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的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污染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污染的解决方案

篇1

生物多样性将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社会共同合作的新机遇,一个以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被列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计划。”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李培在第九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的发言中表示。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三个目标即在利用的过程中公正、公平地获取和分享惠益。人们在每一天生活中的活动都可能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6月2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写和支持的《评估塑料的价值》的报告了这样的发现:塑料原材料的提取和处理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了超过30%的自然资本,但海洋污染消耗了40%的自然资本。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来自于垃圾桶、管理不善的垃圾填埋场、旅游业和渔业活动,它们日益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中国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到中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重点行业,建筑、能源、生物技术、农业、旅游业等等。为此,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要求建立推动由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5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党的十更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这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本刊与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于2013年共同组织开展的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全国调查显示,在2013年我国各类组织的1874份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当中,大部分都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信息。然而,对于众多不同的行业领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经验以及标准尚存不足。

对此,李培在当日的发言中介绍到,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计划开展一系列的行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全球企业生物多样关系,并成立相应的中国的伙伴关系的机构,构建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平台,包括公众、私营部门、伙伴关系的平台,用于发现、评价和宣传优秀的企业;选择一两个典型企业继续研究进行培训,提出行业优化的建议,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依赖性比较强的将进行进一步研究;制订生物多样性自愿性的标准、标识和行业引导;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制订纳入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提供战略咨询和系统解决方案;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市场多样性碳汇交易平台,等等。

篇2

【关键词】航运企业管理;船舶管理

一、非体系航运企业的概况

非体系公司普遍存在管理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等问题;公司对船舶管理不到位,不能提供有效的岸基技术指导和资源信息等支持,导致船舶安全技术状况差、船员素质不高、船舶安全航行信息不能及时获悉等。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出解决方案。

二、非体系航运企业和船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管理松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多数非体系航运企业经营主体集中度不高,管理也比较分散,经济实力弱。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121家非体系航运企业,平均每家管理8.2艘,载重吨2993.4吨左右,平均每艘船舶载重吨仅336.9吨,形成管理船舶数量多,但船舶吨位小的特点。同时这部分船舶多为购进的二手船,在运营中处于满负荷状态,随着船龄增长、船况变差,抵卸风险能力极低,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2.企业决策层安全意识差,重效益、轻安全。经走访发现非体系航运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渔业船舶所有者、家庭作坊、乡镇企业等发展而来的,有部分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是直接从“田头到船头”,管理理念未能及时更新,管理模式相当落后。许多企业从事航运管理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少,安全意识淡薄,不是积极主动地“我要安全”,而是停留在“要我安全”的被动局面中。

3.岸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适应安全管理要求。企业管理制度混乱,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等。船舶安全管理经验缺乏,特别是聘用的关键岗位人员如海务、机务主管等虽然持有相关证书,但绝大部分人员没有海务或机务管理经验,甚至有些公司聘用人员,仅仅是为了满足资质要求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平时很少在公司上班。从而导致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低下,易造成安全管理的不到位。

4.船舶委托管理中的“代而不管”,“让代不让管”现象。由于非体系船舶吨位较小,船舶所有人大多未建立航运公司,往往委托其他航运公司管理,从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船东只是象征性地向管理公司交纳一笔挂靠费,管理公司仅负责办理船舶、船员的证书,未切实负起船舶安全管理的责任,尤其在船员管理、海务管理和机务管理等方面设计资金往来的管理活动上全部由船东一手操作,使公司和船舶之间存在名义上的挂靠关系,出现了“代而不管”,“让代不让管”的畸形现象,根本谈不上对船舶进行管理,承担安全和防污染责任。

5.企业在岸基设备投入不足,降低了企业和船舶安全管理水平。非体系航运企业处于规模小,船舶大多代管,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例如,在走访中发现有一家非体系航运企业整个公司管理人员只有一名,而且是兼职的。这种公司基本处于没有公司管理状态。该公司仅使用1部移动电话,未配备电脑,未配备传真机,更谈不上建立手机群发系统。安全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岸基难以掌握船舶动态,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上级文件,也无法及时向船舶传递安全信息。难于保持船岸之间应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有效联系的规定。

