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概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25
1.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1)平等性与流动性。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信息。信息的者不仅包括专业人士,更多的是由大众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新媒体工具,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和主张。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虚拟性,大众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才可以破解信息传播主体的真实身份。(2)瞬时性与海量性。新媒体信息传播是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通过新媒体,政府机关公共信息、学校及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商家商业信息,以及各个社会组织和团体娱乐、生活信息等,这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信息更新频率增高。(3)微小性与交互性。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信息展示的面积也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时间、空间更加碎片化。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都享有话语权。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同时进行并完成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双方可以相互交流。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新媒体便于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学生跨越地域差异交流与讨论,也有利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新媒体时代使高校辅导员多元化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依托QQ、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减弱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挑战。第一,打破固有思维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而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多角度地、多学科地进行全面思考。第二,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新媒体信息传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网络中很多丑恶现象和虚假不良信息,许多“非法恶意势力”借助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侵蚀、思想侵蚀。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密切关注网络,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度,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把握教育方向。第三,强化思想教育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度极高,这为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媒体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之路
(1)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建设现代化专业队伍。作为高校辅导员,在适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实时情况,熟知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利用新媒体媒介,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主动抢占网络新阵地,强化新媒体监管机制。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各类网络平台及组织,把握海量的瞬时信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明确相关的工作职责,搭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3)把握高校教育新导向,加强相应价值观教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辨别能力。可以通过校内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与道德的自主意识。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才能与时俱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2
摘要:我国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在现阶段出现了种种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政治教学脱离了它原有的本质,我们因此必须在政治教学的改革中发挥作用,从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素质教育
一、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对图书馆大量文献书目的查阅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除了对专题性文献的阅读外,另外对非专题性文献书目的泛读,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编目、梳理以及整合。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中学政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仍然被禁锢在“重高”升学压力下进行,具体表现在:(1)农村中学的部分党委政府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奖励政策、评价指标看中的是每所学校升入重高人数的多少,作为评定学校年终目标考核的等级,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难以转变。(2)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和对学校的评价看中的是学生政治考试的成绩和升入重高的人数。所以,仍然没有跳出那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的学科分数为标准,应试教育的怪圈,无形之中突出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增大了素质教育的难度。(3)学校评价每位教师业绩的管理制度时刻提醒着你,期中期末学生考试成绩的班组排名、学校教师的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给教师教育教学心理上增加压力、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硬灌”和死记硬背,形成了从情感上、精力上偏重优生,忽视了部分后进生。
学校教育方面。其一,在国家教育体制和升学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并没有改变,升学率仍然是中学生存和发展所追逐的目标,学校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其二,目前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观教育, 是一种理想化模式,教育期望值太高,理论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根据自身的理解,本人还认为除了以上的观点以外,还有几点归纳1、大众传媒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传播媒体忽视社会利益,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忽视了长远整体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诱导青少年学生思想畸形发展的工具,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2、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各项制度的不健全和社会监管的不到位,当前在党内和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对中学生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失落和行为上扭曲。
(二)新课改的提出
鉴于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教育学者已经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在他们的文献中阐述了素质教育和教育观念更新的观点。如:崔相录在其主编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的主旋律》中提到的素质教育的优越性:1、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有别于强制教育,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优化的外部条件,激励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激励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有情感、情境、成功、创造、竞赛、设悬、奖励等激励法;教育法有尊重、情感、榜样、荣誉、实践等激励法。2、愉快教育―愉快教学的四要素:在学生发展内外问题上,愉快教育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三、研究结论
我们应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入手来努力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实效,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寓素质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策略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1、教师的观念要转变
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然后通过考试来验证学生是否记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基本模式。指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然是很难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师的观念尤其要转变。在与学生接触的每一分钟,都要注重掌握素质教育的灵魂,发现、开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更好地成长和创新,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要为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知识霸权和知识垄断。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张振宇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中学要达到以上目标还必须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第一、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从教能力;第三、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第四、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二)把握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个性,正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新个性是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最具创新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新能力。
总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品德好坏,关系到祖国的荣辱,民族的兴衰的大问题,思想品德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家庭、学校、社会要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人人关注,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整和功能,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评价视阈;思想政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07-01
一、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概述
