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艺术设计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篇1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专业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园林专业课程设置面广、内容多,涉及美术学、工程学、建筑学、历史等方面。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

一、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我校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分为讲授和课程设计两部分。通过28学时的理论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造景艺术手法、风景园林要素设计原理及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为后续的园林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8学时的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加深对课题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园林专业的学生入学不要求有美术基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专业涉及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对于要求的自我学习内容不能够充分理解,导致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设计过程中照搬现象较普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对于设计图片、实例等的阐述直接、明了。但在课程设计环节,所布置的题目多是假题,与现实联系脱节,学生无法置身于实际环境中亲自体会,设计的环境因素受到限制,直接导致设计作品滞留于方案阶段,难以发挥细部的处理。

3.学生作品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停留在图案表面,在设计中仅强调纯形式上的美,注重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对于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不全面,导致设计图不够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多学科启发式教学。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一门以园林美术、工程制图、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与艺术、历史、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关联性较多,要求学生必须构建起多学科综合、全方位贯通的知识体系[1]。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相关知识阐述详尽,因此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列出相应的参考书籍,或启发学生拓展知识渠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知识的讲授。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鼓励学生提高专业基本素质,多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关注行业发展现状,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

园林专业在开设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时,根据已经开设学习的课程,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造园变迁史》、《园冶图说》、《园林美学》、《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建筑史》、《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

2.正激励法教学。当下,正激励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经被成功运用到多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在其他高校中也有应用。它是指通过奖赏的办法对某种思想行为予以肯定,并鼓励这种思想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且能激励其他合理措施的实施[2]。在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可采用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和成果展示正激励法[3]。

(1)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学习是自发事件,只有发自内心想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愿意去学习,并会积极主动地做好。园林设计法无定式,所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须具有灵活、独立的设计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捕捉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鼓励。课程设计作业讲评时,要公开公正,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注重感情的传递,对设计作品中表现好的方面进行肯定、赞赏,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

(2)成果展示正激励法。每个人的设计作品都是努力的结果,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可将所有学生本门课程的设计作业装订成册,在班级内部进行传阅或以PPT的形式展示;或制成展板,举办课程设计展览,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允许多次提交作品,作品表现差些的同学为了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加强对作品的推敲、修改,提升作品的设计水平。同时,定期举办专业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相关设计竞赛。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此类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训练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青岛市、山东省以及全国的各种园林设计竞赛,如“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迷你展园”设计展览、IFLA竞赛等,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大提高,并有部分同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3.现场教学,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空间感丰富、动手能力极强。在授课中应与设计院所、绿化设计企业广泛建立联系,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集体参观、测量和访问,或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结合设计原理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园林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业可布置当前正在实施的设计项目,并在作品完成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基地进行针对性观摩学习,比较自己的设计与施工项目设计的优缺点,从实践中理解场地和尺度感。此现场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设计方案,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4,5]。目前,我校在莱阳校区设置了园林设计实验场地,学生可在限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所设计地形的改造施工,进一步拉近了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

4.案例教学的应用。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可确定相应的设计题目,并对所选定的设计案例的设计思路、设计特性等进行有条理的描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设计案例,紧随教师的指导思路,并能温习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可先采用小组讨论,并可制作ppt等汇报材料用于大讨论,使学生掌握相互沟通的技巧,启发集体智慧。在班级讨论环节,教师要扮演“导演”角色,控制发言时间,允许本组的补充;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发言者答疑。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讨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指出其所运用的设计理论点、设计特点以及需要深入斟酌之处,点评学生的讨论思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此方法可使学生比较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别人的分析存在的异同之处,从而汲取并综合出更加完善的设计思想[6]。

5.提高教师水平,适当外聘教师。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攻读研究生、校外进修、社会实践,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类学术活动,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术水平。适当外聘一些有资格、有经验的设计院或企业相关人才担任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或做讲座,将有利于加强本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性。园林是为社会服务的行业,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实践活动。我校教师在教课之余,要求进行不少于3个月社会实践锻炼,进入园林企业或施工场地接触社会设计和施工实际。同时,园林专业教师要求定期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国际国内访学交流,以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园林专业的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做专业报告,多方面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重理论和形式、轻实践和内容等不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多学科启发式、案例法、正激励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计创造力;同时,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设计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55-156

[2]原素琴.善用激励之法[J].领导科学,2004,(12):12-13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4-56

