

现代医学已成为一门建立在实验检查结果基础上的实验性学科,现代医院检验科已成为广泛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呈现高度综合趋势。对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知识量、操作技能、计算机水平等各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往往一人多岗。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模拟医院检验科,建立以功能相同、学科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室。长期以来,各学校的单一性实验室常常各自为政,成为“小而全”的格局,以致造成结构相似、功能雷同、重复建设、人员冗多,资源无法共享,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建立起职业思维与习惯。虽然各地的实验中心如雨后春笋班纷纷建立,但真正高仿真的已医院“检验科”模式的实验室还很少。因此作为为基层医院检验科输送人才的“造血单位”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3.医学实验室认可

2003年2月,ISO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成为医学实验室认可的专用准则“医学实验室”在ISO15189国际标准中的定义为:以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现代医院检验科的认证工作已迫在眉睫,为适应未来认证工作的需求,在我们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技术方面。IS015189对检验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检验工作不仅仅是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这样简单的内容,还要对患者的诊断、治疗起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上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的变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②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I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适当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那里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校期间,在我们的每一次实验课中都要让我们的学生树立质量概念,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时刻牢记质量无小事的概念。③服务意识。当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已使得检验科不再是微不足道的辅助科室,临床检验的各项数据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诊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检测成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检验医学越来越来越凸显起在临床上的作用,向IS015189所描述的“以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日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为健康人群的体检做出正确的评估。

4.提升网络教学与管理

篇5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具备临床服务意识,所以,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医院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明确实习任务,顺利进入实习工作状态。

1.1法律法规:根据临床检验岗位的需求,组织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实习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使实习生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

1.2生物安全:检验科经常接触受检者的血液、体液、针头等,故实习生在科室轮转前,由科室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教导实习生做好自身防护,防止被污染、扎伤以及学习发生意外后的紧急处理程序。

1.3沟通技能: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测方法的改进,检测项目的增多,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在实习生进入科室之前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沟通技能培训,包括检验前受检者的准备沟通、检验后结果发放的沟通、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标本接收、拒收及检验结果解释等的沟通。

1.4服务礼仪: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前进行相应的服务礼仪培训,以确保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5医院及科室介绍:在进入实习岗位前集中组织实习生参观医院环境、医院各部门布局与设施、学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入科室前学习科室的规章制度、检验人员职责、上下班制度等。

2实习内容

2.1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进科后每月组织2次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利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与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随时进行讲解教育。

2.2实践能力培养

2.1.1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的各项工作的关键。为保证检验质量,必须对检验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后质量控制。

2.1.2自动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检验科的各种检验项目大部分已实行自动化、机器化,这就要求实习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本科室要求实习生全过程参与仪器操作、保养、维护及结果解释和发放。由高级职称和资深的中级职称带教老师每周二下午组织一次相关的授课,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试剂操作说明、仪器工作原理、相关生物安全、异常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等。并要求每位实习生认真阅读相关的SOP文件。授课过程中带教老师与实习生进行充分互动。

2.1.3手工项目:手工操作方法与仪器操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整个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不易掌控,易导致结果偏差大;同时对检验者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根据这一情况本科室要求实习生加强基本功练习,由专业组长组织人员每周四下午选定一个手工操作项目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标本采集要求、操作细节、操作注意事项、结果判断及解释、异常结果的处理分析等。

2.1.4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比较传统的检查,虽然使用的设备比较单一,但是对检验者的要求却很高。尤其是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检验,要求检验者具备一定的细胞形态学基础。这就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点本科室选出科室主任担当重任,每周五下午组织一次观摩学习,对本周内出现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进行讲解。

3制定考核方案

3.1出科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由专业组长组织出科考试的出题、考试及成绩的批阅。考试内容与本专业组内容相关的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本专业仪器相关的理论知识、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试剂操作说明、仪器工作原理、相关生物安全、异常结果分析与处理等。此考试实习生可集体讨论、查阅资料等,重在帮助实习生强化记忆本专业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内容。

3.2参加医院组织的“三基三言”考试:实习生与本科室老师同样必须参加医院每季度组织的“三基三言”考试。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篇7

1.1教学安排不合理内科学教学涉及面广,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代谢﹑血液等重点系统,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多,临床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实践操作内容相比外科学较少。教师在带教内容上过多侧重于理论教学结合病例分析教学,以达到强化内科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教学过程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培养训练有所忽视。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不合理性,其中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时分散安排在各系统实习教学中,课时具体时间规定不明确,易导致带教教师对其忽略。加之医院技能培训室对实习医学生开放时间较少,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导致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脱节。

1.2实践技能课在临床中开展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学生“双选”就业、报考研究生和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对临床实习的冲击,使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一定影响[1]。随着人口数目增多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医科大学广泛扩招,医学生逐年增多,小组实习人数每组多为12人以上,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减少。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较差,临床医疗工作开展难,医患纠纷多,患者对实习医师不熟悉、不信任和不配合等多种因素,均导致实习医师在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上的困难。临床工作任务多而繁重,实习医师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书写病历和开化验单上,同时,带教教师不实行脱产教学,既要负责管理病患,又要管理实习医师,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不合理,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