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从评价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发挥评价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目标达成情况,还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角度评价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二、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唯课程”向“为学生”的理念转变,要将“为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时,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只有秉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创新。现代教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将目标创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实现多元目标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从单一的课程目标中转变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思想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接班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起立体的目标体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高校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内容与时代的有机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思维高度,拓展学生思想政治视野。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首先要以传统教育方式为基础。传统教育方式是前人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积淀的成果,具有普遍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要根据时展特点不断创新,如借助网络阵地、新媒体教育阵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媒体阵地,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于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培养“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应着眼于人的思想,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专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 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拓展思想政治教 育的渠道,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综上所述,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自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解放思维,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导引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新鲜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活化;概述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当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提出。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阐述,是2004 年李焕明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研究
1.理论依据之一:人本论思想的研究。众多学者论述,人本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因而是彻底的“人本论”。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理论依据应当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而不是学者们所提的“的人本论”。
2.理论依据之二:回归生活世界观的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离开生活世界这一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将变为虚无。
3.理论依据之三: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经典作家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应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新来源。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生活化。虽然学者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但已经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联系。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的研究
胡凯针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势,而这两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从教条式、封闭式、单向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发挥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二是在教育行政、教育政策上呈现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的趋势。
四、关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钟平艳、周丽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中,主要提出了三点现存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理论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多注重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的现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本质。
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义的研究
杨治华、钱军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民族的创新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是大学生现实生存环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一种正确的教育主体观,在平等的主体交互作用中,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他们在结合了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情况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的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的现状。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一是从教学主体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经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回归趋势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和论证,但是都没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但是观点具有一定的笼统性,不容易掌握,缺少全面具体的措施。
七、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理论,被众多学者们视为国外将学校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开始。英国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良好公民,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独具特色。德国在道德教育生活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道德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的高校建设、大学生自身发展凸显新特点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不应当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更应当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一、“互联网+”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十分迅速的速度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运用、融合,并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传统行业与新兴信息技术的和谐共存,这种和谐状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但同时,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挑战可以说十分明显。
二、“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的信息时代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的“三观”并未得到有效稳固,互?网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加新鲜的世界,部分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三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二是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从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传统性,与新事物的融合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比较多。互联网的充分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学不得不进行创新与调整,包括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措施
1.培养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所谓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指教师不仅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充分的互联网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将两者充分结合,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影响,进而养成正确的“三观”。第一,学院可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互联网相关讲座,促进思想政治教师对互联网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交流和沟通。第二,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才能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适应能力,调整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可根据当下互联网的运用程度,以及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其自身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学院也应逐步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力度,积极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思想政治讨论活动等,以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与运用互联网。此外,学院还可设置严格的监督机制,以保证相关措施的充分落实。
3.创新思想政治教学
