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18: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

篇1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就是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或者干脆就带上学生通过实践到生活中去现学现用,再概括所学从而收获知识。这样的学习应该是趣味无穷的,这样所得的知识更是刻骨铭心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出学生个体的可能生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仿真的生活课堂中快乐地学,积极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就应该把握好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学生的可能生活所存在的关系,从而圆满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热爱学习并把读书当成是一件有趣味的、快乐的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生活化意义特殊。那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到底有何特殊意义呢?

首先,“教育即生活”,我们应把“课堂生活”变成“改造的生活”,同时又不能把教育教学当成是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是经过简化、提炼、平衡了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就是这种特殊的生活,它应是改造的、进步的、健康的生活。 那么,在学习中我们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把它们作一个有机的组合。其实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重点指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教育的生活化。学生生活具有生长性或发展性目的,具有游戏性质。我们的课堂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从而让他们“敬学”、“乐学”、“爱学”。

其次,教学中我们还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把握他们生活的发展动向。尽管学生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实生活,他们是会不断地超越现实性生活,追求可能性生活的。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幸福的、充满动力的生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生活分割成智力生活、实践生活等碎片,应该把它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到实验生活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目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多做做文章。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现代教育明显追求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教育内容不仅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而且这些教育内容基本上也是按照科技理性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和编排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抓住教学内容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来组织好我们的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篇2

一、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

有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缺乏理解,虽为人师,但并未进入“角色”,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人,甚至混同于一般的学生。与学生相处没有任何“距离",师生之间或者随随便便、嘻嘻哈哈,或者称兄道弟、呼朋唤友,甚至于推杯换盏,烟来酒往。这样的师生关系看似亲密无间,“打成一片”,实则酒肉朋友,庸俗不堪。师不象师,生不象生。学生对老师已没有了崇拜和尊重,教师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感召力(教育理论认为这种权威性是必要的),其教育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比如有的老师委派学生值日,学生竟敢与老师讨价还价。“师道尊严”在这里荡然无存。这种倾向常出现于一些刚为人师又性格随和的年轻教师身上,它淡化了教育的严肃性,弱化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有害于教育事业。

二、“距离”万里的师生关系

也许这种教师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见多识广,为人正直,性格善良,但内心火热却表面冷酷。他们衣着打扮庄重有余而活泼不足、面色言谈矜持有余而随和不足,教学之外,与学生不苟言笑,刻意塑造自身与众不同的形象,甚至故意拉开师生距离。老师对学生漠然视之,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亲和力,这样的教师虽然其教育过程可能是顺利的,其工作中的指令也是有权威性的,所管理的学生也可能是循规蹈矩的。但长此以往,只能造就教师的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人格,易使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缺乏自主人格的“精神奴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距离万里远,师生感情薄如纸。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实践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样有害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适度“距离”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人本观念;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07-01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课堂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课堂教学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当今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使学生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引用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

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

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小学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同学们放弃往日对学习枯燥无味的偏见,认为读书很实际、很有用,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四、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

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讲,“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也就是做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篇4

一、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及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把不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实现。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手指的活动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完善,还有幼儿大脑发育方面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多种类型的游戏当中,幼儿比较喜欢手影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通过手编成多种形状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十分有效。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仅用手便能够编出多种形状的影子,而这种现象让幼儿感到十分好奇,进而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进行手影游戏的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光源条件,幼儿园通常都是使用灯光开展这种游戏,由于光源方面的限制以及幼儿分布的比较零散,没有办法让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比赛。比较发现,运用幻灯进行这种游戏,在光源方面不会受到限制,幼儿们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比赛,并且对于画面老师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影子比较清晰且集中。使幼儿更加容易操作,进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幼儿编一些相对简单的手影,使其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找到手影的技巧。要求教师日常生活中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采取看动画片以及看书的方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素材。幼儿基本掌握了手影的技巧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进行自由的想象,从而对于手影的花样进行创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的被挖掘出来。因为在编手影时要求手指的灵活使用,进而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5

关键词:公安院校;教学疾病;原因;可行性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一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公安院校,它们承担了我国人民警察、武装内卫等方面特殊人才的培养任务。公安院校的学生培养既有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即在特定的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内在素质、组织纪律性、身体素质等方各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学既具有一般高等院校教学的共同性,又因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受教育环境和自身局限的影响,公安院校的教学存在着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病理学的视角对此加以剖析。

