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皮肤管理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皮肤管理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知识;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650051昆明市延安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其防治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同形式的糖尿病知识学习班、讲座的广泛开展,使内分泌专科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多个专科,患有各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收入全院各个科室[1],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相对缺乏, 使得护理这类患者成为一个难点及盲点,为了管理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血糖筛查异常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糖尿病专科护理,普及糖尿病专科知识,提升我院护士的糖尿病护理水平,我院于2009年6月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护士血糖管理知识的教育和更新,现将组建小组的作用及效果汇报如下。

1 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

邀请内分泌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专家顾问,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内分泌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82名,分别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由各科室护士长,1~2名护理骨干组成。

2 调查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初期,设计“血糖管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调查全院临床护士对血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内容涉及血糖知识来源、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饮食、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护士对血糖知识了解比较肤浅或掌握很不够,分析原因,主要有:①糖尿病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涌现,糖尿病知识在教科书里略显贫乏,仅凭教科书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②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为护士举办的培训班也过于强调专科性,客观上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普遍认为有效控制血糖,获取糖尿病新知识属于专科护士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重视度不够。但是糖尿病与多种疾病常常互为因果,其对人体的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血糖一高,全身多个器官会逐渐出现变化,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所以临床护士有必要通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形式,全面提高血糖管理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3 组织培训

针对临床护士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糖尿病小组成员本身的专业素质为目标,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糖尿病的基本概论、饮食误区,胰岛素的概论、发展、不良反应及初步的调节方法、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处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装等)有计划地传授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了解血糖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外的专科发展动态;小组成员之间结合专科特点进行糖尿病知识学习,再指导本科内的护士, 以一带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全院范围内提高提高临床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及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

4 培训效果评价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共进行四次专题理论授课,小组成员到课率达到75%以上,每次授课前后均对小组成员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总结分析小组成员对“血糖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下次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到课率对比

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到课率(100%)

一、院内血糖管理82100

二、院内血糖监测的安全与精准7692.7

三、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6579.3

四、胰岛素治疗新进展7996.3

表2

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对比

考核内容

培训前培训后

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答对人次(人)正确率(100%)

第一次培训(82人参加)

1、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3947.682100

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3137.807591.5

3、糖尿病治疗的基础5769.517980.61

4、糖尿病运动锻炼的首选方式4251.227085.4

5、血糖护理管理与护理安全之间的关系6984.4182100

第二次培训(76人参加)

1、血糖仪清洁方法2532.8976100

2、血糖仪使用方法及流程3748.687193.42

3、测血糖前皮肤消毒方法6585.5376100

4、糖酵解原理1925.005471.05

5、血糖仪测试避免交叉感染方法2228.956889.47

第三次培训(65人参加)

1、胰岛素储存方法4467.6965100

2、胰岛素注射装置的测试程序4873.8465100

3、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流程3655.385381.54

4、胰岛素注射方法5178.4665100

5、胰岛素注射部位6295.3865100

第四次培训(79人参加)

1、胰岛素的发展史2227.856886.08

2、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4658.237392.41

3、胰岛素的剂型3746.846481.01

4、注射胰岛素的好处3240.5179100

5、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射方法1620.257797.47

从上表中可看出,小组成员在经过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后,“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

5 讨论

5.1 带动全院护士学习“血糖专科知识”的热情

我院自“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努力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由于小组成员分布于医院的每个科室,她们把小组每次活动的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大家分享,带动了科内其他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为其他病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与内分泌专科病房一样的的高质量的护理,即提高了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5.2 提高了全院护士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近年来,胰岛素在制剂的改良、治疗方案的更新、注射装置的改善、护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内分泌专科护士对此掌握较好,而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由于使用胰岛素的频率相对较低,加之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渠道,因此对胰岛素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尤其对一些新型的胰岛素注射方式如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缺乏了解。“血糖护理管理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通过接受“胰岛素”相关知识培训,获取了当前胰岛素使用护理各环节中的最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业务讲座、操作示教、考核指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护士,拓宽了全院护士获取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渠道。从表3看出,小组成员经过“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临床应用”及“胰岛素治疗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培训后,成绩大有提高。

6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的运行为临床护士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临床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普及糖尿病教育得到了保障,既改善了护患关系,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2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系统中的基层管理者,在医院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关系中,而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广泛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护士长处于病区各种人际交往的中心位置,其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本病区护理单元的内外形象和各种关系。因此护士长应加强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外部系统的支持与理解,很有艺术地处理多位主任、医师方面的关系,做到公平、公正。

