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历史历程: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
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
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联系
现代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时代,更离不开文化经济对时代的塑造与影响,文化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已经在企业的发展与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成为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使二者发挥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相关性与互补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相关性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二者的理念密切有关,关注的重点都是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都在致力于为员工创造积极的环境,共同目标是凝聚企业员工的信念,塑造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整合。其次,二者的功能有着共同的联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它所承载的导向、整合作用,可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又可以通过高绩效的管理手段与员工激励方式,不断丰富企业的文化建设,共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最后,二者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共同承担着服务员工、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补关系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柔性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适时补充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又是企业文化完善的手段与方式,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和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员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员工的集体思维意识,共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人本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理论指引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一部分,可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员工形成共同的奋斗价值理念,有利于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有效统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体现着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为企业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把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将企业战略的实现与企业文化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导作用,又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践行,受到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着企业文化的诸多要求。企业文化大多体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可以很好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资源优势,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更好地凝聚企业员工的奋斗精神,共同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贡献力量。当企业面临外部整合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能否有效整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并购成功与否,企业文化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融合作用,尤其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的识别与整合,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同样,在企业的内部整合方面,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内部化解文化纠纷与差异,尤其企业文化中强大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将企业内部员工与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有效化解,更好整治企业内部的部门本位主义泛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积极有效的沟通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三)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作用
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与作用发挥,与企业成长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向着人力资本管理的方向发展,这就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要求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持续不断的增值动力。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本构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本理论为学习型组织观念的提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在现代的人力资源体系中,人力资源部门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利润部门,成为重要的企业财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资本联合,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空间,实现企业的快速有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宁,陈静.企业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篇3
[论文摘 要]为了使新型的绩效管理系统更具有效率和整体性、可持续性,本文在论证了文化与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后,将重点研究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系统,将传统以被动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变为员工自主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益和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经营绩效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作用是显著而巨大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会大大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完善绩效管理是企业经营效益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对于企业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含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必然源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组织文化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还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或者说组织文化的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分,企业文化则是组织文化在企业组织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中内隐文化指企业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汇成的企业精神。