6.未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多数非体系航运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公司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对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极不重视,目前的安全制度多为早期制定的或者是临时制定来应付检查,实际上也不执行。与目前有关强制性规定不符,甚至一些制度中所设置的岗位与实际也不一致。加上这些企业岸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没有能力自行制定一套既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又结合非体系航运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这些制度成为摆设,根本无法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得以实施。

7.船员劳务市场不规范。近年来,船员紧缺,特别是职务高级船员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因船员劳务市场不规范,船员流动性大且不合理流动,船员队伍不稳定。非体系航运企业大多数没有自有的船员队伍,只是到其他公司挖墙角,造成谁给钱多船员就到谁的船上去干的局面,同时也造成非体系航运企业与船员分离的普遍现象。这些抱临时观念的船员不受公司的约束,无法保证船公司的安全管理措施正常执行。船东亦很少解雇不合格的船员。小型的航运企业更无法系统地对所雇用的船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导致非体系航运企业所聘船员专业素质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安全意识淡薄。大部分船员难于胜任,甚至不能按规定填写相关文书、不能及时搜集分析航海安全信息并及时改正航海图书资料,难于保证航海图书资料的持续有效,而且航海实践经验不足,现代航海设备操作规程不懂或不熟悉,应急反应缺乏演练。

8.非体系航运企业在安全方面的硬件投入不足。非体系航运企业所管船舶装备设施落后,技术状况较差。企业在安全方面的硬件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船舶“带病”运营,船舶较多存在不适航状况。如2009至2010年福建辖区非体系船舶被滞留117艘次,占滞留总数的5.38%。同时,非体系船舶普遍存在装货超载,配员不足同时存在的达89次。由于存在船舶配员、装载等方面存在缺陷,于是船东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在海事执法人员休息时间(如夜间)从事靠泊、运输作业,更进一步加大了船舶发生事故和险情的概率。

9.未能保证船长在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方面的最终决定权。船东不能给予船长在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方面的最终决定权。无法保证船长不致因正当执行其专业决定而遭到解雇和不公正的待遇。船长在船上不能发挥有效的管理和指挥作用,权力受限于船上的业务员(即老板派来的船东代表)。业务员一般是半路出家,在专业技术上无法替代船长。然而,业务员的权利普遍大于船长的权力,导致船长无法完全行使他的行政权力,导致船舶的日常保养无法得到保证。常常造成船舶不适航,船况恶化。

三、非体系航运企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推动船东安全经营理念转变。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船东的安全教育,切实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放手将船舶委托给上规模的企业管理。同时,要建立区域船东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中间体组织作用,及时向企业提供有价值信息,各县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企业高层提供学习机会,引导企业步入科学安全的发展轨道。

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岸基安全管理能力。由有关主管部门出面,举办企业高层及海务、机务等岸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管理素质,全面提升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船东(股东)要增强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干预日常的船舶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经理人,同时授权给经理人来管理船舶,确保船舶的安全。要制订航运业专业管理人才引进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加强公司岸基人员的管理,提高岸基管理人员素质。当前各航运公司未能有效开展安全和防污染管理事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对固定的海机务管理人员,建议对公司配备海机务人员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如聘用时间、履职情况的要求等。

3.强化船员管理,提高船员素质。鼓励有条件的航运公司培养自己的船员,并给予这些船员必要保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船员队伍,以满足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船员特别是船上“四大头”上船前需要进行公司安全文化教育培训,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等,所有船员上船后还需要进行船上培训。非体系航运企业都应建立船员档案来掌握船员培训、任职资历、安全记录、健康状况等,确保为每艘船舶配备合格、持证并健康的船员。再来是对船员实行聘前综合素质考核,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安全管理责任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跟踪考核。

