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和护工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和护工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护理和护工的区别

篇1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00-02

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1-2]。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痴呆患者人数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质量极为重要。本文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神经科进行治疗的64例患者,均符合老年痴呆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73.2±3.4)岁,病程(9.4±3.8)年。痴呆种类:血管性痴呆26例,颅脑外伤后继发性痴呆9例,阿尔茨海默病29例。综合组32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普通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 护理方法

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其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嘱咐家属多陪伴患者,多与其沟通,防止老年痴呆症患者出现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诚恳对待患者,关心患者,增加患者信心,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得患者更加配合医疗工作。护士人员语气态度要柔和,要有耐心,语速减缓。

1.2.2 生活护理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让患者熟悉日常工作,给予患者自我照顾的机会,如洗漱、进食、穿衣等基本日常动作。如果患者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护理人员按时拍背、摩擦等,防止褥疮。让患者养成正常的作息时间,避免出现夜间吵闹的状况,适当时候可给予患者药物帮助患者入睡。

1.2.3 认知护理

对患者进行记忆训练,如简单的数字计算;对失语症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让患者回忆过去深刻的往事,提高患者记忆力;让患者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类,提高患者分析能力。通过一系列简单训练,提高患者认知能力。

1.2.4 安全护理

提高病房的安全性,病房要保持清洁,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患者跌倒。有空间、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要有专人陪同,防止患者走失。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根据数据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质量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综合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3.75%),明显高于普通组患者(84.3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患纠纷发生率

结果显示,综合组护患纠纷发生0起,发生率为0;普通组护患纠纷发生2起,发生率为6.25;普通组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1,P =0.001。

3 讨论

老年痴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多表现为记忆和智能障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生理和社会因素,如:家族史、性别、头部外伤、教育水平、病毒感染等[3]。老年痴呆患者多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或者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4]。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延缓病情发展,给患者家庭减轻负担[5]。

本文中综合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实验数据显示,综合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3.75%)较普通组患者(84.38%)高,护患纠纷发生率(0%)较普通组(6.25%)低,差异明显 (P

目前,对老年痴呆护理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采用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综合护理服务,能够让日常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相对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综合护理更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菲老年痴呆的护理干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5):17~18

[2] 王静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6):15~16

[3] 陈艳.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14,(6):12~13

篇2

朱婀丹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CCRC开发模式在国外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具有自身的特点。国外成功的CCRC开发模式不但能满足我国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满足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养老需求、满足中高端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应从特有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养老地产的CCRC开发模式,以期在中国养老地产领域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 养老地产;CCRC模式;养老需求

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中文译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源于美国,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自理、辅助照护、专业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CCRC将老人按其健康活跃或需要照料的程度分为三类:自理型老人——居住者在社区中有独立的住所并且生活能够自理;介助型老人——当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照料时,他们将从自理转入介助型护理;介护型老人——当居住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料时,他们将转入介护型护理,得到社区提供的24小时有专业护士照料的监护服务。

1CCRC开发模式特点

在美国,CCRC模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型养老社区,当前运营商主导的CCRC模式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

1.1紧凑的规划布局

CCRC通常选址在距离城市中心五十至一百公里的郊区或邻近郊县,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自然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社区内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设施齐全,十分适合居住与养生。CCRC项目地价便宜,以多层为主,布局紧凑,密度相对也高。紧凑的规划布局,能进行集中护理服务,方便对老人展开及时的护理和照顾,减少管理成本。

1.2满足多方位的居住需要

CCRC模式设施齐全,集居住、餐饮、娱乐为一体,提供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衣房、银行、邮局、美容美发厅、游泳池、健身房、温泉浴场、高尔夫球场、电影院及各种娱乐场所。CCRC模式不仅满足老人在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而且还满足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及身体机能状态时的不同生活需要。不论是配备的服务设施,还是提供的产品类型,至少满足了三类老人的居住需求,体现三类老人的基本特征。

1.3租赁为主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上CCRC模式以收取入门费和年费为主,提供地产租赁权和服务享受权。通过收取房屋租赁费和服务费盈利,包括一次性入门费、年费和特殊服务费等。入门费按房间大小从20万-100万美元不等,年费或月费按护理程度而定,健康活跃老人3000美元/月,半护理老人4000美元/月,全护理老人5000-6000美元/月。特殊服务费取决于个体需要的额外护理服务。

1.4较高的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比例

CCRC项目的社区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以及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为入住老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专业、快捷、亲情的医疗服务。对管理和护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员工人数也比较多,提供服务者和入住老人比例为1:1。社区内设有医疗室,每层设置秘书站(护理站)附近紧邻医院资源,有老人专属食堂,给老人提供营养配餐。

2CCRC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满足我国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CCRC模式的开发理念是,在复合式社区中满足老人对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基本养老需求,在老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也不需要搬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想对应的医疗护理和照料服务。这种复合式养老社区采用居家式的自主养老方式,具备住宿、餐饮、娱乐活动等功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涵盖了老人生活的各个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医疗健康、心理关照,还包括了自我价值再实现,为老人退休后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根据大多数老人的居住习惯,仍希望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因此CCRC中的独立住宅的居民包含长住老人和陪伴居住的年轻人。总的来说,CCRC模式能满足我国老人对居家养老的需要,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能享受到专业的多元化服务。

2.2满足我国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养老需求

入住CCRC的老人群体由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和介护型老人组成。CCRC提供的服务功能和产品形态都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老人的需求,从建筑形态、内外部设施、专业团队、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根据三类老人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入住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生理的需要,逐渐从独立生活的自理型老人转为需要辅助生活的介助型老人,最后转入需要护理生活的介户型老人,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所有服务内容进行自由选择。

