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证券行业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证券行业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证券行业的看法

篇1

关键词:滨海新区;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调查研究

一、 滨海新区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需求与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 调查研究的背景

证券经纪人是指在证券交易中专门接受客户委托、帮助客户买卖证券并从中收取佣金,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专业证券分析、投资组合设计、证券买卖服务的人员。目前我国证券业高速发展,对证券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证券经纪人的能力素质却参差不齐,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股市技术走势、图表分析等方面都不精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具备应有的防范和处置能力,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自律意识不强,违规行为比较普遍,大大降低了证券投资咨询的服务水平。

(二) 调查研究的目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天津建设成为与我国北方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应积极发展金融业,作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环渤海经济带的建设重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带动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证券业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证券业的发展成熟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证券行业的发展与竞争,就是人才的发展与竞争,要求必须具备一批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证券行业人才,提供全面有效的分析、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证券行业人才,如何和企业搭建证券经纪人培养体系,为滨海新区证券业的发展铺路,正是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 证券公司调查概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为了确定滨海新区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缺口;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题为《滨海新区证券行业对经纪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部分内容:

1. 被调查人相关情况:包括证券公司营业部名称、被调查人职务及该营业部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状况。本内容设计的目的,是明确被调查人所在岗位不同,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及校企合作的看法也不同,为了更具代表性,每个证券营业部根据职务不同发放3份。

2. 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品质及能力的要求:设计目的是了解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最看重的品质和能力是什么,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无涉及这方面的培养。

3. 证券公司对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科目、知识能力及从业资格考试科目、顺序等内容的看法,目的从实践及就业角度检验我们开设的科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定、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等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以促进教学改革。

4. 证券公司录用的证券经纪人学历状况要求及证券公司是否存在证券经纪人流失现象和人才流失的原因。目的分析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人才流失原因,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

5. 调查证券公司是否愿意开展校企合作?是否愿意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及对目前学校培养金融人才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 调查过程和使用的方法

2013年6月1日至7月31日,我们向滨海新区的18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按照每家营业部发放3份调查问卷的标准,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共发放了54份问卷,其中对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第三大街证券营业部、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宏达街证券营业部、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新城西路证券营业部和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黄海路证券营业部四家营业部还进行了深入访谈。此次调查问卷共收回32份,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分类整理,2013年8月31日整个调查过程结束。

三、 对证券公司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滨海新区18家证券公司32名被调查人的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如下:

1.18家证券公司32名被调查人,所处证券公司营业部、岗位设置、职务名称等不同,有营销经理、客服、市场部经理、部门主管、理财经理、投资顾问、销售人员、客户经理等。但以上人员均属于证券从业人员,调查问卷反馈有效。

2.营业部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状况:97%的被调查者认为营业部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状况是紧缺的,只有一人认为目前营业部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刚好,占3%。这说明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的需求量严重不足,这是本研究课题的预期之一,此次调查证明了这次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3.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人最看重的品质:32名被调查者均选择了敬业精神、诚实信用、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同样很重要。这说明:证券公司录用人才看重品质,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个层面的教育均要把优秀品质的培养放在技能培养的前面。

篇2

一、我国证券税收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其政府都无例外地利用证券市场为人们提供筹资和投资场所,充分利用有价证券融资特点,集中社会资金,优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由于证券税法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等特性,大多数国家都注重利用税收手段对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行为进行调节,使证券市场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税收对证券业起着导向作用,因为税收开征与停征、税收减免、税率的升降对证券业风险性、投机性起着高与低、扩张与抑制的影响,可以增强股民的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

通过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法等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可以达到促进或抑制证券市场的目的。如果对公开上市公司股票的资本收益免税或减税,对公开上市证券投资的个人或企业所分得的股息、红利实行低税率,能起到鼓励个人或法人购买证券的作用。从证券发行角度来看,还本付息是在税前支付或在税后支付,对证券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还本付息是在税前支付,就可将它计入成本,在筹资成本(与银行贷款相比)相同情况下,企业就会大量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加证券供给。从证券转让角度来看,如果证券交易的税负较重,投资者宁可长期持有,减少转让频率,从而减少证券的供给。相反,证券的供给就会增加。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税收调节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

(1)我国把有价证券作为一种法定权益证书列入印花税的征税对象,用征收印花税来取代证券交易税。1990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在股价暴涨时,为适度调节炒股收益采取了向卖方征收6‰的税收。后来,参照香港的作法,借用我国印花税法的产权转移书据税目对股票交易双方各征3‰的印花税。1991年上海参照深圳经验,对股票交易课征了3‰的印花税。1992年国家税务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肯定了上述做法,从而建立了我国股票交易的税收制度。

印花税是以商业活动和产权、特许权的转移行为所立书据,以及使用、领受的凭证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可见,印花税是凭证税,用其代替证券交易环节的行为税,显然是不科学的;再有,我国利用印花税代替证券交易税,且对证券买卖双方都征收3‰的税,不利于国家利用税率作为经济杠杆,抑制不法分子投机行为,规范证券机制顺利运行。因此,我国应停征印花税,采纳国际通常做法,征收证券交易税。

(2)1994年国家宣布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现阶段在对个人股民的股票交易不纳税的情况下,用印花税来补充所得税的空白。免收股票交易所得税从宏观上看,有鼓励投资者参与股市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现行证券税制中对证券投资征收的税种只有证券投资所得税(主要是股息、红利征税)和印花税,且互不交叉,彼此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发挥调节资金流量和证券结构的作用。

(3)我国现行证券投资所得税法对企业所得仅规定了对企业债券所得利息征税,对各种国债、金融债券及重点企业债券免征利息所得税,并且允许企业将贷款利息列入成本,贷款与国家银行或储蓄于国家银行所取得的利息一直是免税的内容。对从事国库券交易所获得的增益及国库券交易行为也都没有纳入税收政策中,使税收在个人投资中缺乏有效的调节作用,对金融资产多样化也同样缺乏适当的引导。

(4)我国现行证券投资所得税主要体现在对股息、红利征税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征收33%的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实行源泉课征;对股息、红利的征税没有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衔接,出现重复征税。实际上,股东得到的股息、红利是企业税后纯利的分配,但按现行税法规定,股东在取得这部分收入的同时,还应再缴纳所得税,这显然是有悖税收公平原则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际上证券税制,我们发现各国一般通过征收证券交易税,证券交易所得税、证券投资所得税这几种手段来发挥税收对证券市场的调节作用。试分述之并提出针对上述我国有关问题的建议。

二、证券交易税

对证券交易行为征税,各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国家认为既然是交易,就应与一般商品流转一样课税;有的国家则从鼓励资本流动的角度出发免予课税。

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阿根廷、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征收证券交易税。在日本,有价证券交易税是由资本利得的形式转化来的,原来的出售股份所得金额的5.5‰降至3‰,可转移公司债券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的转让税收则从原来销售金额的2.6‰降至1.6‰;在韩国,对股票出售者按销售额的0.2%征收证券转让税;我国台湾从1987年开始开征了证券交易税,税率为6‰;新加坡、泰国等一些国家则对证券转让者征收印花税;在英国,对证券购买者征收1%的交易税;在德国,对交易双方征收0.8%的交易税;美国在证券市场形成初期,开征证券交易税,目前业已停征。

可见,证券市场发育初期,各国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征收交易税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很多国家的证券交易税都存在过较长时间,如美国、英国等,只是近几年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取消。目前发达国家多采用证券交易税名称(或证券转移税、证券周转税),很少征收证券印花税。而即使少数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再征收证券交易税,二者只居其一。

我国把有价证券作为一种法定权益证书列入印花税的征税对象,针对这种情形,有关专家建议改成“证券交易税”。取消或替代征收印花税,认为有利于证券市场公平竞争和合理监管。

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我国应停征印花税,开征证券交易税.凡是上市交易的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家债券,都应征税。各国开征证券交易税都是以证券交易额为基税,而税率一般比较低,如日本从0.1%到3%,比利时股票5.5%,债券1.4%。我国证券交易税的税率采用复合税率,即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规定不同的纳税比率,股票交易投机性大且收益也大,债券交易投机性小收益也较小,因而股票交易税率要高于债券交易税率,股票交易税税率可考虑定为2‰,债券税率为1‰。纳税人既可以是经批准从事有价证券出售业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也可以是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从事有价证券出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证券交易税由卖方交纳税,而证券承销商、证券经纪人、受让人负有代扣代交义务。

三、证券交易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因其收入的数量和在财政税收政策中的意义被誉为“税中之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最早是1799年在英国产生的。从各国所得税法的理论和实践看,应税所得可界定为:法人和自然人在特定时间具有合法来源性质的并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纯所得,从总体上可概括为经营所得、财产所得、劳动所得、投资所得、其他所得五类。财产所得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动产所得和动产所得,另一类是因财产包括各种动产和不动产的转让过程中所产生的溢余收益,这类所得通常称为资本利得。当股票转让时,转让值与持有值会发生差异,当转让收入大于持有成本时,便产生收益;反之,出现损失。从税收理论上讲,对收益征税属于所得税范畴。但它是否是一种盈利。如果征税,是征收“普通所得税”还是“资本利得税”?目前除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香港、南非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征收了证券交易所得税或资本利得税,但对其征税的具体规定又各有千秋。

