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2020年党群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理论武装,狠抓理论学习。
**党总支充分落实“”制度,制定2020年学习计划、运行大表及第四季度党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并指导各项目部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制度化,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发挥好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积极重要作用。要求全体党员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不断丰富精神世界,防止学习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今年9月,**党总支开展庆祝“71周年”主题读书活动,以“坚持和运用实践观”为主题,参会人员共同观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视频,号召员工运用马克思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将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使全体员工不断凝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提质增效行动,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2.引领意识形态导向,筑牢思想共识。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从严管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挖潜宣传媒介功能,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弘扬**精神,推进**精神和阳光文化再探索、再实践、再升华。积极发挥党建宣传舆论引导、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作用。对确定需要对外的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未出现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截至目前,已上报集团企业动态16篇、在集团官网15篇,**微信公众号信息25次,共推文47篇。同时,提高言行的甄别能力、舆情的引导能力,坚决杜绝员工发表和传播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错误观点的行为。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纠治“”。
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工作,坚决落实从严治党总体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持续开展“”问题整治。一是督促机关部室和各项目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项措施,**共签订责任书42人,其中处级干部1人,科级以下党员干部41人,组织51人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目标,确保“一岗双责”履行到位;二是开展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工作,认真组织**范围内监察对象68人填写《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表》;三是严把“五一”、“十一”“中秋”、“端午”等节日期间纠治“”工作,做好重要事件节点廉洁提醒,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及时向**集团纪委报送履行监督责任情况报告。同时,积极深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宗旨意识,有力促进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把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4.做好群团共建,凝聚强大合力。
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发放帮扶资金3000元;做好消费扶贫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购买扶贫产品野生山茶油129份,共计18447元;4月份,借助集团“众志成城战疫情 中国****在行动”征文活动,在**内部开展征文投票活动,对参与员工发放奖励,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活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组织员工参加“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答题活动,在**集团集体排名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绩;6月中旬按照**集团工会要求,积极组织**员工参加2020年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地成绩;积极参加**集团“战转勇上”主题教育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员工围绕具体工作,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条,为大连酒店项目部创造经济效益21.16万元;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提质增效看业绩,战转勇上比担当”经验交流会,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员工投身“提质增效”主战场,号召青年员工积极参加青年岗位创新大赛,大连酒店项目部员工通过将库房物品进行分类,积极清理库房积压的过期客房六小件,找出可二次利用的物品,通过加工改造,变废为宝,预计节约费用6.4万元;今年9-10月,大连酒店入住率连续攀升,在酒店客人退房较多、客房服务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为降低人工成本,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和管理人员,协助客房服务人员进行撤床单、套枕套、倒垃圾等工作,累计清洁房间近500间,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营造起**员工齐奋进的良好氛围。
5.聚焦聚神聚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按照**集团党委统一部署,东北**自4月中旬起,迅速在**范围内集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第一时间制定并向**各项目部、机关部室下发了《东北**“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推进方案》。通过周例会、月度工作会、专题党课及项目调研等形式,对**管理人员、党员、一线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动员。5月初开始,**党总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由**班子成员带头,将主题教育专题调研、集中宣讲和全员大讨论,统筹谋划紧密结合,按照分管项目部和机关部室,以“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四精”着手,采取“点对点”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深刻剖析东北**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提质增效意见建议,通过员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和热点难点进行交流,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制定三大类共20项具体措施战严冬,使**明确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的推进路径。