2.3满足我国中高端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

虽然CCRC模式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几乎完美的颐养身心的环境,但是模式却来之不“宜”。CCRC通常会收取一笔入住费用,并且每月会收取相应服务费,根据入住社区的奢侈程度、房子大小、入住人数以及将来包含的照护种类,CCRC的收费区别比较大。从国外CCRC模式的发展来看,良性运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有效地满足一部分中高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整体养老负担。我国当前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亿,养老服务主体的基数是巨大的,同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养老地产CCRC模式下的中高端收费水平,我国的消费者不但有这种需要,而求承受得起。

2.4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养老地产作为商业地产性质的房地产项目,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是养老地产企业关注的核心。从当前CCRC开发模式的物业形态来看,主要有销售型独立住宅、持有型辅助住宅、持有型护理中心、持有型商业配套、持有型医疗机构。CCRC模式前期主要通过产权销售和会员制的方式来盈利,尤其在CCRC项目初期,品牌影响力不够、会员卡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必须销售部分产权以支持现金流。CCRC模式后期主要是服务费、持有物业租金、年费、物业增值收益等,这些奠定了CCRC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这种开发模式能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为我国养老地产领域带来新的创新和突破。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观念、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也在制约着它的发展,养老地产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CCRC开发模式在国外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应从特有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养老地产的CCRC开发模式,以期在中国养老地产领域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卿曦.从CCRC开发模式看中国未来养老地产的复合形态及其技术要求[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8):20-23.

[2]洲联集团.五合智库.养老地产的6大规划要点[J].东南置业,2013(1).

篇3

关键词 : 市场养老;功能业态;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035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综述

人口老龄化近年来为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对我们国家来说,一方面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我国老年人口将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我们所认同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我们国家的养老问题,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养老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如何对养老模式创新?什么样的模式能够解决养老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旨实现盈利的地产屈指可数。

2、适合上海市的养老设施功能业态模式

2.1养老设施分类

通过对上海现状市场养老设施的调查可以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养老设施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地产盛行,养老设施服务功能落后;养老服务要求更高,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由来都可归结为市场养老服务缺乏引导,没有很彻底的了解老年人需求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导致养老设施无法匹配当地需求。因而首先需对市场养老设施进行分类,由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对养老设施提供的服务需求以及地域状况存在一定差别,为体现人性化和区别对待的理念,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护理等级,本文中将养老设施分为自理型养老设施、协助型养老设施、持续照料型养老设施和综合型养老设施。

1.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为年龄较低,身体状况良好渴望接近自然,追求生活乐趣,体验多样化的老年文化活动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设施。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健康期老人。

2.生活协助型养生设施:是指为身体存在一定缺陷,或大病初愈的老人提供定制化膳食方案,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科学的给药管理,安全的环境和丰富的日常活动。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障碍期老人。

3.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以提供老年病护理,病后、术后康复治疗服务为主。它强调服务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一般存在于市区,便于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亲人的探访。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卧床期老人。

4.综合型养老设施:是指能够同时为自理型老人、介助介护型老人和完全卧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设施。这类养老设施由于服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图3-1:养老设施分类

2.2适合上海的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都市田园养生养老模式

从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3年近期抽取2248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的老年群体对社区服务需求度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组织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活动的需求度为68.5,逾四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夕阳红旅游活动。开展专门针对老人、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既可满足老人旅游需求,又可以结识同社区的老人,满足老人社交需求。结合上海正在推进的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设置都市田园养老模式可为许多老人提供这样的资源。

在都市田园养生养老中有三大功能体系:精神实现、身体疗养和文化体验。针对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的心理特征,设计田园会所、读书会、运动俱乐部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度假产品,以便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与满足。为医疗康复病人提供相关医院、诊所、药品超市、保健品超市、相关健康管理等机构,为每个在这里养生养老的人提供专属的健康管理档案与康复治疗方案。文化是体验的源泉,在都市田园中养生,一方面是绿色环境、绿色食品对身体的滋养,同时也是乡村本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对人精神的陶冶。

2、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模式

高级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是指在城市近郊区或新城等环境良好与中心城区有着良好的交通联系地段,进行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开发模式,它能够满足那些低龄老人渴望亲近自然和精神实现的需要。

在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中的功能业态需从设计构思上体现以“长者为本”的理念,凸显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的特点,设置健康颐养、休闲娱乐、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功能区域,让老人既有居家体验,又享受星级服务的方便与尊严。

2.3适合上海的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的老年公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或在城市成熟的社区中搭配建老年公寓。目前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中与商业地产搭配建设老年公寓的现象几乎没有,这一种全新的模式通过功能复合,以及垂直交通的联系,能够让老人在中心城区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全方位的服务。

该类老年公寓可涉及健康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业态。根据人性化考虑,每三个老人可配有一个护理员,每30- 50个老年人配一位护士。各护理公寓均与附近医院建立定点合作关系。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室(机体康复室,是专门针对中风等病人设置的锻炼室)、多功能厅、库房间、洗衣间、洗浴间、污处间等配套齐全。

2、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

“421”家庭结构慢慢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形式,这给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来自上海交大“空巢老人调研实践团”的一份报告新鲜出炉,本市“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三成多,15%的“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为向老人尽一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工作的繁忙的子女希望将老人送进附近的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享受这类设施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