有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在税收结构中没有单列资本利得税这一税种,而是把它看作是普通所得的一部分直接课征所得税。

有的国家在税法中作了明确规定,转让证券增益属于资本利得范畴,与普通所得税一样征收所得税或资本利得税,美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即如此。如美国规定将其与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一并列入资本利得课税,并依其持有期间长短分为长期资本利得(1年以上)和短期资本利得,在税率设计上,个人长期资本利得视同一般所得,税率为28%,短期资本利得为38.5%。此外,如果长期与短期资本损失大于资本增益时,其损失可全部冲抵一般所得,但减除额不得超过3000美元。日本对自然人取得的这部分资本利得采取两种缴税方式,纳税人可任选一种:一是在取得销售收入时按销售价缴纳1%的税收;二是按正常程序在提交纳税申报时按净资本利得缴纳26%的所得税,对居民公司分配的股息征收20%预提税。法国对个人因出售股票而取得的资本利得中超过28.1万法郎的部分征税,税率为16%,对公司则分短期(2年以内)、长期分别征42%和15%的资本利得税。

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在政策上不倾向于把资本利得和经营利润等同起来,而对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税收征免规定。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将逐步高。美国著名现代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60年代曾对近40个国家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负相关,而个人所得税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即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将相应下降,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比重将相应上升。从我国现实看,近几年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都保持了很高的增幅(年均递增5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源潜力巨大,我国目前已具备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份课题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面尚不足总人口的1%,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负亦不足1%,远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的收入会朝多样化、复杂化、多渠道的方式发展,可以将资本所得、超劳动报酬所得、股票交易收入纳入征收范围,以拓宽税基。

我国要不要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始终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

赞成说认为:(1)从税法理论上讲,居民和企业的这部分买卖价差收益应作为个人收入征收个人或企业所得税,凡是有收益就要征所得税;(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理所当然地要利用税收杠杆来缓解收入分配悬殊的矛盾,缩小市场机制可能带来的两极分化的消极作用。

反对说认为:(1)在证券市场发育初期,由于资本利得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风险,降低了居民投资信心,因而不宜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2)资本利得税的征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具体操作中的可行性,若盲目开征,不仅增加课税成本,而且还可能出现大量逃税现象,最终导致税收调节目标的失败。

我国目前没有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采取列举的方式,将个人应税所得分为11项,有关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问题,新个人所得税法在外延上大大扩展了原个人所得税法所定义的“存款、贷款及各种债券的利息收入及投资的股息、利息收入,它不仅包括因现金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而且还包括了个人因持有实物债权而取得的这类所得。为了适应我国股份制和证券业的发展,新个人所得税法增加了对”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房屋、机器设备、车船等所得“的财产转让所得的规定。这是一个进步。

笔者认为应完善企业证券交易所得税,试点征收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所得税原理,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宏观调控证券市场的能力。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对于公平收入分配,引导投资结构合理化,防止大户操纵证券市场均有积极功效。

现在我国试点开征对全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和十分合理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证券(股票)行为一直免征营业税,促进股市造就出的百万、千万富翁,其股票交易收益如果对所得税不征收,这种影响是负面的。从税源的角度看,个人证券交易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税源。美国证券行业吸引的资金约占全国资金三分之一,银行业占三分之二。如果将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发展来比较,可以看出证券交易行业的发展加速度更快。我国证券业资产总额中的个人资产,高的时候可能达到7500亿,少的时候也会在3800亿元。银行资产总额虽然更大,但总体经营效益不好,信贷资产形成呆帐过多。相比之下,证券交易的收入是现货交易,即时清洁,记录完整,电脑处理业务的自动化程度高,所得税计算和操作比较容易。

征收股民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的最大顾虑是影响市场的个人参与。个人股民的资金与银行的个人储蓄有直接联系,个人储蓄多,银行贷款增多,反之,个人股民入市的多了,银行储蓄就要下降,银行工商企业贷款就相应减少。从国家金融市场总额来看,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只是不同市场不同资金的转换。另外股票转让个人所得税,目前还是集中在小部分人身上的一种所得税,参与证券交易的“股民”不会超过1500万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到1.17%,对全国经济影响不大,不象银行个人储蓄那样大众化。

股票投资正日益成为个人证券投资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国股市尚不规范,多数上市公司利用股市赚钱的动机极为强烈。在投资回报方面,他们更热衷于送红股、股分拆细甚至配股,而不是实实在在地派发现金红利。投资者对现金股利这一投资回报的期待已逐渐转化成对新增股分走出填权效应的期望,这样投资者就可以通过抛出股票获利。可以说在我国,股息红利与股票转让收益相比,在多数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

从现阶段看,我国试点征收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是随着多年来大张旗鼓的税法宣传,税收知识的广泛普及,公司纳税意识已有很大提高,随着利息所得税的开征,公民对税收的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不至于排斥和抗拒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二是经过20年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税收征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稳步推行的税收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的科学征管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三是从1999年10月1日对居民身份实行终身号码不变制,以及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存款实名制,是科学地掌握纳税人收入来源,防止税收流失,提高征管效率的有效保障;四是我国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亦有利于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这个国际化税种的征收。

当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相对较低,征管手段还相对落后,但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个人所得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构建证券交易所得税时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对证券交易或转让的增益所得也是一种广义资本所得,对证券资本因买卖而发生的增值所得或资本利得,是由证券资本价格波动的结果,是一种不能预期的利得,其出发点是投资,如果滥加征税或税负过重,将导致对原有资本的剥夺,所以,国际通常采用低税率的资本利得税,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刚起步,急需国家扶持。因此,其税率要从低,并规定一定数额的免征额,我们可以考虑把其税率定为3%。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在税收政策上应把长期投资和“短线操作”区分开来,对其分别适应不同税率,以达到鼓励投资,制约投机行为的目的。

第二,由于证券资本的增值包含不可预期所得,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它是一种投资承担风险成功的报酬,所以对这种资本增益应给予较宽的优惠,规定适当的免税额或扣除额,可以参照我国目前开征特许权使用费征税的做法。对于买卖国家发行的公债所得可以按实际常规给予免税待遇。对于中长期证券交易所得给予税收优惠,如对卖出持有两年以上的证券所得可以减半或减少一定比例交纳所得税。应规定凡是年从事证券交易收益在3万元以下者免征。

第三,各国立法皆规定了纳税人在纳税后的一段时期内,如证券交易出现亏损,可以申请一定的税收抵免,返还部分税金。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采纳这一国际惯例,对于证券市场健康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四、完善证券投资所得税

综观各国所得税法,公司与自然人无不为独立的纳税主体,这样,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作为纳税人的公司其所得在依法征收公司所得税后,税后利润中的一部分以股息形式分配给股东时,股东是否还要纳税。

对此,各国所得税法实践中曾经有基于两种不同理论。

一种是“法人实存说”,该理论认为,法人是一个独立于它的股东而实际存在的经济实体。对法人的所得,向法人征税,对股东的所得,向股东征税,是两个不同纳税人的事情,并不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日本在1950年以前,法国在1965年以前,就是持这种理论,它们对法人和股东分别征收所得税。

另一种是“法人虚构说”,该理论认为,法人不过是一种法律上的虚构物,它仅为股东所得提供渠道。如果对法人的所得征税,那么,就应该完全排除对股东的股息所得征税,否则,就属重复征税,违反公平税负原则。美国在1935年以前就是持这种理论,它对股东取得的股息所得是不课税的。

随着各国所得税法与公司法的发展和完善,对法人和股东双方分别征税,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财政利益之所在。各国逐步折衷调和而趋向大致统一.即对分配股息的法人,仍就其未分配股息前的全部所得征收所得税;对取得股息的股东,原则上将从法人已税所得中分配的股息所得计入总所得予以课税,但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消除或减轻对公司股息重复课税因素。

证券投资所得税是根据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红利、利息收入来征收的。由于证券投资所得税充分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各国几乎都利用它来调节投资者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证券投资所得予以征税,但各国征税方法不尽相同。

美国税法规定,个人所获得的股息、红利属于“任何来源的所得”范围,列入毛所得内,在计算净所得时允许扣除借款利息;对公司所获得股息、红利,则作为公司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计列,计征公司所得税。据德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0条规定,相对于工作收入的是资金财产收入,这是来源于资金财产的托付而取得的盈利。它可分成三类,其中包括盈利来自于参与资本公司以及工商的经济团体,如股息,红利。

我国所得税法对股息所得在实践中有三种作法:一是对内资企业的股息所得不作任何扣除,计入其所得总额中按33%税率课税;二是对外商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和外籍个人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免征所得税;对持有B股或海外股的外国企业和外籍外人,从发行该B股或海外股的中国境内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是对中国公民取得的股息所得并不适用工资薪金所得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是一次性地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我国应当允许股份制企业扣除分配的股息,仅就余额部分征收企业所得税,以消除由于对分配股息部分既征企业所得税又征个人所得税而产生的重复课税现象。

