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和双循环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和双循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

篇1

关键词: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6-0029-03

一、环境金融的概念

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是直到1997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在此之前,金融界和环境保护界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但环境的恶化使社会的一切元素都面临一系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温室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97年12月,为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同年,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开始“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计划,即寻找新能源计划。从那时起,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空前地注重本国以及国际上各种元素之间的紧密合作,以积极应对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挑战。能够调剂资金余缺、集聚巨额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金融,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同时也受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的影响。因此金融自然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开拓性地把环境因素引入到金融创新中,环境金融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并在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六大英语词典之一《美国传统辞典》第四版(2000)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Eric Cowan(1999)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探讨如何融通发展环境经济所需资金。作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环境金融能够从发展环境经济中受益。Jose 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金融业和环境产业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环境金融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通过分析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差异,寻求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金融创新。Sonia Labatt和Rodney RWhite(2002)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研究所有为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设计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一个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十分截然不同的标准,首先,它必须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合适位置。其次,它必须满足环境风险转移和排放物减少等环境目标。从上面四种环境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从不同角度对环境金融下的定义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

众所周知,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是充分发掘和利用经济中的盈利机会,并尽可能地分散和化解风险。而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随着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的推进,必然会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可表达为:循环经济、金融创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由于许多环境产品、环境服务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在传统的市场上出售,循环经济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加复杂化的要求。本文对于环境金融的定义是: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使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补,彼此互动,协调发展,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的金融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有效评估环境风险,从而开发出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获得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资金,也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安排,并与绿色企业会计关系密切。

二、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国外经验

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银行历来都是金融创新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环境金融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这几年,美国等各主要国家的许多银行已经把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他们的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环境报告已经从会计报表的边缘内容变成主流内容,绿色会计报表得到大量应用。一般情况下,环保企业凭借其“绿色”即可获得绿色抵押贷款,一些银行还会给予有很好环境记录的客户以更多的优惠。例如美国银行贷款评级分为5级,第4、5级需要抵押,而环保企业一般不需要财产抵押。2003年6月4日,七个国家的10个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即由这些银行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赤道原则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新标准。根据这些原则,金融机构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并会遵守赤道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对项目提供资助。此外,越来越多的大银行推出可交易的排放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减少信用、温室气体减少信用等。

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在狭义上,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基金是指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1988年,英国就率先推出了第一只生态基金―Merlin生态基金。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看似束缚了基金的投资空间,影响了基金的运行效率,但是国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这类基金的投资效率并不一定比一般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类基金投资目标的选择更加合理,总体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看反而可能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

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通常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既包括自然巨灾风险,也包括环境污染等人为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会给保险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此类风险。保险界提出的诸如加强再保险作用、提取巨灾风险补偿准备金等解决方案,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保险业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1997年,巨灾债券的推出,即巨灾风险证券化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产生和发展脱胎于资产证券化,主要优点包括:第一,支付条件与环境污染等特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相联系,与其他债券品种差别明显,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第二,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远远超过保险业的可用资金,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充足的资金去承担任何一种重要的灾害保险,或者在传统保险失败或不存在的地方提供保险;第三,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资金的负担。

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emissions reduction credits)等新的金融衍生品。天气的不确定性给天气敏感行业,如石油和能源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利用天气衍生品对天气风险进行控制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越来越多。自1997年开始出现以来,天气衍生品市场作为新崛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交易量显著增长,交易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美国、欧洲、亚洲、拉美的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排放减少信用则是指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法律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并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储存的信用可以用于出售转移到其他工厂。

三、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环境金融虽然是自1997年才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术语,在我国还没有人提及,但其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因此,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不断的大背景下,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基础。

1.银行业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另一方面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

我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银行业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应该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给予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优惠政策,并严格监督客户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较严厉的措施要求客户加以改进。同时,银行业应逐步开始执行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将客户的环境风险纳入信贷投资评估中。此外,银行还应该逐步实施绿色采购、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等良好管理实务(Good Green Housekeeping)策略。另外一方面,银行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银行或者投资到某一对环境有益的部门或者投资到对环境有益的项目。目前能够赢利的环境项目主要是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未来有潜力的环境项目包括有机农业的供应、生态旅游等。

