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编排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编排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研究对象: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来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通过对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及专家的访谈,来收集研究资料。
1.2.3调查法:通过对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来充实研究的内容。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准备与条件配备
依据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的设置及要求,于学生的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实习,实习为根据学生要求统一安排,实习点分为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市级体育事业单位及企业,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了两个实习基地,为今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的完善奠定了条件。根据校企合作的精神及意愿,毕业班的实习某公益型的体育企业,其设施完备,条件一流,所承担的全部为社会体育活动及服务。而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也是到与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整个专业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对口、效用性强、分布合理的要求和标准,为学生的实习保驾护航。
2.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过程与范围
独立学院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当中,所分配到的岗位及工作范围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在某公益体育企业实习的学生,所实习的内容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评估、社会体育培训与教学。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工作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与管理,在整个实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得到了大量参与到社会体育当中进行亲身模仿、亲自管理、亲力亲为的机会,同时得到相应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承认,因此,实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社会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考验学生、使学生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的过程,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声誉。
2.3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2.3.1实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考验
按照专业实习计划及市场需求,同时也是该独立学院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因此在实习的时间上较为灵活。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实习为期一学期,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最长为40天的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个考验。正是因为过长的实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了烦躁、倦怠甚至焦虑,对圆满结束实习工作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2.3.2学生在实习当中的能力表现
在实习的工作当中,主要的汇集了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编排与管理等内容,从而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及该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在社会体育共服务当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理论的指导,做好了场馆运营、维护的工作,耐得住了天天面对高级场馆的寂寞;在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当中,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能够遵循了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做好了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而在体育竞赛组织编排当中,体现出了学生能力的短板,即能够熟练掌握多项社会体育竞赛编排的能力稍有欠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实践的检验,也为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2.3.3实习过程的管理需尽善尽美
管理过程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决定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实习管理当中,不仅是对实习的对象、时间、信息等要素的管理,而且也是对社会评价的一种提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园实习相比,社会体育实习所面向的对象与范围是形形的人、物,比教育实习的环境复杂,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单纯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不足以体现实习的效果。管理过程需要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发挥社会实习的最大效用。因此可以效仿教育实习的模式,以社会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要求为标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行一对四或一对五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并完善相应的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才能为学生在当中学有所获,避免用人单位将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来使用的尴尬。
2.4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优化建设
2.4.1完善教学计划,保证实习的时间实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声誉过程,对于新兴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这种社会接受程度往往会为学校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在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之前,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才能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习,否则在实习当中的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实习的效果与评价。
2.4.2加快完善激励机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不如体育教育专业多,同时在师范院校的独立学院当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对社会、学生、学校、教师的激励当中,应完善激励机制,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相联系起来,利用鼓励、表彰的形式来为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而激励社会、个人尽力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业提供平台,实现实习的目标。
2.4.3利用教学课程改革的机遇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在实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对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求如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如此。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的单盲调查当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76.92%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竞赛的组织编排,仅有11.54%的学生在编排工作当中做到了准确、快速;82.13%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能掌握一些新兴、热门、开展广泛的项目的编排方法;74.15%因为不熟悉编排方法而失去了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学生中,有78.52%在其中接触到了学校运动会、课外体育比赛的编排工作。通过实习,为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启发是,在对学生竞赛组织编排课程的设置当中,改变“泛而粗”的观念,增加课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的实践课时,要“求实不求宽、求精不求杂”,做到“多而全,全而熟,熟而快”,对于每个项目,要反复熟练地引导学生去掌握;对于当今社会体育活动中流行的项目,要更加快速准确地将竞赛编排好。
