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眼治疗有效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失眼治疗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治疗腹泻时,及时补充机体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非常重要。医生通常会采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乳酸钠林格氏液等液体来进行补液。但这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能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术的医务人员。而有些地方的基层医疗单位,则无法做到这些。基于这种情况,世界卫生组织为全球腹泻患儿开了一张大处方:用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使用口服补液盐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可免去患儿将受到的静脉穿刺之苦,不需住院,并能节约医疗费用。
口服补液盐中的主要成分有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无水葡萄糖等。
那么,哪些腹泻患儿适合服用口服补液盐呢?
各种腹泻所引起的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均可通过服用口服补液盐补液。所说的轻度脱水是指患儿虽有脱水表现但状态较好,啼哭有泪,小便正常;中度脱水是指患儿脱水后状态稍差,有烦躁、口渴,啼哭时泪少,小便次数减少等症状。
口服补液盐一般都是小包装的粉剂,使用时需分次冲服,现用现配。每一小包内的粉剂可分为5―10份,每次用温开水冲成50―100毫升的液体服用。配好的液体中不宜加糖、奶、果汁等,也不能将液体加热。
给患儿使用口服补液盐的剂量应这样计算:轻度脱水的患儿,可按每公斤体重补充50毫升计算;中度脱水的患儿,可按每公斤体重补充80―100毫升计算。给孩子喂服口服补液盐时,可按前面所谈的小剂量多次进行。如果患儿的腹泻一旦停止,脱水的症状一旦消失,就应立即停服补液盐。因为补液盐中电解质的含量较高,补多时也会出现副作用。
只要口服补液盐服用适当,多数患儿的腹泻不用抗生素也可治愈。此法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腹泻。
口服补液盐也可以自己制作。现介绍两种制作方法:
篇2
关键词:复明片;肝肾阴虚;初发期;圆翳内障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fuming tablet in treatment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in early period of pannus cataract clinical efficacy.Methods 60 cases of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nnus catarac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34 cases in 34 eyes,eye control group 26(26).Oral administration of fuming table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uwei dihuang pill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76.47%,group 57.69%,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Fumingpian;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early stage; senile cataract
圆翳内障是因年老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混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视力障碍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本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常见致盲眼病[1]。本病临床分为三期,膨胀期、成熟期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初发期白内障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们应用复明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初发期圆翳内障,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门诊患者病例,共60例(双眼发病者单眼纳入观察病历,以右眼为观察眼),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34眼,对照组26例26眼。年龄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材料与方法
1.2.1病例选择
1.2.1.1西医诊断标准[2] ①年龄是45岁以后发病;②双眼先后发病。③视力逐渐减退;④散大瞳孔经彻照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混浊。
1.2.1.2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眼科诊断标准)制定:①中医诊断标准:视力模糊,逐渐加重,渐至不辨人物,仅存光感。无眼红、眼痛、流泪等症。裂隙灯检查见晶状体混浊。②分期标准:初发期:皮质中出现水隙,空泡和板层分离,周边部皮质首先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进展。③辨证标准:肝肾阴虚:晶珠混浊,视物昏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
1.2.2治疗方法 治疗组:复明片口服(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61021134。剂型:片剂。生产企业: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法用量:5片/次,3次/d。30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六味地黄丸口服(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3068。剂型:水丸。生产企业: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用法用量:8丸/次,3次/d。30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主要观察矫正视力,晶状体混浊情况。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显效:视力增加3行或3行以上,晶体混浊明显吸收。
有效:视力增加2行或1行,晶体混浊部分吸收。无效:视力不增加且晶体混浊无明显吸收,或视力下降,晶体混浊加重。
2.2疗效观察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对照组为57.69%。经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圆翳内障多是年老体衰,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晶珠失养,发为本病。肝肾阴虚为常见发病症型。复明片以山茱萸、女贞子、熟地、山药、枸杞为君药,滋补肝肾,为方中之核心。以石斛、人参益精明目为臣,协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茯苓、泽泻、槟榔健脾利水;夏枯草、谷精草、石决明清肝明目,祛风退翳为佐药。该方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为主要功效,治疗本病。从本组观察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对照组为57.69%。经统计学处理P
参考文献:
篇3
笔者于2008年至今采用四关穴导气法配合冰敷痉挛局部治疗面肌痉挛40例,通过随访与复诊,4年中有3例复发,在家及时采用冰敷并复诊针刺四关穴导气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8-6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5年,临床症状开始时多为一侧眼睑的眼轮匝肌呈间歇性不规则抽搐,不能自止,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患者眼裂变小,因失治、误治或久病而逐渐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以眼周围和口角抽搐为多,并有轻度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天气变化、讲话多时、触摸洗脸等可为诱因或加重,入睡后症状消失。
2 治疗方法
2.1 取四关穴,即双侧的合谷、太冲,运用0.35mm×30mm毫针针刺,指切进针法,施以导气法,导气法的操作为: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提插的幅度、频率一致,提插的幅度为0.5cm,捻转的角度为3600,频率均为100次/min,每次操作2min,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用湿手帕或湿毛巾包裹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然后将冰块放置于面肌痉挛处,每次冰敷5-10min,每天1-3次,视病情轻重掌握每次冰敷时间和每天冰敷次数,切不可治病心急,无原则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否则将造成面部肌肉冻伤,造成严重后果。一般在每次出现抽搐时立即冰敷效果最佳。
2.3 适当口服通经活络、养心安神中药。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不自主的抽搐消失,无沉紧、板滞感;显效:面部抽搐及牵拉麻木感基本消失,仅在疲劳或精神紧张时偶有发作;好转:面部抽搐程度减轻,次数明显减少,间歇时间延长;无效:面肌痉挛的程度无改善或稍有改善。
3.2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30例,占75%;显效6例,占15%;好转3例,占7.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达97.5%。复发3例,复发率7.7%。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于2009年5月初就诊。主诉:左面部抽搐半年余,就诊时左面部抽搐明显,抽搐时左眼睑不能睁开,左口角明显向左侧歪斜,述说病情时抽搐加剧,每次抽搐长达3min左右,间歇时间仅一个多小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天后,抽搐明显减轻,眼裂明显变大。经治20天,抽搐消失,痊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用乒乓球运动疗法对儿童近视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6例164眼6-9岁近视性弱视患儿(包括单纯近视、单性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引起的弱视),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7.0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病例数为43例,两组病例均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复查佩戴校正眼镜,同时行传统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6月复查一次,根据比例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坚持放学后进行乒乓球训练1h/次,每周四次。观察期2年,并分为轻中重度弱视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轻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61.5%,试验组基本痊愈率92%,中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39.1%,试验组基本痊愈率72%,两组之间疗效均有显著差异性.而重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0%,试验组基本痊愈率22.2%,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在近视性弱视儿童患者(轻中度患者)的传统治疗上辅助乒乓球运动训练,既可以防治近视加深,又是一次有效的目力训练过程,疗效安全可靠。儿童患者易于接受,有效降低治疗成本,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对重度近视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近视性弱视;儿童;乒乓球运动疗法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1978-02
The effect of Table Tennis Motortherapy in myopic amblyopiaZhao Meng-shan,LI Zhi-hui,ZHAO Fen-tu,TANG Xue-fu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Affiliated to Nanf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shan 528300,Guangdong,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able Tennis Motortherapy in myopic amblyopia Methods:Eighty-six cases of children with myopic amblyopia(including Analysis、simple myopic astigmatism、compound myopic astigmatism amblyopia)that selected based on mydriatic retinosopy and eye tests amony amblyopic childre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ial grouphad 43 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43 cases.two groups have the traditional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will go to play pingpong 1 hour after school,four a week.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two years,and they were also placed into low,medium and high grade groups.The refraction chang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erapy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In the low grade control group there are 16eyes(61.5%)were basically cured,the trial group had 23eyes(92.%)were basically cured,In the medium grade control group there are 18eyes(39.1%)were basically cured,the trial group had 36eyes(72.%)were basically cured,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herapy in both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with glasses,covering,colour break-up,and Table Tennis Motor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low and medium grade myopic amblyopia.The high grade groups should explore the new therapy.