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国外得到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天气衍生物等环境金融产品在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在转型经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级综合环境基金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由于环境税的出台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环境税改革的近期方向应是对消费税、资源税、水资源环境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车船使用税等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进行改革和完善,并配合环境收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将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中的一定比例税款专款专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专家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吸引国家拨款、外国和国际组织的环保赠款贷款、商业银行资金等各种资金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投资。我国还应进一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环境基金,地方环境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污染费、罚款等。国家环境基金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支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执行,国家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地方环境基金则重点支持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国家级综合环境基金和地方环境基金之间还应建立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此外,我国还应尝试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方式投入到需要动用大量资金、但社会效益较好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中。对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环保企业,也可以允许他们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3.在制度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

发展环境金融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实践中还必须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性机制,以推动环境金融的理念,迅速发展成能实实在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政府在发展环境金融,推动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的过程中,应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首先应着手制定一系列条例、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增强捕捉环境机会的积极性;其次应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0,“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ourth Edition”

[2]Eric Cowan,1999,“Topical Issues In Enviromental Finance”,research paper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篇2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有关部门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主要着手点之一,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节约型先进湿法烟气脱硫OI2-WFGD-Ⅱ技术

成果简介:该技术以湿式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工艺为基础,采用新型的U型平流式吸收塔工艺,吸收塔吸收区气流呈水平U型,吸收塔的烟气进出口在塔的同一侧。该技术开发以提供烟气脱硫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针对国情及电力特点,利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将其引入大型工艺系统的研发,以逆向工程、数值模拟等促进工艺技术进步,并进一步利用工程应用所取得的工程数据开展实证反馈、试验优化和技术升级,突破了化工装置大型化及技术经验快速积累的瓶颈创新的开发模式。该技术推广应用可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洗涤式脱硫除尘装置

成果简介:我国从“六五”发现酸雨以来,随着能源消耗,特别是煤消耗量的增加,致使SO2排放量大大增加。成为我国污染主要问题,以及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项目产品脱硫除尘装置不仅技术含量高,脱硫除尘效果好;更主要是适合国情,即制造成本运行成本均低于国内外同行,此外占地面积小,简单易操作。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技术可以有效瓦解酸雨中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通过在烟气中进行窄脉冲电晕放电,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离子、自由基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在注入氨时,生成硫铵和硝铵,副产物硫铵和硝铵可收集作为农用化肥,烟气由此而被净化,达到环保目的。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新型液柱烟气脱硫除尘集成技术

成果简介:该示范装置性能可靠,能够连续安全地运行,并且保持高的脱硫效率(高于90%)和除尘效率(大于98%);该示范装置的适应性好,对于不同的烟气量,烟气温度以及二氧化硫浓度,都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能保证高脱硫效率。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水平高,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比较先进,全面通过计算机控制,示范工程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该技术示范装置的成功建成和投运,标志着新型液柱烟气脱硫除尘集成技术的成熟,从而为我国燃煤锅炉烟气,冶炼烟气中SO2的治理提供了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技术,可以打破目前我国大中型锅炉烟气脱硫技术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SXC-系列高效脱硫除尘器

