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因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相对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成为推进和改善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环境设计专业

1.环境设计专业的概念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艺术是20世纪新兴的艺术类型。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属于设计学,主要包括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潢设计等。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几乎涵盖了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内容,涉及美化、装饰的所有设计领域。

2.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改革开放后,环艺专业迅速发展,2012年被正式确认为艺术学门类下一门独立的专业。随之各类院校广泛开设该专业,并根据开设专业性质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综合类院校以建筑类课程为主体,进行艺术素养的基本训练;艺术类院校重点培养艺术表现技能,辅助增加景观和建筑等课程。

3.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良好文化素养和娴熟专业技能,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必备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二、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进行采集、获取、压缩、编辑、存储等综合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交互性的一体化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因多媒体技术具有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效果上往往优于其他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能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清晰地演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某些课程或者在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中,现代PPT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黑板教学。教师应以PPT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弥补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授课进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如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课程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辅助学习,通过PPT可以将这些教学元素充分融入课程,将典型的案例效果图插入PPT,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和教师的针对性讲述,可以使学生直接理解如何设计,能够分析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2)Flas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6月,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优秀的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即Flash。利用Flash软件这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可将音效、声音和动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制作出动态网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提供的多种教学工具,制作动态效果。如建筑设计制图课程,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旨在掌握规范的制图标准和如何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剖面图等。通过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态效果,将绘图步骤通过动态效果演示给学生看,可以节省教师课堂绘制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各种动态演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网络教学视频、纪录片、教学片等较多,教师可大量学习和搜集有用的相关视频,根据课程需求,在适当的理论讲述后播放视频文件。如,对于施工工艺这类枯燥、难懂的课程,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施工的每个环节,展现施工图绘制的过程,不如通过现场施工的视频,再配上语音的讲述更有效果。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制作工艺。如,一些史论性课程理论性过强,知识不易于记忆,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PPT、Flas、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扎实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动态的全新的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变的认知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2.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表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凭借其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师准确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将设计直观地展现给客户是最终目标,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表现二维、三维的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1)AutoCAD软件

1982年Autodesk公司开发了AutoCAD(Auto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用于绘制二维平面图和三维设计图等。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修改命令,绘制简单的室内家具和简单的小品;掌握绘图标准,准确、精细地绘制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通过掌握的施工工艺内容,绘制天花图、地面铺装图、节点大样图与施工图等。

(2)Photoshop软件

AdobePhotoshop由AdobeSystems开发,简称“PS”。该软件主要用于处理以像素构成的数字图像,能够准确、快速、便捷地进行图片的编辑和修改,是一款专业用途广泛、易于学习和掌握的设计软件。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主要用于后期平面效果图和局部效果图的绘制,学生需要掌握平面效果图绘制的审美效果和色彩搭配,掌握局部效果图表现的透视效果。

(3)3dsMax软件

3dsMax软件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专业软件,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的表现能力。通过掌握3dsMax软件的基础操作,能够真实地表现室内设计的空间效果和场景透视效果。其种类丰富的材质和多角度的灯光效果,能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虚拟设计,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避免设计缺陷。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牛琳.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6).

篇2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结合对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和现状的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

环境艺术;实践教学;整合;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课程作为贯穿整个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囊括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艺术设计及装饰文化、雕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课程。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实践育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文章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中实践育人手段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西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与经验

西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不仅创立了基础课,还强调让学生进入工厂,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设计教学,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当代的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导理念依然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但各国都在本土文化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着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即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各门专业的学习。项目包括虚拟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结合着重于对项目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在欧洲的大部分院校,学生在项目课题上所用的时间约为50%,而在课题相关课程上所用的时间只有20%~30%,剩下的时间用作选修课。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实践课题工作,纵向上贯穿了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横向上有课题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环境,将公司项目制作过程和具体细节按实战要求在课堂上表现,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公司结合起来,聘用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到工作室兼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体验公司管理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增加实战经验,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客观的认知。积极地研究和吸取西方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实践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有助于培养特色的综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二、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与现状

目前,国内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一流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育人手段。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构造节点模拟训练,学生将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材料、工艺构造亲手制作出来。这种将工地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与体验环节,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这些材料、工艺知识难点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照明实验室中进行灯光模拟。学生根据所上课程要求模拟现实照明,如模拟办公空间照明、居室照明等。这种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手段,使学生在了解灯具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意性的照明设计,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随时参观学院的材料与构造展厅,了解材料的应用范围、构造方式、产地、价格以及完工后的图例,使学生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结合现实进行设计,避免了设计课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问题。目前,根据国内各大高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与案例,我们能够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但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弱、适应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与文化修养,难以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等等。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仍是一门新型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与经验,一方面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与学科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实验方法的导入

