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1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

1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脑萎缩,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主要表现在:(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3)思维衰退较晚;(4)人格改变是必然的,但是缓慢和微弱的;(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2.4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2.5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2.7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3心理护理

3.1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2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3.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4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3.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3.6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3.7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4体会

篇2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措施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可见,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收到实效。本文就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谈几点体会。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1]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老年人的疾病以慢性病多发,病程长,疾病复杂,同时老年人性格改变,依赖性增强,发病后易焦虑,恐惧,而且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细小表浅,弹性充盈度差,血管活动度大,血流变慢,长期静脉输液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弹性降低,给输液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对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的373例老年住院病人的静脉输液进行观察,护理,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

1心理准备

首先护士应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问题,加强沟通适当使用触摸技巧使其放松。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给予老年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消除老年患者悲观,焦虑,抑郁等情绪。让老年患者产生信任感、亲切感,进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选择血管穿刺

一般选择暴露、粗直、宜固定的血管,如上下肢浅静脉。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始使用,如手指、手背、足趾、足背、前臂等。危重抢救和滴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择较粗的静脉。心功能较差者应选择距心脏较远的小静脉,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脱水休克需快速补液者则选择近心端心管。对反复穿刺失败、特别是伴有呼吸衰竭时,采用四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难度较大时,可考虑使用胸壁浅表静脉进行穿刺。如没有特殊的要求,可选择小号的穿刺针以减少血管壁的损伤。

针对老年人静脉特点,进针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对血管粗、直易固定者,采用30°角正面或侧面快速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用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用25°角快速穿破皮肤直接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再缓慢平行进针少许。对比较脆的血管,穿刺时患者可不用握拳,手背向上自然伸直,以5~15角进针穿刺,进针速度易稍慢,松解止血带要轻柔,不要用力过猛。

由于疾病因素须长时间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常常因翻身、活动或进食等原因而担心针头滑动,常使腕关节、指关节处于紧张强直状态,可将柔软的毛巾或小筒状物体垫于患者的腕部或握于手掌内,可提高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度。也有老人常因输液时间长,不注意输液的手而乱动,引起针头脱出,可增加夹板固定,采用保护性约束。

3输液过程的观察

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要勤巡视、勤询问,关心老年病人在输液时的感受,及时发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而且自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心衰、急性肺水肿等,一般无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病人滴数可控制在50滴/分左右,如有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的病人,滴数需控制在30~40滴/分,或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治疗要求调整滴数。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管腔小、脆性大,同时因输液时间较长,或有认知障碍等因素易发生输液过程不畅、液体外渗等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果液体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用33%硫酸镁局部外敷。

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物的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生命体征,注意输液局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反应,要迅速处理,以保证老年病人的用药安全和疾病康复。

4总结

要想做好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首先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年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整洁的仪表、健康的情绪、和蔼可亲的态度,都能使老年人减轻恐惧、焦虑的情绪,其次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尽量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做到一针见血。老年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活动量减少、血流缓慢而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如反复穿刺可导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而致血管损伤,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血管和合理使用血管,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血管有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

老年患者因各脏器功能低下易发生心衰、肺水肿等不良反应,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程秀红.改进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23(4):404-405.

[2] 王晓霞.对260例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 2008,(05).

[3] 郭黎明、黄雪峰.对老年人长期静脉输液的几点体会[J].新疆医学, 2002,(04).

[4] 方彩霞.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要素现代护理2009,14:145.

[5] 刘苏芳.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34-135.

篇4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与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伤、暴力则可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可因平地滑倒,或由床上跌下粗隆部着地,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无明显外伤史都可引起,偶有过度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亦可引起骨折[1]。一般骨折错位较多,血运损伤亦较重。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又称精神护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减轻疾病或促进疾病痊愈的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调动病人的主动性,取得病人合作的有力保证。所以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近两年来,我们共护理股骨颈骨折病人228例,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共护理各种股骨颈骨折病人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27~99岁,60岁以上165例(老年人占57.9%)。

2 股骨颈骨折病人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功能退化,生理功能下降,反应迟钝,表达病情不清楚,加之骨折后情绪不稳定,对于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不了解,难免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孤独心理和过高期待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文化水平、职业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除了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介绍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外,同时要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配合手术的心态,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1 恐惧心理 股骨颈骨折病人因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受破坏,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易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今后永远不能站立,留下终生残疾。

2.2 自卑孤独心理 股骨颈骨折病人住院,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特别是老年患者因家庭、经济、子女未在身边或照顾不周,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而且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对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短时间不能治愈,随之就会情绪低落,悲观自怜,对生活失去信心。

2.3 过高期待心理 股骨颈骨折老年病人希望尽快治愈,往往对医务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要求用新技术、新药物诊治。一旦医务人员的诊治措施与主观愿望不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甚至对医务人员的诊治措施不理解,进而采取消极态度,被动接受诊治或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疗效不佳时,更容易产生此类情况。

3 心理护理方法

3.1 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常常使人难以忍受,更会增加老年病人的恐惧感,应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对疼痛难以忍受的病人,除给予适当的镇痛剂外,应根据骨折情况正确安置卧位,在心理上给予一定的语言安慰、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来我科治疗的病人都由技术好的医生亲自诊治、手术,会用最好的治疗方法给予治疗,尽量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其疼痛,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2 护士针对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沟通过程中应格外耐心,事先了解病人的听力情况,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音调,面带微笑,让病人感到人格受到尊重、有亲切感,让病人有回家的感觉。在沟通中全方面了解病人的家庭、社会环境、个人信仰、生活习惯,争取家庭、朋友及单位的合作支持,让家庭和社会都对病人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3.3 鼓励股骨颈骨折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对病人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自己的伤残程度,树立实事求是、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尽快恢复健康,将残障降低到最低点,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自力更生,这是股骨颈骨折病人治疗和护理的最终目标[3]。因此,应将对股骨颈骨折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使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3.4 伴随疾病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体质虚弱耐受力差,应全面观察其伴随的慢性病、基础病的发展变化,详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针对各种慢性病和基础病,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更好地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8―220.

