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婴护理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婴护理实训总结

篇1

本文介绍《妊娠期妇女的监测与护理管理》说课的设计,从课程单元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5个方面对《妊娠期妇女的监测与护理管理》进行说课。大力开展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业务素质与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课程单元分析

课程定位:《母婴护理》主要研究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的孕妇、产妇、胎儿、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是基于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的临床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培养高职护生为孕妇、产妇、新生儿提供护理所必需具备的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专科护理技术以及较强的能力及职业素养。

本节内容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妊娠期妇女的监测与护理管理》是《母婴护理》第2章《正常妊娠期妇女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妊娠期妇女进行监测及护理,是产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包括了孕妇健康史的问诊、孕妇的全身检查及产科检查。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围生期概念、产前检查时间安排;掌握妊娠期妇女护理评估的要点、孕期监护健康指导内容。②技能目标:学会为孕妇进行腹部四步触诊、听胎心音、骨盆外测量;学会对孕妇进行孕期监护健康指导。③情感目标:关注健康、热爱护理专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关爱与尊重护理对象的服务理念。

教学重点:围生期、围生期Ⅰ概念;推算预产期;产前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难点:腹部四步触诊法;骨盆外测量。

教 法

教学思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训练为主线。

教学方法:①教学方法之一:启发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病例和问题为先导,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提出问题(提供病例)-教师启发讲解(教师主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主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②教学方法之二:图片教学法:对腹部四步触诊法、胎心听诊部位、骨盆外测量,充分利用图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③教学方法之三:直观演示: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多媒体、模型等再现或演示教学内容。④教学方法之四:角色扮演:在骨盆外测量练习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孕妇,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患者的感受,培养学生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母婴护理》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教学录像片、模型;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实验指导用书(我院自编);护理专业试题精选;《母婴护理》试卷库;借助于校园局域网拓展学生知识;充分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实验指导用书(我院组织资深教师自编),护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可以通过实验指导先预习相应实训课内容,熟知实训操作流程及考核要点。

学 法

教学对象分析:我院护生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进入学院,在大2阶段学习本节内容,大部分学生存在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甚至知识遗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临床思维未形成;对角色扮演、具体实践感兴趣,学习主观能动性尚可。

学法指导: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①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教材,主动复习旧知识。课堂上积极思考及讨论,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课后及时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课余看参考书多做习题巩固知识、上网查资料了解最新信息,拓展知识面。②探究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探寻解决方法,最终得出结论。③合作学习:理论教学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实践练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互评和自评,共同探讨骨盆外测量操作技巧,纠正正确。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课时分配:总课时6课时:理论3课时,实践3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程序设计:⑴理论教学(3课时):①设置病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分钟)。以病例为载体,以常见的临床场景引出课题,设置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28周,常规产检”来产科门诊。既往月经规则,28~30天行经1次,经期5~6天。末次月经2003年5月2日。生育史0-0-0-0。请思考:如何为该孕妇推算预产期。该如何对该孕妇进行妊娠期的监测及护理。②讲授新课(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100分钟)。③课堂讨论病例(10分钟):新课讲授完毕,返回授课初的病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教师提问。④评述总结(6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述总结。⑤布置作业(2分钟):根据课堂目标设计作业,采用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⑵实践课安排(3课时):①观看录像片(15分钟);模型示教听胎心音、腹部四步触诊,学生练习(25分钟);②骨盆外测量分组示教、学生练习、教师指导(1课时):将学生以10~12人为1组分组后,教师示教骨盆外测量。然后让学生2人为1组进行练习,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测量。测量完毕角色互换。③骨盆外测量考核(1课时):在练习课后马上安排1节课进行考核。学生在练习时就知道下节课就要考核,因此练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态度认真抓紧时间练习,不懂就问,提高了效率。因此考核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了测量技巧,获得较理想成绩。

教学效果分析

篇2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

篇3

关键词:高职 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成今天的全面综合型。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课程体系中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因此如何在教学上激感、诱导思考、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谈谈体会。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详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1.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所有新生均需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要变“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教学应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各种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这种教学观就是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承认学生掌握领会知识是艰苦的脑力活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护基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焕发生命力的神圣殿堂。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3.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如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搬运、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患者常用的更换和沟通技巧等。首先布置预习内容,设置模拟情景。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扮演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在扮演过程中,扮演病人或家属角色的学生会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或事先由老师拟定病情,然后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会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最后教师总结评价以达成师生间的共识。“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应变等职业能力。

