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也成为了我们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人们大量的捕捉动物,让他们成为的口中食物,使得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从此它们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动物到底要不要保护呢?我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二, 调查的方法
2, 阅读《百科全书》(自然环境)找寻国家保护的动物有哪些?
3, 阅读课外书,人类怎样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三, 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内容 具体情况
《百科全书》(自然。环境) 国家保护动物 大熊猫,扬子鳄,
白 鹤,麋鹿北山羊,巨蜥,雪豹,信天翁,云豹,中华鲟……
课外书 人类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人类不断开车驶入考拉生存的地方,让考拉惨死在车轮下,考拉的食物按树叶也没有了。河水的污染,气温的升高……
上网 濒临灭绝的动物 扬子鳄不足120条,海豹仅存500只,苏们答腊虎还有20只,大熊猫仅1000只,金丝猴700只
四, 结论
篇2
根据国际鸟类联盟提供的数据(国际鸟盟是114家国际保护组织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海鸥,几乎半数海鸟物种的数量都在减少――当今全球有28%的海鸟物种已经濒临灭绝,还有10%的海鸟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整个信天翁家族都不容乐观,22种信天翁中的17种都有灭绝的危险。
海鸟数量剧减源于海洋和陆地两方面因素。在海洋,商业捕鱼耗尽了鱼类资源,对海鸟的海洋栖息地造成了伤害;另外,捕鱼方式也会直接对海鸟构成危害。在陆地,对具有侵略性非本地物种的引入不仅会让本地生殖集群处于危险之中,还会对渔业、能量转移过程和气候变化产生更进一步的影响。
国际鸟盟为阻止海鸟数量减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们强烈要求在海洋和陆地同时建立保护区域,以集中方式保护海鸟物种。一些重要的陆地保护区已经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海洋保护区的名单也在落实之中。在这之前,国际鸟盟也提出了一些捕鱼方式以减少对信天翁和海燕的误杀,因为渔民捕鱼时不可能完全避开海鸟,不幸的是,拖网捕鱼方式比用普通渔网捕鱼更难减少对它们的伤害。
环保人士警告,人们对金枪鱼的消费正在威胁着稀有鸟类的生存,它将使包括信天翁在内的珍惜鸟类濒临灭绝。大西洋和地中海区域的金枪鱼是全球被捕捞最为严重的鱼类之一,这是由于人们对这种便宜鱼类的需求增加而造成的。
然而,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学会(RSPB)的一项最新研究向人们提出了警告:捕捞金枪鱼所采用的作业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杀死珍稀鸟类,而且,这种作业方式正在使信天翁等物种趋于灭绝。
根据该慈善组织的估计,多钩长线的捕捞作业方式使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域37个鸟类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中的18个物种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捕捞作业的渔船会撒出很多鱼钩,钩子系在鱼线上并挂好诱饵用来吸引鱼类。但是,在这些钩子沉入水底之前,很多鸟类被鱼饵引诱潜入海水啄饵,从而被鱼线缠住。
RSPB要求捕鱼行业召开的“保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ICCAT)”会议上,研究采用成本相对低廉且简便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避免鸟类被缠入这种多钩长线系统。英国是全球第二大金枪鱼消费国,英国一些主要的零售商已经不再销售采用撒网捕捞法捕到的金枪鱼,因为这种作业方法导致大量的海龟和海豚被杀死。
然而,信天翁研究专家克里奥・斯莫博士(Dr Cleo Small)称,零售商仅销售长线法捕获的金枪鱼的做法导致了每年几千只信天翁的死亡。“这些海鸟被缠在鱼钩上,当鱼线放好后它们早已溺水而亡。这些鸟的尸体在几小时后被打捞上来,那景象很悲惨,它不禁让人联想这种捕鱼作业杀死的海鸟究竟会有多少”, 斯莫博士倍感心痛地说:“大概每五分钟就有一只信天翁死于非命,它们面临的死亡威胁大于任何其它鸟类受到的威胁,”。
世界其他区域的捕鱼行业已经采用了一些很有效的方法阻止海鸟接近鱼线。这些方法成本低廉,但其实效已被证实。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在渔船后悬挂色彩鲜艳的飘带,这可以阻止海鸟在鱼饵沉入水下之前扑下来啄饵。另外,渔船还可以选择在海鸟活动较少的夜间作业,或者将鱼饵染成蓝色,以使海鸟无法识别。