为体现人文关怀,为生活协助型老人提供全天式亲情呵护服务。具体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专业饮食服务体系、居住物业服务体系、交通出行服务体系、文化娱乐健身体系。

2.4适合上海的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是指以康复医疗为特色、兼具一般性诊疗、护理和生活服务功能的专业化养老机构。医护养老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将养老与医院完美结合,弥补养老院就医不便的难题。

其功能业态充分利用“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为老人提供24小时健康护理服务并提供其它基本生活服务。医生为老人进行日常疾病诊疗;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预防疾病,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老人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指导,让老人摆脱孤独,乐享晚年。专业的护士、护工为老人提供24小时贴心生活护理。

2、全护理院

全护理院主要供是为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靠近地铁或公交站点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亲人探访且让老人回归熟悉的环境。

其服务及设施包括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在每个老人入住之前,根据其自身情况来指定相应的健康护理计划。 每个养老设施都至少会各有一名心理相谈员和机能训练员(物理治疗师),分别负责辅导老年人的心理和帮助行动有困难的老年进行身体机能训练。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房、洗浴间、洗衣间、库房间和多功能厅随时为老人使用。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2.5适合上海市的综合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根据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模式为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的老年专住社区。综合型养老社区是一个按照节能、环保、低碳和无障碍、无污染、高科技的要求,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一个分年龄和服务层次、并保障终老整个过程的养老生活支持系统。

养老社区在选址上要具有前瞻性,尽可能环境优美并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交通便利,适合对外交流。同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老年休闲健身、老年心理陪护、老年大学等。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结语

养老模式创新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实现的,当经济社会结构向老龄社会转变时经济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必然会围绕老龄社会而转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中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部分,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它们的生产和供给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新型的养老模式也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这类模式将继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篇4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篇5

关键词:  眼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防护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1]。安全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由于眼科患者视力障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误食、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的几率比一般患者高,故而我们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采取人文关怀以及安全防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影响眼科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1.1  跌倒  眼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地面光滑、潮湿、有果皮,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俯卧时间过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据报道,有患者因术后卧床时间长,在慌忙起身接电话时跌倒,导致颅底骨骨折[3]。

    1.2  误食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发生误食屡见不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激发白内障或青光眼的患者,误食后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给术后带来不利因素。

    1.3  暗室内碰伤  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1.4  坠床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回避险境的反应比较迟钝,易发生坠床。

    1.5  告知行为不规范,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的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病人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因眼内惰性气体在高空中急剧膨胀可引起高眼压等并发症,故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气体注入的患者应禁止坐飞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术后应该注意俯卧的姿势,在保持俯卧的同时,胸部不能长时间压迫,以防静脉回流障碍使头部供血不足,引起视神经缺血,导致视力下降。若健康宣教没有告知患者,将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安全教育应在落实上下功夫,找出相关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防性和预见性。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规范眼科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我们考虑到眼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安全防范的措施。

    2.2  进行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进行入院评估,评估内容除一般情况、护理体查、心理社会评估外,重点评估患者的生活处理能力,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通过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指导护士有重点地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从而使护理人员处于主动地位。

    2.3  我们对手术后和俯卧时间长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30s后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

    2.3.1  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  (1)病房用防滑PVC木地板,在拖地板时要求拧干拖把,并用干布立即擦干,保持每块地板清洁干燥。病房和通道内简化设施,走廊、厕所设有扶手。单间厕所门口加防滑垫,最大可能地减少患者滑倒。(2)患者的用物整齐地放在患者易取之处,医疗器械和电线需卷放好,以免散放在地上绊倒患者。(3)针对老年患者视物不清,嘱其上厕所时可按呼叫器,由护士给予帮助,呼唤器应放置患者触手可及的位置。 2.3.2  嘱患者穿防滑鞋,衣裤宽松舒适。

    2.3.3  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险因素[4]  向高危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低血压的相关信息,使他们了解发生性低血压的原因,如何预防以及一旦出现性低血压的症状该如何处理。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分几步缓慢起床:在起床前,先取半卧位,再在床上坐几分钟,再扶床头柜,拐杖等缓慢站起。嘱咐患者一旦出现眩晕、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

    2.4  防误食  对于视力极差的老年患者,均应由护工或家属喂饭,每喂一口都要用餐具或食物接触一下老人的嘴,然后再将食物送进口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每餐均应由护士检查后方可食用,以免饮食不当影响治疗效果,再者喂饭的时候尽量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篇6

一个寒冷多风的夜晚,62岁的伊丽莎白感到腹部袭来一阵疼痛。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感觉,她觉得可能是由于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发的。而在她身旁的好友却认为这个症状可能是胆结石的预兆,她的丈夫则担心她是得了盲肠炎。定论不一,她只得叫了救护车,到医院查明缘由。

然而,检查结果让他们都大吃一惊。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迟暮之年还要遭受宫颈癌带来的痛苦。虽然结果沮丧,但她还是在接下来的五年间展开了一场抗癌的持续战。在那段时间里,伊丽莎白住院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治疗。然而,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人和家庭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与癌症搏斗,直到最后不得不去了临终关护中心。

事实上,家庭护理不仅适用于那些孱弱虚弱的老人,还可以为患有慢性或急性疾病、受伤或接受手术的各年龄段的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因为他们都需要额外的帮助才能待在家中。

不容忽视的是,出院后再入院或住院后需要长时间等待才能出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出院后保障支持。当人们出院回到家时,他们同样需要t院级别的医疗保健进行后续的康复护理,因此,家庭护理成为他们能够成功康复的关键资源。