为了改变以往只有实验课教学在工作室中进行的状况,可以在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验方法,利用艺术学院模型室、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利用学院构造模型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及节点,通过对材料的分割、组合、安装,使学生掌握施工工艺;并让学生制作等比空间模型,研究空间组织关系,摆脱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的状况,使学生切实体会从图纸到实物的整个过程;提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具有前瞻性与可实现性的环境设计模型室建设方案,以适应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实践育人手段的改进。第二,提出环境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即运用计算机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再现实践环境的搭建过程。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例,这门专业课以往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手法单一,三维想象空间难以理解,使学生对施工现场、建筑物结构和施工过程了解不足。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将虚拟建筑建造过程实验教学软件运用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可以感知各种建筑物实际的施工过程。学生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虚拟现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全新的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室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教学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拓展、更为高效和便捷的优势。虚拟建筑建造实验教学模式包括四大模块:基础知识概念、全景漫游、虚拟建造过程实验和创新设计。这是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代替部分传统教学,而且能够解决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教学问题,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第三,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传统的多学科、全方位智能交互式实验室教学模式。由于当今的艺术设计与新科技、新材料不断创新,多领域、多学科结合也日益紧密,进而产生集多领域教学、学术研讨、互动教学、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它结合了设计专业各个领域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领域。该项目利用屏幕融合式的多点触摸主屏和副屏的模式,它拥有一定的数据库支撑,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平台,可真实地模拟景观、建筑、室内外等场景,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动态演示,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需求,提供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平台,推动单一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逐渐向互动式的实验教学过渡。

2.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整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包含的基础学科,确立“跨界融合,皆善为用”的教学理念,将整体实践课程分为基础教学、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大板块。在基础教学平台上构建“能力素养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又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根据国际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处于革故鼎新的动态发展平衡中。第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首先,强调多人授课,多课程、多元化教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乃至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合作授课,推进项目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解,使其更多地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创办实践基地,聘请知名设计师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铺平了学生与企业、市场接轨的道路,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以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3.教学方法的规范与创新

案例教学是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实践育人手段。建立规范的案例教学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得前沿的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结合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建成规范的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案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究发现设计方法。其次,与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密切联系,获得国内前沿的设计案例,用于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最后,建成世界经典环境设计案例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包括背景资料、图纸资料、设计评价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

更新考核方法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详细的进度考核内容。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是整个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主体,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中各类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由于新型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构造内容也较为复杂,再加上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手段,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结语

文章在调查、研究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玲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2011(1).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其中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几乎遍及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呈多元化的局面盛况空前。由于报考环境设计专业的生源众多,社会市场需求很大,就业前景很好。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大多数都体现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缺少实际项目的运作经验,因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些都说明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对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给予重新认识与思考。

一、建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践科学化

在学科发展中,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艺术院校、建筑院校、农林院校由于自身原已具有相近专业的基础,又以相关学科优势背景为依托,因此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但是,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置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始至今仅有约二十年的历史,由于其理论研究的滞后,当下教材的庞杂,导致了广大学生甚至教师观念上的含混不清。因此只有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客观理性的思考,才能相对全面地理解环境设计的概念,才能相对科学地制订教学大纲,才能不误人子弟。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概念,广义地讲是环境的“艺术设计”。因此必须要清楚环境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因为上述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内容也同样是环境设计专业所要掌握和应用的。另外,作为交叉学科的环境设计又有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设计方向。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大部分。环境的“艺术设计”确切地说是以理性为基础,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技术、艺术三种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其中功能问题是第一性的,技术问题是实现功能的必要基础。但是最后统统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感知形态,艺术的形象。也就是说功能、技术在设计思考中一直处于显性状态,都可以找寻相对应的依据,因此也相对容易把握。但唯有艺术是最后的制高点,最不易把握。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强化艺术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这种艺术知识的强化绝不是靠素描、色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种知识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绘画与设计之间、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是依托大脑的创造性,调动手的积极性,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可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逐步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二、人文素养对实践教学具有的作用

至于人文素养,指接触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应有的品质。具体来说,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现代人文精神更是力图克服“工业经济时代”出现的种种异化,特别是人类为追求财富和利润而沦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为谋求最大物质利益导致的人类文明的畸形发展,为人类自身的方便和幸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等。不管哪个时代,人文精神总的归指是要在捍卫人类价值和尊严的同时,谋求人类长远利益。人文精神与艺术能力相结合,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生发出一种涵盖二者又超越二者的高级素质。按照环境设计艺术教育观,在考虑艺术课程目标时,不能仅仅瞄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因为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正如国家《环境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艺术能力也有其生成环境。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不管是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不仅其说、唱、舞、画等活动相互融为一体,它们还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等紧密联系。正是在这种自然融合状态中,艺术很自然就学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艺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情感、文化和认识的分科式艺术教育,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失去了生成环境,有鉴于此,环境设计艺术课程也要像新的《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那样,从以下三个维度还原学生艺术能力的生成环境。第一,历史的维度。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大致出现了早期偏重模仿生活与再现生活的艺术,近代偏重表现情感的艺术,现代和后现代偏重表达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的艺术,以及由历代科技新发现激发而成的艺术。既然每一种艺术都各有特点和来历,学生就有必要和有权利去了解这些艺术的生成环境,从中得到启发。第二,现时的维度。除了历史的联系外,艺术课程还必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认识密切联系,力图在联系中实现其艺术能力的自然发展,如通过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发展其感知能力,通过与个人兴趣和情感表达联系发展其创造能力,通过与自身及作品文化背景联系发展其鉴赏和评价能力,通过与科学发现联系发展其想象能力等。第三,能力的维度。艺术课堂涉及感知、创作、反思等三种主要活动和能力,而这三种活动和能力在人的艺术学习中是贯通一体、相互联系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创作又会反过来提升感知,使感知的东西更巩固和成熟。反思主要针对感知和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又反过来对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遗憾的是,传统艺术教育经常把三者人为割裂,使之无法相互支持和强化。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则自觉地把这三种主要的艺术活动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整体,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更快速。总之,正是出于这种使艺术学习回到其应有的生态环境的考虑,艺术课程才舍弃了培养孤立的艺术能力的传统目标,把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形成的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新的追求目标。

