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

篇1

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如何通过加强预防和临床护理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我科于2010年1至11月共收治11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有针对性实施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中,男79例,女31例;年龄60岁~70岁60例,71~80岁34例,80岁以上16例。其中:股骨颈骨折6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胫腓骨骨折6例,踝部骨折2例。以上110例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根据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计划地护理。针对患者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于骨折,手术均为意外突发事件,患者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要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指导患者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配合治疗。

2.2 饮食营养护理:根据骨科老年患者的身体特点,消化道吸收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增多、身体状况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安排饮食计划。骨折后1~2周,饮食应以清淡开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骨折后2~4周,饮食上应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鱼类、蛋类以及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适当多吃一些青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骨折后5周以上,可食用任何高营养食物及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的食物。

2.3 术后应激的观察护理: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适应能力差的特点,对外来的手术刺激反应灵敏,易出现各脏器的功能失调,需要护理人员在术后3?天内应细心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肿胀以及尿量变化,注意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性质、颜色和数量,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加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痰训练,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患者翻身时,应由下至上叩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患者,鼓励其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2 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加之骨折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患者易出现腹胀、便秘,指导患者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少食甜食及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3天未解大便者可用缓泻剂。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灌肠,保证大便通畅。

3.3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患者,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骨折的患者,因长期卧床,代谢降低,再加上活动时怕骨折部位疼痛,又怕多饮水尿多,用便盆麻烦,致尿液浓缩、钙盐沉积等,易发生泌尿系结石及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保持会清洁,勤换内衣,每日睡前要用温开水擦洗会,对于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每日必须行会阴护理,特别是尿道口周围不应有分泌物。定时更换尿袋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3.5 褥疮的预防:由于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及弹性随之下降,加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潮湿等物理刺激,很容易发生褥疮。因此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或应用减压贴。不能自行翻身的隔1~2小时协助翻身,可在受压部位应用透明贴,促进血液循环。

3.6 静脉血栓:老年患者自身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较高,血液流动缓慢,极易形成静脉血栓。而骨折卧床后,血液流动更加缓慢,加之下肢创伤后,造成血管壁损伤,最易形成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提高肌肉的肌力,防止静脉血液淤滞,协助患者定时更换,每1~2小时更换1次为宜,患肢抬高,经常按摩患者下肢可增加血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4 指导功能锻炼

4.1 加强功能锻炼:长期卧床的患者,如不进行适当的活动,常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末端肿胀等并发症。因此卧床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可活动健侧肢体和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活动及足趾和踝关节运动。要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在不影响骨折固定愈合的情况下,患者也可扶持他人或借助双拐的力量,早期下床活动,1~2周主要锻炼肌肉,有节律地收缩、放松;3~6周加强关节的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

4.2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指导老年人作运动时要有耐心,活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切忌急躁。在活动过程中,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情况及远端肢体的颜色,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开始离床活动时一定有专人扶助,注意安全防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术后1~2个月到医院复诊。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因而通过手术治疗老年人骨折也逐日增多。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是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59.

[2] 朱以芳.老年骨科特殊性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8:18.

篇2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 “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 “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 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 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 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5—2019.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9—2020.12)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1.1—2021.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 田新平 沈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

篇3

如何应对快速而深度的人口老龄化,是上海必须先于全国探索的严峻课题。多年来市政府大力投入养老公共服务,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框架,但尚未形成“适度普惠”的制度安排和社会化服务格局。

首先是“重机构,轻服务”。体现在对“9073”中的“3”关注甚多,对“97”的实际投入不足。这可恼府出台的养老政策中看出。“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养老地方政策文件共16份,其中9份是关于机构养老,5份是关于社区和居家养老,这与“97”和“3”的比例很不相称。再看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于养老机构的补贴不到1亿,“十二五”增加到30亿。而在“97”部分,“十二五”期间的投入不足30亿;其次是“重兜底,轻覆盖”。政府出台的政策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兜底人群,惠及面太小。新出台的老年人综合补贴制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福利不足,但还存在标准偏低、精准度差等问题;第三是“重行政,轻社会”。近年来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尝试打通部门壁垒、整合行政资源,但在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工作方面,探索才刚开始。

我们认为,应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大老龄格局”。当前要注重研究养老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以及注重兜底与适度普惠等问题。