3结论与建议
3.1独立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要遵循校企合作,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制定好严格的能符合社会考查需求的实习时间,并遵照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3.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力量来进行管理,需要加快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借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机会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遇。
3.3实习过程的管理当中要注重学生行为、思想的教育,积极为社会营造一个了解和承认学生能力的环境,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篇2
关键词: 普通高校校内足球联赛 竞赛体系 赛制改革
随着“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成功举办,足球运动为高校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充分挖掘大学生足球联赛带给校园的这一份快乐足球资源,完善校内足球联赛竞赛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普通高校校内足球联赛的竞赛体系进行了探讨,以便对普通高校足球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海南参加校级联赛(“足协杯”和“系级杯”)的24支足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竞赛规程,以及有关高校足球改革的文献5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对海南省8所普通高校参加校级联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10份,回收有效率为92%。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校内足球联赛竞赛体制的弊端
传统竞赛体制是完全由体育部包揽全部工作。虽然工作人员之间易于协调,工作开展迅速,但是单凭教师来组织比赛,工作量太大,也影响了体育部教师的其他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造成学校经费紧张等诸多问题。在参赛队伍方面,由于缺乏对参赛队伍的赛前培训,参赛人员运动水平不高,各队比赛成绩完全寄托在个别“优秀”的个人表现上,比赛中“外援”人数超标等舞弊现象日渐严重,结果观看、关心校内联赛的学生逐年减少,参与人数逐年下滑,甚至许多院系已不再报名参加比赛,严重影响了足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普及。
2.2改革竞赛体制
2.2.1调整组织管理形式。
改变以往体育部包揽全部工作的模式,可由体育部承办,校团委协办,赞助商给予经费支持。由承办单位体育部管理学生足协,工作决策权归承办单位,具体工作细节由学生足协负责实施。学生足协主要负责比赛筹备、经费预算、起草规程、组织报名、抽签编排、布置场地、成绩统计、成绩公布等工作。承办部门可委派体育学院足球教师临场督导。同时校团委发挥作用,积极协办好足球联赛。这种方法既能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能减轻学校体育部门的工作压力。
2.2.2加强对参赛教练员的培训。
笔者在我校足球教研室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对我校所有参赛队教练统一进行培训。高校足球教师的执教水平,直接关系到赛制改革的结果,优秀教师是我校进行赛制改革的基本保障。笔者还调查了我省部分高校的足球师资状况,被访的32名教师均为兼职教练员,其中未参加中国足协各级教练员培训课程学习的占34.4%,具有执教专业球队经验的仅有2名,执教范围仅限于本校或本地区足球队的占93.75%。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人才,提高高校足球整体水平,对各级别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加快步伐。
2.2.3改革裁判工作。
在组织足球比赛中,裁判员的委派是至关重要的,用人得当可使赛事进行得更加顺利。除了赛前请体育专职教师为所有学生裁判进行业务培训外,裁判组还将比赛分为两个类型:小组循环赛,主要用达到一定裁判等级的优秀学生裁判来执哨,体育教师到场监督、指导裁判工作;关系到各队小组出线的关键性场次或是淘汰赛,均由足球教师担任主裁判,以保证比赛中判罚的公证性和准确性。另外所有裁判员均享有由组委会提供的小额经济补助。
2.2.4多渠道筹集比赛所需经费。
经费的筹集可在校团委的组织下,通过三条途径筹集比赛经费:一是学校行政经费中的一部分体育竞赛经费,这是组织比赛的基本保证。二是学生足协收取各队的参赛报名费。三是争取得到社会的经济支持,寻找企业或赞助单位的赞助。
2.2.5培养足球骨干,改进比赛方法。
由于普通高校没有体育专业,从事足球专业的“体育资源”较少,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本校足球队队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由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再由教师分配3名校足球队队员到各系科球队担任足球教练员。各院系上场参加比赛的队员只能是本系学生,并且所有校队队员均不能上场参加比赛。这样的组织形式将使校内联赛成为各系科普通学生之间的激烈较量。各院系队的教练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所在球队进行训练,以提高队员的足球水平。体育教师仅对训练方案进行指导,具体训练工作由学生完成。
3.结论
3.1赛制改革有利于足球在高校的普及
通过两年赛制改革的实践,新的竞赛体制使我校的足球联赛焕发了生机。具体表现在:参赛球队的增多,观众人数明显上升,比赛结果冷门迭报。这大大提高了各参赛单位的热情,同时也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3.2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赛制改革使学生业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在专业技能传授,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足球骨干。
3.3赛制改革服务于“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足球联赛赛制的改革,为校足球代表队输送了大量足球人才,他们为学校赢得了许多荣誉。鉴于成功运作了本校足球联赛的经验,我校计划将这套改革方案用于其他运动竞赛项目。
通过两年的赛制改革,我校学生在足球知识普及与提高过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改革工作在普及运动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志辉.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2]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培养 体育骨干 体育教学 能力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9-01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体育教学场所几乎都在室外,课堂空间比较大,教学中学生精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尤其是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素养相对不高,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学生疏于管束、事假或病假不能上课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上好一节体育课仅靠教师一个人去组织安排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往往组织教学时顾此失彼,因此,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体育课教学有一定的组织性。
1.选择学生体育骨干
1.1选择学生体育骨干的标准
体育骨干,指体育运动技能基础好的学生,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示范作用,能较快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动作技能且能指导和管理同班或同组同学学习的这部分学生。体育骨干要满足的五个条件:一是技能基础好,掌握动作快。二是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有较高的道德品德,乐于为集体做事的热情,能够热心为同学服务。四是有遇难不退,具有工作毅力。五是具有个人的人格吸引力,有一定的威严、威信。
1.2物色各班三至六名体育骨干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可以培养的3-6个体育“苗子”做逐个了解,找他们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了解谈心过程中加以引导,以坚定他们为集体、为同学做事的决心。
2.培养体育骨干的作用和必要性
2.1体育骨干的作用
体育骨干的作用通常可以协助教师布置教学场地、设计准备活动,组织简单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同时做好纪律、安全监督;收发体育器材;担任课堂教学组织或比赛的裁判工作;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同学们对体育课、体育老师的意见、想法和建议,通过和同学们沟通及时向体育教师反馈意见和建议,是老师和同学们之间上通下达的信息通讯员。
2.2培养体育骨干的必要性
