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戏剧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较强的故事性和真实性,学生通过学习戏剧文学作品能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会在戏剧文学作品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因而,教师要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力。
一、利用戏剧作品中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深刻地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就要使学生能够融入作品中,体会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雷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观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视频,找出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从而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作文的情感与含义。
二、利用戏剧文学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戏剧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同时有些戏剧文学作品又带有趣味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戏剧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特征,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使自己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与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戏剧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篇2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1高职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探究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课程,于学生而言其开展大有裨益,进行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对文学的文体有基本的掌握,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梦里。其次便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感受古人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真正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存在的内在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开展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能够通过作品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更具崇高的文学情怀,必要时能够将此运用于工作和学习中,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持续性发展。[1]
2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2.1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
古代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践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两者融合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个人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客观合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在学生探寻问题时起到一语拨千斤的效果。启发式教育关键之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强调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寻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成效。甚至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自发的去开启古代文学的学习之旅。例如老师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针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进行提问,而对于这句话教师提问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曹操经历的了解于掌握,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去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2]此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提出的“问题去解读其他内容。通过提问来进行启发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把握其文学价值。
2.2借助情景式教学感悟学生
除了启发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权健教学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习氛围生动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准确的体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把握程度及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著名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老师可以在朗读之时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使学生在进一步感受到诗歌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同时通过自我想象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使学生能够自发的感受当时的情景,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再去学习《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一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之上播放给学生,或者是制作成有特殊效果的课件,都能够使作者形象和诗歌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感知与获取。
2.3利用表演式教学拓展学生
表演法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教学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情感。谣言法教学的开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借助自身的文学想象将文学作品“生动化”,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性[3]。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区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这角色进行分类表演,让学生自发的去收集相关的表演道具,推敲作品中的台词,在这个文学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对于《窦娥冤》自然能够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在表演时融入个人想法的展示,更能够体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的独特性与再创造性。
篇3
1.课程内容分析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内容分析,形成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幼儿文学的能力;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幼儿文学从教能力。通过对各种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使学生具有运用幼儿文学作品中适当内容完成发展幼儿的教育任务的能力;通过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幼儿文学作品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各类幼儿文学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理论学习—阅读鉴赏—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五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模式。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两部分,教师要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理论学习是学生建立幼儿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起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阅读鉴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的例文,又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和改编、创作的范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典范作用,学生只要多读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作品创编,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又是鉴赏能力的展现,还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内或儿童文学博客上展示,接受评价、修改,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表演讲授,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经典作品,在舞台、幼儿园演出,如举办童话剧大赛、故事大王比赛、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自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明晰易懂,可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自学和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应是贯穿始终的,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阅读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幼儿文学文体的朗读和表演训练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每一章节的学习都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教师应避免单纯地讲知识,可以先用作品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谈感受和认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文体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更主动,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4.