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的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不仅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在每一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特色文化。城市的发展要靠文化,只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让城市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定义
城市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社会及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每座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地势等各种因素造成其呈现的风格各异,给人以不同的城市风貌。这种不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城市的规划建设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的最真实的写照。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有人根据经典定义,认为它是指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类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有人根据其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定义,认为其是指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城市文化可以将其理解为城市的文化品格,是一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2、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
城市规划是一种看得见的具体的文化体现形式,是展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城市及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群的文化底蕴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城市文化则是在城市长期规划过程中慢慢积累、演变而沉淀下来的特有的风格与特性。不一样的城市,不仅仅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旅游景点,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不同的地理环境,再慢慢适应并改造而形成。
当然每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必然少不了当地文化的指导,只有充分的考虑了本地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其更具有城市魅力,脱颖而出。而且也可以根据各时期的城市规划观看出其当时的文化特征,并逐步与时俱进,用新的高科技手段完成新时期的规划,使得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所以我们说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对城市内容的表现尤为重视,并力求做到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展现整个城市的活力。城市文化特色是现代城市竞争的核心力量,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一种对城市资源的无形的开发和利用,更有助于我们在城市规划方面有新的突破。
3、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已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文化软实力,正是我们今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方向。对于一些现代国际化大城市,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而对于城市文化,不仅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必要因素,也是该城市历史的延续与体现。
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城市文化观念不明确,文化设施不齐全,文化展现形式无创新点,文化结构不健全等等。因此,在往后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大对其的重视,积极学习社会上突出的文化成果,用来建设属于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文化,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精细的城市文化管理理念。只有在人们心中树立了文化建设的理念才能保证我们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当然要实现有效地管理需要通过一系列完整而具体的操作规范及精细的制度来实现。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完成所需的操作。而精细的管理我们又要求做到精密、深入、细致和规范,要以数据化为标准,专业化为前提,信息化为手段,制度化为保障,从而获得更多的高效益。同时城市精细管理又是一项硕大的工程,要想做好精细的管理,就必须从总体做起,先做好总的系统优化,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包括城市各个部分运行的原则和设计体系。做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我们要求重视城市管理的每个细节,做好每个细节的工作。要确保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还需建立起规范化及流程化的管理框架,构建良好的管理环境。
其次,要注重塑造完美的整体形象。根据每个城市的发展的需要,应提前安排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心中有个总体的城市蓝图,然后适当的进一步加强城市各个功能的空间布局及空间定位,在保证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品位及现代都市感。坚持历史与现代相结合,自然与人工相结合,通过其巧妙的融合,更充分的展现城市的魅力。对于城市的建设,我们应做到更好地弘扬文化,加强绿化、景观及雕塑等各个环节的整体感,使其充分发挥其作用,要让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留恋往返。
再次要培养个性标识。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城市。在整个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识别系统”的模式,创建一个“城市识别系统”,并由此来逐步“推销”每座城市,借助每座城市的主体文化,可以形成一系列相关的城市建筑、景观、文化景点等,同时也可以打造一系列与主体文化相关的歌剧、宣传品、节目,整体形成一条与主题文化相关的产业链,大力向外界人民推广,必然会有喜欢只属于你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的人们慕名而来。对于城市的传播口号,应做到直入主题,突出重点,朗朗上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最后要强调的是要彰显建筑的风格。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也是这样,它也是最能直接体现一座城市的与众不同。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若我们对每一个桥梁、每一条道路、甚至每一个路灯都做到精心的设计,那又会有谁不会记得它的名字呢?在建筑的设计上,联想当地文化特色,用现代文化品位去构想,赋予每一个建筑以不同的主题文化,但又不失其总体宗旨,从而形成个体与总体的统一。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部历史,一部历史书写了不知多少年的文化,一座城市的兴衰成败都可以在其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中见证。而文化就像一部史书,记录并延续着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后人宝贵的财富。因此,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2]于立.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7.
