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

篇1

关键词:储能材料;发展趋势;研究

前言

储能材料的应用是当前以及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三大新型产业中都应用了储能材料。目前,我国的储能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很多国家都将大规模储能技术定位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此背景下,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伴随着新能源发展迅速,对于储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壮大具有较为现实的需求。

1 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1.1 国际发展趋势

在国际储能产业发展中,将电池作为储能载体。当前,市场上已经有的电池类型较多,如,铅酸电池、锂电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然而从商业角度上分析,储能电池尚未实现商业化发展。在欧洲很多国家中,都开始认识到了发展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在商业法规法案中将储能技术的研发放在核心位置,并且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支持。在关于欧盟所定制的能源技术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对各种储能技术以及未来储能前景成本、成熟度进行评定。确立新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借用评估使用储能技术示范项目。在欧洲很多国家中为了提升储能系统收益,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和峰谷电价电机制度。此外,如西班牙等国家采用政策干预,强行应用储能技术,促进国家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1]。

1.2 国内发展趋势

储能技术以及储能产业在国外的盛行,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研究储能技术起步时间比较晚,与国际上很多先进国家相比,在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开发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储能技术的复杂性有关系,在我国缺乏先进的储能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从储能材料的成本投入上分析,储能材料成本较高。从广义上分析,我国储能市场上还未建立起相关产业链。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储能方面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从短期的发展角度上分析下,储能材料自身尚未有完美的答案。如从电网的调度和储能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和储能问题[2]。

近年来,中国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最为典型的就是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储能技术应用。目前,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储能材料研发的政策。上海市提出钠硫电池、聚焦锂电池等储能材料的研究。湖南省确立了2017年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全钒液流电池等。这些地区所开展的储能产业为国内储能材料的研发带来了良好的开端[3]。

2 我国储能材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

2.1 储能产业链衔接不上

储能材料的研发,需要才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充分的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对四川省储能材料发展分析当中发现,该省虽然能原材料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基础和优势,但在产业的上下游发展中结合不密实,并且在产业集群效应上也存在着阻塞的情况。分析这样情况产生的原因,大部分与政府部门支持有关系。在各地区发展储能产业以及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环节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指导作用,引导和组织能源材料上下游单位以及“产、学、研、用”单位之间的合作[4]。

2.2 储能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储能材料是新时期新能源产物,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够产生不同的效用。创新研发是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但是对我国各大省份的储能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储能产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创新。虽然政府部门在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能够发挥出相应支持作用,但是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未能发挥出作用。

3 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

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3.1 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

储能材料的研发并非是一种小型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能源的利用与规划。实现储能材料优化发展,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的同步发展。在具体的措施中,将电网规划与电源发展实现对接,并且促进储能规划与电网、电源发展方面的对接。在规划新能源发电进程中,需要实现电网输电的同步发展。该种电力能源发展过程中,为相应的储能材料提供了发展协作空间,并且将人对于储能材料的应用纳入到整个能源规划当中。基于这样的储能能源利用能效实现发、输、储的统一结合[5]。

3.2 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

实现储能材料的研发,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而国家发展储能产业所投入的资金并非是石沉大海,而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形式。未来是新能源以及储能材料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储能材料研发具备充足的资金情况下,储能材料研发与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被拓宽。如,政府部门开始总结国际上先进国家以电力企业的储能产业应用经验,实行峰谷电价、储能电价方式。该种储能产业发展形式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在满足储能建设的背景下,储能行业的发展环境需要被激励,才能够实现长效的储能产业发展[6]。

3.3 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促进储能材料研发的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带动储能产业的发展。以储能电池的研发为例,储能电池的研发,应用新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创新性应用,才能够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其次,掌握高性能、低成本、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技术,正视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成本高的问题。此外,以能源的循环利用为主线,拓宽储能材料应用的市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游夜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素敏.结构-储能型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

[2]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中南大学,2013.

[3]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等.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9:4999-5008.

[4]崔岩.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储能研究室主任李建林[J].电气应用,2016,11:4-7.

篇2

关键词:风能;可再生能源;保护

一、风能产业当前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后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供需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十分脆弱,国际能源供应趋紧的趋势日渐明显。世界能源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各国能源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传统能源朝着新能源的方向发展,以结构化、科学化管理模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特别是风电能源发展,成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趋势。

1、 风能产业发展阶段

中国的风力资源丰富,可利用开发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①,其中陆地上的风能储量约2.53亿千瓦,海上可利用和开发的储量有7.5亿千瓦。随着大批的企业介入风机制造的领域,国外的风机制造商纷纷进入国内设厂,加速兆瓦级风机组的研制和生产竞争,为我国的新能源出口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仍然是国外产品占据着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累计市场份额中,虽然国内产品生产逐渐受到贸易保护和重视,但在产品研发程度上,我国研发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生产装机能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②(如图1)。

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③: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各地相继开始研制或引进国外风电机组,开展试验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4月,我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省荣成并网发电,成为当时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并运行的最大风电机组。 第二阶段,自 1989年内蒙古朱日和风电场第一批风电机组投产以来,我国风电开发进入了商业运行的阶段,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进入按商业化模式开发的风电项目的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2003年起,随着国家连续五年组织风电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措施的出台,我国风电开发建设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2、 行业形势发展态势

国际风能能源发展领域一直希望通过能源合作影响中国的能源战略,将中国纳入西方统治模式下的世界能源体系。发达国家还通过和中国在风能领域的合作扩大在中国的商机,如丹麦维斯塔斯、西班牙格美萨以及印度苏司兰公司三家于2006年11月选择落户天津④。发展西方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新兴企业,同时也能有效制约中国风机技术的出口和中国风机产业的发展。

国内风电发展方面,伴随着中国电力能源需求的越加旺盛,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正在朝着国际化发展趋势稳步前行,本土产业的发展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发展,不惜鼓吹“中国能源”,误读中国的能源发展策略,夸大了中国的能源发展对于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的影响,给中国的国际风电行业能源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风能新能源产业安全发展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健康的经济体制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前景,特别是与国际发展新趋势接轨,应当把风能的产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1、缓解传统能源的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文发展的影响,从过去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科学的人文发展方式转变。《京都议定书》提出不仅仅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同时也涵盖了环境、能源、政治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首次对于碳排放量的问题给予承诺,决定了中国必须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技术、设备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大产业的结构发展变化尚未形成健康的发展模式,导致实现能源改革路线的发展基础落后于发达国家。

世界能源储量有限,特别是中国当前能源总利用率处于低效状态⑤(如表2),虽然我国的能源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储量并不多,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并不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境,勘探总量的增加也不足以改变整个能源供求格局。惟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幼稚能源产业,利用政府力量为中国的风能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维护正在新兴发展的国内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外能源发展的先进技术,

表2 中外能源效率比较 (单位:%)

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发展能源效率,才能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保证中国的能源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3、 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与新能源的发展息息相关,新能源消费增长虽然不是造成经济高速发展的Granger原因,却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性;而且经济增长也并不是新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如表3)⑥ 。

看清当前传统能源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当前首要任务,传统能源的消费增长并不能直接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上,因此必须正确的看待能源的进出口问题,改变以往的大力发展传统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旧观念,大力普及新能源观念,增强新能源特别是可持续使用的清洁能源的普及观念,发展以新能源为龙头的经济开发体系。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健全,成本居高不下

风力发电的主题是电力直属企业或独资子公司和电力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完全独立的风电企业极少。风电企业借政府管制和补贴的大力支下实现了电价直降的微弱趋势,但是其差价在网内的分摊体制极不健全,使政策难以实施。一旦国营企业借助电力公司取得了经营权,就不会主动地降低成本。这种长期的风电发展局势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局势的形成造成了难以打破的垄断贸易格局,不易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

2、贸易环境有待改善,技术标准有待编造统一

保护风电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当前发展中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差,未形成统一规模的市场;政府融资政策没有完全放开,融资渠道不健全,仅局限于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小企业融资存在困难;风电行业的技术种类繁多,各省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缺乏必要成熟的技术体系标准和服务保障设施。

