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二、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三、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篇2
【?P键词】信用;产业链; 金融服务
【Keywords】credit; industry chain; finan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67-02
1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内涵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控制信用风险为导向,向客户开展“统一授信”为业务基础,提升信用管理效率,合理配置授信额度,积极延伸信用空间,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融资渠道,并促进产业链实体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及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图1)。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1.1 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对成员单位的信用评级和总量授信进行统一标准的科学评估,并通过调研产业链交易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合理分析集团成员单位在产业链交易中的地位,解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共建和共享,并根据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适宜的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质量。
1.2 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合理分配该成员单位在产业链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
1.3 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将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向上下游企业扩展和延伸,使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授信额度进行融资。
2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特点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具有如下特征(见图2)。
2.1 以信用风险控制为核心,信用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由于授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防控信用风险,成为财务公司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最根本的管控核心,并统筹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固有的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关联性,以加强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基础具体工作流程为抓手,确保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高效、有序、稳健经营。
2.2 坚持统一授信管理机制,信用等级与授信总量联动变化
结合授信评级的基本规则,财务公司定期对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定,统一测算其信用等级及授信控制总量,并依据评价主体经营情况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其授信额度和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即通过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来实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活动动态管理目标。
2.3 扁平化的刚性管理标准,提升信用管理工作效率
建立刚性的授信评价管理标准,客户经理岗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逐个进行扁平化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次性总体把控授信总量。生产型客户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相结合,基建类客户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量化分析相结合,从而保证评级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2.4 结合风险评估成果,合理配置各项业务的授信额度
通过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根据评估出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及产业链中的地位,合理分配自营贷款、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的全部本外币信用额度的最高限额。
2.5 借助财务公司信用,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
空间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同业授信额度。以此为基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使集团成员单位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将持有的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通过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空间,实现了借用财务公司信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式融资。
2.6 丰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
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不仅对集团整合产业资源、推动集团战略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财务公司拓展经营范围、延长服务链条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财务公司要重点研究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从而加强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产业链中客户以及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需求。
3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效果
3.1 创新融资产品占比逐渐扩大,提高集团整体收益
通过建立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财务公司创新开展循环贷款、银团贷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联合贷款、票??保贴、票据互认等融资方式,加强产业链客户的资金运转能力,促进财务公司收入的多元化[1]。以本人所在的集团财务公司为例,2014年至2016年,创新融资产品在总体融资服务业务中占比逐渐扩大。在规模上,2014年创新产品占总体信贷投放量的2.21%,2015年占4.25%,2016年占4.96%。在服务客户上,2014年,创新产品服务客户占总体的13%,2015年占19%,2016年占32%。创新业务中以电票承兑尤为突出,2014年,仅为3家客户办理业承兑额度就计1.59亿元,随着集团发展,基建企业增多,至2016年,年内为12家客户办理承兑业务,金额总计12.27亿元。