篇3

1、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链,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

他强调说,创新的能力不足,已经成为证券公司最大的风险。和经济体系一样,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副主席庄心一同志就证券行业监管与创新发展提出了四点看法,要求证券行业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制衡关系,把握好证券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落实证券公司的合规管理制度以及继续稳步推进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

庄心一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中国证券公司也在不懈探索中逐步发展壮大,行业基础日益坚实,专业素质、业务水准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对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点滴认识

证券公司要实现规范经营和创新发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下面自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感受,就证券公司创新发展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基础

首先,为企业彻底“松绑”。将证券企业真正改为股份制公司,建立相对分散化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增强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有利于健全制衡和监督机制,一旦上市更可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其次,要改变现存国有企业机制不灵活的状况,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公司应变市场的能力。

(二)改进内部组织架构,是实现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条件

为了解决客户细分、控制成本支出、开拓市场、人员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证券公司应在大城市设立总部和一级管理部。理顺组织管理架构,促进业务经营。营业部以业务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前后台分离,营业部转化为公司的销售、服务前台,对营业部的管理重心也由交易管理转向营销服务管理。管理部的发展方向应努力成为公司在本地区的风险控制中心、区域营销中心和利润中心。

(三)健全公司内控机制,是实现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保障

为了提早防范金融风险,证券公司应普遍成立合规监控部,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事前监督。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营业部的交易活动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透支等违规行为和交易异常情况,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在组织架构上,公司建立了以管理部为中心的风险控制平台,提高了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营销型组织,是实现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关键

营销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化金融企业的重要标志,证券公司要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必须要树立营销意识,学会营销,使员工从固定岗位变成主动向市场营销,在公司内部建立适应公司营销转型的运行机制,员工的岗位、职务、薪酬制度都要随之进行调整。

(五)提高员工素质,是实现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前提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法律监管;现状;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采取了传统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监管模式。其规则的基本框架是,以《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相关条文及国务院相关条例为核心,以监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体,以交易所及协会的规则、细则为补充。同时,为了对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提供可操作性,监管机构或交易所及协会组织制定了大量的工作指引及监管机构的通知、典型案例说明、监管处罚案例等。因此,我国监管机构是通过具体规则为监管对象设定明确的权利义务。

二、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完善

完善的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主要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此外,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我国监管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单一、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措施不健全以及上市公司违规的处罚较轻等方面,完善与上市公司外部监管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二)信息披露不完善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仅仅是公开披露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这些信息较多是过去的信息,未要求其披露更多近期的和前瞻性的信息,以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衡量公司现实的和未来的盈利能力,与董事高管相关重大事项方面应要求披露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法规和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监督体系不完备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明显存在着社会公众监督的缺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缺乏的不是监督意识,而是监管平台。在我国上市公司法律监管体制中,我国证监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我国正是采用的是集中型的监管体制。集中型监管体制有他一些固有的缺点,如证券法规的制订者和监管者超脱于市场、对市场反应比较迟缓、政府官员的专业知识问题等,这些缺点往往导致政府监管优势的相对削弱。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未理顺,证监会无论在监管的范围及时效上,还是在监管及处罚力度上都还不健全、 亟待改进和完善。

(四)违规处罚不及时、不严厉

由于上市公司存在着趋利行为,若违规成本小,一部分上市公司就敢于违法违规,因此,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势在必行。如现行《公司法》规定,若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对财务会计报告做虚假记载,或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这一处罚规定太轻,也太单一,因此,在《公司法》中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处罚规定,如可增加对其处以罚金,对制造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规定。

三、我国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制订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管理和约束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证券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因而,对证券市场进行稳定、权威的立法监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应该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完善上市公司主体资格认证、经营过程中的监管、违规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与国际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相衔接,覆盖各个环节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我国的立法部门要建立定期对上市公司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的机制,对于缺少规范的盲区要及时的立法,对于操作性不强的要及时出台相关的配套规则。

(二)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要对违规者有效地实施监管,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即提高违规者所支付的违规成本和违规行为查处的概率,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违规者的违规期望所得收益。首先,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提高违规者成本。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不仅通过责令违规者赔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可以有效地剥夺违规者通过违规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 而且给违规者强行加上了一种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其次,建立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对违规行为的识别力,建议建立一种上市公司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的监测, 当有着内部逻辑的众多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情况时, 自动发出不同种类的风险预报,并将之转化成一般投资者能够理解的信息。

(三)构建协同型的上市公司法律监管体制

为改善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为市场的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需充分考虑国情,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一种协同型的上市公司法律监管体制。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型监管机制需要各方主体划分层次、明确职责。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在市场监管中不应事必恭亲,将只对重大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不能实施的进行监督。其次,证券交易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自律组织机构,也是一线的监管者,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积极丰富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工作。最后,社会监督现在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电视传媒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监督的潜力日益发挥出来。

(四)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公司法》第十章明确界定了各种违规行为的具体处罚规定,这些处罚规定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都适用。但是,即使处罚规定再完善,如果执法者不能严格执行,或者处罚的力度不够,其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执法者必须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对严重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规行为,要从重从严处罚。

【参考文献】

[1]郑泰安.我国证券监管理念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0(3).

[2]曾小龙.上市公司分类监管研究[J].现代法学,2009(10).

[3]郭东.证券监管体制的缺陷与社会证券监管力量的崛起[Z].证券市场导报,2010(12).

[4]盛学军.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模式[J].现代法学,2009(3).

[5]柯湘.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权若干问题研究[J].证券与保险,2009(3).

篇5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独立性;盈余预测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上证券分析师也称为财务分析师,是专业的分析人员,一般受雇于金融投资机构,比普通投资者更善于搜集信息和进行专业分析。他们搜集某家公司的各类信息,不管是通过公共渠道还是个人渠道,然后运用专业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和投资建议。

分析师收集上市公司信息,基于对其所处行业的了解,加以自主研究分析,作出盈余预测并给出投资评级,集中反映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和股价走势的看法。不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向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分析师已经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存在。学术界针对分析师预测展开的研究涵盖了分析师数量、预测准确预测分歧预测的系统乐观或悲观偏误、预测误差的分布以及预测误差的决定因素等多个角度,这充分说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的重要性。

二、文献回顾

Goss(1993)对高管薪酬进行了研究。研究先假设实行长期绩效计划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不大可能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则他们的财务报表更易预测,因此预测的分歧更小。结果证明此种类型的公司盈利预测的分歧较小,但对盈利长期增长率的分歧较大。

宋乐、张然(2010)从影响分析师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研究了这一因素对证券分析师做出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高管与分析师有关系时,相比没有关系的分析师相比,有关系的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的准确度明显较低,盈余预测偏乐观程度就越高。这说明了这些分析师违背了独立性,做出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研究结果还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精确度还与上市公司的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国有上市公司盈余预测的差异大于国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分歧对就越小,与上市公司高管有关系的分析师更倾向于高估小公司的发展前景,也容易高估盈利能力不稳定的公司。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描述

四、多元回归分析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结果如下述所:跟踪分析师人数(FOLLOWING)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个结果和预想的不太一样,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家上市公司跟踪分析师的多寡并不能反映该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高低,反而有可能部分分析师得不到更有效的信息,就模仿其他分析师做预测,导致盈余预测偏乐观程度增大;(下转第71页)(上接第67页)企业规模(SIZE)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信息披露的质量就越高,信息透明化程度就越高,分析师做出的盈余预测就越实际,这与Eames和Glover(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盈余水平的波动性(STDROE)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对于盈余水平不稳定的公司,其预测难度较大,分析师更易乐观预测;盈余水平(ROE)的系数显著为负,盈余水平越高,分析师预测的偏乐观程度就越低,这一结果印证了Eames和Glover(2003)的发现。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对中国的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对他们的信息质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以及分析师所面临的多种利益关系为背景——维护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以及公司内部投行部门的关系。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展开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分析师在“卖出”或“减持”等不利股票评级的同时并没有偏乐观的盈余预测来修补与公司管理层的关系;其次,业绩较好声誉较高的证券分析师(比如《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也绝非保持其独立性,尽管他们为了稳定其市场声誉在盈余预测时比一般分析师中立,但是他们为了维护与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等的关系,比普通分析师更正面的股票评级。

参考文献

[1]Brown,L,2001.How Important is Past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7:44-49.

[2]Eames,M,S.Glover.,2003.Earnings Predictabi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 Errors.The Accounting Review 78(3):707-724.

[3]白晓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对分析师预测的多重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09(4):92-112.