教育病理学研究的是教育病理,是一门研究各种病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应用教育科学,是教育学科的分支。它并不是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学概念,最早使用教育病理和教育病理学的是德国学者司托里音伯耳,在1890年他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使用教育病理学的名称;20世纪以来,教育病理研究在日本渐成气候,研究学者有新堀通、松本良夫、大桥熏等;教育病理学在我国则兴起较晚,目前主要研究者有石鸥、郑钢等。教育病理学的出现从反向的角度来研究现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大多从规范的应然的角度对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不同,它反对仅从理想的状态出发,而提倡从“应该怎样”出发,重点关注的是教育中的病症和病态表现。

二、公安院校教学中存在的教育疾病剖析

“教育疾病是指教育中不正常、不健康的状况,是致病因子和教育系统自身相互作用下教育系统或系统中的某些子系统的相关组织结构、功能发生不正常的改变,这些改变均可视为教育疾病或病理性的教育。”教学疾病是教育疾病的下位概念,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病症,表现为教学功能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教学本身无法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到导致学生个性遭受压抑,素质发展不全面;公安院校办学目的不能圆满实现,特殊人才培养受限。公安院校中的教学疾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对文化课的重视不够,学生的素质培养片面化

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体能课与文化课的比例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偏向体能课,因为要培养合格的公安人才,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要求,这是由公安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所决定的。此外,体能课训练收效明显,而文化课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较为隐蔽、缓慢;体能课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有力,而文化课教师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只能采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在此情况下,学生和学校对体能课重视程度高,而文化课相对来说显得枯燥高深,不易掌握,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和学校的理解支持。从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只得到了片面的强化,在实际的公安工作中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警务工作。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公安院校从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反馈中逐渐意识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能跑会打”,“更要能说会道”,既要有过硬的警务技战本领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法律素养等多方面的本领。否则学生将无法迅速地适应今后的警务工作,其发展受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漂离,理论脱离实际

与一般院校不同,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多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就会碰到许多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初期会有老民警帮带,但其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公安院校的自身形象。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即使是进行理论的学习也必须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阵地,然而目前公安院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漂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二是过分追求绝对教学秩序,致使课堂管理失当。以公安院校中的法律课程为例,无论是刑法还是行政法等通识性课程,都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掌握,有许多相似易混的概念需要比较区分,但法律课程本身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也感到困难。可是教师利用其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就可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出于纪律的要求和对考试的恐惧不敢表示不满,也有的学生本身对学习不够重视,老师的不负责助长了其不愿学习、不愿付出努力的心态。同样,由于新法颁布旧法的废止,课程的内容也往往会发生变化,如《治安管理条例》现已经被《治安管理法》所取代,其内容方面做了不少调整,但是有些教师疏于对学科进行持续不懈的更新,仍然照搬以前的讲义,所讲的内容往往与新的法律条文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又如在刑事技术的教学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刑事侦查技术,可是教师还依照旧的教学大纲,讲授着旧的刑事侦查技术,而这些知识很可能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

(三)除去教学内容方面的疾病,公安院校中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也存在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术氛围不浓厚,过分强调安静的教学秩序。要维持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秩序要求,教师对课堂必须进行一定的控制。“任何一个教师不论他在学科上如何优秀,如果他不愿意或不能对课堂进行控制,那么他最终注定要失败,并且永远都只能是一个蹩脚的教师。没有课堂控制,教学就不可能进步。课堂控制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将良好的教学秩序理解为教室的一片安静,理解为教室里只能有教师讲课的声音,除此之外学生所发出的声音和行为都是对教学秩序的破坏。这样的教学秩序观念容不得学生之间的讨论或议论,其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一片寂静,唯有台上的教师滔滔不绝。其实课堂中出现的“杂音”往往比教师的“纯音”更能反应教学的特色,因为它启动学生的思维,它表明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影响并在做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反馈,教师应该保留并倾听这些“杂音”,它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思考的表现之一。

对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应顺势引导,对消极的反馈也应接纳并加以分析。教师如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往往课堂气氛热烈,甚至偶尔也会有小小的失控发生,但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是不可缺失的环节。然而目前公安院校的课堂教学普遍重视纪律轻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动思维被遏制,缺乏学习的热情,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样自然使公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学术气息。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产生不良的教学氛围,表现为消极的、防卫型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服从、恐惧与不依赖甚至漠视。