2.2.1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合适机会来培养体育骨干。如:课前让他们先了解课的任务、要求、内容以及所需的场地器材,并让其根据教学内容协助教师布置教学场地、设计准备活动;在队列队形练习时,教师可锻炼体育骨干课前对队列队形的组织能力,使教师节省时间等。其次,在分组练习中,体育骨干的作用尤为突出。体育教师往往只能照顾到一组,其余组就能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进行练习。再次,课前器材的准备、课后器材的送还,体育教学中的同学之间的帮扶,也要体育骨干的组织和协调,这样也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教学状态。 通过安排体育骨干担任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让体育骨干进行组织和安排,这样既加强了师生联系,也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2.2.2增强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
体育项目新的技术动作学习时大都要求示范。但有些动作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示范动作不太适宜,利用体育骨干进行示范,显得更好。一些较难的动作,体育骨干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教师课前进行指导,他们也很容易掌握。课堂上由体育骨干作示范动作,就会增加其余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激发强烈的运动欲望,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学会动作。
2.2.3对体育骨干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培养体育骨干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班,使体育骨干懂得部分竞赛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各体育教学常规项目的编排方法和记录成绩,投掷项目丈量成绩的方法及田赛、竞赛的成绩公告方法;让体育骨干试着尝试担任班级小型比赛的编排、组织、管理等。在学校举行的各项目比赛和运动会中,根据教师的培训,如何更好地对本班级参加比赛时做好充分的编排、组织,为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前台”亮相机会,教师只在“后台”做指导,使学生在参与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信心得到充分培养。
2.2.4培养体育骨干坚定的信念,心态保持“常温”
教师就要把培养体育骨干的重点放在“保温”上,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为集体办事的决心和热心长久下去,并促使其热心变成恒心。体育骨干难免因为一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失去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时体育教师要帮助体育骨干调节好学生情绪、学生关系、学习与工作矛盾的关系,教育他们发扬“汲取失误的主客观原因,鼓励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旦发现有阻碍体育骨干工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解决。这样体育骨干的工作热情就会保持,避免因工作失误或学习上的挫折而打“退堂鼓”。
3.体育骨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体育骨干的培养是处在动态中的平衡,即体育教师对体育骨干是在挑选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而体育骨干是在自己工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加深对体育教师的理解和信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是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所做的工作。对体育骨干所做的每个任务的完成要给予充分及时的反馈和中肯的评价,而对于偶尔出现的一些语言不文明、工作方法上的失误、处理问题的不适宜方法或手段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让体育骨干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当,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妥,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的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提高体育骨干的综合素质,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成为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好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得力助手。
总之,体育课应该是“严而不乱,活而不死”,一堂好的体育课,学生好像是风筝,要让他们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在“放得开”与“收得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也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而提升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魏立新.《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J].琼州大学学报, 2013年12月28日, 第10期第 6卷
[2]施正惠.《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
[3]唐万明.《巧用体育骨干》[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07期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社区体育指导;可行性研究
体育健身已成为社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之一,社区体育指导员逐渐占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大多数地区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都是由离退休人员担任。而且在功能结构上的比例也存在着差距,管理型人才多于指导型人才,这种事实的存在造成对社区居民体育休闲健身的指导率偏低,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体大多数是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学历层次较高的体育专业人才。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的运动技术能力,丰富的群体活动组织和管理经验,科学的健身训练指导,如能参与到社区体育中,无疑为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强大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互联网(Internet),湖北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材料,并查阅了体育学、体育专业生就业、社区体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大量可结合本研究的专著。
(二)访谈法
通过与正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指导员、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未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学生的交流沟通,向他们了解体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校外实践状况以及社区体育指导现状,。
(三)逻辑分析法
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组合、梳理,并进行分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剖析我国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根据当前学校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制定的岗位标准,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掌握着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保健学等丰富的体育学科知识,因此能够依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以及不同恢复手段,科学合理的制定健身计划,达到有效健身的目的。社区人群构成复杂,存在着不同的年龄阶层、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健身需求,需要有专业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指导,才能够做到有效合理的健身。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每个人至少都掌握1-2项精湛的运动技能,对所从事项目的运动技术原理和运动规律都是了然于心,能够娴熟的讲解和示范,进行正确的指导,其舒展大方、协调有力的技术动作,往往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能够使锻炼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并且能够激起人们对所从事运动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拥有着不同的专项,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健身内容,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锻炼需求,尤其是能吸引青少年人群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三)高校体育专业生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运动训练经验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内经常参加教学实习,也热衷于校外培训与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知道如何更快、更有效的掌握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指导模式,如果把获得的指导模式尝试运用到社区体育来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从哪个方而来看,人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如何根据不同人和人群的特质进行有效地教学或指导。
