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现状;问题;对策

1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1规模显著扩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有:不少境外投资者也纷纷转移资金到中国,并对中国的证券进行投资。尤其是当前,我国已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力图将外拓投资者的市场占比由4%提升到15%;为了更好地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减少证券投资风险,越来越多境外券商开始在中国投资设立专门管理境内投资的分支机构,从而使得中国证券市场与境外证券市场逐渐接轨;国内不少实力雄厚的企业已设立了境外分支投资机构等。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迄今为止,深沪两地上市企业已高达2400多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已超过2万亿元,且扩大趋势显著。

1.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证券市场在道路上遭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危机。这主要受竞争格局影响。其具体表现有:各国投资者开始立足全球发展的角度评价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投资价值,不同行业投资者也开始评估投资效益,致使各国证券市场积极开发“亮点”吸引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实力强盛的企业纷纷“移居”海外,并在海外上市;据统计,2013年共有83家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约1199.56亿元,IPO数量与融资额同比分别上涨40.68%与91.74%;我国通讯设备、电子交易系统等投资价值较高的行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落后,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倾向于投资境外发达证券市场,其中,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搜狐等公司是典型代表;大型跨国企业上市融资已成为证券市场的常态,加之大型跨国企业的融资可为证券市场带来巨大收益,促使各国证券市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这类企业。由此,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2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2.1投资品种单一化

纵观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至A股、B股、H股和N股正式在市场推行并执行现货交易后,我国证券市场就再未出现备受投资者青睐的投资股票品种。在这种投资品种单一化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往会将投资聚焦点转移到境外证券市场,尤其是在境外市场实行债权转换的优势下。由此,我国证券市场缺失,投资者的规模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发展速度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2.2上市企业质量较差

上市企业质量是衡量证券市场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质量都还相对较差。其最突出的表现为:上市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利润收益水平也呈现下滑态势;不少上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渐下降,亏损面进一步增加;新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减少等。基于这种境况,我国上市企业难以凭借良好的经营状况吸引大量境外资本。对于境外资本而言,若想取得盈利,必须要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企业,亦或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国内上市企业进行投资。尽管在短时间内,不少投机资本倾向于投资经营业绩较差的国内上市企业,但投资长期无法取得盈利后也会出现明显的资金抽逃情况。此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第9期时,国内证券市场将遭遇重大冲击,证券市场化国际道路也越来越艰辛。

2.3市场操作不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无法快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证券市场操作不规范有关。证券市场操作不规范主要是指入市资金并未根据合法制度流入市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大量以不透明方式进入股市的资金,这些资金无法真正得到有效监管。由于企业资金是不合规流入的,因而其无需进行信息披露,甚至无需申请规范账户与制作会计记录。不少上市企业甚至不顾招股书规定随意将现有的资金转移到股市当中。除此之外,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明显的非正规证券募集现象。其具体表现为:中小企业以改制为名向企业员工进行股份私募;私募基金开始介入证券市场;证券黑市层出不穷。这些行为,都拖累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进程。

2.4证券商实力薄弱

相比境外证券商,我国证券商占有熟悉市场、政府支持等优势,但其实力依旧较薄弱,缺乏与境外证券商相竞争的实力。其具体表现为:中国证券商缺乏财政顾问、资产重组等优势,无法培养对外竞争力;我国证券商实力弱,无法为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导致部分熟悉市场运作、社交能力强的高端人才被外国证券商以高薪等方式“挖走”;中国证券商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的特点,对抗证券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以至于其无法与国外证券商在同一国际平台上进行公平竞争;同时,我国大部分证券商都明显缺乏技术抗衡意识,未在技术设备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致使发展机会被白白浪费。

2.5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立法机构已针对证券市场的操作问题出台了相关的《证券法》,但该法案却未做好细则说明,无法真正提高市场的监管力度,致使行政干预色彩越来越浓厚。此外,我国证券服务业还存在较多问题,各种法律服务与证券法律事务量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而在财会制度方面,我国依旧采取传统的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服务,而未及时跟进国际通信会计准则,关注财务资料,分析财务状况,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周全的服务。再者,我国证券市场也未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证券评价制度等。因而,我国证券市场道路缺乏法律法规支持。