2重视管理培训,增强管理能力

实践证明,单凭经验管理是不能适应护理管理发展的。学习是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护士长应以学习护理管理知识及护理专业知识为重点。护士长有责任管理每天的工作、对员工授权、建立有效率的工作团队、进行质量管理、让患者满意。每月制定护士长工作计划和总结,质量检查,进行绩效考核,定时做患者满意度的调查。

3护理管理技巧

护士长的作风民主、宽宏待人,对全体护士要公平、公正。不能偏心,对能力稍弱的护士要耐心指导。工作上必须严格,生活上像母亲、姐姐一样关心她们,尽全力为她们排忧解难。工作上多表扬她们,出现了小缺点不能当众训斥、批评,要维护她们的自尊心。重要的事务多征求高年资护士的意见,共同抓好病区的管理。要根据每位护士的特点和优点分配业务,如比较耐心的、性格温柔的担任总带教老师,能力强的、干活干练的参与病区的安全管理等。

4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护理部的培训指导下根据本病区的特色制定各年资护士培训计划。如毕业1~3年的护士,主要是学好三基训练要求的基本功,毕业4年以上的护士教学能力的培训;参与或主持业务学习;操作示教;科研上要有成绩等。在多学科的病区,病种繁多,要掌握各个病种的护理技术。熟悉各学科的专科技术操作规程。

5总结

篇3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慢性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特制定2020年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大力培训村医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管理知识,使村医能够熟练掌握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管理知识,利用村医对现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及时进行每年至少 4 次面对面随防管理,精准扶贫慢病人员增加4次面对面随访。原始资料上报卫生院,及时录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对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

4、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糖尿病、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 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5、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80%

6、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7、根据卫生局年初下达的慢病筛查、管理目标数积极的开展慢病工作。

二、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管理

1、利用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卫生院及各村卫生站的诊疗、免费测血糖、血压、主动检测等方式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

2、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登记,将检出的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做登记管理建立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管理登记薄,并将所有信息录入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电子档案管理。

3、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对检出的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 版的服务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防,对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1)测量血压、空腹血糖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 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 100 次/分钟,体温超过 39 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在 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血压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血压《140/90mmHg ,65岁以上血压《150/90mmhg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血压〉140/90mmHg或65岁以上血压《150/90mmhg,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降压药物2 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

1、对确诊的 2 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进行 1 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2、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确诊的 2 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进行 1 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率达95%。

五、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按照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 

2、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予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六、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辖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本镇广泛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的发生。

1、在镇及各村设健康教育宣传栏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制作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糖尿病、高血压病健康主题宣传日咨询活动发放。

2、在公共卫生科每季度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中最少有 1 次糖尿病、高血压病专题讲坐。

3、院健康教育展架上放置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资料。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七.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

按照社区有关糖尿病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糖尿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一次。

八、培训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服务要求对村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管理质量。

九、评估

过程评估

糖尿病、高血压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效果评估

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血糖、血压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十、督导和考核

1、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督导和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对村医的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村卫生站,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考核指标

1、辖区内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辖区内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参加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辖区内糖尿病、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糖尿病患、高血压病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篇4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55-02

在临床上,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患者由于在住院期间患者发生感染后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对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几年以人为本医疗服务模式的实施,使得人们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近几年关于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对策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综述,详见下文。

1建立健全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以及各种制度

在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中,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先决条件,在手术室内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并科室主任、麻醉医生以及护士长、护士等组成,对该手术室内的感染控制工作予以负责,并给予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2]。对手术室的各项预防、控制感染发生的规章制度予以建立健全,保证感染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定期展开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可采取放录像、案例讨论以及讲座等形式,使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得以提高。并定期组织相应的考核与知识考试,将考核成绩作为科室质量评估的一项指标。针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应加强消毒、隔离、灭菌以及职业防护等基本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3]。

3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管理

3.1空气灭菌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应实现:布局合理、对功能流程、洁污分区等要求予以满足,分界清楚,标识清晰明显。将工作人员通道、手术患者通道以及污物通道予以明确标识。对手术室人员流动尽量减少,保证手术室正门关闭,人员进出均走侧门,污物通道应严禁打开;在手术室按照层流式空气过滤装置,使手术室空气洁净度能够符合标准,若是条件有限,可对手术室展开紫外线照射消毒[4]。