3、风电宣传缺乏,公众力认知度低

刚刚上市的大唐新能源,虽然公开发售不足额,还是有惊无险如期上市,即使以下限2.33元定价,依然难逃破底命运。与此同时,由于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均未得到足额认购,原定港挂牌上市的华能新能源则折戟⑦ 。公众对于开发利用风电能源的认知程度低,未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四、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1、 扫清风电能源安全产业发展的路障

风电能源安全的发展领域广阔,包括设备生产、供给的能源供给,实地勘探、开发和利用的风电科技,海上、陆地能源运输和能源价格。我国已经走过依赖外国能源技术的发展阶段,必须确立“能源立国、能源富国”的发展战略,加强国家风电能源技术保护和控制,实现能源独立,通过自主创新道路的开拓,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调整改善能源结构和风机设施

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使中国必须发展多元化进出口策略,单一的进出口渠道不利于经济全面发展,容易形成受制于单一大国的窘境。熟悉不同兆赫风机的发电能力,根据实际调整的消费结构合理支配能源,提高节能效率和节能水平。减少一次性能源的消费,避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一种经济资源造成的被动形式。通过改善风机装机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加工能力,节省能源增加的附加值,增加风能输出的稳定性,提高能源发展的独立性。

3、 开展能源外交

目前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对于油气和煤炭的能源生产小于需求,大部分需求依赖与进口。尽管进口量较大,但市场价格仍然控制在拥有期货控制权的西方国家,中国始终有利于定价权之外。不仅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还要饱受“能源”(下转51页)(上接48页)的毁谤。国内形式也不尽乐观,进口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对于工业化发展和环境低碳发展都形成压力。进口石油的路线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中东和非洲的海运,集中于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中国在新能源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定的自,应进一步培育市场形成多国外交,避免传统能源发展中形成的劣势,吸取经验反思教训。特别注意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发展联系,增加高层领导对话,发展项目合作机会,发展交流新兴技术,出口成熟技术。

4、 建立市场尽职调查监督机制

新型贸易保护一定要通过内部规划机制实现自我利益的提高,通过外部规划机制实现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风能产业发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业,要想实现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建立市场尽职调查监督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尽职调查的实现可以规范企业发展的生产成果,减少设备建立后无人问及造成后期产业败落,可以直观反映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时间接反映风能成产业落实过程中企业文化发展,从而预期风能产业发展和实现的前景。其次加强与专业技术部门、会计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发展风电行业发展监测协会,逐步实现相关部门的监督权利与政府部门的分离。同时,对现期风电联网的能源利用率进行“风能利用率市场调查”,提高风机装机容量。

参考文献:

1、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黄进.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3、 陈元.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夏意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

5、 于力宏.能源资源代替战略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6、 王立猛,何康林.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关系分析[J].绿色经济.

7、 汪旭辉,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9).

8、 陈鹏.中国能源消耗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土与自然科学研究.2006(3).

篇3

【关键词】新能源;国际合作;合作路径

一、引言

目前国内新能源国际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开展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研究。大多数学者从新能源产业本身的特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上,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提供充足、清洁的能源服务已经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杨丹辉,2001①)。

二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论述,有的学者总结了我国在某一或某几个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有的学者以省份为单位总结了某个或某几个省份的新能源国际合作项目,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更大范围的自然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指出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样属于这个范畴。

三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研究。宏观层面,提高国家地位,增强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王静,2010②)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很多学者的主张。也有学者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提出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中观层面,中国已经成立“中国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协会”和“再生资源国际合作专业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推进研发合作,消除市场化障碍,建立绿色证书交易体系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三个方向。微观层面,目前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正在牵头组织制定有关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规划,财政部将会出台十大具体措施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多学者也从各个具体产业或者就中观层面的某一个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显单一,本文立足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试图以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路径为逻辑起点,将合作路径研究引入新能源产业。

二、中国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问题

1.国际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的不对等合作阶段

近年来,国际大企业加大了对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投入,是因为我国巨大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建设资金和管理经验,国际大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合作,以便迅速切入中国市场、加快跨国经营步伐、占领国际市场份额。但在这种国际合作中,我国相关企业并不能获得核心技术,而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目前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供应仍是他们进入我国市场的筹码,我国虽已积累了不少生产和经营经验,但国际合作仍然属于较低层次的不对等合作。③

2.新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鉴于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干预较多,致使这一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源管理的政府部门较分散,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职能交叉,加之农业部、水力部、科技部、环保局、原核工业部、电力部、林业部等部门的介入,使不少对外合作项目中出现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和效益;④另一方面,在新能源发展中,除了上述的多头管理问题之外,政府尽管制定了长远规划,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利用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激励政策体系、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致使各地区各自为政,受地方保护的劣质产品干扰了市场秩序,给外国新能源企业在我国的商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国内配套资金不足

国际合作项目往往需要国内配套资金的支持。在我国新能源与环保领域实施的部分国际合作项目中,却出现了由于国内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国内外融资渠道之间缺乏衔接而导致项目落实困难、偿贷周期拖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尽管西部地区对新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技术、资金需求迫切,但配套资金不足和偿债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了西部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机会,这无疑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调整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平衡发展。

4.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偏少

由于我国新能源起步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市场风险大、国家政策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方面国际合作偏少。民营企业主导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他太阳能热利用设备、大型风机及高科技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生产。但拥有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优势的国企的缺席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增加了核心技术研发和普及的困难;⑤同时,民营企业过多的吸收国外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三、中国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路径

由于新能源使用的关键是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庞大的新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因此中国的主要合作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资金和技术的供需互补关系,属于典型的互补型合作。

1.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平台的全球合作路径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分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责任而在《京都议定书》中所设立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其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项目的投资和技术合作来提升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同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售“经证实的减排量”来抵消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减排指标。自2002年设立第一个CDM项目到2007年,中国的登记数已达114个,居世界第二,到2009年3月更达492个,超过印度(409个)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CDM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机制,因此,其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新能源开发的能力。中国在《京都议定书》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CDM的潜力资金在4亿-10亿美元之间。⑥以CDM为平台的新能源国际合作不仅帮助中国引进了大量资金,提升了企业开发新能源的能力,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从而也有助于缓解在减排问题上中国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矛盾。

2.以欧美日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路径

总体来看,中国与美欧日的新能源合作已广泛存在于彼此建立的成熟的合作机制当中,而且近年在合作议题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形成了首脑会谈确立战略框架,职能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落实的全方位合作态势。⑦

目前中欧能源合作的最高级别会晤是始于1994年由中国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能源交通总司共同举办的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在此框架下,中国与欧盟于2002年建立了“能源与环境项目”,时间持续至2009年底,项目设置了四个合作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增加新能源的使用。2005年中欧又签署了《欧盟-中国气候变化战略伙伴协议》,合作重点就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双方同时还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双方商定的技术合作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中国近年还与欧盟主要成员国建立和签署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涉及新能源合作的对话机制与协议。中国与英国于2006年签署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关于成立中英能源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已有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能源全面合作机制,将合作领域由天然气、电力扩大到整个能源行业,着力加强能源政策、开发新能源、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11月和2008年1月,中国先后与法、英签署了相关方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其中都将加强新能源的资金和技术合作列为重点合作领域。

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在两国建交初期的能源合作中就已经存在,进入21世纪,中美新能源合作进一步加强,先是2000年4月中国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续签了《中美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科技合作协定》,然后是2001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论坛”,接着2004年4月两国签署了《双边能源政策对话谅解备忘录》,从而使中美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拥有了一个新的机制化平台。2006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为两国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又一个全新平台,双方在第一次对话期间就签署了《能效与新能源合作议定书》。

在2008年底召开的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又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和《关于建立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意向书》,其中就包括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与美国未来能源控股公司以及中国唐山市曹妃甸新区与美国浮海风电有限公司结成伙伴共同开发清洁能源发电和风能的合作项目。⑧

中日之间的新能源合作也由来已久,如两国1998年就开始在中国新疆进行了太阳能发电合作。2007年4月,总理访日期间在确认双方将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互惠关系”的同时,特别强调中日应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中国广东省政府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联合主办了以“节能减排、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日节能环保合作论坛,共同探讨双方在节能环保方面开展合作的新途径。同月,两国科技部门又签订了《中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技合作联合声明》,商定加强双方在包括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合作以提升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08年5月主席访日期间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为双方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两国发表了《中日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其中商定技术合作的第一个重点领域就是“节能、提高能效和新能源”。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合作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通过近十年的探索,我国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已经基本成型,近年来,我国既充分利用了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平台的全球合作路径,又与欧美日等国家签署和展开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

但是要充分认识到,虽然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路径和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在合作过程中始终无法获得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这导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虽然已有世界第一的投资规模,却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想在新能源这一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获得主动权,除了立足于自主研发以外,在国际合作方面,还必须加强纵深性,即由设备转移的低端合作向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合作发展。当前,在合作路径已经搭建好的的情况下,加强新能源产业的纵深合作是较之拓宽合作领域而言更需要被提倡的合作思路。

注释:

①杨丹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1(8):26-27.