3.2 为企业节约综合财务成本,降低集团整体融资
成本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大融资产品规模,同时为成员单位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的融资服务,切实节省了融资成本。以银团贷款为例,京能财务依托集团,以自身信用为基石撬动外部银行融资;票据承兑可推迟实际付款日期,从而节省出推迟期限内的贷款融资成本;银团贷款方面,可通过组成银团,与多家商业银行一同谈判沟通,为成员单位取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篇4
在经济持续低迷、行业生产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起重汇靠什么迎来了这么多行业同人的关注?起重汇创始人杨书彦介绍说,起重汇既是典型的“互联网+”项目,同时又融合了传统行业的连锁经营思路,可以说是行业工业信息化与传统企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者、领跑者。
“起重汇展厅从装修到招商、企业入驻仅仅用了40天时间,创造了互联网公司的又一个神话。非常感谢行业企业的支持!”杨书彦激动地说。
唤醒意识,推动行业营销模式变革
1998年3月,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杨书彦利用工作之余,创办了长垣县第一个互联网网站――中原供求在线。那时侯,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河南全省的网站也是屈指可数。
“中原供求在线应该是我国第一个分类信息网站。当时还是拨号上网,打开个网页都需要半支烟的工夫。”杨书彦这样形容当时的互联网络。
1999年8月,因为工作关系,他看到起重行业在长垣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仿佛嗅到一丝商机的杨书彦果断关掉了供求网站,开通了河南起重设备销售网。
杨书彦说,他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行业网站,为行业的企业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但是,网站上线没多久,便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那时侯,企业没有电脑,就是厂里打印个文件都需要跑到镇里的打字复印店,更别谈上网了。杨书彦清晰地记得网站的第一个客户就是长垣县魏庄镇的豫新起重机厂,当时,就是这2000块钱一年的服务费,让他看到互联网的前景和希望。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长垣起重的独特销售模式和行业从业人员的电子商务意识淡薄,让网站的日子举步维艰。企业不埋单,业务经理也不买账,连续好几年网站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杨书彦省吃俭用,靠微薄的工资和稿费支撑着网站的运营。
“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在杨书彦开始质疑自己方向的时侯,从2002年春节过后,他发现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开始多了起来,全国各地通过网站询价购买起重机的采购商络绎不绝。
“那两年,我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都是买起重机或买配件的。既然企业不相信网络,我就自己做销售。”杨书彦说,也就是那两年,他通过网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说,他自己就是电子商务的受益者,深知网络的力量。但一枝独放不是春,在杨书彦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帮助更多的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实现电子商务。
2002年,他把网站改版更名为中国起重机械网。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他知道,靠自己一个网站站长,做一个行业平台力量太弱,也很难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
必须筹集资金团队运营才有出路。
2008年3月,他带着自己多年的梦想和辛苦挣来的运营资金,来到了省会郑州,注册公司、组建团队,开始了新的创业。
2011年10月,中国起重机械网起重汇工厂店项目在郑州悄然成立,公司组织精干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深入调研,周密规划,很快拿出了一个发展规划。“起重汇作为起重行业首家O2O项目,定位一定要准确到位。”杨书彦说。
2014年新年伊始,由中国起重机械网联合河南省兴垣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新乡市风帆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等长垣整机及配件生产企业打造的行业首家连锁品牌“起重汇工厂店”在中国起重机械名城长垣诞生。
作为行业首家连锁品牌,起重汇工厂旨在通过连锁经营这一成熟的商业运作方式,编织全国最大的起重机销售网络和一站式批发采购平台。同时,为加盟合作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电子商务、供应链、仓储、配送、售后、数据、营销、金融等为服务内容的云服务平台。
十几年来,杨书彦和他的团队立足长垣起重产业集聚区,用汗水和泪水把“电子商务一定会影响和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的理念一点点植入到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的脑海里,硬是把这个对互联网依懒程度低、企业传统观念沉旧的行业“啃”出了一个口子。
十年磨一剑,梅花香自苦寒来。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行业从业人员意识的提升,中国起重机械网的发展也从2010年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中国起重机械网已成为起重行业最大的网络媒体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行业唯一的连续6年进入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百强网站参评单位。
2014年4月3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上,中国起重机械网荣获了“中国行业电子商务最具发展价值奖”。
创新模式,引领行业结构改革
起重汇历时两年对行业价值重构带来行业之变,犹如搅动一池春水,给这个处于转型阵痛的传统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杨书彦说,起重汇的模式并不复杂,作为行业首家O2O品牌,起重汇谋求全产业链的整合与运营,起重汇提供品牌输出、平台推广、订单推送转接等服务,而遍布全国的工厂店则提品展示、产品配送、安装维修等一站式服务。起重汇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制造业服务平台。
对于全国合作的起重汇工厂店而言,在原来经营基础上增加了订单渠道,减少了订单流程,提升了业务效率,却没有增加成本,所以一推出就受到很多供应商和业务经理的青睐。
起重汇推出统一采购、统一门店形象、统一供货、统一配送等服务。在目前整体行业低迷的情况下,起重汇借助“互联网+”战略,用创新推动着行业深层次营销与变革。
对行业接触越深入,我们也就越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杨书彦说:“行业电商一定要围绕行业的核心需求做‘加法’,真正把你的客户服务好、照顾好,你的价值取决于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
