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现代化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建筑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建筑理念,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和环保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不断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设计的大力推广,需要不断创新建筑技术和设计水平,将绿色环保理念真正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流行这样的词汇:“健康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这些词汇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环保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传统建筑设计方式给大自然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给自然环境带了严重的损害,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自然原材料、土地、能源和水资源,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生态自然环境,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

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加重视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在充分适应和尊重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建筑物中营造出绿色环保的工作和居住空间,给人以舒适的享受。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重视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应该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1、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充分利用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资源

(2)充分利用山丘、溪流、湖泊等自然地质地貌

(3)建筑设计自然采光

(4)建筑设计自然通风

(5)加强建筑设计的隔热保温性能

(6)建筑物中热回收

(7)利用建筑物自然遮阳

(8)使用高性能、高质量玻璃

(9)利用太阳能电池板

(10)循环利用建筑物资源

(11)重复利用建筑物资源

(12)使用当地材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分析和研究

根据我国2012年50例的绿色建筑设计社会调查,整理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统计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建筑设计的隔热保温性能、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建筑设计自然采光、利用建筑物自然遮阳、重复利用建筑物资源等建筑设计方法应用最多,从这几种建设设计方法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和建筑绿色节能有关系,近年来,我国能源日益紧张,建筑行业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贯彻绿色环保理念,重视建筑设计的绿色节能。政府要完善政策和法律,对建筑设计的绿色节能环保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1、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案例

例如,我国的温州市西岑公寓,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整洁、绿色、实用的建筑环境。在建筑物设计结构中,门窗、地面、屋面和墙体是建筑物中能耗最大的四个部位,因此西岑公寓在建筑物设计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了围护结构面积,门窗的设计结构采用了方正形状,有效地降低了墙体的能耗。公寓在进行不同朝向的门窗和墙体设计时,尽可能避免了西向的开窗面积,充分利用了公寓周围的自然景观。在进行外墙设计时,选择了高强质轻、保温、隔热、防水、抗震等性能较好的建筑环保材料;内墙的设计多采用了质轻、保温、隔热、防水、隔音、便于加工的建筑材料;由于公寓中的门窗需要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因此窗玻璃选用了中空玻璃和夹胶玻璃,这是比较好的隔热、防辐射环保材料,另外又在门窗中用铝合金进行注胶,在铝合金材料中加入隔热条,形成了断桥,有效的阻断了热传导。

温州市西岑公寓的整体设计结合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无论在建筑设计规划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是我国的一个居民住宅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2、办公楼和居民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的比较分析

根据2012年我国深圳市22例办公楼设计和24例居民住宅设计的调查,不同绿色建筑设计的统计表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22例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多采用了建筑物中热回收、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加强建筑设计的隔热保温性能、使用高性能、高质量玻璃、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等设计方法;而24例居民住宅绿色建筑设计中多采用了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建筑设计自然采光、循环利用建筑物资源、利用自然地质地貌、加强建筑设计的隔热保温性能等设计方法。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设计方案,办公建筑物设计多考虑建筑物的环保特性和实用特性,居民住宅建筑物设计更加注重利用自然资源,体现住宅建筑物的舒适性,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又体现绿色设计理念。

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规划设计建筑物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设计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观念真正落实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处理好建筑设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绿色建设设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迪欣.当前住宅建筑设计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

篇2

【关键词】生态智能建筑;教学改革;绿色生态设计

一、课程简介及特点

建筑学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建筑设计课程、建筑历史及理论课程、建筑技术课程。而生态智能建筑是覆盖在建筑技术内容下的一门拓展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共30学时。该课程重点讲述了生态建筑相关概念、气候适宜性设计策略、绿色生态建筑案例介绍及解析、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标准评价等内容。通过生态建筑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专业的知识结构,增强生态设计观。该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且繁杂、覆盖面广、学时短,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关于光、热的建筑物理基础知识来理解相关设计原理,不易深入讲授。所以,本人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和改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材繁杂

随着国家对生态节能建筑的日益推广和重视,绿色生态建筑的社会实践项目和相关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许多高校都相继都推出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相关课程,大量教材应用而生。但绿色生态建筑涉及的内容广泛繁杂,有些教材编写内容泛滥空洞,有些却过于单一,能够既全面又深入讲述的教材少之又少,所以在教材甄选及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酌情研究和调整。

2、建筑物理基础知识薄弱

在讲述关于建筑通风、保温、散热等设计策略的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物理知识基础才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而建筑物理课程是在建筑学四年级才开展的课程,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作出适当的添加调整来弥补教学安排上的不足。

3、学生观念不重视

生态智能建筑课程并非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同时作为理论课,一般学生很难在心理上对其引起重视,所以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改革

1、甄选教材,整编内容

经过反复甄选对比,选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的《生态建筑》一书作为本课教材,这本书内容全面丰富,由于学时限定,所以选定生态建筑概论、气候适宜性设计策略、节能与能源有效利用技术、生态建筑实践及绿色生态建筑评价等重点章节进行整编讲授,使学生从最基础的理论认知、生态设计策略原理理解及应用到实践案例解析、如何客观正确评价绿色生态建筑有一个全面且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同时,对教材其它内容进行概述补充,使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有序。

2、适当添加基础原理内容

鉴于三年级学生建筑物理知识的缺乏,适当添加气候环境与建筑章节,讲述人体热特征、室内热环境及室外气候因子构成要素,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气候要素在生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阐述热传递及自然通风的物理原理,为后面章节的掌握打下基础。