社区体育要想有成果,不能仅仅发展大众健身这一块,还应该拥有自己社区的运动队伍,参与运动竞赛,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体育,融入到社区体育文化中来。例如在美国非常重视社区体育的竞赛,社区有不同的运动队伍,有半专业或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通过训练,参加各类比赛,提高社区的品牌和知名度,促进社区各成员的交流,推动着社区健身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体育发达国家做法,让有着运动训练经历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组建和指导社区运动队伍,通过参加各类比赛,提高体育对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队伍中来。
(四)体育业学生丰富的群体活动和竞赛的组织管理经验
学生是参与学校体育的主要群体,学校体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通常会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群体竞赛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例如每年校内和校际比赛体育专业的学生都会参与队伍训练和比赛的组织管理工作,通常也会参与各类比赛的编排和组织工作,有的还兼任裁判工作。对于学生体育社团的各类活动体育教专业的学生也是给予指导和支持,使得各类群体竞赛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社区体育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应利用体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活动的经验和组织优势,让各类健身活动有组织的开展,并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使其具有延续性和长久性。要想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生活,除了开展各类运动项口,也可以利用体育专业生丰富的群体竞赛组织经验,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各类群体竞赛,起到强大的宣传和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3].教育部.2003
[2]向绍举.成都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及发展对策[D].成都体育学院2010
篇5
关键词:篮球;篮球裁判;培养
篮球裁判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是篮球裁判队伍的后备力量。因此,探讨如何培养与提高篮球专修学生的裁判能力,对于增强裁判队伍的素质建设及提高学生就业后组织教学、比赛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一、影响篮球裁判执裁的因素分析
1.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裁判员对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和理解程度不深是裁判初学者产生错、漏判的主要原因。
现代篮球运动是高速度、高强度、激烈对抗下进行的运动,因此比赛场上队员之间发生身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裁判员根据规则精神,正确理解运用规则,从而辨清楚哪些是正当接触,哪些是不正当的接触,哪些要判罚,哪些不用判罚等等,往往这些是裁判初学者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必然会影响判罚的准确性。
2.临场视野范围大小。临场裁判员在场上要观察的内容很多,如进攻队员动作与防守队员动作,有球区域情况和无球区域情况,自己管辖区和公管区域及另一裁判员的管辖区域,场上十名队员和另一裁判员所处的位置,场内与场外(记录台、球队席等)情况等等,这些都取决与裁判员的视野。裁判员视野范围的大小影响着判罚的准确性。
3.选位与移动的准确与否。篮球裁判员临场工作中的选位与移动是临场中看清、判准、罚对的主要因素之一。比赛中,裁判员的错判、漏判和反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动不及时,关键时刻抢不到最佳位置和角度所致。因此,只有在正确的位置上去观察和评估比赛,才能做出正确的宣判。
4.区域分工配合。裁判员的区域责任分工模棱两可,该自己管辖的没有去执行是篮球裁判初学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篮球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集体项目,很多动作都是一闪即逝,如果裁判员分工不明确,视野范围就容易重合,从而影响裁判员的区域分工与配合,并直接影响到临场判罚的准确性。
5.临场经验的丰富程度。临场机会太少,没有经验,是篮球比赛裁判员产生错、漏判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有经验的裁判员,不仅对场上十名队员和球队席作观察了解,还要与配合的临场裁判员、记录员密切配合,只有全面观察、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赛的裁判任务。一些初学的裁判员在场上跑动积极,但却不到位,而且目的性不明确;由于角度不好,很容易出现错判、漏判。行话说得好:“裁判是吹出来的”。因此不断总结和丰富临场经验也显得很重要。
6.临场的心理状况。临场前出现情绪淡漠、态度失振、自信心不足。裁判员一旦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后,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不佳,体力明显下降,无精打采,知觉和注意力也明显减弱,甚至不想参加即将开始的临场工作。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想法过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执裁能力,怕观众起哄,怕球队的不满。一旦临场中偶尔出现失误,或者控制比赛场面遇到困难时,情绪马上紧张起来,进而出现越吹越乱的场面,由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影响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
7.裁判员的身体状况。健壮的身体是保证裁判员顺利完成临场工作的前提。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快,高空争夺异常激烈,技术、战术变化多端。据统计,临场裁判员在一场比赛中要奔跑移动3000-4000米的距离。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无法完成好裁判任务的。
二、培养学生裁判员的方法
1.对学生裁判进行职业道德、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构成篮球裁判员的主要道德素质。他们初次接触篮球裁判知识之前,要让他们知道,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合格的裁判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力求做到公正、准确无误,绝不能有偏袒之心。力求裁判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公正执法。篮球是一项身体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在双方利益冲突时充当场上的法官,缺失了公正就不可能准确行使裁判的职能,而失掉了准确性,裁判工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2.强化裁判法规的理论学习。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要求熟读规则,掌握裁判方法,对裁判中疑难问题要重点解答,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有一个直观形象化的理解。因此,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要研究规则、理解规则和通晓规则的解释。此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全面地掌握篮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在临场实践过程中,对比赛双方技战术的变化而相应地侧重自己的位置和角度及重点注意区域和对象。
3.通过模拟教学比赛来锻炼学生基本裁判能力。在基本掌握篮球比赛规则的理论知识后,开始进行裁判实践。首先通过临场实践,掌握裁判员的跑动路线、选位方法以及鸣哨的技巧,熟练使用裁判手势。其次,通过模拟比赛的方式,锻炼学生临场执裁的能力,培养场上的裁判意识,并在实践中进行指导,做好传、帮、带等工作。最后达到独立执行裁判规则的能力。
4.通过正式比赛累积临场实践经验。结合篮球运动快速多变的特点,不仅要求裁判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裁判能力、手势和鸣哨的协调配合,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在关键的比赛中,围观人数多,气氛热烈,比分接近的情况下,要排除干扰、秉公执法。这就需要裁判员增加实践经验,多吹、多看、多总结。在学校举行的各种篮球赛事中,组织裁判学习中各方面表现好的担任裁判工作,通过正式比赛的锻炼,提高运用规则的能力,达到独立完成裁判工作的水平。
