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文化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牌文化体系

篇1

[关键词] 培育体系 品牌文化 企业品牌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品牌及品牌文化的竞争时代。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由此,笔者亦以为:品牌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品牌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个性内涵,同时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全球著名品牌“可口可乐”告诉我们,可口可乐卖的是碳酸饮料,消费者买的却是美式文化;同样世界知名品牌“海尔”告知世人,海尔卖的是家用电器,用户买的却是中式文化。无数事实表明,优秀品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背景、独特的个性和突出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相关利益者心理层面的历史传承、人格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这一维度上得到了市场中各方的充分接受与认同。由此可见,品牌文化是品牌的核心特质所在。所以,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也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并给予深入、持久地研究。笔者在通过对前辈大量的研究成果及重多的培育实践进行了认真、广泛地考察与思考之后认为:要科学地从事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就必须对其培育体系予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即: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要素、培育路径、培育步骤和培育原则进行探寻与考量。

一、培育要素

培育要素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所包含的第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构成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要素包括产品、个性、定位、联想、情感、标识等要素。

1.产品要素。产品是品牌文化的载体,没有产品,品牌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任何一种品牌文化均需和产品联系在一起。产品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非实体的,它是品牌文化籍以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因为产品是品牌文化价值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品牌文化内涵最综合、最生动的表现。一个在市场中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产品,一定是其中蕴涵着优秀的品牌文化的产品。作为品牌组成的基本要素,产品还包含着功能、包装、价格和品质等其他内容。

2.个性要素。个性是指品牌文化在市场中展现出来的独特品质。个性,一方面使品牌文化在市场上众多的竞争对手立独行与卓尔不群;另一方面,又使品牌文化于消费者眼中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与风格。个性是品牌文化组成的关键要素。

3.定位要素。定位是指品牌文化所要进取的方向与目标,它是品牌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定位常以主题词或主题形象的方式出现。尚佳的主题词或主题形象陈述简洁、表现生动,能够在广泛的人群中迅速地引起高度关注、引发美好的联想。定位最重要的是将品牌文化由产品导向、竞争导向转变为顾客导向。

4.联想要素。联想是指由依附于产品、标识、服务等品牌文化的载体所引起的任何关联想象。品牌文化的联想越丰富、广泛,品牌文化的内涵也会愈丰厚、宽泛,更会为人们所关注。实践证明,联想与品牌文化紧密相连。

5.情感要素。情感是指品牌文化向消费者传递的感情诉求的信息。对于情感的理解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文化的培育方在品牌文化培育过程中所倾注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品牌文化在市场表现上更富于人性色彩,且不停的健康延续、发扬光大,从而为品牌文化积淀更深厚的内涵;二是消费方对品牌文化所表达的感情诉求。消费者在享用品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起个人的消费偏好,从而形成个人的消费习惯,最终会成为品牌文化的忠诚追随者。由此可见,情感是品牌文化组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6.标识要素。标识是指品牌文化的名称和视觉形象。优秀的产品名称是品牌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一个良好的品牌名称或视觉形象必定会给人们以美好的联想空间,并折射出其所内含的历史与文化。所以,标识也是品牌文化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上六个要素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二、培育路径

培育路径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所包含的又一基本内容,它也是构成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在明确了培育要素之后,还要正确地确定培育路径。而系统型路径就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一条基本路径,该路径由内部认同、目标定位、传递与传播三个系统环节所组成。

1.品牌文化的内部认同。这里内部认同是指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对品牌文化的产生与定位具有一致性方向的认同感,这是影响企业品牌文化培育过程的根本性因素。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需要企业内部员工的广泛、深刻的认同,若要进行品牌文化的内部认同这一根本性工作,既要培育出企业品牌文化的价值精髓,又要培养出企业品牌文化的各类专门人才;更要培植出使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制度规范得以有序、有力、有效实施的根基。

2.品牌文化的目标定位。它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过程的关键性因素。企业从事品牌文化培育活动时,必须要对企业品牌文化的目标定位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品牌文化目标定位的基础依据应是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核心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能力。它包括核心技术优势与能力、核心管理优势与能力、核心信息优势与能力、核心创新优势与能力以及核心文化优势与能力。另外,企业从事品牌文化培育活动时,也必须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确定符合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的理性承诺。

3.是品牌文化的传递与传播。传递与传播是指企业将其品牌文化向市场与社会进行传达与渗透的活动。它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过程的重要性因素。迄今为止,从理论与实践运用结果的角度观察,品牌文化的传递与传播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有关的专家学者在对品牌文化传递与传播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值得参考与借鉴的三种规律分别是,波浪原则、类马太效应和充电池原理。波浪原则是指企业在品牌文化传递与传播的轮次上要注意时间间隔;类马太效应是指品牌文化在市场推广时,一定要使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及承诺被目标消费群体所认知和接受。充电池原理是指企业品牌文化在其培育活动中必须重视做好首次循环过程,否则就像首次未能充满的电池一样,以后将永远无法充足。

三、培育步骤

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步骤同样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步骤可分为以下六步。

1.第一步,构建企业品牌文化价值体系。构建企业品牌文化价值体系是企业品牌文化培育方法的首要内容。它必须依据企业品牌文化的目标定位,对所有与之相关的各种品牌文化资源和要素进行提炼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企业品牌文化的价值体系。例如:北京全聚德集团的企业品牌文化的目标定位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其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流品质、民族特点、正宗口味,由此派生出来的传统品牌文化就能在企业品牌文化价值体系基础上得以延伸,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全聚德文化的深深印记,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印象。