截至目前,**机关及项目部共开展学习18次,专题研讨8次,班子宣讲6次,专题调研17次,员工讨论7次,征集合理化建议54条,4个班组开展创新创效攻关,已完成2项攻关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1.党群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对党群工作创新的前瞻性有所不足,谋求党群工作新突破,创新提升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2.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没有引领到位。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群众观念更新慢、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现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
三、“十四五”党建工作规划及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实班子政治建设,结合集团工作部署,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筑牢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好**网络媒体建设管理,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能。
篇2
【关键词】隐蔽斗争 院校工作
近年来,随着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隐蔽斗争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要破解这个难题,结合军队院校特点、隐蔽斗争形势历来严峻复杂的实际,为确保院校内部的高度纯洁巩固和安全稳定,花大力气做好军队院校隐蔽斗争工作迫在眉睫。
一、强化政治教育,打牢思想根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想的涌入,使意识形态斗争显得格外紧迫。其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和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理想信念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积极引导官兵认清隐蔽斗争的严峻形势,不断筑牢安全防事故思想防线。针对学院转型期间,人员思想比较活跃的实际,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筑牢官兵学员的思想防线。
一是广泛开展“四反”教育。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切实掌握官兵思想动态,以《“四反”教育十二课》为基本教材,及时搞好教育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和非现役人员岗前培训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防间保密和政治纪律专题教育,采取专题辅导、图片展览、参观见学、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强化广大官兵学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深入开展警示性教育。邀请国家安全机关专家来院作隐蔽斗争形势专题报告,观看“四反”教育电视系列片,开展“四反”教育图片展,剖析近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件,使大家引以为戒,自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三是及时开展随机教育。每逢节假日、敏感时段和执行重大任务时机,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抓好形势政策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十个不准”,自觉做到不听、不信、不传各种政治谣言;严格落实网络保密规定,严防发生失泄密等政治性问题。严格审查外请专家背景和授课内容,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加强家属子女教育,做到不参与、不围观,确保不发生政治性问题。
四是开展军人道德教育。引导官兵学员严格遵守军人道德规范,组织唱响《军人道德组歌》,定期开展“警种英模进校园”活动,学习警种部队优秀模范事迹。结合参与大项任务时机,广泛开展“坚定信念、铸牢军魂,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官兵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确保重大任务圆满完成。
二、严格政治考核,确保内部人员纯洁巩固
政治考核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人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搞好政治考核工作不仅对保证官兵学员政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把好院校人员队伍建设的第一道关口。针对院校人员层次多,情况复杂的特点,严格政治考核和心理测查,确保内部人员纯洁巩固。
一是把好人员入院关。坚持每年对新兵、新学员进行政治考核复查,对招聘的非现役人员、合同制人员和临时工进行政治审查,通过档案审查、问卷调查、撰写自传、谈心交心、调查走访、网上比对和心理测查等方式,切实掌握人员现实思想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内部人员的纯洁巩固。
二是把好要害部位关。坚持“谁使用、谁考核”、“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定期加强对首长身边工作人员、要害部位人员政治考核,通过个别谈话、民主评议、调查走访和组织鉴定等方式,重点对现实思想表现进行政治考核,切实掌握要害部位人员的思想动向。
三是把好执行任务关。坚持对执行重大任务人员进行政治考核与心理测查,及时发现、排除可疑人员,确保担负任务的圆满完成。任务结束后,及时对全体执行任务的官兵进行教育、心理疏导和排查,严防任务中受到外界思想、文化冲击和任务后麻痹思想滋生,确保人员思想稳定。
三、加强内部管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管理工作,是部队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的基础工作,是维护集中统一、保持正规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针对学院开放程度高、在外人员多、对外接触频繁的特点,突出重点、积极防御,主动作为、排查隐患。