1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组织文化在组织和个人的层面上都与组织的绩效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具有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形成只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行为和心智系统,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绩效目标。执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如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强化企业价值观和原有的行为模式。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核心能力。企业需要把绩效管理和战略融会贯通,将战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确保个人的工作进展与战略方向保持长久的一致性,员工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
(1)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平台。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凝聚性,能够起到激励、协调和提升绩效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绩效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会影响到员工绩效的成败。将与企业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作为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利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优秀业绩。塑造企业的文化的原则是坚持员工导向和顾客导向的原则。结合企业的环境,包括所处的内外两种环境,从价值观、理念、模范人物、规范这些方面塑造符合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2)绩效管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手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实质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所在。以长远的观点看,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尽可能使企业经营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因为企业文化受相关的众多因素影响,企业价值观并不能表现企业文化,绩效管理在此起着特殊的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可有力加大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塑造与绩效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塑造言行一致的企业文化,并且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促进顺利地实施绩效管理。
2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发展对策
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计划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有关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应该统一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并且任何计划的目的都要是达到企业所做的预期目标,它必须是符合情理、基于实际并行之有效的。具体来说即:
(1)明确企业使命和愿景。使命是企业一种最根本的、具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愿景是对企业使命更广和更深的拓展和升华。组织的共同愿景是被组织成员接受并认同的意愿和愿望的总和。只有实现共同的愿景,才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连在一起,使之达到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的目的,并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说企业的使命和愿景表明了企业的存在理由和总体愿望。
(2)建立企业战略。战略是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市场状况、消费者需求状况、商业环境以及公司的使命和愿景,虽然是非常复杂,但必须引起企业管理的足够重视。战略目标是以研究产业形态、企业可用资源、企业发展现状等内外环境为前提的,它需要具有前瞻性、有效性,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充分理解和认同。战略决定的是企业前进的方向,而战略目标则是决定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要行进的距离。
(3)整合文化与绩效的管理系统把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发挥其功能,发展并升华,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将被动的管理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员工自我约束、激励和成长的模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变化的过程是漫长而且艰辛的,企业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去实施这个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企业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整合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几点:①企业重视什么(价值观)。根据不同的管理情景,来订立公司层次的绩效目标及其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②企业的管理风格、执行中所重视的是什么。这会影响到部门层级的绩效目标及其KPI分解。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什么。这会影响到个人层级的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其KPI分解。④文化贯穿于KPI分解全过程。KPI分解过程是绩效目标设定过程,绩效目标来自于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自上而下的分解细化。文化影响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将企业文化要素贯穿于KPI分解全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步骤。
3 结 论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就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那么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则是企业与其他竞争企业竞赛获胜的法宝,通过良好合理具有可执行力的绩效管理,加速企业发展的进程。
绩效管理的技术和制度虽然都可以移植,但这仍不能保证企业能成功实施绩效管理。当企业发现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时,应当先检讨自身是否具备了相应的企业文化。建立基于文化的高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对企业提升竞争力起着关键的重要作用。文化和绩效管理可以说是彼此作用,相辅相成。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绩效文化后,在管理方式上将会产生根本性变化,即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将会转变为以员工自主管理的模式,以达到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碧霞.创造高绩效文化的考绩制度[J].能力杂志,2007.
[2]何怡洪.企业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雷巧玲,赵更中,段兴民.企业文化的测量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和管理措施,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盲目建设,无序发展的问题,城市分区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健全、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些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现阶段必须对当前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和改进,不断突破和创新,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2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和系统的管理措施,导致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缺乏权威性、严肃性,缺少公众参与性等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法制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在我国多数城市,负责规划管理的部门在规划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展规划编制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因此,规划管理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就难免会受到影响。
