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养老及老年护理已经成为全社会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不能单靠某一方面(如机构养老)的孤军奋战即能达到理想效果,经过多方学习及社会调查,我们对于失智症的治疗环境提出这样的理念: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辅以整个社会环境(如家族亲友)、养老机构的运行性环境(照顾理念)及物理性环境(也即空间构成)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理念,其图形模式如下图1:
图1 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形塑理念
另外,我们对失智症老人各阶段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所需照护情况也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失智症老人的行为模式、照护需求以及重点:
1.1 失智症行为与障碍
1.1.1大脑老化
⑴50岁:记忆力衰退(钥匙、停车、姓名);⑵60岁:注意力变差(空间、感觉);⑶70岁:思考力障碍(抽象、语言;)⑷85岁:容易失智症。
1.1.2主要障碍
⑴记忆障碍——记忆丧失;⑵辨识障碍——时间、空间、人物;⑶认知障碍——失认、失语、失行(理解力、判断力衰退);⑷执行能力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1.1.3行为障碍
不安、幻觉、焦躁、徘徊、失禁、异食、长期卧床。
1.1.4失智程度与照护量需求关系如下
初期阶段(轻度、主要表现为健忘,持续时间约2-4年),在此阶段,失智老人照护需求量较低,并随着症状进一步加重,照护需求量也逐渐上升;中期阶段(中度,主要表现为行为及思想意识混乱,但仍有相当的日常活动能力,持续时间约2-8年),在此阶段,老人处于高度危险阶段,因此日常照护需求量为最高;末期阶段(重度,失智,会逐渐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出现无法辨识家人、语言沟通障碍、进食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持续时间为1-3年),在此阶段,照护需求量相对中期阶段有所降低,直至老人离世。
1.1.5失智者危险状况发生率统计如下
跌倒:28.4%;坠落:21.6%;烫伤:8.1%;碰撞:5.4%;吞食杂物:5.4%;中毒:2.7%;溺水:1.4%;其他:16.2%。
1.2失智者的感觉与环境适应
调查研究表明,失智症患者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感觉和适应周边环境:⑴ 阳光;⑵照明;⑶视觉(标识标牌等);⑷色彩;⑸声响;⑹嗅觉。
通过上述方面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引导失智症患者进行自主行为能力的锻炼,以延缓失智症状的加剧速度;上文简要的论述了失智症患者的一些现状及所需治疗环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如下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的新理念。
2、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新理念
2.1单元照顾的理念
2.1.1单元照顾的出发点
针对个别需求提供生活服务,塑造贴身的感觉,即改变以往的集体式照护模式,转为针对个别需求的照护模式,让个体更能得到全面的、体贴的、拥有个体隐私化的照护;力图将以往观念中福利院被认为是“收容所”的场所改变为“生活的场所”。
2.1.2照顾服务对象:针对失智症患者的不同病症情况进行分别护理;
⑴CDR2分以上之部分重度、中度失智症高龄者;
⑵ADL尚可,有语言、沟通残能者;
⑶注:CDR(ClinicalDementiaRating)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⑷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2.1.3友好关系——医生、照顾服务员、失智老人
改变以往医生-服务员-失智老人之间垂直方向的阶层关系,变为水平向的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家庭、亲人、朋友关系。
2.1.4照顾单元化
居家般的生活(照顾服务员生活陪伴者),改变以往集中照顾(大组团)的模式,该种模式将老人与照护人员孤立起来,成为服务员的角色,转为分类别照顾(小组团)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照护人员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生活陪伴者,并通过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切实改善老人的護理人文环境:
⑴没有日课表;⑵服务员不穿制服;⑶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活时间及停留场所;⑷各种活动同时进行;⑸家族探访次数增多;⑹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如下图2所示。
2.1.5经上论述,我们提出团体家居的照顾服务理念
⑴小规模的单元照顾;⑵过家庭般的生活;⑶延续个人的生活方式;⑷尊重个人隐私与潜能;⑸增进公共交流的机会;⑹贴身陪伴的照顾服务;⑺缓和失智症状的恶化;⑻终生最后的住家;
图2 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图
2.1.6单元组成的概念
从前的护理经营模式是从管理、照护观点出发考虑经营规模,现在及未来的护理模式是生活观点出发设定单元规模,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主要空间的改变中:
⑴个人空间:由以往的多人共室,通过空间布局,力图实现单人个室,以保证老人的隐私;
⑵公用空间:考虑老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改变以往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代之以较为分散的分散型小型互动空间,给老人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环境;
⑶走廊空间:将以前的长走道缩短至短走道,甚至无走道,以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等问题;
2.1.7单元规模参考值
由此我们做了一些数据调查,参考了一些在此方面较为成熟的护理:单元规模:⑴瑞典:团体家屋6-10人;⑵日本:团体家屋5-9人;老人保健设施12人;护理之家6-15人。⑶台湾:试办失智照顾专区6-12人;试办团体家屋6-9人。
2.1.8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及优点
图3 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模式示意图
上述优点主要有:⑴生活照顾单元规模小,有家的感觉;⑵空间层次分明,监护系统完善;⑶被照护单元小,照护品质提升;⑷自主性、主体性的生活场所;⑸缩短移动距离,减轻照顾人员负担;⑹依身心机能分组,有利于设备及照护计划;⑺依身心状况变化,可建立转介系统。
2.2照顾专区的空间构成
2.2.1个室化,具体包括
团体起居空间、公用卫浴设备、提供个人卧室楼地板面积,每位老人7m2以上。
2.2.2公共空间组织形式(共分三种)
⑴中央走廊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⑵大厅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⑶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飲)、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⑷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2.2.3照顾专区的生活场所
⑴从医疗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
⑵单元护理空间设计
①公共空间:a. 玄关、共用空间(迎宾、便利缓冲空间、形成无形的监护);b. 访客的场所(舒适、亲切、多用途、供社交);c. 闲暇活动的角落(训练自律和自制的能力、窗外的视野);d. 家庭化厨房、餐厅(多用途空间、诱发活动、家的感觉)。
②自己的居室:a.秘密的场所;b.创造个性的空间;c.个人的收纳空间;d.室友的交流空间。
③无障碍卫浴:a.临近居室、餐厅、厨房;b.无障碍、安全设计;c.照护人员.可进入的照护空间。
④照顾人员的休息室:a.放松心情的场所,融洽的意象;b.工作与思考的场所;c.资讯交换中心,多机能空间;d.全设施及各单元休息区。
⑤户外活动空间a.有意义的散步空间:引发自主活动、无障碍环路,连接室内外、设路标、情境转化、助记忆易定向。b.有效的户外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延伸室内外视野。
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设计理念意外,对于护理空间的设计也需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细部各个区域的设计。
3、松江第一福利院原5#楼现况的问题和机遇分析