5.由单纯的裁判员向篮球竞赛组织管理者方向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结合篮球裁判员的培养,在裁判员的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让他们承担校内各级比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完成由单独的裁判员到竞赛的组织管理者的转变。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校逐年扩招,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单靠体育教师确实很难满足学校各种体育竞赛工作的裁判工作,因而在体育院校加强学生篮球裁判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单靠体育教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各种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的需要,为了正确引导和提高高校篮球竞赛的运动水平,建立一支群众性的裁判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校培养一支精湛的学生裁判队伍,大胆启用学生中的篮球爱好者担任裁判工作,既能缓解教师裁判力量紧张的矛盾,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篮球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和欣赏水平,增强了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得到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自身的文化内涵、多元功能、实践特征,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而在学生中进行篮球裁判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OO1,(3).
[2] 孙卫兵.篮球裁判员如何在临场执裁中保持心理稳定[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3] 吴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篇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定西市安定区八所中学(定西市第一中学、定西东方红中学、中华路中学、公园路中学、英才中学、内管中学、口中学、宁远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八所中学部分体育教师与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近年来排球教学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甘肃排球教学与训练的科研成果。
(2)实地调研法
走访定西市安定区上述八所中学,实地访谈相关学校体育教师、学生。
(3)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围绕目前中学开展排球教学的现状,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为90%;发放学生问卷2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为90%。
二、结果与分析
1.定西市安定区八所中学排球教学现状
(1)体育教师的整体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八所中学体育教师共有60人,其中定西中学13人、东中11人、中华路9人、公园路5人、英才6人、内管6人、口5人、宁远5人,学历专本科基本持平,硕士研究生在所有的中学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二,促使更多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排球教师在八所学校中存在短缺,排球教师在整体的项目中所占比例较薄弱仅有25%,篮球教师所占比例为38%,田径教师所占比例为37%。
(2)开展排球课的教学时数
调查显示:目前,定西第一中学实施新课改开展排球活动,有50%的学校每学期教学时数为6-7节,每节45分钟;有30%的学校每学期教学时数为5-6节;有20%的学校每学期教学时数为2-4节,这是因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课,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定西第一中学每学年开展排球月活动课。期间校园内学生均参与排球运动,并创编排球操、组织各种排球比赛,公园路中学组织排球趣味比赛,师生共同参与自垫球、自传球,极大地促进了该校排球水平的整体提高。
2.教师及学生对开展排球运动的态度
(1)教师对开展排球运动的态度
通过对高中排球教师教学态度的调查分析,当前高中里弥漫的应试教育其实正是社会中功利化影响下形成的应试文化的表现。对学校工作的评定主要是升学率的高低,而体育课并不作为高考的科目,所以被视为“副科中的副科”,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也在所难免。同时,面对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少中学体育教师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得过且过。在体育教学中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使他们觉得没有成就感。因此,当前的高中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出现“重训轻教”“懒散”和“放羊”等现象就不足为奇。
(2)学生对开展排球运动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开展排球的学校学生均能对排球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学生对排球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主要原因为激烈程度不高更适合女生运动,隔网运动没有身体接触,不易受伤,女生更喜欢排球中的垫球,传球,男生更喜欢扣球及比赛在比赛中尽享排球的乐趣。
(3)定西市安定区八所学校开展活动的设想
篇7
论文关键词 体育能力 教学质量
论文摘 要 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之一,是连接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为怎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献计献策。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二)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三)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五)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或担任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六)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欣赏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各类专项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和战术要点及裁判法等。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体育的未来,什么是体育的精神和宗旨,并崇尚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现代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绍曾.体育教学改革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M].教学研究与探索. [2]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中职生当代大部分中职生多为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常表现出如自我定位高,不能吃苦耐劳,与人良好协调配合等方面的不足。加之现在社会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往往使这些并不成熟的心灵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能通过各项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这一系列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信、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良好道德品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例: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体育运动学习的特点就是学习结果和成绩马上得到检验,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能使人迅速而频繁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刺激人的进取精神。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总有一项运动适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非真实的事对未来的生活却具有了完全真实的意义:在游戏中轮流活动可能是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最佳途径;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现场经验”;能帮助学生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同时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会通过努力取得不断的进步,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各项目比赛的胜负结果能有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是人们获得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都是很宝贵的。胜负是比赛永恒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是体育参与者都会遇到的。真正的自信心并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将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失败时的自信恰恰更加宝贵,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交替体验中培养和形成的。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会频繁感受到失败与挫折、失意与沮丧、胜利与成功。而正是这些过程锻炼了青少年抵御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自信心也会在不断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逐渐建立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性强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使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还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乐趣: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其设置较高的目标;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适当地帮助其降低标准,鼓励其树立信心,完成任务,同样让他们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以达到培养坚强意志的目的。