篇5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113-02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年龄增长,机体衰老日益明显,健康的体力状况日渐下降,患各种疾病的机会随之逐渐增多,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及各种肿瘤。这些老年病的形成,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通过临床实践,结合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浅谈几点老年心理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2001年~2005年106例老年病人病历,其中男86例,女20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通过精心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86%的病人在整个住院时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积极的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离退休老人 离退休后,从工作了大半生的岗位退下来,尤其是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心态难以调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而产生抑郁、偏执,由于身体各种脏器功能衰退,躯体化症状增多,疑虑时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老年人在退休生活中的人格类型大致分为五种:①成熟型;②安乐型或逍遥型;③防御型;④易怒型;⑤自我憎恨型。

老年人是否能适应老年生活,顺利的度过晚年,与其人格类型有关。一般说来,成熟型和安乐型的老人能正确选择和对待退休生活,用各种方式来充实自己,而且,总是力图科学的养生保健。防御型和易怒型的老人由于不服老,往往容易超越现实的身体能量,倾向于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自我憎恨型老人对各种外部信息刺激都表现得淡漠而无情趣,最终导致自身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2住院老人 心理状态以敏感多疑型、乐观稳定型、紧张焦虑型为主,敏感多疑型最多,乐观稳定型和紧张焦虑型相对较少,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的心理因素有关。

2.2.1知识型老年患者 负性情绪较大,需要引起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对医疗与医学信息的需要多于其他患者,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帮助,担心医疗费用的过高,会导致报销困难或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盼望早日康复,关注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2.2.2 内科老年患者 老年癌症患者存在负性心理特征,如恐惧、焦虑、悲观失望、孤独忧郁、固执依赖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初期表现有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心理特征,治疗中担心疾病能否好转而出现痛苦、忧虑心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轻度抑郁症有增长趋势,并且抑郁症严重程度会逐渐增加,对有心理障碍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障碍类型进行分析,均以偏执为主,老年患者具有焦虑、恐惧、孤独、忧郁、偏执、暴躁、自卑、自弃等心理特点。

2.2.3外科老年患者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痛苦感到紧张和恐惧,认为手术也难以延续生命,具体表现为暴躁,情绪低落,遇事主观、多疑,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手术后并发感染易产生非理性的猜疑,对抗心理,恐惧、悲观心理,焦虑不安或对病情漠不关心心理以及依赖型心理。

2.3丧偶老人的心理状况 丧偶老人的心理反应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悲伤、否认阶段;认可、安定阶段;恢复、解决阶段。

2.4与老年人康复有关的心理因素 情绪抑郁、精神因素、躯体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世俗偏见等,通过从主观幸福度和抑郁度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来看,老年人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对幸福度有影响,配偶是否健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幸福度与抑郁度相关显著,表明随着幸福水平的提高,其抑郁程度降低。

3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要具备三个要素: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我们要按照这三要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3.1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 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护理老年人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3.2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比较系统的心理档案,为心理护理提供客观依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

3.3采用多元文化,因人而施护 对孤独、失落、空虚等情绪类型的患者,根据其心理不平衡的特点,可采用满足法;对焦虑、急躁情绪类型的患者,用行为文化尽快消除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对多疑、多虑情绪类型的患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去影响他们。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心身相关的综合分析,了解预测可能发生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及时的采取必要的心理防护措施。通过对患者心身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综合医疗对策。建立新型护患关系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成功。

篇6

我院内一科从2008-2010年,住院病人2650人,其中:15-30岁的133人,占5%;30-45岁的398人,占15%;45-60岁的663人,占25%;60岁以上的1456人,占55%。由此可见,老年人在住院病人中的比例很大。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保障的加强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加,老年人寿命日见增长,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老年护理及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做好老年人护理,让老年人延年益寿,使老年人在有生之年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提高生活质量、安度晚年是今后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积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尤其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的发病导致肢体功能的障碍,使老年人生活更加不便。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吞咽功能的减通,进食时容易发生食道异物。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刚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会变得好起来。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 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角色的转换,从家庭主要成员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老年人的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 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健身、下棋等等,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热情周到的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尊敬老年人,对他们耐心体贴,患病时加强护理,嘻寒问暖,根病人拉家常,解除寂寞。按铃时极时到床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倒水,洗脸、喂饭、翻身拍背、递送便器,使他们生心需要得到满足。

3.4 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进食时少讲话,细嚼慢咽,可减少食道异物的发生。

3.6 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总之,随着心理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则,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在老年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优化护理模式,深化整体护理,落实护理职责,提高管理效力,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实行小组包干,责任护士负责,辅助护士协助的优质护理,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延年益寿。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篇7

【关键词】老年康复科;心理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67-02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患者生病之后由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身体的各种器官功能以及精神都处于了劣势,加之生活环境与生活地位的转变,让他们人际关系与角色都有了较大改变。这些因素都为老年患者带来了一些心理障碍[1]。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与护理,就能够有效的缩短康复时间提升疗效。

1 老年患者的资料分析

本文是从我院的老年康复科2011年2月到2012年1月收治 案例中,随机选择了100例患者作为了研究对象,对他们进去相应的心理特点分析并阐述护理体会。在这100例患者之中,有6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其中年纪最大的为92岁,最小的微60岁,其平均年纪约为76岁。这些患者中,有46例为高血压患者,26例为肝心病患者,8例为脑出血患者,25例为老年痴呆病,32例为癌症术后患者,30例为肝硬化患者。

2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老年康复科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和谈心,发现很多老年人在病患期间除了对身体疾病担忧之外,还有心理的压力特别大。总体来看,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具有失落感

在老年康复科患者之中有一部分是退休之后的人员,这就具有失落感。本文研究的100例康复者中就有40例具有失落心理,占据了总数的40%,其根源就在于过去上班的时候整体忙里忙外,过的十分充实,但是现在一退休之后就闲下来了,感觉没事可做,于是长时间在无聊与空虚中度过,产生出了负面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急躁以及情绪抑郁等[2]。