[4]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篇2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基础课;优化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是农林院校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一系列的课程均是围绕风景园林专业而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门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保障,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并能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园林设计的作品;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图纸绘制的规范与表现技法,掌握从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鸟瞰图以及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一些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模型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园林三维空间的尺度,以及与空间功能的关系,为今后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打下理论、绘图以及空间感知的基础。

(二)教学主体的特点

教学的主体由两部分所组成,即教师与学生。风景园林专业类的课程讲授的教师主要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教师与美术教师,专业教师主要讲授《风景园林专业原理》、《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表现技法》、《构成设计》等课程是由美术老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理科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入学没有美术类课程的测试,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绘图等技法比较陌生,入学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素描、水彩等基础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绘图表现的学习。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入门课,一开始学习专业课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学习中与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中。

(1)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课理解问题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作为设计理论的基础课,对其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应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的相关课程的整个学习中,但由于该门课程开课时间较早,而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明确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加上时间的遗忘。因此,该门课在其后的设计课中的学习会出现一些“断档”现象。

(2)图纸表现问题

图纸表现问题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图规范,二是技法艺术性。图纸表现的规范主要是在《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课程中讲述,是园林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需要遵循的制图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部分是以临摹相关的图纸为主,在其后的课程设计中就会出现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绘图,如立面图与透视图的混淆、施工图的标注、索引等等问题。表现技法艺术性一直是困扰园林与风景园林学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虽说大一上了一年的美术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且一周只一次美术课,对于图纸色彩关系的处理以及鸟瞰图、透视图绘图的技法教难,很难一时掌握,在相继的课程设计中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不同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的开设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而技法类的课程大部分是美术老师。美术老师都是长期受艺术的训练,其授课的方法大部分是以美术的训练的过程为基础,而园林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单纯美术的训练在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学生的训练大部分是以临摹为主,很难掌握设计表现的实质与内涵。

(2)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教学不够严谨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基础课阶段进入到专业的状态,随着课程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图纸量的增大,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热情下降,拖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有些教师碍于情面,加之课堂教学评估的压力,对学生姑息迁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足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更要加强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入学,就加强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但是,单纯靠课堂的时间很难建立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应用,学生普遍轻视手绘,导致在专业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方案能力和手绘表达图纸的能力都较弱。

二、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的优化策略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规划设计一系列课程的应用,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需要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增加理论教学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最终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一些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例,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理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风景园林专业是艺术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等综合时空艺术设计,因此,理论课之初以各种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直觉和敏感,从同学们熟悉的艺术形式自然过渡到园林艺术设计。

2.加强绘图技法培养,增加绘图量,提高学生的图纸表现力

近几年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有机地将图纸表达的手法贯穿在《设计初步》和《景观表达技法》中,课堂上,老师有的放矢地加强风景园林平面图及其效果图的直接训练,做到“形象的思维”逻辑化,注重一些技法的表达;同时,加大作业量,课上课下一起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教与学结合,加强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到现场感受的实际的空间与尺度,课程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建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与兴趣。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增设了对不同园林设计形式的临摹与分析,训练学生能够按照园林艺术规划设计理论来分析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一些设计作品的优劣;《设计初步》、《园林制图》等课程在讲述制图规范等基础上,实例以实际项目的园林总体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以及透视图、鸟瞰图、施工图的绘制,要求学生不仅识图,而且掌握各种图纸的基本制图规范。

3.多媒体教学与手绘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艺术性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在风景园林容艺术与与科学一体的学科,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一方面传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如在ppt中,多插入一些手绘的、电脑绘制的设计方案及其实际项目的实景照片,还注重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以专业为主,同时,还增加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视频,以不断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时使枯燥的理论课,能够愉悦学生们的心情,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4.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讲课方法

专业基础课无疑是专业课的基础,专业课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基础课的教学。都是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就要及时反馈给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总之,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园林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抓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也促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首先是立足于本专业,同时也要按照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24(01):12-15.

[2]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01):2-5.

[3]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22(05):9-11.

[4](英)安娜•约根森著,赵纪军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硕士设计课程简述[J]风景园林,2006,2(05):20-29.