一是加强对各类人员的管控。发挥组织功能,加强对实习、进修、住院、休假、转业和退休待安置等在外人员的管理,采取干部驻点、定期沟通、上门走访和签定安全责任书等方式,确保在外人员思想稳定;加强对个别人员摸排、帮教和转化工作,重点关注不满现行方针政策、追求腐朽生活方式、个人成长进步受挫、婚恋矛盾纠纷突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生理心理疾患严重,以及有其他思想问题和现实危险人员,每学期开展一次人员思想分析,认真排查,准确掌握,采取领导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及时做好思想转化和心理疏导工作。
二是加强对网络和载体的管控。坚决执行《严密防范网络失泄密“十条禁令”》等有关规定,对院校办公计算机和载体统一进行登记并安装了加密系统,利用技术手段隔绝办公计算机、载体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对学员和士兵手机实行统一管理;定期邀请安全局技术部门对网络系统、办公设备和载体使用保管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堵塞漏洞。严格落实文件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规定,确保制作、传递、保管和销毁等环节绝对安全。
三是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管控。针对军队院校招待所和食堂外来人员多、情况复杂实际,加强对内部人员教育管理,严把招待所住宿人员审查关,防止不法分子借机滋事;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执勤哨位安全防范,落实应急方案,搞好防袭击演练,确保哨兵和重要目标绝对安全;严格落实家属院出租房屋管理规定,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非法活动。
四、密切警地协作,形成内外联防整体合力
实行警地联合,是加强隐蔽战线斗争的必由之路。武警部队要充分发挥双重领导、双重保障的体制优势,充分借助地方科技、信息和资源优势,为武警部队隐蔽斗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针对学院地处郊区,周边环境复杂的特点,加强警地协作,共同防范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主动与驻地国家安全、公安机关等单位联系,建立联席会议、情况交流、线索查证、敌社情调研及舆情监控等工作机制;加强与总部及总队等业务部门联络,形成“优势互补、预警联防、处置联动”工作格局。
篇3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08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积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保障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形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随后又形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这两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形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内容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三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州动员大会上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开展工作,围绕以上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相关单位的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完成了相关文化单位的改革。县电影公司有各类人员23人,其中,在职职工15人,离退休职工5人,供养人员3人。公司于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到2008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启动后,加大了工作力度,重新启动了改革。以通过一次性出售现有资产(改革前),妥善安置企业各类人员的改革方案,共妥善安置退休职工5名,一次性支付3名供养人员生活费,分流安置15名各类职工,基本做到了尽可能合理地安置各类人员,尽可能清偿有关债务,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个人都满意的目标。另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改革也以政府差额拨款30%的形式完成了改革。
(二)出台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内函发展”和“外延扩张”并重,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实现学校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努力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以及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以高中为龙头,初中为重点,小学为基础,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教育发展思路,切实把高中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按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一中的建设,实现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实现加快普通高中扩招,增加高中容量。二是整体联动,协调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高中、初中、小学一起抓,齐头并进,联动发展,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发展。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一中实行校长聘任制、年薪制和目标奖惩制;创新办学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格局,努力扩大和提升高中办学规模和水平;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对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及学生都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改革,到2008年,全县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实施了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7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768平方米的县文化馆;投资55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588平方米顺濞乡文化站;投资36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8平方米的平坡镇文化站;以上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28.35亩的中国核桃城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征地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目前完成项目总投资232.776万元。
篇4
学校应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德育工作忠孝雅诚中来,以饯行科学发展观!
