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篇1

所谓集约化,就是要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的方式,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农业产出;所谓专业化,就是要形成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分工体系,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所谓组织化,就是要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构造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以应对日渐激烈的全球农业市场竞争的需要;所谓社会化,就是要形成农村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以改造小农经济,形成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网络。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也就是要发展农民之间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中国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发育,使中国的小农能够转变为有组织的“大农民”。

合作社(包括专业合作和合作金融)在近年发展迅猛。农民合作社的大发展,本质上还是出于农民强烈的自发需求。小农经济到现在还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支撑了中国的农业文明,也发展出中国特有的小农耕作模式与生产模式。但是,小农经济在现代农业的竞争中则具有脆弱性,其局限性在当代表现得特别明显。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不断降低,将是小农经济的必然结局。而农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就是要“消灭”小农,使小农成为有组织的“大农”。

农民合作社提高了小农抗击农业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阻遏“内卷化”效应,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的适度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自助自救能力,加速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合作社的发展意味着农民自我组织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迁。

未来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和新型农村经营体制的构建需要鼓励以下三类合作:

其一是全过程合作。全过程合作意味着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合作贯穿农业生产的全部程序。全过程合作包括:第一,农业生产上游环节的合作,即各种投入品和消费品的合作,包括化肥、种子、生产工具和机械、农药、信贷等合作。第二,农业生产中游环节的合作,包括生产过程、技术培训、灌溉、农作物管理等领域的合作。第三,农业生产下游环节的合作,即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营销等领域的合作。

其二是农民的全要素合作。农业生产涉及多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各个方面。农民进行全要素合作的意义重大,只有实现全要素合作,才能实现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使农民合作社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殊企业。

其三是鼓励合作社的合作。合作社的合作是合作社的自愿联合。只有实现联合社,实现合作社的合作,要素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自由、更有效的配置。

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三明质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解析:C 清明时节,万物皆显,适合农种。故“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

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达到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目的。

3.(2013北京西城测试)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题干中“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3长沙测试)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

A.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解析:D 小农经济下,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异计”,就会分家脱离原来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明显体现了在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材料没有强调家庭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谈道德问题,而且B项中“严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实;宋学形成,儒家思想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

5.(2013洛阳统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6.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慢慢分离

B.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C.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D.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解析:D 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土地的生产经营权掌握在佃农手中,这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A、B、C三项分析正确。地主与佃农之间存在的是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7.(2013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解析:C “三服官”是汉官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耗资多。故选C。

8.(2013晋商四校联考)《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实行产品刻名负责制,反映其对质量管理严格。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9.(2013洛阳统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解析:B 材料大意: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自足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2013浙江模拟)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撙节”。这反映了明代()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C 从材料中的“定”“立”“严巡捕”“明保勘”“定丁数”等表述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A、B 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2013湖南联考)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解析:B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该地就好比得疟疾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12.(2014咸宁四校联考)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解析:D A项“取代”说法错误;B项“世界上最早”说法错误;C项“开始出现”说法错误;题干描述了纸币从北宋出现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富商联合发行——初命临安府印造,D项正确。

13.(2014泉州质检)明中叶学者王世贞说:“徽地四塞多山,土狭民众,耕不能给食,故多转贾四方。而其俗亦不讳贾。贾之中有执礼行谊(注:意为儒学修养高)者,然多隐约不著,而至其后人始,往往修诗书之业以谋不朽”。材料不能说明()

A.地理环境不利农业,是徽州发展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B.商业致富和科举仕宦,是当时徽州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C.徽商重儒入仕,体现近代商业和封建权势结合的特点

D.用经商所得厚利,让子弟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目标

解析:C 材料大意是徽州地区四面多山,地少人多,粮食供应不足,故人们多从事商业。并且当地的风俗也不轻视商业。商人之中的儒商在经商致富后,其后代往往以研读诗书、科举入仕为目标。故A、B、D三项材料能够体现。C项中“近代商业”的表述错误。

14.(2013宁波测试)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晋商在政府庇护下,贩卖盐、粮给军队提供军需,“大获其利”,D项符合史实。A项中“全国”说法错误;B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曲解了材料。

15.(2014皖南八校联考)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解析:C 从材料湖州“以蚕桑为岁记”、严州“唯蚕桑是务”、洞庭山区“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不殖五谷,唯宜种茶”等可知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迅速。A项与史实不符;B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谷食不足”不符。