篇3
秃鼻乌鸦是北京地区的常见鸟,1956年11月中旬在女三中院内,有2000多只栖息。1961年11月8―12月7日平均每小时见到234只秃鼻乌鸦,一棵树上聚集百只以上,归宿时排粪如雨,顷刻间覆满地表。197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普查秃鼻乌鸦时仅见40余只。90年代以后在城区基本见不到秃鼻乌鸦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使某些鸟类失去了必要的取食条件和繁殖场所。因此,这些鸟会减少,甚至在那个地区消失。许多环境保护工程把野生鸟类在人工驯养繁殖,易地保护情况下,繁殖大量个体,然后放归自然环境,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种群数量。但很难成功,如美国曾试图人工饲养繁殖旅鸽,没能成功,最后还是灭绝了;日本的朱q在野外只剩4只的情况下,捕捉起来,也试图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恢复种群,也告失败。所以,我们要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鸟类,应该就地保护、恢复和改善原栖息地的环境,再加强其他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原有的鸟类,使它们延缓灭绝的时间。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鸟儿的名称、生活习性,认识到鸟儿对于人类的贡献并喜欢上这些可爱的精灵。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通过相关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认识到鸟类是我们的朋友,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爱动物,并提高爱护动物的意识和习惯。
活动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自然环境中鸟的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信息。
2.学生搜集整理各种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小鸟
一、歌曲导入
欣赏歌曲《小鸟,小鸟》。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歌曲欣赏,你们喜欢这些在大自然热爱飞翔的小鸟吗?这节课就让我们真诚地和小鸟做一回朋友吧!
二、认识鸟类
1.欣赏鸟的图片,了解鸟儿。将班级分成5组,每组8人,先组内欣赏自己收集到的小鸟图片,交流。
2.把收集到的一些小鸟的资料详细记录。(名称、种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地等)
三、成果汇报
1.教师示范汇报。
2.学生分组汇报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小组里收集的最漂亮小鸟的图片,并且说出鸟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活动二:鸟类・环境・人
鸟类是我们的朋友,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漂亮的羽毛、优美的飞行姿势,给人类生活增添了色彩,它们每天都忙于为庄稼、树木捉害虫,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了解鸟与人类的几种关系(课件呈现相关图片资料)
1.农林益鸟:啄木鸟保护树木、猫头鹰捕田鼠……
2.人类帮手:鸽子送信、鸵鸟放牧……
3.观赏作用:孔雀的美丽、会说话的鹦鹉……
4.仿生学作用:小鸟与飞机的设计、啄木鸟与防震头盔的设计……
二、观看资料片,讨论鸟类对人类的贡献
小资料:一只山雀每天可啄食松毛虫1842条,一只灰喜鹊一天能吃掉松毛虫30到60条,一只猫头鹰一年可灭田鼠1000只,一对燕子整个夏季可捕食150到200多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
三、跟踪调查,探究原因
1.鸟儿发生了什么事?(出示图片)
2.看了刚才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的心灵一定受到了震撼,探究原因(乱砍滥伐,枪声,弹弓,网捕,毁坏鸟巢)。
3.提出探究活动要求:a.调查鸟类的生活环境;b.调查要有目的、有计划,并且要制定一个调查表;c.制定追踪调查的方案,进行实际考察。
附第一组调查方案:调查时间:2015.3.15。调查地点:学校、动物园、市区、郊区等。调查目的:调查鸟类的生活环境,为鸟儿营造温馨的家园。调查方法:实地考察、采访、追究调查等方法。调查方案实施步骤:1树木与鸟类的关系;2.地理环境与鸟类的关系;3.气候跟鸟类的关系;4.人的居住与鸟类的关系;5.其他关系与鸟类的关系。
四、实地调查,做好详细记录
调查记录卡:鸟类的生活环境(学校、动物园、市区、郊区、气候环境、地理环境)
五、追踪调查,探究原因
1.为什么树木多的地方就有鸟儿出入?
2.通过调查表分析,鸟儿住的地方有哪些特点?