篇4

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园林艺术这二者而言,魏晋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期。它既是山水画这一形式以一种严肃的身份正式出现的时候,也是古典园林与私人园林发展的黄金转折点。由于战乱等历史背景,消极悲观的社会思潮盛行于当时社会,许多文人雅士纷纷通过归隐山林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逃避与不满,大量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文学及绘画作品因此而出现。与此同时,受文人归隐现象的影响,园林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私人园林落成,园林美学思想初步奠定。由此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单纯的描绘自然或者以反映自然原始风貌为主的历史阶段结束了。

自魏晋以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艺术逐渐进入了成熟稳定的全盛时期。进入隋唐,疆土逐渐统一,战乱日日消退,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富民强,经济繁盛,各种形式的艺术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一大批山水画大家和园林建造师也随之产生。同时,山水也从魏晋时期最常见的人物鸟兽绘画背景的身份中走出来,逐渐成为山水画家们独立描绘对象。而就园林艺术而言,由于很多园林设计师,比如说王维、卢鸿,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山水画家,故而当时的许多园林都很富有诗意,并深得山水自然之精气。此外,隋唐也是私人园林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园林不再为皇室贵族所特有,故而在设计上也不再单纯地讲求华丽与大气,园林艺术发展较此时期以前更加多元。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共性

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园林艺术来说,不管是在商周秦汉的形成时期,还是在魏晋隋唐的发展成熟期,有一个特点始终贯穿在这二者之中,那就是它们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与认识。自然是人类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母亲,在古代绘画作品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对自然的描绘、再现与讴歌随处可见,大自然的痕迹如影随形。自然既代表了衣食的来源、美景的所在,也代表着未知的事物和精神上的寄托。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探索与热爱都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画作与园艺中。对自然的向往是他们所表达的永恒的主题。均表达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艺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实物的认知,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因而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构造在艺术形象构建的问题上一直崇尚意境上的神似。因而在观赏古代山水画和园林的时候,人们常能感受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之感和深切的人文气息。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园林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都很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模拟构画,以扬州的个园为例,园中种植了大片的竹林,故个园以竹景著名于世,甚至连园名的选定也是因竹叶的形态形似汉字“个”而得名。均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与人文精神,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水融的联系,即自然与人类的对于对方的意义是和谐而相对应的。而在自然之中,山水是人们最常见的歌颂对象,人们从山水之中可以领悟到一种沉稳厚重而又包容自在的精神。山水之中有着最真实、最质朴的美感,古人于这些美感之中可以由此感受到人性本身中像山水一样天真、高洁而纯粹的那一部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人类的本我所在,这是“天人合一”理念中所要传达的意义精髓,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园林艺术中体现的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对于园林设计来说,所谓的“立意”指的就是园林的整体设计思想与最终设计目的。一个好的园林设计立意可以让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形成明确的风格和高雅的神韵。而就“立意”一词本身而言,其常常被用于书画家对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仅基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一些画作与园林设计上的共性。在已知的古典园林中,取材自山水画并以画立意的有不少,像大家所熟知的曹雪芹作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园林设计以山水画立意”的典型代表。这些园林在兼顾其本身实用性的同时常常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比如由倪云林建于元代的狮子林、朱万钏钟建于明代的勺园,都是这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

1.意境上的影响。与广袤的自然环境不同,园林常常要受到自身空间的限制,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园林中不假思索地复制自然景致中的内容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要在继续追求自然意趣的前提下进行古典园林的设计,就必须重视对园林意境的构筑。在这一点上,园林设计显然受到了山水画创作思想的影响,因为它与立意于在小小的一张白纸上展现博大的自然情怀的山水画的创作道理是一样的,都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深厚、悠远的意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构图是影响画作质量的非常关键性一步,也是进行作画的首要步骤,它直接影响到画作的层次感和整幅作品的意境。一个高质量的构图可以使得画作脉络分明、主次清楚,帮助作品舍弃实物景观中不能有效展现在画作中的内容而只取其有代表性的精髓。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必须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园林自身所受的空间限制和需要表现出的艺术氛围,要做到内容设计合理,布景错落有致、空间利用科学自然,大气而具有实用性,也就是需要将设计中的多元化思想有机地整合与统一起来,才能够体现出园林清新高雅、毫不造作的美学品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园林设计的构图思想与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思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虽然山水画是景物的二维体现而园林设计却离不开有空间感的三维思考,但其在设计的核心上其实是类似的,即都要求突出重点、布局分明,各类元素之间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关联性。

篇5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阻碍因素;创新思维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当前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针对此,设计者在借鉴优秀国内外经验的同时还应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思维、创新手法,才有可能促进风景原理规划设计的发展。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园林绿化的目的就是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恢复被破坏的生态植被,具有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多重功能,因此决定了“以人为本其”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传承与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主题,也与大众审美情趣及心理感受相吻合。因此,是否遵循人文观原则是检验规划设计成败的“明镜”。

(2)符合大众审美原则。要实现园林绿化设计满足大众高质量的生活要求,首先应立足于优美舒适环境的创造,充满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市民每天下班后能够体验、感受回归自然的美感,激发人类心底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令大众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可以说,园林景观在市民休闲的同时也体现了造园艺术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紧密结合。