16.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解析:A 由表格资料可知,州县集市密度应是南方超过北方,D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集市数量迅速增加,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广泛发展,A项符合题意。

17.(2012年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A 本题考农抑商政策。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统治者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也可以防止农民自由迁徙,保证地方社会治安和稳定,而抑制商业,主要是因为商人有投机行为,却不事生产,不利于管理和维护统治,B、C、D三项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A。

18.(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解析:C 关键信息“禁之愈严而寇愈盛……”,是说禁商越严,寇就越多,结合明朝对外商业政策可以得出答案为C。

19.(2013湖北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解析:C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排除D项;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20.(2013临沂模拟)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

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材料表明沿海居民惯熟船务,多为舵工水手,海禁后沿海居民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甚至很多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人民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乡土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家庭手工作坊)(单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帮工 学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3分)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3分)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从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规模狭小,分工简单,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等角度进行思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应是西周宗法制影响的结果,宗法制下家庭内部成员既有血缘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是导致“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的制度根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面包师的家庭是一个手工作坊,有“帮工”存在,说明有生产功能,有“学徒”,说明还有技能培训的功能;第二小问联系工业革命后现代工厂的出现思考回答。第(3)问依据“英国”“1530年”“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变化原因”可联系宗教改革进行分析。第(4)问注意题干中限制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分析作答。

答案:(1)经济因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或具体描述小农经济的形态);(2分)经济条件有限。(1分)

制度根源:西周实行宗法制。(2分)将血缘和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宗族(家族)观念。(1分)(答“封建制度”给1分)

(2)功能:生产单位(或经济功能);(1分)技能培训。(1分)

衰退原因:工业革命;(2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1分)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1分)(如答“学校教育发展”亦同等给1分)

(3)指:新教徒。(2分)(或清教徒,或加尔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给2分,若答新兴资产阶级只给1分)

原因:宗教改革;(1分)形主义宗教观(或宣扬“因信称义”)。(1分)

(4);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动加快。(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

22.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甲组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员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

叶后

内阁

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

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君主****空前强化 乙组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丙组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2分)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10分)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据所学知识容易作出判断;第(2)问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资本主义萌芽”最基本的特征是雇佣关系,而这一点在图中不能直接推导出来;第(3)问实际是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注意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层面,依据所学知识补充思想领域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因素。

答案:(1)丙组: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

(2)甲组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但内阁首辅与军机大臣都无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统治。

乙组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

篇3

关键词:新疆;城市化;发展状况;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37-02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状况

“城市化”是指人口、生产力由农村向城市不断集中和转移并由此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新疆地处西北边陲,资源丰富,文化多元,但经济较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且民族成分复杂,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相当大差距。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动力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建国后前30年,新疆来自农村的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城市拉力,但新疆的这种城市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来力量――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建国以来,我国采取了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西部的倾斜政策,新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对西部的倾斜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单一城市化动力开始被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促进了城市化健康发展[1]。国家扶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疆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动力对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及城市化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城市分布特点

目前,新疆城市间距离大都较远,城市间引力较弱,经济、文化交流不畅,不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也减弱了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力。新疆的城市中北疆经济发展遥遥领先,南疆和东疆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城市经济效益极低,经济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城市的多少,新疆的城市呈现出北密南疏的态势,北疆较南疆密集,且城镇规模相对较大[2]。总之,新疆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城市的聚集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很难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加上城市自身结构体系的不完善,城市间联系不密切,自然会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

(三)新疆城市化发展水平

目前,新疆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不低,但与其他一些较发达的省份相比仍较落后。新疆的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同地区间城市化水平极不平衡, 整体呈现出由北到东再到南的从高到低的演化态势,且这种不平衡仍在不断扩大。总之,新疆的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二、新疆城市化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

中国本是个农业大国, 新疆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更是一个农业省, 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经济的基础, 而且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农业是绿洲生存的根源,新疆绿洲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各绿洲都是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绿洲的就业也就集中在第一产业。虽然经过多次生产关系变革, 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 绿洲农业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这样一来,绿洲农业便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绿洲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要求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益缩小,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随之减弱,当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转移时,新疆城市化进程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新疆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 再加上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出现大批“下岗”工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更加降低。第二产业支柱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有所减弱,城市化建设中核心产业不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对新疆城市化建设无疑是致命一击。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大大增强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出现了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低于第二产业, 但其就业比例及人数的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第二产业的现象。第三产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的部门吸收了大量人力,但这些人力大量来自外省,大多是文盲或缺少技术培训的普通劳动力,他们大量流入新疆第三产业, 尤其是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最终确实是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推动了新疆城市化进程,但总的来说,新疆本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新疆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就必须调整好产业结构。