3、系统化案例,加强解析

生态建筑实践部分是重点章节,教材将实践案例通过低技术、中间技术、高技术三类进行划分介绍,其中许多案例的生态设计手段雷同且内容浅显,不易深入解析。本课通过对该部分教材内容及课外资料的整合,将实践案例以生态建筑大师及作品的方式进行分类讲解,不仅能够系统化案例,对大师代表作进行深入解析,主次有序;同时还能横向探讨不同建筑大师的生态设计思想和生态设计手段,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1、分组合作,教学互动

在气候环境和建筑章节,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民居作为出发点,设置对传统民居生态启示的探讨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不同的气候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及作用。组织同学们结合各自家乡的气候环境及民居类型进行分组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解析山西窑洞、新疆阿以旺、福建土楼、草原蒙古包、徽州民居、北京四合院、湘西吊脚楼、山东海草房、东北大院等不同民居的生态性,通过相关居住体验的分享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每组以PPT汇报的方式作为最终成果的展示。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调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教化为辅,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大大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协作配合、自我表达的能力,达到了教学互动,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练习强化理论实践

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专业设计课,但在学生阶段大多数的设计作业都停留在方案初步阶段,极少能够深入到技术实践层面进行设计,而且设计课程一般不在这个方面做硬性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在做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基本功能和造型,很少考虑到建筑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所处的复杂现实环境,更不可能从气候环境及生态节能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本门课程结课考核并不采用常规的考试方式,而是自行编订小型生态建筑设计任务书,其内容或结合绿色生态建筑竞赛项目,或设定功能相对简单、耗时不长且易深入设计的小型建筑作为设计题目。重点要求学生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完成建筑设计,并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前面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生态节能的设计思维切入设计,加强了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

3、拓展学习

当前,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1],与之相关的各类硬技术和软技术也日趋完善。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在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的创新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2]。所以我在教授该课时会穿插介绍ECOTECT、Weather Tool、PHOENICS等模拟分析软件以供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软件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手段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环境性能进行模拟演示,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科学的辅助设计手段,是软技术的重要体现。它能激发学生从更加科学量化的角度分析和探索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的热情和积极性。[3]

与此同时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台达杯、绿色建筑设计大赛等创新性设计竞赛,给予学生帮助和辅导,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绿色生态建筑创新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通过对生态智能建筑课程各项问题的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都予以了研究和改进,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生态建筑理论知识,并在其设计主干课程中正确运用生态节能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强化学生绿色创新设计思维,提高综合设计水平,培养出实践创新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德昆,陈静.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教育思考[J].建筑学报,2007( 1) : 1-4.

[2]宗德新,曾旭东,王景阳. 基于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J].室内设计,2012( 4) : 13 - 17

[3] 刘煜,刘京华,李静,杨卫丽,毕景龙. 提升绿色建筑创新设计能力的教改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6):137-142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美国;英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40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61-03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工作。建筑业是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它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格外突出,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而很多国家都将绿色建筑的营建作为建筑减排的工作重心。为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绿色建筑涉及的主体众多,它的营建不是开发商的个体行为,也不是绿色低碳技术的简单应用,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除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以外,它还需要各类法律的保障以及标准的规范。在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各国的普遍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定节能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具体做法见表1。

表1的内容即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通行做法,下面重点介绍以上三个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时的特色做法,还望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有所启示。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分析

2.1 美国

美国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时,除了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外,比较强调自愿性项目,这也是美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事业中的一大亮点。美国政府强调的自愿性体现在政府推行了由政府主导,但市场主体可自行参与的项目,其中“能源之星”(Energy Star)项目最为知名。

“能源之星”作为节约能耗的一种标识,最初只是被用于电子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看到“能源之星”的标签,就可以认定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低能耗的,它对大气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也相对较少。“能源之星”后来扩展到建筑领域,美国环保署将“能源之星”住宅计划推广为全国性志愿项目。

“能源之星”建筑节能标识体系中蕴含两大重要认证,即建筑物节能认证和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建筑能节能认证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上。第三方鉴定机构会对建筑物结构、采暖空调系统等保温隔热性能进行监控,监控数据符合标准的即通过建筑物节能认证。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则将认证重点放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上。即便建筑物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期管理的不到位以及管理人员节能意识的薄弱等仍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绿色建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偏离节能的目标,所以对建筑物运行管理进行专业认证同样必不可少。

最终被冠上“能源之星”标识的住宅均是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严格的鉴定,通过以上两大认证内容,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确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能源之星”项目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甚至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消费者全面认识绿色建筑市场,并为绿色建筑市场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

2.2 英国

绿色建筑在英国发展比较早。不同于美国,英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上主要采取强制性措施。根据英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从2008年6月开始,英国对国内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划分了节能等级,并且建筑的能耗情况完全对公众公布。

英国除了制定很多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以及运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REEAM外,较有特色的做法是积极推广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在英国,大量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被建立起来,而且这些案例不仅局限在类似牛津生态住宅这样的单体住宅设计上,还囊括了包括贝丁顿生态村(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的大规模社区。最新的一个示范案例是金斯潘住宅(The Kingspan Lighthouse),它代表了英国“可持续住宅规范”中的最高标准――“零碳排放住宅”,英国所有新建住宅到2016年时必须全部达到这个标准。英国推行的示范作品大多只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可以立即在市场上进行推广普及[2]。