(3)生态观第一的原则。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带给人们生活的各种享受和舒适,但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甚至生命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园林绿化担当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大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多重任务。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环境和生态观将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在规划时优先考虑,然后才能谈到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2当前阻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新的因素

(1)缺乏地域性与当地文化的尊重。目前有许多的园林设计层出不穷,国际化的设计风格与工业化设计的标准脱离了当地的自然情况与当地的文化。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正是自然界不同的运行规律财导致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自然景观的产生不仅仅受到单一的自然环境影响,还受到当地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存在什么动物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许多地方都是过多的采用国际上时尚的设计,往往却忽略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以及要适应当地的自然景观。

(2)过分的强调园林艺术的视觉性。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最常见的应该就是园林的艺术展示。但是,现在园林的设计者只注重给大众一些视觉上的冲击,让大众们感受到第一眼的惊喜,非常时尚。园林设计者应当在此基础上还要多关注一下园林设计的内涵,视觉的冲击往往都不具有长久性,在人们的新鲜感过去后就会被遗忘,而内涵则可以让人们永久怀念。因此,园林设计者首先应当以园林艺术的内涵为主,也就是说要注重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有了情感表达的作品才会长久。

(3)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独立。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市容这一项,所以,园林艺术设计也是现代社会中一道美丽的景观,园林设计应该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但是,现在园林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脱离了建筑设计。目前,社会上普遍以建筑师为主导,而园林设计师为辅导,这就将本是一个整体的设计给分开了。这无论是对于园林设计还是对建筑设计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建议

(1)保留特色的情感。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思想体系非常多,而儒家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决定了我国的风景园林重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诗意。在老庄思想中也有着这样的理念,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极大的启发。尤其是传统江南园林以及皇家园林中非常重视山水与诗歌的渗透,更多的要求顺其自然的发展,少一些人工雕琢。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虽然历经漫长的历史,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应当对其进行保留和创新。

(2)将传统艺术特点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现状有着很大的差异,风景园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当前而言,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趋向于现代化原理,但是在艺术追求上应当继续坚持传统的自然理念。在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不要只考虑到对传统设计方法或者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而是应当借鉴传统园林设计中有益的价值观,将其融入于现代化的手段中,不但能够为风景园林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也非常重要。

(3)倡导大众参与园林设计。城市中风景园林的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人们是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但是往往受益者与设计者、决策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断层,无法实际了解到大众的需求。针对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创新思维,广泛吸取人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实际需求作为原动力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将大众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才能够实现不同主题之间的制约平衡,克服园林设计的局限性。全民参与还能够提高对于规划设计过程的监督力度,减少不合理时间的发生,促进园林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

(4)优化风景园林空间设计与生态功能。风景园林中良好的空间组织顺序能够显著改善整体效果,我国传统园林布置中用到了较多的空间手法,通过框景、借景等受到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序列,给人们带来较多的惊喜和视觉享受。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当传承这一理念,合理利用空间,保护园林中的绿化植被,在获得良好的空间整体效果的同时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实际承台需求互相匹配,从而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生活在得到彻底改善的同时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需要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对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以及绿化树种配置、栽培技术的研究都需要向纵深挺进,以先进的理念设计出更多的园林精品,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为城市的发展、市民的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02):1-5.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的缺失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日渐显现。2006 年 4 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新增专业首批获准招生,学制 4 年,授予工科学位。这意味着停止了 9 年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招生工作再次开展,由此,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又进入了一个全面恢复和全新发展的局面。

一、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园林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见表1)包括2种工程技术岗位,即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和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以及6种职业工种,即花卉园艺工、草坪建植工、插花员、盆景工、假山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可见,高职园林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专业。

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植物栽培与管理、园林绿地管理等专业技能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选择

实施“注重基础,工程结合、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通识教育 + 学科基础教育 + 专业教育 + 第二课堂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按“先大类培养、再专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以学生“有范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和成才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人成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知识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强,知识面广,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正因为该专业内容十分繁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多样化和完备化。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四大平台:

3.1 生态类知识平台

以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管理、城市生态绿地规划、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生态工程等课程为代表;

3.2 艺术类知识平台

以素描、色彩、钢笔画与速写、国画、书法、园林美与园林艺术、风景摄影、盆景与插花艺术等课程为代表;

3.3 工学类知识平台

以建筑与园林制图、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测量学与 3S 技术、建筑构造与材料、建筑力学与结构、风景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古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为代表;