②王静.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试析国家地位对国际合作的影响[J].理论界,2010(10):

196-197.

③冯天天.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项目问题研究[J].网络财富,2010(7):70-71.

④杨丹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1(8):26-27.

⑤夏义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169-180.

⑥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38.

⑦康晓.中国开展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6):45.

篇4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关键技术

1、导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普及应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互联网正继续向各行各业渗透。互联网在实现开放对等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向整个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而能源互联网是以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为核心而形成的新能源互联网,旨在实现能源的高效传输、利用,进行更广泛的分布式互联系统优化,实现能源分布式的有效供应,形成坚实的能源基础架构。

2、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需求和特点

能源互联网借鉴了信息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但同时也有所区别,双方在网络功能、结构、设备、协议、服务、安全和服务对象等方面有所类似和不同。

借鉴信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能源互联网将向着扁平化、分散式域控制,以及以能量为中心的网络等方向发展。鉴于电力能源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传输效率优势,能源互联网将主要通过电力互联网的形态体现。

2.1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需求

能源互联网对信息通信能力的需求可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2.1.1多样的信息采集能力和灵活的网络接入能力。

2.1.2高速可靠的网络传输能力和海量信息存储能力。

2.1.3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规范的业务处理能力。

2.1.4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

2.1.5强大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2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特点

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能源互联网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上述需求,支撑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需具备以下特点。

2.2.1开放互联。

2.2.2对等分享。

2.2.3智能高效。

3、关键技术

3.1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能源互联网发电设备包括传统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其中最主要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风电、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是新兴的发电技术,当前主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发展相对成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中具有最大商业化发展规模前景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很多优点,如无噪声、无污染、不受地域限制且分布广泛、不消耗燃料、建设周期短、经营成本低、无长距离传输、可现场使用、结合建筑物具有更好的便利性等。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常规发电无法比拟的发电方式。在能源互联网中,任何有风能和太阳能的地方均可以作为一个小电站配合电网进行供电。

3.2储能技术

储能装置在能源互联网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储能设备可以改善电能质量,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储能设备的应用是一种能够提高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质量和频率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增加了分布式电源和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的可靠结合是解决例如电压跌落、阶段时间停电等电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储能设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态功率的质量。另外,储能设备在提高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力市场中,分布式电源通常并网运行,有足够的存储功率,可以将电出售给电力公司,来满足电力调峰和紧急供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储能装置主要有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如蓄电池、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

3.3远距离输电技术

远距离输电技术符合我国电力发展的当前预期,也是国际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着重发展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自2011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逐渐出现了电力短缺的状况,例如浙江省,全省在2012年最大电力短缺额约近1000万kW,电力的可靠性供应难度逐渐增大,所以从其他地区到浙江进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是比较可靠、有效的方式。运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不仅能够解决能源传输问题,而且能节省煤炭资源,因为输电的经济性优于输送煤炭且输送效率基本相当。该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集成,在优化其他产业的研发和加快其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能够起到催化作用。

3.4电网负荷的相关技术

能源互联网是可用于各种AC和DC负载的一种先进的智能电网。最近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相应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动车使用率正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见的是通过电动车的联系,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耦合程度将在今后继续加强。电气化运输系统,特别是电动汽车,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能源互联网即插即用的功能需要能量管理系统来管理在不同负载时的转换器和通信。该系统可以基于本地信息进行快速响应,而当电压下降时,电网故障或者停电等事件发生后,系统可以从电网平滑切换,自动实现孤岛运行。

3.5相关信息技术

目前,中国首个开放开源为主导的能源建设云平台已经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该公司以“互联网+能源”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智能硬件技术,成功开发了电建云平台。能源互联网的开发和发展能够驱动传统能源建设行业在工程、流域、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和产业升级。云计算可以根据即时网络数据,按需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计算,具有方便快捷、可靠性高等特点。大数据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海量信息的采集、数据存储、信息数据的预处理及其分析应用等。能源互联网的数据量比传统能源数据量要大,且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能源传送、用户能源用量、电动汽车的接入、电能计量及分布式电源、能源日常的运行管理等数据,所以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能源、交通、建筑等各大行业将会形成有效交互和融合。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源互联网将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可持续 智能电网 多能源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71-02

1 前言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人类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还与人为活动,尤其是与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极为相关。人类社会必须选择低碳经济模式,来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危害,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处于显著调整中,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比重缓慢下降,天然气比例上升,同时核、风、水、地热等可再生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二次能源中,电能的最优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一次能源结构巨变后,智能电网成为了各种新能源衔接能源用户的最优载体,并且智能电网要求多个分布式电源点的存在,加之快速智能化的潮流调度,维持电网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能够有效避免大规模停电,这一系列优势,使得可持续智能电网的发展,从而推动一场前景广阔的能源革命。

2 智能电网发展概述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也就是智能化的电网。它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将发、输、配、用等环节进行互联,成为高度的新型智能化网络。智能电网可以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透明、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包括自愈、坚强、安全、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九个方面。它们从功能上描述了电网的特性,从而完整的完成了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作为自愈电网,为预测电网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进行连续的在线自我评估,实现对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发展的问题进行快速发现,并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纠正。以此保障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电能质量以及效率。智能电网将抵御攻击,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电网的扰动,减轻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 可持续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技术,集合了高级传感、通信、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它的特点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和恢复、兼容性强。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清洁能源的优化并网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各类高级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各类清洁能源同现有电力系统的进行高效融合,从而达到“即插即用”、实时互动以及协调运行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电源,采用对应控制的不同的措施,使得电网对清洁能源的调度管理的智能化。从长远来说,应当积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不断改善接入电网的能源结构,最终实现能源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在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多能源共同接入电网可靠发电有助于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并提高绿色能源的竞争力。

对于多能源可持续发电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分为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生物能源发电技术等。国家重点鼓励、重点支持风电发展。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没有常规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技术成熟,单机容量大,建设周期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能源。但是目前,困扰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入网难。

4 多能源协同发展研究

在各种需求的推动下,智能电网下的业务从传统电网模式下的隔离分散向协同创新方向发展,在技术引领与业务融合的双重推动下,将产生诸如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能源,整个电网将呈现出显著的协同创新特征。

其中的多能源协同发电,就是一种方法,其定义可概括为:将火电机组、风电机组融入到一个统一的电网中,协同、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以及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是多能源发电系统中的主要发电设施,其共同特点是电源靠近用户,发电规模较小,可以就近更具需要输出电能。

相比其他发电系统,多能源协同发电的优越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可靠性。多能源协同发电可以利用各种能源的特性,降低能源发电产生故障的影响,避开单独发电的不利环境,互补发电,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供电事故。

(2)经济性。多能源微电网发电,距离用户近,减少了远距离传输带来的线损和功率损耗的问题。

(3)灵活性。用于微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投资少,易于短时建设,有利于快速解决电力能源短缺问题。

(4)低碳性。将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燃料的多电源发电系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多能源协同发电是一种使智能电网可持续化发展的好方法,但接入电网后,多电源结构还是会对原电力系统造成特定的影响,比如:在电力系统和配电系统方面,因为多电源具有分散性,所以系统负荷增长情况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对扩建造成一定的麻烦,另外,多能源发电并网时,电压的稳定性会随着潮流大小和方向的改变而出现波动,严重时,开关电容器组等调压设备都会被波及,也可能引起系统电压和频率的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等问题,会加大保障电能质量的难度。