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文学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近文体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分析,比如学习幼儿诗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同题材的儿歌和幼儿诗,感受两者不同的特点,如儿歌《小花猫》和幼儿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可做比较,儿歌《雁雁排成队》和幼儿诗《大雁》可做比较,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幼儿诗和儿歌不同的节奏韵律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也可以和成人作品进行比较,如幼儿诗《大雁》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做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幼儿诗特有的幼儿情趣和优美意境。幼儿图画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可以作比较,比如把《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童话和图画故事进行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怎样的学习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幼儿文学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1.学习幼儿文学的态度和愿望的评价。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是否每节课都能按时上课,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神专注于幼儿文学知识的学习、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引发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顿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均属评价的范畴。在每节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做出口头评价,并根据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做出记录,在学期末形成相应的分数评价。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5%。
2.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评价。日常学习能力的评价是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于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及时鼓励记入平时成绩,创编书面作业每次打分,平均后满分是10分,儿歌表演记5分,要求每位学生背诵20首儿歌,记5分,幼儿图画故事小课记5分,幼儿戏剧表演记5分,在具体评价中,可依据各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及时的口头评语和相应的分数,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30%。发表幼儿文学作品,可酌情加分。
篇4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学习心理
民间文学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人民性和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等特征。民间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也是和作家文学教学极其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应该既符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心理。
一、语文民间文学作品教学特点
由于民间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那么在教学时首先必须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寻求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如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多短小精悍、易懂易记、朗朗上口,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而富有音乐性,便于口头流传。它的口头性特点更宜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丰富积累,通过复述、讲述、口头创作等方式进行言语实践,研究它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的变异。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有其独特传统的特点,更有利于体现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挖掘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的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接受的特点又更适合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民间文学较之作家文学更为人所熟悉,大多民间文学,如《女娲补天》《木兰辞》《神笔马良》等早已通过儿童读物、动画片等形式被学生熟知,正是由于这些对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知识、趣味等形成了一种“期待视野”,而当学生新学期开学时拿到一本新的语文教材时,他们大多首先读的是这类作品,而这一期待视野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大多民间文学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闪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火花,诸如我们熟悉的夸父、精卫、女娲、花木兰、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形象无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二、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心理特点
1.民间文学作品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民间文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得出:儿童对文学兴趣的年龄是:4~6岁为神话传说时期;6~8岁为寓言故事期;6~10岁为童话故事期;10~13岁为传记、神奇故事期;13~15岁为起始文学期。虽然这一研究结果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具体范围,但也在说明民间文学是儿童早期的文学兴趣之母的同时,指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年龄越大,对作品内容和体裁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在语文民间文学作品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宜由浅到深地选取民间故事,即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作为学习文本,而初中阶段学生宜选取民间诗歌,即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作为学习文本,高中阶段学生宜选取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即民间小戏、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作为学习文本。
2.民间文学作品学习的地域性特点
赫尔巴特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说明新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就是‘统觉’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应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使学生获得新观念。”学生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时早已有了自身民族或地区对这个民间文学的理解和阐释,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民间文学这一传统性的特点,将无法形成统觉,还会导致知识混杂,失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除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选取文本学习外,还应根据学生民族、地区的不同,选取本民族、本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民间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形成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文本,有效地发挥民间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拿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说吧,“在近代戏曲中,祝是富家小姐,梁是敦厚书生,而在各地区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如江苏说祝是宜兴县人,9岁时与山伯在当地书院同桌读书。……四川合州则说该县有祝英台寺、祝英台帮里坊,又有和山伯合葬坟,并有她亲笔写下的两大块石碑留下。……贵州布依族说英台住在山头,是劳动能手,下山挑水,遇到山伯去南京考学堂,她即回家理发,扮成男人同去。”一个被大众所熟悉的民间故事,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可能会出现多个版本,如果在教学时不进行区别,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那势必会使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所学知识无法统一,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04.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文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78-02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重视儿童文学教学贴合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儿童文学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少年儿童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较贴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内涵、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探讨等三方面阐述笔者对小学语文儿童教学策略的思考。