成果简介:该除尘器实行双碱法处理工艺,包括喷淋、漩流和脱水三部分,各部分连续持续而又独立地进行脱硫除尘。除尘器在作业中利用喷林产生的液膜、烟尘的重力沉降、由漩流形成的鼓泡及水气离心分离,以及在结构上设有的防堵、撞击墙以及在通道的道路上的合理布置相配合,有利地通过碱液将大量的二氧化硫吸收和充分地除去烟尘。该除尘器结构科学合理、在性能上十分稳定和操作方便,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是一种典型的高效、低耗费的“绿色环保”设备。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中小型烯煤锅炉烟气净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成果简介: 该课题进行了脱硫防腐内衬材料的研究;脱硫活性添加剂的研究。并作了处理烟气量度2000m^2/h的脱硫除尘器的全部设计。实现脱硫率86.7%,除尘率92.2%,系统阻力414Pa,烟气含湿量4-9%,液气比0.05-0.1化学计量比1.2-1.4,脱硫成本450元/SO2T,投资成本2-2.5万元/MW,其综合经济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循环流化床常温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在清华大学试验电厂开展了常温半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示范装置的设计处理烟气量为20000Nm3/h。脱硫塔内部采用了特殊的结构,以实现物料的内循环。针对影响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如反应塔出口烟气温度与绝热饱和露点的温度差(ASAT),钙硫比,床内物料浓度,以及CaCl2添加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表明,当钙硫比为1.3,ASAT为7℃时,脱硫效率可以达到85%;在同样条件下,在石灰浆中添加少量的CaCl2,脱硫效率可达到90%。同时,对系统脱硫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增加脱硫离子反应时间的方法。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烟气脱硫过程二氧化硫吸收及氧化技术

成果简介: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吸收和亚硫酸盐氧化机制、吸收和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石灰石-石膏湿式烟气脱硫过程亚硫酸盐氧化的经验模型。针对30MW发电机组,设计制作了亚硫酸盐氧化的模拟装置,为脱硫工程设计和调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对石灰石-湿式烟气脱硫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处阶段:中期阶段

烟气气体悬浮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与设备研制

成果简介: 该项目为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要是进行电厂烟气气体悬浮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在消化吸气体悬浮式、喷雾干燥法(GSA)脱硫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国产化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并设计了石灰浆配制系统与雾化系统、烟气净化系统的核心设备--悬浮式反应器,物料回流系统及除尘系统、活性炭喷射系统、自动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等。其特点是,为提高脱硫效率和脱硫剂的利用率,系统采用气体悬浮技术和物料循环的方法,保证了石灰耗量少,酸性气体去除效率高。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135MW机组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技术

成果简介:双循环流化床半干法悬浮脱硫装置是一种两级分离、内外双重循环的半干法脱硫工艺。该工艺集成了文丘里流化、旋/直复合流化、带浓缩分离装置的下排气分离器及强化内循环的塔内结构等专利技术,并具有以下技术特点:具有负荷调节特性;直流与旋切风复合流化方式;具有用于灰循环的专用分离器;塔底有专用的塔底渣处理系统;改造具有灵活性,适应目前300MW以下老机组的改造。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预测,我国脱硫市场总值约为2000亿元。适应本技术的市场总值近1000亿元,考虑到不同技术的市场占有率,本技术有近200亿元的市场。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装备

成果简介:该产品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装备由旋风水膜辅塔和主塔组成,主塔由内塔,外塔塔板、除雾装置、供液装置、循环水箱及排渣装置等组成。在技术上集湿式旋流、冲击式和旋流塔板技术与一身,采取了几项技术的优点,在设计上有所创新。实践证明,新型烟气净化装置除尘效率高达98%,脱硫效率大于80%,是具有广阔推广前景的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装备,在工程上应用,除尘效率和脱硫效率有了明显地的提高,尤其是对细微粉尘的收集效果更为显著,能满足国家近期提出的大气环保排放要求。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电厂烟气扩散风洞试验研究

成果简介:该风洞试验研究模拟当地的边界层风速和湍流分布,测量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时的速度场分布、湍流场分布,(通过湍流场测量计算不同位置的扩散参数),采用发烟器,通过放烟的方法观察扩散特征,定性地研究不同风速、风向条件下各不同地点的扩散规律,采用乙烯作为示踪气体,氦气和氮气调速密度进行示踪试验,并在下风向地面和空中采样,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不同风速和风向时的扩散规律。该风洞模拟试验成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广西合山电厂的大气污染预测、作为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依据,而且可以作为其它类似复杂地形电厂污染预测的参考。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过程装备开发与应用