在起重汇的展厅里,挂满了全国各地企业和业务经理送的锦旗和牌匾,起重汇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天通过起重汇平台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境外的采购信息,他们处理后分发给距采购商最近的工厂店负责洽谈。由于采购商对平台的信任,订单成交率很高,很多客户通过起重汇受益了,最多的一个订单是1000多万元。谈到起重汇的效果,工作人员非常兴奋。
“起重汇工厂店这个项目,从项目调研到商标注册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及系统平台开发,我们历时两年多的时间。从目前的招商情况上来看,进展非常顺利。”杨书彦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起重行业最大的销售平台,做起重行业的京东、国美,起重行业的家乐福、沃尔玛。”
篇5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09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逐渐向着现代化、节约型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已经成为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战略核心,将农业技术尽快运用到农业体系建设中,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有效应用的最有效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跨越多级行政单位、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民合作社大多还是沿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主导从中央、各级县(市)到乡(镇)的农业推广体系,其更多的是侧重行政区域的直接管理和各功能单位的专业设置,而行政单位的行政干预和功能单位的各自为政都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互分割,真正落实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责任不明确,推广管理机构人事分离。
1.2 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相重叠
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技术对口和专业对口,明确要求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一定要具体到田间地头,明确到每一个村民,强调管理机构必须有明确的职能。当前,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繁多的农业扶植项目,需要开展农业救助、行政干预、农资创收、技术推广等4类职能。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模糊,同一部门机构承担着多重职能,而且不同职能机构的职能相互交叉,导致农村基层推广机构的职能重叠,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
1.3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不灵活
我国农村土地跨越多种地质地貌,而多变的自然气候条件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挑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照采用单一片面的推广方法,很多推广方法可能在一个种植带奏效,但是在其他的种植带不奏效,不能做到有效的实践推广。而长期形成的“行政指挥+田间指导”的行政推广方法僵化,缺乏有效创新,不能迎合不断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在深入了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后,需要侧重加强推广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推广保障机制,广泛培养技术带头人。
2.1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应改变单纯的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将农业技术推广真正回归到农村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推广上,而政府应该定位于技术主导,做好推广对接和后勤保障工作,从而打造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以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结合农业科研机构、各级农业技术员、农村技术骨干以及涉农企业广泛参加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推广机构应该承担着当地农村农业技术普查、农业创新技术引进、实验,农田病虫害防治及灾情监测、防控,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农资产品投入使用监测等具体工作。最终能够实现政府出台农业推广技术,职能部门制定服务标准,农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和积极反馈,从而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
2.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需要政府根据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把握新型农业推广的市场方向,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前进方向,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广泛地推进市场法制政策体系建设,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操作指导。在资金支持方面,农村技术推广保障应该积极开拓技术推广经费渠道,国家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而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科研机构、专业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攻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3 广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
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完善,农村配套工程大多已经落实规划,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未能做到完善落实,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懂农业技术推广的带头人,缺乏切实可行的示范带动,使得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在田间地头落实完善,农村各级行政单位、农民合作社应该积极开展农业推广技术兴趣小组,培养优秀的农民带头人,规范发展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倡导由农民组建、农民管理和农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政府各主管部门和农民合作社应该培养先进典型,发挥技术带头人的典型示范作用。
3 结语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各职能单位、农民合作社一定要深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加强开展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洪秋,安载学,方淑琴,张琳,王秀飞,张维东,刘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
[2] 郭洁,胡宝贵.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5,(32).
