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教学对象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高职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2006级4个班183名,2007级6个班294名,其中女455名,男22名,学生年龄为19~22岁,均为高考全日制统招生。

1.2方法

1.2.1选择合作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在苏州市区选取有影响力,具备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师资队伍的3所省、市级医院为合作医院。经过与合作医院的领导和护理部反复协商,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医院护理部成立了合作办学协调小组,构建了学院职能部门与医院护理部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1.2.2合作进行专业论证和课程设置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展专业调研和论证、课程体系分析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双方重新论证了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进行了岗位能力分解,并据此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和制订课程标准时,突出基本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加强课程与护理工作实践的结合,妥善处理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医院合作编写了突出护理职业特点的教材,强调更好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执业资格标准,体现护理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3]。先后编写了《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健康评估》《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等教材。

1.2.3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06年,学院获得了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支助,建设了3000m2的护理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多次到临床实地考察和学习,并请临床老师到学校指导,共同讨论实训中心建设标准及建设目标。为了创设仿真的教学情景,医院为学校提供了麻醉机等设备,以确保学习内容与临床任务零距离、学习情境与工作场景相统一、情感体验与护患沟通相一致。新建成的实训中心突出“逼真、高质、开放、通用”的特色,除满足校内各专业的医学、护理实训外,还为本地区的医院、社区、家庭护理人员的技能训练及执业医师技能的培训考核等提供服务。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不断完善,3所合作医院接受的见习、实习学生数量稳定而有所增长,见实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教育部对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均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1.2.4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临床教师承担了临床课程约1/3教学内容的授课任务,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相互随堂听课,集中组卷、阅卷,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对策。合作教学促进了护理课程改革,学院定期举行前后期课程研讨,注重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能力的要求,积极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共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4]。为了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医院请学校老师到医院进行教学方法培训、参与临床教师的讲课竞赛讲评等活动,同时,临床教师也参加学校组织的讲课竞赛和技能操作竞赛。

1.2.5合作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为了加强合作教学的内涵建设,合作双方认同对合作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因临床兼课教师数量多,人员流动大,一门课程常有数名教师轮流上课,给排课、教学文件书写及各种教学记录等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除常规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等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形式外,还从临床的角度对学生的操作考核、见实习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工作表现等予以综合评价和分析。总体质量监控着重评价合作教学实际运行状态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符合度,合作培养的护理毕业生与学校和医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度。

1.2.6合作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医院和学校都有专门人员负责实习生的管理、教学和评价。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习时间为1年左右,实习期间,医院选派责任心强、专业技术好的资深护理人员担任带教老师,并实施导师制带教,建立了完善的带教、考核和评价体系。学校也加强了实习生巡视和管理网络建设,定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工作、思想和生活情况,医院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时沟通和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并对毕业生进行综合考察,在学生就业时,将学校推荐和临床选拔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1.2.7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院校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内容,培养技术型人才;以改进临床护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内容,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双方借助合作平台,发挥合作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围绕合作内容,开展了“高职护生多元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及效果评价”“高职高专三年制护理课程改革研究”等研究,并合作发表多篇论文。通过合作研究,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

1.3评价方法

1.3.1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院校合作调查问卷”是根据调查目的,在查阅文献[2,4-7]和访谈的基础上,收集问卷资料设计。内容包括:临床兼职教师总体授课效果;课堂教学组织,包括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掌控、授课态度、教学方法及课堂内容的时间分布安排等内容;突出重点、结合实例教学情况,包括讲课过程中是否重点突出、概念准确、是否结合临床实例、临床实例选取是否得当等内容;教学中补充新知识、开拓思维,包括教学过程中是否及时补充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反映学科动态、信息量是否合适及开拓思维等内容。每个部分包括6个条目,评分标准:“好”10分,“较好”8分,“一般”6分,“差”2分。此调查问卷邀请有关专家对其内容效度进行修改评定,信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为0.832。学生在毕业前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调查,由调查员发放测评表,时间为5min,现场收回。

1.3.2教师访谈在每轮合作办学实施后,对参与合作办学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对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

1.3.3行业评价学生毕业前,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将实施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评价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效果的客观指标。学生毕业后,收集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学生临床工作的综合评价,作为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效果的行业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及相关监测数据均使用Epidata3.0软件输入计算机。数据经整理后用SPSS11.5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属于正态分布的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共发放390份,因部分学生在外地实习未能实施调查,回收374份,其中2006级173名,2007级201名,回收率95.8%,均为有效问卷。学生对兼职教师评价,见表1。