3.鸟儿为什么无家可归了呢?……根据调查表写一份以《绿树成荫,鸟儿歌唱让人感到舒服》为主题的调查报告。
活动三:提倡爱鸟护鸟活动人与动物应该和谐共处,我们要积极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保护鸟类的活动,首先要从我做起
一、调查爱鸟、护鸟情况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采访要通过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电访、面坊、网络、图书馆调查,注意访问要有代表性,访问不同的群体,访问要有计划、内容、和访问表,并且在访问的时候随时做好记录。
二、开展爱鸟活动
同学们,我们通过调查、采访一系列实践活动,相信大家都深深认识鸟类对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保护鸟类,人人有责。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呼吁大家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小鸟。
小组展示:第一组:舞蹈《小鸟,小鸟》;第二组:出示手抄报,主题《我和鸟类做朋友》;第三组:向有关部门写倡议书《保护鸟儿,人人有责》;第四组:展示本组收集的小鸟图片,主题《我爱小鸟》;第五组:向社会写一些爱鸟、护鸟的宣传标语。
三、教师总结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给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积极开展爱鸟,护鸟活动,共创人鸟和谐的美好明天。
篇4
分类:鼍科 Alligatoridae 、扬子鳄属 Alligator
保护级别: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特征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习性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产地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独特的捕食方法
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5
一、结尾可以强化科学概念的建构
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走进科学世界,探索感悟蕴藏于材料中的道理和奥秘。40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思想在不停地前行。这种高速运转往往让学生的感悟来不及咀嚼,来不及深入,甚至有些开小差的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如果老师在结尾时能和学生共同回忆探究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探究过程,和学生共同给探究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这样学生头脑里不仅有了完整的认识,而且认识也会得到强化。如,在四年级《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教学中,学生在一次一次反复实验中,能认识到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并且能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得出探究结论: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尺子伸出越短音高越高。结尾时,如果我们这样问学生,尺子天天与你为伴,你看见它,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这样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科学的方法和概念又一次深入学生心中。
二、课堂结尾应当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今的开头最忌讳的是教师一讲到底,这样做,对于老师是劳而无功,对于学生是疲而无获。高明的有方法的教师会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思索和联想,也给课堂留下一道亮丽的光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留下空白呢?最近,我在学校上了一节教研课《溶解的快与慢》,学生在认识了溶解的概念和特点后,能根据平常生活实际,提出较多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如,搅拌、加热水、捣碎、太阳晒、高温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设计出对比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并且科学地得出结论:搅拌、加热(温度高)、捣碎等方法都能加快物体的溶解速度。为了让孩子们巩固知识,我在课堂结尾时举行了一次吃糖比赛,给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硬糖块,按照如下方法吃:一人含在嘴里不动、一人用舌头翻动并搅拌、一人把糖块咬碎、一人咬碎并搅拌,并且记录下所用时间。这样把探究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下课了,我还布置了如下作业:做一做,回家把家里剩下的小块香皂、肥皂合理利用起来!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孩子走进课堂的终极目的在于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课堂上的历练,只是让学生获取自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如同播种一片试验田。凭借着儿时的经历,孩子们会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未来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世界幻化为巨大的课堂。
三、n堂结尾应当体现人文的关怀
篇6
体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课题题目
濒危动物
组别
高二(9)班
指导教师
赵温强
组长
耿仁杰
课题组成员
耿仁杰 张冬雨 张贺飞 张秋慧 郝璐 孔晓艺
开题
内容: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中对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生物类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成为濒危动物。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日益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
目的与意义: 了解目前生物濒临灭绝的状况,
唤醒人们对濒危物种的重视。
任务分工: 论文撰写: 郝璐 设计调查问卷:孔晓艺
发放调查问卷:张秋慧 访 谈:张贺飞
资料查询:张冬雨 交流展示发言人:耿仁杰
活动计划:
9月10日-9月15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9月19日-9月30日:拟订实施方案
10月4日-10月5日:人员分工
10月5日:开题:开展研究课题
11月6日:实地调查濒危动物情况
11月12日:调查问卷
11月9-20日:搜集资料
12月:调查汇总讨论:提建议、方法论证、结题报告撰写、做好进一步分工
1月份:结题、交流展示
方 法:
1:对校内学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师询问采访,向校外10名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并向受访者派发问卷(可开展网络问卷)。
2: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3:将网络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4:根据整理内容设立相关报告。
5:修改、整理报告与论文
可行性:分工明确,组员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关事务,将报告完成。
预期的成果: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有人问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令人忧心的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 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谈到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 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那么为什么濒危动物会濒危呢?