上海是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际大都市。当前,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快速发育已成事实。没有社会支持,家庭难以承担养老责任。承认养老首先是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起引导作用,构建开放格局,增强社会运行机制对老龄化的应对能力,推动形成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和服务格局。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上海更需要强调增加面向全体老年人群的、让全社会都能感受到的社会福利。今年推出的老年人综合补贴制度,扩大了受益覆盖面,将部分福利制度化,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市情民情,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娱乐体育、终身教育等方面,作出更多惠及老年群体的制度安排,满足老年人群在安全与发展方面的基本需要。

建议

1. 创新养老融资制度。要从当前的“兜底线”向“适度普惠”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宽养老融资渠道。目前养老金来源主要局限于养老金和个人积蓄,其他的金融手段,如彩票、金融保险产品等尚未发挥明显作用;公私合营的融资手段也还没有发挥潜力;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方法,鼓励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形成稳定的养老资金来源等制度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

篇4

至2010年,内蒙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36413人,占总人口11.4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56%,内蒙古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护理

2.1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

美国护理学会将社区护理定义为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人心,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持续上升,护理内容也不断扩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其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抵抗力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老年患者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护理,更好地应对疾病,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之外的重要组织,可为其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

2.2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是“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全国各大城市虽然逐渐建立集护理、保健、医疗及健康教育于一身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侯淑肖等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医护比例为1.6∶1;社区卫生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医护比例为1.5∶1,而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比例应为2∶1或4∶1。此外,我国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

3社区护理教学面临的挑战

3.1社区护理教学现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国务院提出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要求。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学校教育中社区护理课程只占护理专业课程的5%左右,所涉及知识面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两种。大部分学校没有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践较少导致培养出的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全面,未真正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此外,护生对国家有关社区医疗政策了解较少,不重视社区护理工作。

3.2社区护理缺乏就业吸引力

3.2.1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调查

采取整群抽样,在参考国内相关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医科大学312名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仅23.1%(72/312)护生有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这个比例较此前相关学者在其他地域的调查结果略低;98.7%最理想的就业地为大型医院,1%为学校,0.3%改行。

3.2.2社区护理就业缺乏吸引力原因

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处于低水平。首先,职业期望影响社区护理就业意向,护生目前主要的就业关注点还是大型医疗机构,可能与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福利较社区护士好有关,由于国内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卫生机构设施简单,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医疗服务范围有限,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福利保障不足等不容乐观的现状使护生对社区工作信心不足。

4人口老龄化下的社区护理教学改革

4.1确定社区护理培养目标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2007年卫生部颁发的关于《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通过培训逐步转变学员服务理念,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达到社区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从前单纯的临床护理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全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代老年社区护士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及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要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社区护士综合能力,使社区护理人才具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当前较合适的社区护理培养模式是从常规临床护理培养模式中进行社区护理专业“方向化”,使社区护理体现自身特色创造自身效益,推动社区护理学教育及自身建设。在社区护理培训体系的研究中,完善并及时更新社区护理教材、师资配备及专门的培训基地。

4.2完善课程结构

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有人口老龄化、家庭独子化、生活小康化、保健需求多元化等,护理人员将逐渐成为初级保健的主要提供者。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家庭护理等培训成为重要部分。相比以往的理论教授大于实践,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当代老年人的护理特点,关注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整合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特色人文课。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开设以技能和知识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重视学生专业个性化的发展。

4.3依托基层社区强化社区护理实践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3-02

国际社会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视为老龄化社会[1];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53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养老服务和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①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②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③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老年)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①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末,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占全市总人口(350万人)16.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岁老人342人,最高年龄达110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②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占12.2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见表1)。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会本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①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含老年用药)、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共计200学时,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②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③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配备有专业主任,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1).

篇6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治疗;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以老年抑郁症最为常见。但事实上很多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并未能被及时识别和接受治疗,并且老年期的抑郁会进一步加重老年人本身的慢性疾病症状〔1〕。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及早认识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重要性,积极采取科学的医疗手段和措施,避免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扩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压力,是目前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老年抑郁症治疗及护理的新进展简述如下。

1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老年抑郁症除具有抑郁症的“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行为动作减少)症状外,还表现为症状的非典型性,即情绪异常和躯体主诉呈混合状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抑郁心境,缺乏愉,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约80%患者有睡眠障碍,约70%存在食欲减退,说话、思维和运动迟缓,大多主诉躯体不适疼痛等,并有自我评价低(约75%的患者常变态地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自杀观念及行为。