2在内科实习教学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对策

2.1医院及学院管理层加强重视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医学生实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师队伍的素质,确保实习质量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2]。医院及学院管理层对内科实习教学中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的重视,可以从源头上对其起到良好助推作用。保证各内科教研室、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人手一册教学大纲及培训手册,要求统一掌握规范化标准。培养一批考核专家,建立统一考核标准,包括出科考核和统一考核时间及相关细则。在条件允许范围内规定各科室派出一对一导师制,一名医师负责一名实习学生的全程培养。

2.2重视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首先,带教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现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态度,包括对疾病的处理能力和临床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在实习阶段所接受的实践技能培训对于他们在今后专业的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师和学生互动。以呼吸内科实习期间为例,带教教师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根据各个患者的疾病特点,一一强调呼吸系统疾病相关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关疾病包括慢支炎、慢阻肺、哮喘、肺炎、肺结核、气胸等常见疾病的问诊特点、鉴别诊断思维以及病历书写的要求。系统规范实习医师的肺部体格检查的手法,包括肺部的视、触、叩、听的手法统一,尽量让实习医师在患者身上做体格检查,在病房手把手一对一教授,同时在检查完毕后让实习生汇报体检结果,分析阳性体征意义,并检查在体检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手法和漏查项目等,之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组织实习生讨论。在实践操作方面,如胸腔穿刺术,教师应在穿刺前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对实习生进行理论知识强化,包括胸腔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患者身上示范教学时,可选一名实习生做为助手,强调爱伤观念,规范无菌操作,同时力求让实习生观摩每一操作步骤。通过一至两次的示范教学及实习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可以让实习生担当术者,在患者身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另外,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实习医师和患者的交流,鼓励实习生多接触患者,分配主管病床的实习医师,增加医患沟通机会,培养患者对实习生的信任感以及实习生的良好医德,以便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实践技能培养。

2.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首先,我校已经建立现代医学模拟人培训系统和标准化患者系统技术,配有系统体检和模拟诊断培训室,设备先进完整。各附属医院投入资金建立了临床模拟实验室,为医学生的实习提供先进的模拟临床条件。充分利用模拟临床实验室对医学生进行一系列强化培训,可以在实习生入院以后,分期分批组织医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帮助医学生将临床中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让医学生亲自在模拟人身上操作,从而检测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纠正其不足之处,也增加医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弥补临床机会少的不足。应用标准化患者,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之余,有更多实践面对面接触患者的机会。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实习教学中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临床实习期间,由于医学生人数多,工作任务繁忙,带教教师大多不可能做到针对患者病情一一对实习医师进行解释,把重点病历和相关资料进行多媒体整理回放,加强实习医师对各个知识点的系统记忆和对疑难病例的认识。同时,多媒体在实习教学中可以提供系统体格检查和“三穿”形象的、直观的视频教学指导,有利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篇8

1.1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过低

在临床检验过程汇总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进行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因此对于正像检验工作而言,检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验水平的好坏。而现阶段临床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工作中难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各项检验工作不能够按照规范有序的进行,往往对于每一项检验工作总是拖延。在检验时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存在着盲目、混乱、操作生疏情况。还有一些检验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进行操作时不能够熟练的完成各项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仪器开始引入到临床检验工作中,而部分检验人员缺乏知识的再学习意识。对于一些新的设备仪器以及新的检验手段缺乏了解,在检验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大大的增加了检验的难度和时间。对于一些检验操作步骤理解错误,造成检验失误情况的发生。

1.2管理部门管控监督不到位

临床医学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在进行医学检验时难以规范化管理。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切实的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调查显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较为混乱,存在着同一个检验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或者对于同一个检验项目进行多次检验。这样极不利于检验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对最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难以有效地保证。对于一些临床检验工作护士该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工作时难以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检验结果没有可比性、准确性较差情况发生。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难以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无法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冷漠态度,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等。1.3相关规范制度不完善随着各种新的检验设备以及检验手段开始引入到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之前的规章制度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地方。在对临床检验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定和完善时,许多医疗部门缺乏和检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所作出的制度、规范缺乏实效性,脱离现实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起到作用。所制定的规范相关操作步骤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操作起来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规范和制定的束缚下,导致临床检验人员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感动慌乱、毫无头绪。

2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2.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临床检验人员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部分检验人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他们的意识中质量控制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上面。这种看法是严重错误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的努力。而如果在检验工作中不重视质量控制,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发生,最终使得质量控制难以在检验工作中切实的落实开展下去。检验人员要切实的对质量控制加强认识,端正态度,在检验工作中认真负责,严谨科学。检验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将这些工作用心的做好。临床检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一项必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将患者的利用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中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要熟练的操作各项检验仪器设备,还需要对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流程、各个环节加强了解。通过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有效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2加强对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人们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程度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设置临床检验项目。不同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工作进展不同,管理手段和监督力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该切实的加强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从不同的程度切实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设立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的抽查临床检验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并督促其改正。对临床检验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临床检验工作关系重大,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切实的提高医院的管理、监督力度,将质量控制切实的在工作中落实和开展。标本的采集要符合规范,保证采集标本的无菌。在采集标本之后要立刻送检,防止延缓造成标本变质或者遭受污染。标本在送检过程中药严格避光、无菌,防止标本出现异常反应。