在继电保护和实时控制上,当多电源系统与电网连接处的逆功率继电器发生故障时,如若电源的功率比较大,十分容易导致电网中开关短路的电流超标,如果配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故障电流除了由系统提供,也能由多电源系统额外提供,从而改变了配电网中的故障电流大小和方向,甚至持续时间,由此,也更难控制继电保护装置,同时,信息采集、开关操作和能源调度等过程将变得更加复杂。

5 研究展望

就目前的能源危机,人们发展智能电网的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寻找新能源来环节环境压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来解决能源危机,多电源技术则是实现这个重任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在未来,包含着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多电源发电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电网的备用电源,必要时也能作为黑起动电源。

(2)为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进行热电联产或冷热电联产。

(3)靠近用户,就近供电,同时减少了输配电系统的投资和各种原因产生的电磁污染。

(4)运用于高级量测体系,扩大了用户使用多电源技术设备和电动车的数量,活跃了电力市场的交易活动。

(5)实现调峰填谷,做到节约用电。

并且,多电源技术对于完整建设智能电网有更大的推动力,不会带来单调的重复建设,同时也能提高技术研究的效率。然而现在,并没有给出智能电网如何继续发展的明确方案,这多少给多电源系统的后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 美国电力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网白皮书.2009.03.

[2] 吴贵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电力可持续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24(3):1-2.

[3] 季阳,艾芊,解大.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协同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0,34(12).

篇6

【关键词】 智能电网 发展背景 定义 特征 关键技术 愿景

1 智能电网发展背景

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实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低碳经济为驱动力,以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高效利用为目的的新一轮世界能源变革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一轮变革浪潮中,智能电网成为了“重头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电力发展方式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电网?目前国内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如何?我国的智能电网的技术发展及技术路线情况又是怎样?下面将会对这些问题逐一阐述。

2 智能电网的定义

关于智能电网,目前国内国际有着多种定义和解释:

(1)美国电科院(EPRI)如是说:由若干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组成,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运作,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需求;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具有快速自我诊断、消除故障的自愈功能。

(2)欧洲技术论坛如是说:智能电网是集创新工具和技术、产品与服务于一体,利用高级感应、通信和控制技术,为客服的终端装置及设备提供发电、输电和配电一系列服务,它实现了与客户的双向交换,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选择、更大的能量输出、更高的需求参与率及能源效率。

(3)我国对智能电网是如此定义的: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电网控制技术,实现电力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互动化交易,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各方面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满足环保要求,适应电力市场多元化发展。换言之,智能电网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能源开发、转换、输电、配电、供电、售电及用电的电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交流,实现精确供电、互补供电、提高能源利用率、供电安全,节省用电成本的电力网络。

(4)某电力公司如是说:智能电网是把电力市场上所有相关实体连接在一起的输电和配电网络。智能电网覆盖了从发电到最终用户用电的整个能源转换链。智能电网把分散的大型和小型发电商和电力用户都整合到一个总体结构中。智能电网还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灵活性,允许最终用户作为产消合一的“生产消费者”参与能源市场的活动。

3 智能电网的特征

通过前面对智能电网定义的充分理解,我们不难总结出智能电网主要的特点有开放、安全、高效、清洁、自愈等几方面,下面我将分别对这几个特点逐一展开阐述。

(1)开放:提供电源及用户接入的智能化管理,既能适应大电源接入,也能适应分布式电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实现“即插即用”,无扰接入、有序退出。

(2)安全:更好的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作出辨识与反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电网的安全。

(3)高效: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在线控制技术和需求侧引导,实现电网的优化运行、电力实施检修智能化管理和削峰填谷,增强电网输送能力,延长设备使用年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清洁: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清洁功能。

(5)自愈:通过对电网的实时监测、在线分析预测及自动控制,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快速诊断、隔离、消除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发生大面积停电,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4 国内电网现状及符合国情的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2年4月,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截止2012年7月底,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7.5万公里,电网规模一跃至世界第一位。

智能电网作为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各国都根据本国的不同情况发展智能电网。就我国来说,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来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电网。

(1)我国能源基地和负荷基地距离远,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距离电力负荷中心一般都在1000到3000公里,这与欧美和日本的情况不同。未来10到20年,发展交直流特高压电网,提高“西电东送”能力将是趋势。因此,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以特高压作为骨干网架,强调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调度的全方位智能化。

(2)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集中在西部地区,目前并网和输送的效率都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对风电、太阳能等不可控的、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的预测精度,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度,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问题。目前西部地区主要靠火电进行调峰,势必会降低火电发电效率,风电具有季节性,一般在冬季发电量较大,这就与火电厂供热负荷相冲突,也会减小其调峰能力,类似这样的矛盾都需要通过发展智能电网来解决。

(3)长期以来我国更为重视的是防范大面积停电,关注大电网安全,虽然对局部配电网安全也在逐渐提高关注程度,但投资方面欠账很多。目前,我国在输、变电环节的智能化程度高一些,配电领域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分布式电源大量运用的情况下,特别需要配电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分布式电源的投资主体往往是用户和设备商,但他们的积极性不高,现在也没有看到盈利模式。智能配电网只有真正实现盈利和提高能效,才能大范围普及。因此,我国配电智能化的发展应主要立足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4)现在我国电网的安全性高,主要靠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这些二次设备。我国电网二次设备是世界领先的,但一次设备,像大电网的网架结构等,与国外的网架相比还不够坚强,往往需要二次设备来弥补一次设备的不足,出事故时通过自动装置切换和调整电网结构来保证供电安全。电网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是电网建设的第一要义,未来需要通过智能化广域监测和安全稳定控制等技术手段来保障,这也是智能电网自愈性的体现。

5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有传感与通讯技术,智能计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技术,可视化展现与操作技术,下面就这些方面逐一阐述。

5.1 传感与通讯技术

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没有这样的通信系统,任何智能电网的特征都无法实现。

5.2 智能计量技术

参数量测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基本组成部件,先进的参数量测技术是获得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据信息,以供智能电网的各个方面使用。它们评估电网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电网的完整性,进行表计的读取、消除电费估计以及防止窃电、缓减电网阻塞以及与用户的沟通。

5.3 设备技术

智能电网要广泛才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极大地提高输配电系统的性能。未来的智能电网中的设备将充分应用在材料、超导、储能、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功率密度、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以及电力生产的效率。

未来智能电网将主要应用三个方面的先进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超导技术以及大容量储能技术。

5.4 控制技术

先进的控制技术是指智能电网中分析、诊断和预测状态并确定和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减轻和防止供电中断和电能质量扰动的装置和算法。这些技术将提供对输电、配电和用户侧的控制方法并且可以管理整个电网的有功和无功。如江苏电网在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技术方面实现了电网精细化调度和智能化控制。

5.5 可视化展现与操作支持技术

决策支持技术将复杂的电力系统数据转化为系统运行人员一目了然的可理解的信息,因此,动画技术、动态着色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其他数据展示技术用来帮助系统运行人员分析和处理紧急问题。

6 推进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路线

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 1999 年清华大学提出从“数字电力系统”理念,揭开我国数字电网研究工作的序幕至今,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未来发展智能电网,从技术路线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

一是加强智能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着传统电网的负荷分布、电源布局及电力流向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方法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系统规划要求,需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二是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型。这是保证智能电网成功的关键。建设智能电网首先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统一的传输交换协议、统一的网络,建立高效互通、集中协调的电力系统信息架构。所以,我国应尽快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中国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结构;

三是研究储能技术。开发研究和应用储能技术,以实现存储富余电能与释放电能供电的调控,将大量的、不可控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稳定、可靠、可控能源,最大限度消纳清洁能源;

四是建设智能调度体系。随着电网的智能化发展,要对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等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和需求侧响应模型深入研究,并结合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立起先进、安全、可靠的智能调度体系,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运行效率;