篇6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概述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基于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审视时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倒逼具体教育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立德树人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其同时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道路上的关键性因素。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立德树人依然无法较为轻松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将立德树人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且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影响性十分深远,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立德树人的融入空间,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大环境也无法较好形成。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往往被长时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并不可取,且机械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且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被长时间沿用时,教师在主观上也不会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化融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往往也会陷入较为迟缓的不良状态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也是立德树人融入上的难点性因素,且会导致立德树人在融入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主阵地”,往往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使得书本内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往往也是课业论文的创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占比较低,且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和片面,实际教育状况更是差强人意。从立德树人融入的视角来看,这一状态下,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事宜,而教育中并未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占比自然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无法较好融入。
(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与内容片面的特征较为显著,而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也是不争事实,这也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3]。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动态教学中最好有专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当立德树人融入的载体。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时,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完整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的努力也无法较好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的取得。立德树人融入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对“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将“德”“法”“礼”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而在缺乏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德育教育相关努力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积极影响更是无法充分显现出来,这也会大为削弱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三、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更好融入需要以向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基础,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对立德树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迎合立德树人融入的趋势和一般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立德树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他高校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借鉴,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立德树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与教师都要对德育教育事宜给予足够关注,通过思想意识层面对德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了解、认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创设更好环境,这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前提基础。
(二)持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得到较好丰富,特别是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教育内容的丰富对立德树人融入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贵阳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较好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占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直以来,贵阳师范学院对时事性较强的理论都进行了德育教育层面的转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成了大学生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将实施政治理论和知识,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一旦时事性较强,且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时,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环境便会越发良好,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能够显得更为“平滑”。
(三)定期开展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相关活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更好融入,德育教育韵味浓重的专项活动更加可以为立德树人的融入提供一个具体支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德育层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热门社会事件分析、互动,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此外,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诸如同学生一道深入到福利院、烈士陵园参加专项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一般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有更好认识。在这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德育层面的引导也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深度的不断增加。
四、结语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通过对本组织所处的水平、政治法律等外部环境有着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组织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组织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组织内部学习,加强组织员工之间的交流。而且对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而且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组织运营产生问题都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找到相关起因。无论是表现良好的组织还是绩效很差的组织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组织长久的竞争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的是组织的一种氛围的形成,其目标是构建良好管理制度,以及学习氛围以及各种员工关系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是一种行为结果,现阶段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还刻意追求西方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很多制度规范的实施仅仅刻意的去模仿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因此其结果总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西方组织的使用范围和产生起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很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其法律文化因素追求。其次,中国也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情和特点,所以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实施过程的阻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过程存在很多的阻力,一方面,很多组织的领导者或者管理者不愿意制定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也淡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因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为了组织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可或缺。
首先,很多人头脑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于很多基础人员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这个概念,也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因此即使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制度,也很难付诸实施。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对组织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组织的工作负担。观念上的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组织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信息的不能正常沟通。因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无法在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协调运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无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效率低下,因此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战略制定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运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获取最好的效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组织信息技术底下和落后造成的管理无序,信息化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3. 和谐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3.1有利的组织氛围和优异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管理人员对组织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还能够建立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因此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招聘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效果。因此只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培训和相关课程的设置,才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合理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的有序运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机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可或缺。很多组织的结构不平衡,有的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协调,而对于其他业务来讲,造成业务或者项目不能有序成功的实行,最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失败,其原因并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失败,因此应该完善组织的结构,以平衡各个方面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规范制度是一个组织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组织如此,对于任何社会单位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组织有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制度,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须以人为中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总结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详细描述,详细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现状,以及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它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组织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有利的组织氛围和优异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的先决条件。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静.怎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效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白桂芝.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运用[J].江苏水利,2002,8.