二、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存在规划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而且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这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很难科学有效的开展规划管理工作,对于规划管理中出现的违规、违法问题不能切实解决,以至于影响后续的管理和规划。
三、城市规划编制滞后于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
有的城市规划严重滞后,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有的城镇是边规划边建设,甚至是边建设边规划。有的规划编制仅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没有深入实地踏勘、调研,凭空编制的规划不科学、不完善。另一方面,有的城市规划过于超前、不切实际。由于规划过分超前,严重脱离地方实际、发展实际,最终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有的城镇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后,由于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有关部门未能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能形成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规划审批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造成决策错误,孳生腐败。
四、规划管理执法监管不到位
根据现行法规,规划部门面对破坏城市规划的行为只能充当“送达者”和强制执行的“申请者”的角色。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项目建成后突破规划指标的事例屡见不鲜,规划与批建脱节、批建与落实脱节,很多违法违规拆建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许多建设项目往往没有取得“一书两证”就开工建设,以至交付使用。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五、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度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必须满足公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必须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体现。城市规划必须对一些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没有城市居民的参与,以政府意志为代表的规划可能会有不公平的个人观念存在,很容易导致片面和短期行为,而分配的不公也会引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可以,城市规划如果没有市民参与,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科学的规划。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我们的很多城市在编制规划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往往未能充分体现“公开透 明”原则,没有对城市规划进行足够宣传,有的甚至排斥公众参与,导致公众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成了既不知也不想知,既无法参与也不想参与的心理,有的市民侧会有即使参与也是枉然的思想,参与规划和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 优化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国家、各级政府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的城市规划方案,综合采用各种行政的、社会的、法制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控制和引导,使其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三部分内容。现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规划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是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对于规范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使得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乱象丛生,违规、违法规划情况屡禁不止。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弥补管理盲区,还可以使规划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消除一切不合法的违规现象。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内,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行政决定的依据必须明确,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不合时宜。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就必须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总之,规划的立法要建立起规划审批与法定规划、法定通则密切联系,使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最终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法制化。
二、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科学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和城市发展秩序,现阶段必须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1)调整规划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复杂而且繁琐,大大降低了城市规划发展的效率和科学性,因此现阶段必须摒弃之前的管理方法,建立全新的管理思路和理念,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把城市规划发展的主体方法作为工作的重点,把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作为主要规划目标,应用主动的超前的、法制的、长效的、微观的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规划和管理,提高规划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篇5
论文摘要:高校学报档案的传播是为了尽快地、广泛地实现学报档案价值,发挥其作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将内容丰富的学报档案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以及传播反馈等五个方面。本文针对所涉及的这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学报档案如何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一、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学报档案
“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又反映了经济基础物质成功中凝聚的精神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档案,由于“传播”这一观念的引进,从而将档案的贮存信息的属性(即原始记录性)与传播信息的属性(即传播性)并列,即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知识、文化的原始记录,而且是一种历史、知识、文化的传播媒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出版物类是高等学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之一,它“主要包括学校自行编辑出版的学报、其他学术刊物及本校出版社出版物的审稿单、原稿、样书及出版发行记录等”。可见,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学报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是高校档案群中一项重要的档案资料,应该很好地管理并充分利用。
高校学报档案的传播是为了尽快地、广泛地实现学报档案价值,发挥其作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将内容丰富的学报档案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以及传播反馈等五个方面。
学报档案传播的主体是学报档案的管理者,通过其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把有保存价值的文献传递给档案信息的受众。这考验到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家学报、交换学报以及受众需要的其他学报文件档案(如作者原稿、用稿通知、年度选题计划等);传播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辟阅览室、提供原件和复印件、期刊数据查询、信息咨询服务及档案编研等途径;传播的对象主要包括用稿作者、交换学报单位、文摘单位、订户、校内外广大师生等;传播对象反馈涉及作者论文反馈、文摘刊物转载索引、读者来信来电等。