【Key words】Myopic amblyopia;Children;Table Tennis Motortherapy
弱视是一种常见而又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发育的疾病,而屈光不正是造成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弱视形成后必然影响双眼视觉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及发展,因此在学龄前儿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弱视是十分必要的。近视性屈光不正(包括单纯近视,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造成的弱视在儿童屈光性弱视中约占16%[1],疗效欠佳,治疗手段较少,有必要探讨一种新的不同于现有训练方法的远视力刺激训练。作者从2006年始,对门诊部分近视性弱视患者,在佩戴校正眼镜,同时行传统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的基础上,坚持放学后进行乒乓球训练,观察2年,并设置对照组进行疗效研究,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来我院门诊的6-9岁屈光不正患者,通过散瞳验光及试镜,筛选出86例164眼近视性弱视患儿(包括单纯近视、单性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引起的弱视),男45例(85眼),女41例(79眼)。均未发现眼底病变。其中轻度弱视51眼,中度弱视96眼,重度弱视17眼。
1.2诊断标准:采用1996年4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2]。轻度弱视:屈光不正校正后远视力0.6~0.8。中度弱视:屈光不正校正后远视力0.2~0.5。重度弱视:屈光不正校正后远视力
1.3方法: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就诊时均检查视力,眼位,眼底,注视性质,眼球运动。快速散瞳验光,用日本拓普康公司的Kr-7100p自动验光仪验光后,再用带状光检影镜检影确定屈光状态,复光以矫正到最佳视力之度数配镜。半年后复查整镜片度数。所有患者均佩戴校正眼镜,对单眼弱视者采用传统遮盖法,所有弱视眼均用穿珠,描图等精细目力训练,红光弱视治疗仪治疗。试验组43例参加乒乓球训练兴趣班,坚持放学后进行乒乓球训练1h/次,每周四次。随访2年,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3组进行疗效比较。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规定的标准[3]。
1.5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性,检验水准a=0.05。
2.随访与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按1996年4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分类和疗效评价。无效:视力减退、不变或提高1行;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2行以上;
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或以上者;痊愈:经过3年随诊,视力保持正常者。
2.2结果:对照组未出现失访,试验组脱失1例(第12个月移居外地失访)计无效。
表1两组患者24个月疗效P
表2轻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P
表3中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P
表4重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P>0.05
3.讨论
弱势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未见黄斑病变。文献报道,儿童弱视中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都是十分常见的原因,其中近视性弱视主要是由于近视眼长期妨碍外界物体对眼内视网膜的刺激,导致视网膜成像模糊,在未及时治疗后导致视机能发育受到抑制,使图形识别能力低下,视觉发育延迟所致[4]。作者在临床上发现学龄前儿童中,轻中度的近视患者由于近视力尚好,一般不发生弱视,弱视者多合并散光或近视度数较高,一般有先天因素,自身发展规律决定其近视度数逐步加深,现有的弱视训练,没有针对睫状肌的肌肉训练,不能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发展,导致疗效欠佳。毛娅妮等[1]也提出近视性弱视患者多不存在近视力的异常,异常的是远视力,缺少的视觉刺激是远距离目力的刺激是远距离目力的刺激。现有的弱视训练都是针对近距离的目力设计的,在治疗过程中,增加的是近距离目力的使用,这可能也是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差的原因之一。这提示我们对于近视性弱视的治疗,可能需要不同于现有训练方法的远视力刺激训练。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予以佩戴合适的眼镜,行遮盖、红闪治疗治疗,基本痊愈率42.5%,与相关文献相似[5],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做乒乓球运动训练,基本痊愈率达到72.6%,两组之间疗效有明显差异性,并分为对轻、中、重度弱视分别进行疗效比较(见表2-4),其中轻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61.5%,试验组基本痊愈率92%,中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39.1%,试验组基本痊愈率72%,两组之间疗效均由显著差异性.而重度弱视组中对照组基本痊愈率0%,试验组基本痊愈率22.2%,x2为3.6,0.25
乒乓球台长约2.74米,对方击球时,乒乓球距离击球者的眼睛一般情况下至少为3米左右,在中远台对拉时,球与击球者的眼睛甚至可达七八米以上。而在击球者自己发球时,乒乓球与击球者的眼睛之间只有几十厘米的距离。击球过程中,击球者的眼睛必须紧盯来球,以力争对来球做出准确的判断[7],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导致练习者的眼睛在看从几十厘米和数米远的物体的状态下不断交换,对近中远的目力是一种有效的刺激,同时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的加强控制了近视的发展。其次眼球向各个方向的高速运转,使眼球血液循环增强,血供增加,也能进一步增强眼球壁的抗张能力,阻止眼球轴的增长[8]。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结合传统治疗弱视的各种方法,对近视性弱视寻求新的治疗方式,融治疗于有趣的运动中,对儿童患者易于接受,有效降低治疗成本,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对于轻中度患者疗效明显,重度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由于动作协调性等原因,难以参与这种乒乓球运动疗法,是否可设计一种远视力刺激训练仪,并可有效刺激睫状肌的锻炼值得探讨。总之,在目前近视性弱视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对各种可行性方法进行探讨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毛娅妮,项道满.两种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5,13(2):54-56.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97.
[3]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97.
[4]惠延年,主编.眼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7.
[5]周红梅,项道满,林树洪.儿童近视性弱视的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1):40-41.
[6]李凤云,谭星平,刘双珍,等.儿童近视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1(22):57-59.