三、艺术与生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环境设计教育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点。在它看来,艺术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具体说来,环境设计课程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事件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秩序、结构、韵律,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使自己不断得到自我超越。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儿童同样适用,因为儿童对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常常是来自他们对周围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他们第一次接触的艺术、地理、历史和政治,往往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既然儿童自然地感兴趣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当他们的艺术来自这些学习领域时,就会容易得多和顺利得多。所谓人文意识一般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一般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交流情结”。但凡人的文化达到一定层次,进入一定的精神境界,必然常有感动或感悟。而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一旦得到某种感动和感悟,往往不是个人独享,总要化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冲动,促使其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由于这种“交流情结”深深扎根于人们渴求表达个人之感悟或感动的需要,或应和他人之感动或感悟的需要,有时是出于对“自我”感悟的再确定和想同他人共享某种高峰体验的需要,所以对于强调师生对话、人与艺术交流和人与自然交流的美育来说,尤其重要。第二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继承和发扬情结”。凡进入一定思想境界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不会随时间之流盲目向前,而是不时地静下心来,对“时间”和“历史”进行思考,有时表现为一种寻根意识,寻找源头的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一个流动不停的时间之流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依托、自己的视点和自我的依据。熟悉历史和传统以便超越之,是这一情结的普遍表现方式之一。很显然,这一情结是重视历史传统的美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三是“批评的情结”。这种情结源自于人类对理性的追求。对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反思、思维和批评,是用来证明自己之所做、所说和所写的意义的,最终是为了确定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很明显,哲学思考是实现这一情结的最佳方式。虽然各种哲思考都能对实现这一情结做出贡献,但唯有美学才能为我们提供如何享受和评价的标准。很显然没有这一基本批评素养的人是无法从事美育的。第四是“创新情结”。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最根本的因素和特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之“文化修养”的最突出标志,就是能否做到不断吸收迄今为止人们所说出的和写出的最好东西,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以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经常从事艺术欣赏和创造,无疑是实现这一情结的最佳领域。

四、突破传统尝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随着世界网络时代的到来,环境设计专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新的设计思潮、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段要求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有新的培养方式。提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特色,必须依靠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来贯彻专业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应该利用项目制教学法,设计一种可视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过程。第一,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同学到实地测量,实地参观学习、绘图,把课堂教室搬进工地,在实地训练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实际施工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推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动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第二,聘请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作为外聘教师参与一定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有答疑、主讲、多媒体讲座、现场会、国内外专家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有研讨课,又有讲授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第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近年来我系先后与多家装饰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协议,引导学生与有经验的设计师对接,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公司工作,参与公司实际项目的现场测量和绘图。学生进入企业后,学习的教授主体呈双向互动态势,即学生与企业优秀设计师的学习互动,学生与实习教师的学习互动,学生在企业岗位上很快就与设计师熟悉了,便开始了沟通、学习。这样,教授主体扩大了,知识储备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对学生而言这是优势,对学校而言也是件好事,师资的外延扩大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确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以能力为本为主体,而不是学科本位,突出实践、技能、技术,以知识的应用构建课程体系,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以能力为本原则来设计实施的。锻炼同学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动手机会增加了,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专业技能也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武东风.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现代装饰(理论),2015.9

2.武东风.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思考.现代交际.2015.10

3.英浩.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4.庞杏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探究.大众文艺,2017.1

5.赵琳,郭惠超.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6.李连影.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科学,2016.5

7.陈颖,杨蕾.当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4

篇4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增长迅速

随着环境设计行业快速发展,室内空间设计行业、景观设计行业趋于饱和状态,但展示设计行业企业数量以年均20-30%的超常速度增长,展示设计行业人才需求数量较大,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根据对大连红方块网展信息中心进行的调查统计,截止2013年底,大连展示设计企业达198家,沈阳展示设计企业达896家,共计1094家。根据展示设计行业10%的增长率及展示设计人才的流动程度,按照一个展示设计公司每年最少吸纳1-2人为标准,则当前辽宁省的展示设计人才需求至少在1094-2188人之间;预计到2015年,辽宁省的展示设计人才需求量将在1602-3204人之间。展示设计企业设计人员的需求前景由此可见一般。