篇2
1.完善文化积累机制
城市积累的文化是一个城市所特有的资源,城市发展必须要保障自身文化不减损的情况下,增加文化资本量,这既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文化积累越多越厚,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并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更优势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建构文化城市必须完善文化积累机制。
1.1注重文化积累主体的发展
文化积累的主体是人,城市应该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知识分子群体专门从事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累量,提高文化积累水平。而要拥有这样文化素质较高、文化创新能力极强的文化人才,就必然要发展教育,教育是城市文化积累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为主体提供了专门的机构和场所,对主体进行高效、集中的文化传递,教育的发展可以加强文化积累的效率和速度。首先,城市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城市要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投资体制,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通过社会捐赠、学校筹款等方式,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第二,城市政府要促进教育公平。城市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使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切实的实现,避免由于个体差异、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的不平等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要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为适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广阔前景。第三,城市政府要加强教育管理。城市政府应针对目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避免教育管理中搞形式、走过场,要着眼于教育的长远发展,统一部署、明确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深入扎实地抓好教育管理工作。
1.2注重文化积累的客观环境的改善
我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之后,文化市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高涨,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更新速度都有较高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市场运作体系,本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润泽人的心灵的文化,更多的表现出了功利性和物质性,对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生存意义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这样的文化市场使文化积累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社会上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的文化市场对文化积累有重要意义。第一,城市政府要突破限制文化发展的狭隘的区域界限。开放的文化市场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产品存在着与其它商品相同的市场法则,文化市场中文化积累需求的变动往往引起文化积累的变动。开放的文化市场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流动,拥有丰富文化产品和独特文化资源的地区,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就越大,这必然带动本地区的文化积累。第二,城市政府要从宏观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调控,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城市政府要根据市场信息调查、市场环境调查、文化消费心理调查和文化市场预测,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合理的调控,大力调整结构,优化行业格局,努力培育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规模适当、品味高雅、效益良好的文化市场新体系。
2.建设文化激励机制
在重视和强调城市文化建设的今天,建立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充分发挥文化的长效精神激励机制,对调动市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城市政府要努力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即文化激励机制,引导市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认可和追求的城市精神,从而激发市民斗志,增强城市活力。
2.1城市相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社会公平,拓展市民的生活空间,为他们实现正当的利益要求提供便利条件;要改变以往“统治”和“管制”的管理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市民的主人翁地位,确保市民的利益、价值、尊严得到满足和实现。只有这样,市民才会真正发自内心的为城市做出贡献,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2.2树立城市主导价值观
在文化城市的构建过程中,全体市民应该有一个共同推崇的根本信念和价值追求,这对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培育主导价值观对城市政府而言是一种管理手段,对城市市民而言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市民可以依据这个评价标准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并使这种行为趋于稳定化和持久化,形成一种符合城市主导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市民可以在城市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和驱动下,不断实现自身和城市的价值目标。
2.3培育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一个城市若没有精神,就没有生机,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同样,没有城市精神作为基础的城市市民也会迷失方向,缺乏动力。城市精神可以通过培育、教化等内化为市民的精神品格,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从而坚定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激发市民对城市发展目标的追求,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的意志力和驱动力。第四,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道德和法律是一种约束机制,也是一种负激励,它指导市民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可以干,哪些不可以干,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鞭策市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文化激励机制必须通过多个方面相互协调运作来发挥作用,城市政府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建设来激发市民,使其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发挥出他们的巨大潜力。
3.发展文化传播机制
文化传播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丰富自身文化资源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把文化从一个文化空间带到另一个文化空间,在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新的文化要素,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1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文化传播并不是对等的、均衡的,文化发展存在水平差异,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一方通常拥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特色的文化产品、创新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资本往往从强势流向弱势,强势一方的文化产品拥有更多的文化需求、更大的文化市场,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城市要在文化传播中巩固自身的文化地位,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必须改变文化内容单一、缺乏特色的状况,要不断增加文化资本积累。文化资本积累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注重无形的、主体化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加大有形的、物化的、客观化的(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展现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另外,在可能增加文化资本量的同时,也要提升文化资本的质,避免文化资本积累的盲目性、随意性,要依靠优质资本,获得“物以稀为贵”的社会价值,建立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地位。
3.2明确文化传播对象
文化传播对象即文化传播的接收者。在一般的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按照自身的利益要求向他人传递文化,而很少关注接收者的意义表达和需求,这将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只有接收者自发的、内在的对文化内容产生响应才能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文化传播者既要表达出自我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又要根据对方的需求进行再创造,在传播中实现接受、选择和创造的统一。明确传播对象有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文化传播,为文化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3.3转变文化传播途径
(1)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自己的定位,保持独特的吸引力。城市要挖掘自身的各种资源,打造独特品牌形象,一个形象良好、品味独特的城市,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2)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宣传;另外,也离不开各个组织和每个市民,每个组织和市民都是城市文化的“推销员”,每个市民的身体力行都比官方媒体的说教更具传播效应,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个人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文化保障机制
文化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健全的文化保障机制能及时、有效的排除文化建设中的障碍,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甚至在问题产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任就是在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4.1人才保障
城市政府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不断培养专业知识较多、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对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委以重任;搞好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交流、沟通与合作,以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方法、更完美的制度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
4.2资金保障
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保障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4.3制度保障
篇3
