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5:1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挫折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急剧发生变化。青春期的发育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各种困扰,极易形成心理障碍,致使他们种种挫折常常发生。其诱因表现主要在:
其一,青春发育心理断乳期易使受挫。心理学家称十三四岁和十七八岁为青少年的两次“心理断乳”。中职生正好处于“心理断乳”期。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使中职生愈加走向独立。他们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既充满了激情,又充满了矛盾。开始思考人生,选择理想的目标。青少年中职生在这“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极容易受挫折和时有挫折行为,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冲突。渴望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憧憬未来与现实情状的矛盾等常困扰着他们,如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讥讽,异往的拒绝等都会让他们烦躁焦虑,忧郁消沉。
其二,青春期的动荡性易使受挫。中职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理想时而变更;为人处事的标高不易确定。要么是绝对肯定或否定,要么是坚定与执拗并行,畏惧与大胆共存,抱负与懒散互生,勇敢与蛮干同在,热情与冲动相随,自信与自负为伴,偏见与偏爱屡现等。这种不是走极端就是于矛盾之中的言行都易使他们受挫。
其三,顺境优裕生活易使受挫。“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名言概括了人生成长的重要规律,说明了生活在顺境中没有经过挫折的青少年是没有抗挫折能力而很难成才的。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已形成了独生子女群,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教师应该觉察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娇气十足,意志脆弱,依赖心理严重,虚荣心、好胜心强,经不起轻微丁点儿挫折。
其四,家庭境况现实易使受挫。随着社会进步,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自己的孩子一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练琴、练字、踢球、背书、画画……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中考、高考时是想方设法施加种种压力的保驾护航。如孩子能平步青云,家长则喜上眉梢,乐不可支;如一旦名落孙山,轻则责备,重则打骂,使得家长和孩子关系异常紧张。孩子感到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有的家长自诩有权有势有名有钱。在自己孩子面前炫耀,甚至满足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使这些孩子自认为高人一等,专横跋扈,为所欲为,一遇挫折则一蹶不振。
其五,社会影响易使受挫折。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真与假、美与丑、恶与善激烈较量的大舞台。青少年中职生如不能自律自控地把握好自己,就会或受到轻视;或被人引诱;或被人挟持;或被人恫吓,而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终日萎靡不振。
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证明:青少年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心理教育极为重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教师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的抗挫折教育。所谓“抗挫折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抗挫折意识,磨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抗挫折意识,使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是相伴的,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其次要善于创造艰苦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尝试挫折,体验甘苦的滋味。从困境中让学生暴露自身弱点,激发他们的奋进精神,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力和韧性。何以具体实施抗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中职生抗挫折能力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的心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适应力。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学生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了解社会的变化趋势和特点。通过摸拟性的训练及频繁的社会接触,对症下药,使学生敢于正视和正确对待现实和未来,不断修正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克服骄娇二气,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弹性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明天的新生活,对不断变化的态势有不断调整的自我适应能力。
第二,对学生进行意志坚强的心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无畏惧勇往直前的意志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教师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沉着耐心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熟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果断持久的行为品格,克服独生子女中大量存在的依赖感、优柔寡断和言而不行的不良品质。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挫折面前的意志坚定能力。
第三,对学生进行智力发展的心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克难解疑的化解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及本人自己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能够深入细致而迅速正确且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长处和弱点,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长善救失,避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现象出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处理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化解能力。
第四,对学生进行社会和谐的心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人际和睦的处世交往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如何使整体和个人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的教育,使学生逐步认清人的本质和社会化高科技建设的特点。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术,在群体中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和蔼可亲。善于在群体中扬长避短地发挥自己的才干,防止“社会恐惧症。”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正确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处世交际能力。
第五,对学生进行情绪稳定的心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排干扰除烦恼的应变力。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善于控制自己支配和利用自己的情感,善于通过自身的情感来影响学生。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能做到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骤然发生的困难面前有消除情绪紧张烦躁的应变能力。
篇2
关键词: 挫折 挫折教育 正视挫折 驾驭挫折 化解挫折 战胜挫折
【中图分类号】 G44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人民教育》2007年第5期刊登了杨心榕老师的《可怜的木芙蓉》一文,深受感动。学校门旁的一棵被路灯“关照”的木芙蓉在冬天依然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的绿色,而在去年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寒流南下时,这棵幸运的木芙蓉却在一夜间调零死去。而没有被路灯“关照”的木芙蓉却依然生机勃勃地轮回着春夏秋冬,显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由此细心的杨老师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是的,在公平的现实社会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吃点苦,多走点弯路,多受点挫折,这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应在一次次的跌倒中长大,在一次次的委屈中成熟,生命也因此而逐渐精彩。正像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2挫折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中说,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3 青少年学生消极挫折反应的类型