“忠孝雅诚”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回眸往昔,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犹如璀璨明珠照亮了东方世界,在这历史长河中,以伟大民族精神――忠孝雅诚向世界诠释着中国的灿烂文化。同时,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具体要求。
学校应深知德育对学生的重要,对学生进行“忠孝雅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收获一种性格,收获成功。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忠孝雅诚”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应努力创新主题教育的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注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进行“忠孝雅诚”主题活动,学校应设立强有力的工作组和实施方案,分为组织策划、宣传动员,活动实施、推广落实几个阶段。
1 组织策划
学校成立以政教主任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校委会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忠教雅诚”主题活动方案,形成该活动的网格,将各阶段的实施方案公示并接受检查和监督。
2 宣传动员
像五四青年节,要求每班要有与“忠教雅诚”有关的班训,悬挂在教室前面,像“语言文明,行为高雅”,“感恩父母、报效社会”、“文明礼貌、诚信待人”……弘扬五四精神,深化“忠教雅诚”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 活动实施并督促落实
班主任每月组织一次“忠教雅诚”主题班会活动,如“将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以小品形式反映出来,对同学心理是一种洗涤;将历史上的忠臣和奸臣以相声形式演绎出来,对比鲜明;将“诚实守信和百善孝为先”以诗歌朗诵展开,掷地有声……这些真正把“忠教雅诚”寓教于乐,对同学们的心灵起到了极大的震撼。
对学生的“忠孝雅诚”教育,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者。为此,应专门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要求班主任老师把“忠教雅诚”作为常规工作天天抓。首先要求班主任作好镜子公示榜样作用,从点滴小事示范开始,每班前有班训,后有学生的感悟发言。每个学生在课桌上写下自己的格言,警示自己的言行,组织政教处、学生会对班级的操行评定,发放流动红旗,推动“忠孝雅诚”的良性发展。
像学校组织开展的“践行忠孝雅诚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宣誓发言:做有“忠教雅诚”的好学生。把有全校教师和学生签名的横幅悬挂在科教楼的显眼位置中,以警示所有师生,这也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这一些活动,学校的环境更靓丽,学风更端正,教育教学质量将有质的飞跃,学校牵头举办“忠孝雅诚”征文活动,评出优秀文章,在学生集合时选读获得一等奖的文章,学生的学习倍加勤奋,立志报效老师,报效社会,感恩社会。
开学之初,学校应组织德育处老师给学生分年级作了“忠孝雅诚”专题讲座,并在活动课中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示范其要义与内涵,使学生明白了主动捡垃圾、给爸爸妈妈打洗脸水、语言文明等都是其实在内容,明白了“忠孝雅诚”就在我们身边,它并非抽象而不可及。成立的爱卫会,创造优雅的校园环境。
篇5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4结论
篇6
1.1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是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制订课程体系的主线。“重会计专业能力培养,轻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是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缺陷,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其成因与这一缺陷的存在不无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社会责任”理念这一主线,将社会责任能力与会计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2建立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
很多高校注重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设,但其成员更多的是高校自身行政领导和教授组成,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也大多是高校内部讨论的结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应由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省级会计协会或学会专家及高校内部会计学教授组成,其职责: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重要事务进行评价、咨询和指导。
1.3坚持全面发展,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
传统的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组成,强调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多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松懈。应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德育优先与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形成“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素质能力模块及社会责任能力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体系[1]。其中,社会责任能力课程模块由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会计人员专题讲座、税务人员专题讲座、会计假账的透视、社会责任会计组成,并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与会计专业课程有机协调,解决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困惑。
2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2.1加强师德建设工程
“教之道,德为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所暴露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条件下,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一定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形成抓“师德建设”就是抓“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督导人员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积极听取学生所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还可以设立举报箱;三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实行教师“师德优先制”和“一票否决制”,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四是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
2.2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会计专业作为应用能力极强的专业,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双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社会责任意识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能力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挂职培养模式。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框架,选派理论知识丰厚的青年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期限为半年或一年,学校解决挂职教师所有的福利,并建立挂职期满的考评机制;二是鼓励青年会计教师兼职。大多青年会计教师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注册评估师证、注册税务师证”等资格证书,表明其有一定理论知识,为加强与实践对接,可以从课时安排上留一定的时间,满足其有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所事务所兼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创办记账机构或到校办企业兼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会计师资办量,创办记账机构,为教师与学习搭建平台;还可以将青年会计教师补充到校办企业,兼职助理会计员。
2.3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
实践出真知。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桥梁就是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一是把握外部会计兼职教师的门槛,注重“德与能”,不唯学历;二是拓宽外部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外部兼职教师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三是改革外部兼职教师的教学形式,实践课程根据外部兼职教师专长划分模块,实行模块化指导;外部兼职教师授课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破解学生会计知识学习过程的困惑和难题,做到校内教师专业课授课与校外教师专业知识讲座相统一;四是建立外部兼职教师考评机制。按照“德、能”标准制订外部兼职教师考核办法,符合要求的,可以继续聘任,不能胜任的,则直接解聘。
3会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3.1加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组织建设