2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

据调查显示:全世界有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症等。就抑郁而言,全世界有3%的老年人患有严重抑郁症,10%~15%则患有轻度抑郁症。而我国北京市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4%,上海则高达20.8%。根据我国民政部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已达1.34亿,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5%。而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年发率达1.28%〔2〕。

3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3.1 抗抑郁药物疗法

3.1.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对老年抑郁或重度老年抑郁症有效。但老年人对TCA 的治疗反应和毒性反应都比较敏感。主要原因在于其作用机制,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起作用,但同时阻断其他受体,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阻断毒蕈碱的受体可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可降低惊厥阈值,从而易诱发抽搐;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性低血压和镇静;阻断组胺能受体,引起镇静及肥胖,且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了药物依从性,而且可能导致器质性病变,更重要的是TCA药物的抗毒蕈碱的作用在老年人当中加重,可能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例如躁动、混乱、注意减退或记忆力下降,甚至引起谵妄。TCA的代表药物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因此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建议或者尽可能不应用TCA。

3.1.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现已不大用于治疗老年抑郁症。MAO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压,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同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变缓,加之可能伴有多种躯体疾病而服用数种药物(MAOI和TCA抗抑郁剂对CYP450 也有明显影响使得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MAOI与SSRI合用可导致恶性5HT综合征;与某些食物和老年人常服药物之间存在着可能危及生命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服用MAOI者必须禁食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禁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安非他明及含有去甲麻黄素、伪麻黄素的药物),否则会出现高血压危象,甚至脑卒中致死。所以老年抑郁患者不建议或者尽可能不应用MAOI。

3.1.3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SSRI是目前治疗老年抑郁症优先选择的药物,因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而成为治疗老年抑郁的一线药。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5HT受体对5HT递质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歇5HT递质的浓度,增加5HT的功能。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他递质或受体几乎无作用,可用于伴有心脏病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5种SSRIs药物是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其作用机制相似,疗效相当,但有研究认为,西酞普兰在5种SSRIs药物中对5HT受体选择性最强,对其他递质影响较少,对各种递质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又是惟一不影响P450同工酶的SSRIs类药物,相对而言在老年患者中耐受性更好〔3〕。老年人使用SSRIs的不良反应有过度抗利尿激素分泌作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心动过缓。老年人使用SSRIs会出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包括肌张力增高和静坐不能,这会加重特发性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4〕。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女性,在使用5HT时有可能出现暂时的、轻度的和无症状的低血钠。

3.1.4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及5HT再摄取抑制剂

兼有SSRIs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优点,已用于老年抑郁治疗,其代表药物为万拉法新。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在于:①剂量效应曲线较陡,当剂量高时,疗效可能会增加;②抗抑郁作用起效快;③具有抗焦虑作用;④对治疗住院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效果较好;⑤对CYP2D6酶的作用小;⑥可能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高剂量时可引起血压升高,在使用时需逐渐增加剂量,不如服用SSRIs方便〔5~8〕。瑞美隆是世界上第一个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s),是世界上最适合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瑞美隆的活性成分米氮平是作用于中枢的突触前α2受体拮抗剂,可以增强肾上腺素能的神经传导。它通过与中枢的5HT受体(5HT2、5HT3)相互作用起调节5HT的功能。米氮平(瑞美隆)的抗组织胺受体(H1)的特性起着镇静作用,该药有较好的耐受性,几乎无抗胆碱能作用,其治疗剂量对心血管系统无影响,起效快,用药1~2 w后起效,安全性高,服药的依从性好。对伴有焦虑、睡眠障碍、自杀倾向的老年抑郁效果显著〔9,10〕。

3.2 电休克治疗(ECT)

EC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迅速的缓解,有效率可高达70%~90%。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有严重自杀企图和行为一级伴有顽固的妄想症状者。ECT的常见副反应是会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最重要的是导致短暂的记忆缺失,包括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11〕。最新的文献回顾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CT已成为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手段,其效果优于任何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能够被患者所接受〔12〕。

3.3 心理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既有医学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学因素,两者共同作用导致长期疗效的脆弱性。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曾引起很大的争论。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事务所(NIH)联合声明关于老年人抑郁的治疗分为三级治疗,分别是抗抑郁药物治疗、ECT和心理治疗。这表明将心理治疗作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一级方法缺乏足够的证据,对老年抑郁症而言,推荐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问题解决疗法、人际关系疗法〔12〕。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时,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一致。但是在预防和治疗重度抑郁症时,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更显著〔13〕。很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与药物治疗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将认知行为疗法提升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第一线干预措施在很多场合都具有最优效价比〔14〕。回忆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回顾过去的过程,由Butler首次提出,对一生的回顾是每个人即将面临死亡时都要经历的过程,所以他致力于将回忆治疗引到如何帮助老人成功度过老化的研究〔15〕。回忆治疗属于认知行为治疗的范畴,在解决老年抑郁症上显示出了宝贵的价值,其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便于实施〔16〕;其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在国外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老年抑郁症,相关研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将回忆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的研究尚不多见,处在起步阶段。