3.1总体现状分析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宁静、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小(低容量)绿化率高,绿化景观多样化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筑朝向及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院内交通人车分流、机动车停车问题。
图5 为松江第一福利院总平面图,红色半透明区域为失智老人区域
根据《老年养护员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老年养护员标准设计图样》13J817相关规范中关于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规定: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规模在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的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以每床所占房屋建筑面积确定。不同规模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见下表1:
表1 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表(㎡/床)
[建设规模\&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综合建筑面积指标\&42.5\&43.5\&44.5\&46.5\&50\&]
注: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图6 为5#楼,失智老人护理区平面图
对比目前松江第一福利院5#楼(是指老年人护理区)的现状如下: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有2个,共51床;建筑面积:440X2=880m2(共2层);床均面积:约17.25m2;多为三人间及八人间,缺乏私密性;缺乏公共生活空间及室外活动空间,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且偏重于物理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电梯位置不合理;居室出入口过于隐蔽。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造建议:
3.2改造建议
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改为3个,共48床;建筑面积:440×3=1320m2(在原有2层基础上加建一层);床均面积:27.5m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改变原先的多人间,调整为二人间;另外,针对失智护理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归纳,同时也作为我们进行改造设计的切入点:
3.2.1护理治疗是延缓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3.2.2针对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循证设计——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
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2.3以小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小规模护理单元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也能促进他们与老人之间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
3.2.4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
——短循环游走路径;
——丰富的小尺度空间;
——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
4、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改造实践,旨在达到以下愿景:增加对失智症长者类别的认知;提供优质照顾服务的理念和策划;激励家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质生活空间规划;通过引入支持的、陪伴的、引导的、人性化、有尊严、重品质的小单元居家式照理念及模式;从而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用心用情所筑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篇2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老年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45-01
静脉留置针以其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治疗,病人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可活动、感到舒适,有效减少了患者痛苦及浅静脉的损伤,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特别适合于老年患者。现将本病区自2009年6月~2010年11月116例老年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区自2009年6月~2010年11月116例需输液的老年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其中男性45例,女性71例,糖尿病患者32例,脑梗塞患者34例,肺部感染患者22例,尿路感染患者12例,其他6例,年龄69~98岁、平均79.5岁,留置时间最长7d、最短2d。
2 穿刺方法
穿刺前护士应洗净双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备齐用物,评估并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按输液方法排尽输液管内空气,检查留置针的型号及有效日期、包装有无破损,然后将留置针与输液管相连接,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消毒范围超过透明膜的范围,留置针外套管放松,排空留置针内空气,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针尖平行进入0.2~0.5cm,将针芯退出少许、使套管前端游离于血管内、继续送套管,可避免继续进针时钢针刺破血管壁。对危重患者或血容量明显不足的老年患者、应重视静脉被刺中时的手感,估计已刺中而无回血时,可由助手用10ml无菌注射器抽取5~10ml0.9%NS刺入肝素帽内边进针边抽回血,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用3M无菌护理敷贴固定,用记号笔在透明膜上标明穿刺日期及时间。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比较紧张、多疑,特别是初次置管者,所以护士应详细介绍其优点及注意事项,并可请邻床或其他成功置管受益患者与其交流体会,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主动配合,对患老年痴呆症、躁动不安者可适当使用约束带制动。
3.2 血管选择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易滑动,因此穿刺时要选择弹性好、粗直、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时首选上肢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尽可能不选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有静脉瓣,老年患者大都血液粘稠度高,血流更加缓慢,易形成静脉炎。对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先用温热的湿毛巾敷于输液部位5min或浸泡于温水10min,使表浅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充盈度也相应增加。
3.3 留置针的维护:
3.3.1 由于患者年龄大、动作不灵活,皮肤和皮下组织弹性差,易受出汗、洗澡等因素影响胶贴粘性,穿衣和睡眠不慎易使导管打折或
拉出,因此护士应妥善固定导管。输液毕可用24cm×24cm的薄手帕或纱布对折外裹穿刺处肢体2周,打活结,范围超过粘贴膜,防止衣物摩擦带出导管。要加强巡视,对胶贴变潮者随时给予更换、妥善固定,一般情况下隔日消毒更换1次敷贴。
3.3.2 因年老体弱者感觉迟钝、反应差,故输液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导管是否通畅、局部有无渗出及硬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发现渗漏应立即拔除导管,根据外渗药物及面积给予局部封闭或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拮抗剂外敷及局部物理疗法。
