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篇2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形式。项目教学法的重点是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从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入手,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拓展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的深度及广度。

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立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引入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发展,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几十年来,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广泛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工业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借鉴,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正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目前项目教学法已成为国际及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其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它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奠定良好的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中的Word文字处理模块是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也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本文以这个项目为例,对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设计方案

Word文字处理项目的教学内容包括文档的格式化、文档排版、表格制作、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内容多而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地给学生讲解,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离散的、点状的,往往是学到后面又忘记了前面的知识,效果不理想。为此,改用项目教学法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把它设计成一个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学雷锋电子版报设计”,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单元划分教学阶段,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方案如表1。

表1 “学雷锋电子版报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与步骤 活动内容(任务) 教学活动设计

准备工作 电子版报设计基本知识,Word文字录入、排版、格式化、设置页面、图文表混合排版的知识与技巧的学习,设计素材的收集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版报的相关信息,制作电子版报所需的知识的准备与技能储备

制订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学雷锋电子版报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提出实施任务的计划

做出决策 编写学雷锋电子版报的文字材料,明确工作任务,并做好任务分配表 学生与教师沟通,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最后由学生决定方案

实施任务 创作学雷锋电子版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团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检验任务 与校团委、学生会宣传部进行沟通,检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学生与校团委老师、学生会宣传部干部(模拟)共同完成检验工作

评价任务 对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Word文字处理技巧 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方面,教师和各组代表共同确定各小组的等级

(二)项目的实施

1.布置任务。本项目可划分为5个工作任务:(1)文字录入;(2)板报的格式化;(3)合理安排版面(排版);(4)统计本班好人好事(表格);(5)让版面更加靓丽(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

2.分组实施,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按优生差生互补的方式进行搭配,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选出一个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组内的讨论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明确学雷锋电子版报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根据各人的特长具体分工,如打字快的同学负责文字录入,有美术特长的同学负责版面设计,善长图片处理的同学负责处理图片。尽量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让人人参与其中,共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3.预设问题,师生交流评价。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如把处理好的图片插入文字中时,有的图片做插图、有的图片做背景,要求背景图铺满整个版面,可是当背景图辅满整个版面时,发现原来的文字不见了,如何才能将背景图置于文字下方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引导学生查看“设置图片格式→版式”选项卡里有哪几种环绕方式,试试看,哪种环绕方式能够实现将图片置于文字下方,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答案。在项目快完成时,教师引导各小组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总结出制作电子版报应注意的事项、与黑板报有何区别。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完成任务,上交作业。最后由教师演示各小组上交的作品,根据作品的质量,教师和各组代表共同确定各组的等级。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项目的设计应遵循典型性、可行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首先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应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难度适中,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水平,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其次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最后项目应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项目,选择具有专业特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把知识点融会在项目之中。同时又要估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践,所以实施项目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学生带着“解决实际任务”的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应采取优生差生互补方式进行搭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工作情景,便于团队协作和分工配合,实现共同学习。

(五)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考核方式。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使得考核指标更全面,突破了以往一张试卷定分数的习惯。

五、结论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精心搜集案例,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创造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学勇.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式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申翠岗.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5)C

[3] 刘克军.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4]钟小敏.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广西教育,2011(9)C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项目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具体项目,组织学生研究与讨论,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实现,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1 项目教学法的确立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好该课程将为各专业学习后续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在面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低,学习能力弱,学习兴趣低的情况下,掌握和熟悉课程知识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不断的结合实际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或“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操作实践中去掌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使整个教学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这种要求下应运而生。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成效关键在于主讲教师。首先,主讲教师必须通揽课程的知识点,针对知识点设计项目。在本课程开始前,主讲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若干项目课题。在项目的设计上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项目应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学生容易获得相关项目开发资料;三是学生有能力去开发。其次,主讲教师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并自始至终主动掌握整个课程的指导权,从而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2.1 课程项目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授课时间为64课时,运用项目教学法,利用“示范项目”、“练习项目”、“实训项目”三级工程项目贯穿整个教学。

本课程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电子文档、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Frontpage网页制作五大部分,知识点比较杂、多。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把课程综合、细化成了若干项目,以项目为先导开展教学,具体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2 项目教学过程

确立了项目之后,就进入了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在此遵循先学会如何做,再学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从做中学的原则。其具体步骤如下:

1.操作示范:此过程为教师选择合适的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例如演示一个已经制作好的个人网站,导入项目,引导学生分析、提出项目要求。

2.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3.确定项目:将学生按照层次分成不同小组,基础好的布置提高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5.学习评价: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3 项目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作好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

2.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3.注重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同时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由原来的笔试改为上机考试,并且学生通过江苏省计算机一级B考试可以冲抵该课程不及格成绩。

4 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在整个选题、分析、检索、设计、演示和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明显:

1.有利于师生教学互长;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事实上,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高有低,选择的设计方案也有深有浅,不可能强求学习程度达到完全的统一。只要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围绕它能够去做一些调查与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达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 科技信息,2008第32期.