篇5
【关键词】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53-2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比非糖尿病患者早,且糖尿病患者术后易感染、炎症反应重、并发症多,常困扰临床医师。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45例(45只眼)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45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中,男20例(20只眼),女25例(25只眼)。年龄45~79岁,平均60.3岁。根据糖尿病1985年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内科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6月~20年(有2例患者入院常规化验检查才发现)。
1.2术前眼科检查术前视力手动~0.15,其中手动~0.05者26只眼,0.05~0.15者19只眼。裂隙灯下晶状体核按LOCSⅡ分级,Ⅱ级核8只眼,Ⅲ级核31只眼,Ⅳ级核6只眼。术前常规行眼部超声检查以了解眼轴、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应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术前常规行心电图、血糖、尿糖检查。
1.3术前血糖情况入院时空腹血糖5.12~14.46mmol/L。所有患者均经糖尿病降糖药物治疗。根据糖尿病控制标准分级[1],术前血糖控制理想,即空腹血糖在3.9~6.11mmol/L者8只眼,较好控制即空腹血糖在6.12~7.22mmol/L者15只眼,一般控制即空腹血糖在7.23~8.33mmol/L者17只眼,控制不佳即空腹血糖>8.34mmol/L者5只眼。
1.4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利多卡因行球后麻醉或爱尔卡因表面麻醉,采用上方或颞侧距角膜缘1.5-2.0mm的巩膜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作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撕囊,行晶状体水分离及水分层,采用分割碎核法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植入折叠式或非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前房注入缩瞳剂,切口不缝合或缝合一针。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红霉素眼膏包眼。术后处理术后局部滴典必殊眼液,根据反应情况酌情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托品酰胺活动瞳孔,尽量避免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定期复查血糖,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酌情应用胰岛素。加以消炎痛25mg口服,每天3次。
2结果
2.1超声乳化的能量、负压、时间参数设定为流量26ml/分,负压150mmHg。乳化的能量和时间分别为:Ⅱ级核10~30秒,平均18.2秒,能量40%;Ⅲ级核21~44秒,平均29.3秒,能量50%;Ⅳ级核38~57秒,平均47.6秒,能量60%。
2.2术后视力经随访3~12月,视力≤0.1者2只眼(4.4%),0.12~0.3者8只眼(17.8%),0.4~0.5者10只眼(22.2%),0.5以上者25只眼(55.6%)。
2.3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3只眼(6.7%),2只眼发生在碎核时,破口不大仍行常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只眼发生在抽吸皮质时,破口稍大有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处。术中前房出血眼,前房内注入1/10000肾上腺素,出血停止后继续手术。
2.4术后并发症
(1)角膜水肿30只眼(66.7%),多为轻中度线状混浊,经治疗3~6天后消退。无角膜失代偿者。
(2)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者5只眼(11.1%),经散瞳、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滴眼,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治疗3~6天后吸收。
(3)前房出血3只眼(6.7%),经治疗后3~5天吸收。
(4)后囊混浊4只眼(8.9%),均未影响视力。
3讨论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内眼手术已不再是禁忌症。术前必须结合血糖控制的情况及是否有全身并发症(如严重冠心病、酮症酸中毒等),全面考虑是否适宜选择手术。空腹血糖在6.0~8.9mmol/L以内的患者施行一般外科手术是安全的,不需要特殊处理[1]。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目前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效果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病程短、血糖控制理想、无或轻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有黄斑病变,是影响糖尿病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2]。本组病例术后视力≤0.1者2只眼(4.4%),均为糖尿病病程较长(15年以上),血糖控制不佳,并已出现玻璃体混浊、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合并黄斑病变病变者。因此术后还必须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方法,但应注意几点:
3.1术前应充分散瞳糖尿病患者术前瞳孔不能充分散大或术中瞳孔缩小的病例明显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瞳孔直径小于5mm,同时由于术中前列腺素释放到房水引起瞳孔缩小,不利于操作,超声乳化头易损伤虹膜,造成出血及虹膜色素脱失,加重术后炎症反应。同时也容易造成瞳孔缘损伤和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以至发生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或人工晶状体不能植入的严重并发症。
3.2连续环形撕囊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连续环形撕囊,边缘光滑,抗拉力强,可使碎核及注吸过程在囊袋内完成,残留皮质容易抽吸干净,并能将人工晶状体牢固地植在囊袋内,有利于术后保持人工晶状置的正常及减少术后弦光。另一方面,连续环形撕囊,可使人工晶状体袢与虹膜和房水不接触,减少了对虹膜刺激及异物反应,减轻手术对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从而减轻房水混浊,减少纤维素性渗出,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这对于原本有不健康血房水屏障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术后应密切观察虹膜反应,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可减少眼前节反应,促进纤维素性渗出吸收。
3.3术中应使用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前房操作次数和时间,采用分割碎核法,尽量在囊袋内完成原位超声乳化,减少过多的使用超声乳化,减少对角膜内皮、虹膜的刺激,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对于!级核患者不应勉强施行超声乳化手术,因所需能量高,时间长,对角膜内皮损伤重,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3.4糖尿病患者术前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进行手术较为安全术前理想的血糖控制在(3.90-6.11mmol/L),较好控制在6.12-7.22mmol/L,一般控制在7.23-8.33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因为手术创伤造成的应激反应使血糖升高,如术前血糖水平高的病人,术中术后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总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注意术
前充分散瞳,操作轻巧,防止术中出血,减少对虹膜骚扰,以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至关重要。另外,术后发现有糖尿病眼底病变给予激光治疗。对于眼底未发现改变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密切注意眼底改变,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并予以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93-296.
[2] 郭晓萍,高岩.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440-442.
[3] 吴洁,赵燕麟,高伟,等.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一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118-119.
[4] 张红,袁佳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361-365.