篇6

证券投资从业者(persons carrying in investment business)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单纯的“投资者”(investor),特别是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普通公众。它所指的主要是在证券市场上为证券投资提供中介服务(如证券经纪)和其它服务(如结算服务)的人,也包括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如投资公司(investment companies)及交易商等在内。英国证券法规定,只有获得“授权”(authorization)或者“豁免”(exemption)的人(不限于人)才可以从事证券投资业。当然,这里所谓的“授权”与“豁免”均指证券法上的授权和豁免。

1、被授权人(authorized persons)

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可以三种方式成为“被授权人”,即依该法第25条直接由证券监管当局〔1〕授权;依第7条由被认可自律组织授权;依第15条由被认可专业团体给予证明而获得授权。通过这三种途径获得授权的人有以下主体:

(1)被认可自律组织(recognized regulating organization, SRO)之成员。“被认可自律组织”在《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07条〔1〕款被定义为:“依本法之宗旨,任何依国务大臣〔2〕之现行有效命令而为被认可自律组织之团体。”从这个“定义”仍无法得知“被认可自律组织”之确实含义,因此有必要引用第8条的解释,即被认可自律组织是“一个(无论为法人团体或非法人社团)依其强制性规章对投资业进行规范,因投资者为其成员或因他们在其它方面服从其控制故其规章有约束力的团体”。由此可以看出,“成员”即指被认可自律组织中有该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也包括那些虽无成员资格,但由于从事投资业务而受自律组织规章约束的人。这样规定的结果便是证券法调整范围大为扩展,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国家证券市场上因法律无法对那些无“正式资格”但又从事投资业的人无力监管所造成的问题,同时又保留了这些投资者是否参加某一自律组织的选择自由。另外,这一规定并不减损投资从业者努力争取自律组织成员资格的必要性,因为尽管在市场监管方面无正式成员资格的投资从业者也可能被视为自律组织的成员,但这类“成员”却不能因此享受该法第7条〔1〕款的利益,即被认可自律组织成员仅凭其成员资格就可以成为被授权人。

然而,某一成员可能依第7条〔1〕款逃避其必须服从的其它特别法规的限制。因此,《1986年金融服务法》继而规定,在某些成员依该法其它特别条款〔3〕已经成为被授权人时,不适用第7条〔1〕款的规定。

(2)被认可专业团体(recognized professinal bodies,RBP)授权的人。专业团体指规范、管理某类专业行为(professions)的机构。师、律师、鉴定人(surveyor)等专业人士(prifessionals)构成了各自的专业团体。与被认可自律组织类似,在监督管理方面,法律要求任何专业人士,无论是否专业团体之成员,在从事其有权从事之行业时应遵守专业团体之规定。

持有专业团体颁发证明的人为被授权人,包括个人、法人团体、合伙、非法人社团。要获得专业团体证明,必须是其成员,或者必须与其成员存在管理或控制关系。

(3)保险公司。《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2条规定保险公司为被授权人,但该保险公司必须于《1982年保险公司法》第3、4条确定的业务范围〔4〕内在英国开展工作且不违反同一法律其它规定。第22条的含义是,保险公司在从事特别法规确定的范围内的业务时勿需《1986年金融服务法》上另外的授权,但如从事其业务范围以外之投资时必须有额外的授权。一般原则是,适用第22条的保险公司除依该条外,不得再根据其他条款被视为被授权人(即不能从事其他业务);如果适用《1982年保险公司法》但不适用《1986年金融服务法》的保险公司依后一法律的其他条款而成为被授权人,那么目的只能是:便于管理为该公司或与该公司属同一集团〔5〕(group)之其他法人团体的官员、雇员及靠其养活者的利益而设立的退休基金。

(4)友谊会社(friendly Societies)。友谊会社为互助储蓄机构。依照《1974年友谊会社法》为友谊会社之会社,或依该法登记为会社(但非会社之分设机构)的会社,或依其本身之规章在英国某地拥有注册机构的会社,或在英国从事证券投资之会社,在《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视为被授权人。据此,友谊会社在从事特定范围的业务时也不需要额外的授权。

(5)集体投资机构(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75条将集体投资机构定义为:集体投资机构是一种包括货币在内的财产的安排,其目的在于使参加这项安排的人(无论以作为财产所有人或部分所有人的方式或别的方式)能够参与或接受来自收购,控股,对财产进行管理或处分的利润或收入,或付自这些利润或收入的总和。这种财产安排的特征是:参加者对财产不拥有日常管理控制权(无论他们是否有权发出指令或参加协商);参加者出资及投资利润或收入均应集中,该项财产应作为一个整体由机构的经营者或代表机构的经营者加以管理。如果某项财产安排中的财产由法律(主要是指《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不能构成集体投资机构财产的投资对象组成;或该项安排之参加者为某部份财产所有人并有权随时撤回其财产;或该项安排缺乏集体投资机构之必要特征,那么这项财产安排就不是集体投资机构。《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集体投资机构的含义、范围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定,排除了若干貌似集体投资的财产安排。依照该法,集体投资机构分为两种,一为单位信托机构(unit trust scheme),二为开放式投资公司(openend investment company)。

单位信托:为参加者的利益信托占有财产的集体投资机构。有信托必然就有受托人。涉及单位信托时,受托人(trustee)是指为参加者利益信托占有财产的人;涉及依英国以外或地区的法律规定的集体投资机构,受托人指任何(无论是否基于信托关系)被委托监管财产的人。

开放式投资公司:指一个集体投资机构,在该机构中,某法人团体拥有使用财产的权利,由该法人团体或代表该法人团体管理财产,目的为分散投资风险,并将该法人团体管理或代表该法人团体管理的利益给予该机构成员,并且参加者的权利由该法人团体的证券所代表,并且参加者有权请求该法人团体回购或赎回其证券,或由该法人团体或从该法人团体提供的资金中购回其证券,或该法人保证参加者可在交易所以该财产价值相应的价格出售证券。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4条,集体投资机构的经营者、受托人在有关由经营或构成的投资业务方面,以及由他所从事的与该机构有关或符合其宗旨的投资业方面为被授权人。该法也解释了什么是“经营者”(operator):涉及只有一个受托人的单位信托时,经营者指经理人,涉及开放式投资公司时,经营者指该公司。

(6)证券和投资委员会(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Board,SIB,以下简称委员会)直接授权的人。持有委员会颁发授权令的人为被授权人。前面已说明,被认可自律组织的成员以其成员资格即成为被授权人,在此之外的大多数授权均采用委员会发放授权令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委员会应要求被授权人将其投资业务严格限于批准的范围内。此外,依《1986年金融服务法》,个人、法人团体、非法人社团均可申请直接授权。

(7)欧共体(European Economy Community,EEC)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作为欧共体成员国,英国有义务在服务业方面消除歧视待遇而进行努力,反映在证券法律制度上,就有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1条的规定。该条承认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从事投资业的人为被授权人,但同时设定了一些必须满足的条件,即必须是在英国以外的某欧共体成员国开业,且该国法律承认他为该国或其他成员国国民,并且依据该国法律有权从事投资;该法律的规定足以保护英国投资者(不限于英国国民),并至少与《1986年金融服务法》关于被认可自律组织的成员及委员会直接授权的人的规定相当,或满足欧共体使涉及投资或相关产业的法律、规定、行政命令相一致或配套的条件。至于“在其他成员国开业”的含义,该法规定为:某人之总机构(head office)位于该成员国,且未从他在英国拥有的永久办事地点办理其投资业,此人就被认为是在该成员国开业。

2.被豁免人(exempted persons)

“豁免”指不需要申请任何形式的授权而依证券法的规定直接获得证券投资从业者的资格。但法律同时授权委员会在必要时取消豁免。被豁免人主要有:

(1)英格兰银行( Bank of England)。作为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享有崇高而独立的地位,这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基础。证券法承认英格兰银行的豁免权利,使其不必因申请授权而减损或危及其独立地位。

(2)被认可投资交易所(recognized investment cxchange,RIT)及被认可结算所(recognized clearing houses,RCH)。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6条,被认可投资交易所在涉及其业务范围内构成投资的事务方面为被豁免人。第38条规定,被认可结算所在涉及为投资交易提供结算服务的业务范围内的事务方面为被豁免人。

此外,海外(不限于欧共体)投资交易所和结算所如符合要求也可被认为拥有豁免权。这些要求主要是:海外交易所、结算所根据其规章对在英国的投资者提供的保护至少与《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提供的保护相当;这些机构能够并乐于以分享信息和其他事项的方式与英国负责投资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当局、团体及个人合作;海外机构的监管者与英国监管者之间应有适当的合作方案。另外,有关国家的金融市场向对方开放的程度也是因素之一。

必须注意,海外机构的豁免权由国务大臣〔6〕决定,采用发放认可令(recognition order)的方式。

(3)其他豁免。除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45条主要就特定情况下特定职务人员视为被豁免人所列举的十余项豁免〔7〕外,主要的“其他豁免”有如下三种:

A.劳埃德社(Society of Loyd‘s)。又称为劳埃德船级协会,是英国最负盛名的船级评估及保险公司。根据《1986年金融服法》第42条,由劳埃德理事会许可作为劳埃德承销的人员在与劳埃德保险业务有关或符合劳埃德保险业务宗旨的投资业方面为被豁免人。一个国家在其法律中对一个特定作出例外规定是极为独特而罕见的。这一规定也引起了司法界和法学界的争议。不过劳埃德的这项豁免权是极为有限的,并且委员会尚可下令进一步限制甚至取消这项豁免。