2.3加强临床检验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各项临床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均需要认真、负责的完成,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检验仪器设备不断地出现。要求检验人员定期的参加由医院组织的培训,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对于医院引进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定期的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刻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一项检验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如果设备出现损坏或者不见缺失,需要做好书面记录并上报维修、更换。检验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要求每一名检验人员在工作时都能够根据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在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在检验工作中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经验,遇到不懂得问题及时的请教他人,争取每一项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3讨论

篇9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2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17-02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数据的进行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帮助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还用于某些治疗的监护,是临床医学检验以血液检验应用范围最广,利用率最高,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用显微镜进行血细胞手工分析已经被血液细胞分析仪所取代,随着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自动化应用和质量控制深入,血常规的检查质量工作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然而临床工作中仍发现一些结果与临床资料不相符,研究发现这种误差多数来自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少部分来自分析过程中引起的,因此从制标本到贮存、运送到分析得出结果,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不容忽视。

1.可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

1.1 标本的收集时间。某些生理因素,如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在一天之内,白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应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理条件下进行,以资比较和进行动态分析,那么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就有需要对病人何时采血进行指导。药物也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以致误导了医师的诊断,因此最好在服药前采血。如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抗菌药物引起白细胞减低;输过血及输过液的病人,血常规检查最好是在输完24后小时才进行。

1.2 采血部位。

1.2.1 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和静脉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1]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白细胞的增高可能与刺破小动脉导致的血液流变学因素有关,血小板的降低可能与吸附于皮肤穿刺处形成微血块有关。

1.2.2 使用静脉血做血常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交叉传染、医源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微血块阻塞机器等血细胞分析仪故障。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此外,一些侧支循环不好的病人必须在血液循环好的部位采血。

1.3 采血量。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但是使用针头-注射器-试管采血,抗凝剂的配制、添加、采血的多少都很难严格控制,所以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也很难准确。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样的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血块的形成本身就影响一些检验指标(WBC Hb PLT结果偏低)还可能阻塞检验仪器;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难以溶解对也会引起阻塞仪器。传统末稍采血无法保证混匀血液和抗凝剂及其比例,采血相对过多时,试管里剩余空间少,采血后混匀血液和抗凝剂变得更加困难;而充分混匀血样,使之达到均匀一致是得到准确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前提。因此最好是能使用加有定量抗凝剂及定量负压的真空管来进行定量静脉采血。用分析仪做血常规,通常是仪器自动吸样,那么我们用的血量必须要足够,在机子吸样完后至少要还应剩余20-30微升,特别是一些还采用末稍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常常会因为血量不够而导致人为的结果误差,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1.4 抗凝剂的使用。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但EDTA-Na2溶解度较低溶解度较钾盐差,因此用钠盐抗凝时,混匀时间应适当延长,这样可以确保抗凝效果。K3-EDTA是血常规通用的抗凝剂,用含有K3-EDTA的管子采血后,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稍微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K3-EDTA的最佳浓度是1.5mg/ml,如果血少,EDTA的浓度增高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一些与正常血小板一样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但是EDTAK3作为抗凝剂同时又有促使或诱导导致血小板发生凝集,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低下的问题偶有出现。研究资料[2]表明,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EDTA盐抗凝时可诱导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血小板围绕在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周围呈现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能确认血小板而计数偏低。此类问题,应该按照有关血液常规检查的基本要求,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项数值或直方图出现异常或有异常提示的标本实行推片检查,可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1.5 血液标本的运输、存储。

1.5.1 血样贮存。当必须贮存血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为了防止蒸发,血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但是血常规的血样不能冷冻,最好是能保存在4±2℃。

1.5.2 血样运输。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处理。有研究表明在标本收集5-30分钟后,8小时内室温检测可得最佳结果。

1.6 仪器的使用。仪器应放置在无尘的地方使用,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在18℃到30℃之间,若温度低于18℃,会影响WBC的分类;当温度低于15℃时,会对PLT的结果有影响,使得结果偏低。当温度低于5℃时,稀释液会有结晶析出现象,造成仪器堵孔导致分析不能进行或者引起测定值偏低;采得血样后不能立即检测(特别是末稍血),应等到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后,抗凝剂完全溶解后方可进行检测,否则会引起PLT结果偏低。因为采末稍血时速度慢,出血不畅,组织液混入,同时会出现血小板有骤时粘附的现象,PLT从粘附到解散需要1~2分钟的时间,所以最好是在完采样5分钟后检测,以免出现PLT结果偏低的现象。静置后的血样要充分混匀后才能测试。

2.讨论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除了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正常的质控工作以外,实验室检验还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只要认真的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充分认识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就能做到提前防患予未然,避免了人为的误差得到准确的、真实反应患者本身的检验数据,从而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篇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 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 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 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 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 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