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理论研究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艺术又称为环境设计,它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以艺术设计为根本,进行理论分析和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遵从提高环境质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感官,视觉享受,可持续化,以满足人们的各项行为活动舒适性和便利性。针对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科学,专业,艺术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创造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1环境艺术的概念
按照空间来界定的话,环艺设计分为内部环艺设计和外部环艺设计。其中内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室内的家具,空间,主题为要素进行设计,而外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建筑,环境,生态等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我国的环境艺术现状如下:
传承与发展:环艺设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环艺设计既要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又要与时俱进,满足当代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审美观。
动态与可持续:环艺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欣赏风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环艺设计者在进行创作与设计时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循环性,可变性。协调社会、人工、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秉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环艺设计涵盖的内容
环艺面向了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跨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环艺设计原理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
2.1景观与环境
美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类型特点,结构形式,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环境艺术往往指的是环境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通过园林,街道,雕塑,绿化,广场等元素互相联系,将这些元素优化组合起来从而整体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景观之美。
2.2人居环境
人们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与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互动关系,然后创建出自己的领域。使用环境资源来改造和加工自己的居住环境,最终创建出了居住空间和人居环境。
2.3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是一座城市最为直接的表现。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有旧的更替,也有新规划的诞生。因此,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需要扬优弃弊,需要优化的设计和组建,展现设计之美。
3制约环艺设计理论理论研究的因素
3.1研究的区域性和主观性
目前,环艺设计分为两个派系:绘画派和制图派。虽然两个派系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成一体,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学习与交流。由于这两个派系是由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的,其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并且因其区域性和主观性的差异,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3.2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开设环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随之增多,但不乏是为了抢占就业市场而开设的新专业,教学力量和师资设备相对欠缺。
3.3创新意识不够
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或者西方化,违背了科学,环保,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削弱城市特色。环艺设计定位不够准确,盲目跟从,只求发展不求长远使得环艺设计很难得到创新。
4新形势下环艺发展的思路
4.1加强专业理论建设
基本的环艺设计理论知识主要有:艺术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等等。我国的环艺设计在理论建设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薄弱。因此,专业学会要积极关注环艺设计的发展,增强支持力度,鼓励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专业学会要起到统筹指导的作用,规范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投入师资力量建设。逐步建立成熟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学科框架。
4.2教学改革新思路
环艺设计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到文化,历史,宗教,民俗,政治,同时还有多种设计方法,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复杂的审美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环艺设计者不仅要求有严密的抽象思维,还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广泛开设课程,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和艺术领域获取知识,开拓创造力。
4.3注重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统一。创新就是在学习了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后,突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事物。然而不是任何新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有所改变,改变必须是对现有的优化。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细节,避免采用标准化的尺度去评判学生的成果。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实践与理论互为依托。艺术设计流于理论的话,只是纸上谈兵。环艺设计最终会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唯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然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盲区。
5总结
从城市建设,园林艺术,室内设计到人生活所处的所有空间,都有环艺设计的踪影。环境艺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和发展环艺设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环艺设计教育同样也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10.
[2] 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1998(z1):39.
[3] 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篇2
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行,地理教学设计越来越重视与新课程接轨,通过查阅三大杂志地理教学类文章可总结以下趋势:第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两用地理”理念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程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中不断得到探究和体现,许多教师着眼于探索不同的方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第二,地理教学设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在观察三大杂志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按例说理类文章里,许多教师探索着基于各种不同理论的教学设计方式。第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三大杂志57篇按例说理类文章中有17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数字星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等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今后的教学设计将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境况。地理学习环境是在地理学特征基础上运用所有教学资源创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是新时期教育思想和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基础上的新学习理论。它是能较好体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一种现代教学设计,旨在创立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