由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看,要使学报档案的传播更顺畅,反馈更有价值,需要加强对学报档案的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介得以普遍运用。在高校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的前提下,网络以其自身的快速、链接、互动等特点成为学报档案传播的主要形式,如何应对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档案传播是目前档案管理与利用的一大课题。
二、高校学报档案的管理
第一,建立审稿专家库,筛选优秀作者群。把期刊多年保存的《专家审稿意见书》进行归纳整理,选择其中责任心强的专家作为稳定的审稿专家队伍,可建立期刊审稿专家库,并在每期审稿单归档时对专家库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学报档案收集了每期大量的稿件,反映了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实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据此可以筛选出优秀作者群,及时了解他们的学术动向,并向他们约请优质的稿件,也可据此向优秀作者进行专题组稿,适应学报专题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做好交换期刊的管理工作。学报和其他学术刊物的办刊宗旨是学术交流而不是商业性的,这就为学报以交换为主的收藏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学报资料室收藏高校学报较为集中的这一优势不仅为编辑人员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刊经验、获取学科信息、满足业务上的特定需求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许多校内师生和其他读者查阅学报论文解了燃眉之急。学报在资料室建设上应排除思想上狭隘、功利的观念,打破高校之间的界限,积极地与国内学术期刊进行长期友好的交换工作。这不仅可以使各学报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更可以使其学术影响得以扩大,刊物价值得以提高。此外,在印量和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交换资料应有针对性,即根据各学报办刊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交换与之相关的刊物。
第三,学报档案的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在规范化方面,要以资料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对学报档案的分类、编目、著录以及装订收藏,要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及学术档案案卷标题的拟订进行分编,使学报资料排列顺序化、合理化,把学报资料按分类标准。科学、有序、系统地分类、编号登记;建立健全借阅学报文献资料卡片和学报资料财产账;实行电子文档管理化,使学报资料检索更为方便快捷。在制度化方面,为保证情报资料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登记制度、借阅制度、流通制度等。
第四,提高资料室管理人员的素养。资料室人员应知晓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熟练掌握资料管理的业务技能,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借阅、保管工作,掌握资料的搜集、采访、登录、分类和编目方面的方法,要形成熟练的基本功和业务技能。同时,资料人员需要具有爱岗敬业精神,除认真对待读者检索、咨询服务外,要按时完成本学报的交流工作,及时补寄;及时处理订户、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的来函,维护本校学报的信誉;及时向编辑部介绍交流学报中有关的信息和情况等,使学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三、学报资料室的文献利用
第一,加大高校学报档案的信息资源开发,使学报档案的信息价值不断增大,始终保持学报档案信息的动态性,把静态的档案信息资源,变成动态集中的档案信息,使高校学报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尽快走上自我发展的良胜循环轨道。与此同时,为更好服务学报编辑工作,另辟文摘类刊物专柜,使编辑人员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服务学报的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工作。
第二,收集学报信息反馈,做好学报年度报告。学报信息反馈对于编辑总结工作,调整和优化学报的选题和组稿,提高学报质量以及参加期刊评估活动都很有参考价值。因此,学报资料室人员在编辑工作完成某一阶段后,应通过一定的反馈渠道收集学报信息反馈,及时提供给编辑参考,满足他们的特定信息需求。如哪些文章被二次文献全文转载还是摘录,哪些文章被引用,以及追踪到有关对本刊的评价和学报论文获奖情况等其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年度刊物发展报告。涉及稿源生态、用稿比例、作者生态及下一年度刊物选题建议等。
第三,编制学报论文索引。编制学报论文索引,可以为编辑获取学科动态和研究资料提供快速、有效的检索途径,是学报资料室的重要服务手段。索引编制包括自家学报的年度论文索引、多年的某些特色栏目索引以及学报重点发展的栏目涉及相关学科的论文索引等。编制学报论文索引,一方面为编辑分析研究自家学报期刊的特色,发文的重点、热点,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发扬优势,纠正不足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也为读者检索学报的某一著者、某篇论文,或某类文献免去了逐年逐期翻阅甚至盲目检索的不便。
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数字化以及网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并且提供相关服务。以下就三个方面对它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
(一)从字面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它与数字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就是指基于数字化的基础上,对各类文件或者是图纸进行扫描,进而转化成为电子资源的形式。电子资源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在查询和整理环节,也提供了巨大的便捷。
(二)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很重要的基础就是网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大特性就是网络化。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基于网络化的基础上进行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最大限度的节省相关的人力物力,对于档案完整性的保持上,网络化的运作也体现出最大的优势。
(三)对档案进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利用。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上文已经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结合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将管理者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的形成。
二、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大筹集难。资金已然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搞信息化,需要购置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缩微设备等,还要进行信息安全防护,这些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同时,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其后续维修、更换、升级费用也可想而知。
(二)建设任务繁重工作见效难。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一要对现存馆藏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将馆藏文书、图纸、照片、音像等转换成电子文件;二要利用文档处理软件,按照标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规范整理,便于检索利用;三采取电磁屏蔽,内外网物理隔离、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设置防火墙等多种防护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丢失失密;四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对电子文件进行转换升级,使其处于可用状态,防止因技术升级而失去效用,造成资源损毁。