五是推广新能源和清洁煤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先进的新能源发电核心控制技术,使新能源电站在向电网提供优质电能的同时具备支撑电网运行的能力,实现与电网的友好互动;

六是提高智能装备技术和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从智能电网的总体方案出发,循序渐进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规范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相关智能设备的研发;

七是加快智能配电网建设。作为提高电网整体性能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加强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和配网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支持分布式电源、微网以及储能装置的灵活可靠接入,改善配电网性能,提升电能质量,保障供电可靠性;

八是发展互动智能化用电。实施电价动态管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让用户参与供需互动,实现大范围地削峰填谷、减少系统备用容量,保证电力平滑输出和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引导和鼓励用户开展分布式电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用户余电上网,从用户侧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九是促进电动汽车发展。一方面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完善电动汽车配套充放电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合理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布局。另一方面,推动电动汽车成为电网中移动的、分布式的储能单元,可有效降低电网峰谷差和传统调峰备用发电容量,提高电网利用效率。

7 智能电网的美好愿景

智能电网的实现将会令人无比激动和兴奋,我以简单的示例来展望智能电网:譬如居民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家中电器的远程控制,例如:忘了切断正在炖肉的电汤煲的电源,在办公室用鼠标操作系统,即可关闭电汤煲;坐在办公室里敲击鼠标,家里洗衣机就开始工作,电饭锅开始做饭,提前开启空调让你进屋就凉爽;另外,智能电网普及后,一套线路就能实现通讯网络、电话线、电线等多合一的功能,这样就能减去家里凌乱的线网和购买大量各种线材的费用……。

智能电网的愿景是光明和美好的,但是智能电网与能源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单靠智能电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能源供需问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电网安全问题、电网调峰问题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新能源技术、高效储能技术、碳减排等方面获得突破。

此外,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和改造的过程当中,对各类自动化及更高一级的智能化电力设备供求会快速增加。根据国家电网制定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明确了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路线图,是世界上首个用于引导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标准。国网公司的规划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以华北、华中、华东为受端,以西北、东北电网为送端的三大同步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这些都将进一步刺激我国电力设备在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上的融合,从而反哺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

智能电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完成,而需要进行试点验证,再逐步大力推进。通过不断的总结、完善、提高,最终实现发展目标。

篇7

摘 要 全球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低碳消费,关注低碳经济,而美国通过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法案,受到了发达国家等贸易保护主义者的青睐。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

关键词 碳关税 出口 贸易

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从自身比较优势及国家利益出发,正寻求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减排问题。与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我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领域并不占有技术优势,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那么一旦各国都开始借“绿色”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开始征收“碳关税”,这必将对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造成严重打击,出口成本的提高将使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碳关税的定义及提出背景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进行的关税征收。碳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

众所周知,高耗能产品多数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一旦碳关税被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业内有关专家认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 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责任就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按照更大的责任来衡量,“碳关税”是与之相违背的,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二、碳关税的特征

碳关税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关税措施相比有以下特征:

1.形式上的合法性

多数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涉及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考虑时,都青睐于援引关贸总协定(GATT)“一般例外条款”作为其法律依据。该条款允许缔约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美国提出的碳关税同样不例外,借助“一般例外条款”使得实施碳关税贸易具有法律上的依据,通过立法使碳关税取得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名义上的合理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健康,关注周边的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越来越敏感,也会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产生强烈的反感。碳关税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环保心理即绿色消费而产生的,并使得其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

3.对象上的歧视性

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既有来自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又有来自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品的碳排放密集度都低于规定指标,其出口产品会被免除“碳关税”。事实上,美国“碳关税”征收对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一计划实质上带有对象设定上的歧视性。

4.覆盖面的广泛性

除了造纸、钢铁、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业外,碳关税的覆盖范围还包括了对一些工业品的安全、卫生、防污染等要求。虽然受直接影响的主要是造纸、钢铁、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业产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中包括塑胶、五金、各种电子零件、连接线、包装材料等等,所以其影响力就覆盖到所有这些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影响到化工、五金、包装等其他行业。

三、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1.碳关税对我国出口产品种类的影响

一旦发达国家启动碳关税,中国无疑首当其冲,中国大多出口产品仍为低端产品,生产中碳排放相对较高。一旦美国“碳关税”政策得到相应支持,将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绝大多数出口货品就失去了竞争力。这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各个产业特别是造纸、钢铁、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业的发展都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碳关税的实施会使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升,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进而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2.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工业产品出口的影响

从美国和欧盟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和我国对其出口产品结构的角度来看,如果其正式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产生较明显的影响。由于碳关税是针对中国出口的工业品直接征收的特别关税,其对工业品出口的负面冲击显著高于对各部门工业品生产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被认为不属于能源密集型或碳密集型行业的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等机械制造业的出口和就业可能面临较大冲击。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等不属于能源密集型或碳密集型行业的机械制造业之所以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跟这些行业的耗电量较高有关。

四、中国对碳关税的应对策略

当低碳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时候,其在世界范围内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会对全球市场的形成产生影响。发展的能源瓶颈、环境瓶颈及外在的减排压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以下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展开分析:

1.政府层面

(1)在国内适时开征碳税

即在一国国内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根据WTO有关协议的规定,双重征税是违背 WTO规则的,如果我国在国内对企业开征碳税,美国和欧盟就会失去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合理依据。与被对方征收碳关税相比,在国内开征碳税,一方面可以将碳税收入部分用于支持国内企业节能减排改造、新能源利用和技术开发,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促进我国产业机构改善与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都分碳税收人以合理方式用于补贴国内相关出口企业,这样可以弥补征收碳税对出口产品竞争力造成的损失。日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都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法国也计划今年7月起开征碳税。我国应考虑适时在国内开征碳税。

(2)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内需市场,减少出口依赖从改善外贸发展方式入手,突破碳关税的贸易壁垒,需要通过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进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降低工业部门的能源密集度和碳排放密集度,进一步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应不断扩大内需市场,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尤其是对高排放行业出口的依赖度。

(3)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联合并主导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主张,在环保领域新的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强的作用,我国应加强同各国际级织就碳关税等环境和贸易问题的沟通,并作为“领头羊”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反对碳关税政策,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多边贸易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和讨论,主动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参与者,制定利于多方共嬴的新规则,将我国国情及具体问题纳入讨论和谈判范围,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和出口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可以在国际社会提出和倡导以人均碳消耗量和历史积累排放量为基准的新型碳减排责任标准。

2.企业层面

(1)实施绿色企业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要自觉地把握绿色市场这个主导方向,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和产品,创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具体做法包括:开发绿色产品、奉行绿色设计、进行绿色生产、推行绿色营销、提供绿色服务、使用绿色包装,以适应绿色消费需求,使企业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从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绿色道路。

(2)强化标准意识,培育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产品在外“碰壁”受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标准化程较为企业既要培养标准意识,及时掌握目标市场国对进口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变化的要求,尽量以国际标准为准绳,加大采标和达标的投入,严把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关,同时要注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注重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转化。

(3)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营运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企业可以采用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IS09000系列标准,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从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保证产品生产质量。

(4)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一个优秀的企业固然有卓越的技术一流的质量和出色的管理,企业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保的重要性已经被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发达国家对此问题更是重视,这也是“绿色措施”大行其道的原因。因此,企业有必要“绿化”自己的产品,“绿化”自己的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获得突破“绿色措施”的通行证,尤其是要尽早采用IS014000标准,争取早日获得认证。

五、总结

碳关税,忽如一夜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背后,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国与国之间争夺发展空间上的博弈。可以预计,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将回归实体经济,而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应站在高处,正确看待碳关税,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在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曾俊伟.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2]吴玲.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5]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l).

[6]刘蓉.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经济.2003(5).

[7]卫龙宝,杨金凤.TBT规则及其对我匡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8]沈年桥,李瑜.绿色壁垒对浙江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浙江农业科学.2003(6).

[9]潘伟光.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7).