(二)地理环境

新疆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城市分布不均,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在新疆约16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绿洲约7万平方千米 ,新疆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这些大小绿洲之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深受绿洲大小的制约。由于是荒漠、戈壁,绿洲边界便成了城市辐射的天然屏障,其辐射仅能沿交通线方向进行,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造成了城市不平衡分布。此外,新疆城市外部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导致新疆城市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新疆城市化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绿洲内生态环境的改善造成了绿洲外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新疆城市的生态基础。新疆外部生态环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植被稀少,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易于受到风沙的侵蚀和人为的污染等。这些特征决定了新疆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一旦遭受破坏则难以恢复。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对新疆城市化提出了一大挑战。另外,水资源问题同样是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点问题。总之,未来新疆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约束,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布局和规模[3]。

(三)人文因素

对新疆的投资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利用外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另外,新疆“等、靠、要”思想的严重,大多数时候没有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没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盘活城镇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存量,使小城镇的发展非常困难[1]。

思想观念的落后同样也阻碍着新疆城市化进程。如果思想观念是守旧的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新疆城市要发展起来就会困难重重。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如果思想观念总是守旧、总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新疆的城市化就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破坏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因此,落后思想观念的摈弃将会促进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可以形成团结、互助、互利的民族关系。

农业人口迅速增长也是新疆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南疆一些绿洲, 由于交通不便形成一个个较为独立的、封闭的绿洲人口群, 他们与外界联系少,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居民生活水平低,绿洲的人口增长却很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发生明显转移, 未出现其他省一样的大规模民工潮, 仍以隐性失业方式滞留于第一产业, 这不仅不创造剩余农产品,反而连自己糊口工资都生产不出来,大大减慢了新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三、新疆城市化对策分析

首先,发展模式上笔者赞同王克念主张的扩张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城镇相对密集的北疆地区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走城乡协调发展,以网络开发为主的扩张型城市化道路;南疆地区要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4]。

其次, 第二产业是决定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需要大力发展。 尽管国家对新疆的建设重点在扶持,但新疆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对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挥较大的集散和辐射带动作用,而且,目前新疆城市工业出现困境。因此,要促使新疆城市化健康发展下去,就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带动型企业,达到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形成新疆干旱区绿洲环境条件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5]。另外,在发展好第二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好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应优化内部就业结构, 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同时,第三产业也应优化内部就业结构,提高整体就业水平。

最后,落后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进行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政策,如有效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鼓励当地农民要大胆的走出去,等等。只有改变了落后守旧的思想观念,新疆的城市化才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新疆经济总体欠发达, 城市发展缓慢,城镇体系发育不全,这就要求在城市化中必须重视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调整好产业结构,摈弃掉落后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新疆经济才会大踏步向前走。

参考文献:

[1] 刘建辉.对新疆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湘潮,2007,(6).

[2] 李全胜.新疆城市化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 李美荣.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篇4

根据2013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数据,美国GDP总量是中国的2.06倍,人均GDP是中国的8.88倍。美国农业产值占GDP的1.5%,其现代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0%,出口约占世界粮食出口的40%,其中,2011年美国玉米的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36%,美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交易量的39%。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自然条件因素外,与其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有极大关系。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造就了极具竞争优势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与生产方式,这是美国农业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基础。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家庭农场本意是由家庭拥有并运作的农场,美国农业部为了便于农场贷款管理对家庭农场进行了官方界定,作为家庭农场要具有以下条件:一是生产并出售大量的农产品。二是生产收入(包括非农工作)能够满足家庭生活以及农场正常运转,能够偿还债务和维持生产。三是农场由经营者管理。四是由经营者及其家庭提供实质性的劳动。五是在农业生产高峰期可以使用季节性的雇佣劳力或者合理数量的专职劳力。