2.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供应不足,存在缺口

根据目前对大连展示设计企业的调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现有大连展示设计企业设计师大部分毕业于室内空间设计专业,缺乏对展示设计理论系统的学习。目前用人单位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制作效果图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其二是各类设计专业机构对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其三是设计管理部门对组织设计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随着辽宁省展示设计业的规模和质量的日益提升,对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截止目前,辽宁省5所高校开设展示设计方向,展示设计毕业生仅有460人,所以目前展示设计师的培养规模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3.实践能力强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更受展示设计企业青睐

根据对环境设计企业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映情况看,环境设计企业不愿意接受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相比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有较多实际操作经验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更受设计机构欢迎。这种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指参加过大型环境设计工作,实际经历过完整的环境设计项目,对辽宁省环境设计行业状况有深刻理解等。所以具有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更受单位欢迎。根据以上对社会、高校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分析结果,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如下表1-2所示。综上所述,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依据“优化基础、口径适当、注重实践和强化能力”的总原则,立足大连,面向辽宁,培养符合现代展示设计市场需求,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环境设计方法与技巧,能够进行展览展示设计和商业展示设计,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问题基本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展示设计人才。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相关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视觉传达设计、工商管理以及外语类专业)的相互支撑和促进作用,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在学校的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将环境设计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是培养一批掌握管理和营销知识,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理论,理解展示设计理念,具有创新能力,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和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展示设计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为原则,培养具备较高的展示设计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环境设计相关单位、中小企业从事制图员、陈列展览设计师和展示设计师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展示设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等方面的要求,经过实践总结提出“精致课堂+高效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精致的课堂:

教学内容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也要随之变化,已有的课程内容要删繁就简,使教学内容更加精致化,对要增加的课程采取探索、试验的办法来进行讨论,例如《展览展示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党的十中提出生态环保概念后,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文件来进行增加展示设计生态环保的教学内容。课堂规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际特点,我们采取小班型授课的方式,班型控制在25人以内,使教学氛围精致化。

2.高效实践教学:

篇5

关键词:建筑声环境课程;声学;声环境设计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使建筑师的设计眼光从经营构图、组织空间扩展到创造环境。这是对建筑本质理解的深化,也是设计观念的进步与革新。“环境”一词的含义很广。它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物质因素,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所处的环境。而建筑环境是指对人的工作效率、身心健康和生活舒适有直接影响的声、光、热等物理因素决定的环境。它主要包括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其中声环境是建筑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建筑声环境是应时展而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我校开设建筑声环境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声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声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和掌握室内空间结构、材料对声学特性的影响。从心理、生理角度分析人们对室内、外声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声环境。建筑声环境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计量、声音的频谱、声源的指向性和人的主观听觉特性等;二是室内声场原理,如室内声场、室内声音的增长与衰减、混响时间的计算、室内声场分布与混响半径、房间共振等;三是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如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材料和构件的隔声特性、反射和反射体等;四是室内音质设计,如音质的评价、音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电声系统、各类建筑的音质设计等;五是声环境的噪声控制,如噪声的危害、噪声的评价、噪声允许的标准与法规、噪声控制的原则与方法、吸声降噪等;还涉及建筑声学的测量方法,结合课内实验理解和学习吸声系数、混响半径等的测量方法。

建筑声环境课程是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课程和声学基础后开设。相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声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物理基础,对建筑声环境课程中相关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更为深入透彻。但是,作为理科学生,由于接触建筑类课程的学习较少,学生的艺术修养及鉴赏水平不高,对声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技术指标、音质评价内容、厅堂的设计图纸等建筑学理论理解不够透彻。还有就是建筑声环境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大多数学生无法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厅堂设计的实际执行相结合。因此,作者在广泛征求了声学专业学生的意见和代课教师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加强建筑声环境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一、建筑声环境课程的理论教学

建筑声环境一般安排在声学专业的二、三年级,共32课时,16周教学时间。声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好的物理数学基础但缺乏建筑类知识,学生可以在一、二年级选修一些建筑学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如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建筑欣赏等。建筑声环境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最好补充一些相关的建筑学知识,这些预备知识的学习是建筑声环境课程的前提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当的建筑学知识基础,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建筑声环境中的音质设计内容。

建筑声环境课程的教学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并且可以适当调节它们的比例。理论知识是设计的基础,声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基础较强,一些抽象的公式推导可以简化过程。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取舍,对于重要的概念与公式作简洁明确的介绍,对于繁琐的推导给出关键提示,让他们自己推导,以作业的形式上交评阅即可。这样既使建筑声环境的理论得到了证实与加强又节省了课堂时间,使授课教师能用更多的时间讲述理论对实际的指导和应用。建筑声环境课程教学应结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对该学科的要求,加强课本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的关联。并且向学生介绍一些现行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此外,针对声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工程实例较少,建筑声环境的授课教师最好在讲授课程中多举案例。利用互联网查阅下载相关案例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演示厅堂作品的平、立面,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比较可能存在的音质问题,最后根据大家学过的知识讨论解决的方法并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声环境设计理论的理解。