篇6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框架已经建成,2013年一季度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同比增长33.2%,比全省投资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一季度河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更加突出。从工业方面看,全省一季度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比重占58.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31.2%,连续四年保持了25%以上的高速增长。从投资方面看,一季度,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8.9%,180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8.9%,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甚至部分集聚区发展较落后,据省商务厅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全省46个集聚区新引进省外项目为零,18个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为零。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伴随着集聚区内日益增加的企业数量、急剧扩张的规模,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1)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不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拉大产业集聚区发展框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改善投资环境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区外企业不愿进驻。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产业集聚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物流市场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2)公共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不强。在融资服务方面,由于产业集聚区企业大多处于县域,金融机构未能与企业通畅对接,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十分有限,造成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成本较高。据相关调查产业集聚区投资资金来源79%都是自筹资金,国内贷款仅占13.8%。(3)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集聚区内缺少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物流配送等基本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给集聚区内的企业造成许多不便,这也造成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降低,产业集聚效应弱化。另外,营销、广告宣传等服务发展不足,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平台作用不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滞后,有些虽已建成但没有正常运转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功能。
三、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
(1)创建地方政府服务环境体系。作为产业集聚区的总指挥,政府应为集聚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投入资金、划拨土地、建立基础设施、给予税收优惠等,降低集易成本,通过稳定的经济、政策环境给予集群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政府应为集聚区发展急需的人才放宽各种限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看,多数产业集聚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还比较低。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政府应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集中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并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引导集聚区内企业之间加强联合与合作,也是解决集聚区所需服务的重要途径。在财政优惠方面,河南省目前已对产业集聚区实施“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5年,各产业集聚区按现行财政体制上缴省财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0年和2011年省财政共返还资金18.5亿元。(2)建设完善的投资融资服务体系。第一,扩充融资平台资本实力。政府财政支持不力、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区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必须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优化金融支持环境等方面,多方面开拓金融渠道。政府应整合产业集聚区土地、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各种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注入投融资公司。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提高资本规模,增强融资能力。如泌阳县产业集聚区将土地出让收益主要投到产业集聚区建设,县财政累计投入4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探索“BT”模式,融资1.3亿元开发建设梁河生态工程项目。引进民间资金,成立了产业集聚区职工服务中心。第二,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股份制合作的方式成立集聚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高企业信贷担保能力,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银行加大对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力度,有条件的集聚区可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织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如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将城司、银河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整合,把5.6亿元的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和2.9亿元的货币资产注入,组建了注册资本8.5亿元的投资集团,累计融资13.8亿元,为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3)健全完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第一,建立知识性中介平台。知识性中介机构是产业集聚区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促进各主体之间合作的机构。这些合作机构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费用,促使产、学、研互动,使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同时,这些合作机构也承担着与外部交流合作的任务。河南省其他产业集聚区应以郑州高新区为标本,建立完善知识性中介平台。郑州高新区科研人员约占园区总人数的40%,定期组织产学研对接大会,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园区90%的工业企业均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80%以上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第二,建立对外交流平台。加强集聚区企业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集聚区的外向型程度,使集聚区内的企业逐步进入更大范围的价值链,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集聚区的竞争力。如安阳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展览交易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和招商引资中心、投融资服务平台、企业担保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7个,通过信息及远程培训中心、网上办事大厅、一站式并联审批系统、集聚区门户网站、协同办公系统以及政务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实现园区数字化办公,为集聚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服务的环境。