(三)队伍建设要求高适用人才难求。受传统用人体制的制约,当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操作技能较为匮乏。同时,在档案管理人才配置方面缺乏合理性,极度缺乏系统开发、信息导航、程序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这就严重限制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方法,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新的并适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档案工作制度、档案信息的管理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以及机房管理制度等,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制度的保障,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2)树立安全保密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安全问题。电子档案信息是通过数据的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若出现安全问题,就可能造成大量的数据损坏。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保存档案数据的储存盘,正确操作计算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黑客与病毒的入侵。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一就是提高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在资源的使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软硬件设施的统一配备。相关软件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正常进行的基础保障,它会直接决定着档案资源入库后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于软件硬件设施的统一配备也是建设开始之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对于一些网络技术的支持上,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规范相关的管理机制。相较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同样应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对于档案管理层的制约还是档案资源使用者的规范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3、资源的准确性。4、档案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前仍需要一部分人力劳动,而人力劳动难免出现疏忽,因此,在信息的录入过程中,相关的监督人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避免资源遗漏现象的出现。
(三)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它涉及的环节较多,且存在许多容易被遗漏的地方,因此,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相关档案主管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聘请相关的专家对管理系统的构建做出一套详尽的计划,并且对于相关的工作原则以及工作任务的分工应尽量细致到每个部分和环节,尽量减少疏漏。
(四)加强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因此,1、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权益,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人员信息知识的教育,训练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2、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的开发、软件的维护等都需要高素质的信息专业人才作保障。因此,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引进软件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组建一支集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与基本操作人员为一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档案的管理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措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才能使档案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是我国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信息工程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利益关系;农村伦理文化;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90-03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关系都决定于这种利益关系。我国农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来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利益关系必将为一种新的即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新农村利益关系所取代。我国建立新农村利益关系特别困难,既有经济性、体制性的原因,也有在伦理文化资源完全缺失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经济的原因。
“传统社会的行为规范系统与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系统的根本区别是,传统社会的规范建立在对道德动机的激励与约束的基础上,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建立在对利益动机的激励与约束的基础上”。[2](P316)
一、我国既有伦理文化与新农村利益
关系建构所需的伦理观念的冲突
(一)群体本位的利益认识与农民自主意识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受“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的影响,个体融于群体之中,个体利益只有通过依附于群体利益,才获得存在的理由。群体本位的利益观念植根于几千年的宗法社会,由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宗法关系强调群体规范、抑制个体意识,以至高无上的伦理规范调节利益关系。
(二)平均主义的价值认识与公正、公平观念的冲突
农村广泛存在着平均主义思想,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社会价值之一。传统意识形态所宣扬的平均思想,使人们对“均衡”、“平均”有特殊感情,而对差异难以容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又把“人人均等”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公平意指公正、合理,公平的实质是对人的权利和义务、报酬与贡献的确认或认可。公平与排斥区别和差异的平均思想有着根本不同。 平均思想、“重义轻利”从正面效果来说,可以使人心境感受“公平”以及发扬扶贫济困的美德,但不利于农村利益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三)家庭和家族观念与平等合作精神的冲突
亲缘关系是农村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农民重视亲缘关系的伦理取向浸透于利益关系中,农民之间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确定,主要不是通过法律或明确的规章制度建立的,相互的信任也不是通过法律来保证,而是通过习惯或传统加以确定和保证的。在历史上,我国农村一直缺乏组织和合作传统,这种文化类型对于农村利益关系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限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传统文化在农村人际关系方面的多疑、自利、算计等特征日益突出,曹锦清在河南农村调查发现,农民缺乏合作的习惯,合伙、股份制企业的共同结局是闹翻、散伙,[3](P191)这种心理现象引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使农村社会合作、互利的行为往往很难维持,不仅不能应付市场竞争的高风险,而且不利于农村利益关系的建构。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利益意识的冲击
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极大活力,加速了农村的利益分化,使传统农村利益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在传统体制下长期被压抑的利益动机开始被释放出来,农村伦理文化环境作为建立新农村利益关系必需的公共资源,已经在长期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中被破坏。另一方面,新农村利益关系所需要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未最终建立起来,不少农民出现精神和理想危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利益关系的合理原则,并以投机的态度对待市场交易,不尊重契约。具体而言,我国农村现有伦理文化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在农村市场关系中,奉行投机性的、利己主义的行为准则,许多农民错误理解经济自由,否认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实际上以不受约束的、极端的利己主义伦理道德为行为准则;(2)在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奉行机械的、硬性的规范和准则,并经常使用惩罚性的措施;(3)在农村文化宣传上,仍将传统的、理想性的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矫正农村市场行为的伦理准则的基础,以外在于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匡正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行为,而不问这种道德理想有无实现的可能。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伦理文化的建构