3.3.3由于老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原因,每次输液完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保持套管通畅。常用的封管液有两种:一为0.9%NS,0.9%NS每次注入5~10ml可维持6~8h;二是肝素钠稀释液,肝素钠稀释液每次注入3~5ml可维持24h以上。如遇输液不畅时,在排除针尖贴于血管壁或输液管道受压、扭曲等因素外,可用肝素钠稀释液边推边吸(切忌将含微小血栓的肝素钠注入血管中),防止引起远端小血管的栓塞,切忌强行推注以防栓塞发生。
3.3.4 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d,不得超过7d,有报道静脉留置针在外周浅表静脉中留置时间7d内细菌生成少、感染机率小。输入刺激性大的药物留置时间应≤3d,且输液速度宜慢、浓度宜小,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4 拔针的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皮下组织松弛,拔针方法不当,极易引起血管周围淤血、导致局部疼痛,而且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妨碍血
而且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妨碍血管修复、影响再次穿刺,因此拔管时按压应取无菌棉签放于穿刺点前方,迅速拔出套管针,按压穿刺点,要切忌只按皮肤穿刺点,不压血管壁进针点,按压至无出血,一般应>5min,同时也可边按压边举高输液肢体,以减轻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
4 小结
篇3
急诊手术作为临床实际应用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类型,由于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逐年加剧,致使急诊手术的患者中老年的人数也不断的增加,同时因为老年的患者其本身拥有相对的特殊情况,此外经常合并许多慢性的疾病,其应激的能力相对较差,致使手术的风险升高。所以优质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为了评价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老年患者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其展开了深入探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和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从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2月年间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是63-79岁。对患者进行平均分配,每45例一组,共两组:观察组有26例男性和1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是(66.43±8.39)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是(68.84±7.51)岁,包括21例男性,24例女性。纳入标准:积极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2]。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肝硬化及心脑肺部疾病的患者[3]。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本组行常规护理,对手术前的患者进行嘱托、手术过程中进行护理工作,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恢复指导。
1.2.2 观察M护理
本组患者行手术室优质护理,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给出多方面的护理,详细护理方法如下:①术前探望:首先对患者的家族史、病情、既往史等进行初步了解,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明确患者具体手术方法、麻醉方式以及将会出现的安全问题等,并做好术前准备。②术中护理:为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安排专业人员陪同,对手术室的环境做好提前调整,保证患者在术中的舒适程度,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患者需要完成转换时要予以协助,在麻醉前对患者给予支持鼓励并对其紧张、抵触的情绪进行安抚,术中进行的护理操作必须根据并配合医生的要求完成,并对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③术后护理: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营养的饮食方案,在允许范围内满足患者的饮食要求,嘱患者规律饮食,禁烟酒。每天保证适当的锻炼,规律作息,对睡眠质量不佳的患者要积极加以指导调节。
1.3 观察指标
对组间患者在手术开始前2小时以及进行麻醉前的焦虑状况、患者满意度与紧张缓解情况进行比较。①手术开始前2小时以及进行麻醉前实施T-AI与S-AI量表对患者焦虑状况进行评价;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利用T-AI与S-AI量表测试的24个问题的得分进行相加,得分情况与焦虑程度成正比,分数所在范围为24 至82之间。②观察记录患者的满意度,做出患者满意度调查,总分为100分。评分90-100,非常满意;评分60-90,满意;评分小于60,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比较组间患者的满意度、紧张情绪的缓解率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紧张情绪的缓解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一般而言,急诊的手术相对起病较急促,病情变化的速度快以及转归不定,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演变,并及时为其实施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而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储备能力显著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较低,另外全身各器官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应激的能力相对较差,并经常合并诸多的慢性疾病,致使其手术的危险程度普遍增加。患者在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地对患者进行探视,并全面评价患者病情,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配合麻醉的实施、手术的摆放、手术的过程与手术室的环境等,对患者心中的疑问及时解答,消除患者的顾虑与恐惧感,以此将患者的配合度提高。另外,有研究指出,给予老年急诊手术患者优质护理,能够引导患者正确而对疾病,并且从疼痛管理、感染控制、护理等多个方而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稳定患者病情,使并发症减少,不仅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4]。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优化一系列护理程序、规范及人员配制等,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转变护理观念、深入护理研究的目的[5]。与常规的护理比较,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并可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友善;对医护冷漠以及机械化的合作模式进行消除,进一步创造较为愉快与轻松的手术氛围,使手术可更安全与高质量结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术中患者紧张情绪的缓解率以及焦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将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在老年患者急诊手术护理中,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焦虑与紧张情绪,值得广泛应用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娜.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老年患者急诊手术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14,16 (5) :2487 -2488.