篇8
微信作为一种移动即时通信软件,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社交界的“领头羊”。
(一)微信的功能
微信之所以颇受大众喜欢,尤其是青年人的追捧,主要在于它具有丰富并且强大的功能。微信的基本功能主要是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等,除此之外,微信还具有朋友圈、点赞、评论、转发、群发助手、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扫一扫、图片、音频、视频、语音记事本、微信支付等多项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于微信,是微信中的一项主要功能,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相对于微信来说,微信公众平台可能涉及的人员范围更为广泛、推送内容更为丰富、具体管理更为规范。其优势具体体现为:
1.社交范围广泛化
用户根据自己个人需求,通过搜索公众号,进行“关注”,就可以成为该公众号的关注者,这一点与微博比较相似。因此,相对来说,作为同一个公众号的关注者,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更多的谈论话题.进而也使得自己的社交圈逐步扩大.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
2.用户视野开拓化
当用户添加完某一个或多个公众号之后,就会进人到该公众号的界面,在此,用户可以查看以往的历史消息,也可以在该对话框进行即时交流。在查看推送消息以及即时交流的过程中,用户会进一步拓宽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3.运营管理条理化
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但是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有其本身的平台方向,比如,高校团委、就业、心理等方向,再加上涉及的人员相对较多,因此,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条理性。应该主要围绕自身的平台方向进行内容的选取和推送,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也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其他内容。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m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交流和教育的手段,融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信公众平台的设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很大意义上,会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然而,如果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不当,则也可能会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明晰。具体来看:
(一)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
1.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是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发言、讨论、活动等实践较少.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性较强,相对有些枯燥,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是很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一载体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学习和观看相关的一些资料,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问题,也可以及时地借助公众平台进行提问,就会及时得到比较满意的回复。这也正体现了一种“重引导、轻灌输”的策略。由此可见,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应该也会有所提高。
2.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果
篇9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益尝试。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方法、态度正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本质;要素;特征
DOI:10.15938/ki.iper.2016.03.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48-0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符号化育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空间,话语内容、主客体、话语环境和叙事形式是其基本要素,领会这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和话语资源的分配样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
和谐社会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基础,而如何确立交往场中个置关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依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理位置关系的生成。运用场域理论中资本配置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有助于选择恰当叙事方式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指。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理解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介质说。“介质说”把思想政治教育场当作教育主体间信息传递的介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1];二是力说。“力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间力的作用形式,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2];三是共同体说。“共同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建的具有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3]梳理这些观点可知:“介质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关系性,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场中资源分配的利益关切未给予合理解答;“力说”虽点明思想政治教育场中资源分配的利益关系,但忽略了各关系建构的价值取向;“共同体说”明确各关系建构的价值取向,但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而难免坠入权威主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方式、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教育主体在话语环境中的交往关系和话语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与一般教育成人的普遍性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行为合目的转化并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目标实现的功能载体。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在一定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双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建构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提升话语实效而以一定的叙事方式描述与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的话语及其话语方式的一个网络或形构”[5]。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要素
阿兰・贝尔认为:媒介话语场是由“What”(标题、导语、事件概述)、“Who”(新闻源、行动主体)、“Where”(事件发生地)、“When”(时间、背景、相关评论、后续事件)和“Event and discourse structure”(事件结构、话语结构、语篇联结、语言确定性)等要素而建构的。[6]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媒介场属性使其基本要素为话语内容、话语主客体、话语环境和叙事形式。
1.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关键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在一定语境下,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思维习惯和发展要求而发出的、内含阶级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话语资源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生成与时代主题、受教育者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关。革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强调革命情感、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传递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而和平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契合以人为本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民生、服务和宗旨意识,吁求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团结互助、勇于争先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关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丰富人和发展人的人本关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叙事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党、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落实在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观、法制观、价值观的培育,其传递实效体现在话语资源与受话者的关联上,受话者对话语内容的理解、认同并达成共识是取得实效的关键。因而,思想政治话语场需要促成话语内容与受话者认知系统相匹配并产生交集。而过于宏大的话语内容往往会超出受教育者认知而无法达致预期,权威话语内容粗暴、武断而深受社会诟病,因此,“对症下药”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建构话语内容的最基本要求。
2.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核心要素
