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篇1

论文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这个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高科技产品,而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必备能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其基本应用就成了全国各中职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1、课程现状和问题

在教学当中,本课程的内容都给学生全面细致的教授。在我校,由于学生提前上岗实习,对基础课程进行压缩,大多专业由原来的一年120-150学时完成变成了一学期大概60-80学时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出现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尤其是上机实训的课时,尽管现在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革优化,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以下是和教学相关的几个事项分析。

(1)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有些较多使用的应用,如:Office,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又表现的比较轻松,但往往操作得不是很熟练。

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变化的比较快,书本的内容往往都已经过时了,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有些内容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也没有切实的体会。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无论何种专业均是材,学内容,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2)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我校中职生和大专生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很多同学都是初中学习不认真,来到中职混时间,认为上机都是上网,爱好聊天打游戏,部分的学生有抵制学习的情绪,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外力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是被动的。

再一个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为高职生或是中职生,受原来学校计算机教学开展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

(3)对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我校,计算机教学一般都采用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实践就成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但上机时间也往往安排在几天后的机房进行,学生早已搞忘,讲授与练习完全脱节。

2、教师应注重讲课技巧,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计算机会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生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与时俱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掌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是让学生觉得学某一知识点所带来的乐趣或用途。还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知识它潜在的表现。

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小班教学的方式不能很好的实施。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着重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进行单个辅导。这样可以将任课老师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大。对于有些和实践相关的内容,叙述篇幅太长但是所设计的具体操作不是很多。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上机时讲授,学生直接在电脑上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给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大深度。

4、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上机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Office。在上机实践时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详细的记录,分析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操作薄弱的学生其加以辅导。加大上机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进学生的实践。

篇2

[关键词]就业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使用水平是用来衡量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关键途径,也是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所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下面将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职位,同时也给那些即将毕业的致力于中职计算机能力应用的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在社会上人们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并不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了中职。但是其实这一说法是片面的、错误的,现在社会中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来自中职学校,因为他们受到的是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培训,是符合岗位要求及工作能力的培训。而且现在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中职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在接触到计算机时就沉迷于其中,利用教学的计算机上网追剧、刷视频、听音乐、聊天,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计算机资源,因此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技的进步,正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走向社会而一无所获。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自主学习能力差,并且自控自律能力也比较低,到了社会中也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当探索一些积极有效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学校要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最后,中职学生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并且应当坚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并且自己学校相比其他院校有更多动手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本领,扎实肯干。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促使更多岗位的诞生,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需要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中职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由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我看来,就业是毕业生踏进社会的第一个步骤,并且还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关键一步。而且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就业是毕业生将在学校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步。所以提高就业率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是必须的,他们是有能力的一代,所以我觉得社会应该给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电脑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拥有一定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是当代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尤其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职。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更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来推动国家和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就是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企业的工作需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计算机科研人才,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实力。中职学校为了给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有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应当着力解决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如今一些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上课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也比较全面和广泛,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但是由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毕业后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且由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更新慢,教学大纲的变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而导致现在日新月异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一些新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中,所以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以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匹配、不适应。[2]其次,由于老师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导致课堂较为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而且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把计算机课程内容系统化,简单地讲给学生,并没有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仅仅学到了一点皮毛。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接受,最终就会产生对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恐惧感和排斥感。教师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授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乐于学习,而且对学习有抵触。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教授学生喜欢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还存在部分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陈旧,不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需求。教学模式就是简简单单地照本宣科,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模块,学生简单死板地记录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然后等待中职计算机课程结束后就去参加考试,参加笔试或者是计算机上机考试,往往会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率高。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在上课时难以教导学生,学生在上课听讲时很难理解。难以接受并理解,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重点不突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职学校开设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课堂越来越讨厌、不喜欢。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老师在授课时应当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开设学生喜欢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积极探索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的情况,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以此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变,开设学生喜欢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其次,应当引导一些在中职学校任职并且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转变一下他们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模式,在课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最后,学校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中职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提供给社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并且中职学校在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应当注重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教导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荷清.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1(4):69-70.