(一)传统伦理文化的开拓创新
在新农村利益关系的建构中,在对待农村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理念上,不以挽救道德理想主义为取向,也不为求新而求新;这种开拓创新是以农村市场经济为现实动力,以确认农民权利的追求为模式,以传统道德与农村社会各要素的健康互动为社会根基。并将农村传统伦理文化的原结构要素置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要求下,创制农村现代伦理。具体而言:
1.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的“仁义”观培养农村“道德的经济人”
这也就是在富有道德心、愿意共同合作、关注他人与社会的基础上,求取合理合法满足个人利益的农民提供思想资源。“仁义”观是传统个人合理行为的道德基础,又是关注他人与社会公正的原初动力。如果农村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从个人利益的基点迈向社会公正的目标之途中,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弘扬传统“仁义”观,大力提倡以义取利、义利并重,那么建立农村利益关系就多了一种辅助资源。
2.以“崇尚信义,重视诚信”的农村传统伦理培育农民市场契约精神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讲诚信才可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倡导“言必行,信必果”,“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3.提倡“和为贵”思想,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
和谐社会是在促进利益和谐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包含了人与人的团结协作及和谐关系,这是处理农村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和为贵”理念可以使农村利益由对话、沟通、协调代替对抗、误解、冲突,在农村社会各阶层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是农村利益关系建构和建设和谐农村的共同要求。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法治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利益主体的资格需要法律来确立,农村利益主体的行为需要法律规范来界定,农村利益分配的规则需要法律来构筑,农村利益的公平需要法律来保障,农村利益主体的财产权益需要法律来维护,农村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纠纷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法律裁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法律来建构。所以,农村法治化是农村利益关系建构的基本取向。
1.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民法律意识的支持,要建构合理的农村利益关系是不切实际的。“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4](P197)农民在日常法治生活中的观念变化,说明我们正逐步形成向契约化农村转化所必需建立法治秩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普遍的个人权利观念。目前,农村民主法制总体水平还很低,农民参与民主法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农村在向契约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关注广大农村的法治现状,应切实做好广大农村的普法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普法教育要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信任法律、依赖法律。
2.建立系统的农村法律体系
目前农村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普遍面临“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在乡村治理中“人治胜于法治”。一方面涉农法律法规数量庞杂且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在一些日益突出的农村利益问题上又缺乏相应的法律进行调节,已有法律法规又缺乏操作性。因而,需要对当前农村的所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编纂,废除“违宪”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部门和地方利益法”,取消过时的法律,协调有冲突的法律,填补有空白的法律,形成一整套有机协调、科学规范的农村法律体系。
3.深化农民对现实法律实践的实际体验
农民对法律的信赖着眼于法律本身是否能够反映和实现农民的利益要求,着眼于国家、政府执行和遵守法律的情况。要给农民以现实法律生活的实际体验,要使他们感知具体的法律。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的行为示范和行为感召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成为信守法律,执行法律的模范。此外,建立农村司法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平衡农村利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新农村集体主义的建构
农村利益关系的建构需要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集体主义要为非集体化后的农民谋求自身利益提供精神动力,把蕴藏在农村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起来,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实现农村集体与农民利益的双向制衡与发展,以建构适应新农村利益关系的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
1.从“真实的集体”出发理解新农村集体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利益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5](P51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6](P165)“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P84)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5](P275)而这种由个人造成的“共同利益”是人们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是个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所在。因此,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新农村集体主义思想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2.实现农村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向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功能把农民物化为“经济人”,在既定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单个“经济人”的活动总是通过市场中介而联为一体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发地内涵了农村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相统一的一般道德原则。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共同富裕的制度架构,内在地决定了农民在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架设了农民个人与农村集体相统一的实现桥梁。坚持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充分肯定农民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把农民个人利益与农村集体利益相统一,这是农村新型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
3.农村集体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农村集体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城乡不同利益、不同层次的利益和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时,要平等对待、公正协调农民利益,使农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农民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必然是农村利益关系的核心,农村集体利益的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农村利益关系的最根本原则,提倡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服从集体,这也是农村利益关系建构的应有内容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有成. 乡土社会性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 思想战线,2003.