以学院教学督导团为依托,立足专业角度,构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小组。一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会计教师组成专职会计教学督导队伍,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会计教师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况;二是由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组建兼职教学督导队伍。专兼职教学督导相互配合,实现由点及面的全方位质量监控[2]。
3.2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作用
会计专业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学生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将学生评教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委员会,学生信息员委员由会计班级推选2~3名品学兼优、服务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兼任,学院督导组、分管教学院长、系主任直接受理信息员所反馈的教学质量问题,并及时加以归类和整理,稳妥处理教学过程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3];二是建立学生评议委员会,学生评议委员由会计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兼任,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就业指导、学术文化建设、教学服务等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面提出意见,并形成提案,由学院及系共同召开专题座谈会,双向交流,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3.3引进用人单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走访与调研,是了解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一是设计调查表。根据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选择毕业生多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并进行收集、整理,发现会计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二是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直接听取有关毕业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到会计教学过程中;三是建立跟踪机制。对毕业3~5年的会计学生建立跟踪调查机制,根据其不同的会计岗位和不同工作时间,调查其对会计教学质量的意见,注重其对会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所提的合理化建议。
3.4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高校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相对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一般采取平时分散随堂听课,期中与期末进行教学检查,通过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理论教学质量监控。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操作,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将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认知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科研(社会调研、毕业论文、科研活动)等环节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机制。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规范体系;二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及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检查、评估与督导;三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体系,由同行外部兼职教师组成评价小组,根据会计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对其指导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质量评分,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四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将评估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充分了解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5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实教学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正在借鉴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先行改革的经验,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然而,思政课有其特殊性,照搬照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对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揭示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规律,是思政课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观点和实践方式,可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形: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简单相加
许多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的要求,思政课主要是理论灌输和理论教育,没有必要也不容易开展实践教学。因此,他们还是没有摆脱以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理论的灌输、诠释和论证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只是略微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元素来印证和点缀理论教学。例如,布置一些调查、辩论、参观等活动,权当开展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内容不系统,时间没有充分的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两张皮”“两条线”的现象没有得到实质改观,实践教学充当可多可少的配角。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消融
部分教师主张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理论清谈式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因此,他们的思政课变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简单的串讲来完成,提出要消除“两张皮”“两条线”“两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素质拓展、项目设计等活动。这种改革有矫枉过正之嫌,轰轰烈烈的实践形式把思政课演变成为实践活动,理论教学被边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毕竟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这种消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限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的相互结合
部分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诸如调查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耐挫力、团结协作精神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偏离思政课教学的重心,为能力而能力,片面重视能力培养,忽视理论灌输和教育,淡化育人功能,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从而导致教师的理论引导力明显下降,弱化了思政课弘扬科学理论主旋律的主要功能。
(四)书本教学与实证教学的相互结合
许多教学工作者着眼于理论铺陈,他们所设计的实践案例和实践活动主要是用来印证理论观点。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仍然以教材为主线,服从于理论诠释,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真正回答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显而易见,这种从理论和本本出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依然属于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范畴,并没有把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的实践基础之上,它们只是产生形式的结合,没有产生实质的结合。
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的教学要素从形式上讲具有一般性,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一般性教学要素的理论教学形态与实践教学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学习者与实践者的统一;将教师由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与应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统一;将教学目的由理论素质的培养转变成为理论素质的培养与思想原则和方法的培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统一;将教学大纲由理论知识体系要求转变成为理论知识体系要求与实践活动体系要求的统一;将课程由理论教学转变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将教材由理论知识体系转变成为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素材的统一;将教育方法由教、学结合转变成为教、学、做的统一;将教育评价由理论评价转变成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过程考核的统一;将教学环境由课堂转变成为课堂与实践场景的统一。