B.货币市场机构(Listed money market institutions)。《1986年金融服务法》承认相关法规确认的豁免人为该法所谓的被豁免人。据此,《1987年银行业法》中规定的被豁免人即为《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承认。它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国内机构,例如国家储蓄银行(the National Savings Bank),城市银行(municipal Bank),信贷协会(credit unions)等;

第二类,国际组织,如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

不过,这些货币市场机构只在涉及这些机构之间或它们与其他人之间进行的为《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规定的交易时,才视为被豁免人。

C.指定代表人(appointed representatives)。指定代表人的含义是,由被授权人(即“本人”)根据一项要求或许可其从事相关投资业的契约所雇佣的人,并且本人(即雇主)书面表明接受指定代表人在从事投资业务方面所产生的责任。该指定代表人只在作为代表人应从事的投资业方面为被授权人。因此,对被指定代表人的豁免实际上包含两方面,一是免于申请授权而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及契约的约定即可从事投资业务;二是对投资从业行为的后果免除责任。

可以看出,与被授权人相比,被豁免人范围是较小的。《1986年金融服务法》制订以前,英国证券业的基本法律是《1958年防止欺诈(投资)法》(Prevention of Fraud (Investment )Act,1958)根据这部法律,大量的投资公司都享有不同形式的豁免权利,证券业几乎是完全的自律管理。然而,数十年来建立证券监管机构的必要性不断显示;赋予监管机构广泛的权利也就成为制订新法律的指导思想之一。与1958年的法律相比,《1986年金融服务法》缩小了法定豁免的范围;建立了“证券和投资委员会”并赋予它很大的权力,这一权力体现在大多数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必须由证券和投资委员会通过授权的方式给予;1986年法律所保留的豁免也设定了严格的条件、范围,并可被监管当局限制、撤销。这样,立法指导思想得以贯彻。

《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于不同从业者的资格得失问题,根据情况的不同规定了程序上和实质上的条件。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问题体现国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证券市场的干预,而加强这种干预正是《1986年金融服务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该法与《1958年防止欺诈(投资)法》的重大区别所在。为实现这个宗旨,该法就必然着重于对体现国家干预思想的“授权”进行规范,相应地将体现自律管理思想的“豁免”范围大为缩小〔8〕。故本文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也就把范围限于被授权人资格得失的问题;至于被豁免人资格得失,《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此问题要么是参照对被授权人的规定从而对其本身未作具体要求;或者,在有所规定的情况下,也与对被授权人的规定大同小异。

就被授权人而言,法律对其资格得失条件的规定较有代表性的是自律组织的成员、集体投资机构、直接被授权人以及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尤其对于自律组织授权的人,《1986年金融服务法》有极为详尽的程序上和实质上的要求,这也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

1.自律组织及其授权的人

尽管有资格从事证券投资业的是被授权人而不是授权人(即自律组织),但法律直接规范的对象却是后者。对于被授权人则是通过对自律组织的实质条件的规定(例如对其规章内容的要求)间接给予规范。这样申请“授权”就为申请“认可”(recognition)所取代,被授权人资格的获得就由被认可自律组织资格的取得所决定,由此可以看出,英国证券法在扩大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着自律管理的特色。

在程序上,《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自律组织可向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申请宣布其为“被认可自律组织”;委员会可指定申请的方式,并可为决定此申请而要求提供各种资料;根据不同的申请,委员会发出的指令(direction)和提出的要求(requirement)可有所不同;委员会可以指定所提供资料的格式和核实资料的方式;申请均应附有自律组织的规章、指南,这些规章、指南应持续有效并以书面或其他可视方式颁布。委员会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和资料后,即可或拒绝宣布申请人为被认可自律组织的“认可令”(recognition order)。经过实质性审查,委员会如认为申请人符合各项要求,则认可令;反之,则拒绝认可令。

除申请人不符合实质性规定被拒绝认可外,如果委员会认为存在其他从事与申请人业务相同之业务并已经或可能获得认可令的组织从而对申请人的认可不必要时,也可以拒绝认可。

委员会人拒绝认可令,应给予书面通知,列明在委员会看来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并说明拒绝所根据之理由。

依《1986年服务法》第11条,委员会可其他命令撤销认可令。撤销令(revocation order)应写明其生效的日期;该日期不得早于撤销令发出日后的三个月;在撤销令前应书面通知该自律组织委员会撤销认可令的意图,并采取适当措施引起该组织成员注意,并以适当的方式公布该通知以引起可能受其的公众的注意;该通知应陈述理由,并说明当事人的权利,即该组织及其成员和其他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在通知送达或公布后三个月内,或在委员会批准的时间内,向委员会提出书面抗议(representation),或向委员会指定的人提出口头抗议;委员会在决定是否撤销认可时应对这类抗议加以考虑。但是,委员会认为撤销认可对公众的利益为必要时,可不受上述关于通知、时间规定的限制。在撤销令时,委员会也应发出书面通知和采取适当措施或公布通知以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

委员会或拒绝认可令建立在实质审查的基础上。实质审查主要是确认自律组织规章是否符合对规章的要求,即规章必须具备的:

(1)保证自律组织成员适宜从事该组织业务范围内的投资业;

(2)关于接纳、开除和惩戒的规定应当公平合理,并有适当的申诉程序;

(3)对投资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4)有适当的安排及财力以有效监管和执法;可以规定,代表该组织行使的职权,在不影响其责任的前提下,可由其他有能力且乐意的组织或个人行使;

(5)有关于任命;撤销监管官员和执行官员的规定,这一规定必须保证该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及该组织或其成员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6)必须建立针对该组织或其成员的投诉调查机制;这项调查职责可由独立于该组织的团体或个人承担;

(7)该组织必须能够并乐于促进及维持较高的投资从业方面诚实标准及公平交易标准,并以分享信息和其他事项的方式与对投资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负有监管责任的当局和其他团体、个人合作。

该法同时规定,任何自律组织欲获得认可,其规章不得有限制、扭曲、阻碍竞争的内容;如果有此内容,也不得超过对保护投资者所必要的限度。另外,自律组织的规章必须禁止其成员从事该组织业务范围以外的投资业,除非该成员不以其成员资格也是被授权人,或在该项业务方面为被豁免人。这项禁止性规定的意义在于,任何组织均不得提供“万能”服务,而必须有一定的业务范围。如果某组织成员要超越这一范围,就必须向委员会和其他有关自律组织申请授权。

认可令后,如有以下情况,委员会得另一命令(即撤销令)撤销认可;

(1) 被认可自律组织为获认可必须满足的实质要求未得到满足;

(2) 被认可的自律组织不履行其法定职责;

(3)由于存在从事与该组织相同业务的其他组织且该其他组织已经或可能获得认可而对原被认可组织的续展认可已无必要;

(4)委员会认为撤销认可对投资者利益为必要时;

(5)被认可自律组织请求或同意撤销认可。

撤销令是委员会所能行使的最为严厉的措施。为缓和监管中的严厉程度,增加执法中的灵活性,法律赋予委员会其他武器以供适时选用:

(1)自律组织规章不合规定,特别是包含有限制、扭曲或阻碍竞争的内容,或该内容超出了为保护投资者所必要的限度时,委员会可指令该组织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其规章中不再含有这类内容。

(2)纠正命令(compliance order)请求权。在自律组织未满足法定实质要求或未履行其法定职责时,委员会可以不采取撤销认可令的方式,而是向法院申请“纠正命令”。如果法院确认委员会的看法正确,即可命令该组织采取法院指定的措施以确保有关要求得到满足,或有关职责得到履行。

(3)直接修正(alteration)。如果自律组织的规章违反了关于保护投资者或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规定,委员会可以修正或指令该组织修正其规章以满足法律在这方面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委员会应与自律组织协商。此外,如涉及两种以上投资业的自律组织的规章未满足法律对于其中一种投资业的要求,委员会也可以行使这项权力。

如自律组织的规章据此被委员会修正,或依委员会指令而修正,则可向法院起诉。如法院认为该组织的规章勿需修改即可满足法定实质要求,或该组织自己提出的修正方案就可满足法定要求,则可驳回委员会作出的修正或依其指令作出的修正,或命令该组织依自己的提议进行修正。但这项驳回不影响已作出的修正先前的效力。

为满足灵活性的要求,法律还规定,委员会对自律组织规章的修正或依其指令作出的修正并不禁止自律组织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对规章再进行必要的修正或撤销。

相对于自律组织及其授权的人,法律对其他被授权人的实质要求与自律组织基本相同,或是仅有简略规定。下面仅就法律对有代表性的其他被授权人较独特的要求作简要介绍。

2.集体投资机构

法律对集体投资机构的要求较为独特的是,应由集体投资机构的经理人和受托人提起宣布其为被授权人的申请,且经理人与受托人不得为一人;必须向委员会提供一份信托契约(trust deed)以及律师签署的表明该契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经理人和受托人必须是被授权人,并且未为有关法规禁止担任经理人或受托人;机构名称不得有误导作用;机构宗旨应能合理、成功地实现;机构的参加者应有权以与信托财产价值相当之价格要求机构回赎其投资单位,或经理人应保证参加者能以此价格在交易所出售其投资单位。