【关键词】“文化成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43-5
一、成都应该以模式建构贡献世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到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将达到52.28%,2020年将达到57.67%,2030年将达到67.81%。在世界城市化建设浪潮中,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北京的政治经济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模式;上海的经贸易会展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模式;深圳的海外服务外包产业主导城市建设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凝聚,包含着这一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软文化”,也包含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青睐的城市建筑风格、人文历史器皿,艺术表演形式等“硬文化”。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凸显自我特色。成都也应该以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来标签其城市的构建的理念与模式,构建出“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以下简称“成都模式”)。“成都模式”的传播目的在于吸引国外主流媒体对于成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度,树立世界平台上的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产生对其他国家传播受众的吸引力和延伸城市文化的公共外交范围;在于让传播受众关注成都城市的文化魅力,理解成都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持,尊重成都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话语权。
“成都模式”应该是一种以成都大区域文化自然空间特征、历史文化资源等为基础,以“文化成都”软实力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以文化为标志的城市建设片区,整合打造成都文化重点发展标志性产业,以大区域文化特色来统筹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式,“模式”关注成都在国际城市群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话语权力的提升。它将是一种以城市文化特质来引领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的模式,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价值主导其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二五”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文化已经被列为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要素,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上,文化与文化产业引领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成为一个值得多方关注的创新点。—方面,《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作为一座正努力融入全球城市发展潮流中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将全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城。目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占全省总量的45%-50%;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从事文化产业的社会人员比重较大。另—方面,在城市建设方面,成都打破传统行政区域,以文化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以区域文化为特色的大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目前,“成都模式”建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成都带来了明显的文化产业经济提升,目前成都市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创造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成都已经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可喜步伐。
二、国际传播意识的自觉是要务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其城市建设的“国际传播”的力度,以体现其“世界性”。同时,全球城市化浪潮给成都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将全球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引入成都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二是,如何凸显城市建设模式中的成都本土特色,并将其充分展示在国际城市建设舞台之上,成为多元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支持,为他国的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但从目前国内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与北京、上海、深圳模式的世界影响力相比较,尚显滞后。因此,“成都模式”的国际传播意识十分重要。
(一)“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
“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一方面,成都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恰当的国际传播,引入他国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世界城市发展也关注着成都如何挖掘自身城市本土文化精神,能向世界推出一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芳香的创新城市建设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正是城市建设模式“本土化”和“全球化”和谐统一发展的需求。“成都模式”本身就润育着传播的生命力,蕴含着成都人的生活价值观,展现了立足于成都美丽恬静的自然文化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生态包容的田园人居精神之上,而构建出的一个中国大文化体系中的成都文化城市建设模式的理念。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意义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献收藏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建筑物的文化符号功能等,构成了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图书馆是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明,与城市一同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性标志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它在一个城市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为城市先进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是因为它是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和图书馆的产生来看,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图书馆广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记载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着眼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着力于让市民的精神世界更美好,服务于城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城市各个阶层人民,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要、知识需求以及各种特殊需求,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分类、精心提炼、重点辑录,为市民提供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信息和科学文化,传播知识,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它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文明积淀和记忆,它与城市的形象、人口、素质、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城市文化的主角和文明标志。
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都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团体,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文化标志性建筑物,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是知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公共图书馆是市民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它能够提供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知识、倡导文明、选择阅读的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收藏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扮演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与学校不同,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育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在学习范围上更具广泛性,在学习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在学习内容上更具个性化。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市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滋养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责任,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凝练,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图书馆是城市居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保证城市成员自由、平等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智力资源服务体系,其教育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等特征,使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出与学校和其他教育场所不同的特征。可以说,在跨越学校、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鸿沟,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育之外最为主要的后继教育补充的平台,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要服务体系,满足了城市中每一个成员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的需要,保障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权利,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从面弥合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使城市各类群体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达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凝聚力、竟争力和城市文化的创新力。
3.公共图书馆集聚城市文化精髓,承担文化交流和传承