篇8

关键词 经济模式 国民经济 低碳排放 供需市场

一、引言

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体系快速完善、能源消费总量逐渐提升的工业化初级阶段,不仅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而且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产出较低,碳排放控制水平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关于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定量关系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认为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提升的重要来源。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走势将如何,下文将展开探讨。

二、当前国内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的问题

(1)贸易出口形势日渐严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低端制造出口型经济难以为继,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等都在逐渐减小,大大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具体表现在这两方面:第一,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幅减少,导致我国出口规模不断下降,传统出口型经济难以维持。第二,伴随着我国出口成本的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争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外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使我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2)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作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体系和工业规模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各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都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严重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政府已经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目标,但是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格局。

(3)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断层。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虽然在短期内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伴随这种模式形成的产业结构体系越来越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以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以GDP为纲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地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在逐年的积累下,造成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有的地方政府作出过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合理性。

三、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

(1)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一体化的动态过程。我国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摆脱过去的以依附型增长模式为主的弊端,必须有效地把握这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及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位,不断更新对外开放的观念,以便完成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影响,为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基础上的开放,通过不断深化开放的水平,形成开放型的自主经济发展模式。

(2)尝试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提高。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升。须知,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构建创新型国家要在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保护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3)协调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低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能耗小、污染小、排放小的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能源技术优化和能源产业优化为核心,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和能源经济革命的新方向。低碳循环经济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传统工业模式创新,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能和能源利用效益,也减少了碳排放,优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循环工业体系、工业生态价值观密不可分,是实现资源节约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所以,低碳经济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理念创新的有效结合,我国应积极采取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健全碳排放管控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经济发展的碳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于2014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出台相关议案,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实际和整体工业结构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措施,并阐明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和基本途径,为今后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总结

近些年,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中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提升0.36%。在短期内,这种定量关系可能存在波动性,但是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长时间尺度来看,这种关系是协整和均衡的。因此,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笔者也认为,低碳经济的推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应遵循自然循环之道,积极推广与发展低碳经济理念,设立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提升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在工业生产、汽车能源消费、民用能源消费环节中的碳排放总量,并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节能减排制度。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01).

[2] 叶春荣.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3(35).

[3] 刘长灏,张凯.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14(03).

[4] 杨新年,董丹红.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

篇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forming,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omplex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EST model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poses PESTNG model according to practical situation. It conducts systematic analysis on factors like political (P), economical (E), social(S) technological (T), natural (N) and generating (G), observes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 power grid corporation, then puts forward with standard application procedure of PESTNG model and suggestions for power grid corporation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电网企业;PESTNG模型;外部环境

Key words: power grid enterprise;PESTNG model;exter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22-05

0 引言

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环境既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约束。 “从广义上说,环境就是组织界线以外的一切事物”[1],也“可以将组织环境视为环绕在组织之外的,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2]。本文中环境是指一切影响电网企业战略决策、经营效益、经营行为的外部因素的集合。如经济、政治(政策)、技术、社会价值观、市场容量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运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辨识、预测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异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网企业除面临盈利模式转变,还要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新型城镇化推进、电力市场放开、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替代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

1 外部环境文献研究

Aguilar.Francis[3]最早用“ETPS”模型来表示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四种宏观外部环境因素。1999年美国学者Johnson.G与Scholes・K[4]首次提出PEST 模型,分析行业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随后,法律(L/legal)、教育(E/Education)与人口统计(D/Demographics)等因素也被其他学者纳入模型中,出现PESTLE、PESTEL、PESTLED等扩展形式。在国内,王婧慧运用PESTLE模型对山东地炼企业风险进行了分析[5];温兆琦[6]结合PESTLE和SWOT对海南外包服务示范区进行了研究;赵玲、姜一川[7]利用PESTLE对审计环境变化对内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取得成果较多,常久、黄琼等人[8-11]运用PEST分析了电力企业大环境,据此提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除战略研究以外,还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研究[12-15]以及电网公司资产外部环境研究[16, 17]。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已有成果分析了外部环境对电网企业的直接影响,但未提及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间接、叠加等复杂影响;研究内容未能涵盖发电能力、自然因素等电网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一些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来定量分析,往往只片面或部分说明问题[18];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电端、输配电和售电侧分离,发电能力(Generating)和自然因素(Natural)成为影响电网企业运营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2 PESTNG模型的建立

为完善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监测模型,国家电网湖北电力课题组于2015年开展了关于《城镇化推进对公司运营及电网发展影响》(SDHS201406)的实地调研(以下简称课题组),课题组在PEST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自然环境(N)及发电能力(G)两个新约束因素,形成PESTNG模型。

2.1 模型建立原则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要采用规范的方法,能较好反映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方便资料收集及便捷使用。本文中PESTNG模型的建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1 科学性

模型建立有科学理论依据。根据系统资源约束理论[19],电网企业运营受到市场需求以及供给能力为主的系统约束;政策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影响电力的供需平衡;这些因素影响方式或独立,或耦合,或次第展开,可以是直接影响或派生影响或综合影响;重大而根本性的影响,会导致电力经济系统分叉,按照新的逻辑延续发展,如重大电力体制改革、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厄尔尼诺现象等。模型应该能监测到引起系统分岔的重大变革因素,也应该观测到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扰动因素。

2.1.2 系统性

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外部环境与企业又构成较高层级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依赖。模型要从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出发,涵盖影响电网系统运行的各个因素;同时又要反映环境子系统对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2.1.3 可操作性

模型要以程序易操作、资料可获得为前提,模型需要的资料应有权威、公开、稳定、方便及合法的信息来源。监测方法便于推广应用,结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决策和统一思想,便于风险预警及风险预案实施。

2.1.4 普适性

模型要涵盖影响电网企业发展的共性因素,能适用现有的电网企业,分析逻辑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方法及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2.2 PESTNG模型内涵

PESTNG涵盖如下内容:

①政策环境(Political):包括政治外交以及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等,如“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等政策规章、法律条例等,中央和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政策;

②经济环境(Economical):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税收等,新型城镇化,光伏扶贫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经济总量的波动是核心因素,它能直接导致电力过剩或者短缺;

③社会环境(Social):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心理、价值观、文化、社会责任、传统习俗等,特别是经过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后,这些传统因素被加上了信息杠杆,影响效果成倍增加;

④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包括电力领域新技术新、新材料、其他相关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等,如储能技术;

⑤自然环境(Natural):包括气温气候、地理、自然灾害等,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2016年正在发生的厄尔尼诺引起的一起列灾难;

⑥发电能力(Generating):包括装机容量、新增电源等,其中,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对电网产生重影响。

本文主要选取与实际情况联系紧密,影响重大或社会关注度高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如图1。

3 PESTNG模型分析

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了适应性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环境要素繁杂且难以把握变化规律,还表现在各要素对企业影响路径彼此纵横交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由于各要素发生变化的时间、方式、频率等各不相同,导致其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路径各异。电网企业运营中,每一个外部要素作用于企业时有不同的传导途径,或直接、间接或叠加,各种影响路径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如图2)。P、E、S、T、N、G六大因素构成电网系统A的发展环境,系统中各维度环境因素与企业形成一个网络,电网既受到来自系统网络的约束,又离不开系统中外部资源的支持。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包含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环境因素与企业之间动态作用过程。

3.1 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维度分析

本文从政治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发电能力六个维度阐述外部环境对电网运营的影响。

政策环境以国际协定、政治决议、政策制度、法律规章等为表现形式,影响电网业务、盈利模式、法定地位等。“一带一路”政策为电网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新机遇;新电力体制改革把电网公司盈利模式从赚取差价切换到收取电量过网费,已进行试点改革的深圳被预测未来三年(2015-2017)收入将会减少24亿元;新《电力法》的修订,有利于建设规范、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影响电网企业。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根据国电董事长乔保平个人预测“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或在20%以上”,市场需求减小,影响了电网公司收益和行业繁荣度;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将有大量高精尖产业涌现,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将随之提高;经济适度增长,电网投资增多,利于电网建设,经济增长过热,负荷急速增长,对电网形成冲击;低碳经济要求电网接纳新能源,对电网运行稳定性有潜在影响。