从实质意义上讲,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在意蕴:
第一,理论教学主体与实践教学主体的一体化。学生在教学关系中既是主体(学习者),又是客体(受教育者),只有把学生的主客体角色统一起来,并且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才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果仅仅把学生当成理论教学的客体和实践教学的主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就很难处于一体化的状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所形成的三种语境在不同程度上都排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意识形态本位。教师在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心理支配下,容易产生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官方式的语言表达、推导式的思维方式。但是,教师言之凿凿,学生听之寥寥。究其原因,学生被置于教学客体的地位,缺乏主体的话语权和学习的自主性。二是教材本位。由于许多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依赖于教材体系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案,教学活动和内容由教材以及内蕴的理论体系所主导,使得教学活动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三是教师本位。许多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兜售给学生,育人过程简单粗糙,传道多,解惑少,训导多,引导少,师生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见,要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属于学生自己的而不仅是教师或者他人的话语空间和活动空间,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我教育和内在需要,使其改教学的“旁观者”为教学的自觉参与者,真正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客统一体,进而成为理论与实践互为转化的主客统一体。
第二,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体化。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人的思想认识不仅受到教育的影响,而且受到实践的影响,后者更为根本。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借助于实践为载体,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知识获取与经验累积结合,才能产生实质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离开了实践本身,理实一体化就无从谈起。思政课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以往偏好理论教学的做法被实践证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强化实践教学排斥理论教学的做法也是片面的。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特点和作用,把两者统一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两者成为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态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基本的教学方式,两者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安排,整体推动,你中有我,协同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践的界限,把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任务、活动与学生课余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践等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学生直面社会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一方面,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回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另一方面,用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议题作为鲜活的教学内容,使高高在上的课堂变为活生生的场景,使灰色的理论变为通俗的道理,使教学的命题变为生活的课题,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第三,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一体化。理论教学目标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实践人格的养成,两者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如此,对个体也是如此。当代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其实践人格的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完全接受理想人格的观照。因此,只有平衡理想人格与实践人格之间的关系,把教学的理性要求和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成长的需求和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教与学之间的通约性。以往,我们对学生说教多,实践少;对学生所提要求的理想化程度高,忽视其实际接受的程度,缺少对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通约性的科学评估;对学生的教育通常泛泛而谈,没有把思想理论教育落实到学生思想转化的实处。人格塑造,不仅需要思想理论教育,而且需要实践养成;不仅需要以理想人格作为标杆,而且需要因人施教形成个性特征。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育的实质就是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用科学理论进行武装,用社会实践加以锤炼,用浓郁的主流氛围给予熏陶,通过一般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实践人格。因此,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中心内容和有效载体既不是理论教学,也不是实践教学,而是学生的实践人格教育。它通过设置特定专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块,把理想人格教育与学生实践人格的养成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思考、思想转化和身体力行,推动学生由实践人格向理想人格迈进。
第四,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体化。认识的进步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并且由此循环往复发展的规律。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动力和明证。然而,学生面对既有的理论,由于缺乏对历史的认知,不可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学生即使立足于现实生活,由于个体实践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对理论产生透彻的认识。因此,只有把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勾勒出理论产生于历史、经历过现实、走向未来的内在逻辑,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理论并且指导实践,真正使理论与实践统一于一身。可见,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不满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袂登场的形式意义,其深层次的含义是构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统一的教学情境,把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重置于历史和现实境况之中,让学生在多维时空中进行体验、比较、总结和应用,引导学生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证明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在情感、思想深处接受理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开拓实践的崭新道路。■
篇8
Hu Kaishun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10000,China)
摘要: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矛盾、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成为高职院校“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专题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专题设置遵循关键性、宗旨性和协调性的原则。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major conflic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school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pathy and cultural indiffer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oretical propert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operty. And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with target, investigation and flexibility can help alleviate three major conflicts,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e project setting to the follow key feature, aim and coordination principles.
