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创新;武术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为民族振兴指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石、为公民自我素质的养成提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仅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的价值目标与方向,更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宗旨。〔1〕党的十中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应运而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还是社会层面出发,抑或个人角度出发都将对筑牢核心价值观发扬武术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3〕孙传晨?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德教育研究〔J〕?郾搏击.武术科学,2014(08):24-25?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传承;外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02―04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以来,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已有相关著作十余部,论文千余篇。大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内容和意义作用三个方面。如何在最大限度上加强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主体中的沉淀,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地传承下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还不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从内心真正认同、践行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同反的界限”,就一定要加强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认同和传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
在文化和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必须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先“知”后“信”再“行”终“内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价值的传承,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认知与认同的问题,继而解决好践行与传承的问题。
所谓价值认同,有学者认为,它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观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还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是“个人通过接受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趋向”的过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界定,可以肯定的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趋近的、可共享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价值主体普遍认知、领悟、接受并转化为价值认同,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自觉遵守和奉行,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内在价值标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这一认同过程是单向的,但方式不是单一的,更不是要实现价值观的一元化和一体化。就价值主体而言,价值观的认同是双向的和多向的,是各价值主体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接受,最终达到相融性、和谐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当然,价值认同并不排斥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获得认同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谐共存,并鼓励其各自发挥好不同的价值引导作用。
所谓价值传承,就是价值观的传授和继承。“传承”在佛教中有“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意思。儒家的基本经验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确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问学”。其基本教训在于“徒法不利于推行核心价值观,不‘依人建极’亦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也有此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将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并通过传递系统在代际之间一脉相承的。它需要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也能够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作用不但能对同时代的人们有强烈的思想影响,而且可以传递和影响到后来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有益于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共识的关键在于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社会成员认同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要充分外显,让社会成员正确、全面、深刻地知晓和领悟,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外推。
外推是一个推己及己、推己及人的过程。刘云山部长曾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这种“引导”、“贯穿”、“渗透”、“融入”、“转化”等无不是外推的具体显现。外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有横向外推和纵向外推之分,其中,价值认同是横向外推,价值传承是纵向外推。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此外,外推的同时还要不断内省、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等。
(一)外推的分类
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
就个人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更高自我的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就要从自我做起,把外在的理性认识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才能在 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地遵守与维护。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就是要把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变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转变为不需指导的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意义等的理论阐述,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行动。
就集体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囿于党政干部等某个群体,而是要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十多亿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也是认同的主要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才能展现其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党政干部推进到广大民众,从个人推进到身边他者,进而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就必须通过外推实现自我和他者从认识向认同的跃升与转换。没有这种跃升与转换,我们的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知晓上,而不能变成一种行为自觉;有了这种跃升与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能由自在的必然性转化成自我的必然性和他者的必然性,并由外在的约束转化成内在的自律,由外在的规范和命令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命令,从而增强社会的吸引力,扩大群体的认同度。
就代际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晚辈的过程。价值主体要从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推进到下一代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引导下一代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换句话说,就是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下一代的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外推的方式
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
人的素质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因素不断整合、螺旋式地从低到高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实行知行意情合一的外推模式,注重学习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行为因素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外推包括三个层面:
(1)语言的外推,即言传说教,在“知”上下工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应使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在融入、贯穿、转化上下工夫。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等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人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是一个自说白话的圈子语言,它的对象除了党政领导等部分群体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群体,即广大民众,我们需要用他们能够明白的语言,说他们能懂的话:来宣传、推广我们的核心价值。语言外推的目的有两个,即激活个体和心理更新。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提出两年之久了,但在有些地区、有些人群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应还是木讷的、茫然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活这些个体,激活他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潜意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目标、要求等沉淀到这些个体的心理层面,刷新以前的陈旧记录。
(2)实践的外推,即身体力行,在“行”上下工夫。实践的外推是指外推者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认知和践行,通过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实践活动推广到他人的行为活动中,影响和感染他人,给他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_和幸福,才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化”。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流动化”。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身边化”。通过这种抓社会焦点、抓代表人物、抓艺术传播的方式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触手可及。
(3)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外推,即在精神信仰,在“信”上下工夫。语言的外推和实践的外推属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表象的外推,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所以用这两种外推方式也许无法进入他人的“微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进行外推。由于意识形态(…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具有群体性(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具有系统性(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具有历史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意识形态外推的内容就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还应包括“(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3)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4)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做主;(5)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6)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等。
(三)外推的前提和原则
外推的前提,一是不断内省,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不断内省修身,才能更好地推己及人。在实践过程中,越是外推越要返回自己,不断内省,缺少自省,外推就成为自我异化,就会造成错误。二是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只有切实关注社会成员意识,才能保证大众需求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并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持续传递下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如果广大民众没有出自内心的需要和重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自己利益休戚相关的意识自觉,那么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哪怕是强制力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外推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社会思潮运动进程;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三、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
任何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要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必须:(1)更具操作性。要使得核心价值体系的 意识形态功能渗透于每一个方面,渗透于任何人和任何领域,使其不能摆脱它的影响甚至控制,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具操作性,更加不可抗拒和无孔不入,更加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现实合理性,是指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它一定要反映社会的现实利益,基于社会现实利益之上,并获得现实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社会的现实价值取向。对实践问题的透明和公开(非掩盖)不仅仅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辩护,更是对人类要求解放的旨趣的尊重。反之,对实践问题的掩盖,是为某种特殊利益的辩护,也是对人类解放旨趣的侵袭。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应降低身段立足于人民群众中间,更具操作性,更加细化,更加具体化。(2)减少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本身具有政治性、正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当意识形态与现实结合的时候,有时或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欺骗性,因此,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有时反而要减少意识形态性。当然,这种欺骗也许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人们更乐观、更积极、更向上,向着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不断迈进,为着和谐美满的将来而奋斗。比如,佛教的教义。(3)更强的辩护性。核心价值体系为现状做辩护的功能远甚于其他意识形态,它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远,而是“手可摘星辰”的触手可及。它对人极具说服力,使人心甘情愿自觉遵守,是一种公平的、摆脱了统治的、双方都会满意的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