[2]朱卫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2-73.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职业素养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踏入社会,这些学生入学时整体素质较差,属于人们观念中的“差生”,如何在2至3年内把这些学生圆满地呈献给社会,是中职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探究如何依托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资源,凸显课程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教学过程

2.1课前思考

“学校形象宣传”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中的内容,处于课程结尾阶段,通过前面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项目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因此,本项目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教师充当掌控者与引导者角色。14、15岁的学生大多好动,喜欢动手操作,愿意被成人化看待。笔者提前准备好“校庆通知单”,增强学生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做事缺乏条理性与持续性。根据原来的分配,实行3人一个工作小组,方便交流,也易达成意见的统一,让学生养成有事大家商量的意识。笔者提前准备好了某公司的宣传策划,让学生利用网络等工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本组的策划方案。

2.2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1)播放学校录像片(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校园风景,吸引学生注意。)(2)出示学校通知(教师提前打印好,增强任务布置的真实性。)师:同学们来学校学习也半年多了,同学们对学校有多少了解?在校庆来临之际,学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宣传学校,我们应该怎么做?(恰当引入项目内容,成人化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制作的热情。让学生具有教师信任我,我能完成的信念。)

2.3策划制定、材料收集

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查找宣传片策划的编写,小组内讨论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制定宣传策划书。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材料收集方向,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同学们在查阅资料、编写策划中培养了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工作”。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只是给学生适当的建议而不是命令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2.4小组讨论实施任务

本项目较大,课堂时间为4课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把项目分为几个小任务来实施:“个人风采展”——“南京欣赏”——“技能比拼-模板设计”——“内容制作-创意竞赛”——“完美展示”。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本组宣传的侧重点(风景、学校发展历史或学校专业建设),组长分配任务,确定每个成员搜集的素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或图片资源等),素材收集完毕,在教师的帮助下实施任务。该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充分锻炼了学生头脑。

2.5作品评定

这个环节定为“找亮点”,学生作品收集上来后,参照教师给出的观察评价量化表,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虚心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成功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开阔了学生的胸襟。

2.6作品解说

通过作品的展示解说,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抓住时机教育学生爱校、爱家、爱工作、爱社会。

2.7项目总结

这个环节进行学习心得介绍、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养成善思、善总结的学习习惯。

2.8教学反思

结合本案例,通过校园风景的展示、学校通知的下达激发了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素材的收集引导,锻炼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使用资源、获取资源的意识;通过策划的指定,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人意识;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锻炼。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自学即自主学习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社会存在》一书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词“学差生”,感觉很是贴切地形容了现今部分的中职生,我们的学生最终走向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的学生到了社会以后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很难适应社会,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没学好,这个“学习”不是单单指学习成绩,而是“再学习”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自学也非关起门来自己学,而应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资源、利用资源学习的意识。在制作“学校形象宣传”时,学生对收集资源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去收集资源:教师分发学生任务书及策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宣传我们的学校呢?生:风景、专业介绍、学校发展。师:那我们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呢?生:(1)图书、影片资源(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2)电脑网络资源(掌握宣传片的制作方向)(3)教师等人力资源(掌握学校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手机、相机、DV等手段获取资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通过一两堂课、一两个项目就能培养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1)学习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自学、交流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爱上自学。(2)适当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成功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同学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干劲”。(3)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适当放宽项目实施的时间,让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操作时间。(4)利用成功的典范激励学生。自学是以学为主转为以思为主的学习过程,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需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使自学能力成了他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校形象宣传”项目中,笔者设计的任务二是“设计大比拼”,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引导学生制作幻灯片母版,学生分小组,设计制作母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对学生细微的新思想、新创造在班级内进行表彰,在课堂内营造了敢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创新,要求教师眼睛要锐利,点评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夸大。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在“学校形象宣传”这个项目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将此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个人风采展示——项目引入——南京欣赏——设计大比拼——创意竞赛——动画探究,通过小模块的设计,缓解学生制作疲劳,活跃学生思维。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使学生养成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创新水到渠成。