关键词: 专题教学法 概论 思政课 高职院校
Key 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0-02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并能从中终身受益是当前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可能性路径,在高职院校中,就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05方案”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冲突,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克服这三大冲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从而成为“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然选择。
1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的三大矛盾
“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特征与学生特性存在很多冲突面,使得这门课程教学与学习都面临很大困难。
1.1 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概论”鲜明的政治性表明了其对于推进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巨大的社会使命也使该门课程的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加强,工具理性成为现实选择。英语、计算机等立竿见影、能安身立命的工具性学科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社科倍受大学生的冷落,在高职院校中尤为如此。
1.2 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高职“概论”课使用普通高校的“概论”教材,该教材涉及时代跨度大、内容宏大,最重要的,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多,是一本典型的理论性教材。
然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意味必然将“授以求生手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认同,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思政课多少显得有点“不适时宜”,它不受高职学生欢迎就一点都不奇怪。
1.3 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概论”课内容主要是现行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但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对于政治理论必须首先信仰它并且能够解读它,“照本宣科”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中外的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表明,对于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而且要以学术性统领政治性,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但是,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深入地掌握“概论”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因而,让一个授课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即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三大冲突成为制约“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克服三大矛盾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2专题教学法是“概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政治性、理论性、广泛性是“概论”课程的特征,这是基于课程自身的要求而存在的,意味着这三方面不可能成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相应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当在矛盾的另一面,即努力化解大学生的人文冷漠情绪;适时、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着力弱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整合师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和特点。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法大胆打破教材体系,有助于解决或缓解上述三大矛盾。“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一般情况下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完成。”
一般说来,专题教学法具有三大特征: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三大特征有助于解决“概论”课的三大矛盾。
2.1 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讲授不是遵循教材面面俱到,而是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专题教学法中,时政热点、难点问题是专题设置的主旋律,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与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及时关注。而这种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论”课的兴趣。
调查发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内容上的高度性较高,大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的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已经形成了“审美疲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递进性。中学教育重在要求学生“知其然”,往往要求死记硬背,大学教育必须在教学层次上有所递进,更加强调思想的开放性、理论的深刻性、问题的学术性,在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比较中甄别真理、发现真理,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形成价值认同和的坚定信念,并外化为行为实践。大学思政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并加以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这种内容重复的假相。
2.2 教学具有研究性和探究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具探索性。一个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实践检验过程,有着十分厚实的理论底蕴。因而,对某一创新理论的教学不能像其它课程一样,停留于概念灌输、“填鸭式”等传统模式,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深入探索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索。”
“概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其他渠道所很难了解到的东西,如果“概论”课仅仅是简单重复其他渠道不断出现的内容,那“概论”课实质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概论”课就应该“更深一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缓解他们对政治的冷漠情绪。
2.3 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专题式教学是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依托,通过选取某个或某组相关的典型事件,同时配套相关思考问题,从而在教师的讲故事之中、影像教学之中,达到政治宣传、思想规训的目的,又能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另一方面,专题式教学能解决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矛盾问题。知识性即尊重理论,对于理论的解读可以有个人的理解,但理论的原则性必须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要做到严谨、精确。趣味性即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在教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灵活一些,配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故事甚至是游戏的方式来使学生更易掌握。
3专题应用设计原则
为了有效发挥专题教学法在思政课尤其在“概论”课中的作用,教师在进行专题设置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 关键性原则“概论”的专题设置主要围绕重要理论和时政热点两个内容。在重要理论方面,围绕重大理论和重要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选题在时政热点方面,专题研究内容的重点应当在于解读热点、分析难点、解答惑点,要为学生整清热点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社会现象放在中国系统环境下去分析,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和深入看问题的分析,而不致于人云亦云。
3.2 宗旨性原则宗旨性原则要求专题设置要符合课程自身的根本目标。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反映“概论”课程宗旨,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和理想信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时期,选题应当具有积极向上的导向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也不回避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回避问题恰恰是对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信心的表现,关键是要在专题研究中以中国基本国情为据,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信心。
3.3 协调性原则专题的相对独立性要符合课程的整体性要求。专题式教学既要求打破、超越教材体系,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专题设计围绕课程主题进行,贯穿“概论”课始终的主线是中国化,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围绕这一条主线展开。既要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能离开思想主线,这对我们的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的时序性和更深刻的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教与学的新纽带。”
4结论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共同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三大矛盾使其实现面临重重困难,克服三大矛盾,既需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也需要寻找和实验合适的教学模式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研究性与灵活性特征的专题教学法因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而成为“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概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只有学院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朝勇,贾阳果.专题式教学法[J].教学研究,2006,(5).