委员会应在不迟于收到申请之日后于6个月通知申请人其决定;在授权令时,委员会可证明,表明该投资机构符合为享受欧共体有关法令赋予之权利而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下列情况下,委员会可撤销授权令:

(1)被授权人不再符合获得授权所必须的条件;

(2)为参加者的利益,对该机构的续展授权不再必要;

(3)该机构之经理人或受托人违反有关规定或故意向委员会提供虚假、不实或误导性的信息,或违背根据法律发出的禁令(prohibition)或要求(requirement);

(4)经理人或受托人要求撤销授权令。但是委员会在确定是否应撤销授权,或撤销授权是否符合参加者的利益或是否与欧共体义务不一致时,如认为应先就涉及该机构之事项加以调查,则可拒绝这一要求。

对集体投资机构不存在认可,因而撤销是直接针对授权令。

3.直接获得授权的人

委员会与其直接授权的人之间不存在中间机构(如自律组织),因此在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的丧失方面,与集体投资机构一样,不存在对认可令的“撤销”(revocation);法律对此规定的是对授权的直接“撤回”(Withdrawl);此外,还规定了授权的“中止”(suspension)。撤回授权和中止授权的前提相同,委员会根据当事人违反规定的程度和其他因素选择使用。这些前提是:

(1)授权令的持有人不再适于从事证券投资业;

(2)违反有关规定,或有意向委员会提供虚假、不实或误导的信息,或违背依法发出的禁令或要求。

中止授权,顾名思义,为非永久性的资格丧失。在中止授权的特定期间内,或法律规定的特定事项发生前,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得到满足前,原被授权人不再是被授权人。

别的程序上和实质上的要求与法律对其他被授权人的要求基本相同。

4.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

对这类被授权人的要求由各有关国家法律决定,但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1条,这些法律应符合该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的规定及欧共体在使各国证券法规配套化、一致化方面的要求。程序上,要求这一类被授权人在英国开业前7日内以书面的形式或经批准的其他形式向委员会通知,这项通知中应包含的内容为:关于他所从事或意欲从事的业务的信息;关于有关成员国法律对其授权的信息;有关通知、文件送达的地点,等等。

对于这类被授权人的授权不是来自英国证券监管当局,也并非依据英国法律,因此,不能由英国当局依英国法律撤销和撤回授权。如出现足以导致上述直接获得授权人的资格被撤回或中止的情况,委员会只能根据违反规定的程度和其他因素选择适用“授权终止”(termination)和“授权中止”(suspension)。但是,英国证券监管当局在行使这项权力时,应与有关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就有关事项进行协商,除非委员会认为,为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立即发出授权终止或授权中止的指令,但也应在发出指令后立刻与有关国家的监管当局协商。协商以后,如委员会认为该有关国家监管当局能保证当事人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也可以撤销终止或中止授权的指令。

对证券投资从业者的规范是证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证券业及证券市场管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英国,其证券法对这个的处理确有独到之处。

1.对不同的从业者及其资格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法规中,但统一于《1986年金融服务法》。这样达到了灵活与统一相结合的目标;不同法规从不同方面对从业者加以规范,相互配合,减少了遗漏,并形成较为严密的体系。

2.对证券投资从业者根据其资格来源详细划分类别,便于具体适用法律。

3.在必要限度内尽量扩大证券法律调整范围,以减少规避监管的可能性。

4.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分别规定证券投资委员会对自律组织的认可监管及自律组织对其成员的授权监管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5.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关于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与其授权的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和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与其认可组织、团体所授权的人之间的间接关系的不同规定体现了这种思想。

篇7

[关键词]保险资金;利差倒挂;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我国利率己降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降息有利于减轻国企的利息负担,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投资,缓解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但利率的大幅度下降,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国保险业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下降,经营出现了困难。我国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经营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利率下调的因素,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国家对保险业政策支持的滞后。因此,我国保险业若想进一步健康发展,国家必须改变保险业经营的政策环境。笔者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利差倒挂

保险资金一般是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基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成熟保险业的经营是依靠保险和投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和协调发展,通过保险融资,投资创利的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总体收益。投资是保险业的核心业务,没有投资等于是没有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主要存在目标是风险的转移。保费是风险转移的价格,但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这个价格往往不够支付转移的成本,承保亏损己成为保险公司的普遍现象。所以,没有保险投资,没有投资绩效的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近年来,我国保险融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保险资金的运用却不理想。首先是运用渠道过窄。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该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实际上,在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1998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这一举措,为保险资金运用无疑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新渠道,但是这一市场目前虽有9000亿的存量,但交易不够活跃,限制了保险公司大规模进入。从全国几大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40%一60%是现金和银行存款。1996年,中保70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89亿元,占498%,太保83.9亿元的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436亿元,占4095%,平保761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772亿元,占3872%。其次,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于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经过七次降息,一年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78%降至目前的225%,这使保险公司在1998年以前预定利率75%水平以上的长期业务出现利差倒挂,面临的利差损失将在未来几年中滚动增加。国债收益也随即大幅下调,资金市场总体收益率偏低,使得具有长期负债特点的寿险资金回报率过低。尽管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为防范风险,于1998年8月以后纷纷推出了“利差返还型保单”,但准备金不足仍是不少保险公司将面临的问题。

2、不公平竞争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必须开放金融服务业-10-外资保险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纷纷抢滩国内保险市场。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不可超过投资总额的10%)、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不超过可投资总额的15%)。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得多,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险资人市

1、西方国家保险资金入市情况

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践看,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六类,OECD国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固定收益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券等)为主,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很少有超过70%的;股份投资(包括股票和实业投资等)一般在10%-30%之间,产险投资于股份的比例相对于寿险要高一些。以美、日、英三国为例:美国寿险投资于股票的比重97年达到233%,日本94年为266%,英国96年为435%;各国保险公司持上市公司股票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比重为:美国294%,欧洲40%,日本50%。以上数据表明,由于股票和债券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资金入市是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绩效的必要途径。

2、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成熟保险业的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债券和股票。而我国证券市场却对保险资金关上了大门,这正是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能不能借鉴国际经验,扫除这一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障碍呢?保险资金运用,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多样性的国际通行原则。以此为标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股市是高风险的市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任何投资,风险和收益总是共存的,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高风险,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大好的投资机会。在认清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投资股市,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中国股市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还难以总结出其运行的长期规律,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即使在1997、1998年的调整年中,每年也有一至两波较为象样的行情。以安全为第一的保险资金,每年只做一波行情,实现10%的收益并不难,有节制的选择时机入市,稳健操作,风险并不大。另外,寿险保单的责任期常常在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完全有时间调整投资战略,达到在保单责任期满时较好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保险资金入市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3、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方式

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的一个主要运作方式,这一方式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让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行,涉及诸多相关问题,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构想。(1)保险基金的募集。正式运行三年以上,无重大违规行为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可以发起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募集采取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形式,保险基金可以向某一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也可以向数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保险基金设立以后,也不公开上市。(2)募集资金的比例。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用于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资金数额,以其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一比例应在10%左右,允许上下浮动2%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要根据保险公司的类型、运行的时间、资本金实力、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率以及公司资信度等因素,作适当调整。(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可以选择现有的、规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3-5家证券公司和(或)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4)保险基金形式。保险基金可以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如果采取封闭式基金形式,存续时间不得少于5年,有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如15-30年;由非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短一些,如5-15年。(5)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应当符合: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重不得低于基金资产总值的80%;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6)保险基金的信息披露。保险基金必须定期在指定的报刊上披露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供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对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便于投保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参考。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尽快实施。笔者认为,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再加上保险基金所募集的资金只占保险公司资金总量的较小份额,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将是安全的,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切实可行的。

篇8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利差倒挂

保险资金一般是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基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成熟保险业的经营是依靠保险和投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和协调发展,通过保险融资,投资创利的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总体收益。投资是保险业的核心业务,没有投资等于是没有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主要存在目标是风险的转移。保费是风险转移的价格,但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这个价格往往不够支付转移的成本,承保亏损己成为保险公司的普遍现象。所以,没有保险投资,没有投资绩效的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近年来,我国保险融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保险资金的运用却不理想。首先是运用渠道过窄。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该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实际上,在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1998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这一举措,为保险资金运用无疑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新渠道,但是这一市场目前虽有9000亿的存量,但交易不够活跃,限制了保险公司大规模进入。从全国几大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40%一60%是现金和银行存款。1996年,中保70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89亿元,占498%,太保83.9亿元的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436亿元,占4095%,平保761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772亿元,占3872%。其次,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于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经过七次降息,一年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78%降至目前的225%,这使保险公司在1998年以前预定利率75%水平以上的长期业务出现利差倒挂,面临的利差损失将在未来几年中滚动增加。国债收益也随即大幅下调,资金市场总体收益率偏低,使得具有长期负债特点的寿险资金回报率过低。尽管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为防范风险,于1998年8月以后纷纷推出了“利差返还型保单”,但准备金不足仍是不少保险公司将面临的问题。