[2]张晓明. 伟大的共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曹锦清. 黄河边的中国[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严存生. 略论法制观念的现代化[C].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8
管理工作的改进
1)结合车间设备实际,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针对性管理规章制度、规程和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针对各设备的工作条件及其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剂和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将剂按要求规定的量分配到各部位内,制定出相应设备管理标准,并结合业务工作的实际,定期修改补充。
2)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设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设备管理技术水平。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地做好工作,合理使用油脂,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才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真正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随着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设备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因此,除了要求技术人员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外,还要求维修人员必须经过设备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转。
3)做好设备的漏油预防与维护。要认真执行设备“五定”(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和“三过滤”(入库、发放、加油)的管理规定,切实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在治漏中要抓好“查、治、防”三个环节。即边查、边治、边防。把设备漏油的预防与治理,列入车间现场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考核内容,把抓落实列为一项长期措施。同时要加强治漏技术攻关,最大限度的避免能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以确保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环境。
设备的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是一项极具有技术含量,而又脏又累的辛苦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除配合完成正常的生产任务外,经常需要在星期日和节假日甚至通宵的加班。就技术能力要求而言,没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应对具体工作的,因为它不仅是一项单一的钳工技术,同时还是一项多工种综合性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20年前,机加企业中把它列为一个独立的八级制工种“机修工”,可见其技术含量要求之高。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升级,对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支能够适应高技术含量设备的,并有专业高学历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的正常化,合理化,稳定化,才可能实现设备管理的标准要求。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生产,并实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科学合理。以确保企业“十二五”生产经营、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厂在设备的维修管理方面,还有下述的一些具体要求。
1对维修人员的要求
1)他们必须是喜欢、热爱这项工作。
2)要有一定的车、钳、铣设备操作经历,而且,其中需要一项工种技能要达到至少高级工水平。
3)要有能吃苦耐劳、团结同事,思想觉悟高的敬业精神。
4)熟悉本单位生产产品性质,有一定的装配工艺知识。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1)根据各车间生产设备的性质、规模要求,选择一定数量,年龄结构合理的人员配制,建立适合本企业生产设备维护所需的培训机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多年设备维修经验的专家授课。
2)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定严谨的授课教学程序,完善的考评制度。
3)制定科学灵活的激励制度。从企业对设备管理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生产车间的具体情况,实行一定的奖励办法,使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展开。
篇9
【关键词】精细化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市场主体观念比较薄弱
一方面,我国一些企业存在经营者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与作用认识不清等问题,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企业把财务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记账、算账和报账,而忽视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从而造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一片混乱,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过来,没有树立正确的市场主体观念,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成本观念比较淡化,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获取与分析来自市场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财务预算中出现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目标不具体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会计机构不健全。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会计机构,但会计机构的设置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等问题,使会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在现金管理方面“白条抵库、坐支”等现象严重。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受家族管理模式影响的企业没有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导致内部财务人员违反现金管理制度,日常核算中也存在账物不符、资产流失、成本核算不实、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失衡
由于一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职能定位仍然停留在记账、算账上,只关注如何处理会计凭证、填制各类报表以及应付银行、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事务性工作,而没有真正理解、分析和研究在经营活动中如何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导致其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也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
二、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深化财务管理内容、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强化员工文化素质
一方面,企业要改变粗放式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特别是管理层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而在单位内部深入贯彻、宣传精细化管理意识,从而保障精细化财务管理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心,使每位员工都明确自身的职责目标。此外,企业应有效促进内部财务管理人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员工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以推进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细化、分解、再整合,并辅以健全的管理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资金管理体系,将现金支出的批准权高度集中在财务部门,根据业务规模在下属财务单位设置两级不同的资金使用权限,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从而保障资金使用三级权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内部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的规范。其次,企业应实施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而保障企业能从银行随时获得借款和利率优惠,并有效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最后,企业要实施全面评估和追踪管理,在事前决策中要注重理性投资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在事中与事后的控制、监督与考核评价中要确保投资的保值增值,从整体上提高投资的收益。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改进财务管理手段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也推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有效预防控制各种风险并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更精确、更系统的决策依据。此外,精细化财务管理使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例如,大化集团这类生产型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从生产情况、成本费用支出情况、主营业务收入与财务收支情况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时主动地将生产经营的相关数据反馈给上级领导,并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从而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工作流的高度集中统一,以确保经营方向的正确。