Home Care Assistant (以下简称HCA)美国是一家成熟且不断创新的服务机构,2003年在美国加州成立。在美国本土之外,HCA还在加拿大、波多黎各和澳大利亚开了分支机构。

HCA是一个拥有技术的服务提供商,他们认为,服务的前提是要了解客户,这里面包括客户提供的新诊断结果和日常生活习惯的监控数据,比如所需的药物、膳食方案和康复锻炼等。

家庭护理需求的评定通常由这些方面组成:饮食、洗浴、穿衣、如厕、位置移动、自制力、行走、用药提醒、备餐、日常的家务活和乘坐交通工具的能力等。在了解客户需求和实际情况后,HCA可以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居家护理服务――护理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以及拥有合作护理团队的双重护理保障支持。同时,还有一个用户关怀管理团队24小时值班,可以通过电话了解需求,并和客户一起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私人聘请的护工(Private Hire)和专业家庭护理公司(Home Care Agency)提供的服务有哪些区别呢?相对而言,私人聘请的护工成本较低,但问题在于其缺乏专业素养,并且就行业来说,标准参差不齐;而专业的家庭护理公司能提供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服务项目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成本相对较高。

HCA的专业家庭护理人员会基于公司的平衡方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帮助老年人减轻压力以及增强他们的社会互动性。另外,该公司的特许经营店也会根据需求时间,提供小时护理和长期陪伴的非医疗保健服务。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提高了对神经可塑性的理解,神经可塑性是大脑认知自己的能力,通过形成新的联系去加强和重建活跃的思维。

这一点对于老人来说尤其重要。为了形成这些新的神经网络连接,神经元需要通过认知活动来激活。这就是为什么从卫生组织到保健专业人士和家庭护理人员对认知疗法看好的原因。

研究也证明,精神刺激有助于减缓认知能力下降,而认知疗法的新型家庭护理模式验证了这一理论。它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项目,让老人参与其中,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以及减缓认知障碍症状恶化。通过护理人员进行认知疗法培训,患者就能基于基础护理和日常活动上接受一对一的精神治疗和激励。认知疗法不仅提高客户的心理敏锐度,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参与度和幸福感。目前,在五种基本心智领域,这种方式已经衍生出20多项活动。

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生命长度,老人的数量明显增加。联合国根据1999年世界人口统计纪录估计这近半世纪全球人口将从41亿增加到82亿(1975~2025),同比增长100%。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会从3.5亿增加到11亿,增涨224%。老龄化的社会结构趋势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解析

夕阳红业务的商业模式

孙黎/文

随着全球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代,居家养老护理产业正迅速增长。在美国,最成功的居家养老公司是Bayada, 这家公司在工作点评网站上的好评率近年来稳步上升。

在该公司网站首页,就是一个护理人员的典型故事与自白:

“我为Bayada家庭保健工作。 我很擅长我做的 - 而且爱我所做的。因为Bayada的激情就是我的激情。 我喜欢帮助人们在艰难时期找到安慰,独立和尊严。 在我的公司,护士和治疗师根据客户自己的时间表,在客户的家中提供最纯粹的护理方式 ~ 我们所有人都将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积极的精神奉献到到治愈和帮扶的事业上。”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在家治疗、及时帮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一个综合的家庭保健服务平台,将护士,治疗师,家庭健康助手、医疗社会工作者、专家组在平台上通力合作,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护理。

篇7

【摘要】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升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其模式不能拘泥于形式,可以开展多种方式和手段。本文认为护理健康教育中语言沟通最重要,沟通中要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护理人员要密切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度等。

【关键词】 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原因分析; 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就医观念及需求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健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普遍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职责之一,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国内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下救其萌芽”,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医学模式的影响下,这种意识未被重视而逐渐被淹没。20世纪20年代,健康教育理论开始引进我国。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1978年以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护理健康教育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997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邀请美国罗马林达大学健康教育专家来华讲学,首次将“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

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列入了护理计划之中。不仅使得护士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立,而且使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向国际化水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 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2.1 对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据某项相关调查显示,37.3%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可有可无,11.1%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没有必要,61.9%的护士未应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调查表明,85%的护士对开展健康教育存在不同的认识上的误区。虽然开展整体护理后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被纳入了护理工作范畴,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和考评机制。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忽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新与应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健康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率,若缺乏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掌握赶不上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就会导致健康教育质量下降。

2.2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

一项对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虽然近100%的患者表示喜欢护士给予健康教育,但有95%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不够详细,24.7%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的时机不当,17.8%的患者认为未能因人施教。很多护士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仍以疾病知识教育为主,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忽视心理以及人文、社会知识教育;只注重疾病教育方面,对心理护理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灌输得多而反馈得少,单向传播多而双向交流少;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往往又因忙于各种基础操作,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3 语言沟通的主观影响

语言表述能力与沟通能力是保证患者能否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部分教育者的语言表述能力与沟通能力差,缺乏语言的艺术性,讲话生硬、表情呆板和缺乏问话、谈话的技巧,使患者对于宣教没有兴趣,没有心情专心听讲,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 提高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

3.1 语言沟通最主要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纽带,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良好的语言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相反,不良的语言可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甚至加重病情。而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沟通技巧的掌握是决定教育落实好坏的关键,因此,加强护士语言沟通技巧,使之更好的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情感交往是护患关系中的最基本、最经常应用和最重要的方面,在一定情况下能起主导作用。情绪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并在患者的一切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轻柔的动作,一种友好的表情,一身端庄的仪表等,加上同情、亲切、关怀、体贴、负责等动听的话语,能给患者带来温暖、安慰与希望,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切感,能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3.2 因人而异

