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篇1

摘 要 对磐安县仁川镇的部分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妇女进行体育锻炼的身体运动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农村妇女 体育锻炼限制因素 体育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众多的有关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研究中,尚未研究出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行为的关系,而农村妇女这个社会群体,恰好是我国各种人物角色中相对弱小的一个群体,因此,研究本课题能够让农村妇女更加了解目前的体育锻炼现象。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提高她们的生活乐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也能提升她们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我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普遍增强。本课题深入研究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致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随机抽取磐安县仁川镇的部分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特点

体育锻炼限制因素指任何影响主体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及体验,而导致其无法或减少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邱亚君(2014)通过《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特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归纳出了4类限制因素,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及体验限制。杜建林(2014)在《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中提出社会支持、社区因素、健康状况、体育价值观这4个潜变量对体育行为有直接影响。通过总结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共设有5个基本维度,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社会环境限制。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表明因子与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各类因子都由5个维度组成,总共可以分为10个因子,除了结构限制与自身限制的相关系数r=0.001,其余9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r=0.000,可以看出因子与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以上22中限制因素具有普遍性,也是研究该课题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行为的关系

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采用仇军(2002)的锻炼行为量表,共包括3个指标: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发现,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P=0.025

本研究的锻炼目的包括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兴趣爱好、社会交往、消磨时间、提高运动水平、展示自我、形体健美与其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表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P=0.042

本研究的基本情况有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身体状况,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知,基本情况与因子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尽管限制农村妇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限制因素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某一特定的关系。

四、结论

本研究将限制因素分为5类,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社会环境限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5类因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在对这些限制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妇女进行体育锻炼的身体运动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邱亚君,许娇.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特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75-82.

[2] 董进霞.21世纪世界妇女体育研究动态:对我国妇女体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0.30(11):79-85.

[3] 邱亚君.对中国妇女休闲体育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7:50-52.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当前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师学生的体质状况及其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也理应受到高度的关注。为了解幼师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师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发挥体育学科对幼师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促进其掌握适合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为幼师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特作本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时随机进班发放问卷共742份,回收有效问卷699份,问卷有效率为94.20%。其中两年制131人,三年制445人,五年制123人。调查从体育教学方法与环境、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育锻炼计划与指导、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与组织等方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设计相关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方法与环境。

在“你认为学校体育课应该以何种形式上”的问题上,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占30.62%,以教师为主的占2.86%,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占66.5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逐渐代替“满堂灌”,上课时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解决学生的疑惑。

因为环境因素和缺乏相应的设施,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的仍然占很大比重,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害怕到接受再到积极参加,让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同时,学校要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与设施,安排一些空余的活动时间,让体育运动在同学之间传播开来,并广泛地开展起来。

2.体育教学课程设置。

57.26%的同学认为体育课所学内容与以后幼儿园教学工作有很大关系,27.35%的同学认为体育课所学内容与以后幼儿园教学工作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15.39%的同学认为没有一点关系。大部分同学对目前课程设置不是很满意,认为应该加大体操学习。学校也可以考虑女生特点,增加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她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气质。

3.体育锻炼计划与指导。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它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幼儿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当体育锻炼和学习冲突时,88.57%的学生选择根据当时心情是否运动,说明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很随意,没有制订一个严格的计划。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计划,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因为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思维活跃,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持平和的心态。将体育锻炼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在下午或晚上进行体育锻炼有很科学的效果。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锻炼的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候,这时的人体处于最佳状态,进行体育锻炼效果最好。学生对这一问题可能不了解,随意选择时间锻炼的仍然占大多数,有约占九成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有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而限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4.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与组织。

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游戏适合幼儿园体育教学,而且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以柔韧性和灵敏性为主的游戏适合幼儿阶段的活动。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和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因此速度性和耐力性游戏不适合幼儿阶段的活动,有少数学生认为幼儿广播操和队列队形适合幼儿园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体育游戏能够增加学习兴趣,但更深层次的是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动脑、动手。