篇6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治疗 综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或不伴有甲状腺功能的异常。表现为斜视、复视、暴露性角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神经病变等[1] 。
目前治疗该病是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重者行眼眶减压术或球后放射治疗,以减轻眶内和球后浸润,但不良反应较大,且易于复发。现临床资料显示在抗甲状腺药物加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可迅速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抗甲状腺药物及激素的毒副反应及反跳现象。兹将TAO的中西医治疗现状作如下概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乃情志所伤、劳倦过度,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瘀气滞痰凝而成目突。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导致异常T细胞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导致球后组织及眼外肌的水肿、变性。有研究表明TAO的发病率与吸烟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2 辩证分型
2.1肝郁化火型
鲍玉晓[2]认为TAO多为肝火亢盛型,治予清肝明目、解毒散结之银甲散(金银花,连翘,夏枯草,山慈菇,天花粉,皂角刺,黄连,浙贝,猪苓,茯苓,雷公藤,薏苡仁,泽泻,牡蛎,生甘草,白芍,羚羊角粉)配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对激素冲击不敏感的患者,效果显著。
活动期患者常见焦躁易怒,胃热口苦,多食易饥,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多为此证。
2.2脾虚痰阻型
巫子涵[3]以缩眼汤(黄芪,汉防己,白术,茯苓,薏苡仁,萆薢等)配合他巴唑治疗30例TAO为治疗组,以强的松配合他巴唑治疗30例TAO为对照组,三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高于对照组60%(P<0.05);在减轻突眼度、提高视力、改善临床症状、眼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李贵茂[4]等本着“火郁发之”、“结者散之”、“去菀陈挫”之要旨,自拟疏肝清热、解毒散结之睛突1号(柴胡、龙胆草、黄芩、郁金、川芎、竹茹等),配合泼尼松治疗17例治疗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停用激素后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01)。
稳定期TAO伴眼睑、结膜水肿,或四肢乏力患者,见畏光流泪、头晕多梦、多汗,舌淡胖有齿印,苔腻脉缓者多为此证。
2.3痰瘀阻络型
刘桂芳[5]等将80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他巴唑治疗;治疗组50例,以自创消瘿汤(桃仁、红花、夏枯草、浙贝母、生地黄、炒栀子、酸枣仁等)加服他巴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对照组为64.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姚平[6]以静脉推注“云克”作对照组,以采用香远合剂(黄精,三七,制香附,远志,鳖甲,玄参,夏枯草,郁金,黄芪,生牡蛎,山慈姑等)配合“云克”治疗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治疗1月后的各种Graves眼病体征症状的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较试验组131Ⅰ放射核素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
杜积慧[7]等将74例TA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以基础治疗配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P
TAO中后期伴眼肌纤维化患者,见视物重影,病久不愈,舌淡暗,舌底静脉曲张,脉滑或涩。
2.4肝肾阴虚型
蔡斯俏[8]等把3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予131I配合杞菊地黄丸治疗,B组131I配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A组有效率达80%,而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在用131I治疗TAO时又多了一个选择,至于杞菊地黄丸在治疗TAO的作用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TAO稳定期患者,见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为此证。
3 针药并用
王晓燕[9]对44只TAO患眼取风池、阳白、攒竹、丝竹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内关、神门。结果见10只眼眼征和眼部症状消失,有效率22.7%,28只眼有明显改善,有效率63.6%。
孙国胜[10]治疗阴虚火旺型TAO,针灸取穴以复溜、照海用补法,支沟、膻中、阳陵泉、太冲用泻法,天突、扶突、水突平补平泻,每日1次,7次为以疗程;药用沙参、生地、元胡、川楝子、枸杞、当归、麦冬、栀子、淡豆豉、柴胡、赤芍、云苓、白术、甘草。诸症基本解除,多年未见复发。
罗明[11]对95只TAO患眼取风池、翳明、上天柱、太阳、瞳子髎、四白、合谷、丰隆、太冲等穴,并随证加减,6个月后观察到总有效率为81.03%。 转贴于
4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多学科参与TAO治疗的重要性日趋被医学界所重视,中医药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1有研究表明,稳定期TAO血液速度缓慢,血细胞聚集、袢顶瘀血、微血管畸形,血液处于“浓”、“粘”等状态。而中医认为久病必瘀,因此个人认为在治疗TAO的整个过程中,在病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都应当适当应用活血化瘀药。
4.2规范治疗方案、统一疗效标准
目前为止,临床上中医生多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知识或借鉴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治疗TAO,不可避免存在偶然性因素;部分试验存在设计上的规范问题,且缺乏远期疗效跟踪,因此进一步的工作应以规范治疗方案、统一疗效标准、统计复发率为着眼点。若能严格筛选目前所具有的以纯中医药治疗TAO的有效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中医治疗TAO的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4.3建立公认的分型标准
就TAO的病程而言,其并不是按照目前较为公认的NOSPECS分级系统的排定顺序而逐级发展,且仅根据视力状况判断视神经的受累程度欠妥当。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13]。因此创建实用、公认的新分型、分级标准, 可为中医药辨证分型、识辨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药、判定疗效预后服务。
4.4中医各方法多管齐下
在古代医家资料中记载有针灸治疗TAO的病例,但近十年来报道甚少,若能从针灸着手,配合水针穴位疗法、磁堤针疗法、埋线配合挑刺疗法、耳穴治疗、激光治疗等,把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动态化等多方面的优势对进一步深化TAO的治疗, 必定会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4.5日常调护
TAO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寻求外敷或按摩法,便于患者随时随地以自我按摩或者简单外敷来缓解症状;或将药物制成家用型及外出携带方便的剂型,使用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可帮助患者坚持治疗以完成足够疗程,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Schotthoefer EO, Wallace DK. Strabismus associated with thyroid eye disease. Curr Opin Ophthalmol. 2007,18(5):361-365.
[2] 鲍玉晓.银甲散治疗Graves眼病1例[J].光明中医.2008,23(11):1776.
[3] 巫子涵,简任佑,巫子仪.缩眼汤治疗Graves眼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近代远程教育.2009,7(9):124-125.
[4] 李贵茂,李贵满,陈路德.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浸润性突眼临床对照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6):62-63.
[5] 刘桂芳,彭延宽,高静.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N].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9-30.
[6] 姚平.香远合剂配合“云克”治疗131Ⅰ放射后Graves眼病的近期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
[7] 杜积慧,侯爱画.当归芍药散治疗Graves病4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7,1(26):26-27.
[8] 蔡斯俏,凌俊辉,张鹏.131I配合杞菊地黄丸治疗G raves眼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08,8(5):76-79.
[9] 王晓燕.针刺治疗突眼性甲状腺肿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l3.
[10] 孙国胜,张京峰.孙六合教授针药并用治疗甲亢的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48-1949.