1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 8-13 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通过描写“我”可爱的外貌,调皮的语言,活泼好动的个性将浓郁的童趣展现出来。教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语句,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绕菜,我也抢过来绕。不过我并不往菜上饶,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行发体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行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行情过程中将章趣表现得淋滴尽致。第四,儿童情趣还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如夸张、幻想、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外形,不与繁花斗艳的朴实,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烂漫无比的春天”。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优美语句,并写下感受,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
总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品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儿童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学作品 困境 情境再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17-02
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教学中,情境再现,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与读者对话,重视描摹作品中的景象、场面,是我们进行阅读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教学中,学生对文学作品情境的理解探究过于浅显片面,难以深入,暴露出我们现代教师和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这正是我们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常态的共性反映。高中生课外独立阅读文学作品、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赏析文学作品时,面对作品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问题。如果对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做简单的分类,大致情况如下:望文生义,对作品只做浅层次的理解;不能根据文本的意象和其内涵进行触类旁通,做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缺少文化积淀,对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情境生疏隔膜,难以进入,孤立看待。而运用大胆的假设和丰富的想象,一定条件下再现作品中的情境,在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如若运用得当,应该算是医治这一顽症的妙方。下面我们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诗句,将八句诗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看,它呈现的应该是下面的图景: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山中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山中群芳虽已凋谢,但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让人陶醉在幽清明净的山色之中。这时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而此时那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浣女、渔舟共同组合成一幅洁净、纯朴、淡雅、清幽的秋山图。
如果教师在描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描写能经常带领学生既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把握内容,又能够对作品中具体的细节做到咀嚼涵泳,那么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将会有闪光点凸现,学生也将因此摸到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门径。
1 当前中学文学作品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作品情境与中学生熟悉情境的时代、地域、角色、生活经历经验、情感思维习惯方式的差异性,致使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出现断裂隔阂,难以联通。这就造成欣赏阅读对象难,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角色相互对位难,感受认知照片情境出现偏差或失误。
(2)现代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积累少,对欣赏客体陌生,从而造成主客的进行错误的理解。
(3)校园里生活的欣赏主体远离社会,缺少相应的常态学习活动,缺少一定的认知积累,从而造成自己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时思维情感通道的狭窄或闭锁。
(4)理解、欣赏方法路径选择错误,致使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情境发生错位,误认误判,理解和欣赏有失偏颇。
(5)主体认知与客体实际联系错位,对接短路,理解赏析过程中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排斥。
(6)主体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对新情境主观误判因素,导致学习者赏析者对新情境不能深入理解。
(7)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中有畏难情绪,于是就会造成无所作为,选择主动的放弃。
(8)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开掘能力有限,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存在问题。用旧理念解决新问题是目前一部分教师的做法,并还美其名曰有经验。
以上几点从主观、客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梳理分析,比较切合目前的教学实际,基本上找到了文学作品情境教学问题的症结。这些认识,来自我们多年来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也是今后我们进行文学作品教学要着力解决和取得新的突破的关键环节。
2 情境再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发现了问题,弄清了原因,那么,通过再现作品情境寻找教学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就有了依据。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其重要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引导并教会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想象,进行串联、整合文学作品中原本处于分离、独立状态的意象,使其组成形象的甚至是完整的生动的画面、场面或过程;还要让学生的这种行为方式最终转化成一种学习和能力。能力的转化才是最重要的,怎么样让学生在以后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教学中,把情境再现作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要让学生感到实用有效,他们才会闻道而践行。
其次,引导并教会学生去丰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增补内涵的空缺及其省略部分。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成新的具有丰富的细节、比较完整的场景、画面和过程的形象性事物群。但是,当前中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停留于个别独立的意象而不是整个情境的层面;对包含在文字中的内容要素缺乏一定敏感,不善于发现挖掘;不能从整体入手全面地把握作品中形象性事物及其内涵。
3 在阅读和课堂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如何让情境再现
篇7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更加重视古代文学教学,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因性格刚直触及李陵事件,又因之遭遇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述说自己遭受腐刑后“忽忽如狂”的悲愤心情和为完成一项伟大事业而忍辱含垢、发愤图强的精神,以及他高洁、刚直的人格力量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逆境却独创豪放词派,历尽坎坷却笑对人生等等,这些都培养着大学生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古代文学教学还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文学教学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学科和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及人文学科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设置和古代文学课程的建设。如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古代文学鉴赏、以及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课程的设置,并充分保证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以外,还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气息的陶冶。