3.4 人文类知识平台

以中外建筑与园林史、中外风景园林思潮、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园林法规、园林文学等课程为代表。

3.5 绿化工程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1)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技能;(2)园林树木的栽培与养护技能;(3)园林植物和花卉的繁育、栽培、种植施工等技能;(4)草坪的栽培管理与养护技能;(5)园林苗圃的建造和开发技能。

3.6 建筑艺术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1)园林建筑制图的技能;(2)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技能;(3)假山、喷泉、水池、风景墙、盆景和塑石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与施工技能;(4)园林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技能;(5)园林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技能。

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园林专业各个教学模块的要求及教学进程,学校应与不同的园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各年级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技能,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经常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把课堂搬到园林企业、园林施工现场开展实地教学,从而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形成园林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赢”的局面。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在新世纪中,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向往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人类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必然日益增强。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学术造诣和水平更上一层楼,促使社会对风景园林行业和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在这样大好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深化风景园林学科的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我们要提倡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的联系,倡导风景园林专业“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走向“跨学科、多层次”的风景园林学教学模式,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现代艺术

园林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以美的生活感受,是自然风景和艺术设计在空间上的结合。园林设计的优劣,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否符合生态学的原则,是否新颖可人,能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巧妙地将自己的审美观、艺术思想融入到具体的环境与地域中。

现代园林建设中,合理、新颖、有意义的设计是首要条件。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设计与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如何把握现代生态园林的设计要点,将现代艺术与生态园林结合,进行植物设计配置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1 现代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相互协调构成有机的群落,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平衡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应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避免物种之间的激烈竞争,尽量形成种群稳定、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补充,在形成优美景观的同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和人们的不同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

1.2 统一的原则

现代生态园林设计时,植物的种类、线条、质地、色彩及比例都要有一定变化和差异,在充分显示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又要使植物群落围绕同一个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1.3 景观性原则

现代生态园林设计在遵照生态原理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植物群落的美感,充分体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和谐。根据人们对植物群落的观赏要求和美学原理合理配置,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季节景观和动态变化有较强的预见性,提高观赏价值。

2 现代生态园林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2.1 科学制定系统规划

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生态量和系统的恢复力要符合人与自然的比例关系,符合当地环境与自然群落的特点,符合自然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要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2 尽可能地保持较大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要通过乔木、灌木、草木、藤木和地被的复层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合适的环境、土壤、气候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造景。在符合植物生态特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光合效率高的植物,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

2.3 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努力突出地方特色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应该在园林的空间布局、园林小品、园林绿化等方面充分融入现代艺术。城市园林是一个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大型立体空间,该空间是由各类建筑物、山水、树木、草花、石头等组合而成,其层次感则通过空间内物体的起伏、交错、变幻等方式来呈现。要想让空间布局充满艺术性就必须使其具备合理性与美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灵活运用有限的空间,注重园林的空间融合、动静分区。植物绿化是生态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植物绿化与现代艺术结合主要体现在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使之与园林中的各类建筑、山石等匹配,将植物的形色味等特点发挥到极致。此外,还可以通过植物造型的多样化,来增添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和美感。现代艺术与园林设计应该是相通的,只有将二者充分的融合为一体,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园林设计者应汲取古今中外之精华,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融汇于园林设计中。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差异很大,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融合地方特色,只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味。

3 现代生态园林的设计要素

3.1 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及植物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此时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利用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造。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特征和景观格局,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趣味性、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遵守种类多样才能保持群落稳定的生态学原理,除了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外,还要积极引进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逐渐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形成多样性、色彩丰富的园林景观。

3.2 因地制宜,突出生态位

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街道绿化要选择易于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在污染严重的工厂等处,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与水景相得益彰等。

植物配置还要遵从互惠共生的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如兰科植物桦木、云杉、雪松等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有些植物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如皂荚、白蜡等生长在一起时,相互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它植物的生长不利。如松树、苹果与云杉、白桦等都不宜种在一起。

3.3 用创新、动态的思维进行园林设计

生态园林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不断演变、不断更新的系统,人类的设计只是对自然绿地的模仿而已,是自认绿地演变与更新的一个阶段。因此,设计者要有创新、动态的设计思维,遵守自然发展演变的规律。

4 结语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自身修饰上升到对周围环境的重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对环境尤其是公园造景的重视程度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园"造景"与人的审美取向进行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公园造景 园林审美 审美取向