3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策

3.1推动投资品种多元化

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以股票为主,形成的价格机制也不具备合理性,投资者更无法从中选择自己想要投资的证券品种。基于这个现状,中国证券市场应积极纳入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特别是可转换证券的企业债券,以增加投资品种。同时,积极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构建灵活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和期货期权品种;大力发展投资基金,以满足投机投资者需要。从某种程度上看,发展投资基金,不仅有利于引进海外资本及国际间接投资资金,还有利于催动国际证券资本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大大推进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多元化。

3.2优化上市企业的治理机制

上市企业质量间接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进程。因而要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实现,必须要全面提高上市企业的质量。对此,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优化措施,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具体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除国有股限制,提高法人股上市流通效率。特别是要消除国有股严重的“虚位”状况,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在企业落实培训机制,积极培养机构投资者,限制小股东的外在性;除此之外,企业必须要定期严格审查企业已上市的股票,并掌握股票的流动方向。同时,要消除分配指标及以指标为基础实现上市的做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上市企业的质量,推动上市企业构建新市场,实现证券市场的规范化。

3.3促进市场发展的规范化

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国内证券市场日益扩大,证券监管也越来越完善。然而,要促进市场发展的规范化,还需要在现有证券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发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时监管证券市场,重点分析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把握不明资金流入市场的情况,调整监管思路与监管模式,并由此制定合理科学的监管措施,强化经营规划;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打击证券黑市、私募基金等行为,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此外,改变传统的“一次性入门资格监管”,转变成持续性的行为规范监管,即定期调查企业的产权关系、政企关系、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积极消除投资者的入门资格偏见,适当引入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等,并鼓励他们积极上市交易。同时,针对投资者利益保障需要出台相关的监管举措。

3.4培养专业人才增强券商实力

全面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券商实力。对此,证券商应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具体来看,主要有:引进证券职业人才,尤其是经验丰富的金融分析人才;与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构建证券人才培训基地,纳入股票人才、期货人才、数学人才、计算机人才共同参与培训,从而引进专业从业人才;在聘请人才时,要先对其进行专业考试,待其考试通过后为其颁发相关上岗证书,再筛选优秀的人才进入券商企业,为证券市场发展服务。此外,券商还可与国际券商达成长期人才互动合作关系,并进行高素质人才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双方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为证券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如在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提供适度优惠等,使证券人才愿意更努力地吸纳更丰富的知识,赢取更丰厚的薪酬。

3.5完善中国证券法规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有利于保障证券市场的秩序,还有利于保障投资者与上市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此,立法机构要积极健全证券法规;构建并完善券商注册相关制度;完善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确定证券市场机制及其交易席位,以限制券商数量急剧上涨;构建证券发行与企业上市相互分离的法律制度;构建违法追责制度及赔偿制度,使违法者能取得教训;转变现行的证券发行指标和上市标准,以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为基础制定与市场相适应的上市标准与上市条件,尽可能从源头上规避上市分配不公平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证券部门还可适当扩大证券律师团队规模,加大证券市场制度完善力度。

4结语

证券市场是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要想完善,并非易事。古语有云:“不扫门前雪,何以扫天下”。因此,在实现国内证券市场的道路上,必须要先挖掘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才能使中国证券市场得以稳步、健康的发展。

作者:李慧 郑权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Abstract: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ity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few years, stock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 China, but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te starting. This paper lay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ock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stock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 对外开放 现状 未来发展

一、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要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证券市场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必须加快对外开放,近期首先要做的是:第一,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允许外国证券机构通过证券交易所设立特别席位直接交易b股,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第二,一如既往地鼓励更多的中国优质企业到境外发行上市;第三,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逐步允许符合标准的外资企业来中国发行股票并上市;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允许符合境内和境外两地法定条件的内地证券公司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第五,在适当时机,允许外资有控制、有步骤地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二、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融资结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推动外资企业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

开放证券市场后,外资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参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来华投资,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表明外资企业的发展已融入中国经济的大熔炉。外资企业国内上市首先是融资方式的变化,这种融资方式的变化将使外资企业股权结构发生质的改变。按照外经贸部的通知要求,申请上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应为按规定和程序设立或改制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一些外资企业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结构就要发生变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结构将进一步改变。其中国内投资者股份将在其股权结构中呈上升趋势。