(二)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特殊表达形式,艺术家将无形的内在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将其变成可供人鉴赏和感知的东西。所以,要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包括爱国情感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人生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带着真实情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和情感的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课堂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加强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老师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新时期,老师应该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灵活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师生互换角色,这种教学方式更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古代文学作品方向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一般来说,老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和教学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而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应该从高校或相关的汉语言文学机构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本校古代文学作品方向课程的教师;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对古代文学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其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学气质,不断丰富和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涵养,使老师更好地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最后,学校还应制定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制度。
三、结束语:
篇8
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图像冲击无处不在。以语言为中心向以影像为中心转变。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多媒体广泛应用在大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媒体集成在一起,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的信息。“视听取代思考,声像挑战文字,影视取代小说,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结合文学史知识,以学生阅读理解作品和教师课堂分析讲解为主,而现代的视觉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则更多地借助视觉化、图像化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首先,利用视觉、图像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视觉印象1843年费尔巴哈就说过,人们喜爱图像胜于真实事物,喜爱复制胜过原创,喜爱表象胜过现实,喜爱外貌胜过存在。[3]图像影音对于当代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胜于文字。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式或讨论式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不能适应形势。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把作品的背景知识如作家肖像、作品版本或插图、漫画,以及由作品改编的影视、动画片段等图片资料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图像媒介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最迅捷地了解作品的途径,使其更加客观、清晰、生动和及时。例如插图,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在其产生初期,往往从两个方面来吸引读者,一是进行白话创作,其次就是利用插图。当时的小说往往附有大量的插图,主要有情节插图和封面插图。把这些插图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观看,势必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
另外,很多小说篇目都被改编成了电影,而电影能在短时间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的主题和事件,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为,电影画面“通过光,影,声,画等手段体现了一种视觉审美,同时多重‘能指’的影像展示既满足了影像的可看性,也拓展了画面的想像空间”。[4]可以说电影使接受者有了轻松享受文学作品的光辉烛照和精神滋养的可能,更易获取生命体验,心灵慰籍,感官享受,本能释放,这些人的原始精神需求,使接受者各种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各种情绪得到宣泄,成为另具魅力的文本形式。这在一些情节紧凑的戏剧作品中表现明显,如《雷雨》等,学生通过观看根据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可以直接感受到剧本的艺术魅力。当然,一些浪漫舒缓的散文化小说通过视觉化的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要分析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首先利用多媒体把原版封面和插图放映给学生看,使其对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放映电影片段,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优美的环境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穿插引导,分析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作家的创作理念,并进一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样,使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与深度的理性思考相互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又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当代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一些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与影视改编相关。例如,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阿莱《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等等。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些作品时,结合这些影视图像成果,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原文的阅读兴趣。其次,影像化、图像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了多条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多维的阅读思考习惯奠定了基础,并开阔了视野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影视剧改编中。文学原著的改编就是要把原作中通过文学构造的艺术世界与艺术神韵,以“影视化”的方式转换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动态时空。当今,“电影改编不再是仅仅发挥其普及经典阐释文学原著的功能,也不再仅仅是选‘兼具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小说’或‘能够充分电影化的作品’来改编,它的外延与内涵都扩大了。”[5]
可以说,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对作家的文学原著的再现,而且更渗透着改编者本人的个性化解读,是改编者与作品作者的共同创作。这样,就为观众打开了解读原作的不同途径和视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影视作品,并进行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原作的阅读兴趣。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是由于影视改编的成功而吸引观者在观影后找到原著进行阅读的。例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很多学生都是看了电视剧后才找来张恨水的原著进行细致阅读,在课堂讨论时也能有个人见解。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菊豆》,可以说,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非常精湛,二者的阐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解读打开了视野。学生通过观影和阅读的双重体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所要探寻的人性问题、作家的个性色彩,以及作品在整个时代文学思潮中的历史价值,从而掌握新历史主义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三,文学作品图像化、影像化的教学方法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阅读心理当代的大学生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出生的。