[2]古莺.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5):178-179.
[3]曾国卫,郭静娜.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90-192.
篇4
老年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严重时可伴有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1]。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上,除了采用药物进行控制外,还必须要提升患者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加强日常饮食行为控制。本文选取我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面综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日治疗中的运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18例。常规组患者男性63例,女性55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3±8.2)岁,其中1-型糖尿病36例,2-型糖尿病82例;观察组患者男性57例,女性61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4.5±6.8)岁,其中1-型糖尿病31例,2-型糖尿病8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降糖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控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①饮食护理:科学正确的饮食方案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病情进展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患者摄入量和能源消耗量之间的平衡。在饮食上遵循清淡、均衡的原则,同时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每日总摄入量均衡分配,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15%、脂肪25%。另外,在饮食上不挑食,多摄入五谷、蔬菜、钙奶类物质,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烟酒对身体的危害,劝诫患者戒烟戒酒。
②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三次有氧运动,且每日运动达到中等强度,每日运动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增强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控制。但需注意的是避免过度运动对老年人骨骼造成伤害。
③心理护理:首先是在患者住院期间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及该病注意事项,调动患者治疗信心。其次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和积极性。最后,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精神因素造成患者血糖出现变动。
④血糖监测:为了加强患者对血糖的控制,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学会使用简便血糖监测仪进行自我监测。由于老年人理解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在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手把手演示的方法并向患者详细讲解测量步骤,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⑤药物应用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常用血糖控制药物相关知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注射部位、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另外,教育患者切忌不可随便乱服降糖药物,在服用其它药物时,必须要向医师进行详细询问,确保药物之间无影响。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随访一年期间的日常行为控制情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另外,在随访期间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数据运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并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各项遵义行为依从性和血糖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篇5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的现象也原来越严重,而人们由于缺乏对饮食结构的足够认识,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也逐年在增高[1]。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最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护理也对治疗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2]。现本研究组以96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探讨了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的作用及效果,并整理结果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胆结石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8~87岁,平均(72.43±8.26)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61~88岁,平均(73.15±7.8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统计学软件加以对比之后,并没有存在影响后续治疗结果的差异性意义,所以可以进行下面治疗效果的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①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对患者肺、肾、心和肝的常规功能检查,准备好急救所需药品。②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尽可能的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③手术结束后,患者还处于昏迷状态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处于平卧位,注意保持呼吸的通畅。④术后患者清醒后,应帮助患者注意保护伤口,并协助患者时常翻身,以免由于长期的卧床姿势形成压疮。⑤术后对患者身上各种引流管仔细进行检查,如胃肠减压管、T型引流管和腹腔引流管等。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有:①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宣传,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主动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认真聆听患者的忧虑,消除其紧张害怕的情绪,手术过程中需全程陪护,并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③术后,由于患者需禁食且留置胃管,所以极易缺乏营养,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也因缺乏水分易发生溃疡和口腔炎,所以护理人员需定期用生理盐水等冲洗口腔,尽量减少细菌的滋生以保持内部清洁。④另一方面,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的控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协助其制定营养的套餐,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减少或避免脂肪类食物。⑤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术后加强锻炼,但不可急功近利,需循序渐进,防止动作过大导致伤口裂开。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疗效评判标准:①无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并无明显好转,甚至发生进一步的恶化,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②有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部分临床症状消退,日常生活质量有所改善;③显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病情得到很好地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研究,当两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无效3例,有效17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无效8例,有效2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低于观察组(P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X2=5.437,*P
2.2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1例,发生多脏器感染的0例,发生切口裂开的1例,发生腹腔感染的1例,发生心律失常的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对照组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2例,发生多脏器感染的2例,发生切口裂开的2例,发生腹腔感染的3例,发生心律失常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明显高于观察组(P
表二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总发生率比较,X2=5.352,*P
3讨论
篇6
【关键词】中老年痛风;饮食指导;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63-01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高蛋白、高嘌呤的饮食习惯使痛风发病率迅速增加。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95%)[2],女性发病一般常见于绝经后。我科自2011年2月-2012年7月共收治痛风患者48例,经过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及护理干预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患者中,年龄45-86岁之间,其中男性42名,女性6名,病程最长12年,最短1个月。48名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史,受累的关节包括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等。所有患者均出现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潮红发亮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并有15%的患者出现局部皮温升高的症状。所有患者入院时查血尿酸都增高在458-986μmol/L之间,经给予痛风抗炎药物和降尿酸药物治疗, 配合合理的饮食及对症护理,患者关节疼痛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后出院。