3.2物体表面手术室内壁表面以及地面应光滑无缝隙,避免出现尘埃沉积现象,且不会被化学消毒剂腐蚀;手术过程中应减少不必要物品的摆放,因紫外线无法将物体表明的细菌污染予以彻底清除,因此需要对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予以加强。

3.3麻醉用具麻醉用具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譬如说湿化瓶、麻醉机罗纹管等,因此应在应用后接受严格的消毒,一般需将其浸泡在消毒液中30分钟,而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尽量实现“一人一用一消毒”[5]。

3.4术后处理在手术结束后,应对所有应用过的器械、敷料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科学的处理,避免造成污染扩散。针对非感染病人的手术器械应送达清洗室进行处理,术中产生的垃圾应直接装入到医疗垃圾袋中并封闭,由专人经专用通道运出。

4无菌技术的管理

4.1无菌操作技术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无菌操作技术为一项必要措施。在手术室中所有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均需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避免因无菌操作技术不当而诱发感染的发生。配台护士应对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展开处理[6]。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应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使手术的安全得到保证,这对于控制医院感染而言意义重大。

4.2手消毒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正确的洗手操作步骤,将病原菌予以彻底杀灭,从而使手术切口感染得以切断。在洗手后应经高压灭菌后的毛巾进行擦拭,洗手间的水龙头应采取感应式或者是肘式,在洗手时应采取有效的消毒剂。

4.3皮肤黏膜消毒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皮肤黏膜消毒,正确顺序为自中央部位向周围皮肤进行均匀擦拭,在对感染皮肤进行消毒时应自无感染区向感染区逐渐消毒,并且应对皮肤清洁工作给予重视,在剃毛过程中应避免造成皮肤损伤,并经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7]。

4.4手术器具的灭菌在手术过程中,各种手术器械的应用均会造成一定的交叉感染,因此应加强手术器具的灭菌管理。凡是耐高温的物品均应接受高压蒸汽灭菌,在灭菌前应做好消毒与洗刷工作。在消毒灭菌以及干燥工作结束后采取无菌手术包进行包裹,并做好标记。针对不耐高温的用具如导管、电刀等可采取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处理。

5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医护人员应加强医院感染认识,在各项灭菌消毒工作中尽量降低或避免各种伤害的发生或者是诱发感染因素。手术过程中若是手套发生破裂应及时进行更换,且操作应稳重有序,急而不乱,有效避免刀割、针刺或者是血液溅到眼睛里[8]。医护人员还应提高对外源性感染因素的认识,实现全面控制感染的效果。

6小结

临床手术室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部门,临床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给予重视,从而使手术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安全得到保证,这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娜.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13(05:334-335.

[2]魏宗赛,杨芳.加强护理管理,降低院内感染[J].医院管理论坛,2009,12(01:443-445.

[3]李媚珍,陈玉琴,付爱红.洁净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9,11(07:1023-1024.

篇5

两年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引入并推广“以一线医护人员为主体、以品管圈为载体”的质量改善活动后,成立40多个圈组,活动范围涵盖医疗、护理、医技、药事、管理等多个部门,改善主题包括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服务流程、护理品质、自身管理等多方面,有400多名一线医护人员通过参与自主管理,个人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医院管理层积极推动将取得的有形成果转化运用于医院的常态化管理,营造了“质量兴院”的良好氛围。其血液内科BBC(Blood and Bone marrow Cycle)血缘圈“降低免疫力低下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率”的主题活动,荣获了第二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综合组一等奖。

BBC血缘圈

由血液内科4名医师、2名护士及1名检验医师、1名质管人员、4名学生志愿者、多名圈友(病友)组成的BBC血缘圈,以其独特的PHS(Patient-Hospital-student/ Society)共赢模式,将QCC应用于解决血液内科层流病房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感染。

大剂量化疗和移植后患者免疫力低下,其中性粒细胞接近于零且持续至少两周,此时极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是此类患者的头号死因,尤其是肛周感染极易发生。北京人民医院和德国血液肿瘤协会开展的观察性研究均显示,此类患者肛周感染率可达60%以上。血液科调研改善前半年层流病房大剂量化疗和移植后病例274例,结果表明,在多种措施防治的情况下,肛周感染发生率仍达17.20%。通过检查发现,因“肛周感染认识不足”“缺乏清洗标准化流程”“未使用规范的清洁物品”导致肛周感染的累计频率达80.85%,通过分别行鱼骨图分析、要因圈选、真因验证、对策拟定,最终将对策整合为“肛周清洗措施的落实与标准化”和“肛周清洗物品标准化”两个改善重点。