1.地理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环境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学基础、教学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用基础。当今很多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都建立在这四个基础之上,钟志贤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学习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即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情境化思维与真实境脉在学习环境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认为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联系。一些建构主义环境提供了宏情境,将相关信息置于或者镶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学习环境也重视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许多建构主义学者强调学习的社会中介,通过探索、协商和解释,理解得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观是个人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属于学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前大部分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都着眼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国内关于学科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也较少。
2.地理学习环境研究趋势
学习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关于情境的理论,森杰的实习场理论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Senge将这种设计看作创设实习场。所谓实习场即一种与真实场地分开的情境脉络,所有努力都是为将真实的活动安置在这个境脉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将和真实环境下相一致,即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境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就是实习场的典型案例。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活动将个体与共同体加以联系的重要性和共同体使个体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罗斯(Rose,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成员介入共同的任务,具有相关的实践和资源,具有没有异议的背景假设,共同人可以写常识和实际理由。笔者认为创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符合地理学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环境是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应具有以下趋势:丰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学科特性;紧随时代潮流,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环境;切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地理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环境的深广度。
三、地理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分析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作为两种预设型地理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无论起源还是具体趋势都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建构的基础、设计的目标、关注的对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从地理教学设计到学习环境设计变化动因
1.更切合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地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就包括诸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基于目标的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在应用范围、技术和方法上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的本质和最适于促进学习的方法的相似假设。另外,地理学习环境是在与实际极其相似的境脉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的这些问题也都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所创设的是一种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惟一目标,培养个人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获取地理知识一起成为地理学习环境所追求的结果。
2.理论基础更合理
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受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由于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依赖于符号认知,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忽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关注系统要素,偏重微观知识的呈现、传递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外在行为变化的分析。虽然不同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理论支持,如情境理论、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但它们大多建立在主观认识论或主客观互动的认识论上。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策略,以一种框架的、非线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上来说也更加合理,地理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地位日渐突出。首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其次,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些媒体内容的表征是单一的、播放式的、线性的,人们通常把这些媒体只当作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要素,设计者通过比较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教学作用并结合所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这类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硬件、软件等为手段。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这类信息技术内容的表征是综合的、交互的、非线性的,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只看作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这种环境中,教室的实体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学习活动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在一个虚拟的“电子教室”中进行,数据库中存储有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练习题,学习者可透过网络更快速与便捷地获得参考资料,与同学交流沟通更趋便利。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匿名方式讨论交流,这里的学生不再限制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有可能来自不同省区,甚至不同国家。学习环境设计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学习环境的优势。
五、思考与总结
篇3
前言