2 护理
2.1一般护理:急性发作期必须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负重,抬高患肢,置于最舒适的,可局部冷敷;发病24小时后行局部热敷、保暖、理疗及配合针灸治疗,可缓解疼痛。一般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
2.2 饮食护理:所有痛风病人均应调整饮食,原则为“三低一高”,(1)低嘌呤或无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生成减少。(2)低热量饮食:蛋白质饮食控制在1g/kg,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0%-60%,少吃糖果以消除或减轻肥胖。(3)低脂、低盐饮食:防止高血脂、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4)高水分摄入:多饮水,每天饮水量达3000ml以上为宜,以稀释尿液,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尿酸在肾脏沉积。
2.2.1 制定饮食治疗卡:
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发现,中老年患者虽然病程很长,但是对饮食的治疗知识模糊不清,所以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痛风与饮食的重要关系, 嘌呤代谢紊乱产生高尿酸血症,因此调节饮食结构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制定了痛风饮食治疗卡,将患者经常食用的食物种类列入卡内,指导患者食用。具体内容根据食物含嘌呤的多少将食物分为4类:第一类为嘌呤高的食物:如鱼、肉、动物内脏等,在急性期与缓解期禁用;第二类为含嘌呤较多食物:羊肉、鸡汤、牛肉、水产品及糟米谷等主食;第三类为含嘌呤较少的食物:如菠菜、鳝鱼、食用菌等:第四类为含嘌呤极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米、黄瓜、面包、大白菜[1]等。饮食治疗可能对血尿酸轻度升高(血尿酸低于480μmol/L)或无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有效,但多数痛风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要使患者避免不吃肉的误区,尤其是老年人为了避免营养摄入不足,每天需进食适量牛奶和鸡蛋。
2.2.2 注意食品烹饪方法:
指导患者饮食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选用牛奶和鸡蛋,尽量不食用肉类和鱼类,如果一定要食用可将肉类煮沸后弃汤食用,但量要少。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既能促进尿酸排出又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及无机盐。
2.2.3 禁用刺激性食品,不饮酒:
禁用含强烈香料及调味品的食物,戒酒尤其是啤酒,乙醇易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的排出,是痛风发生的重要诱因。
2.3 用药护理: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要迅速、有效,一是减轻痛苦,更是为了预防转变成慢性,所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1)秋水仙碱:一旦怀疑或发作应立即使用。它可抑制炎性细胞趋化,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起到止痛作用。口服给药,口服量为0.5mg,1/d或1mg,1/2d,1天总量4~8mg,症状缓解后逐步减少至0.5~1mg.直至关节痛完全消失。秋水仙碱毒性很大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皮疹、脱发、蛋白尿等,所以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及肝、肾功能。(2)非甾体抗炎药(NSAID)效果不如秋水仙碱,但较温和,发病超过48小时也可使用,通常开始时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3)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主要应用排尿酸和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以控制血尿酸在正常范围内。(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对于血尿酸水平在535μmol/L以下,无痛风家族史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3]。可适当选用中药青皮、陈皮、金钱草、绿豆衣等泡茶饮用,这些均有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
2.4 护理干预:
2.4.1 生活起居护理:
告知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受凉、过度劳累、紧张、穿鞋要舒服,勿使关节受伤,戒烟、戒酒,此外休息是痛风急性发作期首要的注意事项,疼痛缓解后可适当运动,
2.4.2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加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减轻关节肿胀,增加骨密度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其基本原则是:个别对待,循序渐进,活动时不增加疼痛。(1)被动运动:采用轻缓的手法,护士协助患者患肢进行各轴向运动,活动范围要达到关节活动的最大限度,每天至少1次,但是急性关节炎或严重疼痛者甚用。(2)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力量训练、耐力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增加活动耐力和实际生活工作能力,如慢走、游泳、骑车等。
2.4.3 康复护理:
主要目标是镇痛及保持受累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发生进一步破坏,使受累关节尽可能的保持功能。其中热水浴、中药熏蒸、微波、超短波及针灸等治疗均可改善关节组织代谢减轻疼痛,增加胶原组织的延伸性。
以上护理必须每天和长期进行,因此要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及着重教会病人自我锻炼或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取得最佳远期效果。
3 小结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中老年人痛风患者我们要细心耐心的指导其重视疾病,了解痛风是可治可预防的,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饮食,积极参与有氧运动,注意保护受累关节,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尿酸随时了解病情,上述在患者的康复中均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 史奎雄.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04
篇7
【关键词】老年人 心力衰竭 临床护理 出院指导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102例老年心衰患者实施责任护士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对延长患者生命、保证治疗、降低再住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60~93岁,平均68.1±6.2岁。心衰(NYHA分级):Ⅱ度和III度心衰78例,占76%;心衰病程4个月~15年,平均6.2±5.2年;住院次数:1次30例,2次26例,3次以上46例;主要病因:单一疾病致心衰者11例,合并2种疾病以上91例;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8例;冠心病33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46例。临床表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水肿、纳差等。
2 个性化护理实施方法
2.1基础护理
2.1.1休息与活动 患者入院后,医师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1]给患者评估心衰程度。I度心衰患者,在室内外活动,日常生活起居自行解决,但动作幅度要缓慢,避免弯腰动作;Ⅱ度心衰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日常起居要责任护士协助;III度心衰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执行24小时心电监护,使用一次性吸氧管及湿化液给予间断吸氧。心衰患者除了正常的休息外,下午还要增加数小时卧床。Ⅱ度、III度心衰患者病情允许后,可进行适当活动。
2.1.2症状护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心衰患者常见的症状,责任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1.3评估心律、心率的变化。
2.1.4评估神经精神症状。
2.2饮食护理 采取低盐(钠)饮食。日常饮食以低热量、清淡易消化为主,并摄入充足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少量多餐;进食不宜太快,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2.3用药的护理
2.3.1输液 老年心衰患者输液,不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还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心衰患者输液速度要控制在20滴/min以内。
2.3.2洋地黄类药物 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
2.3.3利尿剂 利尿剂一般清晨给予。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此外还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脉搏,抽血查电解质,以及时发现异常。
2.3.4血管扩张剂 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不良反应。
2.4控制感染 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要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
2.5情绪护理 护士要多从感情上帮助心衰患者;心衰患者自己也要建立平和乐观的心境。此外,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3 出院指导
3.1做好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与家属有效沟通,指导其对患者多关心体贴,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2];同时,也指导患者本身保持良好的平和心态。