一、物种自身的原因
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
如大熊猫特化为主要以竹为食,一旦失去其现有栖息地或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无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现生存危机。
;
一些野生动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的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
如朱huan ,现存数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再加上处于人类的半饲养状态,个别适应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会逐步丢失,进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导致其绝灭。;
二、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
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鸟类、爬行类以及昆虫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紧随其后的开荒种地以及草原过度放牧,既占据了野生动物固有的家园,又将野生动物人为地分割成许多孤岛状的小种群,使得它们的生存繁衍遭到极大的影响。
;
围湖造田和占用滩涂是导致水禽、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湿地、湖泊以及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成工农业用地后,使依赖于此的动物丧失了栖息地、繁殖地而濒于灭绝。
如扬子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上亿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快要绝迹了,有关部门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个体实施再引进工程,但苦于无地而不得不坐等扬子鳄野生种群灭绝。;
四、环境污染
本世纪以来,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野生动物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许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适于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态位较高的野生动物因为食物链的关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连。;
三、乱捕滥猎
乱捕滥猎是造成许多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龟鳖类、蛇类、鹰隼类、藏羚羊、观赏鸟类和蛙类是目前猎捕最为严重的几类动物。
龟鳖肉、蛇肉和田鸡腿的美味、野鸟的动听歌声和艳丽身姿、猎隼活体和藏羚羊绒的国际黑市等,均招徕了上述动物的捕杀之祸,致使其野外资源量锐减,不少已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
四、环境污染
本世纪以来,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野生动物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许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适于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态位较高的野生动物因为食物链的关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连。;
五、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罕见的洪灾,使许多栖息于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蒙受了灭顶之灾。;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单独生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联系、共同生活的。生物学家指出,在自然状态下,物种灭绝的种数与新物种出现的种数基本上是平衡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受到破坏。从1600年到1996年,世界上消失了164种鸟;从1871年到1970年,兽类灭绝了43种。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共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是在最近3个世纪内消失的。物种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本身将遭到巨大灾难。
现在,地球上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野生动物灭绝,不少动物也处于灭种的边缘。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我国在1959年做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的规定,1962年又明确规定要保护83种珍惜野生动物,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可是由于一些人还不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或是为了谋取私利,仍在猎杀珍贵稀有动物,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我们从小就要明白,爱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题报告:
濒危动物是一项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对外关系、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维护生态平衡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由于无节制地猎捕蛇类,致使蛇类资源枯竭,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在局部地区猖獗。又如,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猎捕活体用作宠物贸易,致使食虫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松毛虫、蝗虫等森林和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鼠害和病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态失衡的代价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绝大多数濒危动物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
(一)药用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赛加羚羊角、熊胆粉、海龟壳、蛤蚧、眼镜蛇毒、蟾酥等,是中医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1993年,为配合国际社会保护虎和犀牛的努力,我国政府禁止了对犀牛角和虎骨的贸易,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二)食用和衣用价值。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就是依靠采集或猎捕野生动植物来维持生计的。即使到了20世纪的今天,许多动物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或衣用原料。如鹿肉、黄羊肉、紫貂皮、黄鼬皮、豹猫皮、水獭皮、藏羚羊绒、燕窝、飞龙、鳄鱼肉、鳄鱼皮、鸵肉、蛇干、蛇皮、蛇粉等。单就蛇类而言,1997年我国利用各类活蛇约9000吨,价值就达4亿元以上。