成果简介:该项目建立了包含所有速率控制步骤的脱硫过程化学模型、物料及热量平衡计算模型与脱硫剂活性及其强化途径的实验方法;采用数值研究、要点实验和工程实测校正结合的方法,针对国情研制出了覆盖我国所有容量火电机组的脱硫装置,开发了多种低阻力高性能吸收塔塔型;实现了浆液循环泵、FRP喷淋管、真空皮带机、侧进式搅拌器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和大规模应用;通过系统仿真与工程数据分析相结合,对脱硫各子系统及其与主机系统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集成与优化研究;并行平台化搭建了工艺研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三大平台。该项目技术的成功开发及应用,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壁垒,大幅度压低了国外技术的要价,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可升级性,提高对国情的适应能力,并促进了国内相关环保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矸石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成果简介:发了75t/h锅炉烟气脱硫的湿式石灰/石膏抛弃法双控单循环脱硫技术,工艺先进,系统完整合理,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具有脱硫效率高、防腐防垢、运行稳定等优点。该系统在35t/h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践基础上,对塔体放大后内部构件的布置、落料控制系统、烟气进口均布设计、副产品设计及水循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改善了系统的脱硫性能和运行可靠性。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适宜。通过在燃不同煤种、不同炉型和两种吨位(35t/h和75t/h)锅炉上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积累了成套化设计的经验,形成了标准化、系统化设计的能力。

篇3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期间,*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部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06亿元,比“*”期间增长77.5%,年均递增16.9%,比“*”期间提高5.25个百分点。其中20*年完成734亿元,比*年增长1.18倍,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9.1%,比*年提高3.77个百分点。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14户,比*年净增676户;资产总额达到1834亿元,比*年提高91.4%;完成工业增加值670亿元,比*年增长2.1倍;实现销售收入2075.6亿元,比*年增长2.3倍;实现利税213.5亿元,比*年增长2.3倍;从业人员55万人,比*年增加14.4万人。

(二)支柱产业优势显现,骨干企业带动突出。20*年,*市六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其中交通装备、冶金钢铁、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以来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高居各产业之首。重型汽车、中厚板、摩托车、锻压设备、数控机床、试验机、化学纤维、彩电、服务器等一批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济钢集团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跻身国内钢铁企业;重汽集团重型汽车达到5万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中石化*分公司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跨入全国二类石化企业行列;山水集团通过企业改制和跨地区整合,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水泥制造企业。

(三)技术进步成效显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CAD、CAM、CAPP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市企业广泛应用。“*”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680项,完成工业投入937亿元,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185条、国内先进水平生产线575条;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形成了以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30个省级技术中心为骨干、56个市级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承担国家“863”攻关项目18项;拥有中国名牌7个,*名牌58个,*名牌193个;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着名商标66个。

(四)整合重组力度加大,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经过改革重组,国有经济布局得到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逐步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43%。全市国企改革改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期间,有126户企业完成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改制,89户企业移交县区管理,一批老企业焕发了新活力。*轻骑成功复牌、小鸭集团与斯威特成功重组,5个ST上市公司走出困境。山水集团完成整体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力诺集团、蓝星集团、时代集团整合重组国企都取得了成功。

“*”期间*市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然而,与全省、全国先进城市相比,无论工业经济总量、结构,还是发展速度、效益、后劲,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县域经济、外向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工业投入不足,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需要*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环境与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市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全球化延伸、产业梯度转移日趋明显。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国经济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国内看,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初步实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投资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重化工业和消费产业加速发展,国内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将为*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为*工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20*年*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明显增加、实力明显增强,且增长速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外商投资区域热点呈现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湾“北上转移”的趋势;同时,*半岛制造业正在逐步承接日韩制造业的转移,这对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来说,是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作为*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教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可替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突破*”战略的实施,“*都市圈”的构建,将极大地拓展*工业的发展空间。