四、几点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体育活动要求。

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必须在职前进行学习训练。所以幼师学校要根据这一客观要求,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将韵律操、幼儿体操、队列队形、徒手操、器械操和口令等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教学时间,也可增加实用性强的健美操、体育舞蹈来提高学生气质,塑造形体美,增加自信心。

2.完善体育教学设施,积极提升学生组织幼儿园体育的实践技能。

对学生进行幼儿体育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幼儿师范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活动设施,以满足不同兴趣倾向学生的锻炼需求,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引导他们学习幼儿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组织和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能力。

3.强化幼师生组织幼儿体育游戏的知识与技能。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也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从熟悉体育游戏的玩法,理解、掌握体育游戏的基本结构到模仿、尝试自己创编体育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创编的体育游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步提升体育游戏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请幼儿园老师讲解、组织学生见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体育游戏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锻炼

1999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进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自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价值追求,这种基于学生观的课程使得学生从本课程中不断受益[1]。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眉山市仁寿县的仁寿一中发放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90.5%,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2.8%。

1.2访谈法。对体育教师及部分领导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观点、态度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

1.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国际通用软件Microsoft Excel,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体育教师

3.结果与分析

3.1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及体育场设施情况

3.1.1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情况。《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指出: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从访谈中得知,学校体育教师师资比例为1:206,符合学校体育试行的基本标准。80%的体育教师年龄处于30-40岁之间,被调查体育教师学历层次均为本科。

3.1.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仁寿一中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校配有标准田径场2块、足球场2块、篮球场18块、羽毛球场6块、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2块以及室内健身馆。

3.1.3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认可情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2]。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学校体育设施情况:非常满意的占45.2%、基本满意的占54.8%、不满意的为0。

3.2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情况。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情况,首先能反应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反映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对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认为自己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居多,了解的“少”占9.5%,“很少”占2.4%。对于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认为“非常有用”的占28.6%,认为“有用”的占66.7%,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8%。

3.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去,在组织比赛和游戏是只有16.7%的学生不太主动。实施新课标以后,认为自己的体能状况比以前提高了的占81.0%,1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状况没有变化,其余的则认为降低了,这说明新课标实施以后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3.4学生运动参与情况

3.4.1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3]。学生应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达到水平五目标时学生应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天锻炼一小时。调查结果显示,71.4%的学生每周能参加2次以上的体育锻炼,69.1%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低于三十分钟,每次锻炼时间能达到六十分钟以上的占2.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体育锻炼,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较短。

3.4.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课程标准中强调,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47.6%,其余的则不能。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只有23.8%的学生能经常与家人一起参与体育锻炼,有14.3%的学生从不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与健康课也有14.3%的家长从不关心。访谈中教师表示,学生能基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部分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也能积极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但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较短,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4.结论

4.1总体来看,体育教师师资、年龄和学历层次基本合理。

4.2体育场地设施基本符合标准,但仍有缺陷。调查中发现仁寿一中并没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基本要求的排球场地。

4.3学生对于新课程标准认识程度不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对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多。这与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力度有莫大关系。

4.4学生课堂学习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去,在组织比赛和游戏也较为主动,体能状况也有所提高。教师也指出新课标实施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整体素质还较弱。

4.5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短,多数家长不关心学生的体育锻炼。调查发现,虽然71.4%的学生每周能参加2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69.1%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低于三十分钟,每次锻炼时间能达到六十分钟以上的只占2.4%。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47.6%,经常与家人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占23.8%,14.3%的家长从不关心孩子的体育课。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是较短的,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家长的态度对其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培养 中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许多企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首先要求身体健康,其次对身高、视力、品貌、仪表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企事业单位需要选择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并非单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改变了以往重智轻德体的状况。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经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竞争,同时也是身心的较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使人释放压力、强健体魄、心情舒畅。因此,中学生应该意识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释放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抗压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2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

2.1以新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例如,不喜欢跳高、长跑的学生可以打乒乓球、踢足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2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受益于终身。

2.4注重体育兴趣与意志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必须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体育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以往我们的填鸭式强制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消极对待。因此,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矛盾,课堂上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手段多样的教学,课余活动尽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从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在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还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常年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者要克服自己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才能最终达到预期效果。意志薄弱的学生会因为刚开始锻炼效果不够明显而轻易放弃。没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锻炼习惯是很难养成的。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循循善诱,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