第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区要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类似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的公共服务平台,为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以产业为依托,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如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多项中介服务如办证、财税、工程物业等;建立了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成立覆盖全县的招工经纪人队伍,定期用工信息和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搭建招工服务平台;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的培训中心,将各部门培训资源整合,组建省皮革质检中心和中原皮革皮具交易网,建立皮革皮具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聚区的快速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占仓,陈群胜,沈辉,闫国平,高现林.杨迅周河南省安濮鹤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3(3)
[2]邢岩峰.洛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浅析[J].经济管理者.2013(8)
[3]刘战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优化评价[J].经济研究导报.2013(6)
篇7
一、ERP系统运行维护的定义
ERP系统运行维护(简称运维)是指围绕系统技术层面的可靠性保证与改善、运营层面的规范操作和有效控制以及管理层面的持续改进提升等的一系列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1.运维组织构架
齐轨道装备公司ERP系统运维按照纵向和横向进行划分。纵向可分为四级,具体如下。
一级运维,是由实施项目期间的各单位关键用户组成一级运维团队负责。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处理本单位最终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二级运维,是由各管理部门关键用户组成二级运维团队负责。二级运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一级和二级运维的双重身份,承担着公司80%业务问题的处理。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各车间、分厂的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协调处理一级运维上报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三级运维,是由公司ERP内部顾问组成的三级运维团队负责,主要负责系统配置、权限审批、业务流程、系统监控和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会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运行过程中二级运维上报的技术问题和业务问题。
四级运维,是外部技术运维团队(包括:项目实施顾问、系统软件供应商)完成,主要处理三级运维中无法完成的技术工作。
横向运维为多部门协同运维团队组成,主要由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单位主管领组成,负责:审批ERP运维工作方案;ERP制度和流程变更的决策;组织召开公司级案例分析会议,协调成员单位开展运维工作;审批ERP系统检查和监控的考核与评价。运维组织结构构架如图1所示。
2.ERP运维工作流程
系统在运用过程中,最终用户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问题的分类及运维组织架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操作管理,配置管理、流程及数据管理、ABAP开发管理和ERP系统技术管理等方面,通过运维工作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维效率。运维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技术支持
通过ABAP技术开发手段对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汇总。齐轨道装备公司分别开发了物料凭证冲销跟踪表、物料质检状态跟踪表、合同履行跟踪表、生产订单监控表、用户登录执行监控、物料主数据维护平台和超定额领料统计分析。
4.建立规范制度
对已经建立了标准的工作流程,必须加以制度的规范和巩固,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落实到部门,进而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项工作任务中,只有层层落实制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规范,办事有流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品,也是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举措。
ERP系统运维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保证运维团队和用户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才能使 ERP系统运维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5.建立检查考核指标
齐轨道装备公司制定了 ERP系统运维考核相关指标,按照工作业务流和运维管理两大类进行。
(1)运维业务类:订单执行周期、物料凭证冲销率、物料主数据维护和采购物料报检周期。
①生产订单初步按照 30天为周期进行考核,从下达订单到订单关闭在 30天内完成,根据制定和更新物料的期量标准进行调整。
②物料凭证冲销率按照 0.5%,冲销凭证总数量 /操作总凭证数量=反冲率(月操作总量平均在4万笔)。
③物料采购入库后,报检周期以 7天为标准,超出 7天的物料,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④物料维护业务数据按照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进行维护时间的限定,对于超过 4天没有完成的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2)运维管理类:用户登录监控、系统安全和系统备份。
①用户登录执行监控,对超过 3个月没有登录的用户进行调查,提示是否给予注销用户。
②系统安全防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保证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③系统备份,对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操作,目前按照每天进行备份一次。
6.运行状态公布
(1)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
ERP办公室按照每月系统监控的的数据,对超出考核指标的的数据进行汇总,公司领导出席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主要是为各上线单位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对 ERP系统的运行和各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对本月的系统运行进行评价。
(2)月份运行通报。
根据月份监控数据及月度运行分析会的要求下达月份运行通报。一能提高警示作用,二是看清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
三、提升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取得的成效
1.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制定出的生产作业计划,检查各零部件投入和产出的时间、产品、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的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从下达生产订单创建到关闭,建立了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期量标准是满足运维考核指标的关键。结合系统 MRP运算结果,对投入进度控制、产出进度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等方面加大控制力度,从而使生产进度控制管理得到有效提升。主要提升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改善了以往加工时间估计不准确的不利因素;第二,随时可以调整因随机因素造成的实际偏差;最后,工序进度得到有力保证。
2.在制品占用控制
在制品占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有效地控制在制品的占用量,不仅对实现生产作业计划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减少在制品的积压,节约流动资金,提高经济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维体系的构建,在库存在制品占用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技术层面,各生产单位在系统内根据 ABAP开发的库存盘点表,可以监控当前或过去某一时点的库存状态,资金占用情况,对库存物料按照二八原则进行划分,对物料数量较少而价值量较大的和物料数量较多而资金占用量较少的物料进行划分,加强控制在产品库存资金,可以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周转率。第二,管理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简单地查询到目前的库存状态,对管理提升做好了铺垫,可以下达量化的指标进行更加合理的控制在制品的数量和金额。