另外,英国非常重视建筑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培养。英国国内认为如果想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取得理想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结果,必须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就为相应的策略做出全盘的考虑[3]。所以建筑师的责任重大,建筑师在建筑物设计初期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实际节能减排效果。而且英国认为建筑师在设计营建绿色建筑时不该只是单纯地引用绿色节能技术,他们的责任还在于调动民众的参与性。在设计绿色建筑前设计师应该先进行民意调查,然后再规划设计出既符合民众要求又环保节能的建筑。对此,英国的特色做法是将绿色建筑的理念灌输到各高校中,高校老师在设计课程时会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节约能耗意识,也鼓励学生参与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研究中去。各高校也会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科研项目,为实际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意见。

2.3 日本

日本的能源相对匮乏,所以政府对节能问题也相当重视。日本政府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工作。日本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像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制定法律法规以及精准的评价标准外,日本的特色之处在于它对建筑物用能的管理有独到的做法。

《日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学习考察报告》指出日本建立了建筑用能管理体制。该体制包括能耗统计、能耗监测和用能定额等制度。能耗统计要求资源供应部门以及建筑业主定期上报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监测制度则是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安装能源计量监测装置,通过监测可以获悉该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对建筑物的能耗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不同建筑物所对应的能源消耗标准。再通过用能定额制度规定各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上限。政府会对那些超过能耗上限的建筑物使用者征收更多的管理费,对低于能耗标准的用户给予补贴奖励。这一做法可以帮助政府精确地掌握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各类建筑物的能耗标准。

另外,日本也非常注重民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日本极其倡导民众参与进城市的环境规划中,政府认为有民众参与的项目更容易推广和实施,在今后的维护过程中也会节省管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除了让民众参与进项目的起始规划阶段外,政府在绿色建筑的项目推广过程中也很有想法。比如日本政府有施行“绿色点数”的政策和环保积分政策。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家电时会得到一些“绿色点数”,这些“绿色点数”可以供消费者购买其他节能家电,以此类推。住宅环保积分跟“绿色点数”有异曲同工之处,住宅环保积分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日本政府推行的这些政策能激发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兴趣和购买热情。

3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举措,可以发现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总结美、英、日三国的发展经验可知,都制定了绿色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具有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都注重绿色技术的发展,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绿色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升级改造上,还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升。各国的特色做法则各有千秋:美国注重自愿性项目的发展,英国注重推广示范性项目,而日本则注重建筑物的能耗统计和监测,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家电的购买热情上。

笔者认为,综合上述各个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重点借鉴的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3.1 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标识

以美国的能源之星为例,可以设计一款绿色建筑的能源标识,对于经过第三方机构严格鉴定并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可以冠上该能源标识。能源标识的推广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误区,在消费者购置绿色建筑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同时能源标识的推广也可以减少开发商的疑虑,抑制市场上一些开发商“以次充好”的劣行。

绿色能源标识可以解决消费者、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和品牌化。

3.2 强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绿色园区

英国国内推广的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比较先进的做法。不同于单纯的推广教育,示范项目展示更能给民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我国可以重点借鉴英国的这一做法来发展绿色建筑市场。

在我国,深圳的绿色建筑在推广发展中就运用了这一对策。深圳坚持用示范工程带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深圳市推出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包括泰格酒店式公寓、万科城四期等居住建筑,也包括万科中心、软件大厦、三洋厂房等公共建筑。不仅如此,深圳还着手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城。2008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将光明新区建设成为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建筑示范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上海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打造出一些精品绿色建筑,然后将这些绿色建筑列为示范性项目展示给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他们的购买积极性,从而提高消费需求。为了达到展示和宣传的目的,选择示范性工程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体育馆、博物馆、公园、商场、车站、机场等与社会大众接触较多的公共项目上,同时发动以央企、国企为主的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的大型企业单位,主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发展态势良好的话,上海也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城,除了建造更多精良的个体绿色建筑项目外,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援将上海的某一个区建立成绿色建筑示范区,形成上海级别的绿色建筑示范区,供其他区借鉴参考,最后实现上海整个城市的绿色建筑改造。

3.3 实行能耗监测并制定能耗使用标准

日本推行的能耗监测管理制度为政府了解建筑物的实际能耗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也可借鉴参考。

政府可以先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类型,对建筑物进行分类,然后选取各类建筑物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楼宇实施能源监测,从而了解建筑物的能耗结构。这一举措在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和后期使用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营建前,能耗计量检测和统计可以帮助绿色建筑的设计者针对建筑物能耗结构寻找到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重点;在绿色建筑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后,能耗监测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对日后绿色建筑市场的完善发展也有极大的意义。制定能耗标准并辅以奖罚措施则切实推动了民众的参与。政府对于“用能大户”及“节能户”应该收取不同的管理费用,以调动民众的节能积极性。

3.4 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而政府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居民的有效参与。首先,政府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表彰先进、曝光落后。其次,政府可以将温室气体减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容纳到大学、中学、小学的课程中,使公民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道德风尚。再次,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知识宣传的博物馆、开展气候变化体验活动等,使群众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总之,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为节能减排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效仿推广世博会时的方法向居民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比如发放绿色建筑知识手册,里面可以涵盖绿色建筑的具体节能方式、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比较、发展绿色建筑对城市整体居住环境的影响等供民众参考,以加深居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另外,加大绿色建筑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推广绿色建筑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欣伯,李宏军,宋 凌,等.国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分析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0(1):61~63.

[2] 刘俊跃.深圳绿色建筑实践与评价认证[J].建设科技,2009(2):26~31.

