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 培智儿童;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目前,培智儿童学校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步计算应用题;(2)简单的连加、连乘、加减混合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那么,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有:

1. 抓“双基”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过程。培智儿童只有具备一定的“双基”,才有能力解答应用题,否则,在概念模糊,算理算法不清,口算、笔算生疏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学习应用题的压力,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抓“双基”,我们首先要做的环节有:

1.1 学习概念。先上“语文课”,把应用题中常出现且表示运算关系的关键字词重新讲授(不管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如多、少、增加、降低、×是×的几倍等。学习的方法是充分灵活地运用实物或教具等,直观地描述出各字词表示的含义。通过数学课上的“语文课”,应用题中常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在培智儿童的脑海里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与认识,为培智儿童解答应用题度过“审题关”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1.2 学找对应条件。有这样一道题:一车间2011年装配电视机1900台,2012年是2011年装配的2倍,问:2012年这个车间装配电。视机多少台?学生往往会解答成:2011×2=4022(台)。这并不是概念模糊,而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对应错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做“长期练习”——用一周的时间,出示各类多量的应用题,特别增加了像上一应用题一类的多无用数字应用题的分量。首先教师自己讲解自己找对应关系;然后老师讲解后师生共同找出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对应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找对应关系。如一道应用题为:英才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5人,四年级有学生40人,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2人。问:①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这类应用题,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我们要作下列提示:①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有关系吗?和四年级的呢?②问题中要求的是三、四、五年级的总人数,还是只有三年级的人数?简单的提问如河上架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小步子多循环”,到每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较好地过了找出对应关系这一关,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前进了非常可喜一小步。

2. 解决负迁移矛盾 有这样一道题:“明珠小学二年级学生今天栽树28棵,今天比昨天多栽了3棵,问:昨天栽多少棵?”由于“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定势影响,学生大多数的做法是:28+3=31(棵),这就存在负迁移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分四步解决负迁移矛盾,第一步: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找出表示“多”或“少”一类的数学术语,并一一对应列出,如:多少、长短、轻重、快慢、提高、降低、增加、减少等;第二步:向学生讲明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的应用题会出现以上术语;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上表中的各个术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组句、编题,特别加重出现例外情况的练习题;第四步:要求学生把自己组的句、编的题逐个加以注明大数、小数、相差数,再口述自己组句编题中各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解答倒叙应用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篇2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篇3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符合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追切需要,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来说,是着眼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怎样使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这特别重要。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智慧来自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才能在数学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目标教学,应当从小抓起,从兴趣入手。

一、以物激情、以情兴趣、营造逻辑思维的环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家夸美组斯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产生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性,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要全全神贯注,形成积极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封闭填鸭式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教学中进行多次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咀嚼已知的知识,就象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显然,在这种疲惫的状态中,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和知识求知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只能是在机械地学习知识,更谈不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达目标。”共同努力,密切协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给他们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学习,奔向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象教学,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数学教学的游戏化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儿童的兴趣,能使每个儿童都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数学王国里。更能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具的设置和使用,要恰到好处的展示。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利用学具,进行直观的观察,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教师怎样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呢?这就需要巧妙的设计,精心的准备。例如:教学自然数与数之问的关系,我是这样进行的,,先利用实物(6个苹果),再结合教具(计数器),最后再通过有趣的游戏,教师准备好6张鸽子图案的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数字,找6位同学分别拿上与卡片上的数相同的小棒放上小鸽子的音乐,跟着节奏,从左往右,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让他们发现这些数的排列是有始的,有序的,是以“1”为单位的,每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并掌握速增递减的规律。学生在这种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有序的思考方法,有条理的表达,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大大促进了儿童的认识知识的建构,激发了他们的感情波湖,智意的浪花。使学生陷入“深思”、“获得”、“发现”。一旦儿童获得已有知识的规律,教师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自然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启迪儿童的求知心扉,点燃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使学生思维畅通。有了兴趣的前提,与之相辅的创设逻辑思维的条件尤为重要。