[2] 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7期.

[3] 王栋松.计算机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方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4] 曾煌兴.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 .教育技术,2005.6.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案;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11

在校大学生在学习过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编程基础后需要进行开发系统的练习,但没学习过软件工程知识使他们在实践开发中问题重重。教学设计者必须先了解这些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教学设计者们就可以根据该学习类型的内部过程合理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和活动,根据学习者学习后的表现对教学目标进行检测,科学的教学设计分析是好的教学的重要基础[1]。

1 本教学设计方案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为便于以后的开发,学生们系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很有必要,让学习者规范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清楚明白学习本内容后能做什么,明确本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使学习者熟练掌握可行性分析研究过程。教学目的总的来说是培养软件开发人员,使他们具备软件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具体来讲:首先掌握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格式、书写,这是入门技能;其次熟悉系统流程图的画法,并能描述系统业务,这是知识技能流程图;了解成本/效益分析技术,这是从属技能;以分析,编写文档为基础,熟悉项目开发计划的内容,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

2 实施过程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还要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对本部分课程进行教学系统化设计,本教学案例的教学目的属于智慧技能学习结果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2.1 学习者分析。此设计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参加教学的人群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目标人群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用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来解释现在所学的内容,让他们在先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3]。采用有效、直观的方法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来确定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图1。

2.2 编写绩效目标。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学习完教师的教学内容后能够具体掌握了什么内容并且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的具体描述。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在本案例中主要指让学习者加深对软件工程化思想的认识;第二、案例讲解,即培养学习者学会如何就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思路并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加以实现;第三、搜集材料,分析材料,锻炼学习者搜集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的能力,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第四、练习实践,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机会,使之能获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为接下来的软件设计做好准备。

2.3 开发教学策略。要进行这部分学习,我们首先要认清几个问题,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做以下几点工作:(1)让学习者加深对软件工程化思想的认识;(2)培养学习者学会如何就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思路并制定解决方案;(3)锻炼学习者搜集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的能力,增强报告的说服力;(4)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为接下来的软件设计做准备[4] [5]。

3 设计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对做出的教学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确定这些材料是不是适合于学习者学习,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出该材料需要增删的地方,以及教学步骤中需要变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群体协作两大方面,知识技能包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流程图画法和建议方案,群体协作包括态度、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及应用能力等[6]:

得到分析结果之后,我们进行教学修改。修改教学部分即是根据整理好的形成性评价的材料和数据,找出在教学材料和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对前侧和后侧数据及材料的分析归纳,及对学习者的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具体分析如图2。

4 结束语

经过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要决定是否继续采用当前所用的教学材料,这也是我们对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的阶段,或者要采用修改过后的可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材料。通过本部分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基本掌握了以下几方面,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引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能够培养起自己足够的自信心,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能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盛群力.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吕云翔.软件工程课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张海藩.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版社,2009.

[5]刘名卓,赵娜.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3..

[6]那一沙,袁玫,吴子东.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

篇5

关键词:CDIO理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引言

CDIO理念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其主要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作的生命周期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实践性。而基于CDIO理念的培养大纲中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基于CDIO理念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CDIO教学大纲的首要教学目标便是建立原理清晰的教育结构,在获得高级目标集的同时可提供完整、清晰的主题集,并最终实现评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日后是要进行工程业、计算机网络业的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即在现代运作团队中可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较为复杂的工程产品、系统。第一,要求学生能对网络应用的优缺点进行整体性的评价。第二,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技术设计网络应用,并可对网络进行良好评估。第三,要求学生以设计好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框架为基础,可设置良好软件环境,其中包含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两种,从而维持网络可正常运行并对网络性能进行合理评估。第四,要求学生可以对网络进行管理,其中包括文档管理、系统中软硬件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正确评估。