2.2教师访谈结果

在实践过程中,对参与合作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进行了广泛的访谈,均认为合作教学促进了护理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访谈中教师们也对兼职教师的授课安排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专职教师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提出了建议。

2.3行业评价结果

2006级和2007级学生分别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参加当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为100%。2006级学生当年就业率为98.6%。通过对合作医院的调查发现,由于合作教学更好地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减少了医院新护士上岗培训的时间及成本,合作医院对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聘用率也逐年上升。2009年合作医院所聘的高职护士中,我院学生占90%。

3讨论

3.1多方共赢是合作教学的动力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学校和医院多方受益。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受益。通过合作教学,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相一致,职业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参与合作教学的两届学生均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通过率和高就业率。②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学校受益。合作教学使专业建设目标更具方向性,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更准确:促进了课程和教材建设,近3年中,有2门合作共建的专业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本专业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由于我院教师教学任务重,专业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临床专业实践,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遇到了瓶颈,合作教学后,使得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每学期可安排3~5名专职教师分阶段参加临床实践;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院校合作开展的“以培养护理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实训中心建设”成果,被评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护理专业也被评为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③推动临床护理工作,医院受益。在合作教学和研究中,临床教师获得了学校的培训服务和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和考试考核等教学过程,临床教师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年来学生对临床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呈上升趋势。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临床带教、护理科研、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院与医院共建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被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3.2教学团队建设是合作教学的基础

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临床护士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这给临床兼职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保证临床教师的教学时间,我们可采用灵活排课制度,保证兼职教师能兼顾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同时,学院要与兼职教师签订长期聘任协议,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尽量克服短期行为。要将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兼职教师更好地融入教学团队。除参与教学外,应更多地提供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考察学习的机会,并制订院校教师定期互派和轮换挂职锻炼制度,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参与护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双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3制度建设是合作教学的保障

篇3

陈向阳:女,本科,讲师

陈向阳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助产服务模式亦随之发生转变[1],出现导乐分娩、无痛分娩、孕期指导及孕妇学校、亲子活动中心、月嫂培训中心等社区及家政服务机构,给助产专业开辟了新的就业岗位,助产士已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2,3]。在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达到1:1000,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4000[4-6],且相当部分助产士是由护士改行[7],临床急需一批合格的助产专业人才[8-11],本研究探讨大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

1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和[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12,13],这就要求大专助产教育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行业所需的实用型助产骨干人才。由此拟定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助产及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计划生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助产、妇产科护理、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助产人才。

2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通过广泛调研、召开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入分析助产工作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规律和职业发展需要,构建出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重视人文、双证教育、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主要特点。

2.1院校合作,突出助产人才培养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促进助产专业的发展,校内外联合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助产专业设置调研、人才需求分析、院校合作方案、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就业指导。同时我们依托三级妇女儿童教学医院,第二学年后半学期整体搬至医院,助产专业方向全部课程均在医院内完成,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助产专业方向课程教师与临床助产士一体,任课教师全部来自医院,他们对岗位能力需求和变化能及时获取,并随时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实用性;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实施真实岗位教学,实现学习环境与助产岗位工作环境一致性;学习方式与助产岗位工作方式一体,以现代护理理念为指导,每个任务的学习都以临床助产岗位真实的工作情景或真实案例为载体,通过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和学习。学生在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中,面临具体工作任务,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能清晰地看到所学知识与技术怎样应用于临床,认识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真实环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院校合作方式整合学校与医院的有利资源,学校减少了培养助产专业人才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扩建方面的大量投入,教学医院主动参与助产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优秀学生毕业后留用,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2.2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增加职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助产职业情感在现代助产服务模式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发展形势下,一名优秀的助产专业人员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对患者的爱心,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医师、孕产妇及家属、育婴师、催乳师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关人文课程,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等,以适应助产工作的需要。