[2]丛建波,翟庆海.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3).
[3]喻刚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5).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00-0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其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则是根本的出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研究与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让学生内心喜爱认同并接受,并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以研究的观念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从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创新”[1]。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不像以往那样搞“大包干”,而是引进了学生“承包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导学”能力至关重要[2],所以教师角色要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帮助学生自己掌握获取正确的知识与释疑的能力和方法,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需要的人。研究性教学模式破除了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与学生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不仅使用“为什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观点如何”、“本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等诱导式的提问;而且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几个研究课题,如“请你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规划”、“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恋爱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这些研究课题或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报告等,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解决,这无疑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教研室教师承担一个模块下的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的课件制作、资料收集、备课与教学任务,再由教研室将每位教师的专题建设成果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整合、汇编,形成一门课的建设成果。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符合新课改的内在精神要求。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使每个教师的专长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均不完全统一。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法学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分配专题,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共 八个专题进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和婚姻、恋爱、家庭道德教育专题等,这八个专题由教研组的老师分工协作来完成,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所以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组织策划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由于任务分割,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教研组教师有精力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部分课时的教学形式,对自己承担的专题研究得越深,容易发现问题,这就为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奠定了基础,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完成了许多有亮点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加强教学的理念[3],必然会提高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造诣,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少而精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集前瞻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根据时展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同时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可以打破章节具体理论的限制,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征。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性教学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弊端提出的[4]。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5]。这种提倡本没有过错,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合作,教师主体性同样重要,教师主体性的迷失无疑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随着经济一体化,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确保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关键,确保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
当然,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同等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内心认同与接受的程度。这就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内心认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的主体的学生,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所以,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四、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自“05”方案之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学生数量多、课堂过大,加之经费、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使得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多,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便组织实践教学,范围较为狭窄,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再者,实践教学涉及到设计选题、组织协调、联系实践基地、寻找经费支持、学生安全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也不重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对症下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切实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自觉视实践教学,对于一些阻碍实践教学的因素,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同时有必要发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实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成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副书记亲自挂帅,院系领导主抓,选派专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同时配备相应的5万元~1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学生的交通费、调研费、住宿费,指导教师的工作换算成相应的工作量来计算。最后,实现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的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成绩评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考核是双向的,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实践日记、实践调查论文等;对教师的考核,包括组织是否严密、过程有否跟踪、总结是否到位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进研究性教学[J].江苏高教,2009,(1):25.
[2]姜献生.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8):198.
[3]柴中梅,刘月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3):18.
[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篇10
一、档案社会作用的表现
1、档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角度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摸清历史脉络,了解重要史实,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角度看,档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档案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思想宝库,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档案是社会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档案不仅记录了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凝结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智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播文化,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档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档案馆(室)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档案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书、发表纪念文章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身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档案社会作用的拓展
1、档案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参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是把为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摆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好经济领域的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档案管理,积极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紧扣人民群众目前最关心的“三农”、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体制、协调城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2、档案是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工具。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工,发挥档案资源的信息交流、社会共享作用,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对扩大与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档案信息网,将有关档案信息,如经济类、社会管理类、公共服务类、科普类方面的信息网上公布,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其次,要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满足对外文化交往需求。近几年,为扩大双边关系,多数国家以举办文化年的形式,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如中澳两国共同挖掘档案史料,编辑出版的《莫理循在中国》等书籍,对追寻历史足迹、扩大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失去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提升档案社会作用的有效措施
档案馆(室)只有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档案价值得以实现,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为档案社会作用的发挥创造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