2.第二步,确立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通常,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确立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确定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范围; 其次是确定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个性;再次是确定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价值;第四是确定企业品牌文化的消费目标群体;第五是确定企业品牌文化消费目标群体的价值;第六是评估、维护、提升企业品牌文化同消费目标群体的关系。

3.第三步,塑造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管理系统。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管理系统由内部管理系统和外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内部管理系统是根据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目标定位,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中建立高度认同的品牌文化培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并通过各项管理活动塑造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管理系统的过程。外部管理系统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围绕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进行广泛地传递和渗透,以塑造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管理系统的过程。通过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管理系统的塑造过程,使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内涵,并最终取得令消费者认可和满意的良好效果。

4.第四步,整合企业品牌文化资源。整合企业品牌文化资源的关键首先是明确可以运用的企业内外部所有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企业外部文化资源和要素主要是指与品牌文化有关的市场与社会的资源、要素。企业内部文化资源和要素主要是指能够反映并影响与品牌文化相关的企业内部文化资源和要素。以上两方面品牌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行业产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等。通过企业品牌文化资源和要素的整合,确保企业品牌文化培育所需的企业内外部文化资源和要素的统一性。

5.第五步,实施与监控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方案。企业品牌文化培育方案的具体实施,关键需要企业切实加强对培育方案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执行和落实,切实做到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培育方案在落实过程中执行不力或走样变形的情况发生。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又一关键是对企业品牌文化培育方案落实的全过程给予严密的监控,进而科学持续地建设和完善企业品牌文化培育的监控体系,以形成系统性制度保障。企业品牌文化培育方案的实施与监控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久努力。

6.第六步,优化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体系。优化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体系关键在于构建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全过程中,企业必须关注与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在培育体系的塑造实践中经常地审视和检验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目标定位和市场渗透,并据此进行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完善、创新和优化。

四、培育原则

培育原则同样是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构成品牌文化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十项原则。

1.价值原则。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是为品牌制造影响力和崇敬感,特别是利用各种方式与方法,为品牌创造更多的价值。

2.意识原则。品牌文化的培育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品牌意识,以彰显品牌文化的精髓,并保证它的意识形态存在的长久性。

3.中心原则。品牌文化的培育实际上是要改变企业经营过程的常规,将品牌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以使企业内的各个部门和各种环节、各种工作都能通晓品牌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行动策略,并围绕其展开各自的活动。

4.定位原则。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必须明智地进行,在并购新的品牌后,要扩大品牌文化的资产价值,且必须为此品牌做好科学的定位或再定位。

5.统一原则。品牌文化的培育将使其精髓深入全体员工的身心,并唤起员工才智的潜能,形成员工的高度忠诚,统一在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下,以促成品牌文化培育活动的持久进行。

6.责任原则。品牌文化不仅仅只是产品与服务的保障,也是一种和消费者的情感关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7.协作原则。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需要建立品牌文化的构架,并确保这一构架能清楚和有连贯性地充分保证各子品牌之间的协作性。

8.合作原则。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需要召集所有合作伙伴进入到同一工作平台。品牌顾问、品牌文化标识设计顾问、品牌文化公关顾问、广告公司等应整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并发挥各自的专业性特长。

9.传播原则。品牌文化的培育需要企业为品牌文化的传播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机制。在此机制下,开发出能够良好表达品牌文化的的语言,并在品牌文化培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和传播。

10.创新原则。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通常要打破旧有的品牌文化培育模式,用创新的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将新的品牌文化向消费者表达和传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科学的企业品牌文化培育体系是企业从事品牌文化培育实践中具有战略性的关键课题之一。唯有解决好此课题,企业才能在品牌文化培育的实践中少走弯路,才能科学、持久地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约瑟夫?马恰列洛:德鲁克日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埃里克・乔基姆勒: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1

[3]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化

中国分类号:G8

1.研究目的

体育教育的功能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体育运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品质。进行体育赛事文化建设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素质的发展。像世界杯、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赛品牌化运作非常成功的体育赛事,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在高校体育赛事中,如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赛事,在品牌化建设上也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这类规模的赛事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多是由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发起组织,普通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赛事的归属感不强,与普通学生的距离较远。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借助国际知名的品牌赛事的品牌特征和文化元素以及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在高校内部对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化打造,以构建能够面向普通学生的、影响普通学生的体育赛事文化,为学校体育赛事文化的建设提供帮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体育赛事和高校体育赛事文化。以嵩明职教基地四所民办高等本科院校,包括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调研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查阅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对于“文化”一词的相关阐述;经济学、营销学中关于“品牌”一词的相关知识;学校体育学、体育竞赛学中体育赛事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总结赛事品牌的构成元素。并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搜索到多篇相关论文,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现状

刘建刚在《打造高校体育品牌赛事的思考》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校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中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精品赛事少;创立时间短,品牌联想差,观众忠诚度低;体育设施差,品牌价值难以体现以及个性不突出等问题。贡建伟在《高校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一文中则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存在: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体制滞后;创立时间短、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品牌联想差、难以体现价值;竞技水平相对较低,参赛学校水平参差不齐;品牌定位不准确、个性不突出;不同项目品牌传播价值差异大等问题。

在高校内部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对嵩明职教基地四所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四所大学校内以零散的体育赛事为主,这类比赛数量多,名称多种多样,随意性很大,没有固定的时间举办,更没有鲜明的标志和象征。另外四所高校都有一两项常态化的体育赛事,但并没有形成品牌赛事及赛事文化。