3.2避免诱因 心衰患者的居室在气候转冷时要注意加强室内保暖措施。患者无论何种感染,早期均需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心衰患者要保持情绪平稳,不要过度操劳,在饮食上注意清洁卫生,每餐进食七分饱。
3.3合理饮食 出院时,责任护士根据《心衰患者手册》详细指导,使患者认识到饮食与疾病转归的重要关系,做好饮食护导。
3.4合理用药 严格按医嘱用药。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掌握程度,还要教会心衰患者自我监测,以便及时发现。
3.5皮肤护理 心衰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家属要定时为患者按摩、翻身,护理动作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患者的皮肤更应加强护理。
3.6监测 出院后,心衰患者要定期到门诊监测心功能、体重及水肿情况,并将结果报告医生,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调整用药量。此外,心衰患者的家属还要注意,如病人突然出现急性心衰症状或急性肺水肿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4 结果
实施心衰患者个体化护理,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对提高老年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护理模式与临床路径的循证护理相接轨,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所在,应该推广到其他慢性病种。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 舒适护理;老年痴呆;认知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68-02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以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老年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及混合性痴呆。老年痴呆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处于老年人致死疾病的第4位[1],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为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而目前临床还无完全治愈手段,因此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发展是治疗的关键。舒适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也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为探讨舒适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该次研究对该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2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美国国立精神病学、语言技能障碍及中风研究所(NINCDS-ADRDA)《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有关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61~80岁,平均(75.10±8.12)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60例,且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常规给药护理等。观察组基于舒适护理理念与认知障碍护理采取以下措施。
1.2.1 认知障碍舒适护理 记忆强化护理:护理中应该通过数字、图片、实物等不同的记忆方式让患者反复记忆,并鼓励患者定期看报纸、看电视,刺激其大脑皮层,进而提高记忆能力。老年痴呆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智力下降,因此必须加强脑部练习,必要时可给予增强认知功能的药物。思维障碍患者应该给予引导,以信息和语言进行刺激,同时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鼓励,使其大脑兴奋。
1.2.2 心理舒适护理 尽管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功能明显下降,但仍对爱和关心充满渴望,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对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首先应该关心体贴患者的生活,对其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例如:打扑克、下象棋等,使患者在玩耍中保持乐观情绪,建立良好的心态,使其能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和满足,这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2.3 生活舒适护理 ①睡眠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正常的生活作息,睡前控制饮食,必要时可服用少量镇静药,睡前应用温水泡脚,不应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用物及食物,睡眠时间保持在6~8 h,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②安全护理: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与舒适,同时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定向障碍,当患者活动时应专人陪护,避免跌倒或走失等护理风险出现。另外应该在病房内关键处设置醒目标志,例如床位、坐便器、防滑地面等,病床应维持原状,不可随意移动。病房内若有危险物品,例如绳索、刀具等应该收回。③饮食护理:患者应多摄入高蛋白食物以增加脑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促进细胞功能的活跃,所以应该多食用豆制品、瘦肉、鱼类、蛋类、谷类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同时食用果仁、花生等有益大脑功能的食物。④环境舒适护理:病区应保持整洁、舒适,注意采光与通风,温度维持在22~24°C,湿度60%。⑤身体舒适护理: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进行一定的体力锻炼,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包括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并通过简单的智力游戏来刺激大脑,延缓疾病进程,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气垫床或胶原蛋白泡沫敷料防止压疮发生。
1.2.4 社会舒适护理 观察患者社会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参与积极性,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定期让患者家属前来看望,维持患者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关系。闲暇时可通过谈话或物品来激发患者回忆过去,刺激其产生远期记忆。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MMSM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3]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与语言能力,总分30分,27~30为正常,低于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②家庭功能评分采用APGAR家庭功能评估表[4],包括家庭适应度、成长度、亲密度、情感度、合作度5个指标,分别对应0~2分,0分很少,1分为偶尔,2分为经常,0~3分为重度家庭障碍,4~6分为中度家庭障碍,7~10分为无障碍。③采取改编版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ADL量表)[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评价,包括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安全性、居家生活共6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1分为完全自理,2分为少量需协助,3分为部分需协助,4分为少量自理,5分为无法自理。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对比
2.2 两组护理前后ADL量表对比
3 讨论
舒适护理最早由台湾学者萧丰富提出,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活动与患者舒适感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目的为了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获得舒适的状态,可缓解病症为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达到恢复认知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老年痴呆还无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且此病进展缓慢,一般7个月~11年,平均4.7年[6]。患者需长期住院,且生活质量出现下降,并以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人格行为改变等为临床表现。后期会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外界事物无认知能力和应激反应,最终因身体多器官衰竭引发感染、压疮死亡。其具体发病及病情进展机制不明,但此阶段患者的认知能力仍有较大的可塑空间。胡竹芳[7]等人研究发现,采取迎合老年患者心理的干预方法能够提高对患者行为的控制能力,改善其认知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难度较大,关键在于早期的护理干预,这是延缓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通过覆盖各个生活细节的舒适护理可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舒适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8-9]。
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认知障碍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生活舒适护理、社会舒适护理,目的均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脑功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指标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及安全性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可证实优质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临床价值,与李华[10]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在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敏,曾俊.腹腔镜下胃转流术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73-474.