(三)观赏价值。濒危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动物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的王牌,是马戏团表演的主角,也是部分家庭养殖观赏或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主要对象。赴国外展出和合作研究一对大熊猫,每年至少可为国家筹集到800万元大熊猫保护基金。另外,象牙、河马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以及孔雀、鸵鸟羽毛、蝴蝶、盘羊头骨制成的装饰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四)外交价值。我国特产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huan等,既是世界级濒危动物,也是各国人民极为喜爱和渴望参观的珍稀动物。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对提高中国知名度、发展国家间政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宣传我国濒危动物保护管理成就、开展濒危动物合作研究、筹集濒危动物保护经费等,可以发挥奇特的作用。
(五)娱乐狩猎价值。1998年我国批准对外狩猎了3只羚牛、23只盘羊、61只猎隼、4只白唇鹿、57只岩羊、32只藏原羚、2只北山羊、1只水鹿,共为国家筹集到濒危动物保护管理经费1170万元,还调动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保护濒危动物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当地的扶贫济困问题。
(六)潜在的开发价值。物种的价值,人类目前所了解到的仅仅是其极小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物种的潜在价值将会逐渐被发现和认识。但是如果物种在被人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就谈不上开发利用这些价值了。无疑,这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保护濒危动物,而且还要发展濒危动物资源,最终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保护濒危动物是为了永续利用濒危动物。
小组
成员
体会
郝璐:本次研究性学习,虽然比较仓促,准备并不充分,但由于全员同心协力,尤其是其中一位同学不辞辛苦为大家找资料,这次活动才得以顺利完成。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对团结就是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孔晓艺:动物与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他们在地球上都担当者重要的位置,维持着自然界微妙的平衡。人类的肆意改造地球,已严重威胁到地球上的各种生命。人类如此妄为无异于自掘坟墓,保护濒危动物,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事。
张秋慧: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正趋于不协调。要知道,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和自然界是整体。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那么,人类最终会毁掉自己。所以我们要拯救那些濒危的动物,爱护身边的动物,爱他们就是爱自己。
耿仁杰: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
张冬雨: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又加深对濒危动物得了解。在这次学习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动物与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各尽所职,共同维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张贺飞: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给我门带来的好处不是单方面的。今天的社会最忌讳的就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如今已不是上个世纪那个单凭技术就能吃饱饭的时代,社会要求我们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我想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受益终身,他让我知道了自身的缺点,使我意识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锻炼了实践组织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也对动物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调查让自己有爱护动物的意识行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进而热爱保护我们的地球。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实践能力,强化了环保意识
学分认定
耿仁杰
3
指导教师签字
张冬雨
3
张贺飞
3
孔晓艺
3
郝璐
3
篇7
【关键词】 生物研究性学习 人文精神 尊重生命 提高生态意识
1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等这些一个又一个足以造福人类也足以毁灭人类的科学进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使这些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二为一。
而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发生了中学生殴打乞丐致死,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忧虑。时代需要具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针对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倡导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呼声愈来愈高。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学科教学已开始注重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在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人文素材等待我们去挖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走入社会,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理念,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生物学科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2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点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渗透许多方面的人文精神,但是结合学科特点,应该有所侧重。