3.4 中医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表明:抑郁症以抑郁、胸肋胀痛、神倦乏力、不思饮食、失眠多梦为主要特征,情志不舒是抑郁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肝气郁结、气郁伤神为其主要病机改变,属于中医学“郁流”的范畴,以虚证多见,主要病变部位肝、心、脾,常用的中成药有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等,还可采取针刺神庭、百会、风池、内关穴等,也可电针百会、印堂穴〔17〕。更有学者对前期的一些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针灸能显著降低抑郁程度〔18〕。

4 老年抑郁症的护理

4.1 对老年抑郁症状况进行评估

护士可通过运用抑郁量表的测定来评估抑郁状况及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扩大观察病情眼界,开阔分析病情的思路,全面了解和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对医疗护理的疗效做出评价,促进医疗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根据老年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评估包括:①病史:询问病人是否有抑郁症病史,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是否有抑郁症家族史。近来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19〕。②生物医学因素:临床内科各系统患者都有可能存在抑郁。各科疾病本身也可能并发抑郁,如心脏病,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其他各种易引起疼痛的疾病。③药物因素:检查患者所用药物,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这对于判断病人是否受到药物副作用伤害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抑郁产生十分重要。常见容易引起抑郁症的药物有抗焦虑药、抗痉挛癫痫药、抗组胺药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一些治疗心脏病和高血压药,存在成瘾性药物与酒精,在滥用酒精与其他成瘾性药物的人中有15%~50%患有抑郁症。④临床心理学评估:通过与老年人深入沟通,挖掘潜在的心理刺激源,可以说明病人存在的心理矛盾。为了更好的评估抑郁情绪,专业人员编制了一些等级量表来作为筛选工具使用。在全面评估过程中使用抑郁量表不仅可以诊断抑郁症,还可以对抑郁症严重程度进行测量,当治疗取得进展时使用这类量表,可以对进展情况做出有效与客观的评估。

4.2 及早给予心理社会支持

对丧偶或者有孤独感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早地介入心理及社会支持。在住院期间,采取有效沟通,尊重病人,护士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年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指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改善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工作,帮助老年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争取家庭、朋友等的社会支持和密切配合。对于重症患者,鼓励患者家属朋友,尤其是配偶和子女多关怀和陪伴患者。

4.3 开展健康教育

4.3.1 健康知识宣教

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良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20〕,患者及家属对此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护理知识与技能。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开展针对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性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特别需要加强有关安全措施、控制再发、沟通方式、服药方法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同时对疾病的控制和健康促进产生影响。指导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应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做些家务,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爱好、文化和条件适当选择一些有益的消遣活动,如琴、棋、书、画等,以改善其心身健康状况。

4.3.2 及早干预

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抑郁对老年人身心的危害,可以通过及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或)心理干预逆转抑郁症状的严重化。可以长期对社区的退休抑郁老年人进行以集体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个体心理治疗、日常及社会活动安排和家访等干预措施,以减轻其抑郁症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

4.3.3 医护合作

及时合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对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降低自杀率及致残率至关重要〔21〕。护理人员应尽快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自觉完善和丰富老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实施健康教育主力军作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情绪及缓解疼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尊重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诚恳地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

4.4 防止自杀

对于中、重度抑郁状态的患者,自杀观念与自杀行为是最严重的危险症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自杀先兆,如焦虑、抑郁、不语、拒食、急躁等。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安置病人在易于观察的房间,加强对病房安全措施的检查,对有消极情绪的抑郁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应向家属交待病情,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发泄情绪,同时帮助患者获得家属的关怀、社会的支持,营造和谐安全的生活和治疗环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5 问题与展望

我国老年抑郁症医学在发展规模及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有关老年抑郁症的许多问题还需做深入细致的探讨。老年人对抑郁症基础知识的认知及应对能力不够,存在知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因此,如何拓展老年人抑郁症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从疾病到心理社会家庭的完整护理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目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老年抑郁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足,受过专业训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护士很少,使老年抑郁症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加强对护理人员老年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符合社会老龄化需求的合格专业护士,是现代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急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George SA.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Lancet,2005;365:1961170.