美国家庭农场规模分类

2010年美国农业部门将家庭农场分类,主要依据是:每年农场总收入、经营者的主要工作(或职业)以及农场的家庭或非家庭所有权等。与2001年划分标准相比更为精细。实际运作中,美国农业部门通常考量的农场是在指定的一年当中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农场,而且主要涉及农作物面积和家畜头数。农场一般分为小型家庭农场和大型家庭农场,小型家庭农场主要是指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退休农场,这部分经营者虽然仍在小规模的农场工作,但农场已经“退休”;居住(生活)方式型农场,这部分经营者的主要职业是非农场经营;农场经营为主的农场,这部分经营者的主要职业就是农场经营,这其中又进一步划分为低销售农场和中等销售农场,前者总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后者总销售额在10万―25万(不含25万)美元。而大型家庭农场是指销售规模在25万美元以上,其中有进一步划分为大型和超大型两类,前者销售总额在25万―50万(不含50万)美元,后者是销售总额超过50万美元。

不同规模农场资产、产量与收益的比较

88%的家庭农场属于小型农场,这些农场占了农场资产的64%,其中包括63%的土地归农场所有,而大型家庭农场和非家庭农场占了农产品产量的84%,其中大型家庭农场约占58%。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占农场总量的98%和产量的82%。可见,美国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美国农业的生产主体。从收益角度看,大多数小型家庭农场更倾向于负利润率,2007年这种情况占到了45%―75%,但每个小型农场群中的17%―32%仍然有至少20%的收益率。对于大型家庭农场而言,利润率比较高,大型家庭农场更具有产量的规模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的美国农场被归为“脆弱的”,即农场纯收入为负,且资产负债率超过40%,而这类农场大多数属于居住(生活)方式型农场。

农场经营者结构

从经营者角度来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多人经营者农场,亦即经营者不止一个;另一个是多代人经营者农场,亦即最年轻经营者与最年长经营者的年龄跨度至少20年,这种情况在大规模家庭农场和非家庭农场中比较普遍,年轻的农场经营者周而复始的交替可能决定着农场的拓展或紧缩。从年龄结构来看,农场最主要经营者(对农场运作负主要责任)最突出的特征是年龄偏大,其中65岁以上老者占到28%,在退休农场中这一比例高达73%,紧随其后的是低销售农场,老年经营者比例为33%,在大规模农场中,这一比例占到百分之十几,而在非农企业自主经营者中这一比例不到8%。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农场对于大多数农场主来讲就是家,他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安排农事。事实上,大多数年长农场主主要经营退休农场或生活方式农场,其农产品产量不足美国农产品产量的2%,尽管他们经常把土地租给其他经营者使用,但其所拥有的14%的农场资产对农产品产量贡献不大。而非家庭农场的农产品产量占到美国农产品产量的12%。总的来讲65岁以上农场经营者在农场资产方面占到29.6%,在生产价值方面占到16.1%。农场经营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农场农户收入

在农场和非农经营家庭收入统一考虑的情况下,大多数农场农户家庭收入可以达到美国家庭收入的中等或以上的水平,只有退休农场和低销售农场这两类较低。以2007年为例,中等销售的农场收入为2.9018万美元,占其家庭总收入(含非农收入)的38.09%;大型家庭农场的农场收入为6.3027万美元,占其家庭总收入的57.49%;超大型家庭农场农场收入为22.6490万美元,占其家庭总收入的84.44%。所有的家庭农场平均农场收入为1.1733万美元,占其家庭平均总收入的13.2%。可见,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是十分突出的。在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中,88%是家庭农场,他们的产值达到全美总产值的79%。美国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使用GPS控制联合收割机、用生物技术提高产量、用期货合同来规避风险。据预测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实体经济将取代金融领域成为投资焦点,农业繁荣也将推动技术革命和全球一体化。家庭农场农户收入也是多元化的,主要分为:农事收入(主要经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收入),还有非农收入,非农收入又包括:业务收入和非业务收入两类,其中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非农自主创业或者工资之类的工作;而非业务收入则包括:利息、股息、社会保障、政府项目、赡养费、养老金、不动产或信托纯收入以及个人退休金等。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家庭农场规模越大,其农事收入所占比重越大。从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其发展呈现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总体规模大,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二是小型家庭农场居多,从资产到土地所占比例超过60%。三是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明显,大型和超大型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四是家庭农场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五是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高,一些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进行电子商务。六是在家庭农场类型划分中充分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政府支持

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环境,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政府促进及保护农业生产项目对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农业生产与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直接涉及家庭农场的发展,使家庭农场直接纳入农业发展规划范畴,确保了家庭农场的可持续性,特别突出了农产品品质及产量保护以及耕地及环境保护,使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其突出特点是对家庭农场的直接经济性支付,主要包括:

农业商品相关项目。包括直接支付、反周期付款、销售贷款收益、农业灾害支付等。其主要依据是基于历史统计的合法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数量,2007年76%的项目支付返回到家庭农场,其中至少10万美元属于销售支付。

土地规划项目。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激励项目和保护安全项目。大约60%的保护支付是针对大型家庭农场的,其直接目的是确保农业生产及产量,间接目的是耕地环境保护。

土地退休项目。包括:储备保护项目和湿地保护项目,主要是针对环境敏感型土地(亦即土地的环境脆弱性)而进行补贴,政府看重的不是其产量而是环境的维护,这项支付的73%被用于退休家庭农场、居住或生活方式农场以及小规模(低销售)家庭农场。使得这部分家庭农场尽管其农产品生产收入利润率较低(甚至是负的),但非农收入还是比较高,以一户低销售农场为例,2007年其农业收入为5070美元,但非农收入(含政府支付)达到4.9559万美元,其总收入仍达到4.4488万美元。当然,接受政府支付比例特别高的农场是那些中等销售小型农场和大型农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参与商品相关计划的程度。可见,美国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几乎是全方位的,其政策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考虑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也考虑到家庭农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涉及市场、贸易、土地保护、环境保护、收入平衡等社会、产业与人文等诸多方面。

家庭农场发展得益于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之外,美国家庭农场发展还得益于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些服务包括:国家农业统计服务。主要涉及农场生产数据、价格、承担的农业活动价格、农场数量、土地价值以及商品生产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农业尤其是家庭农场的整体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农业市场服务。持续监控主要商品以及农产品集散市场价格,提供市场价格信息。

农场服务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商品支持项目并项目运作及执行情况,各种项目预算支出以及商品的特殊预算。

国外农业服务。监视并公布美国及国际商品供求数据,同时监控美国农业贸易数据。

此外,还涉及对农场及非农场经济的系统研究与分析,主要包括:农场收入、农场结构特征、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这些包括信息、销售以及信贷等在内的服务大多是由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等所组成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服务体系。

美国家庭农场服务体系社会化也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保证,除了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还存在集体服务体系与私人服务体系,前者主要包括农场主合作社以及合作农业信贷体系,后者主要由从事农机、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用物资生产和销售以及从事农产品运销加工活动的私营工商企业组成。当然相关的法律体系以及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也是确保家庭农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对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家庭农场是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而形成的与市场经济较为匹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型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中国可以从中加以借鉴,洋为中用,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

必须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关注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关注其社会效益,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涉及系统工程、生态学、农作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范畴,是科学技术、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协调,这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观在战略布局上的具体体现。美国在促进与保护农业项目中将环境保护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资金倾斜等方面加以具体实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这一点是将“战略”落地,掷地有声。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忌先发展,后治理,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注意规模经济的引导

从美国家庭农场结构与经济效益关系上可以看出,大型及超大型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所以,中国的家庭农场经济切忌回到“小农经济”的运作模式,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逐步实现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规模化生产,这样可以较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

农业补贴要进一步实现直补,同时要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美国家庭农场收入结构表明:农场规模差异,直接导致农场农业从业差异,而中小型家庭农场的非农收入则占了相当的比例。中国地域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势必进一步加大农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要将家庭农场发展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加紧密连接,通过政府直接补贴等形式增加因维护生态环境等因素而增收缓慢的农民,同时积极拓展农民工资性收入与资产性收入,使农民收入多元化,缩小城乡之间,乃至农户之间的“二元结构”。通过直补和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使可持续发展带给农民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彰显其社会效益。

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美国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与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息息相关,中国要营造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就要通过政府、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个方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资金、信息、技术推广、市场运作、教育培训等诸多方面对家庭农场给予投入、指导与支持,从而降低家庭农场的信息成本等交易费用,实现家庭农场成本社会化分担,提高其经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篇5

关键词:农村经纪人;风险类型;防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27-04

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关键,要解决流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和市场的有效衔接问题。农村经纪人的出现充当了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及时地解决了农产品流通的难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商品流通;而且化解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市场风险,是农户增收的关键环节。但如何有效的应对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各种潜在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化解风险的巨大危害,保护农村经纪人付出的经营性努力,维护天然弱质的农村经济,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农村经纪人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理解大同小异。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制定的《经纪人管理办法》中规定,农村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本文中的农村经纪人仅针对其中的自然人而论。