[3] 陈 妍,岳 欣.美国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43~45.

[4] 陈 冰,康 健.英国低碳建筑:综合视角的研究与发展[J].世界建筑,2010(2):54~59.

[5] 陆 舟.我国引入和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节能,2011(1):44~48.

[6] 廖含文,康 健.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城市建筑,2009(1):9~12.

[7] 李路明.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J].世界建筑,2002(5):68~70.

[8] 崔 成,牛建国.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1(11):73~76.

[9] 游 娜.国外绿色建筑对我国的启示[J].基建管理优化,2010(2):2~4.

[10] 谢钰齐.绿色建筑市场失灵的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 能源 绿化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关重。环境优美、宜人、规划合理的生活环境受到人们的青睐,绿色建筑的理念应运而升,随即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师的倡导。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并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建造的建筑;提供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是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它也必将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2绿色建筑的概念

2.1绿色建筑的理念

在欧洲定义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而我国从国情出发,主要应用于居民住宅以及办公、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称为绿色建筑。

2.2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国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同时还要与周边自然、人为环境协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绿色建筑的发展

3.1绿色建筑在世界的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3.2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史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

2001年5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研究和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2005年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公布了首批绿色建筑创新工程,例如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科技部办公楼。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我国制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包括以下: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1】通过评价建筑物寿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建设总体水平。

此外,中国还通过颁布法规、政策以及资金奖励推动绿色建筑的有效发展。

4剖析绿色建筑

4.1绿色建筑建设地点的确定

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危险源的确定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选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双赢式的发展。

4.2 绿色建筑和绿化植被

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栽花种草、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绿色建筑只侠义的认为绿化植被的多少,是观念上的误区,实际绿化只是绿色建筑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绿化建筑能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通过植被达到降低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改善场地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建筑系统的服务功能。

绿色植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应用必将成为城市、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的主流,屋顶绿化、室内绿化、墙面绿化、场地绿化等植物系统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环境。

4.3能源的消耗与再利用

绿色建筑能耗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据统计,全球一半的能源(水、电、煤等)用于建筑及附属物的消耗,全球资源愈发匮乏的当下,能源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师和规划师要深度研究的学科。

4.4案例分析

案例一:安阳市广厦新苑居住小区

安阳广厦新苑是安阳市2011年建成的一个居住小区,建有11栋31层住宅楼和900多个车位的地下车库。小区使用了大量新型的节能技术,地下车库照明、庭园路灯、草坪灯均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地下车库中采用了STGC530型号的导光管采光系统,绿化带上采用半球形采光罩,而在车行道上采用了平板采光罩。

小区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水热能,用于冬季采暖和夏季中央空调,每年节约燃煤2700吨。再加上其他节能技术的使用,不仅节能环保,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生活成本。

小区建设两套排水系统,生活杂排水与冲厕用水分质排放。收集来的生活杂排水和雨水作为中水水源,经过处理后汇入中水蓄水池,作为绿化浇灌及冲厕用水,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用水17万吨。同时,小区所有的卫生洁具都采用节水型器具,节水器具的使用率达到了100%。外墙保温为大模内置70厚钢丝网架聚苯板,屋面采用80mm厚聚苯板,外窗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

广厦新苑建成一个照明、采暖、制冷、用水全面节能环保的生态小区,于2010年10月份该工程被评为“国家节能示范工程”的同时,国家建设部又向建设单位拨款2000万元作为奖励。

广厦新苑一系列节能新技术的采用,不仅填补了安阳市节能建筑的一个空白,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此项工作的前列。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个典范,对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是对节能减排政策最有益的实践与印证。

附图1 安阳市广厦新苑居住小区

案例二:陕北窑洞

在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绿色建筑属于高档建筑、新型建筑,据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并非如此,在传统的陕北窑洞也能找到绿色建筑的踪影。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拱顶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陕北窑洞是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造价并不高,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附图2延安窑洞

案例三:新疆民居

新疆民居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窗户也是这种构造。一方面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热压促进了自然通风,它是绿色民居的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前院后院的庭院风格,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

附图3新疆民居

5绿色建筑在中国前景分析

自我国倡导绿色建筑以来,如何把绿色建筑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建筑师、规划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个系统关系到造福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和质量。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即将出炉,该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及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同时指出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2】

建设绿色建筑旨在不断改善我国人居环境,提升全民幸福感,最终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智能化。尽早建立绿色建筑认定标识制度,为实施优惠政策提供判定依据。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优惠政策,引导业主关心投入绿色建筑,是我们建设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绿化和美化环境,而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良性通道,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和谐发展。绿色建筑以建立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原则;以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平衡发展为目标;以设计追随自然为方法。绿色建筑选用天然无污染的材料,采用高效的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筑模式是智能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是建筑业的创新。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需求。

绿色建筑在设计方面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1.1 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从楼宇的布局规划、建筑选型,到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选用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节能效果。多利用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的原理,减少建筑的未来使用能耗。在设计时应通过充分、系统的计算和考虑,减少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实现节能与环保。

1.2 节约资源,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背景之下,人类的快速发展已经使资源储备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行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更是加剧了资源的损耗。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资源和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是必然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建筑材料的正确选用,考虑节水、节电措施。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等绿色能源,做到合理使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1.3 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回归自然,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筑外观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建筑要做到与自然环境互补,而不是破坏。

2 以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地处萝岗开发区开创大道和科翔路交界处,开创大道以西,科翔路以南,四周交通便利,建筑总面积32330m2 。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总平面图