篇4

1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1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高校学生在入学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有较大区别的,这主要与地域间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差异等有关,也与学生学习能力有关。有的学生虽然是非计算机专业,但是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甚至可以编写一些程序。但是,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了解非常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如果在课堂对这些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然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又会觉得教师讲解太快,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让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那么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与尝试。在新生入学之初,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与爱好,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1.2 密切结合学生专业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从文史类到理工类,跨度大,范围广。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将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专业进行融合,将不同专业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导向,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为手段,使学生形成计算机思维为目标[2]。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性问题。例如,对于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为例,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应从病历排版入手,让学生明白word文字处理对于其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将对于其日后走上医护工作有极大的帮助。而对于学习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关可从管理案例入手,让学生从各自专业角度确定文字排版方案。通过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密切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带着专业兴趣学习计算机,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极大帮助。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法,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解计算机技术在学生本专业领域应用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推进新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被应用到了高校日常教学之中。包括慕课、虚拟仿真等。

1.3.1 虚拟仿真

对于化工、医学、机电等专业学科而言,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手段一般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为主,无法为学生展现抽象的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组装和组成原理,如不采用实验的方法, 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然而,受到时间、财力等限制,许多高校无法提供大量用于组装训练的计算机,这就使得学生无法真切体会计算机的安装方法和运行原理,不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与推广,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台中模拟计算机安装组成过程,认识CPU、内存、主板等部件的安装方法。同时,虚拟仿真平台可以对安装过程进行自动打分,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水平。

1.3.2 慕课

“慕课”一词最早出现加拿大[3]。慕课是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不仅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还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4]。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并逐渐推广应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为慕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学生们可以不必受限于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补充学习。慕课应用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教学而言,慕课只能作为补充手段,而不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发展史的相关视频文件上传到慕课平台,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在慕课平台提出阅读视频后的问题,并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进行评定,要求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认真作答并提交作业。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慕课的一种形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应用,教师可将授?n材料、实验材料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登录平台使用材料完成作业等,这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辅助教学服务。

1.4 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基本覆盖了学生日常使用。但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应当对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既要满足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的需要,也要教授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紧跟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实用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设置上,除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外,高校应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多个热点课程,例如安卓程序设计、硬件维护与故障排查、大数据、云计算等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地位越来越高,小到随处可见的监控,大到导弹的拦截、卫星的发射等都少不了计算机的身影,正因为如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是对新一代的基本要求。于是各学校增设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随着教学的进行,一些弊端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为了顺应时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义

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够系统地教授学生们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方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它能够间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知识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它能够扩大学生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最后其有助于促进小辈们与新技术的接触,拉近其与生活的距离,促进“人人都有个人电脑”计划的顺利实行。总之,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既是个人的需求,同时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如下:

(一)学生个人能力各异,课程进度不好控制

由于地区差异或者家庭条件的不同,有些学生接触到计算机比较早,还有些学生根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用说接触计算机,正因为如此的差别,使得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学生学的快,而有的学生则跟不上进度,于是教师在课程进度的把握上就显得不精准。同时,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不重视实践

很多学校还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实践,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原有的作用,其影响力被大大打折。知识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事实,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又阻碍了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普及速度。另外,实践的缺乏使得学生们只是空有理论知识,现实中却不能够熟练运用,在应用方面的效果相比于未开展此课程相差无几。

(三)教学内容与时展不同步

自从计算机面世以来,几乎每几年计算机就会被更新换代一次,如此快速的产品更新速度使得教材的内容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二者的不同步使一些知识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然而时展的脚步是不能被阻止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只有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关注计算机发展的动态以便大众与时代接轨,相应的就要采取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并加以实行。

(四)教学形式单一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与学习兴趣,同时还会降低教师的上课热情。有些地区的学校由于条件艰苦、缺乏一流的教学设备,教师讲课只有一块黑板和几盒粉笔,还有些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一节课安排的课程信息量比较多,只有紧赶慢赶的继续讲,留给学生们消化已学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虽然教授的知识量大,但是学生们并不能全部消化,等等诸如此类,如此单一的教学形式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初衷偏离,因此教学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五项其教学改革的对策如下:

(一)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能力各异的改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专业教学,另一类则是按能力不同分班级教学。从本质上两者差别不大,均是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差或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会要求相对松一些,且从基础开始教学,一步步循序渐进,而基础好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则会被授予一些相对深一些的课程,分层次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能力差异的问题。

(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有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将课程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以方便没听懂课程的同学查阅观看;二是方便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三是促进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总之,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百利而无一害。