消极挫折反应是指主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躁、紧张、躲避或功击等。具体有焦虑型、功击型、依赖型、多疑型、强迫型、逃避型、自负型、自戕型等。
4挫折反应产生的原因
4.1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生理因素是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试一试。但他们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受挫后情绪不稳定。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人的能力、智力、知识经验的不足,以至在学习中遭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②抱负水平过高,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③动机冲突;④由于个人某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
4.2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
巴尔扎克说过:“世上之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对于中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和训斥,升学就业的要求,带来了学生间不可避免的竞争,久而久之,会使遭受挫折的学生更加压抑、封闭,对老师、家长、社会产生疑惧、逆反心理,继而发展成为可怜的“木芙蓉”。
5心理挫折教育的对策
5.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挫折是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现象,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思想乃行动之向导,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和冷静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乱不惊,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学生对自我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不会因评价不当而遭到失败挫折后心理失衡;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能够自觉融入集体中去,形成真诚、友好、和谐的校园心理,家庭心理氛围,自觉抵制挫折带来的不良心理的形成,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理解,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
5.2理解信任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信任学生,作为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受挫后的种种反常表现,及时给予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从维护其自尊心的角度和学生促膝谈心,善于发现纠正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乐观正视挫折,消除自卑,增强理智,提高解决问题以及驾驭挫折的能力。另外,经常性的挫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做到:①对学生的期望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毅力和信心;②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偏爱不歧视,公平对待.
5.3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作为班主任,我在每学期初就深入学生,明察暗访,针对自卑、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时行调查,进行个案分析,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疏散和排解心中的抑郁和不快,尽早走出心理的误区,化解挫折。具体方法有1、采用自我保护法即心理防卫机制,用“酸葡萄”效应,或“阿Q”精神来解除心理压力、不悦、紧张、焦虑等情绪,及时将心理调整至正常;2、采用自我宣泄法,根据“水满则溢”的道理,当学生遇到挫折,情绪出现极端化,心理失衡,行为易走极端而不可理喻,此时若进行积极主动的宣泄,把胸中之积郁和苦闷适当发泄出来,能有效地驱走挫折后的所有不正常,恢复自信,重回自我。
5.4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
篇3
关键词:应付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含义;挫折教育的误区;挫折教育的方法
幼儿的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一次,班上有个小朋友拓拓在去班里的台阶上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后哭闹了一小时。我安慰了很长时间无济于事。还有一次,班里的三个小朋友为一个玩具哭闹不止,谁也不肯让步。
……
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挫折教育由来已久,中国有,国外也有。挫折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暂不说国外的挫折教育如何,中国古代的挫折教育是以打、骂、责、罚为主的,谈不上人性化的教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应该算是古代“挫折教育”的写照吧。既然挫折教育自古有之,为何现在还要提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如心理承受方面等。而较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幼儿时期抓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尝试教育、愉快教育的同时,也该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
在这之前首先我们要认清挫折教育的误区,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这种强行措施不仅很难生效,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就能实现的。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们系一次,并让他们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让他们自己动手,如果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完成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境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实施挫折教育会让我们的素质教育开出更美的花朵,会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坚强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人生时刻面临着挫折和挑战,挫折教育从幼儿抓起迫在眉睫,让孩子面对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教育的需要,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人为地创造一种环境,让幼儿面临种种“险境”,启发或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团结协作来克服困难,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心理,进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是自暴自弃、茫然失望还是沉着冷静迎难而上,直接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其如众星捧月般倍加呵护,幼儿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小麻烦,家长们总是“身先士卒”,争着抢着帮助他们解决。天长日久,幼儿对家长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而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意识、适应能力在家长的“呵护”下正消失殆尽。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自己去尝试解决,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榜样的事例。
有的幼儿在折纸活动中怎么也折不好小狗,于是干脆就把它扔掉了。于是,我对大家说:“折纸活动很有趣,但是也是有难度的。遇到困难怎么办?自己多试几次,向周围小朋友多问问就行了。老师在折纸时也是试了好多次呢。相信大家都能自己完成。”通过我的引导,一些想放弃的孩子又在尝试折纸。
通过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与教师的指导,孩子们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小狗终于诞生了,特别是克服困难的小朋友显得特别兴奋:“老师,我也折成了小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趁热打铁及时表扬了那些孩子,夸奖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
二、增强孩子战胜挫折的信心
要帮助幼儿增强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就要要求幼儿教师熟悉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幼儿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幼儿树立可供参考的榜样。