针对免疫力低下患者对肛周感染认识不足的问题,圈员们首先针对医患双方开展培训。制定了圈员们清洗查检监督表并进行效果评价。但结果显示病友对清洗的依从性并不高。进一步调研表明,其原因在于细菌残留概念较抽象而不易被病友理解。于是,圈员们进行了肛周拭子细菌培养实验(图1),将实验的结果形象地展示在病友面前,从而使“肛周清洗每日3+X次(X为大便次数)”得到有效执行。

针对病友肛周清洗措施无标准化的问题,圈员们以手指皮肤细菌培养数为标准,进行了8个高锰酸钾浓度梯度、4个温度梯度和3个浸泡时间梯度的实验,最终确定了浸泡浓度、温度和时间的相关参数,并以宣教音乐CD等多种形式每日在病房传播。

针对肛周清洗物品缺乏标准化的问题,圈员们自行研制了比色卡等小工具,设计了“爱・清洁”套装盒(已申请专利),有利于病友精确、简便地控制肛周清洗的各关键参数,为病友们提供了完善又贴心的服务,满意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上述对策实施后的半年,圈员们对253例病例做查验,肛周感染率降低至5.93%,与改善前半年比较,肛周感染减少28例。经院、科两级标准化文件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医院此类患者肛周感染的发生率。

QCC三大特征

高效运作是QCC的重要特点之一。规模恰当、自愿组成的团队机动性更强、更易协调;人员安排QCC不唯上不唯权而追求“打赢”,较为合理,沟通反馈及时,可迅速针对问题及时调整;在选题、查检、拟定对策等过程均强调“5-3-1原则”投票、“二八原则”判定,公平民主的氛围提高了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品管的十大步骤科学、稳定,甘特图、PDCA等可迫使计划-时间-任务得到有序完成。

效益显著是QCC第二大特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开展的改善项目都是从临床实际问题切入。解决这些问题既可减轻病友痛苦,又可增加医院和科室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以BBC血缘圈“降低免疫力低下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率”活动为例,持续半年的活动,使血液内科免疫力低下患者肛周感染率从17.20%(47/274)降至5.93%(15/253),降低患者药费消耗78.4万,增加层流病房床位周转33.6轮,增加病房收入321万,扣除活动成本0.91万元,半年的持续改进项目为科室带来了320万元的附加经济收入。

良好的人文关怀是QCC第三大特征。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点在医疗服务中至关重要。医疗在“有时治愈”的同时应当“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但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医务人员看似寻常的现象,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恐慌或不安,而焦虑的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疾病的发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多个改善项目中均增加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进服务流程,并给予患者科普知识和安抚。由于医务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有限,BBC血缘圈组建团队时特意纳入大学生志愿者和病友,“多做一点”追求PHS共赢,对改善当下的医患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关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在听取汇报时指出,PHS共赢模式对改进医疗行风具有重要意义。

QCC策略探讨

品管圈作为质量改进的先进工具,已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但在开展品管圈活动的过程中,仍有亟待改进之处。

首先,应强调成果的维持、交流与转化。国内众多医院已开展品管圈活动,但医院间缺乏交流、分享及成果推广,甚至同一家医院内部选取相同主题的现象屡见不鲜,重复工作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为了医管圈健康、长久地发展以及质量管理的全面提高,可运用新媒体与传统网络工具,同时增加医院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QCC活动成果的迁移。医院、科室及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有助其成果的维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疗品质的提高有赖于这些优秀成果的长久维持。

其次,注重科学的组圈,尤其是医疗类品管圈的组建。医生等医务工作者受训水平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较高,但其缺乏管理知识及工作繁忙是限制医疗类品管圈开展的两大主因。缺乏管理知识将使活动中QCC工具的应用局限和生硬,因此建议组圈时加入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或经专业人员培训、指导后再开展活动,以提高活动质量。

篇6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回收管理办法》、《医疗废物暂存间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工作人员安全卫生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制度》等,制定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遵循的规则及卫生员的工作要求等,使全院各级各类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责任分明。使全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很快步入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条规范合理、符合要求、环保卫生、可操作性的医疗废物管理体系,在接受省市卫生部门检查中,达到卫生部要求标准,多次受到表扬。