公共图书馆妥善保存着珍贵的文献资料,聚集并展示记载着城市变迁历程的文献史料,体现着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链条,以及从古至今发展的轨迹,它是城市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客观展示。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投资的公溢性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不仅是文献财富、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且成为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其次因为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建筑,本身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以外,还应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等等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服务场所,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交流需求。
公共图书馆不仅以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知识的宝库,而且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以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在这里与古今圣贤对话。图书馆是城市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重要资源基础,人们在这里回忆城市发展脉络,感受城市精神和文化。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和文化休闲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思想,信息,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休闲娱乐、陶冶身心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图书馆还可以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举办主题座谈会、各类培训班、书展、书评征文、新书推介及猜谜等灵活多样的各种活动,将读者吸引到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碰撞,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从而搭建起市民关注公共事务、探讨公共话题、沟通思想、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氛围和公共理性思维的形成,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宣传先进文化,塑造公众形象,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4.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服务宗旨应当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为基础,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及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就应当在藏书建设上重视思想政治读物系统全面的收藏,将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提供给给读者,提高公众文化娱乐的品位和质量;在服务方向上坚持公共性和公益性,重视提高读者普及率、书刊流通率;在宣传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把信息传输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展览、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与此同时,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图书借阅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也主要靠读书来实现。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同时也加大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难度;而读者素质的日益提高,亦使满足读者需求的难度增大。这些都将把图书馆读者服务和读者教育引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双向选择,增加了文献传递的自觉性,使图书馆在实施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大大增强。培养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所,应确定服务方针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学习功能。要实现“创建学习型城市”总目标,首先必须从学习开始,要学习必从读书开始,要读书就离不开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作用,使其从多领域、多层面向广大读者宣传当今社会热点,扩大知识面。图书馆作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还应该有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图书馆或专门的阅览室,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设施。要有合理的馆藏,合适的藏书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读物以及计算机等等。藏书量要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要注意突出城市特色、地方特色。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宗旨是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对人们知识储备和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具备丰富知识的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因此图书馆对城市文化的促进和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都不能缺少图书馆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泽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
[2]戴成英.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7)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 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46-01
1.城市园林文化的基本内容
1.1 城市园林的文化聚合力
城市园林是一个文化载体,文化是其特性中的重要元素。每座城市无论其功能辐射
范围大小,它们都是所处区域文化核心,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来说,努力加强城市园林的文化聚合力,增强其融合多元文化的能力,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判断一个城市通过其园林平台提升文化效应的成功与否,要看它的城市园林是否可以全面的展示城市的文化品位并增强其文化包容性,更重要的是要看这样的城市园林建设能否在有效传承其历史文化的同时,总结和吸收各种其他文化元素。
1.2 城市园林的文化活力
人们在评价一座城市的活力时,常用文化的繁荣来作为标准。其实城市文化繁荣只
是城市活力一个方面的表现方式。我们稍做分析便会发现,支撑城市繁荣的因素有很多,人民积极向上、经济建设活跃、区域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备、人员往来频繁、城市商业发达、自然与人文景观独特而有较强吸引力等,都是促进城市繁荣的重要因素。1.3城市园林的文化品牌力
西安市城市园林具备了以下多种特征,例如有世界著名建筑和独特风貌,有著名旅
游胜地和人文景观,地域文化习俗奇特,独特的文化典仪和文化节庆活动,有良好周到
的服务,有品牌响亮的地方手工艺特产和特色饮食,等等。由于西安市大型城市园林的
建设囊括了上述诸多因素而使这样的大型城市园林声名远播,形成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胜地,具有强烈的前往游览愿望和吸引力,因此而产生的文化吸引力、文化表现力、独特的文化氛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就是西安市城市园林独特的文化品牌力效应。
1.4 城市园林的文化生产力
城市园林文化生产力是将现有的和未来可以融入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能力。对于城市竞争力而言,能够兼容不同文化类型是一个基本要求,而对所兼容的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深度加工、推广和应用的能力,则是城市园林文化生产力的核心部分。城市文化生产所依托的场所形式、生产以及运作的方式,也会在这样的变化中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城市园林就成为城市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在过去的城市生活当中,文化服务只为较少一部分人提供,文化产品的类型也屈指可数,文化产品的传承、传播和普及,就只能由少数专业人员进行,传播地点和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在当今的文明城市中,文化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产的能力和文化传播的速度都进一步提升,文化供给具体方式和传播途径,都发生空前的巨大变化,为数众多的专业和非专业的音乐团体、剧团、演出机构和图书馆、博物馆、演示场所等,构成了特定年代中的文化生产方式和场所形式。在当代的信息化浪潮里,文化生产力和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传统的制造业正在从一些城市当中慢慢退出,而这些城市作为文化创意源泉、文化基地以及思想创新源头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些具备文化创新和生产能力的城市,就会在加速变化的发展环境当中,获取提升竞争力的先机。随着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能量被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文化产品复制、传播和演示方式,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在适应这种变化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生产能力,将是评价城市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
1.5 城市园林文化吸引力
文化吸引力是城市园林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多个方面,城市园林功能构成、城市园林文化特色、大型城市园林体现的城市形象特征、城市文化活动、城市气质和市民素养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吸引力的构成要素。城市园林文化吸引力是由于优质的文化氛围,而具备的特有内容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从内部来说,这样的文化吸引力,会使得居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文化认同感以及城市自豪感。对外部而言,可以使外地人对一个城市产生文化上的吸引力和亲近感。大型文化活动和仪式是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西安2011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吸引世界关注西安的最重要因素,上海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广州市每年两度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外部形象上,人们会对一座城市的最显著城市特征产生特有的关注和喜爱,这就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有吸引力。
1.6 城市园林的文化展示力
城市园林的文化展示力是看其能否充分有效地展示城市形象,是以有效的组织、协调、运作,以城市园林为载体将一个城市的积极形象充分的展现、宣传、推广给外部世界的能力传统社会形态里,认知城市的方法多是通过文学作品或人们之间口耳相传来进行的。然而在现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改进,宣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能力和效果都大大增强了。哪座城市能够运用独到的方式和特有的形式或载体有效地把自身的文化精髓、城市文化的品牌形象,通过巧妙的总结和包装,将城市特色宣传推广出去,那么这座城市就能获得尽可能多的被外界和世人关注的机会,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城市竞争力。
2.城市园林与城市竞争力
2.1 城市园林的文化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现,文化层面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各种关