2 闫 芳,李淑然,刘 津,等.老年期痴呆和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25.

3 朱建中,蒋幸衍,周德怡,等.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5):2778.

4 Factor SA,Brown DL,Molho ES.Subcutaneous apomorphine injections as a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2000;15(1):1679.

5 沈渔村,崔玉华.精神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5461.

6 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563.

7 李一云,乔建林.文拉法辛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5860.

8 江开达.精神医学新概念〔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43.

9 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92.

10 柳福真,李智强,王继洪.米氮平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2):802.

11 Sackeim HA,Prudic J,Fuller R,et al.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community settings〔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7;32(1):24454.

12 Paula BA,Moacyr AR,Paulo SB,et al.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on:current aspects〔J〕.Rev Bras Psiquiatr,2009;31(Suppl I):S2633.

13 Alexopoulos GS,Katz IR,Reynolds CF,et al.The expert consensus guideline series:pharmacotherapy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older patients〔J〕.Postgrad Med Special Report,2001;10:186.

14 Antonette MZ,Julia SZ.Treatment of late life depression:a response to the NIH Consensus Conference〔J〕.Behavior Therapy,1997;28:321.

15 Peter GC.Uses of reminiscence:functions and benefits〔J〕.Aging Ment Health,2005;9(4):2914.

16 Jones ED,BeckLittle R.The use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ruraldwelling older adults〔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2;23:27990.

17 张国玺.老年抑郁症的防治〔J〕.环球中医药,2008;1(3):445.

18 Wang H,Qi H,Wang BS,et al.Is acupuncture beneficial in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 of 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ffect Disord,2008;111(2):12534.

19 陆 峥,蔡 军,江三多,等.5羟色胺2A、2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关联分析〔J〕.临床精神科杂志,2005;15(4):1931.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日本 护理保险

一、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

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31万人,占总人口的19%以上,2010年将达到25%,2025年将达到28%,老年人的护理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至2000年止,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中,有20万患有痴呆症,120万卧床不起,加上其他原因需要他人护理的共有280万,以后还将以每年3.5%的比例增加 。

(二)旧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带来了严重的医疗赤字

20世纪70年代日本医疗保险对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但不属低保对象的老人在机构养老的费用需部分自理,造成当时医院中滞留了大量不愿出院的老年人,“社会性入院”现象严重,据厚生劳动省1994年统计,一般医院里住院半年以上的患者中,有60%属于社会性住院,达10万人之多 ,这种现象造成了医疗费的剧增;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受创,为减轻国库负担,1982 年制定《老年人保健法》,规定了老年人医疗中自付的比例,但设立的日间照护、短期收容和老年人保健设施, 提供的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照顾而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的策略,不仅使老人加入率最大的国民健康保险体系赤字持续扩大,甚至拖垮了其他受雇者医疗体系的财政, 虽1989 年和1997 年两次提高消费税, 但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赤字。

(三)旧的政府主导型老年福利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

日本在二战后实施的“安置福利制度”一直沿用至2000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一,它的服务水平较低,利用者大都是收入水平低、不得不入住的老年人;第二,它的服务对象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国民都可享用;第三,享用者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是被动的接受福利养老设施的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日本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老年人的护理保险法,2000年4月开始实施。

二、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主要内容

1.参加的主体及费率缴纳

护理保险的保险人为市町村(日本地方自治体,市、镇、村)及特别区、国家、都道府县、医疗保险人和年金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所有40岁以上的人,其中,65岁以上的为第1号被保险人,40-64岁的为第2号被保险人。第1号被保险人被分为五类,交纳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低收入者的保险费负担则减轻;第2号被保险者根据已加入的医疗保险计算保险费,并与医疗保险费一并交纳。

2.护理保险的给付

(1)给付的对象和形式。第一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二号被保险者因患初期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等年老因素引起的15种病时可享受护理保险服务。护理保险的形式分为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

(2)给付的程序。需要利用护理保险时,利用者首先需要向保险单位即其所在的市町村政府的有关机构提出申请,调查人会入户调查申请者的身体情况和日常生活状况,通过两次审定,确定申请者享受相应级别的护理。