3.3 品牌建设与知名体育赛事的品牌特征

3.3.1 品牌与品牌建设

一般而言,关于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核心价值的确定及品牌传播四个方面。品牌建设是细致而严谨的工作,应多方面考虑问题。比如在在设计品牌名称时应该做到五个好。首先是“好听”,名称听起来感觉就很舒服、不会产生内心抵触;其次是“好读”,品牌名称朗朗上口、字正腔圆、有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感;第三是“好记”,简洁明快、易于传播,最好与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第四是“好意”,赋予功利性很强的商业品牌以良性感知、美好印象;最后是“好看”,品牌名称要易于视觉表达、可以让设计更加醒目。另外在设计品牌标志或其他象征符号时也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造型美观,构思新颖。(2)能表现出企业或产品特色。(3)简单明显。(4)符合传统文化,为公众喜闻乐见。

3.3.2 知名体育赛事的品牌特征

以奥运会为例归纳分析出知名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点品牌特征:

1、核心价值突出

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即: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2、赛事制度完善,管理机构运作顺畅

奥运会制定了《奥林匹克》。成立了组织严密的赛事管理机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每个国家也都成立了本国的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

3、赛事标志、象征、口号设计精巧、寓意深刻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4、丰富的赛事仪式

奥运会的圣火采集和圣火传递仪式、颁奖仪式、升国旗仪式等赛事仪式将神圣、和平、荣誉、情感等诸多元素渗透进体育赛事文化之中。

3.4 高校以体育赛事品牌化建设体育赛事文化的条件

高校体育赛事品牌化的条件: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大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易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有想法、有冲动、有干劲,精力十足。文化水平高,审美标准及对精神食粮的追求高。2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环境。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体育产地设施,能够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物资条件。3体育赛事本身可以品牌化的特性。体育赛事成为商品源于体育商业化,体育赛事是一种观赏性强的服务产品,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得体育赛事具有创建品牌的可能。

4.结论与建议

高校内部学校赛事文化的建设存在不足。可以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品牌化建设来构建学校体育赛事文化。大学内部有能力打造有特点和个性的体育赛事,并延伸出精彩的体育赛事文化。高校体育赛事品牌化,可以把品牌的核心价值建设、品牌的标识建设作为重点。在运动会的精神和宗旨上进行深入挖掘。在赛事名称、口号、标志、仪式上进行精心设计和筛选。另外体育赛事应形成一种传统,使体育赛事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传承性。

参考文献

[1]刘瑜.体育赛事文化经营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0

[2]陈凯.浅析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D].武汉体育学院,2012,05

[3]刘建刚.打造高校体育品牌赛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49-50

[4]贡建伟.在高校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塑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02-104

篇3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大课题和领域,两者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且其本身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企业在两者关系上处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在处理两者关系上的建议和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信仰、宗旨、价值观、企业道德与伦理等,企业文化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环境下,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部分;企业品牌建设是在差异化营销战略指导下围绕品牌定位、品牌规划以及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内容而进行的一些列营销活动。两者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企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制度和机制是品牌建设的脉络、性格和动力,企业文化对于品牌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品牌溢价、品牌强度和品牌忠诚,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品牌的价值,有利于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里建立起长久持续的忠诚度;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无不解析和阐释着特定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品牌也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着重大的反作用。

二、企业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关系处理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关关系的处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横向对比上看,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对于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缺乏战略层面的关注和审视,以致在相关战术及业务层面上存在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得到了很大的折扣。相关研究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只有35.6%的企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的层面加以了考虑,而众多的企业则表现为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漠视、关注力度不足或者是感到力不从心而无从下手,结果自然造成了其贡献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其对于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平均贡献率不足4.5%和7.3%。

第二,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持续的投入,特别是对于如何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在具体业务中实现无缝融合和对接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年均增长率不到3.8%,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达到了11.4%,大大高于国内水平,而且欧美国家的相关业务和环节中对于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无缝融合程度达到了78.3%,而该项数值指标我国企业的平均值仅为15.3%。

第三,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和推广的形势下,企业对于如何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一套完备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低成本、高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低廉高效的手段在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2009年欧美国家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46.8%的成本支出,同时带来了19.3%的效率增加幅度,而我国2010年的两个指标数值才仅仅实现了12.3%和3.2%。  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及其先进做法,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提高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的质量和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从战略的层面和视角来审视和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基于这种战略的高度来对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建立起相匹配的机制和配套措施。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和解决放到企业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是由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意义所决定的,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而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起着企业文化的外在化和表现的作用。基于战略考虑,按照其要求和既定程序将之付诸实施到企业的各项业务之中实现整合和配套设施建设,是确保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在战略层面上审视和关注的同时,要加大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并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具体情况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融合于日常经营业务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途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业务一样,是需要资源和成本的,由于其特定的投入产出比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和迫于求成。另外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和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实现融合共生,是其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和重要步骤,也是文化品牌建设中需要长期投入和重点关注、调整的领域和内容。

第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依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富于了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卓有成效的工具和方法。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并能很有效地改变其投入产出比水平和周期,其关键的问题是做好两者融合的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文联、石油文联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 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路径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5-03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文化自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翼”之一的文化产业,在不断释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产业地位逐步确立,发展空间日渐膨胀,并逐渐涌现出一批别具规模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地理空间集聚的同时,以满足广大民众公共文化需求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宗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区域全覆盖”属性也因此获得延伸,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性思考。西安曲江新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有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必要性与实践经验。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