3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练习。同时良好的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更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广泛开展各项体育竞赛娱乐活动,增强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最终形成领导重视、教师指导、学生自练的体育锻炼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中体育科目的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除了为提高学生高考体育成绩而开设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和品格等。

1.增强学生体魄,锻炼学生毅力

高中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锤炼学生做事坚持不懈的毅力等。这一教学目标也是高中体育教学开展最基础、最直接的目标。

2.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

高中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许多学生虽然爱好体育锻炼,却没有健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样的体育锻炼不仅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身体产生损伤。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锻炼行为,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效率,使体育锻炼发挥最大的效用。

3.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高中体育教学最本质、最深层次的目标。学生要想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合理的安排,帮助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展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如何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需要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基础,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合理展开教学。

1.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程,体育科目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习惯的改善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基本目标,从学生的学习、锻炼诉求出发,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2.促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中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但是,并不代表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要。相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体育锻炼实践的指导,只有学好体育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少走弯路,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高中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锻炼器材和体育锻炼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等。

3.建立和谐的授课环境

篇6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不断接受体育健身指导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思想理念,即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持续实施的过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具备相应的锻炼能力。由于大学阶段在人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教育将为人生全过程打下极为重要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大学阶段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作用与优势,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思想,承前启后地为人生终身体育的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终身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使用,有用的人才决不是知识单纯堆积的结果,而应是知识广度、深度和健康身体的结合体。提倡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其中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体育能有效地增进人体的健康水平,延长人才为祖国作贡献的时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已经进入了社会家庭。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健康,保持旺盛精力以应付社会的压力和竞争,已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而终身体育的形式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是一关键时期。

学校体育是承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由于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校体育教育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锻炼身体的过程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使学校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场所。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大学的毕业是体育锻炼的结束”的倾向,为此,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大学生在校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能健康地圆满地完成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而且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大学期间,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的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的侧重点,摸索出不同年级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教材教法,使终身体育的意识贯彻始终。

二、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中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内容,但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首要任务还是要加强对这一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为了大学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而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就越大,终身体育的意识就会越牢固。

(二)努力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因此,体育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爱好和积极性。

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手段,以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并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高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体上讲,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坚持持久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标准的能力、自我体育锻炼效果评估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养成对终身体育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学生通过老师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反复的实践,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但这只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方面,为使学生能终身享用,就必须使之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应当处理好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关系,要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为此,大学体育教育有内容应当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和保健卫生常识、体育的个体和社会价值、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原则、合理有效的锻炼手段与方法等基本知识。大学体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多样化,在教会一些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并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

参考文献:

[1] 赵云.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8.

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锻炼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71-02

学校体育教育应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入门过程,而这一过程的主体自然是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是首要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所具备的于国、于民的重要作用。

一、终身体育锻炼的含义

1.概 念

从概念上讲,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人在一生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特征和意义的认识;对体育锻炼一般规律的掌握;对体育锻炼原则和方法的熟悉;对自身弱点和特长的了解;对意志品质、锻炼自觉性的具备。

2.主要内容

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是体育的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的不断娱乐化、社会化、终身化,现代学校体育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近期成效的基础上,更注重将来对发展、享受的需要。所以,学校体育在注意体现现代体育的重要特质的基础上,更要注意满足学生个人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并讲究体育锻炼的自学性。

我校学生普遍处于12~16岁的年龄阶段。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心理、生理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只是单纯的兴趣、好玩的感性认识,到中学阶段,才逐渐转向对体育的价值、意义的理性认识。但就人体成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是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情感、认知、个性等主要心理、生理正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心理变化波动很大。因此,中学阶段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1.提高认识

进入第二次体型变化的中学生,在运动时还存在着不稳定性,这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可致力于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使机体的体能得到发展。但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并不重视,有的教师甚至弃之不顾。其实,如果锻炼态度不端正,又不具备锻炼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的,当然,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也就无法实现。相反,如果学生对锻炼具备浓厚的兴趣,又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他们就会抱着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课的体育锻炼,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激发兴趣