从发展的角度讲,公众对公园造景的审美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园造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审美观念有了质的飞跃。现代“造景”美学讲求适应自然,并与高度科技文化的审美原则相呼应,同时以生活民情、科技文化、历史记忆为基础,包含工业时代的比例尺度等空间形式原则。以下将从园林审美、人对公园造景的审美需求、以及公园“造景”与人的审美取向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园林审美概述

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意义,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受人的审美观念影响和支配的。文化传承、民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三方面反射出园林造景中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态审美观。审美观念的传承是文化艺术的核心。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是园林造景的思想基础,同时园林艺术又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充斥着传统文化,表达着人的审美取向。园林造景中包括建筑、植物、水景等,其中植物景观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古人说:“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从山、树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园林植物造景在整个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性。要想在园中达到“园有天下之景于方圆之内,融自然之情于心意之间” 之目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植物的配置。有了合理巧妙的配置,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才会有灵韵。不光静止的植物配搭能表现园林的情趣品味,恰当的物种搭配也能使园林之景四时不同、阴晴有别。因此,当植物景观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系统相联系时,它便作为审美源而存在,表现它的审美功能。

二、人对公园造景的审美需求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园造景就是城市中的“点”。公园造景凝聚着它们所特有的灵性,展示着特有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文化理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公园造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组合,要用特有的符号传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家所提供的公园造景形式,在艺术设计上往往参与建议。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公众对造景艺术作品的接受才是造景的最终完成。公园造景为公众提供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境。闲逸、幽静、田园风光的景观特色适于喜欢自由、自然的人们;有规律、简洁、富有想象的空间是具有活力、不愿受拘束的人们所追求的。生态景观是一个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不是单纯的视觉形式,也不是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公园“造景”与人的审美取向

景观审美不但要具备美的形象、美的色彩和美的动态,还要具有生态功能或其他服务功能。就审美主体来说,其审美感觉和对美的敏锐辨析能力,除先天应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以外,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储备、文化教养,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生活阅历和情趣爱好,都对审美有决定性作用。此外,审美的情绪和心境,也对审美有重要影响。因此,审美观念、趣味、理想、知觉、情感等要素构成了人的审美意识。一个人的审美活动过程,包括注意、感知、共感、生情、联想、理解、观照、理性思维、进行美的评价以及再创造的愉悦等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的阶段。

综合了造景艺术和人类审美精华的公园“造景”应该结合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等理论与实践。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与人的心理思想是现代公园“造景”的重点和关键点。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造园技巧与艺术创造,和大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造型律令,景观创造必须是长久的,被人类的审美意志所肯定的。景观设计艺术通过自然意志与人类创造性想象之间的重新对话,对现有的场所进行重塑。使人们对其生活过的地方产生重新认识和喜爱。这种造景手法和形式,不拘泥于特定的等级品味,而是向不同使用人群诉说不同的理念,其审美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者的互动来实现。

因此,公园“造景”应该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要求,也是当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的独创性和与场所的对话性,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将新的景观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现实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公园“造景”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教育出版社,2003.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艺术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商业经济的集中区域,城市群体对地区环境的建造要求相对严格,这是创造人居生活、户外活动、日常办公等环境的基本要求。现阶段的城市绿化改造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园林景观开始出现于城市各个地区,这些对于城市风貌改造是大有帮助的。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的方法,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 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但有艺术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日常的使用功能, 并且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园林景观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具能有舒适的生存环境,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所以说,现代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园林景观艺术水平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它对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建设能够反映出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的梦想,是根据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合理地规划空间,使园林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让城市构成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的美学原理。

二、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个性的重要反映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1、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园林景观艺术性的理法充分的宣扬了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出城市的个性。而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树木、山石、山水、建筑都虽不能言语,但如果借助其自然景物中的文化,运用其景联、景名、额题以及摩崖石刻等的表达形式,便可表现出景观的意境。因此,这种造景理法就在无形之中将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内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使其城市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宣扬。不仅让后世子孙更加了解其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也让外来人员对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历程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2、对当地构筑与当地植物相结合,可更好地加大其城市内在文化的宣扬,使得城市更具有其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该城市的个性。而园林规划艺术在其植物的选择方面上,通常是采用大量的当地树种。因当地树种有着其较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易成活的特点。而且,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当地树种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其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有了其深远的影响。 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其设计过程中越发关注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表达以及传承。文化景观是城市的各类景观之一,其宗旨是追忆、传颂和展示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文化景观的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视觉形态设计的重要元素,其基本意义既可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得文化信息与意义,又能彰显其装饰的审美以及社会意义。无论是在理法技术上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面,都越来越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独特的魅力个性联系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特点让园林景观艺术更加丰富有内涵,园林景观艺术更加充分得体地展现出城市所拥有的个性魅力。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受限于概念界定,大部分设计师对园林景观没有明确的理念方向。所设计的景观方案不仅形式单一,且建造后难以呈现出预期的美化效果。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注重于实地改造,而不是笼统式地编制景观方案。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园林景观规划的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湖畔水边、边坡的营造,如新加坡圣淘沙的景观设计项目。岛中心的树阵广场就是一个休闲的多功能客厅,配备小型舞台、花池、座椅。河水绕着广而过,河岸呈自然排布,整个广场如同漂浮于水面之上,景观渐变,韵致盎然,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2、园林景观规划的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3、园林景观规划的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园林景观规划的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结束语