三、基于CDIO理念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要结合课程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可划分为四个教学模块即网络系统评价、技术原理应用、网络软件环境构建、网络管理。第一,网络系统评价:该模块的主要教育核心便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对学生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原理之前,由于其具有极强抽象性,因此首先要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认识进行全面调查,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正确对网络系统进行评价之后,便在其脑海中构建起网络的基本雏形框架。其中主要内容例如计算机网络历史变迁、网络应用、计算机单机形式、网络环境、文件处理、远程电子邮件发送等基本应用。让学生从对计算机网络初步了解进而逐渐提升层次深度,最后延伸到对网络成本、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第二,技术原理、应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形成初步认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念,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形成理性认识。主要内容可涵盖:OSI7层模型、网络拓扑结构、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常用协议等。根据CDIO理念,教师可以将模型中知识点顺序由高到低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完成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知识跨越,因此教材编排的顺序也应符合这一顺序规律。第三,网络软件环境构建:该模块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软件与应用的设置办法进行掌握,需要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程度,同时要基于项目应用为标准来进行网络软件环境设置。其中主要内容包括路由器信息设置、服务器端网络操作、应用软件系统服务等。第四,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模块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是网络资源的管理,其中主要包括网络硬件、软件、数据资源等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例如资源的控制、使用、跟踪、监控,同时也包括打印机队列管理、外部网络连接、防火墙等知识。

四、基于CDIO理念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活动

在基于CDIO理念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制定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发展性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设计的实践项目要具备极强关联性,并最终可形成较为完整的整体。虽然实践项目来源于实际应用,但并不是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要允许学生对项目进行反复实验以期在失败中不断累积经验。同时实践项目的延伸性可通过学生自身发挥想象、技术来实现,例如在对学生配置子网划分的任务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将一级子网进行划分,但对多级子网的划分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来发挥,以此来提升学生在实践项目操作设计中的积极性。对于网络应用评价方面,首先在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设备性能、价格、安全性的基础上,来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优缺展开讨论,通过收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类型之后可以描述出它们工作时的基本过程。在培养学生构建网络系统软件的实践项目过程中,可以从系统环境设计、网络环境设计、用户环境几个方面来要求学生,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五、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提升到可以实际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进行开发、设计层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能力、技能掌握程度,是培养优秀计算机网络人才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杨运涛.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05):244-245.

[2]周如旗,袁学文.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8(08):90-94.

篇6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基础部或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负责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比如:教材统一化,教案统一化,课件统一化等,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⑴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公共部门负责教学,教案与课件统一,这使得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文、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重点引导,无法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融合以达到辅助学习效果。

⑵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相同专业的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要高一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带来困难。

⑶教学的方式、方法单调。由于基本上是采用案、统一课件,故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大同小异。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一次与机房上机操作一次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缺乏在课堂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⑷教材建设相对落后。这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内容依据市面的教材,而已经出版的教材内容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以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例,部分高职院校仍在介绍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2003等内容,而目前较为主流的Win7、Win8、Office2007及以上的版本却不予介绍。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在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过程中及时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自编讲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

⑸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是以浙江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为依据,采用上机操作形式,甚至有些院校以省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替代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而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难免会让人理解为应试教学,失去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最基本意义。考证只是水平的象征和检验,绝不是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作用是辅助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学习的需求统计与分析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同时对电子、化工、建筑、会计、英语、市场营销等涵盖工、理、文、商科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不同的模块需求各不相同。

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我们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如图7所示。图7中,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进行了学生学习需求统计和分析。从图7我们可以发现,各个专业对Windows操作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需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对上述的四大模块加强教学。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在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等方面要求高一些;同时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也同样有着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中英文字录入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要求比其他专业都要高,我们认为这与学生未来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探索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

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课程组授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文理工科在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达到有的放矢。

⑵教学团队分工与协作。从原来的教研室案、统一课件、材,到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备课,并将模块备课的授课资源相互分享。同时每位教师也依据不同专业班级有选择性地对模块内容进行增减。

⑶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对每一次课程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内容上更加突出计算机的实用性,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补充授课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课堂边学边做。授课地点选在实验室,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理论后操作有一定的区别。

⑷考核方式创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辅助其他课程学习。考核不应只是将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提高效率。比如,每年毕业班的学生都会因毕业论文格式而纠结和烦恼,课程组成员在讲授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时就以我院的毕业生论文及论文格式要求为例进行排版,让学生提前学习论文排版。毕业生就业求职简历的制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课程的学习实用性。

4结束语

篇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根据网络教学的特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笔者从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不断的尝试,将Webquest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1WebQuest提出的背景

1.1Webquest简介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B.Dodge&T.March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Quest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它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课题自主地进行构建、探索和研究的学习平台。