(三)加强实践教学

改革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义。如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有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时展的教学改革。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改革时必须得到创新,应该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尽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从而既能减轻课堂容量,还不会减少知识量;加强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寻求最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五)合理地选取教材

教材的选取上应以主流产品的应用为主要方向,面对计算机快速的更新换代速度,教材的滞后现象无法消除,只能尽力避免。教材在选用前,应充分地考察市场,选取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教材是不变的,但人的知识储量实在不断增长的,于是在主流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补充新知识,才是最正确的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一项随时展不断改革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传播计算机应用知识,扩大大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量,然而其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原有的教学观念会出现问题,于是不断地改革对策便会被用来查漏补缺,最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完美,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很多职校都把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来看待,但做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也不能充分体现所学专业特点。所以,搞好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满足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多年的代课经验和与学生的长期交流,我认为要搞好计算机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高中的公共必修课,原本要求一学年讲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就我校来看,原因如下:其一是由于每学年要举行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而市里的比赛一般都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学期的时间内把课程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其二是我们的学生每年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考试时间是每年三月份和九月份。九月份刚入学,显然这个时间不合适,我们只有三月份来组织学生参加该课程的考试,这也要求我们在一学期的时间之内把课程完成,由于考证关系到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所以任务同样艰巨;其三是第一学期公休时间长,学生首次离家住校,思想想还处在动荡期。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必须重新规划合理的教学进度,以适应各种情况的要求。

2.重组教材,制定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内容

各种版本的应用基础教材内容安排上都相差不多,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教材的先后顺序和某些内容的课时上适当调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2.1 适当调整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键盘和输入法时,安排在机房上课,先系统的认识键盘,充分调动学生想要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之后趁热打铁,讲解指法,讲解英文录入,讲解盲打。并充分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两节课的时间,要想让学生对键盘达到熟悉程度,时间上远远不够。所以我还把这些熟悉键盘的任务放在两个月内每一次上机课上。由于我们计算机课,基本上都是二节连上,这样我们利用每一次上课的前10-1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打字练习,每周进行一次小测试,并将每次成绩进行统计,让学生与别的同学进行横向对比,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与自己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2.2 根据学生特点,调整知识顺序

职高的学生,大部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有个缺点,就是不爱动脑。学生听理论课的耐性很差。所以我在对本书进行授课时,我会将章节也进行重组。在讲完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后,直接开设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内容。然后才讲解因特网,多媒体的应用。这样理论实践穿插讲,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本门课程

2.3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不能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了应付心态,要时常保持他们的新鲜度,而保持新鲜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去动手。office办公软件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正是我们的首选。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分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office的基础知识融合到案例教学当中,每节课一个小案例,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并且多准备几个相似的内容。以备学生课堂与课后练习使用。充分体现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由于职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堂教学任务,但部分学生却很难完成。这时我允许操作快的同学去当小老师,去帮助那些操作较慢的学生,这样即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针对学生初中阶段在学习方面未能获得成就感的问题,上课时利用5-10分钟时间,对那些有操作完整、有创意的学生作品进行表扬,并提高平时成绩进行鼓励,使学生的获得了成就感,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会更加努力做出优秀作品,从而也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与毕业会考相结合,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由于该门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所以市里组织考察的形式是进行会考。会考的主要形式就是以书面为主。虽然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最为基础、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职高的学生最怕的就是卷面考查,选择题还稍好一些,遇到简答题,学生就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代课老师在平常的上机过程当中,也不能落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每一次上机我都会印制精心设计的上机实验报告,报告里不仅要求学生把上机所用到的知识点和掌握情况如实地反应出来,还要出一些理论题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理论题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为主。有时也会针对课堂所学出一到两道简答题。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技能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老师先做几次答题纲要,并把题纲印到实验报告当中,让学生根据自己上机的实践,顺着一定的思路自主完成。这样的实验报告在刚开始的实行过程当中,学生会感觉很难。但只要教师认真指点,即时批阅。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喜欢上这一种模式。在平时学习中慢慢把所学技能学会用书面的形式来表达,而达到技能理论两不误的良好教学效果。

4.与技能考证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强化学生技能

职业中学实行双证制,我校规定学生在高一时必须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每学习一个软件后,都会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强化技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篇7