一些幼儿过分依赖父母,惧怕陌生人,羞于启口。为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外出郊游时先自己示范给孩子向陌生人问路的内容和方式。让孩子去尝试问路,给孩子提供和他人特别是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家长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又如,有的孩子在上课时少言寡语,不敢在同学们面前讲话。此时幼儿教师可以先让声音洪亮的同学回答问题,并鼓励那些胆小的同学踊跃发言。在类似这样的“困难”或“挫折”面前,孩子的心理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被老师和同伴认可,他们每个的人的缺点在逐步地改正,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就会日益增强。
三、在寓教于乐中实施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光靠幼儿教师的讲解,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进行体验。其中,做游戏是幼儿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常见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游戏既能让孩子们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也能提高基本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在游戏环境中,一些幼儿视“困难”和“挫折”为乐趣,通过这种情境表演,他们会收获一种成功感和认同感,并且能够享受这种乐趣。幼儿教师要让幼儿体验游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
篇5
【关键词】挫折教育 幸福品质 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就其心理学意义上讲,是指当个体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而挫折教育就是指为了提高青少年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意志消沉的能力,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理论。或事先拟置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本质上是针对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种素质教育。
二、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熟。在人的成长阶段,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导致缺乏对前途美好的憧憬,丧失上进的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犯罪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精神。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剧烈的冲撞,那么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挫折教育正是增强青少年免疫力的重要方式。
三、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才谈得上挫折教育
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挫折情境,就是使个体活动受到阻碍的环境、对象、情境;二是指挫折感受,就是个体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心理挫折是一种人生主观体验,因人而异。挫折既可以成为一笔人生的财富,也能成为万丈深渊,这全看你怎么对待它。如何对待挫折,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挫折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的过程就是战胜挫折、战胜自我的过程。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人生的意义也不在于没有痛苦。健康的人在挫折与痛苦中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在逆境中崛起,成为生活的强者;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在挫折与痛苦中,颓废沮丧、消极逃避、适应不良,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受挫能力。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当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挫折教育及幸福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从家庭、教育机构到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四、挫折教育的出发点
耐挫折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不是恒定不变的,除了受自身的生理素质、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挫折频率和社会支持等影响外,还与他们的挫折经历直接相关。拥有较多生活和挫折的经验的人,耐挫折能力就高。相反,很少遇到挫折的人,由于没有机会通过学习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加上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往往地过于强烈,一旦遇挫便惊慌失措或任意而为。
教育者应将青少年遭受挫折的时候视作教育的时机,启发他面对挫折时,要能忍辱负重,拼博进取,尽力克服挫折情境,消除由挫折引起的消极因素,努力把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积极因素,自觉培养耐挫折能力,积累人生经验,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
五、挫折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幸福品质教育
在全社会强调挫折教育的氛围中,也产生了一些误区。有人仅仅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或干脆当作“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这些理解都有失于片面。我认为,挫折教育的实质就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因为,一个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种种挫折的人。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的耐挫能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青少年除了物质外,还要知道如何在内心创造各种快活的情绪。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我们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真正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六、培养青少年耐挫心理能力的主要途径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
(1)学校、家庭、社会齐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三者认识的一致、态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动的一致,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
当学生获得了信任感,才能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把“真心话”告诉家长和老师,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因此,融洽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3)不搞包办代替,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
过于依赖的孩子,会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立能力。
(4)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在此时教育者应积极与其交流,解除其思想上的疙瘩;也可进一步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重点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终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当一时不见效果时可以引导其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5)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
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来树立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在“心理操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心态,而且应尽量使孩子学会“心理自救”,即学会开朗、豁达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尽快排解不良情绪,凡事举重若轻,保持镇定。
(6)实施挫折教育要注意分寸的把握
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教育需要使用纪律约束。挫折教育决不是仅给予温暖,亦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必要的纪律约束对其意志品质的增强、耐挫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积极坚强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花秀骏、华军:《挫折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中国教育报》.2003/04/09.