体育教学可以采用各式各样的游戏教学。在体育游戏中,学生通过对抗与竞争的形式参与其中,通常会产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在自我鼓励、自我命令的过程中完成各种练习。通过这些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敢做敢干、机智果断、顽强拼搏、坚持到底、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奋发前进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中职生存在懒散与纪律性差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规范的贯彻落实,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比如点名,对破坏纪律的学生进行少量运动性的锻炼,有时还可以采用一个违法纪律,一组陪其集中加强素质锻炼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约束学生,增强其团队精神。
另外,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编排体育游戏和比赛。通过这些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游戏或竞赛的各项规则,学生都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约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道德规范,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责任感和认真态度,服从裁判,履行一定的职责,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中,他们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些规定的任务,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学生在每一次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斗智斗勇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
体育竞赛和游戏是集体进行的,带有趣味性与娱乐性,作为参加者的中职生在身心上感觉比较轻松,不太拘谨,说话也能开朗、自信些,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集体配合的游戏中,学生之间配合密切、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紧张情绪、害怕心理,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良因素,为学生创造了许多交往与沟通的机会。学生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乐意与同学和教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帮助学生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在游戏中也能极大的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在体育运动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与经验。
总之,体育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差,基础薄弱,同时,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暴露出缺乏某些良好品质等问题。因而,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华伟.浅析中职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 [J].科技信息,2012,(1).
篇9
高校学生 体育社团 素质培养
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会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宗旨,该校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给予学生体育工作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利用学校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辅助手段,开展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概述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育活动有着良好的传统,1980年,该校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学生社团组织――上海交大足球协会。1986年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育总会(以下称“体总”),经过16年的建设、探索、总结,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室、6部、32个单项体育协会,逾6000名会员的大型学生体育社团,全面构建起了交大学生体育社团网络。
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特点
1.体育竞赛与体育文化相结合
每年由“体总”举办的各类活动近80项,各类活动从制定规程到宣传发动,从组织编排到临场执法,从名次确定到颁奖活动乃至场地器材的准备等,所有的工作由体总和下属的部(室)、协会的同学来完成。再加上各协会内部的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达40多项,这些活动不仅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同时弘扬了校园体育文化。
2.社团工作与网络相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有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就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利用校园网BBS空间开辟了体育网络论坛板块,这一行为在学校里产生了积极反响,得到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
3.校内群体活动与校际体育竞赛相结合
每当一项赛事结束,承办比赛的“体总”下属协会都将评选出该项赛事的最佳阵容,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调整、充实各协会的代表队,参加校际间的体育竞赛。该校围棋、象棋、网球、排球、武术、棒球等协会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4.校内各种协会交流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相结合
每学期“体总”都会举行不少于3次的各部部长、各协会会长的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提高。此外大多数协会都与兄弟院校经常交流,扩大了协会的影响。
5.校内体育活动与社会全民健身相结合
各个体育协会,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同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参与社会的全民健身活动。该校裁判部曾多次参加了多种大型比赛、企业赛等多项校外赛事的执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特色及问题分析
1.经验特色
(1)领导重视,支持、投入力度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交大体育社团近些年来一直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从指导思想到相关政策,一直支持和鼓励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为社团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学校将体育社团工作纳入全年教育工作计划,并拨专项经费,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2)科学化管理,体制健全。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完善社团运行机制,该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同时,指定一名专职体育教师担任社团的管理指导教师。这些措施使社团保持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社团的管理也落到了实处,保证和促进了学生体育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3)网络技术与体育社团工作有机结合。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社团开放性建设,上海交通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经有32个体育社团陆续在BBS上开创自己的论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弥补了实体体育社团缺陷,促进了成员之间联系。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培养社团骨干,不断提高质量。上海交大很注重体育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制订了详细、系统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开展对他们的培训,要求干部们了解学生社团的指导思想、特点、工作方法、基本原则以及组织管理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网络与实体社团的结合程度低。上海交通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通了BBS,并且开设了体育板块,这种组织方式传播迅速、动员能力强的特性给实体社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便利条件,但是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力量和手段的情况下,社团成员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降低,导致组织活动的质量下降,这会不利于实体社团的发展。