3.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另外还在每年“12国际护士节”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由于课时、实训场地不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另外,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技能操作上习惯性手法不同,给学生适应当地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需要学校和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习工作交流。

4、加强实训和实习

4.1加快完善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实训室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训练场所,在实训室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方面,一是模拟病区的建设,对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护理实训室应有一定的规模,布局合理,力求接近临床,有传呼系统和中心供氧吸痰系统、护士站、治疗室、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母婴病房、普通病房等基本的功能间,且各功能间的配置也应规范、到位。使学生走进实训室就有一种愉悦感和走进规范病区的真实感。

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必须经过严格的现场训练才能形成。我们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充分的现场教学的学时,而完成现场教学任务必须依靠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完善并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实习、实训的教学功能。

4.2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

利用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模拟病区的新仪器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电动洗胃机、人工呼吸机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另外通过多途径搜集临床上常用的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让学生认识并教会使用,增强学生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或落后于临床的状况,以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1营造人文关怀氛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护理实践中,崇尚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使学生学会爱、尊重、理解、宽容、关心,就必须让她们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精神,要让学生懂得护理操作技能只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帮助患者的手段,要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不仅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把对患者的尊重、关心患者的安全舒适放在第一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做到操作前对患者环境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细致解释;操作中注重患者的反应;操作后评价患者的感受和操作效果,在技能的训练中灌输强化整体护理观念。

在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指标达成,而且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目标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身心备受困扰的患者,首先强调的应是人性的关怀,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也要有仁爱之心、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成为患者可以相托信赖的人。

5.2规范护士专业礼仪,塑造职业形象

现代护理教育注重人文学科理论与护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护士专业礼仪,属于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被大家公认的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既是护理人员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护基课程学习当中,应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始终贯穿护士礼仪规范化要求,这其中包括:容貌服饰美、语言交流美、行为举止美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要从事的护理事业,经过护士礼仪的培训,还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目前正在参加临床实习的学生的整体形象也受到了各实习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广泛好评。

5.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5.3.1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将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在理论及操作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然后提问,最后由教师对教学重点作精炼总结。在病例分析中,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这种讨论能开拓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

5.3.2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很好地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需要。

在护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发现问题。如在技术操作中,将护理程序贯穿其中,要求学生能与患者交流、沟通、自己设计适合每例患者的解释用语,在不违反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如无菌操作原则、查对原则等),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从患者实际需要出发实施操作,并能举一反三(如急救氧气吸入时,既要动作迅速,又要顾及患者的感受)。当学生基本掌握操作原则后,提出问题:如何保持无菌;昏迷病人与清醒病人做口腔护理应注意什么;为男、女病人导尿的异同;如何判断及处理输液反应等。

5.4增强职业意识,锻炼学习意志

5.4.1在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整个理论与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行为和姿态。尽可能让学生产生“临床感”。首先,教师的行为和姿态应符合职业的要求,起垂范作用;其次,通过教育和示范,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行为、良好的姿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站姿、走姿、坐姿 姿势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培养学生注重仪表、温和的举止给病人带来的积极作用,懂得如何给予病人安全、放心、亲切直至信赖的感受。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改革 外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86-02

外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重要比例。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课题组成员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通过对护理岗位群进行调研,明确培养定位,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来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外科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的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内容的标准,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与护理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轨。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2010年,我校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组成员在7月至9月之间,到临床一线调研,与临床专家进行座谈、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护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护理专业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解析、护理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与岗位分析、专业现状与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开展了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与分析工作。本次调研发放了800份用人单位调研问卷,有效回收778份,回收率97.25%,调研对象为广西30多家各级医院的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其中87%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很需要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95%调查对象认为,护生必须扎实掌握护理基本理论、临床护理知识、成人护理知识、母婴儿童护理知识、老年护理知识及急危重症护理知识;85%调查对象认为,应增设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的教育。通过调研分析,中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课程脱离了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难以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求,中职生的知识体系急需系统改革。

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临床一线对护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护士具有基础的护理操作能力,而且对临床处置能力、健康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本次的课程改革的目标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定位与职业能力

(一)培养定位

培养的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并为康复、社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分析中职护生就业的主流岗位,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学与岗位群要求及工作过程相适应的保证。经调研,医院、养老院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护士分级使用与管理、无陪护工作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等,需要补充大量的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技艺、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护士。