2、不公平竞争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必须开放金融服务业-10-外资保险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纷纷抢滩国内保险市场。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不可超过投资总额的10%)、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不超过可投资总额的15%)。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得多,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险资人市

1、西方国家保险资金入市情况

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践看,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六类,OECD国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固定收益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券等)为主,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很少有超过70%的;股份投资(包括股票和实业投资等)一般在10%-30%之间,产险投资于股份的比例相对于寿险要高一些。以美、日、英三国为例:美国寿险投资于股票的比重97年达到233%,日本94年为266%,英国96年为435%;各国保险公司持上市公司股票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比重为:美国294%,欧洲40%,日本50%。以上数据表明,由于股票和债券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资金入市是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绩效的必要途径。

2、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成熟保险业的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债券和股票。而我国证券市场却对保险资金关上了大门,这正是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能不能借鉴国际经验,扫除这一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障碍呢?保险资金运用,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多样性的国际通行原则。以此为标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股市是高风险的市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任何投资,风险和收益总是共存的,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高风险,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大好的投资机会。在认清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投资股市,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中国股市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还难以总结出其运行的长期规律,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即使在1997、1998年的调整年中,每年也有一至两波较为象样的行情。以安全为第一的保险资金,每年只做一波行情,实现10%的收益并不难,有节制的选择时机入市,稳健操作,风险并不大。另外,寿险保单的责任期常常在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完全有时间调整投资战略,达到在保单责任期满时较好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保险资金入市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3、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方式

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的一个主要运作方式,这一方式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让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行,涉及诸多相关问题,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构想。(1)保险基金的募集。正式运行三年以上,无重大违规行为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可以发起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募集采取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形式,保险基金可以向某一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也可以向数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保险基金设立以后,也不公开上市。(2)募集资金的比例。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用于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资金数额,以其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一比例应在10%左右,允许上下浮动2%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要根据保险公司的类型、运行的时间、资本金实力、资产柿俊⒆什赫室约肮咀市哦鹊纫蛩?作适当调整。(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可以选择现有的、规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3-5家证券公司和(或)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4)保险基金形式。保险基金可以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如果采取封闭式基金形式,存续时间不得少于5年,有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如15-30年;由非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短一些,如5-15年。(5)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应当符合: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重不得低于基金资产总值的80%;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6)保险基金的信息披露。保险基金必须定期在指定的报刊上披露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供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对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便于投保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参考。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尽快实施。笔者认为,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再加上保险基金所募集的资金只占保险公司资金总量的较小份额,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将是安全的,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切实可行的。

2、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为了使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设立、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起草可以参照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结合保险基金的特点。另外,正在起草的《投资基金法》也应将有关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内容包括进去。

篇9

[关键词]讲授法;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胡新明,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博士,广东 广州 510320;吴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91―03

证券投资学是以证券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证券的交易机制、证券的定价模式、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一门社会学科。伴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学一直是经济学中一块激动人心的领域。证券投资学的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是从实际市场交易中总结出来的,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因而具有很强的经验性。正因为如此,如果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学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流派和方法。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把证券投资学庞大的体系和许多经验化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对证券投资学有透彻的把握,而且更需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教学方法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而共同活动的科学方法。因此,把教学方法只看作是教师施教活动的方法是片面的,教学方法应是施教、受教双方活动的方法。一般来说,对教学方法实施分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些基本的方法没有一种是万能的,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每一方法的进程中都要讲解、评价及总结,这实际上已经使讲授法渗透到其他教学方法中。具体到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教师应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并将其他几种方法如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灵活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日常基础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掌握和控制学习进度,有着不可否定的优点,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讲授式教学最早来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其提倡通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来传授新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讲授法发扬光大,使传统的讲授法在结构主义框架内得到了新的阐释,进一步开发了讲授法的应用价值。他认为教学的好坏不能依据教学方式来定,而要看教学是否有意义。讲授法的教学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也有可能是无意义的;同理,发现学习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也有可能是无意义的。他更多从教的角度考虑,重视教师的作用。单从传授知识的效率来说,讲授法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它长期以来受到指责,但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课堂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很多人把讲授法同“填鸭式”学习等同起来,如布鲁纳也曾指责讲演教学中的方式、步调与作风主要是由作为讲解者的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者。上述批评显然没有弄清讲授法的本质。因为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并不决定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此外,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因此,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

讲授法非常适合运用在抽象程度高、学科体系复杂的证券投资学课堂上,在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纳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同等的时间里,学生从讲授中能获得远远大于自己阅读所得到的知识量,关键是教师在证券投资学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先花功夫弄清讲授法在证券投资学中如何才能得到最佳运用。

1.对教材要有深刻把握。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讲授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上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理清讲课思路;讲授时要语言清晰、生动准确、条理清楚,注意授课内容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讲授时问题要集中,抓住重点,详细指定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

2.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因为证券投资学教授的对象大多数是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可更多地采用讲授法,使其在短期内学到大量的知识。但在讲授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幻灯、展示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陈述性知识较适用讲授法。证券投资学基本原理的介绍、学科知识的拓展、原有知识的复习、概括和总结等方面运用讲授法,都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运用讲述、讲解、串讲、讲演等方式,借助直观教具、示范实验或投影、展示图片等手段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顺利理解并掌握名词解释、公式、原理等。讲授法若能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发现法更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更进一步拓深学生的研究能力。

4.单向性的信息传递。随着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见解的发展,证券投资学领域大量的分析方法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技术分析方法。对于这些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学生无法从书本上及别的形式得到的新知识,讲授法是让学生最快了解时事的最佳办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找到方向。

二、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为主

讲授法较适合对证券投资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但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却应以启发式为主。以设问开路的启发性原则会给“讲授法”注入生机,它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学问题的能力。古今中外讲授法的教学能生存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启发性原则的发挥和运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

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在心理学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启发式教学又有新的发展,并建立多种模式。其总的趋势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智力与能力,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相结合。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学生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启发式应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师在证券投资学课堂上,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最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应事先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意志品质、心理、态度、兴趣爱好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调动其认知的运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隐藏在某种事物后面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将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股利贴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DDM)”时,首先讲解股票价值评估基础――收入流量的资本化方法,接下来说明,根据对外来股利发放情况的预测不同,DDM可以分为不变增长DDM和可变增长DDM,而其中可变增长DDM又可以按增长方式的不同分为两阶段模型、H模型和三阶段模型;然后分类别具体说明这些模型。在对这些模型进行讲解时,老师可先给出一个具体的公司股票如美的电器的财务数据和公司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给美的电器股票进行定价。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最简单的不变增长DDM开始,逐渐尝试其他模型。这样,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师就能顺利完成对股利贴现模型中各个模型课程的讲授任务。

三、在联系实际时以案例式教学为主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工作情境的描述以及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圣诞,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讲授法及启发式相比,案例式教学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程度,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心理学家M・瓦根舍因首创了“范例教学理论”,其基本思想在于反对庞杂臃肿的传统课程内容和注入式的死记硬背教学方法,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范例教学提出了多种教学原则,其中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原则是最基本的三条原则。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探究性、目标性、自主性。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这些特点都应体现出来。授课时所讲案例应贴近实践,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所有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了适应未来工作必要的心理准备、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

例如,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的有关内容后,结合现实情况,以“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为主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讲授的有关内容。具体来说,案例分析从GDP、CPI、PPI、PMI、工业增加值、发电量、货币供应量、进出口等经济指标变化的分析开始,通过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来判断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然后分析我国为熨平经济波动当前所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从而达到了解我国现行宏观经济状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论思想作为宏观导向,以讲授法为主,课堂讲授要与讨论式、启发式、论坛式、研究性、探究性、协作学习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有活力的教学方法:首先,基本原理以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应设计合理、清晰,并将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重点与难点问题通过启发开拓学生思维,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其次,理论热点、实践热点问题以课堂教学与随机讨论、专题讨论相结合;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自学的难点,老师不仅应在课堂上重点讲,而且还应让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要注意理论讲述与案例、实证资料分析相结合。最后,能力培养还应适当向实践教学倾斜,教师应指导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结合证券投资学研究现实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兴明.恰当运用讲授教学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吴守一.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3]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纺织品危言

根据世界纺织品服装协定(ATC)的规定,WTO的各成员国将在2005年废除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在过去的将近30年内,配额制度对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纺织产业长期以来是在非公平竞争状态下发展起来的,配额取消之后,各国处于一种的公平状态,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量存在进一步增加的可能。9月以来,A股市场纺织板块的整体上扬侧面印证了投资者对无配额时代的欢欣。与之同时,WTO的最新调研结论也不期而至。