篇7
关键词: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层间烧灼。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67-02
中图分类号:R772.2
文献标识码:B
【经验交流】
大泡性角膜病变治疗困难,穿透性角膜移植为公认的治疗方法,由于受角膜材料的限制不能普及,而且有的患者也不适合手术。我院自2002年1月开始采用角膜层间烧灼术治疗大泡性病变9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2006年5月共9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均单眼发病,右眼5例,左眼4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病5例,抗青光眼术后绝对期青光眼4例。病程6个月~2年。术前视力无光感1例,光感2例,眼前指数6例。患眼角膜基质水肿,上皮有大小不等散在水泡,有的已经破裂。患者均有疼痛、畏光、流泪等自觉症状,经药物治疗半年以上均不能缓解。
1.2 手术方法 术式选择角膜层间烧灼术,步骤如下:(1)常规消毒,表面麻醉;(2)开睑器开睑,用8.5~9.0环钻于角膜中央钻取板层角膜,但不钻取5~7点方位角膜;(3)沿钻取角膜边缘做角膜瓣,厚度约达1/3~1/2角膜厚度,剖至5点及7点方位;(4)掀开角膜瓣,用烧灼的虹膜恢复器烧灼植床,使角膜呈现均匀一致的灰白色;(5)生理盐水冲洗植床,10-0尼龙线缝合角膜瓣,约6~7针;(6)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3,加压包扎术眼。
2 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症状减轻,术后1~2周,9例病人眼部刺激症状完全消失。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水肿减轻,上皮水泡完全消失,角膜透明度较术前好转,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
3 讨论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由于各种原因严重损毁角膜内皮细胞,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使其失去液体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引起角膜基质和上皮下持续水肿,水泡形成,患者眼部刺激症状明显,疼痛流泪,睁眼困难[1]。该病治疗困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穿透性角膜移植是目前解除症状、恢复视功能的最好方法。但角膜来源困难,限制了角膜移植术应用和开展。我院采用角膜层间烧灼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其机制是角膜层间烧灼可以在角膜间形成一薄层的纤维结缔组织,以阻挡水分向前渗,从而减轻角膜水肿[2]。该方法简便有效,易于掌握,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该手术对于缺乏角膜材料或仅为解除病痛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值得推广。手术中注意事项:(1)钻取角膜的直径应包括角膜所有病变范围,一般要大于8.5;(2)做角膜瓣厚度以1/3~1/2为宜;(3)烧灼要适度,避免引起组织坏死溶解、穿孔;(4)烧灼后的角膜基质层间有一些碎屑组织残留,一定要冲洗干净,有利于角膜基质贴附修复及屏障功能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谢梅芬.角膜层间烧烙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中国医师杂志.2006,10:136.
篇8
一、感染性角膜病
1.病原体种类的变迁:由于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以及配戴角膜接触镜的人数增加,混合感染性角膜病患者日渐增多,其临床症状也不典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属和曲霉菌属已分别为细菌性及真菌性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镰刀菌已不再是第1位的致病细菌和真菌。单纯疱疹病毒依然是病毒性角膜病的首要致病病毒,也是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致病因素。此外,棘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角膜炎也时有发生。
2.诊断新技术的应用:细菌、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体征、病理涂片、病原体培养及组织活检结果确诊。由于病程的不同,用药情况,以及取材部位和手法的差异,致使检查结果不理想。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无损伤性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活体角膜病研究,为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疗效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三维图像显示,并可储存记录。但是,目前用于临床的共焦系统多为光学性,易受光线反射的影响。当角膜病变坏死组织较厚、混浊严重,以至其折光强度与病原体相似时,图像可能会模糊不清,检查结果不理想。此外,由于菌种的不同,其影像的对比敏感度也不同,检查时对菌种鉴别困难较大。未来应用于眼科的激光共焦显微系统将弥补此缺陷。
病毒性角膜炎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角膜盲,一般结合临床形态学、电镜及病毒分离检查即可确诊。近年来,我国诸多学者对HSK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HSK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病理和免疫改变的研究,证实了角膜是除三叉神经节以外的另一病毒潜伏基地,发现HSV-DNA可存在于正常成人的角膜中。应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可对HSK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敏感性高,如操作过程不严格,易出现假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异性较强,但其敏感性不高。因此,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HSK时,应充分认识其局限性,并结合临床特点作出客观、谨慎的判断。
3.药物治疗:随着新一代抗生素的出现,眼科用药的选择余地较大,对耐药菌株可应用敏感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及妥布霉素眼液和(或)头孢霉素、万古霉素等配制的眼液,能够较理想的控制细菌性角膜感染。但是,对于真菌性角膜炎则不容乐观,目前在新的特效抗真菌药物问世之前,二性霉素B仍为一线药物。局部和(或)全身应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的同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一直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如用无环鸟苷、环胞苷、丙氧鸟苷、IFN-α、单纯疱疹病毒单克隆抗体或联合用药可有效减轻HSK的症状。如何防治HSK的复发,尤其对防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等课题的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
目前用于治疗棘阿米巴感染的药物较少,但如经确诊,多数患者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手术治疗:见本文的第3部分。
二、非感染性角膜病
1.角膜变性和营养不良:多年来,我国学者对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角膜营养不良中的遗传背景因素,也为今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这些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积累了资料。国外已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定了多种角膜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方式和其相关染色体,并进行了突变基因的定位,初步提出了基于分子学水平的分类系统。我国对此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因此对于角膜营养不良,应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多方面重新分类。
早期圆锥角膜常被误诊为屈光不正。角膜地形图的引入和研制为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查手段。在研究我国正常人及屈光不正患者角膜地形图的特点和差异的同时,提出了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标准。早期圆锥角膜,如患者视力差且矫正困难或不愿意行角膜移植手术时,可行平面表面角膜镜片术,晚期则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手术前后可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改变进行术式选择及指导选择性拆线,以提高手术的疗效。
2.角膜外伤:近10年来,我国在角膜的化学烧伤和热烧伤模型及其病理学和免疫学改变的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白细胞大量浸润伴胶原酶潜酶活化是角膜溶解的基础;其病程的发展与氧自由基损伤和局部免疫学的改变有关。部分地解释了烧伤后适时合理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氧化保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C)可减轻损伤的程度。当角膜烧伤严重,尤其当角膜呈进行性溶解变薄行将或已经穿孔时,可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以保存眼球的完整性和残存视力。目前应用羊膜移植及其联合板层角膜和角膜缘移植术治疗严重的急性期和瘢痕期眼表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恢复部分的眼表功能。
3.免疫性角膜病:目前的研究表明,蚕蚀性角膜溃疡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板层角膜移植术、病灶临近球结膜切除术,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有效控制炎症、减少复发,阻止眼球穿孔,是目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最佳手段。