当下,城市建设正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城市,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其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其城市之间的风貌。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方向将是朝着艺术化前进,这也是改变其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带动起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而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来说,已经深刻体会到艺术性设计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了设计方案并加以应用,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汪友明;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

篇10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本文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要求,详细介绍了在园林铺路设计中将各项要素有机组合,从而达到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方法.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园林铺路;美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54-02

0 引言

车辆通行的公路道路和园林道路是不一样的,园林道路的交通功能主要是满足游览需求,虽然园林道路在对人流疏导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其修建原则不是建立在取得捷径的基础之上.园林道路和园林中的各种景物、建筑之间交相辉印,互相配合,一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种宽阔笔直的道路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和林立的高楼大厦组合,使人觉得压抑.但是貌似随意设计的园林道路,却能够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使人们脱离烦躁、紧张的情绪.所以园林道路设计需要有生机与活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1 景观设计与人的审美

景观设计其实就是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形态特点的、独立性较强的且社会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突出的景物.简单来说就是以户外设计为主的一项整体环境空间设计,属于构建在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艺术设计类别.景观设计包含的设计对象范围宽广,包含了自然生态、人工建筑、人文社会环境等各项内容,从这里可以发现,景观设计之中对人文和审美价值的要求极高,这和观赏景观要具备审美观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人们高度的情感参与和精神融合.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内容,自然属性指的是色彩、光学、形态、体形等特点,而社会属性是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性功能、环境改善功能与使用功能等,透过各种内涵性特点,引起人们情感、情趣、联想、移情等方面的心理反应[1].景观设计的首要功能便是观赏,由此激发出人们的情感心理共鸣,引发出对景观的高度热爱.景观与景观设计过程中,人与景是互相融合的,彼此间的关系为主体与客体.而在景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园林铺路,使用的是自然生成或者人工合成的铺地材料,用一定方式将其铺设在地面上的一种地表外形表达形式.作为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一项有机化组成方式,园林铺装指的是对园林中的各种不同景致所做的排列组合,例如道路、空地与广场等,其对空间整体形象的塑成,意义明确.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园林铺路,不但能够对空间起到分割性作用,还能组织各种路线的走向,并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合,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设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极大的强化了园林艺术的表现效果[2].

2 园林铺装的功能

园林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功能性,特别是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合,人流量大,更加需要体现人本主义的色彩学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最突出的便是功能性特点,功能性特点是一种集合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表现.

2.1 空间的分割和变化

园林铺装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变化或者样式变化,以表达不同的空间界限,以至于对人们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实现空间分割和功能变化表现效果.不一样的功能活动空间,选择的铺装材料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所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就是使用同样一种材料,也会在铺装方式上做适当的改变,这种表现情况出现在公园中的概率很高.

2.2 加强视觉引导

园林铺装所表达的视觉效果,能够牵引游客的表达视线.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用线条铺装指导游客行进.而一些要求游客驻足停留的地方,则会使用一些方向性不明确的或者较为稳定的铺装方式设计.另外一些要求游客重点关注的地方,一般是聚向型的景点方向走向做铺装设计.另外,改变不同的铺装线条,能够有效强化空间感,比如使用与视线保持平行的线条可以达到加深铺装面深度的效果,但是使用与视平线垂直的铺装线条则能够达到扩大宽度的效果[3].将这些特点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的调整空间大小,让小空间呈现大空间的视觉特点.

2.3 表现主题和意境

合理的景观铺装可以更好的表现空间作用,能够实现空间特点色彩鲜明的效果.借助各种有设计的铺装图案,可以强化其中的表现意境,这也是我国园林设计艺术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这种表现方式就像文字和图形,能够传递出深刻的空间表现,意境性意义突出,在一些有纪念性、学习性、指导性的空间出现的概率较高.