大专学生受年龄、知识层面、阅历上的限制,尚未获取有关职业及专业方向的充足信息,因而无法有效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在校的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等,无法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4]。职业定向是指青年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职业定向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借助于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历史重任,它的核心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15]。简洁[16]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步骤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庄前玲等[15]研究显示,护理人文科学干预可转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错误看法,促使其热爱护理专业,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助产专业课程教育与职业定向教育很好地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助产工作职业情感,鼓励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提前进行自我设计,促进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如在入学教育中聘请妇女儿童医院优秀护士介绍医院助产工作的概况及前景、助产工作的重要性及对助产士的素质要求;在学校教学中,召开助产优秀事迹宣传报告会,请优秀助产士进行经验交流,探讨助产事业的发展和助产士的职业价值观;在助产方向课程及实习中,兼职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对助产工作的热情和愿望,巩固其专业思想,增强工作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改变学生重学历、轻岗位技能的观念,教育学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事、学会协作,为走向助产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2.3实行双证书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助产专业学生需要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为提高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认真解读近年来的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对护士知识、能力的要求,分析护士执业考试试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依据,对课程进行重组,降低基础医学课的比重,对普通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掌握强调“必需,够用”。设置国家护士资格必考课程,根据执业资格考试新规定,增加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如中医护理、精神科护理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执业所需合格助产士。

2.4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专科教育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我们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遵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按照行业需求及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构建了从“护理单项技能-护理综合技能-护理技能见习-助产技能训练”四个阶段的技能训练模式,将《护理学基础》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调整为1:1,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课,将《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放在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技能见习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而助产技能课则作为实习前的临床实际强化训练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模拟到实地的连贯训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训课比例达50%以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以适应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大专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通过院校合作方式,突显助产专业特色,以培养临床所需的助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春怡,武晓丹,张铮,等.助产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413-415.

[2]陆平.如皋市2001~2009年民营、公立医院助产人员现状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97-3099.

[3]韩喆.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7年不同级别助产机构间人员分布特点及分娩量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071-3072.

[4]林秀芝,王慧玲,张海燕.沧州市助产技术人员的现状及知识能力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03-804.

[5]魏碧蓉.我国高等医学助产专业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3-14.

[6]张明娥.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2,(3):82-82.

[7]郭桂芳,孙宏玉,朱秀.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7291-293.

[8]庞汝彦.我国助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3-294.

[9]赵扬玉.我国助产士的临床培训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5-296.

[10]朱雯燕.助产专业发展现状与启示[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0):1326-1327.

[11]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2.

[1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16)[2013-06-12].http://tech.net.cn.

[1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06-11-03)[2013-06-08].http://tech.net.cn.

[14]庄前玲,崔焱.高职高专护生职业定向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13):87-89.

[15]庄前玲,崔焱,庄梅宝,等.护理人文科学干预对高职高专护生职业定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11-13.

[16]简洁.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77-79.

篇4

1.课程基本情况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按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主要研究正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异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妇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等内容,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本课程突出了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简化医疗知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根据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对孕、产妇疾病病人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学习《妇产科护理》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也为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胜任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参考,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重在临床能力的培养。

1.2与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

《妇产科护理》的前导课程有《人体形态》、《人体机能》、《护理技巧》、《健康评估》、《护理药理》、《人际沟通》等课程,与《社区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一起构成培养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并为后期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1.3.1知识目标。

1.3.1.1理解妊娠生理的基本知识;

1.3.1.2掌握妊娠期监护、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分娩三个产程的经过、处理和护理措施;

1.3.1.3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3.1.4理解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1.3.1.5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适应症、禁忌症、用物准备和护理措施;

1.3.1.6了解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3.2技能目标。

1.3.2.1具备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观察治疗效果的能力;

1.3.2.2运用所学知识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1.3.2.3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对妇产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

1.3.2.4能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整体护理;

1.3.2.5能熟练掌握妇产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1.3.3素质目标。

1.3.3.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1.3.3.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3.3.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1.3.3.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1.3.3.5具有自学发展及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组与卫生服务行业紧密合作,通过行业调查,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据高职教育理论,以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护理工作岗位实际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教学,构建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动态变化的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形式,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达到以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组组织以护理行业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2.2.1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组认真分析卫生服务行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及任职资格要求,对护理专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依此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递增、工作任务难度递增的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专业发展理念。

2.2.2根据行业标准对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作全面分析,制定课程目标。

从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其能力构成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程属于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本课程主要培养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即识别常见妇产科疾病的病情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能力;正确进行妇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多项操作的护理配合能力;对妇产科常见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并制定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提供健康指导的能力;具备对妇产科常见危重急病的监护及配合抢救能力。