(二)职业能力

系统开发课程必须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护士职业能力培养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普遍性,更要凸显护士职业能力的特殊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即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教材的开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保证。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课题组成员对教材编写的总体原则是: “以岗位定能力、定知识,以能力、素质需要定课程”,依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遵循建构主义的理念,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确立护理专业各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行业技术的发展,将临床新的行业服务规范、护理知识和技术引入到课程中。

课题组成员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小组,邀请职教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对课程能力分析报告进行论证,最终定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德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而工作过程导向是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题组成员设计与工作过程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共制定了开放性伤口病人的护理、大肠癌病人的护理、胃大部分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破伤风病人的护理、甲亢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护理、肾结石病人的护理、血气胸病人的护理、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等12个学习情境,并针对12个学习情境编写了相应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的设计按照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将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及沟通技巧融入学习情境中,突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作与沟通、安全意识的养成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推进“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外科护理以外科疾病病人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凸显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根据情境设计,教师详细解析任务目的、要求,分发学习材料

(二)学生分组

每班学生分为9~10组,每组为8人左右,并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

(三)知识准备阶段

按下发的工作任务,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临床医院等学习途径,在教师启发或指导下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四)计划与决策阶段

将所收集的材料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并与教师共同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同时做好角色的分工。

(五)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在模拟病房内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根据分配的角色,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意识,并指导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照计划确定的成果进行自查,找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成果展示及教师总结

分组表演完成护理任务的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七)评价阶段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课程最后的评定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制。

(八)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我总结与反馈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二部分为教师总结学生在进行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效果、经验、注意事项等。

(九)知识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后结合护士职业考试、医院三基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教学临床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成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了让课堂教学临床化,我们建立临床兼职教师库及管理制度,授课由学校专职及临床兼职教师共同担任本课程教学,每月组织1~2次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授课的方式,将临床护理工作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完全符合职业标准及医院质量管理要求。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跟班学习新技术,参与护理查房等,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的改革。

六、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工作质量及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训、轻综合素质的考核。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改革中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考核学生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为60%,终结性评价为40%),如结合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评定综合成绩。实现理论测试与专业实践考核相融合,将理论考核与护士资格、医院的三基知识的考试接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焦迎娜.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葛力铭.浅谈在护理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3]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明.加强课程考核工作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篇5

摘要目的:探讨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6月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对我校876名2011级大专护生进行《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结果: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的2011级护生的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未采用该系统教学的887名2009级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以上的护生非常赞同该教学方法,加强了急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临床思维及应急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80%以上的护生非常赞同教学方法,认为提高了急救信心,有利于更快适应今后的急救工作。结论:运用交互式急救系统进行《急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急救知识及综合能力,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待继续改进。

关键词 交互式教学系统;急救护理学;教学方法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1

The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ZHENG Li-ming

(Hunan Medicine College,Huaihua418000)

HE Cheng-ying

(Huaihua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ihua4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used 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Methods: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 was applied on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among all the 2011 grade nursing students from March to June in 2013.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grade 2009),students who adopted the 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 (grade 2011) got a higher scores on emergency skill examination (P<0.05).More than 90% of the students agreed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enhanc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trained the capabilities of clinical thinking,emergency response and sense of teamwork.More than 80% students strongly agreed that it improved their confidence and would facilitat them to adapt the future work.

Conclusion:The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emergency knowledge and mixed ability,nevertheless there are imperfections,should give som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Key wordsInteractive emergency system;Emergency nursing;Teaching methods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注意培养护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进行患者评估、准确操作以及临床决策等综合急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1-2]。我校2012年引进交互式急救系统应用于2011级大专护生《急救护理学》模拟实验课,以模拟临床急救时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借助计算机驱动模拟人,将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有机结合, 使护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发展,以实现提高护生的综合急救能力,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3~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分别抽取我校2011级大专二年级所有护生共876名进行研究,女852名,男24名。平均年龄(19.11±1.42)岁。大二下学期开课,已学习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内、外、妇、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在使用交互式急救系统前护生已经学习了相应急救理论知识,训练了单项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

1.2方法

1.2.1交互式急救系统交互式急救系统是集教学、培训、考核和实际操作于一体,知识全面、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交互式急救训练系统,真正实现人机交互、场景式教学。本系统由1台教师机和多台护生机组成,两者可以资源共享,教师机可以监控护生机的动态及操作结果,并可随时改变仿真患者的生命体征,训练受训者的应变能力。配备的高仿真患者解剖结构精确,可对其进行各种抢救措施如气道管理、胸外按压、电除颤、静脉输液等,如抢救成功其可呈现真实的自主呼吸、动脉搏动、血压、瞳孔变化及等多种生命迹象。另外,每台机器都配有完善的周边设备如模拟除颤仪、床旁监护系统、模拟除颤仪、模拟注射泵、模拟输液泵等。