>>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双语教学浅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探讨 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浅探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燕霞.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6):56-59.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BAI Xiang-fang1, WANG Ya-li1, LU Jun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4650, China; 2.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Jiyuan City, Jiyuan 454650, China)

篇8

关键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210-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已成为高职院校必开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也随之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对现有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改进,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别较大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三校”(技校、中专和职高)和普高,“三校”生与普高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有着较大差别。另外,生源地的教育状况也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着差别。除此之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物流专业等对Excel操作要求较高,而文秘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对Word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这种计算机层次基础和侧重点的不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兼顾各层次各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

1.2 教学资源不足,课时数偏少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一是教师队伍不强,师资不稳定。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计算机实训室配备不足。有的高职院校机房配备不够,导致缩减学生实训课时。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训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造成到了后期总是在赶计划,这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学生课下实验操作时间不足,也直接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技能的掌握。

1.3 考纲代替大纲,制约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面临着专升本以及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目前,部分省份针对专升本的学生提出了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岗位要求员工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样,计算机证书就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一块有力的敲门砖。因此,不少高职院校直接把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等起来,以等级考试的考纲代替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十分突出,从教材选用、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都紧密围绕考证。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1.4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丰富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仍旧照搬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它们之间教学目标的差异,普通本、专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以学科研究为主,而高职高专是以“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传统的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应采用适用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分层教学

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体制,对相同学制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分层组班的教学是一种最佳可行的教学模式。分层组班就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学习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中组织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对不同层次上的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为了便于教学和管理,分级教学最好在一个系或一个专业内进行,采取自愿选择和考核筛选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开课前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然后通过教师选班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调查结果和测试成绩进行分层组班教学。“分层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计算机知识起点不一致造成的教学困难,也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2.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2.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聘请学生参与教师的试讲考核;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高职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经验;定期组织课程组内的教学研讨。另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团队的力量,强调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作用。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一个团结、支持、沟通、和谐的团队,有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对下属赏罚分明、信任和放手的团队带头人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2.2.2 加强实训室建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实训室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齐全、充足。具体而言,包括教师演示系统、学生实训用机、存储服务、网络服务等都要齐全和充足,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需要。另外实训室还要能够提供学生课余上机服务,全面开放实训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给学生充分的上机练习时间。

为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建立网络辅助教学(CAI)基础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教学文件、电子教案、自主学习、典型例题、作业管理、虚拟实验、辅导答疑和资料手册,教师课堂录像,优秀习作和案例库,讨论与交流系统,练习与测试系统,试题库与考试系统以及学习园地等教学资源置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使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这样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延伸了教学时空,可以实现师生实时、随机的互动交流,形成现代化立体课程教学体系。

篇9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指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效果上来看,出现新的状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教学效果两极分化

从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的学生,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高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学生。学生起点不一,“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降低了学习吸引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有些高校使用的教材过于理论化,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一应俱全。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理实分割,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

(三)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由于学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初探

鉴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内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为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经验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经验往往妨碍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有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习惯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更新教学观念。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数量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当向一专多能的多科性、综合性教师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二)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基础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白皮书建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行1+X,其中X充分的体现了各种层次、专业等的差异教学。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达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分级,在进一步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特长设计典型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经常接触或者将会接触的案例,要做到整个模块的连续性、统一性。例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XX曲目管理系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国画大师管理系统”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任务,比如WORD模块中将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版式设定为任务;理工类侧重于图表设计、嵌入;艺术类侧重于图形、图像嵌入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教学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改革

进入21 世纪,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那么,如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加以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思考

1、注重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

为了学习而学习是盲目的、枯燥的,且没有很大的成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正所谓“学,并快乐着”。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印象才会最深刻,记忆才会最牢固。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设置任务,提高学习主动性。

所谓构造情境,设置悬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比如,在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3教学中,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要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不要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Windows XP、Word、Excel、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深入的思考,我校采取以下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1)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

2、实验教学内容灵活化 。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的思路。“精讲”是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是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我校将具体操作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学生完成指导书的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也是操作重点所在;其二是由辅导教师另外设置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任务,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这样不但照顾到了层次不同的学生,保护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做到了因材施教。

3、组织技能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校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贺卡设计竞赛”,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0):168-169.

[2] 林晓惠,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0(1):138-139.

[3] 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D],北京高等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