三、眼库技术和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术是将混浊的角膜恢复透明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眼科学者就已经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角膜移植术采用小植片、边对边缝合方式,其成功率及光学效果不很理想,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也无有效的药物控制。70年代末,随着10-0尼龙缝线、扁型铲针、高精密度手术显微镜、抗免疫排斥反应药物以及手术角膜计和角膜地形图的相继问世及应用,使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同时对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及联合手术的疗效进行了大量相关性的研究。但目前由于我国角膜供体来源不足,这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制约我国角膜移植事业的发展。相信在新千年里,随着国民意识的转变及器官捐献的相关法律的确立,将会使这一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角膜材料保存方法的完善和多样化:我国第1个眼库实验室于1964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成立。并已于70年代末成立了角膜病学组及眼库协作组,为我国眼库工作的规范化和网络化奠定了基础。近10年来,我国学者在角膜材料的保存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尝试,如用干冻、甘油和无水氯化钙干燥、湿房短期储存、M-K液及Optisol中期保存液等方法保存角膜,引入深低温降温仪,开展深低温长期保存以及新生儿和婴幼儿角膜的临床应用,使有限的角膜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目前我国许多学者正在积极探索并致力于改良角膜的中期保存方法。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保存液中加入超氧化歧化酶、地塞米松及硫酸软骨素等可能有助于延长角膜内皮细胞的存活时间。改良深低温降温程序,并在冻存液中加入硫酸软骨素,将有助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保存,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广大眼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宣传,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国民自愿捐献角膜的热情也正在形成,拓宽了角膜供体的来源。
2.手术适应证的拓宽: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及角膜病学组的指导下,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在全国广泛开展。随着新器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及光学效果均有所提高。目前由于国民的保健意识不强,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许多学者在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和联合手术适应证的拓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对治疗感染性角膜病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注意事项、手术技巧及疗效评估等,对于角膜感染药物治疗无效、角膜溃疡发展至行将穿孔或已穿孔者,应按其病情选择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眼球前段重建术,可有效地控制感染,保存眼球,挽留残存视力。尤其在手术前、中及后期敏感抗生素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单纯疱疹性角膜溃疡疗效最佳,其次为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易复发,预后差,如处理不当可致眶内真菌性感染。
角膜内皮失代偿(大泡性角膜病)最终的治疗方法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以更换失代偿的角膜内皮,恢复角膜的正常厚度及透明度。如角膜材料缺乏,可行角膜层间烧灼术,以减轻角膜上皮反复水肿和脱落。由于此类患者的角膜病变主要是由于角膜内皮失代偿所引起,因此国外学者已应用后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可保存病变角膜的大部分基质及前弹力层,收到较好效果。目前有学者应用培养的角膜内皮进行动物角膜移植术的实验研究,但尚需进一步评估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方法。
角膜化学性烧伤是角膜移植术成功率最低的眼病。研究发现,由于眼烧伤后泪液排出口阻塞、角膜缘干细胞的缺损、长期慢性炎症、房角结构的破坏,以及前房免疫相关偏离诱导的削弱或消失等原因,均可致使角膜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持续性上皮缺损等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
3.手术技术的改进:近10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技术、手术器械以及新的检测仪器的更新,已使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得到了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角膜移植手术之一。而手术源性散光一直未得以解决。为此已有学者对术中植片与植床切取的方法进行改良,并对光学中心的对合、瞳孔的形成、手术角膜计的应用和术后角膜地形图指导下的选择性拆线等技术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光学效果。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切削技法的改进,如层间注入粘弹剂和(或)空气分离板层角膜,或在仅有浅层角膜混浊病变时采用自动板层角膜切削成型刀来切取植片和植床,以减轻角膜植床与植片之间界面的粗糙,将部分和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常规手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眼外伤者,采用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或抗青光眼手术和在临时人工角膜下行前后段联合手术,可及时挽救患眼。人工角膜光学和周边材料及片型设计的研究,已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术后人工角膜脱出、前后膜形成和继发性青光眼等难题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4.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对策:(1)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关于角膜排斥反应的类型和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病理学和免疫学改变的研究,仍无突破性进展。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粗制了抗角膜内皮抗原,以便实现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的实验室诊断,发现应用地塞米松、环孢素A(CsA)、FK-506、雷公藤多甙及IL-2-PE40等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其中地塞米松及CsA已成为临床上首选的抗角膜排斥反应药物,FK506作为抗排斥反应的全身用药已用于肾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引入眼科,并通过新的表面给药载体克服水脂两溶性矛盾,使眼局部用药达到全身用药的治疗效果。此外,为了减少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有学者对高危者在行角膜移植术前进行ABO配型联合HLA配型的研究中,发现HLA配型并没有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发挥作用;而简单易行、经济快捷的ABO配型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2)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是导致供体角膜内皮衰竭致使手术失败的又一因素。目前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仍然困难。新近引进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协助我们更加直观和清楚地研究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机制,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对策。(3)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是化学性角膜烧伤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曾有学者应用药物(层粘连蛋白、表皮生长因子等)加速上皮的修复,但终究未能解决因角膜缘缺损而导致的角膜上皮来源衰竭。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对烧伤后的角膜移植术者同时行异体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以修复持续缺损的上皮,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有应用表浅角膜针刺术治疗角膜上皮反复缺损的报道。
四、眼表疾病与眼表重建
1980年Nelson提出了眼表疾病这一概念,其范围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国际上多认为眼表疾病为角、结膜及泪膜的疾病。眼表泪液病的研究已应用于临床,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角膜缘干细胞及结膜上皮干细胞的存在,角膜缘上皮细胞和中央角膜上皮有不同的基因表达。但尚未能找到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并将其纯化分离。有学者曾希望能将胚胎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诱导分化成角膜干细胞。目前我国学者已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旨在有所突破。眼表疾病中对翼状胬肉的研究较多,从其超微结构上分析它的病理过程,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出了翼状胬肉组织中生长因子的表达异常。治疗上,有学者应用异体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羊膜移植及其联合手术,同时术中或术后使用低浓度丝裂霉素、β射线,对防止其复发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丝裂霉素及β射线的潜在危险和长远疗效评价未明而应用不多。国外有人用两阶段光线照射法证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角膜缘干细胞受损有关。