(三)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规划建设的12个工业园区和10个企业产业园,为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初步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具备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形成融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京沪、胶济和邯济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以*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半日经济圈和一日经济圈;扩建通航后的*国际机场已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实施了交通、管网、供水、绿化等十大工程,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支撑工业发展的综合条件日臻完善。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市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是*市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面临着资源需求增加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仍然任重道远;新一轮的城市及区际竞争加剧,给*市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多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带动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期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工业经济放在长期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六大带动战略,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期间,工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信息化带动原则,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正确处理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相结合的关系;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和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关系;

———坚持以四个最少、实现四个最大的原则,以最少的土地占用,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的资源效益;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实施六大带动战略。

“*”期间,顺应现代工业全球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着眼于构筑具有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市工业发展突出抓好“六大带动”战略。

1.骨干企业带动战略。突出骨干企业的龙头地位,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潜力巨大的企业为重点,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市工业整体提升为目标,以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末,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0家,其中3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20家,过100亿企业10家。

2.工业园区带动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梯度分布、产业集聚、配套完善、机制健全”原则,提升12个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营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批项目落地,形成新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加快10大企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成为企业扩张、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优势产业带动战略。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加快相关企业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到“*”末,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80%以上。

4.外向经济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扩大出口为重点,大力提高工业外向度。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投资兴业,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工业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到“*”末,实现三个显着提高:外资企业数量提高到1000家,外来投资比重提高到60%,工业外向度提高到35%。

5.技术创新带动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6.品牌企业带动战略。把品牌培植和扩张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通过名牌产品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使名牌产品的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

(一)实现“6511”目标。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工业综合实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年均递增24%;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500家;省级以上名牌和着名商标各100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力争100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取得新进展,在创建世界知名品牌上实现突破。

(二)工业布局规划目标。依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按照产业集聚、土地节约、成本降低的原则,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明水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民营科技产业园、万德乡镇企业示范园、济北民营经济园、*化工工业园、商河经济开发区、平阴济西工业园等12个工业园区(六区六园)和济钢、重汽、浪潮、力诺、将军、山水、炼油、轻骑、蓝星、柴油机等10大企业产业园(生产基地),统筹工业布局,有序引导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到“*”末,园区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5%左右。

(三)经济结构优化目标。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促进工业经济与农业、服务业互动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国企改革重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通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重化工业层次,推进消费产品升级,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搞好引进转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突破40%,显着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为目标,把推进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加大规划、政策引导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逐步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全市万元GDP能耗达到0.9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达到0.45吨标准煤;城区万元GDP取水量达到14立方米以下,其中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2.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推动工业生产逐步纳入循环经济的轨道。

五、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市产业基础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做大做强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和建筑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都市工业和新兴产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工业强市目标。

(一)交通装备。

充分利用*市交通装备产业优势,加快重汽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轿车产业化项目实施,到“*”末,把*建成*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具有较大优势的轿车、摩托车基地。

汽车:以重汽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大功率大吨位车型和斯太尔发动机的优势,建成国内大吨位重型车生产基地。形成载货车、牵引车、越野车、特种车、大客车等系列化发展的产品格局;加快青年汽车公司项目建设,力争建成高标准、低能耗、中低价位民用轿车生产基地。

改装车:鼓励改装车企业联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运输车、市政作业车、机场油田用车、医疗卫生用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改装车产业格局。机车车辆:以中车集团为龙头,以铁路货车为主导产品,研究开发“快、专、重”车辆,大力发展敞、平、罐系列产品,巩固扩大现有市场。围绕整车配套,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增强系统化配套、模块化供货的能力。