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护士不但要讲解疾病的病因、诱因、病理变化、预后,还要讲解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对文化程度低或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少用医学术语,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步建立健康行为。对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的使用也要有所区别:老年患者要应用尊称,说话要高声,靠近身边;说话有困难者要细心、耐心,千万不要烦躁不满;儿童患者要多用鼓励性、赞美语言,态度和蔼,配合一些卡通画面辅助健康教育,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3.3 因时而异

护士要把握好健康教育时机,根据患者所处的身心状态选择教育时机,如遇到病情平稳、情绪稳定的患者,要适时进行教育,多用诱导、启发式语言进行交流;若患者处于疼痛、烦躁、疲惫等状态时,多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等患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教育,以免使患者产生逆反及抵触心理而影响健康教育效果。

3.4 因地而异

护士实施健康的方式可选择个体教育或集体施教,个体教育主要是在病房进行,一般采用讲授法;集体施教可选择在会议室、大病房、娱乐室等地进行,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座谈法、参观法、咨询法、展览法等多种健康教育方法。

3.5 密切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临床诊断及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护患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护患沟通,增进双方理解和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护患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信赖的,护士对患者要公正平等。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对待患者,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疾病,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要根据各类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老人,护士应该像女儿一样,尊老、敬老、爱老,想方设法激起他们生活的兴趣,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上感到人间的温暖;对患儿,则应有慈母般的心肠,使他们感受到母亲般的爱;对同龄患者,则以兄弟姐妹般的感情理解他们。

3.6 注重形式和内容

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使不同层次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6.1、合理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健康行为: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引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提高患者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主动配合治疗,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以消除不良心理。注意合理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技巧。

3.6.2、采取灵活的健康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灵活、趣味、通俗,不要让患者感到枯燥、呆板,使健康教育达到满意效果。如口头讲解教育: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使口头讲解内容真正得到实效。讲解的对象可以包括患者、家属及陪护者。书面文字教育:可以根据病情发放与疾病相符合的健康教育处方;设置病区书橱,摆放各类健康教育处方便于患者及家属阅读;采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有关科普知识,定期更换,图文并茂,不断丰富。示范性教育:由于患者健康知识缺乏,可先进行示范,如翻身、拍背、有效的咳嗽、自我监测血压、血糖等,帮助患者尽快掌握和运用。

4 小结

尽管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患者的认可,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需要各级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护理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升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其模式不能拘泥于形式,可以开展多种方式和手段。护理健康教育中语言沟通最重要,沟通中要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护理人员要密切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度。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不仅影响医院的和谐发展,甚至是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程现昆,王莹,张威.现代护理.2009,1(3)

[2] 罗艳姣.护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内科,2007,2(1)

篇8

【关键词】老年人;宜居建筑;设计方案

近年来,养老福利事业和养老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其中,各类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在养老服务体系中 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家庭结构多以核心家庭为主,机构养老逐步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之地。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人自立、自理、有尊严高品质的生活,己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老年建筑规划的基本要求,老年建筑应该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角度来研宄和设计。在规划设计上应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殊需求,以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 养老院建筑造型设计

养老院采用圆形的建筑造型。由于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甚至迷路忘家,为突出标志性特色,区别于其他建筑,可以给老年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以帮助记忆;其次, 这种建筑的设计,符合设计方案针对老年人对养老院内部设计的特殊需求,即改善室内的设施建筑,最大限度地采取弧形设计,减少意外事故对老人的伤害;同时,增加空间利用率和功能空间的合理安排,依据无障碍化的原则,这种圆形设计,可以在一层设置多个门厅,老人可根据自己想要去的功能区,选择出入的方位,方便老人进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老年建筑的内部设计方案

宜居内部的建筑设计方案,依照方便和经济的角度出发,以使得老人居住环境占地面积适中,室内空间紧凑,尽可能地减少老人的生活自理和日常生活的困难,使他们 的生活更加便捷、省力。

2.1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区域内的人数,配备足够大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其次,要选用适当的材料,保证地面的防滑性;最后,要将扶手设计贯穿宜居建设的始终

合理的居住安排和环境舒适的公共空间对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交活动需求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要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中间空地为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房顶可采取镂空设计,可以使阳光直接照射到老人活动区,这样的设计也可以让老人在冬季感受到阳光的温 暖。其次,所有的老人可以根据喜好,到公共活动空间参与老年人的交流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

2.2私人空间的设计

在老年建筑中,笔者认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方式应该 设计成多人半开放式嵌套居住,老年人可根据生活喜好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

2. 2. 1多人半开放式扇形嵌套居住

多人半开放式扇形嵌套居住设计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半开放半封闭性,既保持老人个人空间的独立又能为老人提供发展交流的空间。这个房间是由五个隔断小屋和一个公共空间组成的,所有建筑物都是曲线或者弧形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可以减少意外事故对老人的伤害。另外,这种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嵌套的设计,可以隔绝屋外的其他噪声,给老人提供相对 安静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在每个隔段里,都有一个床位,主要是尊重老年人的 隐私,保持老人的相对独立,使得老人拥有一个私密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扇形屋嵌套的小型公共空间,护理员们可将老人们转移到本区域,使得他们在空闲时间可以与屋内其他老人交流。这种屋内的嵌套设计,主要是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有效的结合,老人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独处或者与其他老人相处的空间。