(1)情景效应。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学生的认识兴趣,一堂体育课中如果导入了充满情趣的精彩情景,如NBA比赛的十佳球精彩瞬间,就能增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吸引力,锻炼的内驱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引起学生积极体验的情绪,并乐此不疲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中。

(2)偶像力量。凡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参加某项运动时都有运动偶像,即都具备一个内心的驱动力。如爱看NBA比赛的学生就喜欢打篮球,惊叹比赛中明星的精彩表现,崇拜科比、姚明等;而崇拜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学生就喜欢踢足球。学生由于喜欢这些明星而花大量的时间去模仿他们的技术动作,并且,学生也会把这些明星作为偶像,想着和偶像亲密接触,与他们缩小差距,于是就积极地锻炼。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学生的偶像崇拜驱动力作用,多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等,使学生在心中拥有自己的偶像,并把榜样的技术作为锻炼的目标,从而激起学生们锻炼的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3)激励法。在体育锻炼中,教师采取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锻炼,促使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并达到锻炼的目的。比如对还没有掌握锻炼要领的学生,可运用讲解的形式对其进行指导,并用有进步、你行、你太棒了、太好了等激励的语言对在锻炼中出现动作错误而失去信心的学生进行鼓励,坚定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合作锻炼。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区别、男女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组锻炼,充分利用组内学生的差异互补,实现班集体目标,因为只有个人的目标得到实现,集体的目标才能达到,以此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培养其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参与比赛

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应该运用到实际的比赛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运动技巧、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并能在比赛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更能培养合作意识,并体验获胜的喜悦、运动的乐趣和艰辛,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增强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开展群众性竞赛。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学校的体育竞赛。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举行三项以上的学校级体育竞赛,如秋季运动会中的班集体接力竞赛、拔河比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赛应该关注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设计比赛时,要考虑学生的层次,设计出适应个体差别需要的竞赛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大部分体育中等生、后进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2)传统竞赛项目。如学校一年一度的传统的篮球比赛、田径比赛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和兴趣,以及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个性来选择自己参赛的项目,以传统项目,带动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游戏教学

(1)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中学体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安排游戏是为了辅助体育教学,选择的体育游戏内容必须要与教材

内容相关,并且要考虑到中学生表现在不同年龄、性别上的心理、生理体质和体能上的差异。在授课前,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可选用趣味性强的游戏,如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随机的说出学生的名字,反应慢的学生站圈中央表演节目;在授课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部分,可选用与体育教材关联紧密的、具有激烈竞赛性和对抗性内容的诱导性游戏,如趣味接力;在授课结束前,为使学生尽快在体力上得到恢复、情绪上得到调节,可采用放松性内容的游戏,如放松操。选择好游戏的内容是关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体育教师选择的体育游戏要合适,既不能选择庸俗化的游戏,也不能选择非常幼稚的游戏。

(2)游戏的组织过程。选定合适的游戏项目后,科学的游戏组织方法是游戏教学取得良好活动效果的关键。第一,教师要及时讲解游戏名称、方法、过程及要求、规则、评比标准等,要及时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二,教师要做好游戏的组织领导工作,教师直接指挥游戏组织的进行,游戏中教师既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观察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学生力不从心时,要及时调节游戏的运动量、减少游戏的次数、缩短游戏的时间等。第三,教师还要做好保证游戏取得良好效果的裁判工作,裁判通常是由教师自己担任的,如果游戏过程出现困难,教师可以请学生协助其担任裁判员。

三、结束语

中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考核标准能否达到,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时刻铭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信念,培养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闫新红、曹春英.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两点理论思考[J].少年体育训练,2010(1)

2 樊军.学校体育锻炼中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1(5)

篇8

关键词:自觉性;经常性;循序渐进性;适量性;全面性;从实际出发;巩固提高

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是指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从事体育锻炼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进行体育锻炼出自锻炼者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为贯彻自觉性原则应提高认识、明确目的,并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结果,提高锻炼者的自觉积极性。正如在《体育与研究》中提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已作为一种高雅娱乐活动和健康的投资,在“富而求乐、富而求健、富而求美、富而求活力和富而求长寿”的理念中兴起,并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正确处理锻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达到预期锻炼标准要求的关键所在。