2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1加强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培训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反复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有关医疗废物管理及处置办法,明确医疗废物的概念,了解医疗废物的危害,让大家明白:如果医疗废物管理不好,流失到社会,将会造成疾病传播、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带来损害,给社会造成危害,从而将医疗废物的管理变成自觉行为,有效地处置医疗废物。让全院医护人员具备如何处理、分类、收集、转运医疗废物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定期选派有关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班,做到人人自觉履行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医护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2.2定期对全院卫生员和处置医疗废物专职人员进行培训由于卫生员和专职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医疗卫生知识和院感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不明白规范管理、正确处置医疗废物的重要性,经常发生生活垃圾里混有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用黑色生活垃圾包装袋包装、刺伤皮肤等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加大对卫生员的培训和考核监管力度,除组织他们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有关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外,专门制定适合卫生员的培训资料,重点强调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卫生员熟练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收集、转运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熟记不同颜色包装袋的使用。对负责处置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增加培训次数和内容,强调按线路密闭转运医疗废物和走污物通道(专用电梯)的重要性,掌握转运车辆、暂存间的清洁和消毒方法,熟记医疗废物在暂存间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8h,强化真实、详细填写各种转运登记、签名和保存资料的必要性,重点掌握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或泄漏等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定期组织专职人员和卫生员对可能发生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演,确保真正掌握应急处理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杜绝因医疗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

3规范处置正确使用医疗废物专用通道

3.1严格分类科学布局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医院规定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物品一律视为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引流袋、换药碗、镊、尿管、手套、换药敷料、棉签、一次性中单等;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品,如一次性无菌物品外包装袋、药品包装袋、治疗室产生空药瓶、未被污染的一次性用物等,经毁形后视同生活垃圾处置。全院各科室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设有专门处置室,统一配置有明显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袋、专用容器收集医疗废物,并做好严格分类。

3.2正确使用不同颜色专用袋医院规定:黑色为生活垃圾专用袋,黄色为医疗废物专用袋,利器盒放置损伤性医疗废物。所有卫生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正确使用不同颜色的专用袋,两种不同颜色的专用袋禁止混用、乱用。卫生员要及时更换专用袋,因为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均不能装满,每袋容量不超过3/4,以保证封扎牢固。卫生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杜绝生活垃圾里混有医疗废物。

3.3专职人员正确使用专用通道规范转运医疗废物医院配有专职人员2人,每人各配一辆专用密闭车辆,负责收集、转运全院医疗废物工作。每次转运时,专职人员使用专用密闭车辆乘专用电梯从上至下,到各科室处置室收集医疗废物,封口密闭,称完重量后在专用袋外注明科室、重量、时间,直接送往专用电梯内专用密闭车辆上。车辆装满后,直接转运到暂存间存放于周转箱内,将车辆清洗、消毒后再乘专用电梯到其他科室完成转运工作。要求专职人员每日两次按工作流程、回收线路和时间到各科室转运医疗废物,个别科室做到随满随收,特殊情况随叫随收。转运途中医疗废物不能落地,专职人员必须直接从收集箱内拎起送往专用车辆上,不能拎着医疗废物到其他清洁区域,更不能将在本科收集的疗废物带往其他科室,也不能通过其他电梯、通道转运医疗废物,以免污染其他环境和电梯,造成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每天转运结束后,对专用电梯进行清洁、消毒,并有记录。

篇7

学生宿舍疫情防控方案

为切实作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把通风、消毒工作落到实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本制度。

一、适时做好通风工作

(一)教室、办公室等人群密集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如温暖天气宜采取全天开窗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时间利用教室和走廊门窗换气,每日至少开窗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合理安排人员开、关窗。

(二)住宿学生早上离开宿舍前,如天气状况良好,将宿舍窗户打开通风,宿舍管理员进行检查并定时关窗。

(三)通风条件不良的室内场所,应尽量减少人员进出,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二、规范做好消毒工作

校区环境应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疫情期间消毒

1.做好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消毒须在无人条件下开启,每次照射不少于

1

小时,每天一次。空气消毒机消毒提倡有人条件下开启使用。

2.做好日常消毒。校园室内公共环境(包括各功能室、垃圾池、卫生间等),由总务处派专人每天至少消毒一次。

3.做好传染病流行季节消毒。对教室、图书室、餐厅、办公室、走廊、楼(电)梯间、排污井等部位进行消毒。对使用频繁的部位,例如楼梯扶手、门把手,体育器械、公共厕所洁具等,每天至少一次擦拭消毒并做好记录。