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人”这一要素,从市场需求、社会舆论和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影响电网企业。城镇人口增多、消费观念转变、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春节等传统节日带来用电需求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带来需求转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显得尤为迫切;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使得电网企业的舆论环境极为复杂,尤其在雪灾、“尼伯特”台风等突发事件中,企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及时公开信息对树立企业形象极为重要。

技术环境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从需求和输配电能力影响电网企业,包括以下几类:一,输配电领域新技术直接提高电网输配能力,如特高压技术能远距离输送电量,减少电量传输耗损;二,相关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会给电网公司调峰能力和电能质量造成影响,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及其接入带来电压闪变等挑战,石墨烯技术能减轻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三,其他领域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电力需求,耗能行业重大技术创新加速行业扩张,增加需求。

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主要源自地势、气候等,表现在电力供给和电能质量两方面。一,资源分布不均,电能分布具有地域特征,地理区位导致电源与电网建设不协调。风电厂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少发电点,电网建设较完善,西部地区与之相反。二,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不确定性,气候因素造成电能质量下降,不利于电网调峰。三,用电受气温影响,夏季、冬季为用电高峰期。四,火灾、地震、厄尔尼诺现象、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给电网资产设备造成重大损失。

发电能力主要通过发电量和电能质量影响电网运营。一方面,发电能力提高意味着供给能力更有保障,更多的电量经过电网传输,可收取更多过网费保障收益。同时,发电能力是应对用电高峰期的重要法宝;但分布式电源[20]增加供给,其大量接入出现电网闪变、谐波污染、电压不稳等现象;水电[21-23]、风电[24-26]、光伏发电[27,28]等新能源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电能质量不稳定。

不同场合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汶川地震及尼伯特台风肆掠期间,N是关键影响因素,新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出台时P为重大影响因素,第三代核电技术突破时T为关键因素等。

3.2 电网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层次及路径分析

PESTNG模型中E和G分别代表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P、S、N、T四个要素变化会影响供需发展平衡。供需平衡,则电网企业及其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平稳发展;当P、S、T、N发生巨变,系统远离平衡,会对电力系统运营产生重大冲击。外部环境因素按影响路径分为直接、间接、叠加等路径。

直接影响是指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作用,导致企业改变阶段经营决策和行为,影响路径较直接、明晰(如图3)。“新常态”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保持在中告诉6%-7%之间,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将使中国经济进入新通道。2016年中国首次进入电力过剩时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博弈将给电网企业带来影响。

根据图2所示的PESTNG模型,直接影响路径有6条:E―A、P―A、S―A、T―A、N―A、G―A。现实中往往是多个因素耦合作用于电网企业,以经济(E)和发电能力(G)为例说明。

当E和G均衡发展时,有两种情况:经济增长乏力,发电能力也因某种原因减弱,模型中E与G均衡下降,电网稳定运行,但对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当E和G均衡增长,即经济发展带动电力投资增加,约束趋缓,此时,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但电网企业可能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约束,如环境约束。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经济与电力增长时,火电规模同步扩大,排放废气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加重,政府为缓解大气污染强制要求电网企业接纳新能源;E和G处于非均衡状态,也分两种情形:经济增长幅度大于电力增长速度,E>G,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电力供不应求,电网企业制约经济发展,电网稳定及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当发电能力G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跟不上或者经济下滑,市场需求不足,电网企业投资变成沉没成本。可见约束变迁和约束传导是一个路径清晰而又复杂的现象:经济增长刺激电力投资,电力充裕提升了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增长加大污染气体排放,大气污染呼唤新能源,而新能源发电对电网调峰和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间接影响是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另一个外部环境因素传导至电网企业,对其产生影响。在模型中表现为E(经济)不直接作用于电网企业,通过P(政策)来影响电网企业运营,影响路径较复杂(如图4)。以E为例,有4类简单影响路径:E―P―A,E―S―A,E―T―A,E―N―A,间接影响共有6个维度,24类影响路径。

调研发现,企业运营中,最常出现的间接影响有两类:E―P―A,经济环境变化促使政府出台政策调整电网企业发展,经济下滑时,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等;N―G―A,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冬季,水电和新能源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给电网调度和调峰增大难度。

另一种间接影响路径是某外部环境经过三个及以上环境因素达到电网企业,影响路径更复杂。电动汽车对电网运营的影响就是典型复杂间接影响。雾霾频繁出现引起广大居民和政府的关注,机动车排放是加剧雾霾的来源之一,电动汽车成了缓解雾霾的重要途径。为减轻雾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免征购车税、充电设施奖励、党政机关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利好,技术发展以及环保意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迅速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伴随着充电桩的大量建设,充电桩大量接入导致电网负荷增加,加剧负荷峰谷差,用户充电时间不确定和充电负荷的随机性,增大了电网调控难度[29]。电动汽车影响电网企业A的路径总结为N―P―S―电动汽车(T)―A。当然,充电桩接入电网要达到一定规模才会给带来上述影响,并且要根据当地配网构造实际情况来区分,电网薄弱地区更易受影响。

叠加影响指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双重路径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自身能直接影响电网企业,又能通过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电网企业,影响路径更复杂(如图5)。以E为例,E能直接影响电网运营,同时也能够通过P扰动电网稳定。各环境因素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叠加影响经常出现。下文以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影响为例阐述叠加影响。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对我国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要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到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2015年,水电、火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9.9%、3.3%、0.68%,远没有达到目标。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水电受河流汛期影响、风电受风力大小影响、光伏发电受日照影响,河流、风力、日照等自然因素都不可控,且难以预测,这直接导致电源不稳定,造成电网调峰、调频能力下降。一旦河流汛期、风、日照等自然因素达到极端天气状况,形成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会直接破坏电线、塔杆、变压器等设备。在发生自然灾害期间,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路径遵循:N―G―A,N―A。

3.3 PESTNG模型应用流程

PESTNG模型应用步骤如下:一,收集资料,通过获取信息渠道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渠道多种多样:政治环境关注政府或权威机构网站,如发改委、能源局、中电联、经济环境关注国家统计局、政府经信网等;社会环境可通过关注与电力相关的报纸、新闻媒体及自媒体;技术环境可通过跟进电力领域内重大技术发明和专利发明,比如特高压直流用新型导线研制等,跟踪记录气候变化总结当地自然规律,关注重大电力建设项目可追踪发电能力的变化等;二,分析整理搜集的资料,讨论确定事件或信息归属维度,辨识造成影响的根源,影响程度;三,利用模型分析可能的影响路径并确认;四,以影响路径为线索,预估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消除或减缓环境影响,形成分析报告。

4 结语

电网企业属能源基础性产业,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及分析能力就尤为重要。PESTNG模型是针对电网企业监测和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概念模型,要素涵盖全面,理论依据新颖,能广泛适用于现有电网企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环境监测中,并不是模型每一种影响路径都会实际发生,发生了也不一定达到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或者持续收益的程度;外部环境因素对电网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可变的,影响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实质性影响才会发生。为促进电网企业发展,根据PESTNG模型提出以下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振兴经济的相关措施,充分解读判别经济发展趋势,利用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开发政策、精准扶贫等政策机遇,依托政策加大农村电网投入,完善农村电网布局;抓住经济转型的时机改善能源结构,深入推进“以电代煤”和“油改电”,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当地政府及社会保持良好沟通,对于突发事件及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消息,引导舆论,消解公众负面情绪;关注智慧电网技术、石墨烯储能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并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实施安全演练,针对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做好风险防范;完善电网网层构建,积极跟进储能等新技术,减弱新能源给电网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傅严,李柱流.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4.

[2]Pfeffer J,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 Haper&Row, 1978:12.

[3]Aguilar F J. 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967(17):15-37.

[4]Johnson G, Scholes K. 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 Text and Cases[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usiness Publishing, 1999: 928.

[5]王婧慧.PESTLE框架下山东地炼企业外部风险分析[J].化工管理,2015(19):114-115.

[6]温兆琦.浅谈开发构建海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基于PESTLE和SWOT分析方法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140-141.

[7]赵玲,姜一川.审计环境变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PESTLE模型的理论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10):36-39.