[2]李津军:《挫折教育与幸福品质》网易教育频道.
篇6
我们认为,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重视幼儿的挫折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向幼儿正确地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向幼儿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幼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时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幼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或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会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会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篇7
中职生 挫折教育 心理健康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时,由于遇到各种干扰、障碍使其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并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
目前,我国中职生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许多同学在遇到挫折时不能沉着冷静的思考问题,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回避问题。这样往往使他们产生应付、恐惧、自卑、逆反及悲观畏难等负面情绪,恶化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全面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一定要进行受挫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学生们背负着来自家庭和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由于中职生的经历有别于升入高中和进入社会的同龄人,其挫折心理更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有较强的失落感。未升入高中,无望考上大学,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前途渺茫。而职教生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由于学习差或双差。大多有过遭老师批评或放弃,同学鄙视,家长责骂的经历。久而久之,在个性心理和情感的发展上出现偏差,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中。而且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往往具有后进生和独生子女的双重弱点。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这就使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心理素质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
其次,是有较强的无助感。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增强了他们的无助感。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差或双差,但他们的自尊心强,意志力弱,学习无目标,遇到困难不敢知难而进,再加上中职生自身正处于青春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加剧了逆反心理。表现为不善于和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自我管理和自制能力差,过分追求个人价值,过分重视自我感受,使他们很难融入团体和社会。又无法找到适当的对象倾诉自己的想法和发泄不良情绪,颇感无助。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往往很难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常使自己处于矛盾中,又束手无策,这就更增加了其无助感。
再次,是家庭的不和谐,社会的不良习气都会使他们产生剧烈的心理挫折感,从而造成心理机制恶化,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1998年,国家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更加说明中职生的挫折教育绝非某个学校和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整个社会对挫折教育的重视,这种全新的教育活动在需要我们其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挫折教育的可操作性,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也要加强操作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实施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知挫折。“宝剑锋从磨砺出”,挫折是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磨砺。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作斗争中获得经验和信心。要以客观的态度承认挫折的存在,不要回避它,要以乐观辩证的态度去对待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只有在承受和客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能,更加努力的学习完善自我,把挫折变成人生财富。
第二,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科技能发掘来访者自身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维护其自身心理健康,完成其自我锤炼的过程,它不仅为中职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心理积郁的场所,也为中职生实现心理发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具体的指导,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广播、校刊等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咨询的宣传。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以及有针对性的心理课题讲座等。建立系统的可操作性中职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妥善处理。真诚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质性心理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使学生放弃偏见,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
学校要开展适度的受挫折行为训练课程设置多元化,建立勤工俭学或社区服务基地,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经常适度适量的提出一些有难度的课题,锻炼和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启发其自己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减免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励学生以进取的态度克服困难,排除障碍。
篇8
据《光明日报》1月22日报道,呼和浩特市某中学初一“火箭班”14岁学生强强(化名)背着书包从住家11楼跳下,书包里装着刚刚从学校领回的成绩单—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290多名落到600多名。
看到这则新闻,大家一边倒地抨击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典型的说法是:“基础教育‘唯分数论’不改变,考核评价体系不改变,利益链条不掐断,悲剧不会终止。”这样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偏颇之处。首先,即便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唯分数论”,也必然存在其他形式的评价,而有评价就有高下之分。其次,在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要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就必然有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成败之分。再次,即便是考场上的“常胜将军”,也无法保证百战百胜,谁还没有个“失手”的时候?