(3)给付费用的承担。护理费用的10%由利用者负担。但对个人负担金额设立上限,超过部分由保险中的高额服务费来支付。对于进入护理设施中的利用者,按标准收取生活费。

(二)特点

1.将老年护理内容从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中剥离,逐步消除了“社会性住院”,减轻了医疗费用造成的财政负担,同时将原来分离的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整合,创建了一个更加公平和有效的老年人护理体系;

2.体现了对市场原理的重视,除了国家福利事业单位之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优化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扩大了服务的提供量,并利用竞争激活了市场,在降低了服务成本的同时向老人提高更高效优质的服务;使老年护理走出了仅靠国家大量投资营建老年人福利机构的误区,让政府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社会收益;

3.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尽管加入保险是强制性的,但是老人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被救助的对象,而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护理等级、提出适合自己护理方案的自主的人,以往的被给予型福利转向了选择型福利,体现了以被保险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同时,免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老人的自立性。另外,护理保险帮助老人提高了抵抗衰老和疾病的能力,降低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增强了老人自立生活的信心;

4.由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在新的护理保险制度下,为老人们提供服务都是经过一定的训练、具有不同程度的护理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人,老人们可以得到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照料。

三、中国和日本的相似之处

(一)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产生的迅猛态势相似。

在日本,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造成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中国强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人口的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在低死亡率与低出生率的双重效应下,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两国的老龄化速度很快,1970年以后的25年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在中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9%,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

(二)居住形态的变化与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相似

在工业化的发展和出生率降低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和日本的家庭在组成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核心家庭的大量增加,家庭养老面临诸多相似问题,如需要护理的老人逐年增长并呈现出护理的重度化与长期化趋势、家庭护理人员的老龄化趋势等,这使得在传统社会里以家庭承担主要责任的老年护理必然走上社会化之路。

(三)传统文化。

中国和日本都是基于东方文化的国家,重视家庭的养老功能,两国历来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而老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更愿意在家安度晚年。

(四)国家财政的支付压力

在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之前的日本,社会性入院的现象导致健康保险费用急剧增加,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从1989年开始日本陷入了二战后最长的经济不景气时代,在整个九十年代,实际增长率几乎为零,如果不进行改革,不但会继续加大现有的支付危机,而且会造成代际掠夺,为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中国尽管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养老资金的缺口也在日益扩大,国家财政面临很大压力;

(五)改革前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相似

日本在改革前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与中国现行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存在许多相似的问题,如护理照料机构、床位数及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服务的提供机关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高等。

四、日本护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由于两国诸多国情的相似,这种制度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一)对于中国的老龄护理事业,政府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可能让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这一问题。1980年时中国政府经营的社会福利院是669所,到1996年,达到了1000所,增加了49%,然而中国每年有300-400万老人希望入住,显然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家庭功能的减弱使得家庭养老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走社会化的道路,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为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而社会护理制度提供的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保障,这两方面的保障对于人们来说缺一不可;

(二)将家庭护理社会化,由社会来提供必要的保健及医疗等护理服务,大力培养护工,以社区为依托,使家庭护理和设施护理相结合,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这既可减轻国家举办大量福利设施的财政压力,又减轻了家庭成员的护理负担,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三)完善的社会护理保险可以解除人们对老年时护理问题的担忧,将人们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转移到依靠国家和社会的观念上来,有利于我国人口政策的顺利开展,缓解人口对经济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日本政府在2000年4月宣布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以来,已有多家人寿保险公司介入有关护理服务事业。我国的寿险业也应在这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开发有益于高龄者晚年生活护理方面的险种,这会成为新世纪商业保险业务的一个新的发展点,也可以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最大程度的提高高龄者的生活质量。

五、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建立一个使广大老年人能够自尊、自立、自助且有广大社会支持的制度 ,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家应尽快出台护理保险方面的法律,从法律角度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规范,在法律的统一规范下开展公平竞争,以提高服务效率;另外,加强管理,在全国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管理机构,负责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和护理咨询、预防管理和服务申诉等工作,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二)要充分利用媒体和舆论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社会化的老年护理体系的必要性,使整个社会转变思路,将依靠家庭护理转移到依靠社会性的护理制度上来。

(三)在护理制度的设置上,应采取政府主导型,尽管现阶段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国民的需要而不得不借助社会力量,但它必须给予老年护理制度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老年护理机构向福利型而非盈利型发展 ,同时合理确定个人、社会和政府在老年护理制度中的责任和各自应负担的比例。