关于风险,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于1895年最早提出其概念:“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据此,本文中的风险是指为农村经纪人在从事经纪活动过程中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视阈,是指视野或者眼界;本文的农村经济人研究,就是在风险相关理论架构下,对农村经纪人面临的风险的类型、成因以及防范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探究。

2农村经纪人经纪风险类型

经纪风险是指农村经纪人在从事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各种隐性和显性风险。发现、识别风险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对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过程中潜在和易见风险的判断、分析、归类整理,才能更好的拟定方案加以控制。具体来说,经纪风险包括以下几类:

2.1素质风险

素质风险是指由于自身的素质不足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农村经纪人来自农村,一般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其文化水平总体不高。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级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也就是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接近九成。文化水平不高也使得农村经纪人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各类竞争素质,经营活动大多只局限于本乡本地区,缺乏储运物流等专业知识,盲目经营居多;不具备做大做强的品牌意识,更不懂得品牌溢价的含义;这些都会给农村经纪人带来意料不到的经济损失。农村经纪人自身素质的缺乏,不仅一定程度的制约了正常经纪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影响其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识别。从风险的源头看,素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不利于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

2.2操作流程风险

大部分规范的操作流程都是最佳实践的总结,是经纪业绩持续改善之本,按流程做事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农村经纪人的经营活动也必须遵循市场营销的一般流程;即市场调研,目标客户选择,营销实施和回款。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网络构建、经销模式组合;预测农产品的数量、种类以及需求结构、供应者;目标客户基本情况的调查:经营地址、为人方式、经济实力、联系方式等;与客户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维系良好感情关系;最终进行销售谈判,签订供销合同并合作实施;及时收回货款,避免赊欠。以上流程内容非常庞杂,极易操作失当,也会带来诸多风险;比如,投资偏差,物品积压,资金回收困难等。由于农村经纪人从农村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中孕育壮大,缺乏市场经济洗礼;因而多数缺乏的市场意识,不懂市场信息的筛选,缺乏组织协作,再加上本身素质的局限,都易导致在经营操作流程环节上的执行偏差及执行折扣,带来巨额经济损失的风险。

2.3信誉风险

目前,农村经纪人已经大量涌现,而政府政策的滞后性导致农村经纪人监管措施的缺位,政策的暂时真空加剧了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失控状态。与失控的经营活动相伴随的是信誉的损失风险,以下三个方面会带来信誉风险:

2.3.1合同失范

在农村经纪人和客户关系上,农村经纪人自身不注重信誉建设,缺乏法律知识,在经纪活动中,不签订供销合同,仅靠“君子协定”;或者虽有合同但用词和条款极不规范,为日后的权益争议埋下“定时炸弹”。失范的合同行为不仅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给客户造成了不合法经营、不守信誉的印象,长此以往必然自断客户,走入经营的死胡同。

2.3.2强势垄断

农户和农村经纪人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客观上造成了农户的弱势地位,农村经纪人的强势地位。有的农村经纪人为了眼前利益,趁机传播虚假信息、垄断市场、压级压价,坑农、损农、害农渐渐演变成为常态,势必降低农户对农村经纪人的信任度和合作程度,阻碍农村经纪业务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2.3.3资金断链

农村经纪人经营资金的缺乏会客观上造成其信誉流失的加剧。农村经纪人来自农民,自有资金先天不足,银行的“嫌贫爱富”造成其借贷无门;或者虽有借贷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再有经营不善、盘子过大、资金周转不灵等推波助澜,会迫使农村经纪人拖欠钱款、开白条、说空话,甚至恶意拖欠行为的产生,这不仅打击了农户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终损害的是农村经纪人的形象和信誉。

2.4信息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快速、准确、可靠地掌握市场供求及变化趋势,发掘信息的时间价值是农村经纪人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农村经纪人所经营的农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蔬菜水果等易腐烂变质的初级产品。而目前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村经纪人无法及时的获取市场信息;产供销行情不明,极易造成产品品种落后、供销脱节、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因而信息缺失就意味着经济损失风险。市场信息是农村经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对经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只有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风险考验。提高信息效益是对抗信息风险的必由路径。