2.2.2扇形嵌套小屋色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扶手设计贯穿整个建筑中,扶手的设计可以给老人带来安全感,消除恐惧,同时增加老人站立的固定点,手脚配合,保持平衡。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比较喜欢在扶手上挂一些生活用品,这样不能充分 发挥扶手的功能,有时还会影响功能性的发挥,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因此,设计了上、下两层的扶手栏杆到老人的 生活空间中。

其次,在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中,要尽可能多功能化。 因此,另一种相框式扶手设计在老年人的床位旁边,不仅可以帮助老人在床上借助相框扶手完成一些胳膊的锻炼或者帮助老人起床,而且还可以张贴一些照片,布置自己的小屋,增加温馨程度。

2.2.3通行通道的设计

此养老院楼层间的通道的设计可分为楼梯、电梯、动力传送带。楼梯、电梯和动力传送带的安排布置,可以满足居住在一楼以上老人的介护、介助与自理老人的使用。楼层间的通道既可以直接上升到楼顶的楼顶花园或直 接到达一楼的出入口进行活动,也可以方便老人在楼层之间的上下活动。改善了老人的活动条件,给老人提供了便利。

动力传送带,主要是针对坐轮椅的老人。在楼层之间以坡道设计,老人在安全区内将轮椅固定好之后,就可以随电梯到达楼上,它的安全系数很高,坡度不是很大,在上升过程中,不会产生眩晕。它的设计分别由两类安全固 定装置,两对固定轮椅,防止在上升过程中轮椅滚动下滑;另两对固定装置是固定轮椅的靠背,在轮椅与地面形成坡度时,可防止老人后倾,提高安全系数,保证老人的安全。

3结论

本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 个人习惯爱好、社会接触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照顾到他们多年来生活方式的连续性,为今后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提供和创造条件。在笔者的公寓里,可使得老人感觉到居住的温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味道,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聂桂平.老年公寓设计思考D].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3

[2]王小丽.老年人居住建筑居住单元设计初探[].安徽建 筑,2011 (3).

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2-03

独居老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容易和普通老人混同在一起被谈论,但是他们特殊的心理状况以及缺少家庭照顾、易于生病的情况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我国城市独居老人专业护理服务需求与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一支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迫在眉睫。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概述

很多学者对于独居老人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所说的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独自一人居住的未婚、丧偶、离婚或分居的,非居住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城市中独居老年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呈现,由于长期单独居住,他们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一)独居老人的一般特点

1自理能力呈下降趋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独居老人展示了良好的自立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对外界提供的生活护理有迫切的要求。

2身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独居老人平时因缺少家庭照顾,容易生病。而且大多数独居老人随年龄上升会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需长期有人在身边提供护理和照顾。同时也希望有人能够指导他们加强日常的健康保健,促进身体健康。

3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由于长期无人陪伴身边,独居老人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精神抑郁症状。他们渴望子女关心,期盼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沟通。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特点

1生活照顾需求。尽管独居老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独立展开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需要外界的照顾。这种表面的自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在疾病或其他突况发生时,他们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应看到这种独立自主背后对外在生活照顾的渴求。

2医疗护理需求。独居老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疾病也随之而来。而有些慢性疾病,不需住院治疗,可是又需长期坚持护理。但一些老人长期独自居住,平时无人提供医疗护理,因此独居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老年群体。

3精神护理需求。精神抑郁是独居老人群体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不良的心理状况不仅对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同时日积月累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独居老年人很有可能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两症并发的情况, 使疾病的治愈难上加难。因此,精神慰藉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上海为例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现状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籍的一种新型职业。独居老人与普通老人不同,这一特殊群体长期独自居住,无配偶也无子女亲人长期陪伴。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家庭照顾资源的可及性很低。在疾病或其他情况突发时,他们几乎不可能从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那里获得及时有效的照顾。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让他们的处境非常凄凉。因此,城市独居老人护理人员就必不可少。但实际上现在上海护理人员的情况如何呢?通过对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数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医生的学历构成中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521%、314%;护士以中专为主。占838%。医、护人员的高、中、初职称之比分别为1∶5∶133、1∶9∶130。”[1]可见目前的护理服务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否则无法满足独居老人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上海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首批迈入老龄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独居老人数量也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都未能建立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依据笔者的相关调查,其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

1宏观层面。(1)独居老人护理业的尴尬处境。独居老人护理员是能配合医生治疗,观察和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日常护理,并能够根据需要照料他们饮食和起居的专门护理服务人员。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5%的独居老人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他们普遍为身体健康且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45%的人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这里提到的“护理员”主要包括保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义工等,而非受过系统培训和教育的专门护理人员。

在与相关的社区干部交流中得知,街道社区提供的独居老人“护理员”也不是一个稳定的队伍,归根到底是“难留人”,因为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有些独居老人又因长期独居而变得怪异的性格也让“护理员”难以“留下”,因而对于“护理员”社会上有着这样的感叹“留下的,都很坚强,走了的,都可以理解”。

我国护理服务业发展与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更不及国际标准水平。数据显示: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2]从侧面可看出护理服务业呈畸形发展形势。

(2)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缺失。职业荣誉感是每个职业人在职业范围内所产生的一种职业责任感及做好本职工作后在社会上获得的尊敬、自尊及感到光荣的感觉。在一个良好社会氛围下,认真做好自己职业份内之事,在社会上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个人也能够得到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这是大多数职业人的期望。

实际上,如前文所提,调查中得知的情况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留人难”,并且以非专业护理人员居多,有些地区聘请部分下岗人员为护理员的做法,或多或少让一些有志于此的中青年有种 “被歧视”的感觉。再者,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确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如此下去,即使从个人的角度克服了那种“不公平感”,但是在社会大氛围下得不到对这一职业的充分尊重,也会让这些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大大降低。