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基于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运营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既有源自文化价值维度的使命要求,又有区域品牌战略的实践推动,同时还有相关国际典型实践的经验支撑。

1.制度使命: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规定

制度使命本质上是国家属性在文化价值范畴的制度延伸,因循“国家制度形态属性—当前文化发展战略—区域文化发展实践”的逻辑,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和使命任务,进而也规约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本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也源自这一本质规定,也必然以这一逻辑为其基本的发展内核,从而也使其发展实践更具法理基础和制度属性。曲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也源自这一本质规定。

2.品牌战略: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区因其释放的规模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区域性“文化特区”的期待和使命,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奉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这最终通过品牌的力量得以体现。文化品牌战略应该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1]的战略,这凸显出品牌战略本身所包含品牌完整性的属性,该属性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文化品牌而言,可以描述为文化产业品牌与文化事业品牌的“双赢”属性。因此文化品牌是发展曲江新区这一“旅游主导型城市区域”[2]的关键性战略举措,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曲江新区推进其文化品牌的现实选择。

3.国际经验: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支撑

国际著名文化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做法则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支撑。尽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但其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本质特征,则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政策保持着本质层面的一致。因此,系统梳理国际著名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经验,也现实地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直接经验。美国纽约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和爱尔兰都柏林圣殿酒吧区都为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先期经验。

总体来讲,制度使命、品牌战略和国际经验三者从逻辑维度和现实操作层面,全面论证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也奠定了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益

公共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满足公共文化需求,进而推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宗旨。依据我国文化产业阶段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和园区内城市主体人群这三大受众群体的基础性文化权益为目标,其对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数量、种类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产供给压力。面对日益壮大的受众群体,全力探索有效的生产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文化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关注的未来状况。当前处于成长阶段的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满足市民、游客的基础性文化权益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将市民、游客和园区内城市主体人群三者日渐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作为考量的范畴。

篇5

在城市品牌建设的整体体系中,品牌文化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品牌文化是品牌理念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品牌的精髓;同时,品牌文化构建,又是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城市品牌文化构建的角度,有两个核心的、存在着递进关系的环节,那就是文化营销和营销文化。从品牌成长的规律来看,文化营销在前,营销文化在后。在这个前后的逻辑关系中,体现出的是城市品牌经营从低到高的发展里程。而在整个的推进过程中,城市品牌文化的有效传播,又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品牌价值到品牌文化

城市品牌价值,是一个重要概念。品牌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品牌价值,传递品牌价值,升华品牌价值,增值品牌价值。而城市品牌价值的实现,与城市品牌文化的建构密不可分。

与所有的品牌一样,城市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从城市品牌结构上说,文化是城市品牌最具内涵的一个方面,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的物质属性往往会表现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城市产品,而城市品牌的精神属性,就表现为城市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也正是城市品牌的力量所在。从城市品牌建设上说,从品牌定位的提出,到品牌理念的丰富,再到品牌的传播与推广,落脚点其实就是品牌文化的对象化、价值化。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文化会渗透到城市品牌运作与经营的全部过程之中。

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城市品牌文化本身就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

品牌建设需要文化引领,城市品牌也是如此。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管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在城市发展的层面,都会通过城市品牌来展现。

品牌是城市文化的凝聚,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很容易就可以为城市品牌找到文化痕迹。像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等都可以,甚至一座建筑、一条街道,也都可以成为城市品牌的文化元素。一些新兴的城市,也可以为城市品牌找寻到这样的文化符号。比如,产业文化。新兴城市往往会具有某一个产业方面的特点或优势,有时,产业文化也可以成为城市品牌的文化载体。产业发展增长的过程,也就是文化记录与积累的过程。

2.品牌价值通过有效的品牌文化构建,可以更好地体现甚至增值

从品牌价值到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品牌升级的过程。在城市主体品牌的统领下,通过有效整合城市内的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文化渗透力和文化的引导力,就可以为城市品牌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

近些年,一些城市在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着力于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品牌,以此推动整体城市品牌的提升,走出了很好的路子。比如,一些地方结合本地文化、历史故事等打造的实景演出,就成为地方新的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比如,一些城市举办的节会,也成为体现城市品牌主体理念的一个载体。这样的演出或节会,正是城市价值在城市文化领域的延伸,也是将城市品牌从价值化向文化化的有效过渡。

3.围绕城市的品牌文化构建,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就是城市、人、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是增强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感染力以及对外辐射力。

从品牌文化的角度说,文化本身就具有空间价值、区域价值。现代城市文化对于周围的其他城市,都会具有相互的辐射作用。一座城市的文化内容、文化风格,如果能够辐射、感染到其他城市,就可以促进自身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的内涵越丰富,认同感越强,对外传播力和辐射力就会越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就会越强,对外来者的吸引力也会更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通过品牌文化的构建,还可以形成城市文化产业的格局,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转变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文化可以让人们对于城市有一种心理上的接受感。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外来者、游客等不一定完全认同,但如果能产生兴趣、感动,就可以让人们记住这座城市。如果城市文化本身能够让更多的外来者产生认同,那么对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对于城市品牌的价值认知,就可以达到高度的一致。如此,城市品牌就可以通过文化的纽带传达出来,就可以通过文化的力量去感染人们。

关于文化营销

城市品牌的文化营销,某种意义上也是城市品牌建设的一种手段或一种方法。

城市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品牌不仅以其所依托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更以其所显现的个性、所代表的理念、所张扬的精神价值来征服消费者的心智,来扩大、开拓市场,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也是文化。城市品牌的这种文化性特征,其实正是识别城市的首要标识。在这其中,城市品牌文化所包容着的生活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理想、精神崇尚、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等,也正是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的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需要深入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品牌文化定位。