1.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查明制约学生有效、快速理解所学内容的因素,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对学生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分散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起始能力有很大差异。其次,现有教学方式过分的依赖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然后学生统一上机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太感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1.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趋势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它以信息为主线,围绕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介绍了目前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的使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中心任务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能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根据以上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成了从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们重点探讨的问题,而Webquest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教学的有效方法。

2WebQuest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1WebQuest教学设计步骤

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分成六大模块:简要的情境、有吸引力的任务、需要的资源、过程的预设描述、行为评价以及总结。笔者在WebQuest模式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整合的探索中,总结出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体应用的六个阶段,进一步提高了WebQuest模式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这六个阶段可以归纳为:选题阶段、明确任务阶段、工具资源提供阶段、过程设计阶段、行为评价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2.2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应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习者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下面按照WebQuest设计步骤,以《电脑配置项目》说明笔者的设计思路。

(1)选题。在详细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网络资源的情况下,决定选取《电脑配置项目》为题。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如果按照实验指导上的要求与步骤上机,学生就知道按照步骤做,做完了都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其次,电脑配置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它的配置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配置方案没有统一的模式,学习者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第三,关于电脑配置的网上资料非常丰富,报纸、杂志也有很多介绍,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感性认识。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该主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可以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相关理论与所有软件操作。同时,通过网络等相关资料的查询完成电脑的配置也是学习者非常感兴趣的、富于挑战性的活动。

(2)任务。由于《电脑配置项目》需要学习者充分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对电脑配置的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要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学习者提出了若干个子任务,包括在设计前个人必须掌握的知识,作为小组角色个人要完成的调研任务,以及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除了在网上探究外,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3)过程和资源。这两部分是探究的关键,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习者指明方向。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是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包括网络资源、书籍、杂志),学习者根据自己在小组中分配的角色完成相应的调研任务,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4)评价。该模块是对探究学习效果与可行性的评价,它“重过程、轻结论”。主要包括学习者个人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个人自我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选择与应用、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而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电脑配置项目》中笔者采用绩效评价表(包括小组绩效评价和个人绩效评价)来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评价对象主要是设计方案、演示文稿等。

(5)反思。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对原先的任务、实施进行必要的总结、反省或必要的调整。这需要建立在对学习活动评价的基础上。

3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WebQuest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的导师、学习情境的建构者等多种角色转变。

3.2学生角色的转变

一般来说,传统的学习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学习是接受的、复述的、竞争的和指令性的。而WebQuest模式下,学生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协作的学习者,反思的学习者等多种角色转变。

3.3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的使用、获取、理解、加工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WebQuest模式中,是以网络探究为基础的。面对网络,学生将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资源,网海茫茫,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探索发现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信息,并且分析处理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的信息能力对于WebQuest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从而使WebQuest模式取得更好的成效,是我们以后应该关注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4评价体系的完善

WebQuest模式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体系,贯穿于学习模式的各个环节之中。该评价体系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体系在本模式中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学习者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评价等。虽然笔者已经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方式,由于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我们以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逻辑,设疑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前 言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大学本科学生重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电子线路的基础课程。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为后续学习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接口通讯等课程,进行数字计算机和其它数字系统的硬件分析与设计奠定基础。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选用的教材是毛法尧编著的《数字逻辑》(第二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探讨着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学习这门功课。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对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生动地向学生介绍数字逻辑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字逻辑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多门后续课程的基础,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术,是一门有广泛应用的基础课。举一些数字逻辑在计算机运算器、裁判表决器、计数器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字逻辑必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数字逻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益处,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数字逻辑这门功课。

讲明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数字逻辑所研究的主要是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定量计算较少,而逻辑运算,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较多。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逻辑关系,采用布尔代数,真值表,卡诺图,状态图。让学生了解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学好数字逻辑课程的方法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知识内涵。。注意逻辑运算、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多做课后习题以衡量与检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多实验、多验证,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统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完每一章后自我进行总结,归纳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原理以及基本方法;学完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后,自我总结出教材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等。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使学生对数字逻辑课程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字逻辑课程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教师在每一节课堂上精心营造出学生极有兴趣听讲的场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追求。教师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用优美的课件图示能给学生较强的视觉上的感受;辅以板书的细致讲解,层层推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对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要讲深讲透,注重对学生的数字逻辑思维方法训练。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听课时享受到数字逻辑理论的严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视觉感受和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感到上一节课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产生有所收获的满足感。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采用设疑教学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即提出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境。课堂上多采用设问方式,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生趣,跟着教师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法,争相回答问题,甚至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意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把学生们的自尊、自强、自我实现和积极参与的潜意识激发出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设一些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比教学法: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强度。数字逻辑课程中很多知识都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基本上都是成对地出现、反演规则和对偶规则、逻辑函数最小项表达式和最大项表达式、异或门和同或门、组合电路与时序电路、JK触发器和T触发器、编码器和译码器等,采用对比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反映是:很有趣,印象深刻,容易记牢。