(四)在护理保险的体系设置上应采取应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负担水平,适当拉开档次,从城市开始,逐步推广完善,扩大覆盖面;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和质量标准,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另外,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如何使他们在养老院里尽量过上类似社区甚至家庭氛围的生活,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是护理保险制度向现今的养老设施提出的新课题。

(五)在护理服务的实施上,要体现出对老人的方便适用。应该最接近辖区内老年人的居住地,或是和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利用社区具有熟悉情况服务便利、迅速的优点。同时也可达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就业的双重目的;

(六)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无论是设施服务还是居家服务,都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并引入资格认证制度对其能力进行考核和认定,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

总之,面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才能满足老人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需要、提高晚年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社会性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还需要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关煜平.护理保险制度日本养老保障新举措[J].安阳大学学报,2004,(9).

[2]李黎明,张永春.日比野省三:试析老龄化社会与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兼论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2).

[3]仝利民.日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1).

[4]庆刚,王伟华.日本老年看护保险制度的借鉴分析[J].财经论坛,2005,(3).

[5]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2001,(3).

篇9

《保险中介》:您如何看待我国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模式?

刘冬姣: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421”型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养老负担加剧,让赡养者疲惫不堪;随着老龄人口的膨胀,机构养老也不能满足众多老龄人口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配套设施滞后,不能高效、全面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而养老社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不足,缓解供给不足的养老市场,更有助于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保险中介》:对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建设这一市场现象,您如何评价?

刘冬姣: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企业投资医疗、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发文允许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开,保险资金开始瞄准养老地产、看好养老社区建设。

从保险公司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可衔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寿险公司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现有产品。同时,养老社区可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大学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使关联产业整合互动,相互推进。

寿险公司上游的稳步经营为养老社区提供资金和客户来源;下游养老社区的稳健运营有利于上游养老金计划的实施,为寿险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算数据,如此循环,保证了养老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可以将寿险产业链延长20-30年。

《保险中介》:投资养老社区对险企还有哪些影响?

刘冬姣:不仅如此,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可以采取反向抵押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退休老人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支付能力,增加客户来源,支持以房养老,进而提升养老社区持续经营能力。

与此同时,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通过日常与老人的交流,保险公司能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有潜在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服务需求,这些宝贵的信息能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寿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能够掌握和控制从源头到下游的每一步经营活动的过程,不断修改与完善保险产品,不断挖掘新的客户群,推进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养老社区健康有序的运营。

《保险中介》:您觉得险企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市场前景如何?

刘冬姣: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民政部2011年6月16日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然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仅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只有2.61张,仅供收养274.7万人。很明显,养老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投资养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保险中介》: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呢?

刘冬姣:对于我国的养老产业支持政策,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阶段,政策缺乏使得养老地产从拿地到开发都处于摸索期。由于养老地产回收期长,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开发的风险,市场前景也不容易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养老地产开发周期长加之所需要的资本大,在当前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很难去的银行的融资。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阻挡了一些有意愿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

此外,养老社区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养老社区的投资门槛及过程监管都还不健全,一些有实力的寿险公司还处于观望状态。与此同时,在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公司打着兴建养老社区的幌子实质上进行圈地从事纯商业地产,因为这些少数投机商的存在,扰乱了养老产业的秩序,使得真正想进军养老地产行业企业拿地和审批更加困难。

《保险中介》:鉴于此,监管层在出台险企投资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时应注意些什么?

刘冬姣: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国家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配套和物业服务等尚无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进入养老社区建设,涉及金融创新、投资、保险与养老等多个产业链的整合。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寿险公司也应充分利用目前投资养老社区的有利政策环境,找准时机投资。

一方面,政府尽快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养老社区建设。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对养老地产的规划、引导、鼓励与监管,抓住机遇,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明确界定养老社区的功能与建设标准,规范养老社区的选址、建筑设计、社区布局、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等,完善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市场的环境。

另一方面,养老地产与普通的商业用地产相比比较特殊,虽然其也是商业化运作,但若拿地成本和普通地产一样,大大提高了养老社区的成本,加之养老社区回收期长,大多在10年以上,对于开发商来讲,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针对养老地产的土地支持政策,如拿地优惠,加以清晰的政策引导。

《保险中介》:对有意投资养老社区的险企,您有何建议?