2.2 社会地位发现变化

有一些老人过去工作时是领导身份,身边时刻都有一帮说好话的人,内心养成了啥时都喜欢主观臆断性格。但是一旦退下来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他们内心就会极度不平衡的郁闷[3]。在100例研究者之中就有24例退休后收入下降,有10例的身份发现了变化,有2例角色发生了变化,有6例不被子女关心。这种心理特征在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比如,有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过度生气而诱发了高血压脑病住院,经过了解可知,这位患者做领导做了几十年,突然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周围的人见面称呼自然也就随之而变,患者内心产生了较大失落感,心中憋住一股无明业火,其发病根源就和心理上有联系[4]。

2.3,家庭上的问题

通过相关了解发现,这100例之中有8例根源在于夫妻感情不合,有6例是婆媳的关系矛盾,有6例是父子的关系紧张,有10 例是丧偶孤独。老年人退休无事闲居在家中,加之自身的情形不好,极易产生出各种矛盾,一旦吵架就会气结于胸发生疾病。比如一位脑出血患者就是退休之后时常和子女发生争吵而生闷气,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发生了脑出血[5]。

2.4,恐惧、焦虑的心理

老年患者一旦生病住进医院, 就会产生各种焦虑、恐惧心理。焦虑主要是源于家庭因素、身体不适、经济压力以及医院环境等多方面;而恐惧且多来自于疾病威胁到生命。一旦住进医院,许多老人都担心花钱过多,怕痛以及担心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6];同时老年人也担心误治、误诊,担心治疗以及护理会带来不适。尤其是患者患上了诊断不明及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更加容易产生出恐惧感,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延误康复。

2.5 悲观、忧郁的心理

人到了老人就喜欢操心,操心完了儿女事情就开始担心孙子辈的成长,同时也担心自己健康。这样想法郁结于心,对许多小事都会大发雷霆,致使性格孤僻、做事固执偏激、极难和人合作。尤其是患病之后更是少言寡语,对任何事情都事情了相应兴趣,有一些老人患者饮泣不语[7],有一些是自暴自弃,甚至出现了不治疗的想法。造成这种根源在于,其一老人患者康复比较慢,而且并且极易出现反反复复,导致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其二,长期住院降低了家庭的关爱,极易悲观失望,十分消极。

3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

事实上老年患者比其他群体患者更需要护理,但是尤为种种原因导致这种护理上存在区别性。因此护理者必须要抓住老年人心理因素,不同患者要因病、因人以及因时、因地不同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心理诱导、安慰以及鼓励等多种方法[8],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早日从烦恼中解脱,积极主动的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本文就是从这类护理特征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特征

3.1.1 首因效应;老年患者刚刚入住到医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上的单调、疾病的折磨,更有可能是死亡的威胁,这些都易造成负性的刺激,到时老年患者产生了强烈心理反应。根据这些特征,就要针对老人做好首因效应,就是要做好老人接触某种事物的首次印象,这种感知认识即为第一印象。只要具备了良好的首因效应,就能够为老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依赖于安全意识,为后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埋下基础[9]。因此,医院必须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其过去职业特征恰当的进行称呼,比如李科长、张局长、赵老师等,让老人感觉自己被人尊重的慰藉。同时还要尽量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环境,热情周到,让老人得到信任、安全以及温暖之感,为之后治疗打下良好心理基础。

3.1.2 整个治疗过程都要进行心理治疗与护理;虽然药物能够治疗老人的疾病,但是心理护理却是药物没有办法替代良药[10]。心理护理要穿插、交融以及渗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适时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通过一定的交谈技巧与护理技巧比如诱导法、安慰、暗示法以及角色转换法等,从护理中挖掘患者心理活动,进而引导患者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要根据患者需要与病情拟定一套护理计划,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之下实施护理,才能取得积极的疗效。

3.2 护理具体措施

3.2.1 构建良好环境;一直以来,人和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人置身于良好起居环境中,能够感觉到心旷神怡。而老年人大都睡眠情况不太好,主要根源与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功能逐渐减退,致使新陈代谢变缓慢。因此就要为老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休息环境,还要针对性的对他们失眠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夜间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惊动老年患者,确保他们具有良好心态配合治疗[11]。

3.2.2 留意语言交流;老年患者大都感到孤独,极想有一个人和他们交流。因此在护理之中,就要多和老年患者进行交谈,要体现出护理上的照顾与关心。老年患者因为听力降低,反应相应迟钝[12],因此护士就要做好言语平稳,音调柔和,让患者从交流中感受到亲切,进而提升患者心理适应能力。

3.2.3, 音乐护理;轻音乐对患者的身心调节都有良好作用,从临床上研究表明,当人情绪急躁之时一旦听到了舒缓音乐之后表情就会慢慢平静,血压也会相应降低[13]。因此,对于老人患者护理过程之中,就要采用音乐来调整患者情绪,进而转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将心理一些问题宣泄出来,早日康复。

4 结论

从本文100例患者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患者必须要从其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措施,才能得到良好效果,通过观察显示有76%的患者情绪乐观,也都较为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但是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 于登瀛?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2008 (9):513.

[2] 邹晓清?影响护士与老年病人沟通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5):21.

[3] 张菊兰.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交流技巧[J].中国当代医药,2011(2):187-190.

[4] 吴英平.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J].医药卫生,2006(3):154-156.

[6] 徐萍.浅谈老年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8(08):212-214.

[7] 黄金月,刘咸璋.香港社区护理的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

[8] 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J].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9] 于玲家,李兰花,赵光华.人口结构的改变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674-675.

[10]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235-236.

[11] 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 (5):43-45.