3.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绿色节能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绿色节能设计的进步。

3.1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

(1)项目建设选择的规划

项目用地为建设用地,没有珍稀濒危物种,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特殊敏感目标。因此建筑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如图2。

图2 项目周边情况

(2)日照的设计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在项目公共建筑日影影响下,项目住宅建筑的日照时数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本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时数的相关要求。

(3)绿植的设计要点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优先选择本地区需灌水量较少、甚至不需灌溉的节水植物。采取措施确保植物的存活率,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种植绿化物种选择适应广州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习荫植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或不少于1株榕树类树木。大面积的绿化配合水景设施,可有效改善小区热环境,幼儿园和住区之间用绿化进行隔离。这样可以营造一个舒适的室外空间。

(4)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配置满足规范要求,与周边相关城市设施协调互补,相关项目合理集中设置。住区主要出入口和住区内部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5)风向的控制

应用CFD模拟分析软件分析优化,全年主导风向下,项目各区域行人高度1.5m处的风速均小于5m/s,大部分区域风速在0.6~3.5m/s之间。小区内风速放大系数均不大于2。

3.2节能与能源利用(1)外墙的设计

项目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饰面采用浅色,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高密度聚苯乙烯板保温材料,采用中空玻璃。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的规定。

(2)户型设计

本项目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地)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住区建筑朝向基本为南北向,居室避免东、西向日晒;

(3)照明的设计

小区公共场所和公共部位的照明均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楼梯间照明采用声控型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梯间应急灯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并选用高效节能变压器,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控制变压器负荷率在70%~85%;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给排水系统的设计

在方案、规划阶段,统筹考虑水系统布置,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气候特征,以“低质低用,优质优用”原则,制定合理的建筑水(环境)系统规划方案。住区拟选用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水资源利用方案。这样景观用水不应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用于绿化和道路冲洗等。并选用高性能的阀门,如软密封闸阀或蝶阀避免管网漏损。如图3所示。

图3 住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

(2)节水器具的选择

本项目内所有用水点均应采用节水器具,具体包括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器和节水洗衣机。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 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8870 的要求。

(3)水资源的利用

首先,室内明装给水管道的外壁应涂浅蓝色调和漆两道,以示与其余管道相区别。人工湿地有对非传统水源的消毒杀菌、安全防护和检测措施,供水系统切换设施 的设置。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污水不污染雨水等可再利用的水资源,尽量减少雨水流入污水管网;有污染的自来水出水口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最后,住区室外有渗透沟和下凹绿地,用于临时存储雨水,雨水还能通过渗透沟回渗到土壤里,提高了雨水入渗量,降低雨洪灾害。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造型的设计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女儿墙高度未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

(2)材料的选择 该项目为精装修项目,在建筑施工图纸中均对土建和装修进行了统一设计,达到了土建与装修一体化的要求。6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对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利用率不低于20%。在保证再循环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和保证环保性前提下,设计过程考虑选用具有可在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并且设计方案中使用了可在循环材料;工程材料决算清单中的可再循环材料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

3.5室内环境设计

(1)室内光照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日照满足所在城市(地级以上)现行详细控规要求。当该城市无具体要求时,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卧室、主起居室(客厅)、书房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

(2)住宅的隔音的设计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主要功能房间全部采用中空玻璃,分户墙采用100mm 钢筋混凝土,外墙采用200mm 加气混凝土,卧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7dB(A)。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和夜间不大于4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5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25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不小于25dB,沿交通干线时不小于30dB,这样的设计室内噪声均可满足相应的要求。

(3)通风的设计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或者达到外门窗面积的45%以上。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夏季隔热要求。地下室使用干燥而表面带微孔的耐磨材料、素混凝土表面等具有吸湿能力的面层。首层卧室、起居室,半地下、地下空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霉。

3.6运营管理实施

(1)垃圾的分类设计

制定垃圾分类及收集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有用废品进行分类收集,对有害废弃物实行控制,禁止出现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垃圾容器的数量、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规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能及时(至少每天一次)清运存放垃圾、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2)住区的病虫预防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并保证树木有较高的成活率,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4 结语

面对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在设计阶段时,本项目的各专业设计人员就开始构思绿色建筑内容,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通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的设计实现良性共存。利用节水与水资源、节材与材料资源的设计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结合室内环境质量及后期的运营管理,绿色建筑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创造出生态健康的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所论述的科学城KXC-I4-7地块项目的建筑设计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有控制项要求。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 首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降耗, 提高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留给后人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为保护地球资源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上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篇6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3]葛坚,朱笔峰.绿色建筑教育为导向的建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5(3):86-87.

篇7

人们所关注的绿色建筑成本,并不是为建设该建筑所花费的全部资金总额,而是相对于非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同样,人们所关注的绿色建筑效益,也是相对于非绿色建筑所增加的效益,即增量效益[2].基于此,本文在进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时,选取的评价指标均为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2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2.1全寿命周期

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包括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4个阶段[3].

2.2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按全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

决策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和规划设计等前期活动所消耗的费用比非绿色建筑的决策阶段要多,该阶段主要考虑的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施工建造阶段:该阶段的增量成本主要是技术增量成本,也是全部增量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即在建造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的建筑目标下,因选择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个方面的技术措施而比非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该阶段的增量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只有到竣工验收时才会下降,其成本高出一般非绿色建筑的10%左右[4].使用维护阶段:该阶段的成本主要有能耗费用、排放费用、维护费用和物业管理费用等.由于在施工建造阶段采用了各种技术措施,使得使用维护阶段的费用比一般非绿色建筑大为降低,所以,这一阶段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主要是增量效益.回收报废阶段:该阶段由于对废弃物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因绿色建筑在施工建筑阶段采用了各种技术措施,使得回收阶段的相关材料能够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处理费用降低.这一阶段考虑更多的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5].可见,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包括: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C1;施工建造阶段的增量成本C2;使用维护阶段的增量效益C3;回收报废阶段的增量效益C4.