二、建筑声环境的课内实验教学

声学实验室的建设是实现工程实践课教学目标的保证。我校的实验室于2012年10月建成,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包括混响室、全消声室、隔声室三个部分。该课程设有8个课时的课内实验,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测定混响时间,此实验可以与课程的第二部分理论室内声场原理、混响时间混响半径的计算与测量相结合进行;二是测量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此实验可以与课程的第三部分理论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相结合进行;三是消声实验,此实验可以与课程的第五部分理论声环境的噪声控制相结合进行。这样通过实验使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从而加深学生对建筑声环境理论的理解。

三、建筑声环境深入生活实际中的实践教学

在校学生本身没有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变通的能力。不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再多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设计中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任何理论都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因此,要组织学生到校内及市里几个典型的厅堂建筑中去感受去鉴赏其中的声环境质量,分析其设计与声学的结合途径,找出解决体型缺陷的方法。

实践教学环节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生活实际情绪比较高涨,气氛比较活跃,讨论比较热烈,思路比较开放自由。此时将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理论强调提出,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授课教师必须准备丰富、充分的理论,以便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加强理论教学。如果事先不做好理论准备,实践行为缺乏理论指导,学生不了解此次实践的目的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没有方向,最后实践活动变成了游玩,教学变成了闹剧。

建筑声环境课程教学还应配有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声环境设计的知识对校内实验室、会议室、大教室、图书馆的环境进行布置,给学生留有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摆脱枯燥的理论计算,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着自主、调研探索型转变。

建筑声环境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其理论与建筑学理论衔接,要求建筑声环境课程相关的师生要做好前提准备工作,使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声环境设计的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强化声环境设计理论的理解及其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下,环境设计教学也在加速转型升级。围绕信息技术加速产业延伸,将现代艺术设计纳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能够实现现代设计和环境理念的相互结合,以一种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加速环境设计的教学实践,培养多元化艺术设计人才。

一、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价值

环境设计指的是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同时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围合手段,达到对空间界面的设计化处理。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沿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推动“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融入课外实践,培养出熟悉理论知识又兼具实践操作方法的环境设计人才,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精华和内涵。深入钻研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将设计类课程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纳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处于个性化、多维度、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举措,促进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显著提升。借助于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以人为本”的主导作用,及时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育方向,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而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凸显主观学习性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动机,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动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展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改革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积极挖掘新的艺术形态,从多个方面加速对环境设计教学的深化改革。但是,在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一)教学方式存在滞后。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劣势。一些环境设计教学工作者较多地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未结合中国文化的基础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引导。然而,过于“西化”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丢弃了传统文化的实施特点,无法达到对文化体系的全面延伸,大大脱离了市场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环境设计教学的基础不够稳固,明显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各项需求。(二)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与时俱进、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通过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常规的环境设计教学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化、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理念的缺失很难在一时半刻被改变,导致环境设计人才的塑造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实践培养存在欠缺。环境设计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书本的知识理论较为关注,但是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践意识培育不足。尤其是在构建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环境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融合不足,课程体系的建立缺乏实效性。(四)自主学习性能不足。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为重要。但是从整体上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够关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切实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难以实现对环境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一)设立教学目标,加强综合能力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式多样的媒体终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开放的娱乐服务。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在得到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被落实,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环境设计综合能力。首先,教师要结合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课程。一方面,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还要开辟实践教育的各项渠道,深度挖掘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提升环境设计人才的发展质量设定总体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综合各项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开放的信息视域,把远程教育、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教育因素纳入人才设计之中,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构建良好的环境设计教育课堂。(二)推进个性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充分借助政策的有效引导,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的相互融合。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带来的发展成果,吸引最优质的企业进入学校,用企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标准来要求学生,本着“以人为本”“个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设计工匠。第二,教师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利用“腾讯云视频”“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施小班化教学。实施特色人才培养,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借助个性化的而教育模式,调整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第三,打破环境设计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线教学等方式,在学校内部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针对即将毕业的环艺学生,选择建立其他类型的培养载体。例如,设置“设计大师工作室”“名师教学班”等方式,和当地优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工匠团队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教学的改革成效。(三)提升教师队伍,培育强大师资队伍。结合环境设计教学的发展属性,教师不仅仅要改变对学生的培育方式,还要看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进行业务提升。要通过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提升的地方,鼓励在职教师利用本身的职业技能,带来环境设计学生投身日常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领悟更加深层次的教育方法。通过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教师融入实际的环境设计工作之中,使教师既能够肩负理论教育的职能,也能够具备实践教学的价值引导,确保环境设计教育更具实践性。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原有的教育水平上,尽可能引进企业或专业行业人员,采用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创新教育举措,鼓励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带项目回校参与教学,壮大环境设计队伍,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学课程,在取长补短的教育融合之下,将所学实际纳入实践教学之中。(四)提高自主性能,实现“设技并重”。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能,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要加强艺术和科技的相互结合,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育改革等方面,为学生开辟工作室体制,利用大数据、5G信息技术、云存储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领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之美,感受“设计与技术新统一”的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利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方式,构建“教习阅”的教学模式,将环境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记录到一起,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环境设计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的相互结合,提高环境设计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投入学习实践之中,将所学的知识细化为实践设计成果。尤其是要对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把握市场规律,设计出更多更出彩的设计案例。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环境设计的理解,鼓励学生改变“西化”的设计思潮,在环境设计作品中融入东方设计理念、传统文化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设计艺术、生活实践的三者融合,将“设计”和“技艺”纳入环境设计之中,培养更多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环境设计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改革,要通过多种教学举措,切实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的环境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上,要结合教学内容上进行积极的调整,针对实际教学,研发计算机辅助作图软件,加强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固化思想,让学生能够完成更加独特的设计作品。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学习体系,从课程布置、创新思维、教学环境上,实施合理的教学改革,加速对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系统、全面、细致的教育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远.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的多样化教学路径[J].考试周刊,2017(50).