篇8

(一)空巢老人要学会信息托管

刘明勇

在公共场所,老人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等突发疾病,一般情况下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但在空荡荡的家里,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来说,却是危险的地方。急救专家建议,空巢老人要根据家庭和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将自己的健康信息及时托管出去,一旦在家庭遇到生命危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托管的理念并不高深,空巢老人一看就会,一用就灵:

1 在每个居室内都安装一部电话分机,尤其在卫生间、厨房和阳台上要安装,而且电话的位置不要过高,可以保证在摔倒以后,手可以抓到。

2 可以和最近的社区医疗站保持有效联系。例如在家中多处安装无线急救发射按钮,一旦发病随时都可以按下按钮,此时社区医疗站监测终端的报警器就会轰鸣,值班医生护士会尽快赶来救助。

3 要好好利用电话机的快捷键,事先将“120”急救电话设置为“1”,这样人一旦突发危机,一个按键就能快速建立绿色通道。

4 做一个救命卡时刻挂在胸前,内容包括姓名、家庭地址、近亲属的电话及手机、曾患疾病、过敏药物的名称等,以便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方便医护人员查找亲属,及时急救处理。

5 请子女和亲朋好友在固定的时间内打电话。比如早上在出门锻炼之前,和健身伙伴通电话;在下午午睡醒来时,也可与老邻居、老朋友之间互通电话等。

6 有手机的老人,要随身携带,24小时开机,会发短信的人也可以养成固定时间互发短信,及时进行健康通报。

(二)老人居住地的布置

严 修

老人居住地的设计布置,应从老人特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腿脚不便、行动缓慢、视听感觉较差、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害怕孤独、容易突然发病、有随时呼叫陪护人员的必要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在为老人的住所设计时,要注意老人可走动但行动不利落的特点,在走廊、厕所、洗浴间安装扶手,便器也以坐式为宜。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应装有紧急呼救信号器。其经常行走的路面,也要求防滑,楼梯台阶的高度应比常规的楼梯要低,在各通行道及转弯处应设有明显标志,以方便老人活动。老人居室的窗台高度应低于普通房间,以使人视野开阔,房间最好有外阳台,为不愿下楼的老人创造户外活动的场地。

老人居住地宜靠近老年活动室,老人们可在此下棋、聊天、看电视等。有条件的活动室还应安装适合于老年病人康复的体疗器械,以帮助恢复功能。在房间外有一定的绿地,广植花草,建有休息亭、喷水池等,尽可能为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

(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高度”

程 艳

按标准设计并不适合老年人

很多对于年轻人来讲无关紧要的高度要求,对老年人来讲却是非常重要的。在居室设计中,标准的设计高度常常给老年人带来麻烦,不便于他们独立生活,许多部件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无论是居室设计还是老年人的日用品,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高度。比如有的家庭卫生间的淋浴器安得太高,老人洗澡想调一下水流方向要踮着脚尖才够得到,容易滑倒。这些问题在居室装修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否则装修完毕,再想改动就困难了。

家具高度应量身定做

什么才是适合老年人的科学高度呢?如,桌子高度应为72-75厘米,应比年轻人的桌子略低。因为老年人大多眼花,阅读时眼睛需要离书本距离远一点,书桌略低会更方便。

有的老人在家要伏案工作,所以应重视写字台的高度。写字台台面高度应以身体坐正直立、两手掌平放于桌面上时不必弯腰或弯曲肘关节为佳。老人使用电脑,要注意计算机键盘的高度应相当于笔直平坐后,手腕平直、手臂前伸的高度,使用这一高度的写字台和电脑,可以减轻因长时间伏案而导致的腰酸背痛。

坐椅椅面距地面的高度应低于小腿长度1厘米左右。椅子太低,老人的膝盖就会拱起来,会有不舒适的感觉,而且起立时较为困难;椅子太高,则体压分散至大腿部分,会使受压,造成下腿肿胀等。

床可略低于老年人的膝盖,这样方便老年人上下床。

电源插座插孔距离地面85-90厘米为宜,比书桌高十几厘米,这样可减少老人弯腰的机会。电源开关应选用宽板防漏电式按键开关,以便于手指不灵活的老年人用其他部位进行操作,开关高度离地面应为1.4~1.5米,如果考虑轮椅使用者的话,最好设置在1米左右。

生活用品高低也有讲究

老年人的用品如手杖、鞋等的高度也都有讲究。为老人挑选手杖时,要让老人穿鞋站立,手臂肘关节屈曲150度,手背朝上,脚的小趾前,外侧15厘米处至手掌之间的距离就是手杖的长度。测定时老人要穿常穿的鞋子站立。手杖长度合适有利于老人保持平衡,更好地支持体重,增强肌力。挑选手杖时,最好让老人拿着手杖反复试试,根据自身的要求增减长度。

许多老年人喜欢穿平底鞋,认为穿平底鞋轻便、舒适、安全,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老年人的鞋后跟高度以1.0-2.5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鞋跟过低会增加后足跟的负重,导致足底韧带和骨组织的退化,引起足跟痛、头昏、头痛等不适症状。

枕头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长期使用过高的枕头,颈部被固定在前屈位,就会使患有颈椎病的老人加重症状。而枕头过低,流入头部的血液偏多,血管充血,颈部肌肉也不能放松,早晨起床后会觉得头部胀痛、颈酸和眼皮浮肿。

(四)老年人不宜穿松紧带裤子

张春姐

许多中老年人都喜欢穿松紧带的裤子,认为这样穿脱起来比较方便。有的中老年人,为了防止皮筋过早松懈,还会专门选用一些弹性较强的松紧带。

但专家指出,松紧带过紧,并不利于身体健康。首先,松紧带勒得过紧,容易使腹部血压增高,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差,供血不畅。其次,过紧的松紧带,会勒到两侧的肾脏,使肾脏压力增大,阻碍肾内血液循环,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肾功能受损或肾萎缩。如果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松紧带过紧,还会影响血糖的正常浓度。

对于一些较瘦的人来说,松紧带更不能过紧。因为,较瘦的人,皮下组织薄,如果松紧带太紧,容易磨损皮肤。此外,吃饭时,最好也不要穿松紧带较紧的裤子,否则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不良。

专家提醒,如果老年人一定要穿松紧带的裤子,那就挑选弹性适度、穿上去身体觉得很舒服、腹部没有压迫感的。而且,裤腰不要提得太高或太低,太高对胃不好,太低对腹

部不好,一般系在肚脐处为宜。

(五)老人洗澡“三部曲”

王清海

老年人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弱,对外界温度的应激反应也不如年轻人,因此,洗澡时,就要按照一定方法,让身体各个部位受到洗澡水温度的刺激减少到最小。比如关节、腿部肌肉处、腰部等容易受温度刺激的部位。洗澡时按照一定方法入浴也可以防止老年人洗澡时出大量的汗和突发心血管疾病。