(四)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坚持战略发展的方向,充分有效地运用实物量、价值量等形式,并加大对企业现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等资源的整合力度,从而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有效推动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生产成本的节约,提高经济效益。此外,企业在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时,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财务管理的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从而全面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毓.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思维,乃是当前化学实验课面临的新课题。以下谈一点笔者看法,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素质
化学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在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安排得恰到好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实验教材,吃透实验目的,把握实验实质,使每一个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素质有所提高。
1.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做到细微周到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准备好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先到实验室,同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同时虚心听取实验员的意见及建议。从仪器、药品到实验装置、实验操作,都要考虑得细微周到,点滴不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心中有数,课前排除。实验前,要认真预做一遍乃至多遍。从实验物品的摆放艺术、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操作规范程序都要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1.2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化,行为要准确化
课堂上演示实验要规范化。每一个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在讲台上摆放要整齐有序,给学生美观大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切忌满台仪器药品,杂乱无章。做实验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从药品的使用,仪器的安装,气体的制备及检验,要环环紧扣,顺理成章。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要做好。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尽在学生的观察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种新鲜感、美观感,使他们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新的求知欲。同时,为以后的学生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金属钠和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教师要先剪好铝箔,穿好针孔;再切好钠块,包好钠块;试管要预先装满水倒立在水中,然后提起试管靠近水面,将包有钠块的铝箔放在试管口下,收集氢气。尔后用拇指赌住试管口,提出水面,做验证实验。整个实验要熟练有序,轻车熟路,使学生看后,受益匪浅,观察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3演示实验要多采用启发式,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实验,要结合实验内容,扩展实验的外延,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信息输入——思维分析,获取实验新知识,提高化学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无须从头至尾由教师全部做完。也可开始设置疑点,创设实验情境,采用点拨提问法、师生共做法、学生演示法,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思维。提问也应分类型,多提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思维都得到发展。如铜和浓硫酸反应,让学生先预习实验、提出问题。很快优等生提出SO2有毒、污染环境,有害同学健康,不能排放教室。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变开口式实验为密封式实验。中等生提出了该反应的反应过程及机理,并指出反应后颜色的变化。差等生实验后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搞清了反应过程。整个实验气氛热烈。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多做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要深深懂得,采用启发式演示实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时要捕捉学生实验中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及时诱导,使整个实验氛围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实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及时安排的,意在通过实验,巩固基本理论、概念,对新学知识产生新的飞跃,增加学生手脑并用能力。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巩固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实验前,组织学生认真预习
实验前,要认真组织学生预习,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及方法、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要布置一定的实验预习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看书。通过预习,使学生把要我学自觉地变成我会学、我爱学、我想学。也可以在习题中设置疑点,使学生学有压力,有动力。也可按实验小组,布置不同的实验讨论题,促使学生多角度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预习,初步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如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操作技巧、仪器装置等。
2.2实验课上精讲10分钟,开发学生智能
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课。一节实验课,就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巧的全过程。有些实验,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备好课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要细致认真,开拓创新。既要完成实验内容,又要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有难度的实验,可设法化解实验,降低难度。对优等生,要求对原有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备实验课,最好到实验室,亲自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的讲解,要精讲,宜简不宜繁,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板书应清楚精炼,写清注意事项及实验改动。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既有章可循,又不妨智力开发。如酚醛树脂的制取实验,提出两种实验方案:一种以浓Hcl作催化剂;另一种以浓NH3·H2O作催化剂。让不同的实验小组同时做,结果发现树脂颜色截然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因势利导,讲清树脂结构不同,从而解开学生知识上的迷雾。设置疑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催化剂、兴奋剂。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理解的深度,拓宽知识面,达到复习巩固提高之目的。
2.3实验课要因人施教,单人指导,提高学生素质
- 上一篇:会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 下一篇:老年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