二、以动达标、以标立意,创设逻辑思维的条件

加强动手操作训练,进而再表达其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儿童“高度活动”,认为把活动实施于教学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活动,逐步发展学生高智慧能力。实施“目标教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再“表述”。逐步培养学生会听,认真听老师讲话,听同学发言;会说,说出不同看法,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会做,边做边说出操作过程,发现总结规律。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1)是利用动作对直接感知事物进行认识;(2)是利用表象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理解;(3)是以概念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推理(即直观、动作、思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思维训练题9十8=7十,用9十8=17,再用17-7=10,是一般的方法,填“10”。经过思维训练的儿童,除了基本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等号两边部分数进行比较,7和8比,少1,要求的数就一定比等号左边的9要多1,即10,或7和9比,少2,要求的另一部分数就比8多2,即10。这几种方法对比,哪种更有逻辑性、求异性、创造性呢?由此可见,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开阔思路,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策略水平、教学中大量色彩和图画、教具、学具、投影等来帮助儿童积累大量的表象,使儿童在丰富有趣的思维训练的丰润土闹校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以苦为乐、以乐创新,深化逻辑思维的步h

当然,对儿童的逻辑恩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不间断的,经常的训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小打好数学基础,有了兴趣、习惯、方法、意志,是今后学好数学的巨大动力,它将终身受益,也是“教书育人”的必要内容。想到此,教师以苦为乐,以乐创新,值得!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学生 兴趣 精神 意识 能力

一、诱发学生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气氛

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其次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使用好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深处理,只有老师创新型弟使用好了教材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出创新精神,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进行。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 ,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其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积极科学评价,激发自主创新

积极科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分层次评价。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五、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篇8

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虽然年龄跨度较大,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记忆以无意识记、具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思维具有跳跃性等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不仅要备课,更要备人。明确教学口标,逐个攻破,坚持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利用习题资源做到不知不觉中时刻复习,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

一、明确目标,把握维度

新内容的讲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检验,是双方门主意识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正确理解,认真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对学生明确。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的现象,明确学习目标,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学习目标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目标的建构与培养。新型教育理念认为,要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数学课程的口标阐述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而一般情况下,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会进一步被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学生学到什么,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都是课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关注三维课程目标,要把握学科属性,始终围绕着数学教学活动来进行,防止“非数学化”倾向导致的教学目标偏离。毕竟数学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一定要在数学环境的前提下,不能漫无目的,数学的核心始终在于逻辑思维。小学亦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把小学数学上成数学,又要超越数学,既要重其科学性,又要考虑其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逻辑思维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是:以教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正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存在,成为学生认知体系当中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的初始构型。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考虑到比显性学习目标更深层次上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具象思维为起点。因此,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其起点不能过于抽象,而适合于以活动性和直观性的体验为切入点,一步步深入到抽象逻辑思考的道路上来。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成功的小学数学老师会想尽办法让玩具尽显它天使的特性,给学生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果实。应用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场地,很多应用题的计算需要分几步来完成,而小学生很喜欢一步到位的跨越式操作,对此他们很有成就感,但同时在这种跳跃中义很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明确应用题的做题步骤,强调其完整性。

小学生的跳跃式思维与数学科目严密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认知冲突这个专业术语由美同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指的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所学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无法包容的矛盾,这一理论可以典型的体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积极的学习情绪,义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冲击,从而使数学课堂显得有生机和活力,给学生一个快乐而知性的课堂,而不是像逻辑程序那样刻板。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活跃的思维是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去吸收知识的过程便是逻辑思维能力悄悄萌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习题资源,时刻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涉及到题目的演练。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是环环相扣的,此一课程的学习往往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提点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F1已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就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对他们理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篇9

【关键词】 数学;课改;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无疑在培养人的格局上进行着一次巨大的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作为数学,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而且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升华. 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有创新能力,况且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 明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并逐步推进. 如从一年级开始认识大小、高矮、长短等,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学习到加减法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习数的组成时,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及概括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及数的关系得以准确的理解,形成初步的思维方式. 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学会思考,学会用思维去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方式.