2.1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生物科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这一自然界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在观察研究生物的种种生命现象时,直接感受到生命法则的伟大、神奇和美妙,从内心产生了对生命的崇敬之情,产生了尊重所有生命的思想意识。只有关爱所有的生命,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才能维持人与其它生物间的平衡发展,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既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更是保护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对学生实证精神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因为生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属性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精神,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具有人文内涵。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与研究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就科学研究而论科学研究,应该有所引申,将之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中学生养成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实证精神极为重要。
3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施策略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等素养与能力。上述目标的达成对于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反思现行的生物教学,我们痛感到在现行的应试教学体系中,一切知识都被量化成一道道习题、一个个标准答案,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鲜活的生命都了无瓜葛。团结互助、爱护幼小、尊重生命,以及真、善、美这些人性的种子在这种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体现。
因此,生物学科教育必须统筹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教师必须摈弃单一的智育观,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与实证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2 结合生物新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施新课程后,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人体及人类社会有关的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人与生物圈、城市生态系统等,都与人类自身生活密切相关,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体现 “以人为本” 的人文理念。
篇8
鸽子博客
在《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篇里,挪亚放出的第二只鸽子衔回诺亚方舟一枝橄榄树叶,翠绿欲滴的色彩宣告197天全球大洪水的结束与新生活的开始。鸽子代表着和平与新生活一直被西方国家唯一一个备受尊敬的鸟类。然而,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来,鸽子的命运很悲惨,后起的美国也不例外。
首先是个人鸽子博客。美国网络上有一个叫着“疯鸽子”(Crazy Pigeon)的博客,专门介绍各类鸽子的情况:包括专家对于喂养各类鸽子的看法,养鸽者的故事等。这位“疯鸽子”上传不少鸽子的图像,在网络上建立起鸽子网站与博客的链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个人鸽子博客,因为某种兴趣和爱好导致几乎整个博客关怀鸽子,代表着一部分普通人开始关心鸽子的生存状态。
某类鸽子博客。鸽子博客很多,如家养鸽子博客,动物园里的鸽子博客、珍稀鸽子博客等,但最有代表性的是某类鸽子的博客。如在英国伦敦,有一个关于伦敦鸽(London Pigeon)的鸽子博客(名为PigeonBlog),由一群鸽子爱好者创建。博客的主人对这种伦敦鸽进行多方面的介绍,并对喂养伦敦鸽的各类知识做介绍,还有一些自己收养鸽子的故事;网站还是有很多博客主人在伦敦鸽子广场与鸽子合影快乐场面的照片。
当然,这里也有为数不多的文章涉及鸽子与空气污染问题。因为伦敦鸽子广场的鸽子太多,游人又用各种食品随便喂养,结果造成鸽子在起飞与排泄的过程中放出太多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人在博客上讨论如何让鸽子的食物更卫生,以及健康养鸽子的一些方法。在这类博客中,更多的人在讨论或者询问博客主如何驯养信鸽(Racing Pigeon)、喂养一只鸽子从出生到会飞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在最近的西方网络世界,为某一类的鸟做博客的现象很多,还包括猫头鹰、白头雕、红胸鸲、白琵鹭等等,多为西方国家珍视的鸟或濒临灭绝的鸟。为专门的鸟儿做博客一方面表现了对这些鸟的重视,希望通过专门的博客提升公众对这些鸟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博客中鸟儿的主体地位,突出这些鸟儿在自然界、特别是相对于人的话语权利。
啄木鸟的博客
啄木鸟被认为是森林医生,也是被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人认为是有益的鸟儿。喜爱啄木鸟其实表示人类对他工具价值的认同;为啄木鸟做博客其实代表着对他道德身份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工具价值。因为博客象征一种话语方式,且啄木鸟在这里几近被描绘成“人”这一“物种”。
综合动物的啄木鸟博客。美国有一个“北灯塔安哥拉博客”(NorthLight’s WunderBlog)就是这样一类。这个博客关于啄木鸟的部分包括两部分,一是图片部分,二是文字部分。图片部分有大量的啄木鸟照片,每一张啄木鸟的照片都不是同一只鸟儿。照片中的啄木鸟色彩鲜明,眉清目秀,羽毛丰满而又干净,甚至每一只啄木鸟的眼神与面部表情都能够看得清楚。其表达的内涵也很容易被人理解:啄木鸟有灵魂、有情感、能工作,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是与人类一样的生命物种。
第二部分是文字部分,博客上的啄木鸟文章来源博客作者与读者。文章内容有介绍目前美国境内啄木鸟的生存状况,如美国因为人口增加威胁自然生物,很多美国的啄木鸟飞到加拿大,使得美北部的森林啄木鸟减少;也有介绍啄木鸟的生活习惯与作用的文章。带有明显的动物保护主义的精神特质。
这些啄木鸟博客与利奥波德时代人们与鸟类关系不同。利奥波德在他的《沙乡年鉴》里这样写道:“杀死最后一只猛犸象的克罗-马格诺人想的只是烤肉;射杀最后一只侯鸽的猎人想的只是他高超的本领;用棍棒打死最后一只海雀的水手根本什么也没有想”。利奥波德所描述鸽子与人的关系实为《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与“飞鸟”、“爬物”的关系,也就是说,鸽子相对于人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而现在西方所兴起的鸽子博客中描述的人与鸽子的关系几乎不带有工具价值关系,而是把鸽子看成一个具有自身内在价值与独立道德身份的物种,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利奥波德所说的“由一个物种来对另一个物种”的关系。
综合鸟类博客
综合类鸟的博客意在把博客主能够想到与写出来的鸟儿都列入博客的内容,这里既包括一些名贵与濒临灭绝的鸟儿。这也许是为了避免上世纪六十年代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所语言的那个结果:再过一些年,春天里“再也没有鸟儿歌唱”。事实上,综合类鸟的博客以个人制作为主,而并不是集体创作,这一点有别于西方的鸟类保护主义的网站或者传统媒体网站。
地域性综合鸟类博客。多为鸟类爱好者与保护者所做,内容及其更新频率因人而异。如威斯康星州一位叫麦克的人做了个“麦克护鸟与数字媒体博客”。网页首页就表明其创办博客的目的:“通过威斯康星州鸟类的照片、信息、新闻、思考与冒险(探索),来标明鸟类生命的奇迹”。
个人制作的综合鸟类博客很多目光关注普通的鸟儿,因为越是普通的鸟儿,一般人越容易接触,威斯康星麦克的博客也不例外。例如2007年9月25日博客第一条就是“麻雀又回来了!”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欢呼久违的麻雀终于又回到了威斯康星南部,因为他在此之前很久没有看到麻雀了。为了和读者分享他的喜悦,他把拍摄下来的白颈麻雀大幅照片(1024×768)传上博客,并说:“多么伶俐的鸟儿!不是吗?我爱它!”