2.5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决定了农产品在产供销环节上各自分担相应的风险,农户承担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而农村经纪人承担销售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来自于收售和储运过程中,遭遇各种等级的暴雨、大雪、洪水、地震、台风等。以重庆奉节脐橙为例,2007年虽然喜获大丰收,但受雪灾冰冻天气的影响,不仅大量的脐橙冻坏在田间枝头,而且农村经纪人收购到手的脐橙,也因为冰雪封路,要么大量积压、变质腐烂;要么被堵路上,冰冻丢弃;要么虽然到达市场,却因顾客大雪阻隔,购买不便,无人问津,最后只能亏本甩卖。雪灾不仅严重的打击了奉节脐橙的品牌经济,而且伤害殃及了脐橙经纪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因此,遭受自然灾害后,如何化解风险,保护广大农户及农村经纪人的利益,保护脆弱的农村经济不受自然风险毁灭性打击,建立对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村经纪人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分析风险的成因,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风险源,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农村经纪人经纪中的深层次矛盾。传统的多因素理论将风险的发生看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农村经纪人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果多因性,不同类型的风险来源于多种因素的合力。我们可以用之来分析农村经纪人风险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类: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三类因素中,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能够有效的加以控制和解决,因而是农村经纪人风险主要成因,是以下分类阐释的重点。而自然因素是指影响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气候、地质、地形等条件,控制改变空间有限,不需多加阐释。

3.1个人因素分析

个人因素是指由于农村经纪人经纪活动受自我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风险原因。

单从农村经纪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农村经纪人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农村的贫困。这种状况造成了广大农民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基础教育,农村经纪人大多来自农村,由农民转变而来,二者地位和处境相似。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978年是2.5亿,到2007年依然有2 148万人,虽然我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解决了2亿多人的农村人口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但是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时间长导致农民无暇顾及教育问题,即使是倾全家之力来投资教育,目的也只是为了摆脱农村和农民的身份,即非农业化;这少部分有文化水平的人也不可能转变为农村经纪人。因此,贫困使农村经纪人自身素质发育从幼苗开始就缺乏必要的养分,这也是农村经纪人风险来源的经济根源。

3. 2组织因素分析

组织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国家政策及制度失当等带来的风险因素。组织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家农村教育投入持续不足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迟滞。

3.2.1农村教育投入持续不足的积弱历史

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长期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经纪人各方面能力素质的积弱状况。1986年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确定了“分级办学”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县学县办、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教育投资体制。这一体制的恶果就是,穷农村办穷教育,越办越穷,不办更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高达78%,县财政负担只约为9%,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了2%。国家教育督导组在2006年了《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全国尚有113县(区)的小学,142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国家农村教育的低投入和农村无力投入的现实,带来的是农村教育社会效益的低产出,累积效应使农民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村经纪人也不得不面临“知识贫困”和“物质贫困”的双重困境。农村基础教育积弱的蝴蝶效应,波及农村经纪人,使其要面对各种经纪风险的考量。

3.2.2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迟滞现实

社会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是农村经纪人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深层体制原因。经纪人这一新兴行业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农村经纪人也不例外,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的落后状态,是长期生产力低下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因而在农业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土壤上,生长不出市场经济的树苗――农村经纪人。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开放、流通、自由、诚信等意识形态,而农村的自然经济形态客观上却造就的是封闭、保守、自足的农业耕种者,在这样的人群中间自然磨练不出具有完全市场头脑的农村经纪人,所以,农村经纪人不懂市场操作流程,不注重信誉构建,不关注市场信息变化。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迟滞可以说是农村经纪人面对市场风险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具有动一张而牵动全局的效应;所以,农村经纪人管理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然是,注重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和我国市场经济总体架构的全面衔接、兼容和同步发展。

险防范的路径

分析找寻风险防范的路径,使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以较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得安全保障,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风险的有效防范的路径是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体现,和风险类型无法一一对应,下面分别阐释:

4.1加大国家资金帮扶力度

农村经纪人发展的长远大计,离不开国家资金支持。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着眼未来,继续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使教育水平能有质上的飞跃。加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保证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这是农村经纪人培育接班人长效保障;第二,关注眼前,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纪人发展的财政支撑,比如,兴办培训班,兴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兴建农村信息化网络等。

4.2加强农村经纪人风险意识

农村经纪人风险意识强化是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只有绷紧风险这根弦才能为发现风险提供可能,风险意识的树立是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农村经纪人中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的思想,抑或不知风险为何物,麻痹大意、估计不足,这些观念必须去除,否则遗害无穷;只有清醒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时时注意、处处小心、事事留意。防患于未然的成本远远小于已然的风险本身。