摩托车:以高可靠性、低排放、低油耗为目标,研究开发新型发动机,生产满足绿色环保要求的摩托车、双燃料车、电动车,扩大出口,实现摩托车产业的振兴。

车辆零部件:推动零部件企业与国外汽车配件企业合资,提高整车配套能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加速汽车零部件向总成转变、向光机电一体化转变;提高重型汽车发动机、方向机、车灯、气门及车厢等零部件质量与规模;提高ABS、ECAS等部件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末,重型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2.5万辆,轿车30万辆,改装车7万辆、摩托车200万辆,零部件达到相应的配套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二)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业是*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与服务器: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全国最大的服务器生产基地地位。计算机设备重点发展热敏打印机、电子阅读器等产品,扶持智能化不间断电源、工业控制装置和光学标记阅读机等产品。

软件开发及服务: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发挥中创、大陆机电、鲁能积成等骨干企业优势,建成软件开发和出口基地。以平台、行业与网络应用为核心,以面向对象、数据库、网络和嵌入式技术为创新重点,大力发展自主版权软件,推进软件产业与国际接轨。

通讯和网络设备:重点跟踪和开发高速宽带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高速宽带网络及通讯产品、程控交换设备、无线接入产品和网络产品。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开发点对点系列无线通讯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设备、智能卡式公用电话机等产品。

数字化家电: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家电产业,重点发展大屏幕、壁挂式、数字化彩电,逐步扩大液晶、等离子电视生产规模,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档彩电生产基地。推进家电产品网络化、数字化升级,发展智能洗衣机、智能热水器等新产品。

电子元器件: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分离器件后封装技术为基础,吸引国内外企业加盟,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微电子研发和生产基地。以发光元件为主导产品,形成国内重要的光器件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液晶显示器、集成电路后封装、大功率电子电力器件等产品。

“*”末,培植计算机、服务器、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列产品等五大电子信息产业群,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浪潮服务器60万台,松下彩电100万台,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三)冶金钢铁。

以济钢为龙头,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发展精品钢材,提高产品附加值,向工艺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能源节约化方向发展。

钢材:重点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中厚板、宽厚板、涂镀板,配套汽车、船舶产业所需专用钢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种板比例,以循环经济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精品板材基地。

铝材: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炼铝,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铝板、铝带、电子铝箔和特种铝材,尽快实现铝业复兴和发展。

非钢产品: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废渣、煤气、回收提纯石灰窑废气和其它炉窑废气中的CO2

气体、余热等副产资源,开发矿渣微粉、微晶玻璃、凝石、高效墙体材料等新型材料,形成一批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非钢产品。

“*”末,形成以造船钢板、冷轧钢板、建材钢板、彩涂板、特种钢材、球墨铸铁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实现钢铁产量15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四)石化化纤。

石化工业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发展乙烯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继而带动纺织服装、装饰材料、汽车内饰等相关产业,建成中国重要的化学纤维生产基地。

石化产品:加快骨干企业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造,使汽柴油达到欧Ⅲ标准,同时优化非油产品结构,提供PTA生产所需原料;支持炼油企业走“油头化尾”道路,向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带动一批后加工企业和产品,实现石油化工产业链式发展。

化纤原料:延伸PX产品加工链,发展聚酯、涤纶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性纤维、绿色玉米纤维、复合导电纤维。重点支持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混纺纱的生产,为相关产业配套开发各类高技术、高性能纤维,推广化纤新品种、新技术,构筑“涤纶、锦纶、化纤新材料基地”。

无机化工原料:实施无钙焙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铬盐系列产品和钛白粉的技术水平和产能,保持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和出口龙头地位。扩大浓硝酸生产规模,拉长产品链,提高附加值。

有机化工原料:淘汰落后工艺,促进有机原料向石油化工技术路线转移。重视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扩大合成氨生产能力,拉长煤化工产业链。巩固和发展呋喃树脂技术、市场优势,保持全国龙头地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环保、耐久的涂料和耐热、耐寒、耐油、耐老化高性能特种合成橡胶制品;发展高效低毒杀虫剂、除草剂、抑制剂、农用抗生素等新型农药制剂。

氟化工:按照产业专业化、集聚化、规模化的要求,调整氟化工发展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完善配套措施,形成从无水氟化氢到氟化物、氟聚合物、氟材料、氟制品、氟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