键性要素正在加速向城市集聚,而是否有独特的展示城市文化的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聚集这些关键要素的能力。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环节刚好具备这样的能力来显示城市文化特有的精髓之处,如能在建设城市园林的过程中融入城市的先进思想观念、优秀文化成果,利用景观的设计展现城市的人文氛围和历史文脉,将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驱动力把各类金融资本、市场要素、优秀人才、文化创意活动和创新思想成果聚集到这个城市当中,从而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并唤醒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审美情趣,为城市发展确立“文化优先”的原则和观念意识,形成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文化发展为根本内驱力的新城市发展态势。
有效发挥城市文化集聚效应,强化城市文化集聚功能,形成城市功能构成上的丰富性、多元性与高效性,这是决定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城市竞争力其实就是内涵的竞争,而内涵则是由文化所决定的,文化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高度文明社会理想的期盼。它以价值取向、思想激励、社会准则、行为指南和人文修养等方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为城市竞争力提供内容支撑和精神品质。
2.2 城市园林文化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独特品牌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文化的作用,是以文明教化、思想传承、历史文物保护、现代文化创新、日常熏习、节庆典礼、场所建设、行为示范等形式实现的。这些形式都可以展示在城市园林这样一个平台上,它的效能高低、作用大小都与人们的文化意识程度、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路径的正确与否、社会对文化的关注程度等密切关联。只有当全社会真正重视文化的作用,真正把文化建设当作长久大计,那么文化作用的效能就会在无形中悄然转换为巨大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会对城市发展的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效用。
3.结语:
城市建设无论如何定位,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己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凸显城市竞争力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全球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己经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方面。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上,城市园林的建设将是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6
1 城市文化概述
城市文化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有成员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了历史,也包含了现在与未来。城市文化具体到城市各职能部门,可以具体到城市制度文化、城市娱乐文化、城市企业文化、城市校园文化、城市公益文化、城市休闲文化等,它包括了所有城市部门体现出的文化底蕴。因此可以认为现代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体现,它反映了城市在该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城市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每个城市都有相同的建筑,但是城市文化是不一样的,它是整个城市的灵魂。现如今城市极大发展,人类文明逐渐提高,人们普遍对城市物质文化高度重视,但是对精神文明却重视程度不高。要想建设城市文化,就必须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产业、树立良好城市形象、重视城市教育系统、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等。具体来说,城市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城市文化具有创新性与历史性。其次,城市文化具有差异性与独特性。最后,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
2 城市文化建设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是记录人类智慧、提供人类思想、表达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场所,具有免费与公益性,能够满足各类读者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密切,首先,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产物,图书馆的发展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部分。其次,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大放异彩,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无论是其文化个性还是建筑造型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代表,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再次,建设公共图书馆能满足公民休闲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传递先进文化、启迪人类思想、开阔公民视野,为城市居民提供学习环境。最后,公共图书馆充分结合了现代性与历史性,将各种现代资源与传统资源充分融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并促进其发展。
3 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首先,公共图书馆承接城市历史文化,图书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要保存传统文化成果。对于城市文化建设而言,公共图书馆对城市成长历史进行了记载,对城市的社会价值与文化特征进行了反映。所以,当下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强化这一作用,继续之处城市文化建设,担任其建设过程中思想宝库的重担。其次,公共图书馆保存着城市文化资源,图书馆是传承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就图书馆文化功能表现形式而言,图书馆的地位虽然可以说是传承、传播与沉淀文化,但是他的主要作用是在该过程中塑造人格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作用有以下表现:它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载体,为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提供资源平台;为学习、交流与传播传?y文化提供合适平台;图书馆完善的设施让知识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培养公民优秀学习习惯,起到最好的传播媒介作用。再次,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必需品。公共图书馆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是有着服务价值的公共设施。每个城市公民都有文化教学与学习的权利,都有享用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员,是现代化城市的免费公众空间,能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公民丰富的文化需求。最后,公共图书馆能够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拓展自身服务质量,通过培养公民的读书习惯与意识来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图书馆举办报告会、讲座、新书推荐、专题陈列、网上知识导航与学术研讨会,为不同需求与层次的读者提供文化服务,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民在图书馆中不仅获取了科学文化知识,还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提高了文化品位与精神境界。
4 公共图书馆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首先,要举办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能够提升公民的个人素质,并推动城市发展。公共图书馆要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积极健康的读书活动,积极引导全民学习。让市民能够在擅长学习、爱好学习,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取新能力、新知识,潜移默化的提高市民的读书热情,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推动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图书馆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征文活动、中华诗词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论坛与好书荐读活动等,可以按照群体需求的不同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读者交流会、知识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是让不同人群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其次,要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地方文献对当地社会生活、重要人物、民风习俗、历史变革等内容进行了记载,这些地方文献反映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例如地方志、地方史、乡土文化、人物资料以及旅游文化资源等,并深度开发整合,挖掘城市当地的核心文化要素,对城市文化主题加以整合,确立出价值文化取向,构建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保存原有特色文献,还要对本地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动态等加以重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地方文化,从而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文化保障。
最后,加强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质量。图书馆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办公,转变过去的信息加工方式,用计算机来与传递信息,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效率。要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文献信息平台,形成数字图书馆网络与地区图书馆联盟,拓展服务功能与覆盖面,为各式人群带来更方便与更快捷的服务,满足人们的读书需求。
篇7
【关键词】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 城市建设 人文风俗
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审美问题和文化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应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和地域特色,重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的城市景观建设应从本地区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民俗中去寻找设计的灵感,体现本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将本地自然美感和人文风俗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
快速发展中的河北,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传统和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例如,秦皇岛的山海关、张家口的大境门、唐山的皮影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民俗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些本地特色文化来做文章,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去,将本地自然美感和人文风俗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在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和继承其中蕴含的自然观念和人文精神,加强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内涵。这对于推动城市文化景观艺术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保护与弘扬燕赵地方文化、实现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又不失掉原有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表达呢?