2.2.3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各主要工作阶段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项目,并对主项目按典型工作岗位进行任务分解,设置子项目即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的项目训练体系,序化教学内容。

2.2.4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化项目训练方案。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设计“项目训练方案”,在真实和仿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教学,将理论渗透项目中,按行业实际工作要求,使项目处于动态变化中,让项目训练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

2.2.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方式选择方面,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实现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这种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又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

3.教学内容

3.1内容选取依据。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护理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按教学设计结果组织教学实施,并根据实施反馈结果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2.1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

课程开发分职业能力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四个阶段进行。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能力进行整合,产生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教学化处理,创设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2建立课程内容遴选机制。

本课程根据妇产科护士临床工作的特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遴选机制,与合作医院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首先请市中心医院等合作医院一线护理人员和医院护理专家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保证能够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紧跟妇产科护理发展的最新潮流;课程内容由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讨论,再通过医院或社区、行业专家论证后确定,然后由专业教师进行内容组织设计,从中提炼出工作任务、典型案例,由专业老师、临床专家、行业专家和学生一起,共同实施教学,并将实施结果及时形成反馈信息,为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课程内容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更新周期保持在12个月左右。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吸收国际先进护理教育经验,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中,结合护理专业的具体职业需求,自主进行了《妇产科护理》学习项目的开发,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项目,形成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结构。

3.2.3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景再现于课堂,注意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在学院与合作医院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实施教学环境的循环、教学师资的循环、技能培训循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教学,基本能够熟悉临床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真实护理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相应的项目式课程结构。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做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3.2.4表现形式。

3.2.4.1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通过行业调查,与医院护理专家一道,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开发了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课程标准。

3.2.4.2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护理实训教程

受湖北省教育厅委托,联合省内一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的护理专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出版了《护理实训教程》(含妇产科护理操作教程)。

3.2.4.3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课程组在近5年来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影像图片,在此基础上又按序化的教学内容制作了500多张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是学生自学很好的参考资料。

3.2.4.4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

为实现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组建立了能与学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站,其中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在线互动,以及妇产科护理技能操作录像。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方法。

4.1.1问题引导法。

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学、查资料,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提高学生的的自学能力。

4.1.3任务驱动法。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贯穿于“任务”之中,由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4案例教学法。

结合临床病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护理程序完成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4.1.5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1.6课堂延伸学习。

组织各种类型的知识及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4.2教学手段。

4.2.1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程建设的一开始,即鼓励所有任课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学校有关资源的资助,在电子教案的基础上,任课老师采用黑板书写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把我们制作的教学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结合动画讲解。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动画效果,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以利于学生对其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灵活掌握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不为追求形式而呆板地使用某一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节省时间,增强记忆效果,又能使学生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4.2.2网络教学手段。

建立《妇产科护理》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参考资料、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技能操作录像、习题,以及习题答案全部上网,实行网上辅导答疑,使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增强教学效果。

4.2.3课程考核与评价。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多元考查与评价体系。

4.2.3.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除考核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

4.2.3.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除传统的笔试考核外,还采用了技能考核、作品展示、实验报告、论文答辩、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

4.2.3.3评价主体的立体化

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校内外专家。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形式;教师评价包括作业批改、技能考核、论文答辩等形式;校内外专家可采用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参与考核与评价。

4.2.3.4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实行阶段考核与终末考核结合,医院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

5.教学条件

5.1教学团队。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组由8名爱岗敬业、责任感强,理论扎实、业务精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组成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6人,中级及初级职称各1人。专职教师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或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和高校教师资格证,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医院上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2实训条件。

5.2.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中心有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建设有妇科检查室、模拟产房、母婴病房等,配有大量的模拟设备,如GMD-S551高级分娩模型、FL1004孕妇腹部触诊模型、SMF122避孕药具操作实习教学模型等,方便学生练习的同时,广泛用于开展社会培训。

5.2.2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外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包括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乡镇卫生院,2个老年社会福利院,与36家医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巡回检查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完成学生接触临床、服务社会的教育过程,完成顶岗实习、能力导向的培训过程。

6.教学效果与评价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校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即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道德强、综合能力强、人文素质强。很多学生因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被实习医院聘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由于《妇产科护理》课程的先进性及实用性,获得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的认可,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及较高的评价,于2004年8月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于2005年3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7.课程特色