但是,仅看到出口量的可能增加是不够的。

采访中,海通证券纺织服装业分析师冯轶判断:“配额制度的取消,对于整个纺织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对于细分行业来说会有不同的影响。在羊绒行业,由于中国控制了世界70%左右的原材料份额,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出口额会进一步增加;对于丝绸和棉纺这类传统强势行业来说,同样会产生比较正面的影响;但在亚麻行业,由于中国的高端加工能力较弱,大部分原材料份额又控制在欧美国家,使得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优势,配额制度的取消对其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她还提到,这一事件,对内有可能引发各纺织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对外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贸易战,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如冯所担忧的,目前,各可能的利益受损团体已然开始动作。美国当地媒体披露,美国纺织业团体将尽速提交数十项请愿,要求美国商务部在明年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包括服装)采取保护性限制措施。除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抗议外,一些同样以纺织业和服装制造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在类似的担心下,也联合起来向WTO提出请求,要求把纺织品的配额制度延长。对此不能小视。反倾销、特别条款、绿色认证等等各种手段一旦利用充分,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甚至会大于配额。

在此背景下,近日,WTO关于纺织行业的最新报告,报告调研结果显示:2004年后中国和印度两大纺织服装强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并不像有些评论讲的那样危言耸听。

对这一结论,中国纺织企业体验到更多的,应是一种警示。应当看到,中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出口数量和外汇收入竟不能同步增长。一边是低端产品即使大量出口后仍有大量积压,一边是高端产品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国内纺织业切实改变经营思路,从低附加值的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和技术竞争,提高生产效率,才可能真正拥抱“后配额时代”。

葡萄酒业活跃信号

在啤酒行业出尽了风头之后,葡萄酒企业也开始了诸多动作。新华联控股斥资1.54亿元收购29.07%的通葡萄酒的法人股,不应被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同期,天津发展也对外宣布计划分拆王朝葡萄酒到香港主板上市,仅仅追溯到7月底,中粮酒业还投资2.5亿元在山东烟台打造高档葡萄酒生产基地。葡萄酒业可谓整体活跃起来。

2004年对葡萄酒业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葡萄酒关税从44.6%下降到历史性的14%。在加入WTO之前,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为65%,再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两项,综合税率一度高达150%。

尽管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仍处于寡头垄断,长城、张裕、王朝三家传统老牌公司的收入占了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但随着进口葡萄酒关税的降低,越来越多国外葡萄酒商进入,国内新生代的代表新天、印象等厂商强劲发展,这个行业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采访中,新疆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吴红光表示:“目前中国的白酒市场已经处于萎缩状态,啤酒也在一个行业内整合平稳发展的阶段,只有葡萄酒还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大规模的投资或并购行为,正是看中了葡萄酒业的发展前景。”

起初,葡萄酒行业曾与白酒和啤酒处于同一起跑线,由于受葡萄产地制约因素较大,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一直是国内最小的酒种。时至今日,中国葡萄酒2003年的产量也仅有34万吨,相当于世界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商一家的年产量。但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揭示了中国葡萄酒行业蕴藏的巨大潜力。

近几年来,中国葡萄酒业在原料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一直处于扩大阶段,以每年7万亩左右的速度逐年增长,而且中国已引进了很多与国际接轨的适合酿造的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这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并提高了质量,是葡萄酒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诱因。此外,中国葡萄酒业的技术工艺引进步伐也在加快,目前国际上的先进酿造机都已引入中国。

厚积薄发的葡萄酒业,开始在各方条件具备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消费升级也使得该行业的长期增长成为可能。这正是投资者开始看好和实力机构倾心介入、跑马圈地的重要背景。

机构

券商 适者留存

由于严重违规,9月间,四家券商被证监会托管经营:德隆系下属的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由证监会委托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经营,而汉唐证券则交给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此之前,南方、华夏、闽发、鞍山、富友、大连、新华、佳木斯……一个个或黯淡或倒下的券商名字触目惊心。

2002年以来,央行仅先后向鞍山证券、新华证券、南方证券发放的再贷款就有109.5亿元,并且收回希望渺茫。如此沉重的负担,央行显然不愿再背负,有着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由此站到了台前。

三年熊市,很多券商的经营都遇到了一定困难,由于没有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尽管是机构,券商也抗争不过市场大势,资金链条的断裂已然不鲜见。于是,总会有“无畏者”铤而走险,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国债回购资金,下场却又往往是一样的悲惨。

“券商前仆后继的违规,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其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很弱,或形同虚设,风险往往累积到巨大的程度才暴露。另外,这种现象也表明,证券市场创立十多年来,对券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采访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如是说,“证券市场由上市公司、金融中介和投资者构成。实现证券市场发展、规范与市场承受能力的高度统一,不仅要引入合格的投资者和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更要发展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对证券公司等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

朱武祥说,监管机构需要基于大量的案例,反思以往对券商等金融中介的监管机制。例如,为什么监管机构设置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制度不能及时发现券商累积的风险?对券商的评级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委托理财本身不是错,客户将资金委托给更专业的机构是正确的,社保基金入市因关系重大,因而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公开选拔合格的理财机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一般投资者无法识别理财机构的信用等级高低。显然,我们需要构建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他举例说,对券商的高层管理者不能光强调从业资格,要建立诸如风险抵押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切实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中介结构的失信会让本已脆弱的市场资金链彻底断裂,这反过来又会产生新的恶性循环。很多情况下,管理层的态度是决定性的。

市场

内地公司香港秀之后

随着骏威汽车、招商局国际从9月6日起正式成为香港恒生指数33只成份股的一员,其绩优的蓝筹股阵营中,中资股已达10只。尽管A股市场上市公司中有太多的业绩滑坡,但内地公司在香港股市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从中信泰富1092年入选蓝筹股开始,十余年的时间,中资股的成长拓展了香港股市的深度。过去,香港股市主要以地产、金融和综合企业为主,目前,仅列入蓝筹股的中资企业就种类多样:中信泰富、华润创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想集团、中海油、中银香港、中远太平洋、骏威汽车和招商局国际,都在其所在行业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代表性,经营业界也较为稳定。这还没算上中石化、中石油、中电信、人寿等高素质大规模的H股企业。可以说,中资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壮大了香港的证券市场,有墙里开花墙外香之意。

尽管管理层曾明确表态,A股市场欢迎海归,但仍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奔向香江。撇开外资投行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曾担任过十余家国内企业香港上市财务顾问的海问咨询的高级经理鲁红认为,“企业选择到香港融资不难理解,境外市场相对比较成熟,虽然在首发时市盈率较低,但上市确定性强,企业在自身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进行。而在国内上市,一来时间没有保证,要排队,二来还很可能要承担本不该企业承担的政策风险。”相对内地市场而言,境外股票市场比较成熟,监管严格,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求比较高,并强调高透明度。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促进了公司发展,起到良好的窗口示范作用后,“回国效力”当摆上日程。目前的境内市场波动较大,确实需要一些大盘蓝筹公司稳定市场,而在香港资本市场经受过风雨洗礼的H股公司恰好符合条件。若如此,当是一次理性回归。

QFII的实际含义

近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法国兴业银行和荷兰银行控股公司的QFII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至此,获得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已达20家,汇入资金已超过20亿美元。还有近10家境外机构提交了资格申请。

对于这一组带有标志性的数字,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谈到:“从QFII的积极申请来看,各大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还是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愿意投入很大成本进入。它们的介入,推动创造了中国市场上真正意义的蓝筹股概念,增强了大盘股的流动性。但是,期望QFII救市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20亿美元的规模还不会对现有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外基金在国际市场上的一贯保守性作风,我们并不能期望它们在‘救市’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针对有言论提出的“QFII不过也是低买高卖的投机”,左小蕾进行了反驳。她说,“这种看法就是瞎子摸象。QFII就是要赚钱的,其在中国市场上倡导的所有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赚更多的钱设计制造出来,而且是在成熟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得到反复印证、顺理成章地移植到中国市场上来的。如果仅仅从中国股票市场的角度,看QFII在中国市场上一年来的投资行为,似乎也有些"投机"和"炒作",但是从全球市场来看,QFII正是在坚持‘风险-收益’对称的‘价值投资理念’,并努力按照既定方针实施资产配置的全球化的投资策略。”

QFII设立的初衷,不是引进专门到新兴市场赌一把的国际游资。外国养老基金、保险资金,专注于某个国家的封闭式投资基金等中长期性质的机构投资者,理应是管理层理想的选择。

有消息称,管理当局正在考虑放松QFII的准入资格,以引进更多的合格投资者。但是,逐步放开的同时,监管一定要跟上。“目前进入的资金规模还比较小,进入的机构也是规模很大的规范性中介,这正是对其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监管制度的最佳时机。在之后逐步深入的监管过程中,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可以同时对相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期在市场完全开放的时候,能建立起一套相对较完善的监管制度。”左特别强调。

在对有关业内机构的采访中,没有观点乐观地认为QFII引入的深化可以解决境内资本市场的根本问题,甚至更多人认为QFII的积极涉水也不能就说明A股市场涌现了很好的投资机会。有人笑言,国际反恐形势的不确定,让国际投资人从"哪里有最佳的投资机会"变成寻找"哪里有最安全的投资机会"。

无论如何,认真学习QFII为赚钱而从全球各金融市场移植过来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境内投资者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无形资产。

国际・场外

美国航空二度宣布破产

9月12日,美国航空(US AirwaysGroupInc)第二次向法院提出债权人破产保护申请。尽管在“9・11”后这家公司获得了政府贷款担保,可是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未能有效改变盈利状况,被迫再次申请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