二、经常性原则

应坚持长期地、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根据“用进废退”的法则,要求建立个人的锻炼常规,确定每周锻炼的次数和每次锻炼的时间、强度,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人体形态结构的改善和人体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是要通过进行反复多次锻炼的积累、持久的强化才能实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断断续续地锻炼是不会收到理想的锻炼效果的。结实、强壮的身体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之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循序渐进原则

指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它是由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生理负荷的规律来确定

的,是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规律。

体育锻炼的要求、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都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使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在体育锻炼中逐渐优化,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同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适量性原则

指体育锻炼中合理(适量)安排参加者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适当地加大,与休息合理交替,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

锻炼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刺激的强度,弱的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功能变化,过度的刺激可能损害健康。适宜的强度决定于能量消耗和恢复的超量补偿。体育锻炼有效价值范围的心率在120次~140次/分,结合年龄大小可以适当增减。

五、全面性原则

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上力求全面影响身体,把身体的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的锻炼紧密结合,使身体全面、匀称地发展。

人体是在大脑统一调节下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坚持体育锻炼中,从事任何健身运动项目,对人体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体育运动项目繁多,而又各具不同特点,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部位、器官、系统的效果都不尽相同。因此,坚持体育锻炼时,就应该从各种形式、手段、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优化人体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

六、从实际出发

体育锻炼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自身的意愿,自由、自主、自控、自娱和自乐。人的身体状况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运动的爱好对运动量的负荷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坚持体育锻炼时,锻炼的任务、内容、手段和运动负荷等应该根据负荷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地说,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机能、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疾病状况和掌握运动知识、技术水平的差异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既有一般要求,又要区别对待,使之经过一定的努力之后,使身体系统整体能得到提高。

七、巩固提高

篇9

【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过程 自主锻炼 方法 兴趣 习惯

前言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都有一样的感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自主锻炼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例如,跳远的教材可采用设一定障碍跳或设计成小青蛙跳过“荷叶”“小溪”等。以便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讲究方法,注重策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蓝球、足球课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打、乱踢,没有组织,没有方法,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小学生因打蓝球、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让学生懂得打球、踢球的方法,哪些动作能做哪些不能做,还有怎么防范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提高学生参加自主锻炼兴趣。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而且不同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玩”法。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必须满足和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蓝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打蓝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投到投出些门道”,在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参加自主锻炼兴趣。

四、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课中,每个班都有几个困难户。如受身体肥胖、瘦小、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学生自己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瘦小的学生一般灵活性比较好,在体操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在体育课中,我们抓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1)一记: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2)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

总之,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它以独有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中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个性和协作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主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加强指导,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自主锻炼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星光:《体育(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兴趣;态度;体育知识与技能;自觉锻炼习惯

体育是中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简要论述如下:

一、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能积极而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参与体育锻炼,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态度。平等、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在心理与情感上拉近师生距离,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转移到体育学科上来,这样学生自然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其次,引导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不符合学生体育需求的运动项目无法激起学生的内部动机,也就谈不上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执行课程标准,而是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态度

针对以往学生体育自觉锻炼意识低、行为习惯差的实际情况,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常规来狠抓学生自觉遵守、自觉锻炼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与自觉态度,产生自觉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一是严抓教学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教学中,室内理论课与室外活动课都需要良好的教学秩序。我们要狠抓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严格遵守体育行为准则,这都有利于学生自觉锻炼态度的养成。二是改革评价内容。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对某个技术性动作的掌握,这种只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自觉锻炼态度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我们要将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都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的态度,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本身对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态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

三、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

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掌握一定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的。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空有激情与兴趣,根本就没有办法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习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学生只有准确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变学生的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利用好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觉锻炼提供保障,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真正地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教学不懈的追求。

总之,一种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可以调节身心,缓解紧张情绪,释放压力。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落实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

参考文献:

[1]徐长江.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习惯.学苑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