第二,为国内企业引进外资创造新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遵循渐进的原则,比较重视其融资的职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资者开放到向投资者开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拓展和投资渠道改善将带来更多的融资便利。国内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资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开放能够带动b股市场的活跃,直接提高了企业筹集外资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够通过增资扩股同外资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内的领先者,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境外实现上市。

第三,利用外资的重点向鼓励并购型投资转变国际上

一般将fdi一分为二:新投资和并购型投资,据联合国2000年的投资报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几乎整个外来投资都是购并型投资。过去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方式成为外资的主要选择,但这些原有的优势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已不断弱化。近几年,我国在通过跨国并购吸引外资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中国的外资战略已经到了某个转折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购并尚属于偶发事件,跨国企业购并更是罕见现象,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已经变得常见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股权投资渠道,今后外商投资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资本经营的方式,将股权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通过购并加快投资的速度,不必兴建厂房、添置设备等都一切自己从头做起,。股权投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具体体现在要求对公司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上。这点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并购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并购行为都属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应成为我国下阶段利用外资的重点,我们应从政策法规角度多予引导。近来国内发生了不少外资企业增资的现象,同样也属于股权投资的范围。

三、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立法取向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金融抑制”战略,对证券经营、证券投资、证券发行交易、证券市场结构等方面放松了法律管制和行政干预,从而推动了各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增强了各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直接冲击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不仅没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反而更大限度地对证券市场放松了法律管制。因此,当前我国应顺应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的潮流,适当放松对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逐步从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稳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1.放松外汇管制,积极促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各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第一个重

要步骤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提高本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我国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的管制。而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和监控的同时,通过放松外汇法律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2.放宽外国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市场的并轨。我国严格实行a、b股分离制度,但从长远和国际惯例来看,a、b股的长期分割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我们应通过放宽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的统一。

3.放宽对银行、证券公司业务经营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管理。而世界处于证券业与银行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来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管理的美日两国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或颁布行政命令实行了银证合业经营。我国证券市场必须适应历史潮流,逐步实现银证合一。

世界经济已经跨越了国际化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运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各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日益趋同。调整经营策略,抓住开放证券市场所带来的机遇,抵御住开放带来的压力和风险,这是中国市场上的投资银行都需要认真面对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证券市场的主要运用模式使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融通资金,并且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来引导资金的流动,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支持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产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更加的突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平稳的发展,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反作用于投融资体制的变革,加快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步伐,进一步的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但是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证券市场普遍具有投机性强和高风险的特点,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全局和社会大局的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比较低。上市公司的强大与否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当的大。证券市场是一个资本市场,所以这在客观上要求对资本进行最好的资源配置,引导资金向更有前途、更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流动。但是在我国很多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被证券市场拒之门外,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效益较差、职业道德也相对较差的公司。而且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然延续和保留着旧体制的弊端与缺陷。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尚未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权比重高达40%,甚至有的上市公司高达80%以上。股权的高度集中,企业的盈利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机制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运营风险,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不合理。我国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了证券会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监管地位,但是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主体比较的多,各部门在具体的实施工作过程中,容易造成职权的重叠,最终导致中国证监会缺乏权威性。这样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效果而且,我国的证监会一直是处于消息非常滞后的现状。经常是证券市场发生了重大风险之后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和措施,并且证监会一直将维护市场准则的良性运行作为重中之重,所以过分的关注市场的涨跌也导致了证监会的监管目标不明确。

3、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偏大,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资金流动性过剩会导致国际投资的空间比较小,竞争也会相应的加大,风险性会更高,这样在某种程度会限制中国向国外投资额的增长。

三、我国证券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金市场甚至是整个金融体系、优化社会上的资源配置、促进我国企业的内部改革风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问题的原因层面上看,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确保更多人的利益。股权结构的严重失衡是导致我国证券行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仁人志士都提出过要改变国有股一股专权的局面。所以为了证券行业更好的发展,国家应该吸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尽快的拿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变国有股和法人股占证券市场70%比重的情况,这样对于企业的结构化改革会扫清许多的障碍,在改革的同时要尤其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监管制度。想要规避证券市场的一些投资风险,那么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不可或缺的。证券的监管机构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职责,通过监管与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而确保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以便规范证券市场的人员行为,最大限度的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券监管机构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加强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市场的有序稳定发展。