随着角膜上皮干细胞的明确定位,角膜干细胞的研究将逐步深入,有望应用于眼表的重建。角膜化学伤的早期行角膜缘移植术可协助眼表的重建,角膜基质微环境中急、慢性炎症将影响其远期疗效。而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可降低其远期疗效。目前的研究热点为羊膜移植术,其结果显示了羊膜在治疗眼表疾病尤其是对急性眼表烧伤的治疗价值。
五、屈光性角膜手术
1.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1979年前苏联FyoДopoB应用角膜前表面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1983年引入我国,并确认了其矫治中、低度近视的疗效(-4.00~-6.00 d以内)。同时对正常人角膜厚度及与RK相关的病理、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术式矫正屈光力有限、角膜切口存有潜在性破裂的高度危险性,其预测性及精确性较差。因此,该术式已逐渐被淘汰。Mini-PK作为RK的改良术式已有报告。
2.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我国屈光性角膜手术起步较晚,仅10余年的历史,但起点较高。80年代PRK问世,1989年应用于临床。我国的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基础及临床与国外同时起步,其研究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先后报道了诸多临床研究结果。充分肯定了PRK和LASIK矫治近视和散光的效果,并显示了LASIK矫治中、低度远视的前景。PRK手术可安全、有效地矫治-6.00 d以下的近视;LASIK可矫治-12.00 D以内的屈光不正。两者均可同时矫正低、中度的单纯或复合散光。并对两种手术中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的技法、参数的设置及单区切削和多区切削的选择进行了改进,完善了治疗软件。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或低浓度(0.008%)丝裂霉素可抑制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形成。利用角膜后地形图技术监测术后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发生情况,提出了PRK术切削的极限值为保留角膜厚度不低于250μm。建立了一套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目前LASIK手术有取代PRK的趋势,但LASIK手术对设备和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制约了它的广泛开展。
3.其他屈光性角膜手术:(1)后巩膜加固术。后巩膜加固术的研究发现,可有效地阻止眼轴的进行性增长,提高部分视力,增加眼动脉血流量。(2)表面角膜镜片术。经多年的临床研究,改进了角膜的切削方式,使角膜镜片创面更加光滑。将异体或异种角膜冷冻后切削成可替换的平面镜、凹面镜或凸面镜,用于早期圆锥角膜、近视眼和无晶状体眼的治疗,并长期保存。但由于此术式对屈光的预测性及精确度难以准确控制,从而限制了表面角膜镜片术在临床的应用。(3)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由于切削厚度难以精确控制,现已被淘汰。(4)角膜切开及楔形切除术。用于角膜散光的治疗,手术前后应用角膜地形图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篇9
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理疗、针灸、磁疗等。轻、中度面瘫患者经积极治疗,多可恢复。重症患者恢复多不完全。主要遗留的症状为抬眉不完全或没有恢复、上睑下垂、鳄鱼泪及面肌痉挛等。这往往是毁容性的,因此应积极治疗。除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综合性地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如在急性期能够配合自我按摩和表情肌康复训练,则可促使面瘫早日恢复。
沿着肌肉方向
自我按摩
枕额肌额腹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眼轮匝肌 大部分面瘫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可先让患者闭眼,再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这种方法亦有助于闭眼。
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部按摩,然后沿着鼻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颧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
颧肌 颧肌分为颧大肌、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口轮匝肌 用食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轮匝肌的按摩方法是:用食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
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每日进行表情肌康复训练
患侧面部表情肌能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抬眉训练 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闭眼训练 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另外,重度病变型面瘫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及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时,可嘱患者闭眼,用拇指及食指的指腹,分别沿着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些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后,遗留上眼睑闭合不全,也采用上述方法按摩治疗,可避免或减轻恢复后的眼睑挛缩。
耸鼻训练 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努嘴训练 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篇10
【关键词】针灸;针刺;除皱;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34-03美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衰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一种自然生命过程。永葆青春不可能,但延缓衰老却可行。皮肤老化是衰老的外在最直观表现之一,而皱纹正是皮肤老化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整体功能老化最直接、最易观察的外部征象和指标。针灸除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除皱养颜,延缓衰老的一种方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针灸广泛应用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医疗理论和科技手段,也衍生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类针刺治疗方法。现将中医针灸与相关衍生疗法在祛除皱纹中的应用简单整理介绍如下。
1面部皱纹的分类
中医并没有皱纹的明确分类。按成因主要是皮肤自然老化与非自然老化;按受力作用可以分为三类:性皱纹、动力性铍纹和重力性皱纹;按部位包括额区的抬头纹、川字纹,眼区的鱼尾纹、眼下纹,颧颊颏区的颧部纹、鼻唇沟(法令纹)、嘴角纹,颈区的颈纹等。
2皱纹的产生机理
皱纹主要是皮肤自然老化和多种内外因素如光照、风吹、重力、肌肉运动、吸烟、情志不畅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皮角质层中的自然保湿因子(NMF)不断减少,皮肤的水合能力不断下降,导致皮肤组织细胞的水分减少,细胞皱缩、老化,出现细小皱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类型比例倒置,真皮层和网状层弹性纤维减少及退化,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排列紊乱,导致皱纹产生。且随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细胞容量减少,导致真皮网状层下部及筋膜的纤维性小梁失去支撑,造成皮肤松弛,再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使松弛的皮肤下垂,形成皱襞。此外,面部皱纹也与表情肌有关,当表情肌收缩时皮肤可在与它收缩成直角处出现皱纹。
3皱纹的中医病因病机
自然衰老:是产生皱纹的根本原因。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开始由盛而衰,故腠理疏松,容颜渐衰。
六侵袭:人的面部终日暴露在外,故自然气候变化外生六致病,面部首当其冲。而于皱纹影响最甚的是为风燥之邪。《神巧万全方》中说:“头面者,诸阳之会,血气既衰,则风邪易伤……”风胜则燥,肌肤失养,久之则皮肤菲薄多皱。而火邪炎上生风,伤阴化燥;湿热蕴结,郁阻肌肤化热生风;寒阻血脉,凝气血,肌肤失荣,皆可导致皱纹的产生。
七情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致病使人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皱纹的产生;而七情在面部表现为表情的变化,表情变化过度也是导致皱纹产生的重要原因。