文化营销的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城市品牌中的文化要素,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城市品牌,接受城市品牌。在这个阶段,重要的工作是给城市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品牌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讲好品牌文化故事。有故事的品牌,才是可读可懂可感知的品牌;有故事的品牌,才是可传播可记忆可接受的品牌;有故事的品牌,才是可以产生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的品牌。一座城市,因其历史、自然、产业、居民等因素,本身就一定包含着很多的故事。

讲好品牌文化故事,需要找准故事,也就是说,要将城市中最符合城市品牌定位的故事进行挖掘、整理、提升,让故事来演绎品牌的文化内涵,让故事支撑起品牌的价值诉求。

二是构建品牌文化体系。城市品牌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综合的,时常表现为一个体系。在这样的一个文化体系之中,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基因,包括城市人群共同的文化特质,也包括城市中的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等等。这需要整合的工作,将诸多的文化元素整合到城市品牌统一的价值体系之中,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需要解决价值目标统一、对外传播统一等问题。

三是打造品牌文化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品牌的建立、发展与生长,是在一定的品牌生态环境下完成的。在城市品牌文化的建设方面,打造成功的、成熟的生态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一个城市的品牌,包括主品牌,子品牌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品牌体系。其孕育发展的速度、高度,其能达到的质量、层级,均与环境的承载力、适宜性、开放度息息相关,与地理、资源、设施等“硬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创业精神、创新氛围等“软环境”息息相关。

四是做好品牌文化载体建设。开展城市品牌的文化营销,重要的方式是将城市品牌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文化主张、文化魅力,表达出来、传达出去,产生品牌效应。那么,载体的建设就极为重要。

品牌文化载体,往往表现为多元化特征。这些载体,实际上成为让受众接触、接受城市品牌文化的媒介。

关于营销文化

与文化营销相比较,营销文化是城市品牌文化构建的更高阶段。它的前提是,城市品牌文化营销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品牌文化的体系已较完善,品牌文化的载体也较充分,品牌文化故事也已经得到有效的传播。也就是说,对于一座城市的品牌文化内涵,人们已经有很好的认识度、认知度。这样的结果,也正是文化营销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样的文化营销的基础上,营销文化就成了城市品牌文化构建的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品牌本身不再只是文化内涵,而是将文化内涵附着于某些产品之上,以内涵增加产品的价值,以产品为载体销售城市的品牌文化。在这里,城市的文化内涵不只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成了物质化的产品,就是文化产品。其实,很多城市的文化产品,已成为城市的符号产品、价值产品、内涵产品,也就是统称的文化产品。

从文化营销到营销文化,不只是词语的颠倒,而是需要在思路、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

一是制订营销文化的有效策略。这里面核心的是建立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营销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营销,而且这里所讲的意义,更在于将通过文化营销所建立起来的城市品牌的价值,以有效的方式转移到产品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品牌不只是招牌,而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载体。

二是开发营销文化的成熟产品。营销文化,需要产品。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进行提升,放到新的品牌文化体系之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一定像企业那样,是生产性产品,或工业性产品,而是可以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产品形态。比如,一座古城,就像丽江古城一样,已成为城市品牌之下最重要的文化产品,也成为营销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到古城,人们看的是文化,体会的还是文化,但买走的是产品。

篇6

关键词:地方文化馆;公益性文化品牌;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已渐渐从物质方面转换到精神文化方面,在这样的条件下,衍生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形态等内容。如果将文化比作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天平的话,那么群众文化则是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作为基层设施的地方文化馆,对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建设群众精神文化体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一)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是指以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上的人民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着力打造的工程,主要包含了群众文化服务系统、公共图书馆文化系统、博物馆服务系统、广播电视服务系统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等多方面内容[1]。

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自有人类文化的开始就有了群众文化,其渗透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重要部分,发展得也较为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遵循公益性原则是群众文化未来的主要方向:群众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发展动力,也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可观文化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要想从根本上满足群众的需求,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在建设过程中对其需求进行正确、全面、积极的引导。

公益性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保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群众文化建设使政府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设立的,其形式表现应该是无偿或低廉收费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遵循公益性原则,也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公益性文化品牌是群众文化服务的核心推动力:我国在建设群众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能够有利于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发展和完善,能加快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迅猛发展,优化人文环境,从而又快又好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近几年中,国家加大对于群众文化精神方面的投入力度,国家的各个地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创建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并让其成为代表各个地区形象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比如说长春市每年举办书市活动、重庆市开展广场文化之声活动等,都是为了传播精神文化的主旋律,让人民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时,各地的地方文化馆也发挥了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着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下文中将会对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具体措施作出深入分析。

二、地方文化馆如何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动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地方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设施,为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把握自身定位:文化繁荣的种子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这片土壤当中,以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文化工作者也要紧密联系群众,坚定践行群众路线。

文化馆就是国家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开设的文化事业机构,因此地方文化馆在建设中要以群众文化为导向,积极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以及规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以便于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到这些活动当中[3]。

地方文化馆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突出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和便利性,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公共文化权益。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让人民群众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二)文化活动要紧扣时代、彰显特色: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地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意识,积极寻找艺术和时展相互适应的契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到贴近时代和地方特色,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等,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充分体现时代的主旋律。