3、稳定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稳定证券市场首先是要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管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违规资金入市进行炒作。与此同时,要注意风险意识宣传,防止盲目进行炒作最终导致非理性需求膨胀。加快发展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吸纳资金流动性的能力。

四、总结

为了进一步的发挥证券市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要尽快的解决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从问题出大,以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现状作为工作的立足点,采用多种的措施,从法律、监管等方面努力,从而有效地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尚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与规范.开放导报,2005(5)

[2]赵海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柯原.规范证券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管理世界.2005(8)

[4]杨胜刚,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结构性矛盾与现实困境[J].财贸经济,2006(2)

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国际比较借鉴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发展中日益成熟,对证券市场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能逐步提高。仅仅依据财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投资者更希望信息披露方在非财务信息上能够进行更多的披露。因此,证券市场除了需要企业通常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外,也需要企业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向外界披露信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有效完整传递。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则是指证券市场的相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规则。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是证券监管的基石,旨在通过完全公开公司信息防止公司经营不当,以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成熟的市场监管,成熟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安排能克服证券市场本身的失灵;能保护到投资者的利益;能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以及及时提供信息,提高市场效率等,因此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

一、主要国家(地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方式的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途径和发育程度不同,以及所归属的法律体系不同,各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国家专门制定证券法或证券交易法来严格管理证券市场,而有的国家则是在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中附带或分类制定若干法律条款来管理证券市场,有的则主要以自治自律为主。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3种主要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即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集中行政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行业自律型监管模式和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综合间接型监管模式。

(一)美国模式

集中行政监管模式的特点非常鲜明,其行业自律性组织监管只是起辅助作用,而政府才是监管的主体,除政府本身外,直接隶属于立法机构的证券监管机构或者政府的下属部门,对证券市场的运行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管。美国证券管理权力相对集中,其“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是全国统一管理证券经营活动的最高管理机构。此外,为了对场外证券业和证券交易所进行管理,它还成立了“全国证券交易协会”和“联邦交易所”,构成了一个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市场自律为辅的证券管理体制。并且其证券管理法规主要有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证券市场的管理法律体系。除美国外,属于这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木、韩国、台湾、加拿大、菲律宾、巴基斯坦等。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监管

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较少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干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依靠证券交易所、企业收购和合并专门研究小组、证券业理事会等组织实施自律管理,注重发挥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管理作用。英国证券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本身及其参与者进行自我管理,证券业理事会、英国证券交易所协会、企业收购和合并专门研究小组是其主要的监管主体。证券业理事会主要负责制订和执行有关证券交易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英国自我监管体系的中心,而证券交易所协会负责具体的监督。英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没有单行法律,主要是由《公司法》中有关证券商的登记、公开说明书的规定、防止欺诈条例和证券发行的管理等法规来间接地监管证券市场。除英国外,实行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香港、新加坡、肯尼亚、津巴布韦、荷兰、马来西亚等。

(三)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间接监管

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现状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是以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为主,辅助以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即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和监管制度,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证券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用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只有《证券法》和《公司法》,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操作细则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还没出台,使得证券监管的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

2、《证券法》与其它法律的兼容性

《证券法》与《公司法》的衔接不好,与《宪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兼容性差,其一些条例也没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和支持。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组织及其体系的缺陷

我国证券监管市场是由我国政府创办的,证监会是我国政府的直属行政机构,它主要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活动。由于我国证监会的权力边界比较模糊,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监管的公平、公开、公正缺乏制度保障.这样的监管模式是不具有较高的监管效率。同时,政府和社会把发展证券市场的希望全落在了证监会的身上,使得证监会既是证券市场的主办者,又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这样必定会造成监管功能的紊乱。

(三)证券业行业自律能力薄弱

我国证券业行业自律监管的主体是:包括证交所、证券业协会在内的自律性组织,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在内的中介机构,以及市场的发行主体和交易主体。

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自律监管;行政监管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一、公共利益论简述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自律监管;行政监管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一、公共利益论简述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着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

    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

    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

    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

    #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篇8

【关键词】 融资融券 创新业务 转融通机制

一、引言

2011年11月25日,沪深交易所正式《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在国内运行一年半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由 “试点”转为了“常规”。2012年5月,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召开,作为券商创新业务代表的融资融券业务再次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无疑成为了熊市背景下证券公司寄希望于稳定经纪业务的一大利器。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已经有71家证券公司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涉及的营业部多达3832家。那么,经过两年半时间的运行,融资融券在我国的现状如何?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暴露出的问题如何优化?以上几点是本文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融资融券的概念及作用