第一,要尊重地域自然风俗和文化。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都应该尊重当地自然地貌的独有特性,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景观作品创作之初应做好调研工作,找到作品与公众情感的切入口,充分尊重地域特色及大众需要。可以说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积淀,这在全国各区域中应该是最高的。但各个地区风俗民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如沧州的“正月十六溜百病”,是沧州及附近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晚上,沧州城内大人、孩子纷纷走出家门溜达,企盼一年的好身体、好运气。还有保定老调,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是当地群众经常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因此,在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背景条件下,设计者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多倾听当地居民的意见,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沟通,注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因为这些景观是为这个城市、为他们而设计的,一件成功的设计应该同时也是当地人民满意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地域化和自然景观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作品。
第二,对地域文化遗迹的修缮和保护。
优秀的历史遗迹是环境中宝贵的精神资源,要充分珍惜、保护,以实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延续性。而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应有针对性地根据遗迹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和修缮方式。特别是那些标志性景观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古城墙、古桥、古寺庙等,它们都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石家庄的大佛寺、曲阳的北岳庙、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这些历史文化景观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和人文美感。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文化古迹并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缺乏相应的修缮和保护,在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中沦为新陈代谢的牺牲品。如张家口的堡子里,可以说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根”,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北方民居博物馆。尽管如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堡子里却一直难为外人所知。而且,古城的许多建筑多陈旧甚至破败,建筑内部损坏严重,甚至已成为危险建筑。许多建筑中的居民也缺乏保护意识,使得周围环境嘈杂、无序,这都展示着这座古城的没落与衰败。这种情况在河北省还有很多,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其修缮和保护,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并且,还要更广泛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全省形成保护优秀文化遗迹的文化自觉。
第三,实现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优化应用。
文化景观的建设必须以地域文化元素为载体,通过文化元素的所承载的信息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物质和精神层次上美化城市生活。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主要有直接、间接两种方式。
首先,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作品本身就是以特有文化元素形式出现的,包括历史人物、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再现。如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内的《冲锋陷阵》雕像和解放纪念碑广场内的《解放者》雕像等就是对历史文化人物的直接引用,非常直观地表现英雄人物不朽的功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还有邯郸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景观雕塑采取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手法,直接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和场景。这种表现手法是当前文化景观建设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在一些景观建筑上也同样有直接应用传统园林中的造型元素的例子,使空间具有一定的传统意象效果。例如把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亭,古建上的斗拱、柱式或者园林中的山石造型等元素应用在现代景观建设中。
其次,对文化元素的间接运用。并非所有的设计中的元素符号都是直观的,相反,许多设计也以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则沉淀在形式的背后。(转第页)
(接第页)如将传统的亭子、廊架结构等造型用现代技术材料重新演绎;在景观雕塑或者建筑构件中融入民间剪纸、皮影等文化符号。
第四,加强文化景观规划的可持续性。
发展城市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在文化景观规划建设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观。但是,目前河北省的部分城市文化景观规划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经常会出现文化景观要么过于集中,要么又过于分散;文化景观建设多以雕塑形式出现,形式单一。如廊坊的“文化艺术园”,文化景观建设就过于密集,而在该城市的其他区域却很少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建设。景观设计多以雕塑形式出现,壁画、文化景观建筑稀少。因此,城市文化景观规划要带有地域特征,并且适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为,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环境特色,经过整体合理规划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独具匠心的艺术品。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应用在文化景观规划领域,建立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延续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五,文化景观建设应融入城市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地域文化景观与城市建筑相互依存、相互弥补,不仅体现在形式美和视觉构图方面,还需进一步考虑城市景观建设如何真正贴近、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等许多方面。如赋予城市文化景观适当的使用功能,拓展景观与人的交流渠道,或对某些城市设施和建筑部件进行艺术化处理,突破景观只能被欣赏和瞻仰而不许接近的单一模式,尽可能满足市民接近艺术品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总而言之,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河北省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审美特征,景观才有生命力,从而散发出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顺应了人们的民族文化习俗,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才能使得城市景观凝聚成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使它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结晶,供城市中的人们享用和欣赏。正如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所说:“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国际一体化潮流又具有本土特性的景观作品,才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3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Z135021)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景观:文化·生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史鹏,费建国.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J].科技资讯,2008(28).
[3]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朱育帆.文化传承与“三置论”——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J].中国园林,2007.
[5]赵慧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汉中;城市园林;汉水文化;价值
城市园林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城市的旅游点之一,为市民的日常交往、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随着汉中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汉中城市园林建设也面临着千城一面、彰显地域特色的问题,将独具特色的汉水文化应用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尤为重要。
1汉水文化
1.1汉中市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中国古代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流经汉中大地,不仅养育着汉中儿女,也孕育着城市和城市文化。有着“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的汉中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文化积淀厚重,灿烂的汉水文化,是汉中市地域文化的特色。
1.2汉水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水文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和形成。汉中处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兼有东部的荆楚文化、南部的巴蜀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北部的关陇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水文化。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汉中市,积淀了灿烂多姿的汉水文化。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汉江流域,三国文化的源头是汉文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室基业,韩信、张良、刘备、诸葛亮等在此金戈铁马,留下了拜将台、古汉台、饮马池、张良庙、武侯墓等历史遗迹。石门褒斜栈道修建于西汉,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源于此。城固县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洋县龙亭镇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墓地,杜甫、李白等诗人在此留下瑰丽的诗篇。战争年代,从这里走出了何挺颖等革命英烈,爱国将领杨虎城等政治军事人物曾在此驻足。民间戏剧汉调桄桄、镇巴民歌、羌藏风情民居、藤编竹器等民间工艺、高跷社火等民间艺术,带有浓厚的楚、蜀、秦文化烙印。汉中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具有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一年一度的樱桃节、茶叶节、油菜花节等,吸引了八方游客。