合作情境及研讨会方式。在讲授了组合逻辑电路后,我们试验性地出了两个实用的控制电路设计题目,学生分成6个设计小组,各自拿出设计方案。。各小组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积极承担设计任务,共享成功喜悦。教师选出两个设计方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共同研讨,鼓励每个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肯定设计方案的优点,分析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共同完善设计方案。最后,教师对方案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增强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取得了较好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实验课。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常言道:“纸上学来终觉浅”。我们加强实验课教学,精心设计了多项实验项目。学生在逻辑实验箱上做各种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对书本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巩固;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训练,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实验小组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践课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进行数字系统设计和功能仿真,使学生掌握新的数字系统实验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四、结 语

通过我们对数字逻辑教学方法改进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体会到首先要选优秀教材或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讲义和实验指导书,使教材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新精神激发出来是教师备课和讲课着力点。教师在每一节课堂上精心营造的活泼生动的场景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追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快乐地教书育人,学生很有兴趣快乐地学习。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注重对学生数字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数字逻辑这门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等. 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60,91

[2]李银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3]毛法尧. 数字逻辑(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220-00

[4]林崇德. 教育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G.723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重要性;概念图

[DOI]10.13939/ki.zgsc.2015.41.171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涉及了多媒体技术、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基础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就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繁杂、枯燥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完善与提高教学成果成为人们亟需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构成环节。学习者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上机实践,从而初步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熟练操作Windows 7操作系统、办公室应用软件MS-Office等,进一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提供可靠保障。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辅助技能和背景知识,让学习者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各种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得信息,从而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由此可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怎样提高教学成效,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人才,是计算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概念图的运用

2.1 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指的就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知识结构体系建设的视觉化表征,是对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达,可以称之为可视化语义网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概念图就是用可视化的形式体现学习者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与结果,可以充分展现知识结构体系的细微变化。概念图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同化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双重储存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图示理论。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层次的语义网络,和人类认知结构中的储存方式、知识表征非常类似,为此,可以借助概念图激发人类大脑潜能。因为概念图基础理论非常丰富,可以支持实践教学的展开,具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并且作为教学与学习的有效工具与策略,越来越成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概念图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法,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反思,对提高教学评价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2.2 具体运用

2.2.1 展示与分析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将教学内容当成是教学载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者的智力,有效增强学习者目前的计算机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向学习者传授相关知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对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的分析,并且筛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尽量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概念图的运用,可以对不同教学观点予以直接展示,让学习者更加容易接受,从而全面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与重点,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展开,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直接展现在学习者眼前,还可以向学习者传授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特别是当教学内容具有较强逻辑性时,概念图不仅可以对单独知识点予以展示,还可以对各知识点进行联系,借助概念图的形式予以展现,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除此之外,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协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概念图作为知识呈现、文本设计工具的作用,实现各知识点的有效衔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可靠保障。

2.2.2 辅助教学设计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并且开展创造性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成果,增强学习者计算机素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应用概念图,主要就是利用概念图整理和归纳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阶段,将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经验等有效的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之后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明确知识和教学目标间的关系,进而对教学计划与目标予以确定,然后制定有针对性、有条理、有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利用概念图展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与待掌握的知识,对每个知识点予以直观体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Power Point 2010”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利用概念图展示Power Point 2010课件中的重点与难点,借助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综合运用,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展开全面的学习,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开拓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拓展学习者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可以有序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设计,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便于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比如,在教学“文件夹与文件管理”这一内容的时候,借助概念图展示文件夹和文件之间的关系,之后根据概念图予以讲解,充分体现知识内容,并且在上机实践教学中,利用广播教学体系将概念图传输到学习者手中,协助其对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还可以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果与学习者的计算机素质。