(二)做好终末消毒。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须在属地疾控机构指导下,对其使用过的物品、呕吐物、排泄物以及相关环境等进行终末消毒。

(三)做好消毒记录。消毒人员及时填写随时消毒处理记录并存档备查。

(四)严格消毒剂配制使用。按照规范操作,配备并使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应戴口罩和手套,要放置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消毒剂要由专人保管。

学生宿舍疫情防控方案

为切实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结合学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试行)。

第一条学生返校前要配合学校做好个人假期出行情况、个人及家人身体健康情况、与重点区域人员接触情况、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情况等个人情况的报告工作,不得瞒报、谎报、漏报。

第二条未经学校允许,任何学生不得私自返回学校;除学生本人外,任何陪同人员及车辆不得进入校园。

第三条经学校批准允许返校的学生,在返校时要做好旅途中必要的防护措施,全程佩戴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随时保持手部卫生,减少途中感染几率。有条件的学生,尽量乘坐自家车返校。乘坐飞机、火车、长途客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返校的学生,需在买票后及时向辅导员汇报自己所乘班次、车次、座位号等信息。

第四条返校当天学生本人需持能够证明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配合学校工作人员完成体温测量等检查工作后方可进入校园。

第五条学生到校后不得离开校园。如确有极特殊情况,需要上报辅导员,经学校同意后方可离开。

第六条学生需配合辅导员或学生干部完成每日健康情况上报、体温测量等疫情防控工作,不得瞒报、谎报、漏报个人相关情况。

第七条学生出入校园内人群密集场所必须佩戴口罩,在校园内活动要随时携带学生证等证明本人身份的证件,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测查。

第八条学生上课期间及课间休息时除特殊情况外一律在本班教室内活动,不得随意串班或在走廊、卫生间长时间逗留。

第九条学生在宿舍期间除必要的洗漱外一律在本人寝室内活动,不得随意串寝、串楼或在走廊、卫生间长时间逗留。

第十条学生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每日进行教室及寝室的卫生清扫工作,保持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第十一条如学生本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相关症状,需立即向辅导员报告,并配合学校采取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等相关措施;如发现同寝室、同班级等同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相关症状的,及时报告辅导员。

第十二条对于故意瞒报个人身体情况、与重点人员接触史、重点疫区出行史的学生,将视情节轻重按照校规校纪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三条拒不配合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证件检验、消毒等相关工作的学生,将视情节轻重按照校规校纪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要关注国家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学校等官方信息传播渠道。不造谣、不传谣,如发现有故意传播谣言者,将视情节轻重按照校规校纪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应起到表率作用,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并积极配合学校顺利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学生宿舍疫情防控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保障我县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2019年传染病疫情及防控工作计划。

一、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传染病信息审核、管理和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培训,提高全县传染病信息管理质量,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达**%,传染病网络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完整率力争达到**%。继续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及时做好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二、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与教育等部门沟通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和应急水平。积极筹办好中心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实战能力。

三、开展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继续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提高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日常检测工作,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清理、充实、更新中心应急物资,建立物资消耗、领取台帐。规范应急物资管理,落实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库房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完善物资领用记录、报废记录等工作记录,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物资保障。

五、强化培训演练,推进队伍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强化培训演练,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丰富知识技能储备。强化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篇8

【关键词】 感染科 职业危害 针刺伤 职业压力

防护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1]。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放射线、紫外线等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可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2.2 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

临床护士承担着为病人输液、注射等治疗任务,是发生锐器损伤的高危群体。其中,针刺伤占较大比例,80%临床护士有过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多见于处置针头时、注射或抽血后回套针帽时、处理医疗废物时。台湾曾对8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2]。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有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以通过针刺间接传播,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在护理工作者中有2.5%的HIV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意外针刺伤害。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可想而知。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1.4 生理心理危害因素

1.4.1 职业压力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病人法律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理念不断更新,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担心发生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的压力不断增加,医疗环境感觉如履薄冰,并且工龄越长,比例越高。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的运用,各种新型传染病的出现,迫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发展,因此护士需要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知识的压力增加。在我国,社会对护士存在偏见,护士地位不高,薪水不高,自尊心受挫,缺乏成就感,价值感相对不强,这也成为护士职业压力之一,有很多护士因此改行流失了。

1.4.2 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与外界信息交流不多,特殊防护的着装要求影响美观,也易造成护士的自卑感。感染科收治的病人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护理工作平凡、繁重而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进餐、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5 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人为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