[2] 李华,慕P萍,常亭玲,等.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3):28-31.
[3] 郑娜,沈军.养老院老年痴呆护理员压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91-1495.
[4] 江芳辉.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8):721-723.
[5] 郑红云,蔡叶佩.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2-13.
[6] 盛志娟,向梅,金雅君,等.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805-3806.
[7] 胡竹芳,吴慧群,邓乒翻,等.情感护理法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52-1154.
[8] 王敏,刘宇,孙静,等.伴有行为问题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员的照顾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9-12.
[9] 帅苏蓉.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30-32.
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人文关怀个性化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为上的服务理念作基础,要一切为患者,强调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语言,服务流程,明星服务窗口,明星品牌科室等实施全程护理。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极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质量,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21世纪医院不仅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人们对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护理服务是现代医院建设和服务管理不可或缺重要课题。实施方法如下。
服务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临床护理担起为患者健康全方位服务的职责,因此具有更独立的专业目标和工作范畴;给予患者更精心,高质量的护理;加快护士专业水平提高和护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也提高护理专业的地位、价值。使广大护理工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不仅是对临床护理行为的改革,更是对临床护理管理的挑战。因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着重大的意义。
采用的方式
加强培训及规范制度管理,提高护士素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制定相应的制度,使每一位护理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出具有全面性素质的护理人才。
提供优质化服务,提供人性化的住院环境:1给老年患者提供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使治疗和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住院期间因老年患者体质差、行动不方便,对陌生的环境、生活的变化,易产生挫折感,这样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不安,因此要尽快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老年病房分单人间、套房两种,设置中央空调、数字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套房配备天然气灶,抽油烟机厨房餐具等,配备全天候的热冷水。病房走廊墙壁安装扶手,配备陈放柜,移动餐桌,带防护栏的升降床,厕所安装挂钩,呼叫器,以方便患者。为老年人创造安静、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2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文关怀,单人单间为老年人建立健康体检手册,及时提供信息。节假日送上祝福和温馨的关怀。传统节日送上相应的礼物卡片和鲜花。
个性化服务:注重语言沟通,提倡温馨服务,关心和体贴患者。在工作中使用规范性语言,护理查房进行交接班制度或护理操作时,在患者姓名后加上称呼比如“大爷、大妈、老师、爷爷、奶奶”等,这样与患者拉近,了陌生的距离。和患者交流有障碍时,采用手势等进行交流,一个微笑及眼神,就能稳定患者的情绪,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信任,对于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优质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患者,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把护士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予患者多方位的护理。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避免影响患者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中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流程改进充分体现护士的职业礼仪和人文关怀。
打造优质护理服务品牌近两年始终坚持一个开心笑脸;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杯暖乎乎的热水;一份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床单位。护患之间保持亲近无距离,护理操作没有缺陷,尽量减少风险,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负担,比如担心多少钱才能看好病等。为老年人制定了完善的康复手册,使其早日康复。
热情周到的服务,拉近护患关系:管床的责任护士将新患者热情带入病房,细致的介绍医院的设施、主治医生、主管护士、住院须知及卫生宣教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全程,连续性的护理,对护士的满意率大大的提高。增加了对护士的信任感,安心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对老年患者处处要体现一个“细”字。
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
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与管床医生的交流,到病房和患者沟通意识,了解病情、诊断、治疗和护理。服务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对老年患者的需求,给予周到的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护患的沟通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建立相互理解、支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老年人的安全隐患较多,加强基础护理和危重患者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营造了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了护士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责任护士在床旁时间增多,观察病情更及时,增加了安全系数。使护理不良发生率及医疗纠纷降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大大提高了医学模式的发展,床位使用率,总体收入也增高了。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具体化人性化的专业性护理和关爱精神,使我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较好的信誉,提高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篇10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胰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75%的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被认为是治疗胰头占位性病变的标准术式,同时涉及实质性脏器的离断和空腔脏器的重建(有三个吻合口需重建),因此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老年人由于生理状态特殊,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应激能力迟缓,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更大,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尤为重要。本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8例(44.4%),上腹部饱胀不适12例(66.7%),黄疸13例(72.2%),消瘦乏力3例(16.7),发热9例(50%)。该组患者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经典的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11例,十二指肠癌2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无一例死亡及发生胆漏、胰漏、大出血。
1.2方法均采用全麻平卧位,术区碘伏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经典的Child术式,其中3例保留幽门,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顺序重建消化道,胰肠端端套入式Prolene线双层缝合,胆肠Prolene线间断单层缝合。