(三)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将群众文化做成品牌化,需要地方文化馆方面长期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以保障文化活动稳定的发展。文化活动的主体应是群众本身,要想把文化形成一个品牌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扎根到基层当中,提高地方文化馆的占地面积利用率,最大化地增加对于群众文化服务的覆盖率,也是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根本做法[4]。

地方文化馆是基层的文化馆,这就要求了其职能要面向基层,服务于大众,不断开展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形式上的创新来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结论:文化馆是一个城市文化方面的灵魂性建筑,也是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公益性文化品牌又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二者的关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公益性文化品牌有助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过程中陶冶身心、提升了思想文化素质。地方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应该大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创建,加快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更上一层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荣.地方文化馆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09):338

[2]任新社,郑颖,申玉兰,张文舒.公益性文化品牌的维护与完善[J].社会科学论坛,2010,(01):180-182

篇7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服务设施,提高全社会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享受度,但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着服务单一性的问题,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面落后,其覆盖人群范围窄,惠及群体较少,从而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从地域的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性,同时在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于城镇地区,同时农村已有的体系缺乏足够的运行保障,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政策法规缺乏刚性支撑系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为了保障人们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维护人们的基本人权,而进行的一种公共服务的建设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公平性,每个公民享受文化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隶属于政府部门领导,服务体系的范围和标准与政府有直接关系。但是当前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刚性支撑系统,从而造成公共服务建设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部分地区的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失,文化教育等工作难以开展,从而造成了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此外,由于政策的缺失,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过大的现象。

(三)融资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加大了其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预算,但是资金预算的增长速度依然远低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建设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公共文化建设的矛盾将长时期存在。公共文化建设应当鼓励当地企业的参与,但是政府主导的体制限制了融资渠道,民间资本很难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体系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升级,当前很多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机构设施落后,服务能力逐渐减弱,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设施处于真空地带,民俗文化服务功能很少,因此造成了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流失和灭绝。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同时人才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团队的工作能力也难以满足文化服务需求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广播电视等不能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工作模式的转变,陈旧落后的设备和服务方式造成服务水平落后。再者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偏低,行政人员比例过高,甚至很多文化机构严重依赖志愿者的参与,专业工作人才匮乏影响了体系的建设水平。例如,在民俗文化浓厚的城市中,应当加强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但是专业服务人才的缺乏造成搜集整理工作开展较难,优秀的民俗文化开发效率低下。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运行机制,实现体系建设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健全运行机制,给予社会力量均等化的建设权利,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建设部门的建设任务,制定长期的规划方案,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稳步增长,避免决策者的意愿左右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当前文化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当顺应发展,实现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保持文化服务和时代创新的吻合,形成时代烙印明显、文化传承感突出的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继承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传统,升华当地的特色优秀文化,打造优良的文化品牌。

(二)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距,实现公共文化的全社会覆盖,尊重全体人员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体系建设要遵循群众化的原则,让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实质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带动整体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再者要重视城乡发展的差异性,政府在主导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适当进行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侧重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服务建设,保证广大农村人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资金投入,逐步扭转东西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性,政府可以给予投资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企业,以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落后地区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三)扩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支撑

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来看,资金的匮乏是制约建设推进的瓶颈之一。以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为例,国家提供的免费开放政策在广大农村还远远不够,乡镇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任务过重。因此国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固的投入机制,保证建设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要扩展融资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民间资本进行文化服务建设的机会,鼓励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建设中来,并根据企业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进行税收政策的优惠,形成当地企业和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进的局面。

(四)创新人才机制,实现资源整合

创新人才机制是优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文化服务部门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转变其人才引入机制,注重优秀文化人才的引进,如文化名人、文化爱好者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的地区,要发挥业余爱好团队的作用,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队伍。再者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挥群众的艺术才智,打造具有地区色彩的文化品牌,形成大品牌带动小品牌发展、小品牌逐渐壮大的发展局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文化服务工作的发展。科学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持文化资源整合工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通过科学的引导来维持文化活动的开展热潮,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参与性。

(五)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文化馆建设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的建设工作,增加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同时各个文化馆要发挥其组织优势,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再者文化馆要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形成民俗文化理论体系。此外,城乡文化馆(站)之间要保持信息交流,城市文化馆要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把先进的服务经验传播到农村文化馆(站)中,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发展,形成全民共享文化服务的工作局面。

三、结语

篇8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篇9

【关键词】桂菜 标准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7-02

一、桂菜发展概述

桂菜,即广西菜,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味成为广西的一大特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就造就了独具广西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广西特有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其饮食受到川、粤、湘的影响,加上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自北向南移,众多中原人又带来了先进的烹饪技术和文化,再到期间,国内烹饪高手到广西收徒传艺,使广西饮食文化博采各地之长,这些都促进了本地餐饮业的发展。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华洋贸易频繁,饮食市场日益繁荣,推动烹饪艺术的发展。桂菜菜品高中低档达数千种,粗细面点数百种,风味小吃也有几百种,经过专家认定的广西名菜就达1500多种。它主要以山川江河产品为原料,以扣、酿、焖、炒等烹饪手法制作出的美食,其特点可概括为北辣、南甜、西微辣、东嫩鲜。桂菜发源于岭南文化,根植于广大城镇乡村,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近年来,桂菜在刀工、选料烹饪技法方面不断创新,色香味日臻上乘,菜品异彩纷呈。但是,长久以来,桂菜始终徘徊在中国著名菜系之外。