新入感染科护士会有陌生、恐惧、紧张心理,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入科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护士新入科起,做好专科培训,讲解感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防范职业危害。

2.2 营造绿色工作环境

2.2.1 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2.2.2 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2.3 做好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2.4 射线性危害的防护

为避免放射线在体内蓄积,要减少护士暴露于射线和紫外线环境中的机会。病人行床边拍片时医护人员应暂时回避,采用紫外线消毒、人机不共存式三氧消毒机时应在室内无人时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时戴防护面罩及眼镜。病房空气消毒最好使用人机共存式消毒机,以减轻伤害。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使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6 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包扎和缝合。

2.7 做好护士压力管理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平.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原因及防护体会[J].海南医学,2002,13(7):85.

篇9

1合理布局

新院内镜室独立设区,占地面积为400 m2,设有候诊区、胃镜室1、胃镜室2、结肠镜室、无痛检查复苏室、清洗消毒室、储镜室、更衣室、库房及办公室和会议室,患者通道和医生通道分离。胃肠镜检查室各占地21.6 m2,配有检查床、工作站、吸引和供氧装置、呼吸机、急救车、治疗车、空调;复苏室占地约40 m2,配有吸引和供氧装置、空调。

2健全制度

现代化医院是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医院,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内镜中心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3]。将日常工作中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制度中,以制度管理,以制度制约,以制度检查,体现内镜室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深入到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内心。内镜室各项制度中,与感染控制相关的制度有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内镜室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内镜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求、内镜室感染控制制度等。每一项制度都由专人负责并进行相关登记,落实到实处,保障内镜室感染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学习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凡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均必须采取标准预防。对相关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与消毒知识培训是内镜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4]。内镜室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人员是保证消毒质量的基础,内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内镜消毒质量的保证[5]。对内镜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与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使之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认识到内镜室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提高内镜诊疗安全意识。选派专门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省、市举办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班,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培训班,熟练掌握内镜设备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技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4规范清洗消毒流程

4.1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清洗消毒室引入成都老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①每天使用前用2%的戊二醛消毒液浸泡10 min,用流动水冲洗内镜及管道、按钮,用灭菌纱布擦干镜身并用高压气枪吹干管道内水分,安装好各按钮,备用。②每次使用后,简单行床侧清洗,用1:270多酶洗液擦拭镜身,并反复送气送水10 s,取下内镜,安装好防水盖,送入清洗消毒室。③清洗消毒室,专职护士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橡胶手套、防护镜和面罩,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逐步操作。常规胃肠镜消毒时间为10 min,乙肝、结核或其它分枝杆菌感染及疑为恶性病变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消毒时间为45 min;当天不再使用的内镜,最后一次消毒时间为30 min,见表1。

4.2诊疗、清洗消毒室消毒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对检查室工作台面,地面及洗手池用500 mg/L有效含氯量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紫外线空气消毒1 h,避免细菌生成及交叉感染。清洗消毒设备台面及清洗消毒槽和清洗消毒室地面用500 mg/L有效含氯量的84消毒液或2000 mg/L过氧乙酸消毒液擦拭,见表2。

4.3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常常是医源叉感染的传播媒介,国外有研究显示医院感染患者中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因此,应重视医务人员双手的清洁、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每个检查室均设有水池,贴有七步洗手法示意图。每个患者诊疗结束,均洗手,换手套。清洁手套避免接触物表。

5讨论

很多医院的内镜室布局不尽合理,将患者的检查室、内镜的清洗、消毒室以及内镜的存放均安排同一室内容易造成内镜污染以及清洗消毒的不彻底,医院存在专业清洗设备不足,导致实践中不能做到内镜的规范化清洗[6]。存在的种种不足,均容易造成内镜室医院感染。我科在迁至新院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操作流程,规范消毒流程,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有效提高了内镜室的感控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张艳红.消化内镜消毒剂选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16(9):1078-1080.

[2]谢亮,周哲华,王恒辉,等.2009-2011年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57-4758.

[3]潘菌,张瑾,郑颖,等.新时期消化内镜中心护理工作模式思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1961-1963.

[4]杨文娟,石国霞.细节管理在医院消毒灭菌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A):63.