社会系统的生成与发展以人的“现在”为基础,人是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作为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人的关系构型,思想政治话语场核心要素亦为人,而人由发话者和受话者组成并依话语内容的流向而处于对象性主客体关系中。其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制定者、话语实践实施者、话语交往发起者和话语资源支配者,明确“话语内容由谁主导”,由组织和人组成。组织是遵循一定的建构程序、社会规范和公序良俗而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并对受话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人群共同体,话语内容多为宏观的政策话语、法律话语、经济话语及调整全体社会成员关系的道德话语。人是以自由、平等、民主的方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的个体。由于交往中存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对应关系,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主体的人一般指说话者,[7]可为教育者,也可为受教育者,具体情况由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而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是由说话者至受话者,受话者就是话语内容传递的客体。但话语内容传递与接收同个体对话语内容的敏感度、话语环境和话语主体使用的叙事方式均有关联,并且作为能动的个体,受话者又以其主观能动性而对话语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接收并决定是否接受,表现出话语内容传递的主动性。因而,不能把受话者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必然客体。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主体与客体,只是为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个体的位置结构和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
3.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环境要素
语境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作(或说)者心境、词句的上下文等项因素”[8]。准确把握语境有助于人们科学选取话语资源、设置交往策略和运用叙事方式。语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任何语境都存在于物质生产关系中,脱离物质生产关系的语境是难以想象的;二是属人性。语境是人际交往的场所,既为人而存在,又因人而存在;三是动态性。语境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没有绝对静止的语境。一切言语行为都发生在语境中,语境制约着言语的产生、发展和实施。因而,交往中的意义判断须关顾意义产生的语境,不能仅从文本出发而谋求通识性的分析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制约言语传递效果或选择叙事方式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既要掌握语境的一般性,注重语境的客观性、属人性和动态性,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方式以促使话语内容有效传递;还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性,在复杂、多维、开放的交往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话语内容传递实效的重要原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4.叙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实施要素
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有实践意义。内容多样性决定形式复杂性,形式复杂性促使内容的完善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通过叙事形式来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决定叙事形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叙事形式主要有文本形式、日常形式和网络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文本话语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9]。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凝练并以规范性语言符号进行表征的叙事形式,确立以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为内容的文本话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和实现话语内容的内化与外化。教材话语是契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学术定位和教学规律而编撰的蕴含教学内容的教材体系话语。理论话语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和标准及其相互组合而成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日常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话语。日常话语不同于文本话语的规范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它强调话语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形式可分为生活话语、市场话语和媒介话语。生活话语是以人的社会生活为语境、以建构和谐人际关系为目标的教育话语;市场话语指在经济交往中以市场活动为基础、以商品关系为纽带的话语,如诚信话语、等价交换等;媒介话语是以大众传媒为依托、以激发公众社会参与意识为基础的话语,如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新闻载体所传递的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这类话语是伴随信息化进程而在虚拟的数字平台上逐步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话语主要有网络聊天话语、网络评价话语、无厘头话语、网络聚众话语等。由于网络交往对象的模糊性、交往实践的超视距性和交往内容的随机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成为话语实效最难以把握的话语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特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建构的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其自身的结构样式、叙事方式、运行逻辑和意义指称表现出的专有特征而对参与其中的人和组织发生作用。
1.建构性
布迪厄认为:场是依据描述关系的不同而建构不同存在形态的关系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特定教育目标、对象和内容而建构关系。一是建构话语双方的主体间性关系。话语双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参与者,其行动的原动力、过程与结果受制于话语场双方的关系结构,只有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相互关联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克服主客体制约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二是建构话语内容与话语双方的适切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生成、传播、传承的基础,规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体现话语双方关系结构、蕴含特定话语内容和选择叙事方式,只有话语内容契合话语双方需要,才能理顺话语双方关系以促使话语资源合理分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三是建构话语环境与叙事方式的协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是话语环境和叙事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语境影响并制约叙事方式的选取,叙事方式的实效要求推动语境的变化和转换,并以资本和力结构为根本的话语场的稳定而促使语境与叙事方式相互协调。
2.冲突性
冲突是矛盾双方围绕一定的权力、资本进行的争斗。场是各种权力、资本力量汇聚和较量之所,冲突性是场最基本的特征。场作为“各种不同权力形式的拥有者之间对权力的争斗都发生在这里。它又是个游戏和竞争的空间……这种争斗同时也是在争夺合法化的合法原则,争夺再生产各种支配基础的合法类型”[10],场内各个体、组织围绕着关系分配、资本(或资源)占有而相互争斗,造成场内权力分配和资本力量的变化,推动各关系调整与更新,使场不断优化与重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一个文化场(或知识场),但其蕴涵教育者整体利益要求的教育信息,预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权威,使得“教育的客观效果和主观目的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冲突”[11]。而这种教育的显性与权威(教育者主体现象)同不同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和其他相关者等)间的惯习、话语资源分配与主观诉求间产生的差异,必然引发场内冲突而推动话语关系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场的发展、完善。
3.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不是一个绝对、孤立、稳定的关系构型,而是同其它社会场发生这样或那样纽结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既内在于社会场的整体意义中而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换,还因选取参照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而表现出社会整体关切的差异性。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各关系进行描述与建构的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内容、目的、手段、环境和资本结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关系构型,建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如校园德育话语场、家庭德育话语场、社会德育话语场、网络德育话语场等),显现出整体关切的层次性。而依据这种层次性可区分不同的话语场、选择不同的话语内容和叙事方式,引导着教育方法、叙事形式和空间结构的发展。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既包含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空间等组成的“资本量”,还拥有以话语资源为基础的“信息量”。两者的交互作用促使话语资源满足个体的价值实现和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达成主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以大众支持与认可的社会化取向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技术进步和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取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借鉴中“创设各种话语情景,寻求话语主体的价值属性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结合,充分满足话语主体自我需要的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关联”[12],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提供“养分”,使话语双方的关系结构合理、话语内容有效、叙事形式科学,从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践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浩.论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225-227.
[2] 罗仲尤.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和作用方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7(5):176-179.
[3]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和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40-45.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5] 漳州师院政法系思政课题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价值追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8-19.
[6] Allan.Bell and Peter.Garrett(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M].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64-104.
[7] [美]阿里夫・德里克.反历史的文化・寻找东亚认同的“西方”[J].王宁,译.文艺研究,2000(2):139-149.
[8]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29.
[9] [法]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袁耀东,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48.
[10]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5.
- 上一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
- 下一篇: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工的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