1.3结果本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胃排空延迟1例,无胆漏胰漏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2~17d,平均住院日(13.67±3.58)d。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肿瘤确诊的突然性,对预后不良的估计,对手术的恐惧,加上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使患者出现悲哀、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食欲、睡眠,使手术耐受力下降,且本组患者年龄偏大,患者还会担心术后自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文化及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感情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和方法,介绍成功的病例,帮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围手术期。
2.1.2 疼痛护理70%~90%的胰腺癌伴有疼痛症状,我们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的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给予舒适卧位,以减轻癌肿对局部的压力和张力。
2.1.3评估营养状态本组为肿瘤性消耗性疾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患者入院后测体重,积极评估进食和营养状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够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和手术成功率。
2.1.4基础护理①保证睡眠质量: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取舒适的,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催眠剂,并评估其效果;②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每天用温热水给患者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止痒,指导其穿棉质内衣;③便秘护理:老年患者,且胰液胆汁排出不畅,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便秘。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可进食香蕉,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晚睡前200ml。还可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必要时可服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2.1.5监测血糖测血糖3~4次/d,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血糖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出现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2.1.6术前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与患者、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手术方式、过程、效果,使患者心中有数。为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排尿、排便,练习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2.1.7术前准备术前3d按医嘱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术前常规备皮、备血、皮试,术前1~2d口服导泻剂清理肠道内粪便,术前3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术日10h禁食,8h禁饮,留置胃管、尿管、肠内营养管。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常规心电监护、吸氧2~4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颜色、质和量,大小便颜色和量,皮肤巩膜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2.2合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术后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还能减少胰漏、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5~7d,行静脉营养支持,按体重补充热卡、氨基酸、蛋白质,48h后开放肠内营养,第1d生理盐水250ml,第2d生理盐水500ml,第3d起使用肠内营养液由500ml/24h逐渐增加。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普食。进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富含蛋白质、易消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并增加活动。
2.2.3用药护理术后采用两组静脉输液,一组静脉滴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另一组静脉通道滴注止血药、抗生素以及补充水电解质,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内平衡。
2.2.4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胆肠吻合口引流管、胰肠吻合口引流管、T管及导尿管,应确认各引流管是何部位,且引流管均需注意保持通畅,严防脱落、扭曲、堵塞,每1~2h挤压1次;并应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各引流管有无异常。按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管道护理,防止感染。
2.2.5监测血糖监测血糖、尿糖、酮体水平,每4~6h测血糖1次,血糖应控制在8.4~11.2mmol/L以内。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发生应适量补充葡萄糖。
2.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见的有①出血:可发生在早期或数周以后,可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早期多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等引起,1w以后多因胰液腐蚀组织血管引起[1]。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胃液的颜色及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或手术止血。②胰漏:多发生在术后5~7d,出现腹胀腹痛发热,腹腔引流液由淡血性转为无色液体,可达200~300ml/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超过1000u/ml,可确诊[2]。需保持引流通畅,持续低负压吸引或双套管冲洗,按医嘱应用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皮肤周围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③多发生在术后5~10d,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放置T管可减少胆漏机会,保持引流通畅,有效预防感染,对周围皮肤处理同胰漏;④胃排空延迟:术后10d以上患者仍不能耐受流质饮食,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可能与手术、胰漏或腹腔内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钙、低钾有关,故术后保持胃管通畅,留置胃管5~7d,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
2.2.7其它合并症的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大,加上本组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肠粘连、肠梗阻等合并症 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适当吸氧,指导多翻身拍背,痰多且粘稠者行雾化吸入,适当止痛,应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物。②心血管疾病:本组10例合并高血压,术后监测血压,禁食期间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适当镇静镇痛。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运动,指导家属按摩腓肠肌,1次/2h,5~10min/次,活动双脚趾,伸屈脚背,睡前温水泡脚及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④压疮:保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指导并协助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更换,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热毛巾,爽身粉搽拭骨突部位,必要时可放气垫。
2.2.8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对待疾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术后每月复查肿瘤指标,每3月复查CT1次,不适随诊。
3讨论
本文总结了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营养状态评估和支持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教育;术后做好动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血糖的监测和调控、合理的营养支持、手术并发症及老年相关合并症的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医师准确的资料,及早处理,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大、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时间长、工作量大,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细心负责,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
- 下一篇:会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