1、融资融券的含义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进行的由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交易作为一种信用交易,是建立在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在投资者预期证券价格上涨时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在预期价格下跌时借入证券将其卖出。

2、融资融券的作用

(1)对证券市场的作用。首先,融资融券实现了做空机制,其推出有利于逐步改变我国持续近20年的“单边市”局面,也为股票期货、期权等其他创新业务的推出铺平了道路。其次,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一种双向的交易制度,可以将更多交易者的信息与观点看法融入到交易中,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极端价格的出现,并且使证券的价格有了一种内在回归价值的稳定机制,有效提高了证券价格的发现效率。最后,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融资融券业务能够大大激发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提高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例如,美国和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规模占到证券交易总金额的16%~20%,我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规模占到总交易量的20%~40%。

(2)对投资者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融资融券是指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在市场持续走强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借入资金购买股票从而放大获利的倍数;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可以卖空股票再于低位补回赚取差价获利。融资融券这种双向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获利方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证券市场下滑时的萧条。

(3)对券商的作用。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首先,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将会带动市场成交的活跃和经纪业务总量的提升,增加证券公司手续费收入,因为无论是融资还是融券业务最终都要实现证券的买卖,而这一过程将直接为证券公司带来经纪业务的额外收益,根据国际经验,融资融券一般能给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带来30%~40%的收入增长。其次,融资融券业务作为一种类固定收益业务,可以为券商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在日本证券行业中的占比在0.5%~25%之间,在美国,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比在3%~11%之间,而台湾的融资融券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则更高,融资融券利息收入无疑将成为券商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现状

2010年3月31日沪深交易所开始正式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当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仅为659万元,其中融资余额为650万元,融券余额只有不到10万元,两市融资买入的资金总额高达融券卖出额的69倍。而截至2012年12月25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总量达到876.35亿元,相对于业务试点初期实现了数千倍的增长,其中融资余额为841.24亿元,占比为95.99%,融券余额为 35.11亿元,占比仅为4.01%,不难发现两市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的发展比例依然严重失衡。沪市融资融券余额为600亿元,占比为68.46%,深市融资融券余额为276.35亿元,占比为32.54%,可见沪市占据了2/3的份额。另外,相对于目前A股高达17.8万亿的流通市值,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业务市值占比仅为0.49%。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正处于稳步发展中,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特别在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召开之后,这种扩大趋势更加明显。但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发展极为不平衡

从“试点”转为“常规”之后的一年时间交易情况来看,尽管国内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单边下跌走势,但融资买入的增长却十分迅猛,而融券业务的发展则非常缓慢,仅占到融资融券业务交易总量的4%左右,虽较试点期间的交易量有所增长,却仍然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而根据海外成熟市场经验,虽然融资业务的总体规模一般要高于融券业务,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像目前A股市场这么离谱,例如,日本和台湾证券市场的融券交易一般会占融资融券交易总额的20%到25%之间。当然,我国现行的制度规定还在给融券交易设置重重障碍,从融券的保证金高于融资业务的要求到融券申报价格不能低于最近成交价的规定,均设置了很高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融券在实际交易中的操作难度,使融券业务沦为了“摆设”。而从融资融券对市场的作用来看,其最大意义在于融券赋予了股市做空的功能,因而可以促使股票价格向其价值回归,使股市逐步回归理性,但我国的融券业务根本无法真正发挥股市做空的职能,“单边市”依然难转变为“双边市”。

2、标的证券品种数量依然较少

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是指可以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的证券品种。融资融券试点期间标的证券数量仅为90只,其中沪市证券50只,深市证券40只,“试点”转“常规”后标的证券虽然扩容为285只股票和7只ETF基金,占到了上市公司数量的12%左右。但这些股票品种的可操作性大多较差,其占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标的证券比例。例如,日本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占上市证券品种数量70%左右,台湾地区则更高占到上市公司数量的97%以上。