1.2.2实施方法

1.2.2.1准备阶段由教师先在教师机上根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病历,包括病史、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心电图等参数。在电脑中预设患者的最初情况、抢救措施以及正确处理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通过监护仪显示患者的心跳、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2011级护生共30个班,每个班28~32人。以自然班为单位,将护生分成8组,每组3~4人。实验课前教师将可能出现的病种做课前作业,要求护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并要求护生事先讨论,初步分工,确保急救模拟过程流畅。

1.2.2.2实施阶段教师通过教师机向护生机发放病历,每组1台护生机,要求护生根据病历,在规定时间内确认患者病情后迅速作出判断并确定急救措施,根据各自承担的角色在仿真患者身上同时进行各项急救操作,并轮流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输注药物等,模拟人则实现交互反应,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监控整个过程。

1.2.2.3总结评价阶段抢救完毕,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最后,由专业教师对各小组模拟实验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3评价标准

1.3.1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对护生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和气管插管三项技能考核,并从教务处随机调取887名2009级大二护生(采用传统实验方法教学)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计分方式:心肺复苏50分+电除颤25分+气管插管25分=100分。

1.3.2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自评问卷”,对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的2011年护生从12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共发放876份,回收873份,回收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级护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

2.2873份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表2)

3讨论

传统的《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是教师注重护生单项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操作的准确性,忽略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3]。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医学模拟教学在培养医护人员临床技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交互式教学法利用计算机综合系统模型将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与模拟临床有机结合,填补了以往护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并能有效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动手能力脱节的矛盾。在本研究中,使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的2011级护生技能考核成绩优于2009级护生(P<0.05),且90%以上的护生认为该系统教学加强了急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说明该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护生对护理知识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4-5]。80%以上护生都赞同交互式急救系统能激发学习兴趣,带来更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可以看出该系统的应用可能给护生提供一个较真实的急救氛围[6]。92.10%的护生认为该系统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这是因为不同于传统急救实验教学,单项技能操作只需要护生自己单独准确及时完成即可,在交互式急救系统的模拟救护过程中强调一个团队配合共同救治患者。此外,在临床思维能力、临床综合能力等方面,该教学系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8]。

应用交互式急救系统进行实验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交互式教学系统的仿真患者虽能表现生理、病理现象,但体征的评估多通过电脑(如心电图)获得且跟真人不尽相同,一些重要体征,如面色、呼吸困难等不能体现[9],对于病情观察及判断有一定限制。其次,在模拟过程中,抢救的患者为模型人而不是真正的患者,他们不能跟护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也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护生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抢救实施过于程序化。有护生课后反映,该系统只需要按照既定程序实施正确抢救,患者就肯定容易救活。而在临床实践当中,不同患者的病情不一定相同,同一患者的病情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千变万化,在抢救过程中更强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更考验医护人员的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护生强调模拟人不能完全代替真人,模拟人教学是为了缓解目前大量护生与临床教学资源匮乏间矛盾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能还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多实践。

参考文献

[1]Van Bogaert P,Kowalski C,Weeks SM,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practice environment,nurse work characteristics, burnout and job outcome and quality of nursing care:a cross-sectional survey[J].Int J Nurs Stud,2013,50(12):1667-1677.

[2]Juvé-Udina ME,Pérez EZ,Padrés NF,et al.Basic nursing care: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documented by nurse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J].J Nurs Scholarsh,2014,46(1):65-72.

[3]许瑞,王艳波,李芳,等.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及竞赛活动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9-131.

[4]赵丽华,涂丽霞,苏春娟,等.基于SimMan综合模拟人培养高职护生核心胜任力应用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97-99.

[5]艾梅,潘青,朱桐梅,等.综合模拟人在高职《母婴护理》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103-105.

[6]费素定,王小丽,徐金梅.急重症护理实践课情景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89-591.

[7]熊杰平,朱庆欣,陈晓,等.儿科护理多站式仿真实训教学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62-64.

[8]朱珍玲.交互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88-90.

[9]郑福林,何庆南,李李,等.SimMan应用于八年制临床综合技能模拟培训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