另外,我们不妨从一个社会现象来看此问题:学医学的大学生很多,他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当医生,或者从事营养师这个职业,却甚少有学生选择当护理员。同样的相比较于医学的热门,专业护理学人才虽然是21世纪紧缺人才之一,但是护理专业的招生却显得极为冷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缺失。

2微观层面。(1)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制约独居老人护理的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只有5%的独居老人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当有“护理员”照顾的独居老人被问及护理员的护理服务水平怎样时,有些老人表示“护理员”照顾自己日常生活这点做得让他们很满意,但是想要从“护理员”那里获得一些专业的保健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患有高血压、胃炎的独居老人,平时饮食该注意什么同时又能够营养均衡,这些问题对于现在所谓的“护理员”来说有点困难。还有些独居老人认为“护理员”只要平时能照顾他们起居生活,能陪他们说说话就满意了,要求不高。其实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很确定知道一名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能为他们提供哪些具体的护理服务。目前,对于独居老人需要人照料这部分的情况是,多数家庭选择请保姆代为照顾老人。这一类的独居老人中多为患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且又无需接受住院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仅需要接受康复训练即可的“亚健康病人”。而保姆这个身份又需要兼任医疗护理员这个角色来照顾老人,负担着实有些过重。事实上,很多保姆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面对独居老人突发病或紧急状况都无从下手且又无旁人协助,难免会耽搁救护工作的实施。

现实中,无论是保姆或者是社区、政府提供的义工志愿者,他们中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给独居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或具备职业水平的护理员非常少,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虽然都已适当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门针对独居老人护理的培养仍是空白,几乎没有专门的独居老年人护理服务人才,也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有些高校设置独居老人护理相关专业,也很难确保其招生数量和质量。

(2)独居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慢性病已经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而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的调查资料, 60岁以上老年人群60%~70%有慢性病史, 慢性病患病率是总人口的25~3倍。

目前独居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是需要长期看护还是定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等,都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不能根据独居老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护理服务,以至造成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即使每个护理人员都各有所长,也无法明确是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是心理辅导,或是保健知识传授等,造成独居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资源的浪费。

(3)忽视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社会交往衍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个体积极的心理健康密切关联。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3]而社会支持的缺乏则可能强化负面生活事件对老人的消极影响,甚至直接引发精神健康问题。[4]

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他们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但是,目前的精神护理服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独居老人护理中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的缺失,也是现在独居老人频频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独居老人护理服务的发展要求必须有高素质护理人员,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专业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护理,更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精神护理。

三、加强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宏观方面

1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体系,确定其合法地位。鉴于大部分独居老人都面临生活无人照顾和生活单调缺乏足够精神慰藉的问题,建议探索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运作”的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从行政构架上保障其合法地位并对其授权。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机会与平台。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它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

2完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制度,加强职业荣誉感。针对许多人不愿做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制度可以调节(加速或终止)社会排斥的过程。因为个体的成员资格与身份总是由他们所处社会的相关制度所规定”。[5]第一,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相关政策要能够让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被广泛认同,促使其产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尝试将部分工作出色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纳入事业编制,有激励因素在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并促进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的发展。第二,制定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才等级考核制度,体现其不同于一般老人护理员的专业性、高技能性。对已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可以设置职称、等级评定等项目,对于服务年限长、社会影响大、成绩显著的护理服务人员,有关部门可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以资鼓励。这些硬性的制度规定有助于增加从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者获得尊敬、自尊和荣誉感。

另外,应当加强社会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教育,这有益于社会成员形成对独居老人护理服务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促使这一职业受到普遍尊重。建议电台播放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公益广告,通过街道、居委在社区进行宣传并对有独居老人的家庭着重宣传教育,培养社会关爱独居老人的人文情怀。当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对独居老人普遍关怀氛围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对独居老人照顾的行列,成为护理队伍中的一员。

(二)微观方面

1培养独居老年护理服务专门人才。目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势必影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建议在大学本科、硕士开设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专业,除了传授基本护理知识,还要系统全面开设独居老人心理研究课程,以此提高社会上护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签署人才合作协议,保证该专业毕业后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

2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控制评估体系。可将独居老人分为三类,按其各自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对于具有完全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不主张外界过多干预,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防止“过度照护”。社会应该倡导独居老人自愿和量力料理家务,适度参与各种活动,让独居老人心情愉快,促进身体健康。据调查,80岁以下的独居老人因为平时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反而比普通的老人要强。[6]因此,对此类独居老人,护理人员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帮助即能满足他们的护理服务需求。

对于具有半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根据量化的数据,客观判断其生活能力,科学决定护理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数量。有些独居老人只是需要康复训练就可恢复健康,那么这时专业的护理人员随同看护照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利用其它测量工具,来判断独居老人是否因长期独居出现精神抑郁问题,及时给予精神护理服务,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来排解消极情绪,防止由于精神不佳而引起独居老人的精神疾病和其他病症。

对于不具有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看护,同时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独居老人因疾病造成的消极情绪,必要时,护理服务人员也可以帮助缓解老人临终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负责好老人最后一段路。

护理队伍中可以对护理服务人员所达到的技能等级或特长进行分流,同时根据对照独居老人客观评估结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3建立以医疗护理为主、精神护理为辅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许多独居老人每天过着孤独的生活, 身体一旦发生病痛, 由于缺少照顾, 或者是行动不便而无法及时就医, 身体难以康复甚至小病会拖成大病。所以,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中对于医疗护理这部分要进行专业培训,进行扎实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那些患有较严重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缓解病情,减轻那些需要康复护理的独居老人痛苦,促进康复,使残存功能达到最佳水平,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能力。