2.2.3 教学评价运用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评价中运用概念图的时候,主要具有两个优点:一是,通过对教学实例的设计与展示,可以让学习者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并且对其展开全面的学习与理解;二是,通过层级结构的设计,可以让学习者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之后根据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予以知识结构体系重构,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计算机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概念图是一种评价教学的有效工具。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阶段,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养成画概念图的习惯,在了解学习者心理状态与学习进程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与此同时,概念图可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可靠的考试成绩,其不再只是一个抽象数字,而是区别于传统试题测试,真实体现学习者状况,帮助学习者认知自我的评价工具。在构建概念图的时候,学习者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予以不断补充,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色彩与图形表达自身认知,利用计算机的媒体功能,创造更加生动、美丽的画面,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计算机素质。

4 结 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概念图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促使学习者进行全面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计算机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养目标、组织教学,最后到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总体设计。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按照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根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素质细分为能力模块,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能力模块的划分,是高职教育中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设计的关键。

一、行业现状分析与培养目标确立

根据对目前各类广告公司营运状况及广告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逐渐掌握了社会对该专业在人才层次、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专门从事广告设计、生产、施工及广告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使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法制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具有现代审美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较高的设计水平、掌握数码设计手段,并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的“设计师”和“工艺师”。毕业生在获得国家教委统一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外,还应考取各种广告业执业资格证书。

二、岗位及专业能力分析

根据目前广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比例如下:广告公司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5%;企业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5%;设计师助理,约占总人数的15%;广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广告业务员,约占总人数的15%。

广告行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手绘造型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广告设计;能根据广告不同媒体、特点和客户的要求,提出创意新颖的各种广告设计方案,并能组织实施;掌握基本的包装装潢设计技术以及各种文字造型能力,其中能熟练掌握黑体美术字和宋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进而推及其他种类的文学造型,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能熟练掌握现代摄影、影视技术等广告制作手段;能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正确的施工(制作)方案,并根据这些方案能准确计算出各种广告的制作成本;英语能通过广东省二级考试并基本掌握广告专业用英语。

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能有效地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种广告设计方案;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有较强的群体适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知识结构的划分

在处理高职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内容时,有一对矛盾是必须认真探讨的,那就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必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学生不能培养成通才;作为高等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本专业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着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有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

共同基础。基础理论表达的是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它是专业理论的基础,覆盖面更广。因而,这两类知识支持着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

三种类型知识的性质决定着它们的稳定性。它们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一专业技术。实践证明,越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在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等大都是指技术知识。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是最突出的实例。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例如当相对论、量子力学出现后,古典力学当然是“老化”了,但是,当前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的力学计算仍然是依靠古典力学来做的。专业理论的稳定性处于二者之间,例如广告设计课内容框架的变化是较缓慢的,但由于设计学的进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设计方法上产生了许多变化。

高职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高职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没有必要在过分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专业理论课要占35%,专业技术课占25%,基础理论课占15%,其理由可归纳为: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x,-j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四、能力模块划分和课程设置

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以社会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具体的思路是:广告行业的各种职业岗位或技术分工进行能力的分析,以确定与专业培训目标相对应的“应知”和“应会”;根据这些“应知”和“应会”来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若干能力要素;将各种能力分解整合成能力模块,来确定课程的设置。

1.职业道德及社会能力。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敬业、乐业精神;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应课程有政治理论、德育、英语、公文写作、体育、广告法规。

2.基本造型和设计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现代平面造型、色彩装饰效果及立体空间构成的三大设计基础,并通过纯形式语言过渡到专业设计语汇的把握,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去。对应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3.文字造型与运用能力。要求掌握中英文的标准字、变体字,以及按设计属性进行不同风格的字体造型,能进行各种文字的组合与单项创意设计,并按工艺要求进行制作。对应课程有文字造型。

4.印刷广告制作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开度页码编排法、印刷广告设计成本计算方法。对应课程是印刷广告。

5.影像技术造型能力。要求了解摄影、摄像的各种技巧,能独立完成作品创意及拍摄,并具有一定的后期加工制作能力。

6.广告材料选用及传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要求熟悉路牌广告、灯箱广告、霓虹灯广告等传统广告媒体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了解各种广告材料的性能。对应课程是广告媒体、路牌广告制作、灯箱广告制作。

7.电脑制作能力。要求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排版、文字编辑、图形创意等制作程序,熟悉平面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操作。对应课程是电脑设计。

8.广告设计能力。要求对广告诸要素具有较全面的综合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广告方案、标识、广告主题、广告制作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系列广告筹划、设计、制作能力。对应课程是广告概论和广告设计。

9.策划与设计能力。掌握策划与设计原理和方法,采用中外优秀设计方案有辨析能力,能独立完成各种基础设计、应用设计及对企业策划执行计划的监督与指导。对应课程是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