(2)单项社团之间发展不够平衡,良莠不齐。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共有32个单项体育社团,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力大、自身减少完善,但也有部分社团,新学期开始后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组织几个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体育社团整体水平的发展。
(3)体育社团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人员缺乏。上海交通大学一共有2名兼职管理教师,这对于32个单项体育社团管理工作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社团中,无技术指导的占42%,其余社团的指导教师往往因自己的教学工作而不能更多地投入体育社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4)社团发展缺乏有力传承。上海交大的某些社团的学生负责人不关心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选拔和培养,只注重自己在任时的功绩,导致下届负责人上任耗费大量精力做重复工作,出现了社团活动质量逐渐下降,甚至无法开展活动不良现象。
(5)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上海交通大学的社团登记、注册都是由校团委负责,没有向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备案,因此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四、结论
体育社团与文化社团、体育社团与其他部门、体育社团与网络网络、体育社团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的主要特点。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社团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单项社团之间发展不够平衡,良莠不齐、体育社团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7).
[2]上海交通大学体育总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规章.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舞蹈;团队精神;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73-03
Application of sports danc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team spirit
CAO Fei-fei1,WANG Fei2
(1.Center of Art Direc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6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reasons for sports dance being abl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team spirit in such aspects as highlighting personality, coordinating operation, enhancing cohesion, establishing intrinsic institutional norm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good communic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team spirit in terms of teacher assurance, curriculum setup, teaching plan establishment,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 sports;sports dance;team spirit;college student
体育舞蹈融音、体、美为一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体育舞蹈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体育舞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霍斯特•迈斯柏格指出:“体育舞蹈不像体育运动那般激烈,也不像舞蹈那般柔和,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被认为是永恒的真正艺术。”[1]体育舞蹈既能体现出舞蹈的手、眼、心、意的统一,又能体现出体育的“力度”、“速度”和“幅度”,所综合表现出来的是将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融为一体的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的健康美。体育舞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不仅在群众中得到广泛开展,并逐步普及到学校,甚至成为一些学校的必修课。体育舞蹈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其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张扬个性――打下团队精神的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的个人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团队而言同等重要,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团队发展的纵向动力,而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双人舞是体育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男女各经过一段时间的单人基本功练习再进行搭伴双人配合,最终成为一体。男子健壮有力、修长、稳健的阳刚之躯和女子匀称有致、曲线优美的阴柔之体在强烈对比与协调中显示出绝妙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给予舞伴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和空间,使其能力最大化。双人舞讲求配合不是要求舞伴相互迁就和牺牲,而是使他们的个性都可在合作中得到张扬,在高度明确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
2)协同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
团队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充分分析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使其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体育舞蹈对于提高练习者的协同合作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习练和竞赛过程中,由于男女搭档的身体形态的差异性和男女动作在步法、方向、移动、旋转、音乐、风格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要求两人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磨合,相互交流,产生协同效应。
3)提高凝聚力――达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
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凝聚力,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体育舞蹈给予练习者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悦,逐渐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体育舞蹈练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和肢体上的交流中能够形成相同的习惯、动机、兴趣等,从而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使得他们具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不仅使练习者具有共同的目标,而且使练习者形成来自于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自觉内心动力。
4)内隐性制度规范――巩固团队精神的保障。
团队精神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倡导,但以制度形式将其固定或者在制度中体现团队精神的主旨必不可少。团队成员的个体行为需要控制,群体行为也需要协调。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制度不仅是外显性的,还具有内隐性制度。外显性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对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的条文规定。但与此同时往往有些不成文的规定被人们约定俗成地遵守着――即内隐性制度,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及意识形态等,这种内隐性制度(软制度)的控制更为持久,且深入人心。