化学肥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合成氨、尿素生产的原料、动力和规模结构调整,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缓释肥、控释肥、添加抑制剂的稳定化肥和叶面肥等新型化肥。

“*”末,形成800—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90万吨PX、130万吨PTA、10万吨钛白粉、10万吨铬盐、60万吨硝酸、200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

(五)机械装备。

以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发挥骨干企业技术、品牌和人才等优势,加大行业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培植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柴油机:重点做大做强190系列陆用机、船机、气体机,逐步进入大缸径、小缸径发动机领域。完善三大系列产品,做大做强柴油机,使之成为中国国产中大功率内燃机第一品牌。

电力设备:以高性能、低污染、系列化、大型化为方向,发展汽轮机、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发电设备;开发节能、低噪、免维护变压器和干式变压器、500KV特大型电力变压器;发展电站辅机设备、电力调度、变配电及电网运营系列产品,形成较完善的电力成套设备配套体系。

机床:重点发展大型压力机、普及型数控机床、高效数控车床、柔性加工中心,加快发展高效、大型、精密、专用数控龙门镗铣床及数控系统,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外向型的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通用机械:发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起重设备、建筑机械、压缩机等机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塑料机械等专用设备。壮大电机生产规模,建成国内最大的家用电器电机生产基地。

仪器仪表:试验机以高档产品为主,形成品种齐全、功能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试验设备系列产品;衡器以称重传感器为龙头,引进和自主开发汽车安全、钢筋检测、插车称重等专用工业自动衡器产品,保持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全国领先的地位。

机械基础件:发挥国家气动产业基地作用,发展总线阀岛和可编程阀岛、气动机械手及铁路、化工、纺织等行业专用产品。以机械基础件、铸锻结构件、金属结构件、合金铸造件企业为基础,组建*市铸造锻压中心,培育机械维修、配件协作专业化、社会化示范基地。

“*”末,通过品牌扩张,改造提升,形成内燃机、压力机、电力设备、机床设备、试验机等优势产品基地,拉动零部件、原材料同步发展,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六)食品药品。

食品以安全、卫生、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营养、方便、休闲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卷烟、啤酒、饮料、奶制品、休闲食品等产品;制药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中成药为骨干,壮大优势企业规模,建设产业化基地。

烟草制品业:加快将军集团搬迁改造步伐,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自动化、现代化烟草工业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将军品牌在全国市场的扩张、国际市场的突破。

饮料制造业:做大做强乳制品产业,建成国内较大优势的乳制品生产基地。矿泉水、纯净水加工业重点扶持知名度高、设备先进、效益明显的知名品牌和企业;积极支持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加快啤酒企业重组整合,开发特色风味啤酒,做大“趵突泉”啤酒规模;发挥“趵突泉”白酒名牌产品优势,打破地域观念推进兼并联合,实现*名牌向全国名牌的跨越。

食品加工业:肉类加工扩大基地规模和深加工能力,发展各类熟肉制品,完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进军国际市场;粮食加工发展专用粉和工业化主食;玉米加工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食油加工发展专用油新品种;蔬菜水产发展真空包装、脱水、低温保鲜产品。

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做大“德馨斋”、“洛口”、“风船”等知名品牌,发展新型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复合调料和方便调料;冷食制造加快新产品开发,建立省内最大的冷食研发中心;旅游食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特色产品为龙头扩大产业规模。

中成药: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重点支持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产品,扩大现有名牌中成药及保健品规模,开发中药指纹图谱和优良中成药制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升重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改进药品包装方法和技术,增加药品新剂品种,推进名优中药产品的现代化进程,保持*市中药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大力提高新、特药物研发能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短缺及具有出口优势的新产品。增加现有优势产品缓、控释等制剂新品种。

生物药品: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实现现有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发展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型疫苗,重点开发预防与诊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生物药品和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