基于此,我们如果冷静下来,就能发现这场悲剧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强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以及家长对其挫折教育严重不足。现在的孩子,长期在顺境中长大,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在受挫后容易因为自尊体系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极端反应。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正如呼和浩特市一位老教师所说:“这起悲剧再次警示广大家长和老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忽略孩子意志的磨炼。要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品格。毕竟,死只要一时的勇气,而活下去需要一辈子勇气。”诚哉斯言!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缺少的是锤炼。爱孩子就要让他受磨炼。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它让人真正成熟起来。
老实说,孩子脆弱,家长难辞其咎。如果独生子女家长连狠下心短暂冷落一下取闹的孩子都办不到,那么让孩子经受挫折的决心就更难下了。需知爱孩子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比如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磨炼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
面对强强的极端悲剧,广大家长应该警醒,努力克服舐犊本能,该严格管教孩子的时候就应该严格管教,鼓励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挫折,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家长应该牢记溺爱孩子就是在害孩子,因为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经受不住外面风吹日晒的挑战。孩子的错,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错。为人父母者,应该切记切记。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挫折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做出极端行为,追悔莫及。
篇9
一、教育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应使他们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挫折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必定会经历的,面对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战而败。挫折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又可以产生再生力,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育,变得更坚强。因此,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客观、冷静地应付,要有“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坏好事。
二、分析受挫原因,因材施教
“人之逆境,十有八九。”学生受挫是经常发生的事,稍一疏忽,就可能使学生走向消极的起点。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避免不了解实际情况,主观武断、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批评指责,要注重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性格进行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察言观色,从外表把握内心,要个别谈心,多做安慰、鼓励、引导等方面的工作,给学生讲清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共同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出战胜挫折的途径,使学生在挫折中奋起,从困境中走出。
三、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方法
1.在教学和课外资料中渗透挫折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说明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而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去解决。但是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时,光对他讲道理,很难收到实效。关键是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些讲述勇于面对挫折,对待挫折的教学案例。不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利用报纸上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及时、直观地进行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2.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学校可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活动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让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必要时老师给予提示、鼓励,发挥其创造力,去战胜困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现在的小学生可以说是在泡蜜缸里长大的。他们自幼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低,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习、劳动、体育等方面的障碍,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挫折教育。如,陈晓明(化名)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各科学习成绩不错,但骄傲自满。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肯定他的成绩,然后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也尝尝“失败”的滋味。过后,我又鼓励他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帮助他解决难题,使他明白学习的道路是曲折的,唯有虚心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又如,张鑫(化名)最怕劳动,劳动时嫌脏嫌臭,常借故避开。为了磨炼他,我故意安排一些比较难苦的劳动让他干,使他尝到“苦”“累”“难”的滋味和品尝战胜困难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懂得人生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应该学会与困难作斗争的本领和勇气,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从而使意志坚强起来。
3.树立榜样,增强信心
篇10
心理学专家分析,轻生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分析,学习压力大或就业压力大是造成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从个人层面分析,可以概括为,一是对自我的否定,二是人际关系失调,三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发生偏差,导致对生命极度不尊重。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追述学生学习生活的历程,他们备受家人关爱呵护,从未吃过什么苦,也很少尝过失败之痛,简直是在蜜糖中长大。当他们独立面对学习、交友、就业等压力,让一个从未体验生活压力的学生独自去承担,去应对困难和挫折,他们郁闷,痛苦难免,致使少许学生走上了轻生之路。如何挽救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倍加关注,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自杀悲剧才能避免。
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我从家庭、学校、学生个人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家庭教育是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摇篮
1.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养成勤动手的良好习惯,要多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
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磨砺孩子的心志,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然而,一些独生子女面临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家长越俎代庖,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实践证明:顺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差,发生意外情况较多;而逆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具备应对挫折的技巧,在面临挫折时能够沉着应对。因此,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要让孩子从小能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孩子的意志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从小得到培养,这是家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2.从小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交际网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心理学家丁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与他人相处,教给孩子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以便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能向家长、朋友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从中得到帮助和鼓励,让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这对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3.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他们失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教育孩子不要怕一时的挫折和失败,引导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养成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孩子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这能大大提高他们抗击挫折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主阵地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又有其心理、生理因素,如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客观上就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如学习、升学、就业等压力。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疏导。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干预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在实践中培养抗击挫折的能力。
2.学校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
如果学生过高估计自己,易产生骄傲情绪;过低估计自己,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促使学生自我了解,然后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使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提高。心理实验发现,凡是自我认识和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他的社会适应性愈强,学生就更能接受自己,也就没有了自卑心理。
3.学校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由此可见,珍爱生命,珍惜大好的青春是多么的重要。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采取消极不负责任的自毁的做法,应积极乐观地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挫折,相信风雨之后一定有彩虹。
三、学生个体是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坚固长城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压力,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不要被困难吓倒,面对挫折时就能够潇洒自如地应对。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如,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时,自己要学会变通,多运用“阿Q精神胜利法”为自己解压。当遇到无法解决困难时,更要学会宽容和让步,退一步海阔天高。另外,可以采取注意转移法调节,如跑步、拳击等活动来释放压力,为呵护自己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
所以说,抓好学生早期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挽救流逝的生命,家长、学校、学生个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