3.生产调度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给生产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调度跟踪平台,可以通过 ABAP技术开发的报表对生产进度及在制品状态进行及时跟踪,使得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供应情况和实际生产状态得到有效提高。
4.统一“三流”
三流代表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通过运维管理提高了生产单位的操作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在 “三流 ”统一的情况下才能促进生产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提升。
篇8
关键词:电子支付电子商务产业链对接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开展电子商务有三个重要环节:商情沟通、电子支付和商品配送。显然,电子支付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从技术上看,它涉及到用户与银行等金融部门的交互和接口;从交易上看,它连接着支付方、收款方、银行以及电子支付服务商等众多电子商务主体。如何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的电子支付,是保证整个电子商务产业链深度对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典型的块状经济特征,东南沿海属于较为发达地区,北部和中部属于快速发展地区,西部则相对落后。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2007 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突破17000亿元。未来3年,仍是我国电子商务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和爆发的时期,我国电子商务投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一方面,2007年国家“十一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政府推动电子商务的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成效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B2B 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12500亿元,比2006年增长25.5%。
二、电子支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涉足电子支付的时间上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是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我们国家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发展相当缓慢。从用户的角度看,对电子商务还存在较大的恐慌,而这种恐慌也主要集中在对电子支付安全性的忧虑。另外,那些真正参与电子商务的用户,采用电子支付的比例也还是比较低的,这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电子支付的普及构成一种阻碍。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支付尚没有大范围的开展起来,与目前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1)电子支付领域的立法相当的匮乏。从目前来看,法律层面上,只有一个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同样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在规章层面上,为配合《电子签名法》的实施,规范电子认证机构服务,信产部出台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另外,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虽然可以说是直接针对电子支付出台的规定,但是,一方面,尚处于征集意见阶段,另一方面,它的法律约束力或适用范围还有待明确。除此之外,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尤其电子支付上的立法还有很大面积的空白地带。
(2)电子支付增值服务商法律地位不明确,门槛有待细化和提高。电子支付,由银行为主的电子支付服务商以及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商为主的电子支付增值服务商组成。由于电子支付涉及到资金安全以及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只有经过专门授权的银行机构才能从事电子支付服务。但由于相关立法还比较滞后,目前并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现在电子支付增值服务商的法律地位确实不明确,它似乎是银行的人,又是银行的客户,身份比较混乱,在安全与注册资金方面没有明确规定。
(3)传统消费习惯有待改变。目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电子支付,而制约电子支付普及的则是消费者对电子支付安全性的误解以及旧有的消费习惯。电子支付打破了传统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物,并且多出一个虚拟银行,虚拟空间,这种虚拟性让很多人适应不过来。其实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很高,银行支付网关完全能够保证密码和用户信息的安全。到目前为止,大量的账号、密码丢失都是用户自己不够谨慎,比如在网吧等公众场合使用电子支付或在使用时被人偷看到,等等。
三、通过安全的电子支付完成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商业信息、业务流程、物流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的整合构成的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安全的电子支付能够打破传统的资金流交换模式,使货币由有形流动变为无形信用信息在网上流通,对保证电子商务的最终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摸索出适合国情的、确保买卖方之间信用行为的电子支付平台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模式将是打通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链深度对接的关键,也是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适时的电子支付手段相配合,电子商务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商务”,只能是电子商情、电子合同,而无法网上成交。针对目前电子支付的现状,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以战略性眼光确定技术标准,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逐年高速攀升、电子商务应用呼声持续高涨的形势之下,国际化的电子支付统一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并加强和国际金融业的广泛合作,推动网上银行结算体系的规范化、国际化。
(2)完善电子支付法律环境。“网上支付到底安全不安全”、“现有的法律能否保护网上支付一系列的环节和各方的利益”,关于电子支付法律环境建设的问题一直为众人所关注。应当及早立法,确定网上银行的资格认定,规定网上交易的权利和义务,并严厉打击黑客犯罪行为,将网上电子支付纳入到一个安全的、可预测的法律框架之内。
(3)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在我国,支付安全技术已日趋成熟,而支付服务之所以发展相对缓慢,关键在于支付信用问题。相关各方应携起手来,加强自律,依法经营,不断创新,提高行业信誉,改进服务质量,共同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将持续改善支付服务的方式与质量、安全运行、谨慎运营、客户至上作为基本原则。同时为了确保用户和商户资金的安全,维护电子支付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防范支付风险由政府牵头,各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响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终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贸易活动的基本形态。目前,国内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正以100%的速度在成长。随着电子支付平台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和国家对诚信环境建设与引导,中国这个巨大的互联网和通信市场将会改写未来的电子商务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冰.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