体育舞蹈主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韵律,给人们带来人类的融洽、和谐的情感体验和甜蜜、高雅的生活情趣[2]。学生在体育舞蹈的练习过程中往往受到的不是强制力量的约束(主要来自教师),更多是受到一种氛围和观念的影响。这种约束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而是软性内化控制。体育舞蹈的练习过程实际上也是由教师控制其行为,转向学生对自我意识的控制过程,即由外显性制度控制向内隐性制度控制过渡的过程。
5)良好的沟通――建立起团队精神的桥梁。
建立一个好的团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团队成员能够及时交流和沟通,倾听他人意见并且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成员间的价值观念才能趋于一致,形成团队精神。体育舞蹈除了能够将平时惯用的语言交流形式运用到学舞、练舞、比赛和表演等各种活动中,还能将肢体语言也加以淋漓尽致的运用。并且随着技术动作学习的深入和舞伴之间长期的磨合,交流的机会、手段和形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总之,体育舞蹈在张扬个性、提高协同合作能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内隐性制度、培养沟通能力方面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体育舞蹈课程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措施
1)教学师资的保障。
教师的自身表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育舞蹈技术的学习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目前普通高校中的体育舞蹈教师大部分都属于自学成才,很少经过专业化训练。因此应注重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和进修。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运动,它需要学习、自练和对练。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感受很重要,学生的模仿性较强,因此最好由两位教师配合教学,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团队精神在体育舞蹈中的重要性。
2)课程设置。
由于体育舞蹈涉及的内容较多、技术性也较强,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低、基础较差,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等进行合理分班,选择教材和教法,做到因人施教。建议实行分层次教学,在大一开设初级课程,达到粗略掌握动作技术。在大二开设中高级课程,逐渐过渡到两人的配合,以至多人配合的集体舞蹈,达到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由于团队精神的基础就是张扬个性,个人的技术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这一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奠定基础。
3)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列入其中。学期教学计划应遵循先提高学生的个人技术水平,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技术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劣势,在尊重他们意愿的情况下进行最优化组合,进行双人舞、集体舞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教学安排,应遵循先个人练习,再进行两人配合练习,较复杂的动作先分解练习后再完整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习团队、团队间、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
4)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解与示范、分解教学、领带教学、口令提示、照镜直观等方法,尤其要处理好讲解与示范的关系、跟舞与带舞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相互配合,培养团队精神。在学习的巩固与提高和自动化阶段,除了采用以上常规方法外,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教学比赛法,让学生参与简单舞编排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编排遵循制定方案――编排――讨论――修改――编排的程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对学生的编舞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提问、观摩、评议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加强团队间、团队内部的团结与协作。采用教学比赛的方法,检查和测试学生学习的情况,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教学组织。
在初级课程教学中建议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有利于节约场地和人力,加快教学进程,有助于统一和规范动作;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比较、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3]。在中高级课程教学中建议采用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由组员选举产生组长,每位组员都能够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职责。每个团队通过体育舞蹈组合的编排,由开始的存在不同意见,到在学、练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潜移默化地使得每个成员形成主动参与、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形成团队凝聚力。
6)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除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建议适当安排电教化和现场观摩的教学,通过观看高水平的大型比赛,增强学生对整体动作的视觉效果,使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技术动作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轨迹及方法,并对舞伴之间的配合及舞蹈表现力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有利于学生模仿,加快对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加深对团结协作能力的进一步理解。
7)教学评价。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适当减少对技术内容的评价,而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育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团队互评、小组内自评相结合的方式[4]。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评价,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提示学生对他们的团队精神进行评价,让其意识到最终成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还取决于与别人的团结协作。在评价手段上采用小组打分的形式,只给每一个团队一个整体评价,而不对个人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形成团队精神。
8)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每学期36学时,即每周1次体育课。这对于舞种较多、风格迥异、节奏不同、动作技术较为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体育舞蹈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因此应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发挥学校及各院系体育舞蹈协会的作用,经常举办交流推广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系列表演活动、培训活动、专题讲座等各级各类体育舞蹈活动,使得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团队精神得以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4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5]。团队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因其默契配合和协同合作等特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欣加,张敏杰,熊晓正. 从中西体育舞蹈历史演绎谈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J]. 体育与科学,2006(1):25-28.
[2] 丰萍,李卫民,刘建国. “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79-480.
[3] 韦广忠,梁宝君. 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3-124.
[4] 吕宪军,于德江.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16-1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