2汉水文化对城市的价值
2.1汉水文化诉说城市历史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评价汉中:“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天府之国,最早说的就是汉中!”。璀璨的汉水文化以实体化或符号化的形式呈现给现代人,以此诉说城市的历史,人们可以凭借历史遗迹或符号化的城市景观回忆城市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展望城市的未来。“拜将台”、“武侯祠”等历史遗迹的开发,将历史人物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使历史与现实、景观与人文和谐统一,突显汉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2.2汉水文化传递历史信息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不仅仅是利用雕塑、建筑等形式诉说着历史,教育现代的人们学习历史、牢记历史。更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启迪现实,告诉人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忠、什么是奸,哪些是精华应该传承,哪些是糟粕应当摒弃。
2.3汉水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以汉水文化为代表的汉中文化,彰显汉中地域特色。汉台区的石门文化、栈道文化,集中展现了汉中科技、人文、军事历史特色,周边的勉县三国文化、镇巴的苗族文化、宁强的羌族文化等无不彰显地域特色。在城市建设中,镇巴县提出的建设“民歌之乡,山水镇巴”、西乡县提出的“魅力茶乡,秦巴水城”等无不打上汉水文化的烙印。
2.4汉水文化促进城市产业
汉水文化带动汉中旅游业的发展。以勉县武侯墓、宁强青木川、留坝张良庙紫柏山、洋县朱鹦梨园等国家级4A级景区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建设已初见成效。西乡樱桃沟、佛坪大熊猫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汉中茶叶、干果、蜂蜜、中草药等产业随着汉中知名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为县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5汉水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汉水文化建设提升了汉中城市品位。一江两岸、一河两岸建设改变着城市风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棚户区改造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也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融入汉水文化的休闲场所日益增多,人们闲暇之余锻炼、健身、郊游,品味城市文化。
3汉水文化的园林应用价值
城市园林是城市文化表达的载体,凸显了城市的特色。汉中城市的气质必须由其独特的汉水文化内涵体现出来,汉中城市园林的设计,应以汉水文化为基础,充分利用汉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来提升城市的品位。
3.1汉水文化是汉中城市园林的生命源泉
汉江是汉中人民的母亲河,是汉中城市文明的发祥地,城市的滨水区又是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是最具人气的聚集地。在滨水区塑造具有汉水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才能使城市园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力。汉水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人类生活实践经验、历史事件等积淀而成,这种城市文化精神一旦沁入人们生活中,被人们接受,就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并历代传承。“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是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地域文化使城市园林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力说明。在建设汉中城市园林时,将这种思想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因而具有“个性”优势,生命随之经久不衰。
3.2汉水文化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素材
汉水文化是汉中城市的根与源,为一代又一代城市文化建设者们提供宝贵的人文资源,汉中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创造的素材,激发了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历史资源等要素中挖掘可利用的素材。如汉中市城市建设以汉江生态景观为主轴,结合沿江景观特征,以汉文化为背景,打造“一江两岸、十里画廊”的景观主题;以三国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勉县定军山遗址公园,营造仰天洼、督军坛、烽火台等重要节点。
3.3汉水文化使城市园林具有可识别性
城市园林的可识别特性,即城市园林的“个性”,能被人们直接或间接地认知或感受,给人与其他同一类型园林景观的差异感。从城市社会学的范畴来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可识别性既包括各城市问的差异特征,也包括城市内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特征。在进行汉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充分挖掘汉水文化的精髓,对汉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全方位分析,用具体的表现形式、设计实体使之再生,才能塑造城市园林景观的“个性”。
4结语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建设;问题
引言:
随着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者综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结合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建设布局管理设计的品种搭配档次较低,还未达到科学化理想化的建设效果,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中,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技术含量,以体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是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个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应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大量涌人,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2)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中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城市建设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宿迁城市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定位。改变了宿迁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引了外地客商踏绿而来,奔森林城市而至。增强了客商的投资的信念。
2、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2.2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2.3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3、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应成立相应的园林设计院和园林监理公司才能立意鲜明准确,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管理到位。应把园林绿化设计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做到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同时园林监理公司应对某项工程实施苗木调进的质量标准以及栽植质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目前宿城市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加之土地资源紧张,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或是国内大中城市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
3.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3.4以人为本,园林风格多元化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阴、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5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要充分挖掘各地区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充分展示各地区生态立市、奋勇拼搏、创先争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束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群众合唱;城市文化;和谐社会;文化品位
近些年来,我国的群众合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且演唱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非职业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与专业合唱团之间的差距逐渐在缩小,达到了出乎人们想象的程度。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合唱比赛,更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成果的一次展示。它不仅使普通观众对合唱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觉得合唱既好听又好看,更是带动全国群众合唱蓬勃发展起来,而蓬勃发展的群众合唱反过来又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群众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
(一)合唱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音乐形式之一
由于合唱具有人声与语言因素相结合的特点,使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具有易懂、直接、形象化的优势。合唱歌曲是由极为接近语言形态的歌词和音乐旋律所组成,因此,它在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上,与其他文化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相比具有更为快捷的特点。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一批合唱作品,便快速和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率先以明确、精炼的语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型旋律,凝聚、激发和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起着号召、团结、鼓舞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作用。在今天,合唱艺术依然是反应现实生活的最直接的音乐艺术形式,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重要节日的纪念还是对普通生活、实际工作的表现,合唱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形式。