4.建立健全非体系航运企业安全制度,并检查运行情况。借鉴国内安全管理规则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对管理非体系船舶的公司可参照体系化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安全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并统一船舶管理要求和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和指导,督促企业加大对代管船舶的管理力度和投入,规范管理行为,促进代而不管、让代不让管和两张皮现象的消除,不断提高制度运行的质量。

安全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聘用、岸基人员和通讯的最低配备、船员和岸基人员培训、关键性操作、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法律法规执行、船岸联系、船员保障、船员和船舶档案、船舶保养计划及检查制度、管理协议的签订、船舶体系建立等14方面。公司还应配备适任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并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公司主要负责人为安全与防污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负责安全制度的执行。

5.建立非体系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联络员制度。协调辖区非体系公司,集中聘请3~5位资深的航运公司管理人员作为辖区特邀非体系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联络人员,由其与各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联络人员和海事处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联络员一道定期召开非体系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例会,交流非体系航运公司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探索解决公司安全管理的热点、难点。

6.保障船长权利,确保船舶适航。在一定程度上,船长兼有指挥、管理、准司法、公证、等多种职能。船长在航海实践中的职能决定了船长处于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非体系船舶应该懂得并维护船长的这种法律地位和发挥船长应有的职能。必须通过安全制度和船东的声明来削减和约束业务员在船上的权力,确保船长在船舶安全和船舶防止海洋污染方面的绝对权力。这样船长才能保证船舶完成生产任务、保障安全航行和防止海洋污染,船舶才能得到有效保养,减缓船舶的老化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了我国非体系航运企业和船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的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但是,落实起来关键还是在人的因素,必须加强对企业、船、人的管理。这不单需要船东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升级、规范企业和船舶安全管理制度。还需要有海事、船检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等联合监管,有效推进管理制度的实施,控制隐患,消除危险,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共同促进航运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叶兴良.非体系航运企业标准化安全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海事.2009(12)

[2]《福建辖区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篇3

关键词: 轮机工程; 船舶管理; 教学改革

一、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管理》课程的定位与要求

课程的定位:《船舶管理》是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承载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船舶管理》课程应该是在轮机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全部完成,专业课程进行到大半或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开设的,是建立在上述课程之上的本专业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同时也是国家海事机构对轮机工程专业高级船员适任证书的必考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上,《船舶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轮机基础,轮机英语、船舶主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轮机自动化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上的,是一门跨学科综合应用性课程。《船舶管理》课程的核心有两个:一是让人员、机器、船舶更安全,二是让海洋环境更清洁,这是21世纪海上运输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充分体现到以人为本、以船舶安全为本,保护海上人命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上。课程的目标是根据国内外航海市场对于高级船员的用人需求,与海员培养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完全接轨,及时跟踪有关海员培养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变化,及时跟踪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等各种能力,适任和胜任未来的高级船员职务。

《船舶管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船员职业品质、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不断巩固与提高的运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从学生在航海院校受教育开始, 一直贯穿于船员的职业生涯中, 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船员职业品质和法律素养。

二、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管理》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着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船舶管理》课程教学涉及许多国际法规、公约和规则、国内法规和规定、船舶规章和业务指导规章等, 这些内容本身比较枯燥, 对于缺乏实践环节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更为单调死板, 另外, 目前教材对法规等内容缺乏必要的释义, 缺乏生动性和可读性, 有待于改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尤其是在国家海事局现行船员考试制度的指引下, 大多数航海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上, 对课程的职务要求与法规条文内容多以教师课堂上“讲” 、学生课后“记” 这种形式来处理,势必使学生缺乏兴趣, 考试时完全靠死记硬背, 缺乏应变能力。最后学生死记硬背题库达到通过船员考试的目的。