三、病因分析及存可行性建议

我国公安院校的教学问题既有教师个体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更有整个大的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自身的专业水平、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质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学术知识肯定无法胜任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忘却教师的严厉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然而仅仅具备教学内容方面的充实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进行指导,其教学水平实在堪忧。目前公安院校乃至一般高等院校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大部分都处于亟待更新的状态。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的进行也会大打折扣。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情况下,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任务,但目前公安院校中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观念问题和技术问题。对此,教师应该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积极改进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理论研究,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完成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主导的转变,树立学生为主的意识,开展互动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第二,公安院校中教学失衡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方面,其评价制度还需要完善。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已建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一般由3部分构成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一是学校对教师的听课;二是教师所在院系给予评价;三是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目前的问题在因为对教师的质量评价会直接涉及到教师的待遇,故校级评价和院系评价有平均化的倾向,同行之间相互“帮助”既搞好同事关系又不影响彼此的收入,而学生评价应该是较为客观、公正的,可是由于所占比例小,在其他两部分高分的情况下,学生即使给教师的评价较低总分一般也不会低于学校制订的标准。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师不在乎,学生不重视的局面,每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的时候学生一般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评价。在此情形下,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督形同虚设,它不能彰显出优秀的教学,也不能反映出病态的教学,教师的同业竞争力在慢慢弱化、消弭。基于此,公安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一整套教学规范机制,要加强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构建激活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机制。

第三,从整体上、宏观上来说,公安院校中存在教学疾病还因为受到了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其全面的、完全的、真正的落实还有待时日。在教育体制还未完全转变、教育理念新旧杂陈的今天,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开展。

四、结束语

先生曾说:“大学,乃一国教育学问之中心。无大学,则一国之学问无所折衷,无所归宿,无所附丽,无所继长增高。高等教育之重要,实为一国命脉所关。”我国的公安学院既要办出特色,也不能丧失高等院校所具有的特殊品格,因此对教学中存在的疾病,必须认真加以对待。

参考文献:

1、石鸥.高校教学及其管理的病症探查与成因解读[A].教学病理学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石鸥.高校课堂教学的反向研究[A].教学病理学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对于初读中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接触的课程与他们以前所接受的课程不一样,以前的课程以升学为目的,而中职的课程以就业为目的,以前的课程更多的注重成绩的体现,而在中职学校里,更多的是能力的体现。而他们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也在于不能有更好的成绩进入到高中继续学习,中职是他们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也许在他们内心,有着自卑感,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增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我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站到讲台上去进行自我介绍,也许第一次他们不敢说话,第二次只敢照稿子读,第三次也许他就能结结巴巴脱稿了,总之,就是使用最笨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逼”他们开口说话,上台说话,让他们迈出能在人前自由说话第一步,这是学营销,学汽车营销的学生必备的首要条件。学会了敢于开口说话后,就该让学生出去“溜溜”了,对此,我一般采取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就地取材,运用书本上的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活动,从最基本的做起,全面的去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即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书本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初尝赚钱的,从而增加他们学习营销的自信心。

2、合理的设置课程

我们应该明白,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孩子一般是成绩比较差的、比较爱生事的、比较爱玩的,要让他们来好好的学习一门他们都不知道会是什么就业的课程,确实是有些难度,所以,我们更应该开设他们有兴趣的、同时也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来吸引他们,比如形体可以锻练他们的坐、行、走姿,礼仪能让他们明白在社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这些都是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一样的课程,同时又是能让他们切身体身到好处的课程,让他们对中职的课程感兴趣了,接下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的心理去学习其它的课程,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给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目标,让他们知道究竟学习汽车营销专业有什么样的好处,给他们以学习的动力,甚至在多余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去选择学习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生愿意去学的课程,带着兴趣去学,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合理的设置汽车营销专业的课程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营销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不好好学,老师觉得课不好上的这一现象,我认为一定要要转换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的对象和目标。我们教学的对象可以说是考不上高中的“差生”,是初中老师放弃的对象,他们的学习耐性、理解能力、学习动力不如普高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完全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学生实际是聪明的,只是他们的聪明没有放在学习上,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让他们把心放回学习上来,相信他们的成绩也会理想的。

那么怎样去培养这些曾经的“差生”呢?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认为这很对,作为一个中职的学生来说,他们曾经陋习累累,那么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做人了,再去学做事,才进校的时候不要忙着给他讲专业课程,更多的应该去要求他做人基本应该做哪些?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应该看到,中职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富有想像力,善于接受新知识,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对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激起他们认识到这门课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通常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关于汽车营销专业就业的资料给学生看,让他们知道毕业了以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待遇怎么样,对于招聘那样的人才有些什么样的需要,他们现在要学习的应该有哪些课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没有达到一个互动的效果,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那样教学的结果可能就是学生在考完试背了那些题在下学期来的时候又忘记了,所以,很多时时候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明明上学期反复强调过的重点,在这学期学生完全没有印象,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我们还必须采取其它的方法加以形象、生动的授课,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组比赛法等,一定要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参与,这才能让学生深刻的获得知识。