7.1根据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与医院护理专家一道,分析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并总结提炼每一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依此创设学习情境,序化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

7.2与行业专家一道开发实训教程。

我院与省内一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的护理专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出版了《护理实训教程》(含妇产科护理操作教程)。以《护理实训教程》为指导,改革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规范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做、练与临床护理实际接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

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其他各专业护理的基础,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学生护理学习主要的工具书。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1][2]。然而,纵观当下,在诸多高职院校中所使用的《基础护理学》教材中,教材的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制约作用,亟待加以解决。以牟铁文、韦桂源主编的《基础护理学》为例,分析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教材再开发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提供参考,促进高职护理教育发展与进步。

一、《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意义与价值

(一)《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的意义

当前护理事业已然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3]护士地位也日益提高。护理工作已逐步从单一的工作向更专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等,以此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其一,基于高职护理教育与护理工作过程的关系,深化“三教”改革以促进护理人才适应护理职业发展需要。对护理学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其二,学校护理专业的教育要与临床护理的岗位需要有机匹配,实现护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实施教材改革。其三,护理工作领域已经从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护理,甚至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型、信息型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更加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在“三教”深化改革期,如教材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必将制约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四,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基础护理学》与1+X证书中健康照护、母婴护理等证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能让护理专业与1+X证书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对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二)《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的价值

从微观来看,通过教材改革,可让学生学习更加充满热情,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学校发展也能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中观来看,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以基础护理学教材改革为抓手,带动其他护理课程改革。高职学校为医院、企业不断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护理技能人才,高职护理在社会中的地位将稳步提升,护理职业教育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从宏观来看,通过护理教材改革,带动其他课程改革,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人员地位将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护理事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现行《基础护理学》教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版本教材、参考书之间对同一知识点表述不一致

经过多年基础护理学一线教学,基础护理学诸多版本中,教材基本结构布局与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对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在不同版本《基础护理学》教材及其他相关医学教材中却存在偏颇。如针对医疗与护理文件处理中,对呼吸记录,高职教材中提到“如果体温单呼吸栏为表格形式,即用蓝(黑)色墨水笔在体温单呼吸相应栏填写呼吸的次数,相邻两次上下错开”。而在部分教材中则是这样表述“用红色笔以阿拉伯数字表述每分钟呼吸次数。”[1][4]在轮椅的使用中,基础护理学中要求在放置轮椅时“使轮椅椅背与床尾平齐”。而1+X老年照护教材中则要求“轮椅与床夹角成30°~45°”。[5]在基础护理学教材中治疗饮食中明确指出肝性脑病需要给予低蛋白饮食,而尤黎明、吴瑛主编的第6版内科学中针对肝性脑病的饮食治疗中并未明确提出应予以低蛋白饮食[6]。以上仅仅为其中的部分举例,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材在同一问题上出现了不同之处,一方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惑,不利于学生进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编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严谨。

(二)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及其内在逻辑,对护理岗位技能重视不够,没有按实际工作任务编排教材内容

在以往教材编写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更加侧重于以章节形式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章节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学生学习期间对整个《基础护理学》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然而临床护理工作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注重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中学科教育理念与临床护理岗位能力培养出现了矛盾。《基础护理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不能适应新时代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同样也就无法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三)部分知识点滞后于护理工作过程需要,新知识没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护理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已在临床广泛运用。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生进入临床后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但事与愿违,在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学内容多年没有改变,而临床早已摒弃不用,对于新的技术、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涉及。如教材中的铺床法,临床护理中已采用了更为有效的方式,但在院校内却仍作为重点在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无菌操作中无菌手套的打包,部分院校还在采用布类方式打包,此项内容在临床已无处寻觅踪迹;病人的清洁护理中床上洗头、头虱虮除灭的方法,在教材中仍然有大量篇幅的介绍;常用静脉输液法,在2021年已经有最新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但教材中却一直沿用旧的标准,与此同时,对一些最新的静脉输液方法提及甚少,有些版本的教材甚至没有提及。最后,在诸多护理技术操作中,仅仅对操作方法进行介绍,对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的方法提及较少。如注射过程中病人出现了虚脱应当如何处理;留置导尿管拔管时,导尿管拔不出的处理方法;静脉留置针周围出现感染的处理方法等等。