此外,融券标的证券品种数量虽然也达到292只,但券商可供融券的品种及数量却非常少。当前,融券的证券还仅来源于证券公司的自有证券,而且只能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科目下的标的证券,以广州证券为例,投资者可用于融券业务的股票只有2只ETF。而且融券很可能意味着券商和客户对赌一只股票的涨跌,而券商可融券的股票往往是有较大把握看涨的股票,除非投资者有更大把握说服自己这些股票未来会跌,否则是不愿意融券卖出的。最后,在券商的利益存在双向影响的情况下,券商有时候也不愿意融券给客户。

3、融券费用偏高

融券的费用目前高达10.6%,通常比融资利息高出2%左右,而这并不是市场机制决定的定价水平。再加上整个市场上可供融券做空的证券不多,不能有效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过高的融券费用,造成了投资者融券意愿不是很强烈,更多投资者被迫转向股指期货市场,最终基本上把潜在客户都逐出了A股市场,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活跃度。

4、融资融券的市场规模依然较小

券商创新业务大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券商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的市场规模也因此在不断地增长,但相对于我国目前17.8万亿的流通市值来说,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从海外成熟市场融资融券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比值来看,美国市场约为1.5%,日本市场约为0.9%,而国内目前的这一比值仅为0.49%,相对于23万亿的总市值而言就更少了。

四、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和完善

基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体制及融资融券运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融资融券业务。

1、进一步完善转融通机制

“转融通”是指由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转融通机制的存在,使得信用交易不仅仅局限于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可向提供资金和证券的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融通,包括利用回购、抵押贷款等方式从货币资金市场进行融资,以及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等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进行融券等。2011年10月28日,作为转融通业务主体的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为75亿元,标志着我国转融通业务正式浮出水面。2012年8月27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正式先行启动了转融资试点,则标志着我国转融通业务正式开通了。但是,尽管转融资业务正式运行,市场各方一直期待的转融券业务却迟迟未见出台,而在缺乏有效转融通机制的情况下,融券交易更像是投资者和券商的零和博弈,并没有为市场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应尽快完善目前的转融通机制,适时推出转融券业务,让融资融券交易真正发挥对市场的稳定作用及提高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2、扩大标的证券池

虽然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品种数量目前已扩容至292只,但相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需求而言仍然过于偏少,这也是目前融资融券业务对广大投资者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还有很多证券并不能分享融资融券所带来的更为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在完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应扩大标的证券品种数量,以满足投资者更为多样的投资需求,从而增加融资融券业务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常规化及转融通业务的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完善市场化定价

市场化定价即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融资的利率水平和融券的收费水平。应尽量避免以行政方式来管制利率,可以采取“上限控制,下限浮动”的利率管理办法,让市场自身去调节。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收取差异化费用的经验,针对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者收取不同的利率费用水平,具体的,对长线风格投资者收取较低的利率费用,对短线投资者收取较高的利率费用。

4、加强投资者教育

证券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融资融券的做空机制,逐步改变投资者“上涨才能赚钱”的单边惯性思维,不断加强投资者的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最终才能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媛媛、王建琼、卢涛、汤弦:融资融券运行现状分析及问题剖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2] 黄丽娜: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运行现状的分析与问题剖析[J].证券投资,2011(6).

[3] 开昌平: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4).

[4] 邓文娟:融资融券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篇9

[关键词]证券市场;金融体系;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29-03

证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1.1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

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发行、流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总称,具有发现价格、变现套现、再融资、“晴雨表”等功能。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证券市场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所有制变革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力量。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证券、证券交易和证券交易所在我国陆续出现,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初步成形;第二个阶段(1992—1997年),B股市场建立,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转变,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奠定了我国证券市场两家全国易所并行,A、B股并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监管这一格局。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证券法》的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股权分置的启动,我国证券市场制度进一步规范,投资者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1.2 我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成就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来讲,我国证券市场在认识上实现了由尝试到积极推进、稳定发展的飞跃;参与者实现了由党员带头到全民炒股热潮的变化;空间上实现了由地区性市场发展为全国性市场的快速发展。

具体来说,2007年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经有1530家,A股股票市场总股本达到16954.7亿股,其中流通股本4910.22亿股;股票总市值已达到32.71万亿元人民币,流通市值达到9.31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开户总数(包括A股、B股、基金)为13887.03万户。而截至2011年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有2107家,A股市场总股本达到36095.52亿股,其中流通股本28850.26亿股;股票总市值已达214758.10亿元人民币,流通市值达到164921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开户总数(包括A股、B股、基金)为14050.37万户。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2007年12月快报,2011年12月快报。