第一段,淋浴预热。老年人洗澡时,首先用喷头的温水冲冲脚面,然后冲小腿、大腿。再用喷头对着脚底板冲,直到脚底部感觉麻麻的,这时就说明完全适应了水温,同时,脚底在接受水的冲力和水温刺激后,头脑会感觉特别清醒。之后,用喷头冲膝盖。

第二段,从膝盖到胸口盆浴。先站着,让水浸到膝盖,站3分钟。首先泡到大腿部分,这时,上半身冷的话,可以浇一些热水。

然后,身体下肢适应水温了,慢慢坐下来,让水淹至胸口3分钟。如果感觉心脏不能承受,就慢慢地站起来,休息一下再进入水中。

第三段,全身盆浴。把上体稍微倾卧,使热水浸到肩膀,泡1~2分钟。让整个人浮在水中,先趴着泡1分半钟,再仰着泡1分半钟。泡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

最后起身,用喷头冲身体一遍,拿干毛巾先擦(这个部位最容易流汗),然后擦身体,全身擦干了以后再穿衣服。

老年人在仰着泡浴时,可以配合做眼、耳、头的按摩,以达到借助水压和水温增加气血循环的按摩效果。

(六)老人也需保养皮肤

陈柳森

人到老年,皮肤形态和功能会出现衰老特征,如皮肤变薄,弹性降低,褶皱增多、加深,赘疣、色素斑频繁出现,有的老人还有皮薄如纸等皮肤萎缩现象。这些皮肤上的变化是自然规律,一旦形成是不可逆转的。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君认为,讲究卫生,合理补充营养和维生素,注意防病治病,避免过度风吹日晒,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可延缓皮肤老化。

及时清除皮肤排泄物

脱落的皮屑,排出的皮脂,分泌的汗液,都是皮肤自身的排泄物,在皮肤表面被分解后,可刺激皮肤,引起一些皮肤病。因此,经常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健美十分重要。

提示清洁皮肤合适的水温是18℃~30℃,一般用中性肥皂最适宜。将洗面乳或肥皂在手掌中搓成泡沫,再往面部抹,严禁长时间搓揉,尽快用水冲净,避免碱性物质长时间留在皮肤上。

加强皮肤锻炼

利用外界环境因素进行皮肤锻炼,是维护皮肤健美和预防皮肤病的重要措施。

提示皮肤锻炼方法很多,如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等,均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新陈代谢,加强皮脂腺的生理功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预防皮肤病,延缓皮肤衰老。

经常按摩面部皮肤

按摩时双手要洗干净,最好涂上按摩霜。一般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拇指的指腹或用手掌进行按摩,要轻而柔和。应顺着皮肤与肌肉的纹路,由面部中心向两侧按摩。

按摩部位:前额从中央向两侧按摩,上、下口唇周围从中央向两侧下颌按摩,上、下眼眶从内侧向外侧按摩,颊部从鼻翼侧面向下颌按摩。

提示 一般每日按摩1~2次,每次5~10分钟。按摩霜不要用油脂含量高的油剂,以免诱发皮疹。

(七)老人出门自己做个体能测试

黄 艳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不如年轻人,所以在旅游中许多细节一定得注意。

交通工具得选好

在选择和乘坐出游交通工具时应该格外注意。老年人患慢性病较多,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气压的变化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可能会造成危险。要确定自己的身体状况能不能乘飞机,可在出行前试着爬两层楼高的台阶看看,如果身体没有出现不适的状况,应该可以乘坐飞机。

另外,老年人耳朵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飞机起降时的压力改变还容易导致老人耳朵产生痛感,有人甚至会暂时失聪。所以在飞机起降时,可以用吞咽口水的动作或嚼口香糖来调整耳咽管两侧的压力差,以保护耳朵。

如果要选择火车,也有一些窍门可以缓解长途乘车的不适。长时间乘坐火车会导致体内缺水,特别是对于身体耐受能力较差的老人,容易出现燥热、乏力、便秘等不适。但是在乘车期间蔬菜比较缺乏,所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特别是梨子、黄瓜这些水分多的水果蔬菜,既可缓解车内干燥、身体疲劳等不适,又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还能避免老人因长时间乘车活动量减少造成的便秘。

专家提醒记心上

305医院老年科王凯主任提醒老年人,老人患有感冒、腹泻以及慢性病处于不稳定期,都不适合出游;尽量不要选择与生活环境温差过大的地方旅游:旅游要放慢节奏,尽量不要打乱原有的生活规律:出游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度高兴和因小事生气。不要图省钱住潮湿、阴暗、拥挤的房间,以免影响睡眠,导致体力不支,进而诱发疾病;旅游前宜做一次全面体检,体检合格才能出门。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备好应急药物:若出现头昏、头痛或心跳异常时,应就地休息或就医。

出游细节不放过

在游览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条件选择名胜古迹游或休闲度假游,注意量力而行,不宜过分消耗体力;带足衣服和避雨用具;注意合理饮食和卫生。旅游时体力消耗较大,要带足食品,应选易带、营养丰富、新鲜卫生而清淡的食品。多吃水果,防止便秘。在外面用餐时,注意不要吃生冷食品和不清洁的食品:游览时,步行宣缓,循序渐进,攀山登高要量力而行。保证住处舒适安静。住宿条件不求豪华,但求舒适安静,可选2至3人间。在旅游中注意做好脚的保健,要穿柔软合脚的鞋,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睡时将小腿和脚稍垫高,以防下肢水肿。此外,可自我按摩双腿肌肉和脚心,这样无论行走还是爬山都会感到格外轻快。

四、饮食篇

(一)全球老人陷入营养危机

田 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营养不良”似乎是儿童的“专利”。但日前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数字显示,老年人才最容易出现“营养危机”。

说到营养不良,老年人因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而引起的胃肠道萎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疾病、环境、心理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以下几点更要注意。