篇10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全科护理;培训

作者单位:563003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增多,如多年难遇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及损害是巨大的,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及人员伤亡。笔者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均参与了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相关工作,深刻体会到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决不可忽视。在专科护理规范化培训逐步走向正轨的今天,全科护理作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将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对未来灾害医学应急状态下救援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今后培养救援全科护理人员奠定了基础。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实践,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任何院内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救援工作缺乏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重大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的需要。因此,我国《护士条例》规定,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参加医疗救护工作[1]。在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疗队组成中均有护理人员参加。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批派出了11名护士、第二批派出了8名护士,第三批派出了92名护士、第四批派出了80名护士在灾害后的不同时期开展了现场救护,参与了运输疏散伤员,协助医生进行了伤员分类,与多个国内救援队联合转运了危重伤员,为当地医院培训了护理人员,开展了卫生防疫和各种护理安全管理,完成了巡诊、转运重患者、各科患者的护理以及消毒隔离工作,参与了灾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儿童感染性脓疱疮的防治,对灾民进行了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制定了院内《灾区伤员接诊流程》、《帐篷清洗流程》、《可疑气性坏疽患者分诊流程》,完善《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和《四川地震灾害伤病员救治护理小组实施方案》,营造爱心病区走廊、病室温馨装饰、爱心标识等建设工作,为伤员们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环境;编写了《温馨健康手册》等工作。并且本院急诊科、ICU、手术室、骨外科护士首次在地震灾害救援中显现出优势;在抗凝救灾及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救援中,本院派出了14名护士承担当地受灾群众及伤员的相关救护工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中,护士积极参与了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及救护工作。通过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队灾害救援实践,无论是医治灾民身体疾患还是修复灾后心理创伤,护理人员均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团队,拓宽了医疗救治范围

在灾害医学领域内,对医护人员提出了高素质的“全科”要求[2]。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受人员编制限制, 派出医疗队成员有限,组队时充分考虑了护理成员专科结构。采取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全科互补、一专多能的护理团队,以适应现代灾害救援的需要。2008 年,本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近百名护士,曾有急诊、手术室、ICU、骨外科、脑外科、妇产科、普外科、康复科、呼吸内科、眼科、耳鼻喉等多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其中急诊、手术室、ICU 19 名护士曾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现场救援,有一定救援实战经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大批患者中,病种覆盖了内、外、妇、儿、危重病、皮肤科、五官科及感染性疾病,在救援期间护理团队专科与全科护理合理组合,一人多专、一专多能,使有限的护理人员发挥了最大作用, 拓宽了医疗救治范围,受到灾区及卫生行政救援机构的好评。

3 未来救援护理培训方向

3.1 开展灾难医学及护理学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护能力 建议在临床护士培训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课程,使临床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护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3],利用急诊、ICU 护理培训基地,开展救援专科技术培训和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训练。此外,应建立灾难医学及护理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网络化教育[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急诊、ICU专科护理优势,由参加过救援的护士传授救援护理工作、经验和体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以适应灾害应急救援的需要。

3.2 培养全科护理人才,组织实施临床护士轮转 为了更好地应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任务,建立一支精干的灾害救援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实践,发现工作 3 个以上科室、每个科室工作时间>2 年且应变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其护理知识及专科技术较全面,处理问题能力较强;而从事护理岗位数年,但未轮转科室,总在单一科室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在救援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临床护士培训中,除了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急诊、ICU专科培训外,对临床护士应组织实施内、外、妇、儿等科室的轮转,促进全科知识储备,掌握各科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是灾害医学对救援护理人员提出的全新要求。培养并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一专多能、精干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全科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3.3 拓宽应急救援培训内容与考核.全面提高救援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目前现代救援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集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为主体,并融合应急通讯、应急运输和应急给氧等三项保障[5]。

为适应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需要,临床护士培训除了法律法规、三基三严、护士岗位技能等基本专业训练外,应新增培训内容有:应急救援环境下的语言交流(普通话、外语交流、非语言交流)、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助和电脑网络通讯知识,各类传染病防护知识、相关护理管理知识等;要求护士学会驾驶汽车、游泳以及野外条件下的炊事烹调技术等多种技能;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体现人文关怀,树立良好的人道主义形象,力争全方位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人才,提高应急状态下各种野外环境生存、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建立与完善三级培训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护理部-片区-科室三级培训考核,注重对培训考核各环节的管理,将三级培训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修改培训计划和内容,及时补充先进知识及技术,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救援护理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7号).护士条例,2008.

[2] 王建凤,李桂耘,姜秀珍.灾害救援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6):619.

[3] 胡爱招,王志红.加强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护理研究,2005,19(5):833.

[4] 刘振立.关于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25(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