(四)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对能力素养培养不够

当前,对职业教育的培养不仅要求其掌握知识,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护理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但就近年来的教学效果总结来看,护理职业教育对能力素养培养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进入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整体评价不高;(2)学生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较弱;(3)创新能力与临床应变能力不够。

(五)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高职类学生更符合形象思维认识的特点。单一的教材表现形式,特别只以文字的形式组建的教学内容,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当前学生为“00后”,对新鲜事物更加向往,这就需要教材的开发能与时代接轨,尽管当前的《基础护理学》教材中也有提供一些外链资源,但多以外链的课程PPT形式出现,对课文内容的视频讲解、动画模拟、图片展示等资源不足,这样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较少,学生的趣味性不足,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职业教材。

三、现行《基础护理学》教材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优秀的《基础护理学》教材需要具备高质量的内容,能适应护理岗位的需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质量的内容是实现教材价值,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核心因素,也是教材开发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工作中通过访谈与调查发现,导致当前《基础护理学》在教材编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

纵观当前市场中的各级各类《基础护理学》教材,在教材中编写结构与内容大同小异。版本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更新,但内容仍然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最新的护理发展技术,教学内容不能实现对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当前的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了解,对高职护生的学情不熟悉,仅仅依靠已经出版的教材或网上资源作为参考依据。二是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缺乏对护理岗位需要的了解。如此一来导致各类教材同质化严重,拼凑痕迹严重,结构安排不科学、不合理,整体职业性凸显不够。

(二)教材开发团队不合理

通过查阅各类《基础护理学》教材的编写单位了解到,现行的编者主要来源于院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对临床护理最新技术、材料等内容了解不深,基于现有经验开发教材,对护理职业岗位操作规范准确性把握不到位。由医院开发的教材,编写人员主要来自医院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缺乏认知,教材编写结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缺乏综合素养培养。这与当前教材开发中强调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教研机构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多元主体开发相违背。

(三)教材开发团队成员信息素养不够

高职护生学习用书的呈现方式仍是以纸质教材为主,教材配套资源缺少、立体化程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各类教学媒介不断涌现,无论是从配套资源内在还是外显来看,各类案例导入分析、工作场景再现、学习App、小程序以及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等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传播、技能传授的有效手段,成为高职教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教材建设中已经有了运用,但还相对薄弱,有待加强。

四、《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思考与建议

(一)开发适合临床需要的教材

基于护理临床工作过程需要,基础护理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三基”知识,待进入临床能完成基本护理工作,处理临床基础护理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需要,学校骨干教师与临床专家合作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与解构。如门诊中可侧重于对生命体征的测量,预检分诊;急诊则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操作,住院部则根据具体科室不同提炼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使每个学习任务都能涵盖岗位实际工作的内容。

(二)教材开发注重教材之间的有效衔接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医学教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1+X证书等有效衔接,教材之间结构关系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中相同知识点尽量不重复出现,教材中关键内容及数据应统一。

(三)教材开发需加强外链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仅依靠一本教材不足以让学生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过程中,对相关外链资源、音频、视频、最新标准、最新指南、虚拟仿真等开发不能忽视。一是可以为教材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自主学习辅导材料,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力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三是实现“互联网+”与护理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四)教材开发应优化教材开发团队,提升团队信息素养

为实现临床工作过程与教材有机融合,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组建教材开发团队,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发挥临床护理专家的参与作用,共同对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智能化、“互联网+”等开发立体化教材,以多种方式培训、学习提升教材开发团队的信息素养。综上所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有其独特的学情特点,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材应该具备其独特性,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对《基础护理学》教材开发应当以培养护生适应护理岗位需要,完成具体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把“做”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材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教育学理论作为框架,才能科学进行教材设计,最终开发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容的新型教材。

参考文献:

[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2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3-8.

[2]许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刘燕萍.中国护理的世纪回眸(四)[J].当代护士,2001(8):12-13.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冯晓丽,李勇.老年照护(初级)[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9.