跨国综合鸟类博客。如美国有一个叫詹姆斯(James)的鸟类爱好者,独自一人苦撑“鸟类观赏博客” 3年了,为了设立这个博客专门设立了独立的服务器,还申请了专门的域名。博客上的鸟儿分为“蒙塔娜鸟类”、“西班牙鸟类”、“夏威夷鸟类”等栏目,通过博客和世界范围内的鸟类爱好者、鸟类保护主义者交流,博客上的内容几乎每周都要更新。其热情与恒心值得人敬佩,也吸引了很多访问者。其实这样的鸟类博客已经与网站媒体没有什么不同了。
侯鸟综合鸟类博客。英国利物浦有位叫作约翰・德姆普希(John Dempsey)的爱鸟者建立了“鸟类博客”。这个博客其实是观察候鸟问题的网站。约翰是曾经在《每日邮报》做过30年候鸟专栏“乡村纪事”(Country Matters)的专栏作家。他的鸟类博客对冬季西南迁徙的鸟儿之生活与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描绘,对英国本土范围内候鸟异常现象进行分析,30年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与专栏作家的深刻使很多内容值得人深思。
篇9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篇10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资料研究课需要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因此在人数上一般以6~8人为单位小组,划分小组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知识水平,尽量做到各组能力水平的均衡。小组成员的分工为小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汇报员等。小组长主要负责课堂纪律调控和全组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资料收集员要多名,使收集的资料尽量丰富多样;资料整理员负责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组合;汇报员根据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汇报与交流。每一个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轮流担任,也可以同时兼任,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资料研究课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出两种实用的教学模式(见图1、图2)。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生命之水》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前组建了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围绕“水和生命的密切关系”这一主题,从水与植物的关系、水与动物的关系、水与人类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三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但缺乏收集信息的方法与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进行信息收集方法的指导。比如,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查阅报刊杂志、请教长辈或他人、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等,这样多渠道、大范围的收集可以让信息更全面、更丰富。收集资料后,学生回到课堂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把大量的原始资料集中进行整理、提炼,并制作成知识卡片和展板。这种短时间、高效率的海量信息处理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接下来,各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整理好的资料,展示展板,在班内进行交流,同学们参观展板。教师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相关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再一次体会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最后,请学生续写课本中的科学小诗《因为有你》,将自己的深刻体会融于诗中,来赞美生命之水,以此深化主题。
以《拯救野生动物》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叫野生动物;了解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动物正在濒临灭绝的现状,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及野生动物离我们生活较远这一现状,教师要在课前着手准备,收集大量关于野生动物的资料,制作成交互性较强的课件。学生在课件中可以自由地浏览,还可以进入论坛或者教师推荐的相关网站,由此构建一个网络课堂。
在课堂开始,学生在网络教室中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其中每个小组中有小组长1名,汇报员1名,以及资料收集、整理员4~6名。在网络教室中,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并认真记录课件中的主题知识和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常见的野生动物,还学会了信息交流,开拓了视野。在学生论坛中,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就杀害小鸟、乱砍树木、河水污染等问题进行观点的阐述。最后,每个组的汇报员对教师提出的以上问题进行汇报,并与其他组成员进行交流。在总结活动中,各个组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设计一条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与倡议。
两种教学模式将合作学习有效运用于课堂,使资料研究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 上一篇:服务行业细节的重要性
-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