篇10

通讯作者:罗晓东

【摘要】 目的 对该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总结,以取得最佳手术效果。方法 对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结果 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使该组患者顺利渡过手术难关。结论 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能解除其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 心脏; 介入诊疗; 心理干预

心脏介入手术是一项诊断及治疗心脏疾病的先进技术,患者痛苦小,治疗效果好,能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目前介入治疗的优势,使得心脏介入诊疗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一样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冠脉造影、右心导管检查、左心室造影、心内电生理等检查对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明确诊断以及为外科手术提供冠脉等大血管的情况。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心病封堵术、肺动脉瓣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能成功地挽救患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效果如何,除了医生的技术经验外,与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使患者顺利渡过手术难关,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2010年4月~2011年4月心脏介入手术患者242例,男124例,女118例,年龄12~84岁,平均45岁。其中冠脉造影术151例,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3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20例,临时起搏器安置术2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15例,先心病封堵术1例。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支持

2.1.1 心理特点 焦虑、紧张、内疚、自责、悲观、抑郁。由于对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担心手术预后、发生手术并发症、康复时间长等因素,导致患者紧张、焦虑[1]。由于介入材料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脏病的患病年龄逐步年轻化,大部分中青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使患者觉得前途渺茫。患者一般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失眠、惶惶不安等。

2.1.2 心理支持 (1)热情接待新入院的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讲解病房一般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陌生感。了解患者的基本需要及心理活动[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的密切配合是有效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接触,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患者,赢得患者的信赖,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悲观抑郁的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详细收集资料,针对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寻求社会、家庭系统的支持。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来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与治疗过程中最具有潜力的资源之一,社会支持能帮助患者从心理、生理和情感方面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让其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亲身感受自己并未被社会抛弃,完成角色转变,用健康的心理战胜疾病。(4)情绪疏导。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放松技术[3],如听音乐、写日记、找朋友倾诉等。(5)信息支持。给患者及家属发放一些健康资料及图片;讲解手术的大致过程,简单介绍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的区别,说明手术不开刀,只在股动脉或股静脉处穿刺后进行,伤口小、出血少、不需要针线缝合,不需要输血,术中使用局部麻醉,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介绍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介绍同类患者成功的病例,或者同类患者现身说法。(6)有针对性地开展术前健康教育。介入手术的术前检查繁多,抽血化验的项目很多,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生化检查、心肌酶学等,患者担心会不会因为抽血较多对身体造成不良反应,护士应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并操作熟练、规范,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7)合理控制费用。手术费是大多数患者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更为关心。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价格、数量,选择合适的介入材料,解除患者的疑虑,并让他们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2.2 术中心理支持

2.2.1 心理特点 紧张、恐惧、羞怯、期待。心脏介入手术具有创伤性,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对各种监护仪器、影像设备、导管、穿刺针产生恐惧心理。患者手术时常需于手术台上,在工作人员面前暴露胸部、等私密部位,特别是异性患者。由于患者长期病魔缠身,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迫切希望通过介入治疗彻底治愈疾病,因此对手术期望过高。患者表现为叹气、顾虑重重、反复询问病情等。

2.2.2 心理支持 (1)手术开始前协助患者脱去内衣后及时给患者盖好毛毯或被子,尽量减少暴露的范围和时间,保护好患者的隐私。(2)手术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及时打开照明系统,调整好手术间温度和湿度。进行输液、心电监护等操作时,应边工作边介绍导管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情绪。手术开始后,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的过程,与患者交谈一些手术以外患者感兴趣的事情,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医务人员之间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手术间保持安静,操作轻柔。(3)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对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要及时通报给医生,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同时安慰患者,不要紧张,经过及时处理,情况会立即好转。遇到意外情况要沉着冷静,切忌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3 术后心理支持

2.3.1 心理特点 烦躁、依赖、松懈。一般情况下患者手术后紧张恐惧心理得到缓解,但由于术后1 d内绝对卧床、不习惯床上排便、肢体制动引起的腰腿酸痛、体内留置鞘管的刺激等因素,患者容易烦躁、依赖和松懈。由于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目的是否达到,期望值过高的患者会出现不满情绪。

2.3.2 心理支持 (1)应及时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告诉患者手术很顺利,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认真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理解、关注和安慰。向患者多传达有利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术后患者心理负担过重。(2)由于肢体制动,向患者解释制动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最大程度地配合。护士应帮助患者适当地活动,帮助解决腰腿酸痛、床上排便等困难。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快碘对比剂地排出。(3)针对松懈心理的患者,护士要讲解术后恢复以及肢体制动、严格卧床的重要性。防止因松懈过度导致的鞘管脱落、起搏器电极移位等严重情况地发生。(4)在CCU监护病房应及时巡视患者,记录好病情变化,给予患者热情地照顾和精心地护理。对于CCU监护期间依赖较重的患者,可留一名亲人陪同。护士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理解和支持[4],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血栓形成。

3 结果

通过对242例心脏介入诊疗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腹股沟血肿,经加压包扎、术后3 d热敷等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患者均满意出院。

4 小结

护士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环境,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总之,在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行为举止,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使患者顺利渡过手术难关,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吕丹,李清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8,32(5):381.

[2] 任中原,杨艳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吉林医学,2010,31(10):5210-5211.

[3] 杨绍平.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四川医学,2010,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