刘冬姣:个人认为险企有三个方面要努力:第一是加大养老社区的宣传力度。在建设养老社区的前期,通过媒体广告、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加以宣传和讲解;并可通过沙盘等模型向老人们介绍养老社区与普通住宅在建筑构件以及小区设施上的差别;在养老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与普通楼盘一样的营销措施,可带领老人实地考察。

第二是充分利用交叉销售,“险社”联动。养老社区是寿险公司产业链的产物,位于产业链下游,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有不同的保险产品,员工在进行寿险产品营销时,可以交叉销售养老社区,一方面收集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大众对养老社区的要求和需求;同时,对于有意向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来说,也可以像其讲解其他寿险产品,将老人的家人朋友视为潜在的购买客户。

第三是注重养老社区优质服务的持续性。养老社区在构建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必须兑现并持续保证提供配套的优质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只有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才能促使养老社区长远发展,展现养老社区的独特价值,更能提高大众对养老社区以及寿险公司的认知度,完善养老社区建设。

篇10

【关键词】日本;韩国;养老;空巢老人

一、日韩两国公共养老金制度

据日本政府近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4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日本年满百岁的老年国民人数将突破5万人,预计达5.4397万人,连续43年刷新最高记录。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为极大限度地减少老龄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几十年的发展探索中,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积累丰富的应对经验。在此之中,由国民养老保险及厚生养老年金构成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较大成效。

按日本法律规定,凡年满20岁以上,65岁以下在日本居住的人都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厚生养老年金是在国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设定的一种附加年金,强制性地要求工薪阶层必须加入,保费根据个体身份的不同,政府、企业、个人负担百分比各不相同。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及国家财政情况带来的巨大压力,日本政府将原本定位60岁的临界年龄改为65岁。国民养老金具有普遍性、共济性、福利性等特征,虽中途遭遇诸多问题,养老金所占财政支出比例过大等。但经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对于日本国民而言,养老金待遇平均占老年人家庭收入的63%,可见这一制度已成为了日本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障。

日本这一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向欧洲老龄化程度第一的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学习并加以根据自身国情改进而来。而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则在近年来也紧跟日本的步伐建立了相应的养老金制度。韩国的养老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人、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人员为对象发放的养老金,另一类则是以一般国民劳动人员为对象而发放的国民养老金。韩国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相对于日本而言起步较晚,但迄今为止未遭受严重考验,这与充分借鉴日本在发展公共养老基金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完善的做法不无关系。

二、日韩两国老人护理模式

2000年4月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老人护理制度。日本的老人护理制度具有系统化、细致化、责任明晰化等特征。老人福利政策均有相关法律保障。如日本政府1982 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中明文规定老人定期体检,及之后颁布的《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社会福祉法》,《健康增进法》等,都使老年人的养老、护理、保健等相关福利政策逐渐得以完善并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大约75%的老人都拥有自己居住环境稳定舒适的住所,其余一部分老人租住在国营或地方政府提供租赁服务的高级公寓里,另一部分老人便居住在民营或自家所有的房屋或政府专门为老年人供给的房屋里,住房问题基本都能得以解决。

韩国护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是老人福利设施,包括老人疗养设施、养老设施及老人福利会馆等,政府表示今后拟通过给予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集团对养老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办收费养老院等,同时大力鼓励优秀企业会社或大学生团体等平日里进行爱老扶老的志愿者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韩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都曾于学生时期在养老机构中进行过时间长短不等的志愿者服务。一般来说探望者事先有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懂得老人的心理诉求,并主动愿意成为老人身边的一个好的倾听者。探望者一般除谈心聊天外,也与老人一起做些老人们喜欢或需要的事情,如一起下棋打牌、看电视、聊天或一起做手工等娱乐活动。

三、给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均衡

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在养老金制定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严重拖拽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将能够获取养老金参与养老保险的公民年龄由60岁上调至65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巨大资金缺口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我国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明显,各地区经济情况不同。在大力弘扬尊老爱老,发展社会福利的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具体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已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法律层面上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空白。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人口过亿的国家,需要对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将诸多难点的解决办法落入实际并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需要出台更多更细致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养老方法并不断完善养老制度。

(三)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社会风尚

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心,深发动,光宣传,努力弘扬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促养老之风,树社会文明。大力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做与老龄人口相关的慈善事业,并通过相关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到老年福利机构做志愿者服务等。

老龄化人群作为社会中相对脆弱的团体存在着,老龄化现象是当今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养老问题逐渐突出,需要社会与个人的全力配合,鼎力解决。

参考文献

[1] 梁宏志,张士斌.中日韩公共养老金制度及其改革比较研究――基于覆盖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2] 杨淑娥.日本养老方式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学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