[2]王磊.高校美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育,2018(12):157.

[3]谭吉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探析[J].艺术教育,2019(1).

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职业素能;改革路径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随着设计教育领域与市场、产业的不断融合,学科人才的职业素能是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条件。本文将立足环境设计学科实际,从梳理制约职业素能的影响因素出发,着力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思路。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导线,也是提升学科人才竞争力的关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从优化和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相关主干课程与教学进程,以突出人才市场化需求,落实好就业素能教育。然而,环境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制度推进缓慢。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框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实施中,就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明确。但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对相关课程的组织上,存在差异性,难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能的有序提升。二是人才质量相对不高。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是学科教育的根本,而在实际教学、科研、实践方面,由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陈旧,无法更好的协同好人才质量管理。三是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从环境设计学科专业课程组织来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滞后,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未能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设计思维的养成,缺乏设计实践项目的贯穿,缺乏设计视野的拓宽,使得人才培养陷入封闭状态。

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能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教学制度建设,营造职业素能教育环境

制度建设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培养上,要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规范化、科学化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做好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好生师比,确保师资力量;完善导师制,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从教学计划、修读课程、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等方面,落实好教与学制度;做好课程、成绩考核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建设,只有从细化管理方法,完善管理程序,修订管理制度,突出学生为本,满足岗位需求上,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能,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

2、注重职业化课程平台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的养成,离不开专业特色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从当前的平行式授课模式中,要充分挖掘学科专业内涵,借助于专业基础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设计技能。引入“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平台培养模式,利用前两年对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引入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公共设施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另外,在拓宽学科视野上,借助于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人才及专家举办行业发展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梳理学科专业内涵与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明确定位。

3、注重专业化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设计是环境设计学科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优化过程中,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要渗透环境学、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基础课,还要引入新的科技艺术类课程,如生活空间、物质体验等前沿概念,将环境设计上升到文化设计层次。同时,职业素能中包含管理能力,而管理知识需要渗透管理课程。设计与管理本身是相互融合的,在设计中有管理,在管理中导入设计。如对于某企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设计才能,还要懂得商业模式、组织管理、企业战略规划等知识,以满足企业设计管理者的岗位需要。另外,在环境设计技法课程组织上,手绘设计与计算机制图作为重要的基础技能,两者都不能少。学生通过技法类课程学习,从中来加大对相应技法技能的训练,并融入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来强化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文化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辅修课,在近年来多元化设计背景下越来越重要。从现实生活中,对于成功的“设计”作品,西方国家的产品设计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西方设计理念与其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条件。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还能够从中来挖掘民族艺术,彰显民族精神。

4、强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导入具体项目课题,拉近学生对学科专业之间的距离,从真实的项目实践中来感受环境设计的内涵,避免单一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如结合真实工程,从项目设计、项目改造、项目环境的实施中,让学生从参与中来加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具体设计中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实现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另一方面,健全工作室模式,利用西方“双轨制教学”模式,从理论学习与工作室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科可以从中来尝试和实践。如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对不同工艺的学习、对相关设备的使用等等,进而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掌握相关岗位技能。

三、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培养离不开“双师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来支撑,特别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上,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倡导教师从项目设计中来提升专业水平。另外,加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落实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如课堂听课、期中检查、日常课题检查等。在实践教学评价上,引入课题竞赛,专业技能比赛,优秀作品设计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瑞.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

[2],RichardWilfredYelle.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

[3]盛燕.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

篇8

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

1.1理念更新

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1.2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不妨增加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在今后设计时如何根据光线选择颜色;而在设计素描课上,应增加室内空间、家具结构等写生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理论。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而加以调整,不可与实际相脱节。例如,环保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教学上上都要突出绿色生态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

2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而且一定要有效,能够取得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方法都经受住了考验,应用越来越多,在此主要介绍以下2种方法。

2.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经过项目选择、项目实施、能力转化、能力提高几个阶段,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结合现代化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就要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项目,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既是景观,又起着绿色环保的作用[3]。实际中的规划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策划,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后,需初步规划方案,根据其用途、性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综合考虑;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满意后,开始施工图的设计;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图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尽量遵循实际岗位要求,提前熟悉岗位环境,使自己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2.2实例教学法