他们是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观看影视、图画、网络视频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教学能够融入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像文化,是他们普遍欢迎并感兴趣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文学的图像化、影像化要求引进视觉思维的教学理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展示各种与作品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教师不再做脱离作品的空谈和玄谈,师生在视觉平台上,面对共同的视觉对象,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图像化、影像化手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讨论,从而使作品选课程教学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独创性和个性化。同时也相应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丰富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数量,提高了阅读质量。但是,视觉文化时代也为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的处境,甚至困境。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视觉化的直观、体验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消解了文学原著的思想深度,易于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浅层化图像、影像的大量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文学文本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一些世俗化的影像叙事因其形象、表层而缺乏深刻性,使现代消费社会符号化、简单化,限制了受众的想象力发挥,同时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很多依据小说文本改编的侧重故事情节性的影视剧,把间接的,抽象的,多义的文学形象变成直接的,具体的,单一的荧幕形象。文学作品理解的空间缩小,图像替代了想象,弱化了语言文字媒介的魅力,文学作品无穷的想象力大大缩水。影视剧的改编将文学描写中复杂的心理过程展示拉直了,画面化了,单一化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内心激烈的搏斗撞击无法实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丧失。这一点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中表现很明显。例如一些以语言书写见长的作家如钱钟书、莫言等,以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家如郁达夫、巴金、老舍等,还有一些以思想深度见长的作家如鲁迅、余华、苏童等,他们的小说影视化后势必弱化原作某一方面的魅力。以《骆驼祥子》为例,原著在对祥子买车卖车三起三落的人生转折的叙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作者对祥子内心的详细剖白,学生通过这些人物心理方面的描写能够准确体会祥子性格由进取走向堕落的内在原因。
而电影中人物往往不可能直陈心迹,需要通过场面、特写、人物神态等镜头来曲折表达。这样,学生如果不读原著,那么对人物以及作家的社会反思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文学作品经过影视改编后,往往带有改编者和导演浓厚的个人色彩,其所传达出的精神主旨有时会与原作形成很大的出入与文学创作的个体性特征不同,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在影视剧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按照文学原著改编后的剧本主题,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效果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影片。这种蒙太奇手法“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对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的新的表象。”[6]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实际上是一种二度创作,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影像化叙事主观性很强,往往导致影视剧偏离了原作精神,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小说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例如,这两年改编成电视剧热播的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原作更多地表达出张爱玲小说惯有的“冷眼看人生世态炎凉”的基调,是作家对人生的独特解读;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则明显带有导演、剧本改编者的观念,因而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着力表达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是对爱情的颂扬。这样,二者就有很大的出入。学生在同时观看和阅读之后,在内心中产生理解的矛盾就可想而知了。第三,视觉的形象、感性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选课程的理论性作品选课程虽然属于鉴赏性的课程,但其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鉴赏层面,依然需要以文学鉴赏和批评为基础来实现对基本文学理论的思考和认识。
换句话说,这门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解读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理论素养的目的。而影像化的教学方法由于其立体、直观性特点,学生通过大屏幕所接收的更多是形象、感性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过多地使用图像化、影像化的教学法,会使学生产生图像依赖,不愿稍费力气进行思考总结,时间久了就形成思考的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避较为艰深的理性思考,而只进行表层的、肤浅的感性认知,这样就达不到作品选课程的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观看电影《林海雪原》后,学生基本上都被电影中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战斗场面、异域风光所吸引,很少有人去思考小说原著的民间化叙事特点以及这种叙事风格在建国初期如何形成一股创作潮流的社会背景因素。等等。总之,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变得多姿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避免的缺陷。那么,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视觉化手段和成果,在尽量克服上述问题的同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视觉文化时代的作品选课乃至所有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理论体系建构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运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急需关注的。
三、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途径探索
尽管视觉手段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使用图像化、影像化手段已经是必不可少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与利用图像、影像资料所蕴含的文学性与文化性,做到课程内容与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首先,充分利用视觉文化的直观性和综合型特点来实现文学作品的想象性、思想性,从而使图像文化与文本文化相互结合,尝试建构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小说是叙事艺术(artoftelling),而影视则是表演艺术(artofenacting),虽然它们在读者与观众心目中产生的效果和美感是不同的,但二者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协调。影视作品无法展示人物内心激烈的冲突,但画面结构,色彩,音响,这些画面具有的“言说”特点,带给人的现场强烈的感受是小说不具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字试图在文本中构建的想象图景。
篇9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实用理念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冷落
由于受到不同理念的影响,从1990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对诸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注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英语等级考试,而对英美文学这个英语主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不会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有太大的帮助。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的冷落,师生只强调学好语法和词汇,掌握好语音的准确发音,培养好听本文由收集整理力理解能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忽视内涵丰富的文学教育理念和方式,导致学生外语整体素质较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较弱。
2.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的就是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上事先进行了规划和统筹,不具有创新性。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英美文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想象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审美意识在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这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急需完善。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
英美文学主要凝聚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结晶,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和审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意义重大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西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西方文明进行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和认识,进而可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提升审美情趣,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语言的充分分析和揣摩,进而来研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还可以开拓知识面和人生的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从而陶冶情性,提高人生的境界。