当然,对于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该模拟操作后印象才会更深刻,我曾经试过在讲整车销售环节的时候,只给他们口头讲过程,然后直接让他们进行操作,结果很明显,几乎没有人能模拟正确,然后对于他们错误的地方我再讲一次,自己从迎客进门再到送客出门,所有的环节在班上请一个学生配合我给他们模拟了一次,再让同学们来模拟,就有很多同学都能把握好细节了,所以,汽车营销的实操实训不是一次就能完美展现的,需要一次一次的进行更正的,反复训练一定会出成绩,这是我相信的。

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01-01

中学教育通过漫长的教学管理实践积累,曾经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对于如今的学校管理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伴随着中学逐渐扩大了办学,教学的内容也日趋增加,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在此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教育改革呼声不断。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实施新课程,但又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在校园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本文简单的例举了一些存在与当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1、存在于当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1行为管理重于信息交流传递

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是由学校到教研组再到教师,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状态,垂直链接反映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这不仅是学校信息沟通的阻碍,也是造成学校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教师职责层次过多过死,职能过细,导致了教师的思想僵化,适应能力低下。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传递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在遇到难题是,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是相互推诿责任。

1.2忽略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个性作用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校园管理者总是忽略教师本身个性的作用。例如说最常规的就是用统一的要求来衡量教育行为,从而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在情绪态度或者情感心理方面的影响;学生所处的班级不同其层次也不一样等等问题。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圈定在固定的模式中,过分注重标准强调规范而变得僵化单一。

1.3在教学管理中看中数量忽视质量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将管理实行量化是没有错的,但部分校园管理者在工作中过于依赖量化。例如说用及格率和达标率来衡量教师的业绩;用教案的页数,字迹是否工整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态度,等等。将量化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即使是不该量化的也要硬性量化,让教师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

1.4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传授已有的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的重要性远大于“学”,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过分的强调规范统一,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加强监控和引导

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过程必须随着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环节,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监控和引导。例如说,随着不断深入的课堂教学改革,校园管理者可以教师的教案为突破点,将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师的教学管理中来,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自己的教学反思与同年级组中做交流和讨论,并且共同讨论改进的方法和内容。与此同时,校园管理者还可以对此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将每位教师的教学反思做一个评比,对于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有个人风格的教学内容的教师予以表彰。

2.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实行教学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就要具备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怀疑,立足于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由已知引出未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讨,去证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3提升校园管理者的自身素养

作为校园管理者至少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及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在自身已有的知识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性极强,作为管理者,要对开放的校园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以及管理学理论,并且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在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形成鲜明的校园管理特色,并且能够做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提炼出系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4校园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教学管理制度要适应学生对教学和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发展,教学创新是必然的趋势。作为校园管理者,不但要对这个趋势进行支持,更应该引导和提供保障。

2.4.1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面对教育改革,作为校园管理者要在教学观念上对教师进行引导,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类的不自觉行为引导转变为自觉行为。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依据,采取刚性的管理手段,以新型的教学观来审视和分析当前的教学。

2.4.2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

作为校园管理者,要在管理活动中对于不合理行为方式和不科学的思想观念进行变革,促使教师对一成不变的教学习惯进行改变。在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以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基础,实现依法治教。

3、总结

通过如何实施教教学管理工作改革使教育教学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这是校园管理者们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一个学校发展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在校园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整个校园管理工作中线的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现状 改革

一、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就以我校目前的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一点,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就连教材都没有。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就专职教师而言、在冬天的寒风、夏天的烈日下都不大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兼职教师了。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很少经历过专门体育教学培训,因此体育课也就成了活动课。近期内难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不太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改观,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即:教师是主体,教学中过多地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少,运动量又小,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再一个是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又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练时间,约束了学生思考、探索等客观因素。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与健康》规定:体育课“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关注健康意识,促进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①因此,根据新课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体育教育教学应该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都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现代教育发展强调个体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主导与主体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二,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丰富多彩个性的人,也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有用的人。

3.不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基于多元教育理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该摒弃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关注到学生个体、关注到学生需求、关注到学生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多元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7-20.