(二)广大观众对高雅艺术的喜爱与渴求促进了群众合唱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日益迫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成正比的是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缺乏。各种媒体无不在利用各种形式娱乐大众,城市文化市场也充斥着各种形态的娱乐文化,但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能够给人们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文化形式却十分匮乏。而群众合唱这种集娱乐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解决文化市场空虚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易于参与且高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饭后茶余消遣和享受最广泛最重要的形式。
(三)合唱艺术直接反映着时代风貌和社会进步
由于合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历来都成为社会主流精神表达的最佳艺术形态。我国合唱的发展历史和今天的社会认同,充分记录和显示了合唱艺术对时代风貌、社会进步的正面描述和歌颂特点。从《祖国颂》、《牧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组歌》,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大漠之夜》、《遥远的小渔村》,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贯穿着鲜明的主流社会精神,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及时地、形象地反映了处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现实下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想和愿望,从各个角度和侧面赞美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鼓舞着人民建设家园奋发向上的精神。尤其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人生价值取向的模糊,人们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精神指引以保证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因此,合唱艺术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流精神的极好音乐艺术形式,是现代城市文化
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四)合唱艺术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形态建设的极好艺术形式
由于合唱艺术的集体性和群众性,其艺术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十分强大,在团结各族人民、激励革命斗志以及鼓舞人民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突发事件等方面上,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特点。如《组歌》、《草原晨曲》、《打手鼓唱起歌》、《爱我中华》以及抗洪抗非典中创作的歌曲演唱,在歌颂革命精神、赞美劳动光荣、促进民族大团结、歌颂美好生活上都具有明显的精神导向和艺术导向作用,并能在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群众性特点下将这种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使社会意识和人民的精神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合唱艺术是精神文明传播、国家和民族团结观念的巩固上的极好艺术形式,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化内容构建基本内容之一。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是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
(一)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净化人们的心灵
合唱活动的开展能为群众提供一个群体参与高尚艺术文化活动的机会,使人们在健康高尚的音乐形式下心灵得到洗礼、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以合唱的形式在音乐中凝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圣洁、高雅并营造出温馨、和谐、积极的意境,从而使人在精神与心灵上得以净化和升华。因此,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群众合唱活动,可以抵御各种精神毒害和落后文化的侵蚀,远离一些非法组织和不健康的活动,这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有良好的作用。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对构建和谐生活氛围,规范人的品行有着重要意义
合唱一般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其音域、色调、力度处理的变化是一种集体、协调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参与者的纪律性必定会被规范,逐渐地会按音色、声部结构不同进行的具体需要相互协作和整体协调,达到使不同的音色、旋律、节奏,不同的歌词、情绪交织成协调统一的合唱效果,最终在参与过程中加强集体、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力。而且,由于在合唱活动中的要求完全不用僵硬说教,而是通过歌唱就能达到圣洁和谐的群体效应,这也使人们易于在精神上接受和巩固。
另外,合唱要求科学发声训练,使演唱者的声音收放自如、浑厚纯美,并情绪饱满地全身心投入,这种状态加上合唱形式和内容的特点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心理暗示,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雅的气质,这种心理暗示会逐步在生活和工作中使人模仿学习高雅艺术,必须具有的温文尔雅的举止并形成习惯,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使自己在品行上得到提高,成为有气质和有道德的现代公民。
三、群众合唱能提高基层市民的人文素质
群众合唱是一种充满娱乐文化的高级音乐艺术,人们在合唱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艺术的熏陶而且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因此,群众合唱是精神文明传播,是将个体人文素质扩大到集体、城市和整个国家民族的极好艺术形式。通过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能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促进文化传播,从而在当前的城市人文素质建设中引导思想统一和政治方向。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用群众合唱这一载体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促进了参加合唱的个体以及集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群众合唱艺术能够促进城市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指对大众进行文化、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合唱艺术形式,与实际生活情感更接近,能够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明地体现艺术感受性和艺术体验性。另外,合唱艺术形式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群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品味的培养,也有利于群众健康个性心理和团结集体行为的形成。群众合唱对演唱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以情感桥梁为纽带,使自然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使人的情感世界不断深化和丰富。
是否具有民族精神是城市人文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前提的。群众合唱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人民群众形成积极的民族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和召唤力是任何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集体活动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参与的演唱者还是聆听者都会被气势恢宏、热血沸腾的集体场面所折服。具有时代性词藻和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被异口同声的人们所咏唱,现场气氛的叠加使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用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来烘托气氛,激发人民的民族精神。
四、群众合唱能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展示城市良好文化形象
群众合唱这种形式所具有的抒感的直接性、参与面的广泛性以及具有培育团队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谐的特性说明群众合唱是一种以集体歌唱的方式抒怀、宣泄情感的社会活动。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外,更大的特点就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所以它往往能成为宣传思想,鼓舞群众的工具,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例如全国开展的一系列“唱响红歌”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把艺术作品和群众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一个合唱团要在合唱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必须个人与个人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丝丝入扣的协同合作,才能完美地完成作品的演唱。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重要分子,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个人必须放弃自我、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集体中,形成集体声音的和谐,集体又必须服从指挥,指挥又服从于作曲家和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声部与声部之间必须按照和声学的原理,使歌曲在演唱过程的每一时间段、在声部纵向的和声构建、横向的旋律进行方面都发挥出最佳的和声效果。长此与往,形成了和谐与共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协作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群众合唱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一些活跃在市区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的合唱团体,成为展示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景观。在各个社区里,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一些合唱团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排演,使这些合唱团员们能真正代表一个地区的群众唱出高水平。除了开展组织各类合唱比赛、表演外,更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使群众合唱成为一张名片,更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五、群众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 上一篇:体育学科学情分析方案
- 下一篇:伦理学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