债券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交易方式不断完善。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上市品种主要包括国债、企业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

2 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基础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它的各项功能逐步发挥,推动了金融体系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1 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含义

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效率主要体现在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该种融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向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将最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能进行最优化生产的投资者的能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为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和提供短期金融服务的间接融资体系即银行体系。所以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是指金融体系作为企业与个人的投融资场所,其融资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

2.2 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了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格局 直接融资程度的高低体现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高低。先前,由于我国经济的资金配置体系长期依赖于间接融资的银行系统和国家财政的专项配置,导致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十分低下,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筹集与投放,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使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使企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融资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直接融资方式的大力发展,改变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

2.3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优化配置,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格局 我国的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造成了大量资金聚集在银行系统中,未能充分流动。同时企业融资只能以间接融资为主,极大地制约了金融体系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证券市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一方面,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上频繁的股票交易,不仅使增量资产接受市场调节,而且使存量资产进入市场进行调整。运用证券市场配置资本,把资金引导到稀缺部门,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发展,从银行分流出一部分资金,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减少间接融资的比例,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实现行为机制与理念的改变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有利于政府权力在资本市场的收缩,使资本的配置效率更高。

仅2007年,我国就有123家企业发行上市,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票筹资额达7791.56亿元,股票融资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突破20%,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格局已有变化。

2.4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效率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引进包括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内的各方资金,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并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

此外,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为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长期以来,存贷利差是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国际发展趋势上看,商业银行已经从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以中间业务为主的现代业务领域。证券市场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如基金代销、托管等,拓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行通过投资于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产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 证券市场发展的不足加剧融资风险

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金融体系融资格局,促进资金优化配置,提高了融资效率;但由于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加深了金融体系融资的不稳定性,造成风险加剧现象。

3.1 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证券市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市场规模不大,证券投资者不多,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②资本市场主体缺位,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③市场分割,整体性差;④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信息公开不够,具有较强随意性和主观性。

3.2 证券市场发展中的缺陷加剧了融资的波动性

证券市场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和企业投资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股市的暴涨暴跌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当股票价格上扬时,企业的净资产及担保价值上升,银行的不良资产下降,债务人还贷能力增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信贷约束会相应放松,投资活动会随之变得活跃,反之,则趋于萎缩。证券价格的频繁变动导致资金成本和收益具有多边性,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融资风险。

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失信、违法行为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与法制建设。证券市场是人们物质利益充分体现的市场,自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8·10”事件、“327国债期货风波”、“琼民源事件”、“银广厦事件”、“大小非”违规减持事件等违法违规事件曾出不穷,使广大投资者对整个市场,包括政府产生强烈的不信任,加剧了金融体系融资的风险。

4 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体系融资效率提升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深化了金融体系融资风险。但对金融体系及融资效率的积极影响是主要方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利影响而对努力发展证券市场产生怀疑,放慢甚至停下发展证券市场的脚步,我们要做的是强化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减少和消除其不利影响,推动金融体系稳健发展,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强,陈高华,曾琨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08(21).

[2]楚天辉.中国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的评价[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百度文库.谨防我国金融体系出现“融资功能衰竭”风险[EB/OL].[2006-3-6].http:///new/287%2F293%2F346%2F2006%2F3%2Fli0804775316360021351-0.htm

[4]陆家骚.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J].南方金融,2004(2).

[5]易云鹏.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2).

[6]刘奇杰.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其战略发展[J].金融观察,2011(9).

[7]徐可达.融资方式的效率比较[J].武汉金融,2003(4).