2.3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

2.4权重指标的设定———采用AHP来计算在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过程中,各级指标的权重体系是评价的重点和难点,而赋予不同的权重,评价的结果自然不同.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科学地确定权重体系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6].本文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以网上和书面问卷形式,让专业人士及研究人员对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进行赋值,然后在其基础上采用数学的AHP来计算准则层及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3案例计算

某项目为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地下3层,地上13层,其设计目标是绿色建筑二星级,给定4个不同设计方案,请选择其中最经济的方案[9].

3.1计算每个方案各指标的特征值。

3.2构建最优灰关联决策矩阵得到最优灰关联决策矩阵

3.3指标的初值化处理

3.4求得灰色关联系数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借鉴

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有关资料显示,在资源总量消耗、能源总量消耗和垃圾总量产生三方面,建筑业占了整个社会的30~40%,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1、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

2007年我国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在建筑过程中,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管理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和对环境的保护(四节一环保)。

按照上述要求,绿色施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组织管理。包括组织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等。

第二、环境保护。包括地下设施和文物保护、土壤保护、噪音及扬尘控制、水污染控制、建筑垃圾处理等。

第三、材料管理。包括建筑用材选择、节约材料措施等。

第四、资源管理。包括节水节电节暖节地、临时设施、总平面图管理等方面。

2、绿色施工的现状及误区

整体上看,“绿色施工”在中国的施工现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个别样板工程开始引路,但远未引起重视,现状及存在的误区是:

第一、被动适应。《绿色施工导则》已经颁布多年,还没有普遍作为施工组织文件的必备内容,缺乏现场顶层设计,对于现场组织者,绿色施工还不是有计划的自觉行为,而是迫不得已时才支差应付。如施工噪音管理,尽管多数现场有夜间作业规定,但高峰期常常不能落实,没有从施工设备选型等源头上建立绿色环保意识,淘汰高噪音设备,忽略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要求,等到投诉出现了,敷衍了事,在居民以及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建筑单位不得已才会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

第二、协调不力。建筑工程施工具有阶段性,大的阶段分为地基处理及桩基、主体施工、安装专业施工及装饰装修等,通常这些工程都隶属于不同单位。由于施工现场缺乏统一的贯穿各单位的绿色管理原则,致使阶段之间施工组织不协调,如现场临时办公设施,占用场地最大,不同单位多次进出场,各自为政,重复搭设,重复拆除,不仅造成大量垃圾,而且浪费严重。

第三、研究不够。施工现场存在大量的综合课题,我们的绿色施工常常停留在应付上层要求,满足验收条件的浅层次上,缺乏深入挖掘现实课题的动力和能力,更不能够从现场综合中取得效益。如临时施舍与永久建筑的一体化课题,内容很多,笔者亲身参与过一高层构筑物滑升模板施工,其施工平台在设计初期即考虑了与构筑物屋顶的一体化,取得设计单位支持,在滑模达到屋顶后就地固定,滑模结构转化为屋顶永久结构,一举多得,既节约了造价,加快了工期,还减少了浪费。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各参建单位的配合,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

第四、视野狭窄。尽管很多现场已经开始尝试绿色施工,但基本上都是局部措施,没有放在建筑全寿命期环境下通盘考虑,缺乏系统整合;还有的现场将绿色施工符号化,认为贴个标语、喊个口号、现场美化绿化就是绿色施工,扭曲了绿色施工的含义,种种现象说明,现场绿色施工任重道远。

第五、投入不足。绿色施工在很多时候需要加大局部投入,与传统施工相比,绿色施工需要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还要选择环保施工材料及技术,难免造成建筑成本增加,有时这种投入还会延伸到建筑设计中,这与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常常冲突。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欠缺实施动力。毕竟现实利益的制约,要做到全面权衡而兼顾社会利益,还需要实力做后盾。没有必要的投入,难以支撑传统施工组织的升级。

3、绿色环境下的施工改进措施

绿色环境下,现场需要改进的内容很多,仅就笔者现场管理中的一些体会提出如下:

3.1将绿色施工要求纳入招标及合同管理

《绿色施工导则》作为非强制性要求,只有在招标投标过程及合同制定中明确其地位,才能化作现场各方的自觉行动。在招标阶段提出绿色施工要求,赋予绿色施工一定的评标分数,还有利于营造氛围,提高施工企业贯彻落实绿色施工导则的主动性;作为竞标因素,施工组织的改进成为企业的承诺时,还可促进施工单位的创新热情,拓宽绿色施工途径,达成绿色施工与成本间的平衡。如果说招标对绿色施工的要求是原则性的,那么在合同谈判中,根据工程特点,设定具体条款,争创亮点,很有必要。很多单位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明确业主对绿色施工的主导地位,明确主承包单位在不同阶段、不同单位间的协调责任,制定场地统一管理措施,细化安全文明费的使用及考核办法,制定专项施工的节能降耗降噪措施等等。