篇9
关键词:循环型服务业;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2013年国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首次超过工业,且呈快速上升态势。湖南省近几年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2.21%,为11417.83亿元;省会长沙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2014年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1.71%,为3261.09亿元。2014年湖南省政府在《湖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战略区位优势,统筹规划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经济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然而,湖南产业发展短板在于服务业,在于开放经济发展不足,必须审时度势,发展循环型服务业,评价体系是动力支撑,所以构建湖南省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就成为一种发展手段和工具,助推现代服务业走出湖南特色。
一、循环型服务业评价指标构建意义
1.有助于客观评价省域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
借助于服务业循环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会动态性帮助大家理解和把握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真切感知、客观成效和发展水平,以及出现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我省各级政府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发展循环服务业提供决策参考。
2.有益于省内地区之间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
根据湖南省区位优势,通过比较省内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情况,查找省域各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剖析存在内部原因,适时制定应对办法,让不利发展形势进一步改观,促使循环服务业平衡发展。
3.引导政府政策制定和调整
评价是动力,也是一种手段和工具。通过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经济指标评价分析结果,将第三产业发展绩效作为政府考核重要标准,亦可真实反映政策经济效用,将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水平量化处理,充分将指标反映实效反馈给省域各个政府主管机构,有助于他们摸清政策实效和不足之处,进而动态调整和改进。
4.有助于社会聚焦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的关注
通过对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客观评价,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人将目光倾注到循环型服务业发展上来,加深和增进人们对循环型经济了解和认识,扩大社会基础,营造更好环境。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实效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循环型经济发展内涵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内在规律和实质,反映本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特点,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的反应社会经济、服务业发展、环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维度,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可靠性。
2.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循环型服务业相互作用和产业发展内在要求,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工程,可以分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进而牵扯到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层次高、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设计指标体系要进行通盘考量,全面把握,对循环利用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实现产业发展整体效益。
3.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时限内,评价指标有一定稳定性,有助于比较和分析器发展过程,然而产业循环利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要求考虑动态发展特点,设计上要综合反映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利于管理和调整。
4.区域性和可比性原则
湖南地处中部,具有“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由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服务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差异,设计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区域实际情况,同时具有可比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力求共同性和注重差异性。
三、循环型服务业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1.循环型服务业规划设计上评价思路
规划上进行评价,评价区域内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总结好的发展经验,分析其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带动产业,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针对其劣势提出可行性建议及解决方法,为确定重点发展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内容打好基础。综合评价主要基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关系和经济效益。充分借鉴国内外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评r核心指标,构建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评价指标体系。
2.软实力和硬实力方面评价指标构建举措
软实力方面评价主要是基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潜力条件、资源要素条件和社会服务条件,软实力方面主要是看区位优势发挥度量,经济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尤其是是湖南外向经济发展依赖度和投资额,市场主要是规模和容量,引用外资水平、科技、教育和人力素质等等;硬实力主要是发展循环业的基础设施和运行条件。
3.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循环发展角度
一般来说,服务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四个维度:经济系统、废弃排放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立足循环经济不是本着循环才循环,而是先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即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在此基础上才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水平,对经济效益考核是必然的;服务业是吸收劳动力大军高附加值产业,也将会影响国民经济和就业水平。
4.着力构建好循环业评价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防火墙”,需要危机意识加强,贯彻落实上坚持一个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效益最大化,全面实施循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等,倾力建成有益于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系统,加强法律法规、税收、重点工程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发挥制度上的合力推进湖南循环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内部子系统构建基本是经济社会指标,核心指标来自于资源和环境,将量化为主思想植入规划设计阶段;针对外联指标子系统构建基础是产业贡献价值,核心指标必须以产业关联性和市场准入程度,将定性分析植入到规划设计上,构建360式的全方位循环型的内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中霞,任杰.河南省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J].河南科技,2011(9).