肠胃功能降低。人到老年,胃肠功能当然不再“高效”。由于唾液腺萎缩,老年人每日唾液分泌量降为年轻人的1/3,胃液分泌也下降为过去的1/5,消化食物的能力大大下降。

不及时戴假牙。牙齿部分或全

部脱落,会直接影响食欲。近日,香港大学牙科学院研究发现,所有牙都掉光却不戴假牙的老人中,近三成营养不良。

盲目进食补品。上海市老年医学会日前公布的一项对本市300位老人饮食习惯的抽查显示:三成老年人竟然把补品当成主食,结果反而造成营养不良。调查中,一位79岁的张老太每天饭量连150克都不到,但服用补品却十分起劲,如西洋参、深海鱼油等。

一味苛求“三低”。不少老人粗茶淡饭,过于追求低盐、低脂、低糖类食品,但若食量过少,很容易营养不良。日本全国老人俱乐部联合会对高龄者生活的调查显示,17%的老人几乎不吃肉,每天吃肉的只占12.1%。对此,法国专家指出,无论如何,老人每天起码得摄入1800~2100千卡的热量。

服用药物。很多老人几乎成了“药罐子”,但安眠药容易让老人因困倦、嗜睡而影响食欲;茶碱、甲状腺素等药物会增加能量代谢,影响营养吸收。

孤独心理。一些营养不良的老人缺少的是“心理营养”。尤其是空巢老人,整日独自在家,很少与外界接触。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没了“吃的兴趣”。

营养不良的表现征兆

看似简单的营养不良,却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表示,老人如果长期营养摄入不够,会出现抵抗力下降、骨折等。此外,老人体内储存糖原的能力降低,一旦葡萄糖不足,容易昏迷。一项对495位60~80岁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发现,与营养相关的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达72%。

近日,法国老年病专家西蒙指出,老人体重如果在一个月内下降5%或6个月内下降10%,就可能是营养不良。张坚告诉记者。除体重下降外,食欲不振、倦怠、脸色苍白、逐渐消瘦,头发没有光泽等现象也是营养不良的征兆。这时需要到医院测一下血红蛋白等指标,由医生给出诊断结果。

正确帮老人补营养

没必要戒肉。张坚强调,很多老人认为动物性食物导致“三高”,其实没必要避讳。蛋、肉类含大量优质蛋白,对一些微量营养素的吸收更有利,应适当吃些。

少食多餐。老人的食欲通常没那么旺盛,吃饭时也总爱找出各种借口减少饭量。那么不如多给他们准备些低脂肪、高蛋白的零食,以帮助补充营养。

假牙该装就装。如果老年人具备安装假牙的条件,应该尽快安上合适的假牙:如果暂时不适合安装,也千万别凑合,要本着丰富、均衡的原则,通过改变烹调方式(如炖汤,多做菜泥、肉丸)、选择合适的食材(如烂糊面、肉饼、豆腐)等,做到饮食多样。

借助搅拌机、榨汁机。这是日本老人综合研究所推荐的方式。专家认为,搅拌机是老年人的“另一口好牙”,可以方便地将肉类弄碎,榨汁机则能将水果、蔬菜榨成汁状,便于无牙老人食用。如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但无论是炒或煮的大豆,其蛋白质吸收率只有60%~65%:而如果将其打成豆浆,吸收率可提高到92%~96%。

(二)老年人饮食新标准

竟 金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专家小组提出了老年人饮食营养的新标准,具体是:

脂肪应占饮食总量的15%,其中包括饱和脂肪酸0~10%,不饱和脂肪酸3%~7%。代表食物主要有米糠油、豆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菜子油等。脂肪摄入量不宜过多,否则对健康不利。

蛋白质应占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余85%~90%的热量由脂肪、碳水化合物提供,其中复合碳水化合物应占50%~70%,它们主要存在于小米、玉米、绿豆等食物中。

微量元素锌也不可缺少。老年人应当适量多吃一些含锌的食物,这些食物为沙丁鱼、胡萝卜、牛肉、花生、核桃仁、杏仁、糙米等。

游离糖主要指从甜菜、甘蔗中提纯的糖。水果、蔬菜、牛乳中天然存在的糖不包括在内。游离糖食用总量的上限为食物总量的10%。

食用纤维每日应摄食16~24克。芝麻、香椿、豆类、竹笋、萝卜、海藻等食物中的食用纤维含量丰富,可以适当多吃。

食盐每日摄入的上限为6克,无下限量。

食物胆固醇每日摄入的上限为300毫克,无下限量。

营养专家认为,老年人只要按照这一饮食营养标准来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健身篇

运动养生勿忘自我监测

肖 东

老年人运动锻炼时要进行自我监测。自我监测就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经常对健康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目的在于适时调整运动处方和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避免发生运动损伤,以致诱发疾病。

1 呼吸监测:在健身运动过程中,由于需氧量增多,呼吸会稍快一些,属于正常现象,但不可过快,呼吸次数以每分钟24次为宜,如在运动中出现频繁咳嗽、喘气、胸闷和呼吸困难,则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

2 心率监测:可从测脉搏中获得。60岁以内的中老年人,如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20次,说明运动量适宜:如果每分钟在130~140次,则说明已超量,应减少运动量,以免心脏负荷过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运动中脉搏应保持每分钟不超过110次,如出现脉搏次数减少或脉律不整齐,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一般健康老人在运动后10分钟,脉搏应恢复正常,如不能恢复,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调整。

3 饮食监测:老年人通过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使食量增加。如食欲下降,需考虑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是否合适,应进行适当调整。

4 睡眠监测:老年人通过运动,一般都会改善睡眠,睡得香一些。若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反而失眠加重,且出现腰酸体痛难忍的状况,则需考虑是否运动过量,应及时进行调整。

5 疲乏程度监测:一般说来,老年人在运动后,特别是刚开始锻炼后,会有轻重不等的疲乏感。而随着锻炼的经常化,适应性增强,疲乏感会逐渐消失。如果在健身锻炼后,不仅不觉得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反而感到疲乏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倦感,这说明运动量过大,需适当调整。

6 体重监测:老年人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可每周测体重1―2次,最好在每周的同一时间测量,一般刚开始锻炼的人,3―4周后体重会适当下降,这是新陈代谢增强、消耗增多、脂肪减少的缘故,随后体重会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体重呈“进行性”下降,可能是运动过量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查明。