2014年,广西商务厅力推桂菜,打造舌尖上的广西,拓展桂菜市场,使桂菜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另外,有专业人士指出“制作技艺障碍、文化挖掘障碍、品牌推广障碍,是桂菜亟待突破的几大障碍”。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也认同打造桂菜品牌,但是现在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菜没有统一的理念,不同地域的菜系各自为政,推出本地菜系,无法让桂菜拧成一股绳,成为限制品牌打造发展的一大桎梏。桂菜的确缺少类似毛家饭店、淮南人家等覆盖范围广、“准专业”联盟酒店,使得市场相对狭小,品牌的认知度小,品牌推广乏力。而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桂菜走向规范化之路。构建桂菜标准体系,将桂菜进行分类,规范制作工艺,固化特色,为打造桂菜品牌提供技术支持,可加速桂菜推广,拓宽推广范围,对普及桂菜、丰富品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餐饮业和菜系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餐饮业标准体系概况。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餐饮业标准化研究起步早,实施效果显著。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餐饮企业,正是由于实现了标准化,将制作工艺及各项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才使得不管在世界哪个地方、由哪位厨师做出来,都能吃到同样分量、同样味道的食品,并能享受同样的服务。麦当劳作为快餐业成功的典范,在全球拥有3万多家餐厅,其创始人表示,只有坚持标准化才能保证成功,要在品牌、服务、质量控制等细节上做到标准统一,才能将连锁店做大做强。

(二)国内餐饮业和菜系标准体系概况。我国餐饮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1994年,全国饮食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为餐饮业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随后一系列餐饮相关标准产生,如《餐饮企业的等级划分和评定》《海产品餐饮加工操作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餐饮业要求》《品牌价值评价 餐饮业》《餐饮业现场管理规范》《餐饮企业经营规范》以及即将实施的《餐饮企业连锁经营规范》《餐饮分餐服务操作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说明我国对餐饮标准化工作愈来愈重视。目前,国内一些餐饮企业也建立了标准体系,如小肥羊、马兰拉面等,标准化实施效果显著。

同时,我国各菜系也积极展开标准体系研究工作。鲁菜是最先制定实施标准体系的。2010年实施DB 37/T 1610―2010《鲁菜标准体系》,分别明确了鲁菜基础类标准、烹饪原料类标准、烹饪工艺类标准、鲁氏菜品类标准和烹饪使用设备类标准,之后又相继了180余项相关菜品标准;随后,其他菜系也开始了标准化研究,安徽省了DB 34/T 581―2006《徽菜标准体系表》;河南省了DB 41/T 508―2007《豫菜基本规范》;重庆了DB 50/T 455―2012《渝菜标准体系》、DB 50/T 456―2012《渝菜术语和定义》以及40多项相关菜品地方标准;另外,汕头、云南也分别对潮菜、滇菜也开始了菜系标准体系研究。各菜系标准化紧锣密鼓的研究,以及桂菜面临的品牌推广难等问题,使得桂菜标准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三、实施桂菜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一)保护地方传统小吃,传承桂菜传统文化。桂菜是极具地区性、民族性的地方饮食,具有多个民族饮食特点,少数民族的小吃非常有特色。菜肴取料奇特,制作也极有个性。这些都是优良的民间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也需要得到良好的传承。通过标准化研究,可以将桂菜的传统菜品纳入标准体系,保证制作方法不失传,作为传承和记录的平台和载体,这对桂菜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确保菜品质量,促进桂菜行业发展。烹饪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经验性,从食材的选用到操作工艺,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厨师就会各行其道,导致菜品口感大相径庭、质量极不稳定。用标准来规范桂菜相关内容,用标准化的手段挖掘桂菜的深层内涵,对桂菜进行定义、分类,对桂菜制作的基本要求、原料、工艺、设备、服务等进行归纳要求,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整体,可促进整个桂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树立品牌,加速桂菜推广。桂菜标准体系的建立实施,有助于提高桂菜的档次,提升桂菜品味,有利于更多人认识桂菜、接受桂菜,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并且为桂菜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对一些广西名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可以改变目前良莠不齐的现状,有利于树立品牌,建立连锁店,加快桂菜推广,使桂菜之路越走越宽广。