2. 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每节课及各个教学内容之中

不论是复习、新授、练习或其他环节,都要注意结合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比较长短、高矮时,教师给题,不仅让学生说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叙述怎么想的,对于出现错误的,说说思维过程,学会类推,加深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效地防止此类错误的再次出现. 讲授新课时,在分析、推理、归纳的基础上渐渐得到结论和运算法则,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理解才会深刻,运算才会准确.

3.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状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要从具体事物或事例出发,引导学生多分析、比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 如学习正方形概念时,教师拿一块正方形教具让学生细致观察,引导学生用测量的方法量一量它的边角,鼓励学生找出其特征性的东西,然后说出这是什么图形,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再说出生活中见到的正方形. 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对正方形这个图形及边角关系就会牢牢地刻在脑海中.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是数学课程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而创新是培养人的最高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从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种机械、痛苦的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要从最简单的一题多解开始.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例题:“有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在学生讨论比较的基础上,可能出现三种计算方法:① 20 + 10 + 20 + 10 = 60(厘米);② 20 × 2 + 10 × 2 = 60(厘米);③(20 + 10) × 2 = 60(厘米). 通过这个习题让学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以后遇到问题要多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2. 创设意境,通过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跳跃式的发散思维方式,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 例如在某节课上,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周学校要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票价是成人票每人10元,儿童票每人5元,20人以上可买团体票(每人8元),我校有小学生260人,教师16人,问:票有几种买法?哪种最省钱?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三三两两开始了讨论,一会儿两种方法就出来了,一种方法是全买团体票:(260 + 16) × 8 = 2208(元);第二种方法是老师和学生分开买票:16 × 10 + 260 × 5 = 1460(元). 这时老师问:“还有第三种方法吗?”同学们都瞪大了双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一名同学举手说还有. 老师让这名同学上黑板写出了算式(16 + 4) × 8 + (260 - 4) × 5 = 1440(元),并说明了原因,刚说完,老师和同学们同时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3. 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0

关键词:视力残疾 盲校教学 基本素质

一、盲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应新一轮课改的要求,盲校提出了义务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从盲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促进其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使学生学会依法维权;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残疾,具有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

盲校学生数学教学和普通学生一样,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照顾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力求面对全体、因材施教。盲校学生群体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可以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上课,但这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成长环境的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早期教育的差异、残疾时间和致残原因的差异、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差异等等,种种因素导致了视力残疾学生个体之间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千差万别,使得视力残疾数学更为复杂和艰难。

二盲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盲校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调查与分析

笔者对所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62名学生,以访谈或笔头做问卷的形式做了调查,获得有效答卷55份。有30%的学生认为数学很难。其中,低年级学生认为,写竖式时,总会出现对不齐或对错位的现象,一张作业纸只能写两个竖式,遇到多位数的运算,可能刚好写一个。高年级学生认为,由于视觉障碍,看图形、摸图形很困难,缺少形象思维,特别一级、二级盲生,也包括少部分低视力学生,都认为对于复杂的图形,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地帮助,几乎是一头雾水,很难摸出,在脑中构建复杂的图形就更困难,学习了解简单的空间概念相当吃力。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有用的数学,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有价值的数学;希望自己的数学老师是专业知识扎实、有爱心、有耐心的好老师,能洞察学生不懂的原因,从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不同的学生。

2盲校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以访谈、做问卷的形式,针对盲校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了本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中有50%之多的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有价值的必要课程,它有助于开发和指导他们进行理性思维。有18%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32%的学生学数学是为了升学。

三、盲校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数学基本能力

1计算能力

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能口算简单的运算,能运用珠心算进行多位数的计算。另外,也要让盲校学生体味到科技的发展,即要教他们使用有声计算器进行大数据计算,使用有声软件操作电脑。笔算和多步四则混合运算既花时间又浪费纸张,还容易出错,因此让学生了解运算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