特别提醒:老年人在运动锻炼前最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然后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同时,身体检查的结果又可作为锻炼前的客观指标,便于与锻炼

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锻炼的效果。如果身体一向较好。也可以自己检查一下,如连续下蹲10~20次,或原地跑步15秒,看是否有心悸、气促、胸闷不适等症状,如果没有即可开始锻炼。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一定更根据健康状况、条件、爱好等进行选择。一般来说,选择各个关节、各部分肌肉都能得到较好锻炼的运动项目,如跑步、快步走、游泳、打太极拳等,而不应该选择运动强度过大、速度过快、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利用运动器材进行锻炼。

六、篇

老年人要将性生活进行到底

云 霄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很多美国老人的性生活非常活跃,其亲密动作甚至会让子孙们脸红。

结果显示,在57至64岁的老年人中,73%与伴侣有规律的性生活(每月两三次):在64至75岁的老年人中为53%(每月两三次):在75至85岁的老年人中也有超过20%的人有性生活(每月一次左右)。

当美国老人在“古稀”之龄依然能享受性生活带来的愉悦时,中国老年人的性生活状况又如何呢?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51岁以后停止性生活的,女性,城市占35.3%,农村占58.3%;男性,城市占56.8%,农村占80.6%。

我国老年人的性生活为什么停止得这么早?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不少老年人心中,认为性生活对健康有害,这无疑让他们对性生活的兴趣大打折扣。其次,夫妻情感、伴侣对性生活的态度等,对老年人的性需求都有一定影响。还有传统的观念,中国老人要帮忙抚养孙辈,留给自己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也减少了享受的机会。

老年人别压抑

1 性要求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致性条件反射消退,进而出现减退、阳痿等症。

2 由于受到压抑,不能排泄,会在某些组织中造成淤积、充血,导致前列腺、精囊等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腰酸背痛、会阴不适、阴囊及附睾胀痛、尿道刺激等症状。

3 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男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如脾气暴躁,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责骂老伴等。有些性格外向、擅长交际的男子,就可能借机另寻新欢,并且过分的性压抑会导致一些人在某种情况下失去理智而犯罪。

老年人性生活前要先“回忆”

因为老年人的望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升腾,单纯生理的刺激却不大起作用。相反,通过一些精神因素来唤醒美好感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老年人回忆起年轻时充满激情的性生活,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提高的强度和加速兴奋的到来。

由于老年人的体脂减少、皮层变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在性生活前不要过分洗澡,应加强的力度:老年人肌肉收缩力下降,灵活性降低,性生活中动作不要过猛过大,以免造成肌肉酸痛:在时间上,以半夜或清晨较妥,此时环境安静,精力充沛,容易达至。

老年人的性生活,并非一定要达到,应重“情”不重“性”。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不应强求每次性生活都有完美的性过程,都有,可以利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性生活,即充分地拥抱、接吻、,这同样能使他们获得性满足与性。

50岁后是“第二次蜜月”

科学研究证明,老年人如果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使家庭更加和睦、稳定、幸福,还可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

性生活可作为老年人痛苦的解除剂,老年夫妻有规律、和谐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依赖感,当性生活达到时,还可以忘却身体的许多不适症状。

性生活有助于克服老年人的消极情绪,退休后社会角色改变,此时,若有伴侣相互照顾,并保持适当的性生活,将有利于对方理顺情绪、消除各种消极心理。

性生活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是大多数老年人长寿的秘诀,性生活也是一种全身活动的锻炼方式。

性生活可防治一些疾病,如因慢性前列腺炎而引起的小腹胀痛不适、腰胀痛及会不适。

老年人的性生活次数取决于其健康状况、文化修养和习惯等,没有固定标准。据调查,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可有1次或1次以上的性生活:75岁以上老人,每两周可有1~2次性生活:80岁以上每两个月可有一次性生活。为减少体力消耗,老人可采取侧卧位、坐位(男性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立位或女上位的。

七、儿女篇

(一)对家里的“古怪”老人多些关爱

黄金兰

一般地讲,人到老年,依存、自尊和扶助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希望在家里得到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心和亲热,尤其希望子女能经常同他们交谈拉家常:他们希望子女孝顺、尊敬他们,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征求和采纳他们的意见;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老人希望子女能帮助完成他们难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很明显,老人们的上述需求若能及时得到满足,他们的心情就会舒畅,精神就会愉快,性格就会开朗。反之,就会感到子女没良心,自己白白辛苦了一生,就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和怨恨情绪。即使原先性格开朗的人,也会变得暴躁、孤僻、固执、“古怪”起来。因此,要想“良化”老人的性格,就要注意从人格上多尊重老人,精神上多安慰老人,生活上多关心老人。具体地讲,必须做到以下10点:

1 不管老人的经济条件如何,持家能力是否变化,有关家庭大事都应主动征求并尊重老人的意见。

2 不管老人是否有病,都应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遇到老人身体不适时,要主动提出陪老人去看病。

3 要抽出一定的业余时间,跟老人们聊天,谈他们关心的事,讲他们爱听的话,多顺他们的心。

4 家里有什么活动,比如上公园、看演出等,最好邀请老人一同前往。

5 对老人的养育之恩,对自己小家庭的扶助,如操持家务、照看孩子、经济支持等,经常要有感激的表示,让老人们感到没

有忘记他们的恩情。

6 节假日改善伙食,要多留心做一些老人爱吃的食物,买一些老人喜欢的东西。

7 逢年过节,要记住给老人送些礼品,老人会把它看做是对他们的孝顺之心。

8 教育孩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9 对老人的合理要求,必须尽可能满足他们。不能满足时,要多做些解释工作,取得老人的谅解。

10 老人心情不畅、情绪不佳时,要忍耐,不要任意顶撞老人。即使老人说错了,也不要在众人面前驳老人的面子。

(二)请不要拆散“老鸳鸯”

老夫老妻,相处了大半辈子,几

经岁月的磨炼和考验,在感情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像难舍难离的鸳鸯鸟,儿女不要随意拆散他们,造成晚年生活的悲剧。