篇10

关键词:证券投资;收益;特点;风险

证券是一种可以获得短期与长期收益的经济产品。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个人都选择了证券投资作为财务收益手段,而对其经济特点和有效的投资策略却了解甚少。想要在证券投资中获得收益、找到有效投资策略就必须对其投资现状与问题以及经济特点由较为熟悉的掌握。

一、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分析

证券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活动,是由法人或者自然人发起的,即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实行的经济活动[1]。我们常见的证券投资产品有股票和基金、债券等等[2]。经济特点决定投资策略。我们要对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有所掌握,才能够较为全面的得到其高效、合理的投资策略。我国证券投资的主要特点如下:(1)市场力是证券投资的最大经济特点。经济发展的浪潮已经翻滚在世界各地,经济形势每天时刻都在变化,证券市场成为大量股民、经济投资者时时关注的经济热点。高度的“市场力”是证券投资的首要经济特点,在经济市场中由于其可以获得利润就刺激着大量投资者跃跃欲试,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而在众多投资单位与个人中间又存在着强烈的竞争,竞争力推动者证券投资不断发展。(2)投资伴有风险是证券投资的必备经济特点。证券投资的收益回报虽然诱人,但在投资过程中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例如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形势的衰退等都有可能造成目前证券经济的滑坡。而在投资前证券投资也是要由投资者自己去对经济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对于投资金额、投资期限与投资的产品种类都是自己决定的,没有一定的准确变化规律可循,也就是说,投资随时可能遭到风险攻击。如果经济走势良好,期限收益就会乐观,如果经济走势出现滑坡,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亏本。(3)投机与投资共同存在是证券投资活动的基本特点。投资是证券交易中将资金进行预期投入,而投机即寻找恰当机遇再进行投资,这两种行为都是合理存在于证券交易当中的。投资一般风险较小,而投机是伴随偶然几率较大,需要运气与机会才能成功,因此,投机的风险是较大的[3]。但投资与投机在证券投资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除了一线发达城市的证券市场,在经济形势发展缓慢的中小城市证券市场中,一些投资活动不会带来资本总额的立刻显著增长,那些资本始终会在资本的所有人群之间来动。

二、当代证券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1)证券投资现状。我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形成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证券投资机构与个人数量急剧增长。首先,无论是一线证券市场还是二线证券市场基本都能够实现货币交易的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也逐渐看到了合资管理运作的暂露头脚。其次,证券投资的知识理论与意识理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发展成熟。例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都在积极努力的推行一系列的证券投资产品,促进证券投资市场良性竞争的形成。在投资理念上也逐渐由盲目投资转变为会进行风险判断与预防、要进行优化组合投资的崭新理念。这些都促进了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证券投资问题。证券投资市场规模的壮大也会带来产品种类的纷繁复杂,当然也会加重证券管理的责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缺少流动性,资产风险结构不平衡。资产风险结构分配中有半数以上的证券机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的是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相比占有的比重过高[4]。二是盈利的模式还比较单一。除了像银河证券等这样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外,大多数中小证券商的业务范围与业务拓展面还比较窄,只是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并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销售等紧密结合起来。一些小的证券商几乎没有盈利,在牛市中不断暴露出风险。再有,我国证券商发展的证券产品较国外的证券商还是略显单一,这也阻碍了证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证券的发展的较大支持力还是依靠国家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商家自身的特色与风格还没有树立起来,这就很难跟国际证券市场接轨,难于在世界证券经纪中站稳脚跟。

三、保障我国当代证券投资的有效策略

(1)证券商要改善资本与产品结构,实施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证券商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与市场经济走势及时调整资本结构,要以能够将风险指数降低到最低为宜,将资本结构中风险比重进行调整。要争取建立起恰当合理的风险监管体系,并且以尽量以净资本为核心。证券公司要努力调整资本结构中风险较大的资本比例,改善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种类,实行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让资本结构尽量得到平衡。例如,发展较好的渤海证券以及中信、广发、宏源等证券公司,都会定期的对自身发展行情做出认真分析,及时调整资产结构与产品结构。(2)投资者要选择恰当时机,实行多策略进行投资。作为投资者在证券投资面前也不要盲目将大量资金进行证券投入,在准备实施投资活动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掌握证券投资的理论与基本常识。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热点新闻与世界时事,关注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与因素,这样才能够做到尽量准确的投资,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出投资选择。证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时候,要把握时机,可以采取“短线投资”方式进行投资,以取得快速收益;在证券市场不够景气时,要会对经济风险做出判断,也要摆脱追涨不追跌的传统投资手段,慎重选择投资。适当运用一些高低组合、混合投资、分散投资以及委托理财等策略进行按需投资,这样能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5]。

四、结语

在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掌握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施有效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 樊玉红.证券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228.

[2] 余井强.证券投资分析与实战新论[M].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6667.

[3] 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研究中心.证券投资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