这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船舶管理》课程是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的, 《船舶管理》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船舶管理》教学目标不仅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船员职责和海事法律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更重视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行为 ,尤其是2012年新的教学大纲实行之后,对实践行为的要求更高。@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船舶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实施船舶管理课程教学探索,拓展教学的外延与形式,运用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开展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结合船舶管理课程特点,挖掘和利用学校内外资源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案例教学与虚拟环境教学: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历史上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真实具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研究,并运用多学知识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感染与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船舶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航海历史上发生的船舶安全、海洋污染的典型事件和船舶生产实践中发生的正反案例。通过剖析案例,使学生自己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多用具体案例进行教学, 事故案例多种多样, 运用案例有助于学生从事故的实例中吸取教训, 尤其是经过分析事故原因和后果, 学会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要素入手, 系统地查找船上管理原因和公司管理原因, 分析纠正措施和管理预防措施,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较深刻地理解内容的实质和精髓。例如在“港口国检查PSC内容教学中,采用美国、韩国等国家PSC的案例教学往往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学使PSC理论知识显得容易理解,也让学生对于美国以及一些主要港口国组织的PSC特点、检查情况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并促使学生就如何让船舶无缺陷通过PSC这一实际工作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对学生今后走上船员职业岗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船舶管理课程中,情境课分为人为虚拟环境和现实船员岗位的实际活动情境,限于船舶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条件,除了少数内容可以创设现实船员职业岗位实际活动情境外,在课堂内更多的是采用通过虚拟情景化的实践教学来实施,这些内容包括“履行各种工作场景下船员职责”、“船舶登记、检验、进出口岸检查、签证、接受安全检查、应急”、“遵守船舶安全生产规章”等。这一实践教学形式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情感并强化其认知。在实践中应充分应用3种教学手段:1)应用实物演示与操作,如各种船舶证书、文件以及记录本范本或复印本;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提倡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3)应用轮机模拟器等场景提高学生船员工作岗位的虚拟程度。

2、校园文化与实地教育实践: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活动,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价值导向、群体凝聚、规范行为、陶冶情感、实践锻炼等多种功能。许多航海院校都注重航海文化建设,且拥有一些航海文化的历史沉淀。航海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作为船舶管理课程金傲雪的延伸与补充。它能将本课程教育中的爱岗就业、履行职责、质量管理、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与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包括我院在内的所有航海院校都强制实施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这些都为学生培养船员职业荣誉感、安全与环保管理、质量意识等提供了条件,营造了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氛围,并成为开展学生的读书活动、征文比赛、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的良好校园环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海事执法监督现场、船舶管理公司、船上等接受如船舶签证、办证、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实地教育;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结合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航运企业、船舶,面向船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国内船舶船员安全管理法规”这一模块内容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可以是船员的法律意识现状,也可以是航运企业对船员海事法律意识要求。事前,教师布置任务与要求,在活动过程中由教师做介绍与辅导,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社会、用人单位对船员法律素质的关注程度,从而提高学生加强职业素质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实体验海事管理程序与要求,有利于加强学生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

深化实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学生毕业实习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 一些院校在《船舶管理》课程的教学上, 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的院校在学生毕业实习教学大纲中《船舶管理》方面的内容少且要求低。其实, 对课程的“遵守船舶安全生产规章 、防治船舶污染管理 ”等模K内容而言, 船上实习是最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船上实习在该课程教学的作用与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应做到以下3点: 1)考虑实习船舶、公司的实际管理状况, 设计好实习报告大纲, 明确课程实习内容与考核标准; 2)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鼓励学生到管理规范的船舶、公司实习工作,以期收到船上实习的正面引导效果; 3)把学生船上实践环节延伸到走上工作的船员生涯中, 也为今后参加管理级船员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要紧紧跟踪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要紧紧跟踪航海技术的变化, 要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因而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从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来看,“能力+ 技能+ 服务”是企业对人才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进一步进行学科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才能将《船舶管理》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既能满足教育部对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要求, 又能符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78/ 95 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要求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航海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