3.2大型临时设施统筹规划、一次建设、共同使用

加强施工平面管理,做到前后一致,良性对接,满足最大要求。可由业主单位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工程特点和场地特点,一次性建设临时办公用房、职工住房及其他临时生产用房(如钢筋棚)等,出租给不同施工单位使用,减少搭拆次数,达到整体节约的目的。这部分投入可以在投标阶段以减少施工措施费的办法补偿。

此外,满足临时用水用电的高品质、一次性布局要求,还可尝试实现现场食堂市场化管理,由业主单位或引进社会单位建设统一食堂,以改变现场自建食堂规模小数量多、卫生无保证、污水遍地流、管线随便解等局面

要取得不同单位施工用房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业主单位必须统筹兼顾,在不同施工阶段,临时设施应具有通用性,同时不能占用永久性建筑位置。为此,必须充分调查研究,事前论证,对各种可能性提出预案。

3.3不同单位间的综合协调

第一是脚手架使用,合理配置脚手架的管架,做到长短搭配,使用前应该除锈,并涂刷防锈漆等,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主承包单位在脚手架形式及搭设和拆除时间上,除了满足自身施工要求外,还应兼顾分包单位的施工要求,以减少脚手架的重复搭设。为此应针对工程实际及分包特点,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提高脚手架的通用性。必要时,业主单位可依据价值工程原理,适当投入和补偿主承包单位,同时大幅减少分包单位的脚手架费用支出,以达到增值目的。

第二是预留预埋,不同专业间预留预埋常常打架,图上一条线,现场一大片。通过沙盘推演,及时发现管线排列中的问题,减少实际施工反复,既是工程技术的基本要求,也是绿色施工的深层管理措施。各专业还有些特殊要求,事先图纸设计常常不考虑,竣工验收又必不可少,比如水箱间的远程监控,天然气自动报警,难免敲敲打打,反反复复。还有的比如厨房防水做完了,天然气打洞,有的还伤及地埋管,这些都需要及早与专业设计单位深入沟通,以设计的完备性,保证施工过程的系统性。

第三是工程结合部管理,处理好工程结合部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方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案例,某窗套属于幕墙的一部分,由于幕墙由专业设计院深化设计,而土建留口按结构图走,窗户订货按建筑图走,结果形成窗套构造、洞口及门窗尺寸三不照。改变幕墙构造,意味着费用变更;土建处理洞口,小缝隙可塞堵,大缝需浇筑砼,形成结构体,也很麻烦;改变门窗尺寸则意味着原来采购的货物重新变更。小小窗套,如果处理不好,意味着大反复,结合部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部位。

3.4合理确定交房标准,减少用户拆建内容。

建设过程与用户个性装修之间的冲突,反过来对绿色施工的内涵,提出实践性很强的要求。常见的如拆除非承重墙,造成大量建筑垃圾;暖气片拆除重装;电线及插座重新布局;水管管线重新布局;飘窗及阳台栏杆满足强条要求不满足美化要求被拆除重做,门扇更换,批过的墙面刮掉重新粉刷等等,内容很多。施工过程满足了国家的统一要求,满足不了个性化的装修要求,合理制定交房标准,成为必然选项;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确保用户改造结果不突破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满足了这个条件,交房标准的甩项可以最大范围覆盖用户拆建部分。

3.5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有推广,用技术手段推进绿色施工管理。

技术创新是绿色施工的有效推动力。

前面介绍过滑模代替构筑物屋顶结构的案例。笔者近期主持推广的“与主体工程一体化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体系”,是又一个案例。按照常规深基坑施工方法,本工程需设置钢筋砼结构内支撑体系,待主体施工完毕四周回填后,再爆破拆除。此方案不仅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而且费用很高,爆破过程需要清场,影响周边住户生活。根据工程特点,我们选择了与主体工程一体化的支撑体系,将主体工程分段实施,利用已实施的部分主体工程作为支挡体,布局基坑支护体系。本方案没有临时内支撑,永久建筑结构与支撑结构合二为一,实现了绿色施工,同时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

从技术层面探讨绿色施工,空间很大,课题很多,只要努力钻研,常常获得双赢效果。

其他的节水、节材、节能等措施,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4、结语

推动我国的绿色施工工作开展,势在必行,除了政策引导,良好的现场制度保证,以及得力的组织、技术管理措施配套,必不可少。在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趋势下,建筑活动必然需要对传统的利益模式做出相应调整,这也将是日后建筑领域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实现了绿色施工,才能保证建筑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君,康勇强.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中的绿色节能的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 (5):105一10

[2]张士平,华勇,朱善尧,薛原,聂更新.试述绿色施工在工程中的实现[J].浙江建筑,2006,23(6): 66-68.