篇6

2013年以来,全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结合全年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以服务人民健康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相关工作按序时进度分别通过部省以及泰州市的检查验收,并代表省厅接受国家卫计委检查,代表泰州市局接受省厅检查,全市卫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局党委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委”,局机关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市卫生局荣获泰州市局2013年度目标管理优秀奖,卫生系统被泰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文明行业”,全市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被省卫生厅确认为全省妇幼卫生先进县(市)。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卫生系统在服务层次、保障能力、民生工作、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立足突出重点,服务层次取得了新提升

卫生部门是服务部门,搞好服务是卫生工作的核心和根本。2013年,全市卫生工作立足实际,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服务层次取得了新的提升。

提高医政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全年新增设置医疗机构2家,设置备案率100%。继续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专项整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持续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制定医患纠纷处置工作预案,规范处置各类医患纠纷。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人民医院心内科获泰州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区”称号。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中医创建。积极开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营造氛围,构建服务网络,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集中设置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加强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以及泰州市基层中医药示范村卫生室建设。开展中医知识培训,举办中医巡讲、义诊活动。市中医院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部署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3年7月1日,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全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15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9%;住院3.8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9%;药品配送率99.51% , 药品验收率99.79%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住招引、培训关键环节,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共引进硕士研究生13名,副主任医师2名;录用编制内工作人员56人,劳务派遣护理人员68人。2名同志被省卫生厅评为“20__年江苏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4名同志获泰州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二)立足统筹推进,保障能力取得了新突破

2013年卫生工作,紧紧结合行业特点,完善软、硬件配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筑牢思想基础,推动工作提效升级。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普及。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质量稳步提高,在省卫生厅、财政厅组织的项目工作绩效考评中,我市获得项目资金全额补助。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农村妇女增补叶酸任务完成率188%,规范服用率90%以上。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流程,任务完成率136%。认真落实省“两癌”筛查试点任务,任务完成率为102.02%。

预防保健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举措,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60例,无死亡病例,总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30.1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100%。建成数字化门诊8家,以及主题公园、步道、 一条街等健康促进场所。市疾控中心通过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评审以及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考核评估。规范妇幼保健服务行为,保障母婴安全。2013年,市妇幼保健院通过省卫生厅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实现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全覆盖,推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市卫生监督所被表彰为全省基层卫生监督综合业务先进单位。

卫生应急水平逐步提升。积极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强化疫情监测,注重健康宣传,开展业务培训,实施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落实“早检早治”措施,努力降低“发病率、病死率”。抓好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有效处置1起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卫生信息化。组建了卫生系统信息专网和卫生院局域网,建成数据中心机房,集中招标采购终端设备,培训各类业务人员。至9月份,全面建成卫生信息化一期工程,并顺利通过了省厅组织的检查验收。

(三)立足以人为本,民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全市卫生工作按照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联系实际,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落实上下工夫,民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开展城乡卫生创建。健全卫生镇村(单位)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三进活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9月中旬,我市顺利通过省爱卫办“灭鼠、灭蟑、灭蝇”先进城市复查。市人民医院获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沈伦镇安塘村、陶庄镇季平村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全市共完成改厕30000座。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工程。目前,项目已立项,正在办理招标前的相关审批手续。积极向省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补助,努力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办医条件。2013年,乡镇卫生院新建或改扩建业务用房6000多平方米,购置设备560万元。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深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明确各乡镇和监管部门职责及目标任务。开展食品安全生产、流通、餐饮环节专项整治和食品监测、抽样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制度上墙和健康证办理工作。在泰州市组织的2013年食品安全考核排序中,我市名列第一。

解决村医保障问题。全市有1730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自愿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35名乡村医生享受政府财政定额补助。经市政府批准,明确了“曾做过乡村医生,目前没有编制人员,允许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由个人承担,正常缴费”的政策,全市共有249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立每周例会工作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及时了解创建进展情况。实行创卫网格化管理包保责任制,提高创卫工作的针对性。强化督促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责任分解表,跟踪督办,促进创卫工作全面开展。

(四)立足强基固本,管理水平取得了新提高

卫生工作面广量大,纷繁复杂,2013年,全市卫生工作紧紧抓住关键,把握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增强整体实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管理水平取得了新的提高。

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定卫生系统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指导各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全系统共有3624人参与岗位聘用,合同签订率98%,完成泰州市局下达的95%的目标。

推进干部任用管理。完成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工作,对得分较低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任用程序,调整干部35人,社会反响良好。精心准备,周密实施,圆满完成局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工作。