“*”末,形成120万箱卷烟、60万吨啤酒、10万吨白酒、100万吨牛奶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等类药品,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七)建筑材料。

水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推广散装水泥;研究超细粉磨等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研发能力,开发新的特种水泥。

水泥制品:研究聚合物改性和纤维增强水泥浆体,开发功能型水泥基导电、压电、介电、磁性和屏蔽电磁波水泥制品;发展商品砼、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芯水泥板材、管道系列产品,延伸水泥产品链。

新型及化学建材:发展混凝土空心砌块、空心砖和利用废渣的多孔砖、外墙饰面砖。扶持以粉煤灰、黄河淤泥为原料的新型建材,推广集保温、隔热、自防水、承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屋面板材。发展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型材,开发新型复合改性管、配套件和新型防水材料。

“*”末,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其中出口1000万吨,创汇3亿美元,跻身世界十强。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八)轻工纺织。

厨卫家电:发展智能化、多功能、节能节水型洗衣机、热水器、钟表及小家电等系列产品,开发超低温、电子储能、双循环和高效压缩冷柜,拓宽餐饮、洗浴、洁卫等系列家电产品。

制浆造纸:引进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盘活、整合*市造纸行业;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实现制浆造纸原料基地化;发展高档卷烟纸、高级薄页纸、羊皮纸、数码相纸等特种纸,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新产品。

印刷包装:以产品个性化、网络信息化为核心,发展快速印刷。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推广铝箔、净化印刷及柔性版和绿色塑料印刷等先进技术。发展重型瓦楞纸箱和集装箱运输标准纸箱、纸浆模塑餐盒等产品,推广无污染柔版印刷工艺,提高包装档次和附加值。

塑料:发展高档包装膜材料、大型塑料制品和大型机电配件、复合型多功能农用大棚膜;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综合利用废旧塑料。

纺织及制品:提高无卷化率、精梳纱率和细支纱率,提高无梭织机比重和无梭布率。开发甲壳素、大豆、聚乳酸、彩棉、竹、麻等纤维,发展化纤仿真面料、新型功能性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以生态和保健为主要特征的家用纺织品;发展用于汽车装饰及建筑等领域的产业用布。

服装:发挥针织服装、休闲装生产、管理、技术和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做强。依托西装的生产优势,发展自有品牌服装,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立足*区位、市场优势,培育*服装产业群。

“*”末,形成200万台洗衣机、1000万只钟表、1000万台小家电、10万吨中高档工业用纸、20万吨纱、4亿米布、9000万件服装,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九)都市工业。

总部经济:制定相关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在*市设立管理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培训教育中心等总部机构,实现企业总部在城区的集群式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向开发区和工业园集中的“总部———加工基地”发展模式。

楼宇经济:按照“提升中心区”的思路,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提高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以写字楼、商务楼、标准厂房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联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就业型与科技型并重、具有都市特点的产业基地。

孵化经济: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民营科技园等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为新创企业提供必要的研发、办公平台和配套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新产品的规模化,培育、发展一批高科技企业。

“*”末,都市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发展省会经济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销售收入由20*年的20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

(十)新兴产业。

新能源:以力诺集团、华艺集团、桑乐公司为龙头,引进、消化太阳能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热电、光电装置与器件和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实施液体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培育太阳能产业基地,建设中国的“太阳谷”。

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新型光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新性能冶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形成新材料研发与加工生产基地。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与造纸、酿造、印染等工业废水治理装置、锅炉脱硫装置、除尘设备、秸秆气化装置、废塑料综合利用装置等环保设备,鼓励废气、余热、余压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保工程和技术开发社会化服务。

“*”末,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销售收入由20*年的10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自主创新。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名牌产品带动。

(三)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四)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促进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多元化;发挥项目支撑发展的作用,推进一批重点和示范项目。

(五)营造发展氛围,搞活民营经济。制定引导政策,鼓励投资创业。参与国企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健全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

(六)突破县域工业,壮大经济实力。坚持工业强县,加快县域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壮大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