有些儿女不了解老人的心情,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在安排老人住房和哄孙子、孙女上,随意拆散“老鸳鸯”,造成“见面不相伴,同院不共眠”的难堪局面。有人说:“都七八十岁的人了,还有什么爱情,让他们吃好喝好就行了!”这样的儿女,可以说是“不懂事”。

有一对农村老夫妻,被儿女安排在不同的房间住,男的陪孙子睡,女的陪孙女睡,天天相见而不能相伴,在无奈中度过孤单的岁月。

不管年龄多大,人都有七情六欲,夫妻相伴是人之本性,老夫老妻也是情侣,夫妻越老感情越深,是实实在在情深意长的“老鸳鸯”,这是许多年轻人无法相比的。

儿女在赡养父母时,让老人协助照看孩子,只要老人愿意是可以的,但应把赡养放在首位,把照顾孩子放在次要地位。如果老人因身体不好等原因不愿意照看就不要强迫他们,更不能为让其中一人照看孩子而拆散“老鸳鸯”。老两口如果长期不能相见共眠,对心身健康非常不利。相反,老两口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晚年生活大有好处:可以通过聊天达到心灵的沟通,身上不舒适互相按摩或拔拔火罐儿,对精神安慰和养生都大有益处。

(三)给老人请保姆注意啥

王永杰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说,高龄老人大多患有疾病,且行动不便,所以给高龄老人找保姆最好先考虑他们是否有专业的护理知识。

高龄老人中,有10%以上卧床,需要护理服务。因此,对于保姆来说,协助老人活动四肢,给他们喂饭喝水,帮助他们上厕所,就属于最基本的护理服务,而要做好这些服务,最好能有一定的护理知识,尤其在防止卧床老人生褥疮等方面,这点更是必要。

此外,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老人不仅患病多,恢复起来也比年轻人慢得多。这时,老年人就需要一些更专业的理疗服务,甚至需要使用一些功能性的恢复器械。所以,保姆应该多少懂点理疗知识,了解器械的功能,知道如何使用。

中日友好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赵东说,给高龄老人选择保姆,还应该考虑到他们是否细心、有责任感。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要按时服药,调控饮食,甚至要定时大小便,这都需要保姆的细心照顾。此外,保姆还需要密切观察老人有无异常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患病端倪。

老人心里的寂寞有时也需要保姆化解。但是高龄老人往往视力不好,听力也开始衰退,甚至不少已经耳聋。因此,高龄老人的保姆最好能够善解人意、口齿清晰,有一定的文化。

对于只会说方言的老人,不仅要求保姆能够听懂老人的话,最好还会说方言。

(四)要学会听老人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上了年纪的人,往往话多重复,对年轻人办事不放心,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对一些看不惯的事则反复指责、批评:对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更是常常挂在嘴边上,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讲述。

作为年轻人,千万不要对老人的唠叨不耐烦,这其实是一个人精神老化的迹象,唠叨只不过是表现形式而已。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唠叨也是一种“练脑”方式。老人唠叨是一种思维活动,对老人来说是“练脑”,爱唠叨总比整天默不作声要好。对于老人的唠叨,做儿女的即便不愿听,也要装听,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孝道。老人唠叨完了,心里就舒服了,不然,憋着不说,长期下去对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如果我们对此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打断老人的话题叫他别嗦,老人心里一定会非常伤心难过。如果有那么一天,老人不再说话,那才真该让人担忧了,也许还会盼望听他唠叨呢!

对于唠叨的老人要让他觉得,自己说话有人听,这比吃一些营养保健品要有意义得多,是对老人心理上一种莫大的安慰,是增进亲情、保证老人快乐长寿的重要方式。

(五)如何帮助老人摆脱丧子之痛

蒋少琨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感之痛令人动容。那么老人痛失爱子后如何调整心态?家人如何帮助老人摆脱丧失亲人之痛呢?

1 子女患重病,要把情况如实反映给老人,对于可预见的严重后果或随之而来的可能亡故要给予预示。对于如交通事故、工伤等突然死亡要及时告知,不要因怕老人情感受到创伤而隐瞒,因为情感的伤害是必然的,无论何时总是会发生的。

2 老人的悲伤思念之情不会因逝者物品的转移而转移,因此,对于逝者物品的处理要听取老人的意见。对于是否参加如追悼会等令人伤感的仪式活动要尊重老人的想法。

3 要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更应防范既往有严重疾病的老人由于过度悲伤、难以接受已有事实而出现意外。

4 子女等晚辈要主动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多使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称呼,要充分利用隔代辈分的影响力,因为祖孙间的交流更能冲淡悲伤的感情。

5 要多与人交往,多与亲朋好友走动,多出去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6 有一些老人的抑郁情绪过于强烈,总沉浸于丧子的痛苦中,甚至有明显的无望、厌世感等,若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六)帮助老人克服“回归心理”

木 东

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和社会参与性的降低,有些老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会向孩童时代“回归”,有时甚至会表现出孩子般的幼稚和自私。过去常有人把老人叫做“老小孩”,这不是贬低,而是对老人此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准确定位。

对老年人来说,“回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它不仅会引发人的不良心绪,造成忧郁悲观、烦躁易怒、性格孤僻,更会对老人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不同程度地加重各种老年性疾病,对身心健康不利。“回归心理”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性格类型有关,一般地说,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上述消极情绪,更爱追溯过去,常常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中,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对此,老年人常常很难自我控制,这就需要家庭中的年轻人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老人转移“回归心理”。如果儿女晚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老人,无法与老人沟通,甚至还会产生对立情绪。如果这样,不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还会造成家庭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起家庭矛盾和纠纷。

针对老年人“回归心理”的负面效应,首先应当充分理解老人,其次是循循善诱,用疏导的方法,转移老人的不良心绪,淡化老人的失落心理。例如,鼓励老人学画画,练练书法,或是帮助老人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同时,不妨多给老人找些事干,让老人在精力、体力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一些余热,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该鼓励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门,饱览大自然的风光,近处可上公园,远处可去登山,让大自然的气息给老人的生命涂抹新的绿色。儿女们可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既增加亲子感情,又营造了融融的家庭氛围,使老人感到“此处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