[8]常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HB电建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黄琼.浙江省风电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0]杨龙.基于PEST和SWOT重庆电力公司发展战略压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1]崔和瑞,葛静.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的新疆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J].电力学报,2013(03):203-210.

[12]刘宁.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3]李焱.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亟待完善[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06):28-30.

[14]肖保国.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问题探析及对策[J].四川水力发电,2009,28(4):139-142.

[15]张洪.湖北荆门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思考[J].湖北电力, 2007(S2):57-59.

[16]闫庆友,王小雅.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外部环境主体识别[J].水电能源科学,2012(05):185-187.

[17]张勇.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0.

[18]赵锡斌.企业环境创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J].中州学刊, 2010(02):38-42.

[19]赵建华.系统资源约束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

[20]胡泽春,宋永华,徐智威,等.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与利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04):1-10.

[21]黄大龙.小水电并网对线损影响的分析[J].供用电,2009, 26(1):69-70,80.

[22]李世伟.小水电上网对配电网的影响[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2,34(4):48-51.

[23]王海鹏,袁荣湘,范群英,等.小水电集中上网地区无功电压影响与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5):155-157.

[24]傅旭,李海伟,李冰寒.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对策综述[J].科技综述,2010(1):53-56.

[25]何乾.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对电网的影响分析[J].机电信息,2015(06):150-151.

[26]姚咏泉,裴晓东,赵杰.锡林郭勒地区风电现状及对电网的影响[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27(2):5-6.

[27]丁明,王伟胜,王秀丽.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影响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1-14.

篇10

【关键词】 低碳农业;发展政策;节能减排;措施

农业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仅仅只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且其加工业消耗能源排放的气体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例如,COD、面源污染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发到国家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全球应对气候日趋紧迫和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发展是指在减少碳的排放量的同时,积极促进碳的吸收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农业部门的实现形式。以往的环保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在于探索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低碳农业内涵更丰富。低碳农业就是一种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部门推广节能减排的技术,同时,开发生物能源的农业,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点的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

低碳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在政府高度监控和严格法律下,迫使农业提高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速度、降低农业价值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恰恰与之相反,低碳农业不仅要促进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业效益和发展速度、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低碳农业是农业生态文明之路

低碳经济的理念就是要尽量地减少能源消耗,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来改变传统的高碳能源结构。我国宏观经济的基础产业就是第一产业――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要将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农业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又不给气候变暖继续增添压力。很明显,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2、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目前来看,全球的气候变化给我国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带来了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集聚增加也导致我国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重点关注点。低碳农业将传统的高碳型农业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于减少碳的排放,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节能减排为手段,在保证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下,获得与原本等效甚至还要更高的农业产出,这也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3、发展低碳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农业的发展最容易受到来自气候变化的冲击,气候变化升高了平均气温、增加了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产量波动增大。低碳农业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最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以让农民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改进生产方式,要素投入减量,提高土地、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有效治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市场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新的途径和机会。

三、现代农业的碳排放研究

近年来,虽然农业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高能耗成为现代农业最鲜明的特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使用都是以工业能源大量投入为基础,农业越发展对工业能源的依赖越强。国外学者White曾经提出怀特定理: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进步,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上升,或者是两者综合利用。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不断投入使用,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生态问题也会伴随其中变的日益严峻。由于环境的外部性存在,农民“搭便车”的行为动力就不可避免,以至于农业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

就化学肥料来说,尤其是氮肥的原材料主要为优质煤或天然气,而这两者都是能源物质,根据相关数据,生产1吨氮肥化学肥料就需要消耗2-3.8吨标准煤。而且,化学肥料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不仅仅只存在生产原料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这些也都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还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NH3,大量的NH3进入到空气中会严重破坏空气质量,最终会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由此看来,化学肥料产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但是,他们也是现代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生产资料。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措施

1、大力发展和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资料

由于农业的自然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引起能源消耗,因此低碳能源是低碳农业的基本保证之一,农业的清洁生产也是低碳农业的关键环节。温室气体的长期减排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农业增长模式。顺应这种潮流,我们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开发节能减排的技术,包括太阳能源、风能、沼气技术,然而,现阶段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也可以优化电源结构,充分利用低碳能源。同时,积极地促进农业生物质能、绿色能源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更新高能耗的农业机械,更新改造提水排灌技术,尽可能地降低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同时,要做好农业残留物和加工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开始设立碳信托基金来推动国内低碳农业的发展,他们的实践表明,财政政策对激励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将财政政策引用到对农业发展的支持领域。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低碳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财政的无偿服务,政府可以建立经费支出使用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可以运用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目前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扩大低碳、环保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引导和鼓励与农业相关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同时,还可以利用税收政策调整,进一步完善能源税、碳税和燃油税,从而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低碳农业发展投入格局。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低碳农业生态链

循环农业就是要通过安排农业系统内各种资源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的方法,在保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减少能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使用。目前我国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位一体”的模式、“养殖―沼气―林果”的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等。同时,我国众多省份地区早已开展了循环农业的试点,其中较为典型的方式就是将养殖业的家禽排泄物和种植业的废弃物等作为原料进行沼气工程处理,最后将沼气、沼渣、沼液等产成品运用到生活、生产以及农产品基地建设,最后形成综合低碳农业链,协调农业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势必要进行技术指导、监督、评估,及时地总结经验。之后,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以点促面地推动全国低碳农业快速发展。

4、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

研发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不仅仅需要地方政府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中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在短时期内肯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果政府放置不管,只依靠农民自觉来完成低碳农业的转型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地方和中央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证低碳农业战略的顺利发展。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中。并加大对其资金、政策、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其次,各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服务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部门,并设立专项机构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指导。最后,将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完成度纳入到政绩考核的范围中,这样才能引起全方位的足够重视。

5、加强低碳农业发展技术的国际交流

低碳技术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低碳农业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了,与之相比,我国却比较落后,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低碳农业发展技术的国际间交流。这不仅要借鉴他们在低碳技术引导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要学习国外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我们要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系列化,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外商在中国境内以独资或与中方合作的方式进入低碳农业发展技术领域。

6、完善低碳农业金融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低碳农业方面尚且处于起步初期,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担保条件,但是信贷市场和金融机构也不可能小觑低碳农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力。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低碳农业信贷业务创新,设立基金项目来促进发展。这也对我国国内以传统制造业为服务重点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也必须完善金融体系。在这一过程,低碳农业发展也会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发展机遇,从而为银行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机会。

7、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

现阶段,我国国内整体上对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问题重视不足,进展也相对缓慢。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农业知识,引导农民自主地接受低碳农业发展的理念。如果政府只是单方面设立与低碳农业相关的制度,而没有让农民接受,农民也不会有参与意识,这样发展低碳农业就没有“群众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低碳农业宣传:一是政府应该制定普及低碳农业相关工作计划,派遣这方面的专家下乡进行宣传工作。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的优点,层层递进,以点带面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发展低碳农业氛围。三是可以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设立低碳农业的专项栏目,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相关专业技术。

8、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建筑用地扩张对发展低碳农业冲击十分强烈,因此必须要加强土地的管制,严控建筑用地对农业用地、林地和重要湿地的侵占。农业用地的结构会影响植被对碳的吸收效果,林地和草地转化为农用地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有机碳排放。湿地、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的三个生态系统,对于全球的环境来说,他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不仅仅要防止这些生态系统减少,有条件的区域还可以通过发展人工湿地等改善环境。同时,要调整畜牧业的发展结构,防止在牧草的返青期、生长期过度消耗牧草,从而保持牧草的存量。

【参考文献】

[1] 罗吉文,许蕾.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1(6)701-703.

[2] 邓奇志,云,黄晓文,肖双江,谢淑华,张伟.低碳农业与沅江经济发展[J].作物研究,2010.24(4)268-269.

[3] 邓水兰,温诒忠.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11.42(5)88-90.

[4] 何蒲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前景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2.1.52-53.

[5] 曹黎明,潘晓华,李茂柏.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112-118.

[6] 邹晶.低碳经济方兴未艾[J].世界环境,2008.02.

[7] 孙钰.投资低碳经济 迎接气候挑战[J].环境保护,2008.03.

[8]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