脏腑盛衰:面部不同的部位分属五脏: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头额属心,下颏属肾,鼻属脾。五脏气血的盛衰,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皮肤的荣枯。心其华在面,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失所养;肺可宣发卫气,输布津液于皮肤。肺失宣降,则肌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润;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于面。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全身,肌肤失养;肝主疏泄,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愁眉苦脸,久之生皱。肝气郁结,不能推血上荣,久郁化火,耗伤阴血,面失营养。血虚亦可生风化燥;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温煦五脏,滋养皮肤。肾精亏虚,则生化乏源,脏腑失司,气血不旺,未老先衰。且天癸是人体盛衰的根本,而肾与天癸的产生和衰竭密切相关。
气血失调:气在外可护卫肌肤,抗御外邪,司腠理开阖,在内可温煦脏腑,化生血液,推动血液运行,而血液亦是营养滋润脏腑肌肤的关键。若气血失调,则腠理失司,外邪易侵,脏腑失养,精、血、津液转化无力,导致肌枯皱生。
经脉失常:经络广布于人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脉功能异常,则影响体表卫气的防御、全身气血的运行和脏腑之间的联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中除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厥阴经外皆循行于面部,直接作用于面颈部肌肤,而肺、脾、肾三脏又与皱纹的产生密切相关,故经脉功能的异常是产生皱纹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失宜、劳逸所伤、环境因素等:《内经》中多论五味入五脏,饮食失宜可致五脏功能异常;《素问·举痛论》中有:“劳则气耗”;而房劳过度等因素可致肾精耗伤,均可致肌肤失于濡养,产生皱纹。
4治疗方法
4.1 中医针灸治疗
4.1.1 针刺法: 《穴道美容健身法》中取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髎、迎香、颊车、翳风;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根据皱纹生长之处选择2~3个主穴,2个配穴;主穴用泻法,配穴用补法。功能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防皱除皱。此法多为各种教材所引用。而香港地区的针灸美容医师认为面部三角形取穴,对消除皱纹的疗效较好。如额部抬头纹:印堂、左头维、右头维;眼角鱼尾纹:太阳、丝竹空、瞳子髎;耳前、口角皱纹:下关、颊车、迎香。
刘炎等提出选穴为:额纹皱纹取阳白、鱼腰、头临泣;鱼尾纹取瞳子髂、丝竹空、太阳;眉间皱纹取印堂、攒竹;目下皱纹取球后、四白、巨髂;面颊皱纹取颧锡、颊车、听会;口周皱纹取禾髂、地仓、侠承浆。配穴:青年者配阳辅、中渚、合谷;老年者配太溪、足三里、养老。
于璟玲等主张主穴为局部穴、百会、承浆、合谷、足三里。配穴: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肾气不足配关元、肾俞、太溪;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太冲。根据“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也可配合肺俞、脾俞、太白、三阴交等穴。
周新等提出取穴为:面部取阳白、攒竹、印堂、太阳、迎香、地仓、阿是穴等,肢体配合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等。
陈友义等提出局部取穴:头临泣、悬颅、阳白、印堂、鱼腰、承泣、太阳、下关、颊车、翳风、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上廉泉等。顺皱纹平刺,每次需选择数个穴位进行直刺。循经远道取穴:取经络所过远道穴位2~3个,如足三里、合谷、侠溪等。辨证取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肝肾亏虚取肾俞、肝俞、关元、太溪;气滞血瘀、肝失疏泄取期门、太冲、血海、归来等;睡眠不足取三阴交、神门等。
4.1.2 耳穴法: 耳穴贴压疗法简便有效,通过刺激耳穴可调节全身机能,尤其对调节内分泌功能非常重要。可根据皱纹部位及全身症状选穴,常用穴位:神门、心、内分泌、肾、皮质下、肝、脾、额、颞、面颊等。根据皱纹部位及全身症状,每次选穴6~8个,每次贴一侧耳穴,2~3天换贴另一侧,两耳交替,疗程与针灸同步。
4.1.3 皮肤针法: 皮肤针是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针具。由于其针刺仅在浅表皮肤,所以叫作“皮肤针”,属丛针浅刺法,刺皮而不伤肉。皮肤针法叩刺部位包括局部病变皮肤以及通过辨证所取不同部位。其不仅直接作用于皱纹部位,改善局部代谢,达到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对皮部的刺激,激发经络系统而调整内在脏腑、阴阳、气血,达到由内而外、标本兼治的美容效果。
4.1.4 灸法: 《养生书》曰:“有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灸法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美化肌肤,增强体质的作用,可用艾柱灸或悬灸法,常以灸足三里为主。《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受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4.2 针灸衍生疗法
4.2.1 埋线法: 齐凤军将外科手术所用的蛋白羊肠线植入皱纹局部。利用蛋白羊肠线对局部纹理进行搭桥修复,治疗38例,效果良好。
任晓燕提出选穴为:面部阿是穴、印堂、阳白、太阳、承泣、迎香、下关、四白、地仓、颊车等。体穴:肝俞、脾俞、肾俞、关元、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天枢、血海、太冲、三阴交等。埋入纳米胶原线及金丝线。每次3~5穴,15天一次,配合心理疏导。
4.2.2 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是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针刀疗法,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框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改良发展而来。黄灵秀提出在皱纹处按皱纹方向用刃针刺人皱纹皮下,在皮下向皱纹部位分离,然后退至真皮内,留针30分钟,拔针后用祛皱精油涂擦皱纹处皮肤,继之用表皮生长因子涂擦,三天一次。
4.2.3 微针疗法: 微针疗法,即美塑疗法,又称中胚层美容疗法。是通过微针工具将生物活性成分定位、定层、定量地直接导入皮下靶向部位,达到治疗作用。微针除皱可以通过导入所含生物祛皱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断裂的纤维细胞,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重新生成纤维组织;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提升下垂皮肤;还有助于抵御使肌肤产生幼纹和皱纹的游离基,锁住易生皱纹部位的水分,激活弹性蛋白再生。
4.2.4 磁针疗法: 卜彦青等以针刺为主消除动力性皱纹92例。主穴取阿是穴、印常、四白、足三罩,其余辨证配穴。用磁极美容针,沿皱纹走向平刺或斜刺(5±1)mm。按正、负极交替的顺序每隔8mm排刺1针。体穴按常规针刺,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每日1次,10次l疗程,疗程间休息l周。
4.2.5 电针结合激光治疗: 黄和平等对63例皮肤松弛或皱纹明显的面部老化者,联合应用Nlite激光和微电针进行除皱治疗。设定波长585nm,脉宽350μs,输出光斑直径7mm,能量2.6~2.8J/cm2。电针电流强度1.0~20.0mA,每次增减量为1.0mA。于面部左右对称刺入眉弓上缘1~2cm处、眼外眦下缘1.5cm处、鼻唇沟1/2处、双唇上下近唇角0.5cm处、下颌角骨性突出上2cm处、耳前2.5cm处,深度达到真皮层下。总有效率98%,半年维持有效率78%。
5结语
中医美容取于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自然和谐之美。针灸除皱不仅针对体表局部的皱纹,还能内外调治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驻颜祛皱,延缓衰老的作用。但其目前尚缺乏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大量的实验研究,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研究也比较少,且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故具体疗效尚不够确切,群众信任度不高。希望能加大对此的实验研究力度及临床应用,发扬中医传统,融合现论技术,为人类对美的追求提供更方便、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
[1]陈娟,段渠,伍晋,肖敏.针灸除皱的运用探讨.中国医学创新,2010-2,7(5):160-161.
[2]程宇祥,罗小婷.非手术疗法治疗面部动力性皱纹的研究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70-71.
[3]陈友义,张苗,黄黎珊,谢中练.毫针刺法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0:50-53.
[4]Hatamochi A.Analysis of 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by cultured fibroblasts in morphea[J].Br J Dermatol,2004,126:216-221.
[5]唐志铭,杨志波.皮肤皱纹的中西医研究概况.中国美容医学,2009-11,18(11):1704-1706.
[6]刘宁.中医美容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13-20.
[7]刘炎,许建敏,徐向东.美容的针灸选穴及操作.针灸学报,1991(3):22.
[8]于璟玲.针灸与美容美形(3)—经穴美容.中国针灸,2003,23(5):307.
[9]周新.针刺法在养颜防皱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07,10(7):453-454.
[10]黄黎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运用.福建中医药,2008-6,39(3):25-26.
[11]齐风军.局部埋线搭桥修复皱纹38例.中医杂志,2006,47(5):366~367.
[12]任晓燕.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及减肥除皱的临床应用.第四届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6:37-38.
[13]黄灵秀.刃针祛皱纹.十一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长沙:中国保健学会,2007:98.
- 上一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
- 下一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