上面已经说到,环境设计是针对的具体项目、具体工程,理论知识必然是要用到实际案例中的,而且具体案例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要求等也有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经典的建筑、雕塑、室内格局,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如植物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那么如何净化,具体如何操作,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此时不妨以石家庄“清源节流行动”为例,通过分析洨河水污染的处理方案和具体措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提供实践经验,案例教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设计的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进步等。

2.3其他方法

目前,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课;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其创新意识,集思广益,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实践-理论-实践法,即先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去总结探究,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再把整个理论知识串起来,加深记忆。课堂结束后,再次应用于实践,操作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4]。

3提高实践实训课比重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创意无比关键,所以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主。加大投资,建立起专业的实训室,除了实训中常用的画板、画笔等基础物,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整体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材、形状和风格等,都要结合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考虑,尽量保持一致。除了动手操作区域,实训室内还应有材料存储区、教学示范区、作品展示区、现代化信息技术区等。当确定一个项目后,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终评价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实训室内完成,一来可充分利用资源,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部分学生想象力很丰富,经常能想出很新颖的创意,但缺乏平台展示。所以,学校要经常办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原创作品比赛、模拟实践设计活动等,在寒暑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际教学证明,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在此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且对市场需求更加了解,所以设计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学生。

4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生的努力。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退居幕后,其实责任更重,要真正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会,吸收新知识与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职称评定;有目的的让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技能与经验,确保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最新、最好、最实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并以实际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在亲身经历项目过程的同时,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技能同学生一起分享,达到务实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5]。学生亦是如此,除了深入理解环境设计专业,了解该专业的社会现状,还要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总结的习惯,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学习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质,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5结语

环境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个专业,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能,需对以往的教学进行科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22(27):154-155.

[2]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2012,24(10):170-172.

[3]吴玉琴.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2011,20(7):245-246.

[4]季玲.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3,22(15):173.

篇9

关键词:建筑 环境设计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4-02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1.1 研究背景

(1)环境设计专业自1984年创办至今已27年从当时的4所院校,发展为680所(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直到目前该专业基本遍布所有普通高校及艺术类高校。

(2)环境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无可否认,还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为: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活跃在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补充、深化了建筑学所较少涵盖的设计领域,如专业的细部设计,围绕建筑的综合设计,提升了建筑与环境品质。

(3)由于环境设计自创立以来的模糊性质决定其本身缺乏相对明晰的教育体系。环境设计游走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之间,其定位,教学主体始终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国际上也鲜有类似专业门类。

1.2 研究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1984年在中国首创环境艺术专业,随后,1987年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系。在至今发展的27年间,环境设计专业已发展为680多个(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证明,环境设计专业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作为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受学科环境以及艺术类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限,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探索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及与未来美术院校设计类学科目录完善和发展的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亦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晰,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直接隶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接轨国家美术院校设计学学科目录的完善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意义。

1.3 研究目标

1.3.1 创新性

(1)鲜明的创新性为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地位奠定扎实基础。

(2)系统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创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完整的系统性。

(3)对相关学科的变革及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意义。

1.3.2 示范性

(1)在全国同类学科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及实践意义。

(2)在环境设计教育的系列课程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极大的实际运用价值。

(3)为国家的环境设计教育及设计体系的完善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1.3.3 原创性

(1)对充分研析中国本土地域建筑环境特征,传承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

(2)对环境设计教育与国际相关学科建立平等交流平台,树立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国际地位具有原创性。

(3)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建筑环境设计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发展

2.1 环境设计教育思想研究

(1)在当代遍存破坏甚至丧失中国本土地域特征建设的危机之时,以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生态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将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与动手营造的心智思维方式相结合,科学协调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关系,重塑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2)在新的历史境遇条件下,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成长历程,以批评的态度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发地――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觉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并努力将人类的需要与运用设计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训练积极对应。培养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

(3)强化艺术感染力的知识训练,将艺术作为思想培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结合当代艺术,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觉能力并使其自觉应用在专业技能的塑造过程中,从而培养有自觉审美鉴赏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2.2 环境设计教育方法研究

(1)将传统美的知识论的培养方法与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心智感化过程相结合,自觉进行美的知识训练,提高专业审美鉴赏力。

(2)研究动手营造的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作为学生心智训练的重要手段,并籍此训练学生自觉将二维的平面空间构想落实到实际的三维空间感知中,同时,在三维的空间模型中研究人与空间的实质关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实际感受、科学分析、文化追思等阶段剖析,使学生将以往机械地学习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觉地感知与发问的学习行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发展,结合当代人类生活需求,提出设计反思。

(4)研究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在以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时,学习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5)将现代较封闭、独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较开放、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学习、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设计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与国际前沿学科相对应进行平等交流,提出自我原创性教育方式,树立环境设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6)将设计教育与设计的现实生活引领意义相结合。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及研发室验中心为媒介,运用设计为提高现实生活水平提出探索性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起到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3 环境设计教育体系课程模块综述