四、桂菜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主要内容

(一)层次结构。桂菜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参考已有的比较完善的菜系标准体系,如鲁菜、徽菜标准体系,符合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GB/T 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的要求,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结合广西实际,尽量覆盖所有桂菜代表菜,制定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目前,以地域分可桂菜分为以下5种风味:桂东菜、桂南菜(滨海菜)、桂中菜(邕菜)、桂北菜(传统桂菜、官府菜)、桂西菜(民族菜、土司菜)。近年来,桂菜创新菜也有较多品种出现,如2015年开展的桂菜创新展示暨南宁名厨交流活动,就有200多道创新菜品在现场展示,众多特色菜品让人大开眼界。鲁菜标准体系也将创新菜放入标准中,故在桂菜标准体系中也一并列入。建议桂菜标准体系包括以下7个子体系:桂菜菜品基础标准子体系,桂东菜、桂南菜、桂中菜、桂北菜、桂西菜和新派菜标准子体系,初步列出桂菜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主要内容。具体如下:一是分类和术语标准。根据桂菜标准体系的分类方法细化桂菜菜品的分类。按照国家术语定义相关标准制定桂菜命名规则标准和通用术语标准,从而统一桂菜专用名词术语,方便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通过烹饪工艺标准。对桂菜通用的烹调工艺制定标准,如原材料初加工、切配、雕刻、烹调、盛装成型等工艺。原材料初加工包括蔬菜水果类、禽蛋类、畜类初加工及干货的泡发等工艺;切配工艺应以营养学和美学为原则,包括切割和配菜。切割标准中应对各类原料的刀工成形进行标准化和量化。配菜标准应根据菜品特点,规范其数量、质地、色泽、口味、形状、营养成分等方面;烹调工艺标准应包括冷菜、热菜、特色菜的烹调制作方法;盛装成型工艺标准应对菜品盛装的桂文化意义、实用意义、科学意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规定,使菜品与盛装工具风格统一,相得益彰,体现桂菜的传统特色,又不失实用。三是餐馆建设标准。包括桂式菜馆的设计、菜单设计、筵席设计、餐厅设计、厨房设计、餐厅选址和楼堂装潢设计等内容。餐馆建设标准主要对桂菜餐馆的内外空间和周围环境、设施做出相关规定,要求建筑装潢的形式设计能从视觉上反映出桂菜的风格。四是通用检验方法标准。桂菜原材料的质量和卫生要求主要由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控制,菜品质量检验主要采用感官评价方法,因此应研制菜品的感官评价方法标准。菜品的感官评价方法标准应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应规定对于菜品的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用语言、文字、符号和数据记录的方法,规定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地、口感等各项指标做出评价的方法。五是各类菜品标准。包括桂东菜、桂南菜、桂中菜、桂北菜、桂西菜和新派菜的菜品名称、原辅材料质量要求、菜品的感官要求、食品安全要求、烹饪工艺(包括初加工、切配、烹调、盛装工艺)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内容尽可能准确、详细和量化。

五、小结

桂菜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烦琐巨大的项目,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研制和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首先,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高校、科研究机构以及重点企业等组织积极推进桂菜标准体系,并研制主要桂菜菜品标准,并向社会相关部门、专家征求意见,完善标准及其体系,经专家审定、最终实施、并进行标准的宣贯。在桂菜标准体系实施后,可选定一批相关企业进行桂菜标准化试点工作,建立以桂菜标准体系为核心,餐饮保障规范、服务规范和读物提供规范相配套的餐饮企业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将桂菜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同时,可在各种美食活动或技能竞赛中充分宣传桂菜标准体系,推动桂菜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为桂菜产业升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滕永军,潘虹.桂菜出桂的发展要素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何丰伦.桂菜发展亟待突破三重障碍[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11-15

[3]王继鹏,黄俪.桂菜文化品牌,该如何打造[N].广西政协报,2013-11-2

[4]周旺.唐至五代时期广西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区域个性[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10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 陕鼓集团; 品牌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05-0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的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有7.98万平方公里,至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陕北的延安市、榆林市,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传统优势,经济区经过历史早期建设的项目和国家三线调整时期的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的特点,承接产业的转移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经济区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经济区内分布着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较高,以下是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西安市:高新区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光电子、通讯设备,空压机集群;阎良区国家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航天科技基地;徐家湾航空产业,东郊工程机械、西郊输变电设备、东郊兵器装备;临潼区风机动力设备;宝鸡市:机床设备、石油设备、电子电器设备、压缩机设备产业;咸阳市的电子元器件、混凝土搅拌机;汉中市:精密数控机床工具制造业;渭南市:印刷机械设备产业;天水市:机械设备产业。陕鼓动力集团一直以来都在动力系统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在一些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具有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陕鼓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关-天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二、陕鼓集团介绍

陕鼓集团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西安临潼区,是一家老牌风机制造企业,陕鼓动力在2004年和2005年成为“中国名牌”企业,自2002年起,陕鼓动力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位置;2006年,“陕鼓”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在“2009中国品牌500强”评选中,陕鼓品牌价值达185.77亿元。作为国内透平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的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和流程工业能量回收装置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90%,65%,80%,主要应用在冶金,石化等行业的气体压缩传动,空气分离以及尾气能量回收发电等领域。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的规模,陕鼓动力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其总经理陈党民认为,对于市场的认知能力是陕鼓动力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任何好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个边界和饱和,只有基于对市场的认识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理念,陕鼓动力能够正确判断市场的走向和客户需求;凭借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控制能力在狭窄的行业格局里创造出一个有着独特精神面貌的装备制造企业。

三、陕鼓影响力

陕鼓在某些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陕鼓目前为冶金、石油、空分、化工、环保和国防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透平机械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及系统服务、集成和服务等内容。其传统产品有轴流压缩机、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汽轮机等。其中,轴流压缩机和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均属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由西北大学和陕鼓集团专家联合完成的“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了科学化的品牌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促进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上的可借鉴价值。

四、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

(一)创新。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发挥着三种不同的效应:催化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增强效应。科技可使企业产生新的核心业务,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可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扩散,增加创新收益;科技也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三种效应共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组成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陕鼓坚持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技术交流和和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加强企业内部的科研队伍,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创新;针对市场开发需求,坚持正确的战略思路,开辟出一条绿色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专家的差异化竞争道路。

(二)品牌与文化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品牌让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让品牌扬起远航的风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三)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提升。这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型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陕鼓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品牌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品牌建设陕鼓创造了一个鲜明品牌形象展示给外界,这种整体形象创造了一个良好口碑,如下表:

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典范,从深层次上解决了我国制造业品牌体系建设瓶颈问题,不仅防止品牌缺文化现象,同时也解决了品牌与文化融会问题。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陕鼓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陕鼓品牌管理体系无疑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领先意义,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学界对品牌理论创新理论内容,是国内领先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先进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映国.品牌建设的6个关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