4.3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工作

风险防范和化解的主体是农村经纪人,因而风险的化解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村经纪人素质的提高。素质提高的便捷途经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4.3.1基本文化素质的培训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基本文化素质是农村经纪人一切经营活动正确开展的前提,现实的农村经纪人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基本文化素质培训就是要开发农村经纪人的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能力,使之能够自力更生、自主学习,形成智力资本,有效对抗风险。

4.3.2从业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是农村经纪人从事某一经营领域的保障知识,专业技能的完善是操作流程风险和素质风险化解的一部分。针对农村经纪人各自的经营领域可以展开分类、分批、分层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市场及网络营销知识,信息获取、传递及利用知识,果蔬保鲜储运等物流知识,合同法等经济法律知识等。恰当的从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唤起农村经纪人在经营过程中觉察潜在危机的能力,甚至把风险消除在萌芽中,节约风险机会成本,经济效益可观。

4.4加强组织化程度,开展专业化协作,建立专业协会

这实际上是一种集和风险单位来减少风险事故的方法,通过农村经纪人之间的联营、合作、组织化等手段能将风险单位集中于组织内部,提高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在内部分散风险,协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能节省风险预测及控制的成本。组织的存在,能够为成员提供各种保障及支持,比如,担保、信息共享、规范竞争合作、资金融通等。

4.5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福利惠及

所谓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指在国家政策的直接扶持下,对种植业、养殖业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其福利惠及就是农村政策性保险不仅要发挥保护农业的作用,也应该延伸至相关重要的产业利益链,即农村经纪人。这是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因此,农业保险应由国家作为保险主体提供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准公共产品。农村经纪人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其发展壮大同农业发展好坏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农业政策性保险理应覆盖到农村经纪人,以应对自然及市场带来的双重风险,从利益链上保护农业增产增收。

4.6加强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

农村市场环境是指农业推进市场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两方面的构建。农村市场环境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力的带动农村经纪人经营行为的真正市场化,全面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行为接轨。

4.6.1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各种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专业市场、农资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商品市场体系。规范的交易市场平台,能够规范农产品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大大减少交易过程成本和交易风险。在遭遇自然风险时也能及时的就地销售,减少风险。

4.6.2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第一,法制法规建设。如农村经纪人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执法检查监督制度等,并且要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提高制度的相容性和科学性;第二,信誉评估制度。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离不开信誉机制的建设,也是规避信誉风险的必然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经纪人个人信誉信息批露制度、信誉调查和资信评估制度,构建良好的农村市场信誉环境,促使农村经纪人看重信誉品牌建设,提高不讲信誉的机会成本和舆论成本;第三,加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村经纪人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村经纪人资金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和连带风险。现有农村小额信贷数额较小,对农村经纪人的帮扶力度有限。因此,在加强农村经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适当的提高信贷额度,建立健全小额信贷国家担保机制,成立小额信贷风险联合体或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信贷共同担保机制,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同时解决了农村经纪人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农村闲置资本的良性循环和合理增值。

4.7加快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应对信息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完备的信息条件,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网站信息,突破信息不灵的制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经纪人自身也要提高信息捕捉能力,密切注视市场信息变化,重视信息反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农产品价格走势,调整营销策略,改变销售目的地;同时,以市场信息为导向,指导农户及时的更新种植品种,确保产销的链接顺畅。

4.8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制度

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我国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家灾害预警机制,未雨绸缪远远好于临渴掘井;同时,我们仍然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灾害信息网络,鼓励农村经纪人协会建立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制度,防止有灾害信息却无法有效及时得以告知和利用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移动电话等多种途径及时的提醒农村经纪人注意灾害将要来临的信息,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结语

总之,农村经纪人风险防范过程具有未来不确定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一个需要及时发现、识别错误,并且加以纠正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而农村经纪人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时时留意风险,培养风险防范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经营活动的常态。

参考文献:

[1]4.2亿农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1-16.

[2]奉节脐橙遭遇雪灾,尚有5万吨未卖出[N/OL].(2008-2-27)[2008-6-23].cq.省略/food/2008-02/27/con

tent_12554832.htm

[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28亿[N/OL].(2007-5-26)[2008-6-23].news.省略/photo/2007-05/26/

content_6161798.htm

[4]林金芳.农村教育投入差距在哪里[J].价格与市场,2007,(2).

[5]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