规范会计集中核算。编制收支计划,确保增收节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统一村卫生室会计核算,实施财务收支统一管理。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公用支出。下半年,各单位的公务接待等费用大幅下降。

努力转变行业作风。加大行风巡查力度,实施医德医风电子考评,提升医德医风建设水平。加强医院药品采购使用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市人民医院率先在泰州市进行“阳光用药”监管平台建设。深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主题活动,推动廉洁行医。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相比,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城乡之间、单位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繁重,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尚需提高;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有待加强;四是医疗卫生人才总体水平不高,高层次、实用性人才总量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五是村卫生室债务严重,乡村医生收入偏低,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彻底,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运行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六是卫生行风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上述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是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卫生事业协同推进、巩固提升的发展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卫生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水平提升为核心,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制度为目标,积极开拓创新,应对各种挑战,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卫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加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力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

(一)围绕综合管理的要点,大力推求提质增效

2014年,全市卫生工作坚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并重,保持三级医疗网络的稳定和完善,在拓展深化服务内容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 能。

落实医政管理举措。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意见》,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明确基本诊疗范围,推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规范诊疗科室设置,提高手术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加强特色科室以及病案科(室)建设,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和临床路径管理。注重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投入,强化医用设备管理。引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血液安全。创建平安医院,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造条件。

狠抓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掌握项目政策要求、管理规定,提高实施效果。强化项目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度,增强社会认同感。深化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规范开展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体服务,推动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人规范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巩固爱婴医院成果,狠抓产科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履行卫生行政监督管理职能,提升卫生执法能力。

筑牢三级医疗网底。根据省厅制定的标准,多方筹措资金,积极配备村卫生室基本设备,增加业务用房。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实施卫生信息三级共享。组织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力争使所有乡村医生培训两次以上,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强化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主体职能,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尽快实施村卫生室门诊即时结报。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各项政策,制定绩效管理办法,保障乡村医生工资待遇,改变村医报酬“大锅饭”现象。组织乡村医生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维护乡村医生合法权益。

加速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入了解基层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排查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将引进各类医药卫生类高层次人才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开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医疗技术服务层次。继续公开招聘医药卫生类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缓解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加快卫技人员梯队建设力度,优化卫技人员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二)围绕医药改革的难点,致力推行机制创新

2014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由创新机制向巩固完善转化,要抓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利时机,梳理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机制创新,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深化公立医院后续改革。在巩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一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专科建设,注重骨干人才培养,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上下联动、分工有序的合作机制,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协作机制。三是改革运行机制。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及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注重收入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深化中医先进单位创建。巩固中医创建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基本中医药设施。依托卫生科普、中医专刊、健康宣传栏,利用有线电视、宣传栏、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充分发挥中医学会优势,开展学术、义诊活动,提高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推进二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提升中医临床科室服务能力。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合理设置岗位,完善岗位聘用制度,规范岗位聘用程序,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升能降、工资能高能低,充分调动卫技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努力推动民生改善

2014年,全市卫生工作将契合深化医改的大好时机,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抓住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明确思路,克难求进,狠抓落实,为民生改善作出新贡献。

建设卫生信息平台。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适时启动卫生信息二期工程,构建全市卫生信息化“11351”总体框架。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一个卫生信息专网(覆盖市、乡镇、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高速专网),三个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健全完善五大业务体系应用,实现各重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改厕进程,继续实施30000座农村改厕任务。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体要求,加大城中村、城郊村改厕力度,彻底清除村内露天旱厕。努力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改善镇村卫生面貌。结合三城同创,开展卫生保洁和除“四害”活动,清除卫生死角,改善城乡卫生面貌。持续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尽早启动项目土建工程。推动城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的落实,做好市中医院扩建工程征地、勘察、规划设计等动工前的相关工作。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精神,启动实施新一轮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基本设备,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对房屋建筑面积低于20__平方米的建制镇卫生院,给予重点扶持,分步实施危旧房屋改造,力争到201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达到省定建成率95%以上的标准。

(四)围绕卫生工作的重点,全力推进服务提升

四年医改,我们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要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健全工 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破解工作难题,逐步解决困扰工作的深层次矛盾,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持续推进创卫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切实发挥卫生部门在创卫工作中的参谋和协调作用,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促进健康教育工作重心下移,覆盖各行各业、社区居民和乡村。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做好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染水处置工作。严格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对五小行业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不断提高科学除“四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