3.培养思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学习文学作品可以获得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道德观和高尚的审美观。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作用极强,文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英美文学有很多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
1.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一些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观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应重视对一些文学常识的介绍,增加对文学研究理论等知识的重点讲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其次,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背诵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第三,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适当安排和课程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诸如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改编,或者进行舞台表演,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应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其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2.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广泛交流和互动,增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且实用性较强的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这个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相互合作的和谐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首先要合理设计需要教授的课程,然后进行分组教学。初次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强弱结合,否则学习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学习了;另外,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力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要注重对课堂效果以及信息的反馈。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回访,按照反馈的结果考虑以后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在此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英美文学作品包含的丰富思想,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灯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3.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
篇10
关键词:语文外国作品;高中语文;教学探讨
一、外国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落后
研究显示,对于外国作品,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仅仅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很少采取一些其他更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逐渐丧失了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从内心都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见学生对于目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是有些失望的。因此,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当积极寻找与应用更多新颖的、有趣的、具有启迪性的教学方式来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响应“研究型教学”的号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但是忽视了对整体感知的培养。对于外国作品,教师常常对其进行解剖分解,从主题、情节、人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而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文学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这样,学生就容易对外国作品产生一种固定解读模式,从而抑制了其可能存在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过时的、落后的。
2. 教育观念陈旧
研究中发现,相当大比例的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地位和中国作品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在教授外国作品时不需要采用特殊方法。甚至,有小部分教师认为外国作品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就算碰到一些重点外国篇目,更多的教师会选择按照教参照本宣科,而非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改变,而将最新的研究结果与发现传授给学生。教师这种从内心忽视外国作品的教育理念无疑是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3. 阅读时间缺失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气喘吁吁,很难再有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一座大山,他们整天都是在为高考而奋斗,连睡眠时间都难保证,更不用提闲暇之余的阅读时间了。有的学校甚至明文规定,除了所谓正课的书籍一律不准带入教室,这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可能。学生阅读时间的缺失,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可能深入研究外国作品,这样他们的文学素养只能被迫永远原地踏步,得不到提高。这种为了应付高考而开展的目的性明确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偏颇的、不科学的,只会让学生沦落为做题的机器,而得不到真正意义上个人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改革探讨
1. 提高教师修养,更新教育理念
对于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足之处的改善,首先要从改变教师教育理念入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单单追求成绩,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全面、更科学的态度在未来的生活中进行思考与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多元化教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外国作品在情感表达与主旨揭示上与中国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同与异,才能更为全面地对其他作品进行思考与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私自跳过外国文学篇目,应当意识到其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逐步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自身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了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将中外作品进行对比的期刊,例如《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均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总之,为了改变外国作品在高中语文中的现状,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逐渐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外国作品,鼓励学生思考,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文中的内涵与深意。
2. 改变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浓重的异国风情,在文化和方面尤为突出,对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这就意味着在外国作品的教学中,必须按照作品特点采取不同于中国作品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取比较阅读法和迁移阅读法进行外国作品教学。
所谓比较阅读法即是将中国和外国作品作对照阅读,通过比较其异同点来深入了解课文主旨。对于学生来说,外国作品相对比较陌生,教师可以以主旨、情感接近的中国作品为桥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作品。例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用鲁迅的《祝福》作为对比材料,两者均塑造了封建主义守护者的形象,不同之处在于别里科夫是一个落魄的文人,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而鲁四老爷则是封建压迫阶级的代表。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外国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个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
迁移阅读法则是指通过已知知识与经验对未知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由于对于外国文化、宗教的陌生,学生在阅读上会遇到一定困难。不过,不同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共通之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以往经验与知识进行“移情”,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体会其中的内涵与深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文化常识的介绍,转而通过渲染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与思考,切身体会作者的立场与思想。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想象成路瓦栽夫人,从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打破常规,得出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