参考文献:

[1]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高枫.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J].体育教育,2012.03.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培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94-01

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也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愉快教学为突破日的教学改革,选择以中专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结合中专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我领你跟”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陶冶情操,增强自信,从而表现出中学生不同的气质美。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一、体育教学的多样化

1.优化练习设计突出多样化和趣味性,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反复练习,因此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练习设计的不断优化成为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积极的参与和老师的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相长。

2.充实内容是基础,我们从课标理念上可以知道,只有让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在项目教学内容结束时,我们可以选用舞蹈、健美操等内容来做放松运动。再者,还要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就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师要通过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设计体育游戏,使游戏本身能让学生有“动起来”的冲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教师也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3.多采用小型竞赛,从很多体育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出竞赛是体育项目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小型竞赛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篮球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怎样运球和投篮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篮球比赛,教师要注意在组织小型竞赛时候,要注意分层教学,分层落实,不能让小型竞赛变成个别学生满足表现欲的舞台,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度[1]。这样也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性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体育精神除了包括竞技精神以外,还包括团队精神,也是大家所说的团队意识。体育比赛或游戏以集体项目居多,要想赢得比赛,每位队员必须团结合作,以大局为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1.利用教学比赛,强化团队意识,教学比赛是一种形式,旨在通过游戏、竞赛增强团队意识,在制定比赛规则时,考虑从团队精神出发,在总结时进行个人评价,重点强调小组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宽容、合作、分享、换位思考等多种活动方式。我认为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2.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效果,强化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未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的社会,是一个比现在更需要团队精神的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2]。这样做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背道而驰,从而扼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学生健康地成长。

1.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

2.通过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和锻炼技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又发展的目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学习、模仿教师的动作,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然安全最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随机应变,设计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个体特征,同时对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她们就会很用心去进行锻炼。

为了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动力,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锤炼坚韧意志,培养健康心理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兴趣是进行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体育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对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打基础,为了培育出素质性人才,针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式教育,开展愉快体育教学,为人力资源创造更好的源泉。注重教学实践,课堂外,我们老师要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适应新课改,服务新时期的教学,培育四有新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时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中对各行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升,这逐渐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的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逐步替代了传统教育教学中以学术性知识为主的模式[1]。因此,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应把握实践性知识发展方向,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实践性知识内涵与结构

 

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情况,所谓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含了学科、教学、学生、人际以及自我等知识[2]。其中,在学科知识方面,主要是对教学教案进行修改,既要表达出教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又要完善教学设计与内容,进而解决学生在学科内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在教学知识方面,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识水平进行充分了解,而且还要保持科学、客观、稳定的教学信念,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关联,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适时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课程知识方面,主要是对新课改的政策及相关活动进行了解,并对所教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进行明确,把握好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指向自我的知识方面,在对班级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风格设计,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教学过程,进而实现对教师职业和教学情境的认识。

 

二、教育教学中实践知识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知识运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三方面,具体分析为[3]:

 

(1)在教育目的的实践性方面,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偏重于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造成人才在生产实践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实践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目的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可见,实践知识在教育目的方面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其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拓展,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方面,对于学科知识认知过程,其是一个主体能动的认知性实践结果,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知识教学的关系,并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实践知识学习。较为典型的实践知识教学为实验与活动课程的开设,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既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们对实践性与操作性的感悟,又对于人们理解与体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格因素与情感因素具有显著作用。

 

(3)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方面,教学方法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必备要素。在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这条主线,促进教师对教育对象与现场教学环境的体验与反思。加强实践性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途径

 

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各行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为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具体有[4]:

 

(1)明确教学知识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教师的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知识。一方面,采取教学循环方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教学实践的课程知识;另一方面,不断丰富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及学生知识内容,提升教师自我知识水平。继续发挥教研组活动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同的教师组合促进知识的丰富性,以逐步提升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发展速度。

 

(2)教师应不断总结过往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反思水平,并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意识。作为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反思过程既是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关注与思考,又是密切联系自身所处情境与具体行为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方面通过加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困境进行分类、归纳,进行主题式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3)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一方面,对教研组传统的研讨方式与内容进行转变,加强教学方法意识的培养,为教师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教学中公开课的“研讨、改进”职能,为实践性知识的传递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明确教师教育教学责任,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知识的支持与培养,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提供稳定的动力机制。

 

(4)加强教师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培训,确保其设计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为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专业基础。在充分保障基础理论课课程设计与安排额基础上,强化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新教师教育实习管理,通过实习过程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转变传统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具有较强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相关教育机构或部门应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推进实践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