[3]邱树停.浅谈房屋建筑节目能中存在的问题及节能当施工技术的应用田.建筑科技与管理,2012,9(37):56一58

篇9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有不少低碳建筑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但对于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及其整体效能的研究不足,更缺少针对建筑低碳技术效能的量化评价,面对未来国际上建筑碳排放计量及评价的发展形势,有必要在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出相应的探索。基于低碳建筑与低能耗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技术措施上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并且后者己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规范依据。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系统的调查梳理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低碳技术问题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建筑碳计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认可的CDM方法、IPCC的方法及ISO国际标准,针对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评价方法,作为现有绿色建筑标准与碳排放计量对接的深化和补充。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对建筑低碳技术进行分类,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的内容,列出各项低碳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内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效果调研测试、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归纳整理形成各项技术节能减排指标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实际建设推广应用提供条件。最后针对民用建筑,结合现行的建筑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术效果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建筑减排认定及量化评价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1)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和减排效果评价理论研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需求,从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建筑排放系统低碳技术、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节能减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与跟踪数据统计研究。选择示范性集成应用低碳建筑技术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拟跟踪”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测定、收集和计算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物质或活动数据,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核查,评判该建筑的减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术减排效果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我国推广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术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课题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建筑低碳技术的集成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体系:(1)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以及各种与能源供给及使用的节能技术措施。(2)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外墙低碳节能技术、门窗低碳节能技术、遮阳技术、屋面低碳节能技术等。(3)建筑设备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技术、高效照明技术等。(4)建筑给排水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术和卫生器具节水节能,以及雨水利用技术等。(5)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建筑运营能耗管理技术等。通过课题支撑单位提供以上五个方面的各类低碳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化技术,对使用该项技术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技术集成分析研究,建构相应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同时与传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评价其综合的减排效果。

2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跟踪分析选择典型民用建筑成功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的案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资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建筑低碳技术5个不同的体系,分析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拟计量监测,动态模拟跟踪“碳足迹”。(2)低碳技术减排应用效果的测算通过对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静态及动态数据的测定、收集与计算,针对各单项建筑低碳技术与措施,进行体系化和综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减碳效果,评判该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减排效果核算方法及与评估对接通过对低碳技术集成减排效果的测算,分别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减排效果数据整理,研究其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核算表达方法,解决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低碳技术系统性、全周期和实效性的定量评价问题。

3评价指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指标构架研究参考国际碳排放计量的CDM方法及IPCC的方法,参考DNGB评估方法,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办法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评价低碳建筑的指标预选集,并进行信息处理、等级划分及权重确定,最终确定指标构架及评价信息模型,为构建低碳建筑技术评估体系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提供重要依据。(2)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可量化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3)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可以通过软件测算单项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过程的减排作用,在整个建筑低碳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对单项技术减排效果的经济性进行评判。

篇10

【关键词】生态规划;民生关怀;生态城区;绿色社区

1. 前言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城镇化发展关系到区域、城乡的统筹发展,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面临着住房、工作、交通、生活等不同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之一。以人为本和生态保护应是城区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城区的发展应以居民在城区内的舒适生活为根本目标,指导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共享公共资源等成为实现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图1LEED ND民生关怀内容分析(2)本文主要关注城区开发过程中的民生关怀,首先分析了美国绿色社区认证标准(LEED-ND)、国内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对民生关怀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异同点的比较与研究对我国城区规划与开发进行思考,最后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城区的案例对城区规划中的民生保障进行了实践研究。

2. LEED评价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2]。LEED ND主要从选址及连通性、邻里模式设计等体现对民生关怀的关注[3],提倡紧凑型开发、选址在对私家车依赖少的场地、建设混合使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混合收入人群的多元社区以及邻里学校,同时注重慢行系统设施与环境的建设,包括自行车交通网络与停放设施、可步行的街道、绿树成荫的街道、减弱区域内的热岛效应等(图1)。

3. 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民生关怀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规划布局的优化控制和城区生活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两方面(图2),要求“城区内50%以上的街坊包含居住用地(R2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类)、商业服务业用地(B类)中的任意两类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科学,道路交通规划合理便于公众绿色出行。同时注重城区内混合收入人群的住房设置要求“城区中保障性住房套数占住房总套数的比例不小于20%”,“城区内公共(开放)空间应供大众免费使用。政府运营的公共开放空间全部供居民免费使用”,城区内设置技能培训中心,设置老年人社会服务设施。在慢行系统方面要求城区内规划建设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在室外环境方面要求降低热岛强度等[5]。

4. LEED ND与国家绿标中的民生关怀内容对比分析

4.1LEED ND标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在民生关怀方面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LEED ND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均鼓励临近已开发区域进行城区的规划与开发,充分利用既有城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2)均要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空间上的短距离与通达性是居民生活便捷的保障,也是居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出行的前提。

(3)均对室外环境、绿色交通等提出要求,通过创造舒适的微气候与室外环境,促使居民采取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

(4)均在居民共享公共资源方面提出要求,通过要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共享性、混合收入社区的建设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享用,从而在规划设计阶段确保对社会各阶层的民生保障。

(5)两个标准不仅关注合理的选址、完善的设施配套,而且重视规划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强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公众的参与。

(6)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要求,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4.2其不同点为:

(1)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要求,关注规划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以及城区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2)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要求,表达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5. 生态城区规划中民生关怀的实践案例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后,我们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尽量采用各标准的优点而完善各自的不足,本文以天津解放南路生态城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解放南路生态规划民生关怀方面的目标,生态规划中设置了民生保障一级指标,并在设置了对应的从属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通过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次的控制与实施来达到生态规划对民生关怀的要求(表1)。

6. 结论

LEED ND标准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都在规划布局、设施配套、资源享用等方面体现了民生关怀,要求首先注重空间规划的科学与合理,实施混合开发,在空间上为居民便利生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要求对生活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为民生保障提供必要条件;最后通过混合收入社区规划、公共设施的开放性、规划的公众参与等措施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共享。两个标准中民生关怀的理念与内容对城区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实践可依托于生态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民生关怀相关技术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迅,刘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态势,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31~43.

[2]李宝鑫,刘小芳,李旭东,芦岩,关于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雨洪管理内容的对比分析,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冬季刊2012,P36~39.

[3]王有为,王清勤,赵海,曹博,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