课程模块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性,也是验证与校正思想与方法的终极手段。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块包括两个学制阶段,分别为基础段(这里所指的基础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基础而是为专业段学习所准备的专业素养基础及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段。[1]

(1)基础段:基础段要解决的是五大问题:较高的审美素养与习惯;动手营造的心智训练习惯;过渡到专业设计的“前设计”训练;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自我学习习惯;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围绕以上所需解决的问题,基础段课程可具体落实为制图、绘画、采风、设计造型基础、动手基础及限制条件设计课程。

①制图。

制图课程包括平面制图及三维制图。该课程学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三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快速转换思维,空间图形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规范工程制图。

②绘画。

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环境美。经典美学的感受与熏陶。实现手段为素描环境、色彩环境、速写环境。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绘画课程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的过程,捕捉环境中的设计要素,环境中设计要素构成的环境美;通过绘画的手段,重构、解析、设计对象环境。

③采风。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课程,如中国书法、传统民居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提高传统人文素养;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传统环境空间,运用测绘、绘画等手段,学习、记录、了解传统环境文化精神。

④动手基础。

以金属、木、土、混凝土等为材料,进行制作、营造训练,使学生掌握对于这些材料加工的技艺及对实验室设备的运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动手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群体合作力求将呆板简单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⑤“反”设计。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设计过程进行反向思考,其间对大师名作设计思想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制作作品模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大师作品阅读后的二次设计或写意解读。学生通过“反”设计过程学习逆向的用自己的思想来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思考。[2]

⑥设计造型基础。

通过“平面积聚、平面切割”,学习利用基本形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产生造型。其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设计单位,常常比较单纯、简练,而它们又是构成建筑平面、空间造型的基本形体元素,学生利用它们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组合训练,逐步形成对于建筑形式、空间、秩序的认识及把控基础。

⑦限制条件设计。

10m×10m×10m立方体到院宅。在规定的尺度,规定的形状内进行空间组织训练,这项训练事实上是将设计影响因素充分剥离,或者说是将设计条件简化,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在给定空间内进行建筑、庭院空间的组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于“空间”的概念认识,在开始专业设计课题前形成设计思考基础。

(2)专业段:专业段学习又分专业基础段与专业学习段。

专业基础段解决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但并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设计课题置于实际的境遇中整合建筑、景观、室内的三者关系,在这种整合的知识学习下,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徒手草图构思,模型构想等设计心智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知识感知的过程中,伴以读史的理论学习,这里理论传授亦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图文解读学习相关专业历史。如中西方建筑史、中国园林赏读,景观史学、读史的目的为了唤发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并从传统的优秀范例中汲取养分,经过理性分析,作用于今日人类生活实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专业基础段所教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观,作为指导专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它以传统文化为纲,贯穿整个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段是一个专业知识融通和应用设计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手段:

第一,开放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学习讲座、“Workshop”、国际竞赛的参与,教导学生运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成果,面对设计问题,结合现实进行作业训练,同时仍然强化动手的心智训练过程为培养在生活中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这里交流是其关键词。

第二,专业化方面的学习。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加强更专门的专业化方向学习,专业化方向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融通的专业基础学习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体验,人生观的形成运用于设计的专业化方向,这里的融通是关键词。

专业学习段的课程为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成为建筑学专业的简化版,或者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糅合简化版。我们对于课题的设置强调“遭遇”这一体验方式,课题的选择不以功能分类形成罗列,而是选择不同尺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周遭环境、不同设计强度的课题,使学生学习以全局观的视野来应对这些设计场所。尺度可以是单体建筑及建筑群落,生活方式可以是公共生活或居住生活,周遭环境可以是城市、乡村或者自然环境设计强度可以是保护、更新或者新建。

典型课程包括院宅建筑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

院宅和风景建筑场地均为自然环境,院宅为小体量建筑,其容纳的生活可以是居住、展示、办公等,院宅设计一般为学生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设计课程,之所以强调“院”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之初,就开始理解、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院落”,同时也通过院落这一元素,训练建筑内外空间之“图底关系”的处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风景区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较大体量的建筑群落,其功能可以使酒店、餐饮、博览等,其功能及流线趋于复杂,学生在该课程中开始熟悉及掌握公共建筑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强调较大体量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经历民居考察、民居测绘等对于中国传统聚落的认识,在该课程中鼓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课程场地选自功能混合,新老建筑共存的老城区,以课题的形式探讨如何以全局观视野有机更新承载各种城市生活的本土城市空间[3],以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活动的传统人文空间模式的创建。该课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学生开始对设计课题进行全面思考―― 通过广域的研究、分析,探讨所要营造的城市生活空间或生活方式,随之确定其设计功能。设计手段涵盖了建筑设计,旧建筑保护、更新,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点。该课程一般设于高年级,是对于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一项高强度训练。

参考文献

[1] 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115-117.

[2] 孙科峰.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0(3):122-125.

[3] 孙科峰.关于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15.

篇10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