3 色彩表达在地面设计中的运用

3.1 色彩表达的情感变现作用和表现特点

环境造景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色彩,也是表现心灵的主要方式.其能够将风景的各种特点表现在情感诉求上,进而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所以在园林造景过程中,色彩的使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地面铺装色彩的使用,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将各种山水、植物、建筑等集合统一,实现彼此之间的有序设计.如果地面色彩过于单一,就要选择线条和形状的丰富多样,组成全新的空间表现特点.

在进行地面铺装设计过程中,一般会将风景当成背景依托,或者地面铺装是色彩调和盘中的底色,人和具体风景是画的主体,除了一些特殊性因素外,在地面铺装的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色彩尽量低调一些,这样和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相符合.但是沉稳的色彩不能过于死板,要有亮色点缀,不可选择艳俗的色彩.人们在对色彩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暖色调代表兴奋和情感、冷色调代表安静、愉悦、灰暗色调代表忧郁沉闷.因此在铺地设计中,要对这些色调的情感表现有所了解,有变化的突出色彩特点,丰富色彩空间的表达内容.

3.2 色彩调和使用在地面设计中的效果

进行色调调和的过程中,同色调、近似色调和对比色调的组成要重点注意,例如公园的铺装设计,可以同时选择混凝土、块石与碎石等进行铺装,在铺装的过程中,各种形式不一的材料同时存在,如果对色调调和作用不够重视,给人的视觉感必然是混乱的.假如环境色调给人一种无聊沉闷的感觉,就可以适当改变地面铺装的组成方式.在整个配色过程中,要重视近似色调中的主色调,彼此要实现差异化对待.如果色调种类有所增加,就要适时减少一些造型组成要素.对比色调配色组成属于补色范畴,彼此排斥或者互相吸引都会有对比感存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谨慎使用对比色调的配合.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虽然要尽量的提供一些理想化的私密性空间,可是假设其四周有高墙围栏,便会因为光线照射不足而略显昏暗,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利用光线反射,铺设大量的地砖可以实现光线强化的作用,但要注意不要用彩色地砖,彩色地砖长时间使用会出现褪色.

4 园林铺路的材料装饰

4.1 软铺装

园林地面铺装使用的软材料类别不多,各种低矮植物不但能够强化地面空间组成,而且能够切实有效的优化因为地面过热而出现的小气候环境[4].在庭院与花园中的园林铺路设计中,树皮的使用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这样设计的林中小道给人一种宁谧的感觉,树皮和自然环境的互相融合有一种和谐感,同时也可以选择枕木铺地,厚重修长的枕木能够给人一种力量感,长叶植物和浅色调沙砾地面的配合,能够达到更好的视觉表达效果.

4.2 硬铺装

园林铺路过程中,不同的硬材料在经过人工精心的雕琢后,也能够表现不一样的形象,其所表现的环境景观特点也是丰富多彩的,对空间表现质量的提升十分突出.一般使用较多的天然材料有石板、卵石、乱石等.人工合成材料有混凝土砖、水磨石、斩假石和沥青混凝土等.在小范围内,可以用花岗石作为装饰性材料.这是因为其自身体积较小,放在庭院、广场、公园的铺装中,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但是花岗石铺出的路面高低不平,因此座椅下或者餐区等不适用这种材料.铺地材料最理想的材料之一便是鹅卵石,其随意铺散在地面上,或者镶嵌在砂浆中都能够获得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但是使用鹅卵石铺地不能将泥土和砂浆露在外面.虽然鹅卵石的表面也是高低错落不一,可正是因为这种突出的质感,在很多的公园小径中都有铺装使用.地面铺装使用最多的材料便是地砖,使用地砖可以将一些风格相近的庭院圈在一起.也可以使用在露台或者其他固定的装置之上,确保整个庭院风格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

5 园林铺路和其他要素的联系

5.1 园林铺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园林景观建设内容多种多样,园林铺路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其色彩、形状和花纹等都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5.2 地面铺装与文化主题的统一性

文化就大范围分析,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园林文化的内在特点就是将各种自然事物进行人性化处理,而将人往自然化方向引导.园林文化由创造景观与创造生活两方面的内容组成,园林铺路是园林文化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园林铺路过程中,选材、图案、质感等各项组成要素都需要与主题文化有密切联系,达到和谐统一.

6 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园林铺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园林铺装设计中,要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将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胡发浩.浅论现代园林景观中铺路设计[J].现代园艺,2012(19):45-47.

〔2〕王庆海,张哲,李洪升,孙文舒.浅析色彩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构想[J].神州,201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