[2]田炯,王翠然.规划环评中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沿江开发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9).
[3]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1).
篇10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 有效实现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19-02
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仍较为滞后,总量偏低,结构不优,层次较低,较为分散。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迫切任务,应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造提升农村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包含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体系在内的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紧密联系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农村产业体系完善、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与就业等发展目标,有效实现与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转方式、调结构既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一项重头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尤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村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质量低、专业化程度低、新兴服务发展不足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应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指针和方向,高目标、高起点、高定位,针对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要求以及农村服务业发展不足、质量和水平不高等实际,围绕大力发展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客观需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加强引导,强化扶持,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在对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科技推广与咨询、金融信贷、劳动力培训、网络信息、物流配送、商务中介、产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检测、科技与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及经营管理科学决策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发展激发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优化生产经营结构,进而促进产业水平整体提高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有机结合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农村三次产业及其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三产业是顺应第一、二产业发展要求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后者发展量态和质态的提升而不断提升,并在提升中促进后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产物,尤其是当第一、二产业发展到其产业结构和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需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发展来支撑时,会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并进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最具发展空间和潜力的部门;反过来,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又会大大促进农村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工会日趋细化,协作会日趋强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会更加紧密,农村产业体系会日趋健全和完善。从当前我国实际来看,农村一、二产业有了充分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及不断深化和发展,使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强,关联度还不高,农村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不仅发展规模小、比较分散,而且仍以交通、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尤其传统生活服务业为主,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业发展不足,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不利于农村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此,加快发展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为农业整体产业体系提供支撑,促进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三、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既是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以及实现“十二五”新型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推进农村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调整城镇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优化城镇资源配置,提高城镇产业水平,避免城镇的农村化和有城无市。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发展以生产、生活服务为内容的农村现代服务业,以提升城乡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活跃城镇经济;另一方面,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布局、规划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路子。通过打造综合服务园区、鼓励大型企业介入、增设服务网点等形式,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覆盖,打造优质品牌,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有规模、高水平的服务网络,既可以为农民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有效服务,也可以为城镇企业生产经营及居民生活提供有效服务,既实现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化、集聚化、规模化,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拓展了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其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是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然趋势,就是要实现城镇产业、企业、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服务等向农村的延伸和扩散,这既可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契机和机遇。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即是二元经济背景下农村城市化程度不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完善和强化政策措施,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大力开拓发展领域,充分挖掘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服务内容,大胆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培育服务热点,通过现代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业务延伸,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此带动和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强化服务,为城镇现代服务业向农村渗透和延伸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与此同时,由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主办领办的基本医疗、人口计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信息中介、代办代收等公共服务也要加快向农村基层延伸,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同时,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
近些年来,我国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把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民生方面与城镇居民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旨在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有效服务,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更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把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满足农村现代化生产对服务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技术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高质量的生产资料等;第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要,解决农民食衣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单一、同质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三,满足农民对农村市场公共服务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教育、医疗、卫生、母婴护理、运动健身等公共产品,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促进民生改善。
六、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农民增收和就业有机结合
从产业特性上来讲,服务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容纳能力较高,对资本、技术、高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门槛要求较低,即使现代服务业资本化、科技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产业特点。所以,在传统服务业严重滞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既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高端人才等相对不足的实际,也能够着眼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展,从而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因此,农民收入提高和就业率增加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目的之一。背离农村现实需求,把农村现代服务业片面地理解为就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是管理层面当前认知的误区,应看到农村现代需求基础上具有新业态、新内容、新形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和空间。一方面,在提升现代服务科技内涵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餐饮、商业、运输、家政、旅游等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和新兴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另一方面,推动新兴服务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培育个性和特色,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1] 胡胜兰.湖北农村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8)
[2] 发展改革委就《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答问.国际商报,2013(1)
[3] 单永贵.新时期农村服务业发展探析.宏观经济管理,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