近几年来,“广场舞”作为全民健身的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城市和近郊兴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场舞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美国著名的规划大师凯文・林奇说过人的行为总在变动,但有两样东西倾向于使之稳定:一是空间环境,另一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习俗。广场舞目前成了人们聚集的最佳方式,拥有相对固定的人群,人们彼此强身健体,排忧解难,起到了有效调节关系的作用。广场成为了城市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使城市未来的环境更加美好,系统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必不可少。
广场舞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广场舞大多由市民自发组织,寻找离居住地较近的空闲场地,自带音响设备,没有固定的运作经费。受地域资源条件的限制,办公大楼门前的空地、小区里的空地、车辆的通道也成了广场舞的聚集地,这些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广场舞的成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为庆祝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人们集会跳舞,根据场地的条件编排不同的舞蹈,场面隆重壮观。其次,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广场舞的参与者普遍是40岁以上的妇女,和年轻人不同,健身房高额的费用让人望而却步,相比而言,广场舞无需花费任何费用,就近参与免费教学,集体练习有沟通交流的学习动力。最后,生活环境的改善。 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开始最求精神富足。保健品市场和医疗健康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城市老龄化的日剧严重也反映了人们对长寿养生的关注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
城市广场设计存在的问题
1.活动区域与位置不适宜
同一地区的人们要去不同的地点跳舞,有的广场场地面积狭小无法多人活动,可能造成行人通行不便,嘈杂的舞蹈音乐会影响附近住户,危及邻里关系又存在安全隐患。 有一部分广场周边被交通主干道包围,人们想进公园前必须穿过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易引发交通事故。
2.主题特色不明显,历史文脉传承性不足
主题特色是城市广场的灵魂,在规划城市广场的时候,设计师应该做到以职业的敏感性去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以浓厚的历史文脉为传承媒介,可以让城市广场成为实现环境真实性和历史性的标志,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不趋同于其他城市广场。
3.后期维护和管理欠缺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近郊的公共广场为图效率,在使用初期感觉耳目一新,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发现地面开裂的问题,工程质量不过关,路人行走的时候可能因为地面不平而摔倒,建设的资金严重浪费,华而不实,有的广场沦为了停车场,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汽车可以任意停靠,影响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心情。
城市广场系统设计方法
环境系统设计理论最早是由东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鲍诗度教授提出的,具体的设计方法系统是功能设计系统、环境设计系统和人文设计系统,三者紧密联系,才能做到全面系统的设计。城市广场设计运用环境系统设计理论,最主要体现的是广场的历史文脉、行为活动和空间结构。
1.功能设计系统
营造交流空间。城市广场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属于微观层面范畴的,广场与建筑的和谐度越高,可以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多便利。广场作为城市开放流空间,顶有苍穹,人们在炎热的夏天里会选择广场中有水平遮阳环境的地点。设计师要以休闲者的角度出发,为人们设置相对理想的休息环境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水平遮阳方面,设计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植树,还可以利用外部门廊这样的建筑水平构建作为交往空间。从建筑直接到广场会显得非常突兀,因此二者之间增加一个作为过渡的灰空间可以让人们感到更为舒适。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确定广场的时代特征,保持古今建筑协调统一,不要造成脱节。“统一”是相对的,我们通过元素的提炼,不论新旧,总归有时代的印记,现代元素可采用局部造型变异,或者通过同一色系的颜色来达到总体的统一。为了突出广场主题,小体量的小品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表现了设计的高适应性。
照明设施的配置以人为本,城市广场上的照明灯可以有不同的高度,光的发散从远处看便有层次感。同样,在绿地中的灯光有指示和强调的作用,喷泉、雕塑等环境小品中可以突出灯光效果,多用反射、散射和漫射光,丰富色彩变化。结合周围的建筑特点,照明的色彩也要做相应调整;随着季节的更替,灯光的色彩根据不同季节光源可变换,冬天用暖色光给人温暖的感觉,夏天在水景出用冷色光会给人清新、凉爽的感觉。
2.环境设计系统
绿化设计,四季皆有景。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应该根据植物生长特点,配置四季各有特色的植物,人们春夏秋冬都可以观赏当季景色。此外,常青树木和落叶乔木、灌木在不同季节要栽植应季的颜色。广场的边界界定人们休闲娱乐的区域,用绿化划分广场活动区域,减少空间的空旷感,错落有致的植物和地势的起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配以声、光、乐的景观小品营造空间的环境氛围。为迎合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在繁闹的城市广场,我们需留出绿化空间,弥补城市土地过渡开发造成的绿化面积减少的破坏。色泽丰富、各类形态的自然植物经过人工修建顿时充满了人文色彩,绿地以点、线段、组团、片面等自由的形式生动有趣,富有很高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生态设计,人与环境共存。城市广场作为非常典型的人居环境,人们在广场上活动如同画面上活动的图,广场则是底。图的颜色基调应该以绿色为主,体现接近自然,享受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广场的绿化可视率则能体现广场的受欢迎程度,因此生态型的城市广场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条件之一。
铺地设计。铺地是城市广场必不可少的设计终点,总体形式选材和色调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形象,基本的作用是为市民提供健身活动的场所,铺地形式的不同给人不同的区域功能性暗示,帮助限定空间,给人尺度感。运用文化元素提炼的元素图案构成形式多样的样式,联系人、景观、设施和建筑,构成整体的美感。满足广场舞所需的铺地是复合型铺地,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也不需要配置专业的健身设施,是城市广场组成的重要部分。这类铺地还可以举办露天电影、文艺表演、儿童游乐等等活动,陶冶市民情操。铺地的质感修饰有助于形成其视觉特征,并能成为给人愉悦感的源泉。参与广场舞的中年人需要在平地上锻炼身体才能避免危险发生。铺地能传递触觉和视觉效果,高的花坛能保护植物免受周围交通的影响,光滑的铺地能引导行人通过。不同的功能分区使用的铺地材料不同,细质型铺地有整石铺地或草皮,强调场地的轮廓,增强尺度感,对于放置在其上方有高度的事物如雕塑或者一定高度的植物则起了背景效果。粗质型铺地有麦冬这类种植间隔较大的草类、鹅卵石、不规整石块等等,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让行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铺地上而不是周围的景色上。
水景的设计。城市广场中水景是重要的环境构成要素,水可以为环境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城市空间的层次也会更丰富。有的城市广场依水而建,有的是建有雕塑的喷泉,这些都可以吸引路人观看,西湖的音乐喷泉的喷泉喷嘴精心设计过可360 度旋转,配上音乐,喷出多种形状的水柱、水雾、水球,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婉约动人,吸引了众多游客。
3.人文设计系统
如果说绿化和铺地是一首歌的和弦,那么雕塑则是主旋律,因为它最能代表广场的文化精神。雕塑除了给人外型上的美感外,还可以和人产生情感共鸣。雕像不仅是个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更是叙述过去故事的手段,比如意大利罗马闻名已久的许愿池,传说只要背对许愿池,右手拿硬币越过左肩抛入池中,便可以重返罗马。人们被故事和雕像的精美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华盛顿纪念碑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之间,三者在一条轴线上,从林肯纪念堂远远望去,华盛顿纪念碑屹然耸立在水景的一头,仿佛诉说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
结论
城市广场不同于建筑设计,没有复杂的功能线索,是用地数万平方米,多区域结合的开敞空间。广场直接是用之于民的,适用对象相对固定、目的单一,但是有很强的机动性。广场的作用日益突出,从“功能、环境、人文”三点出发,运用环境系统设计方法在规划初期应该做好城市的今后各项发展的调研和预测,为可能性问题做预留性的系统设计。在城市空间设计大框架的指导下,广场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是人与城市沟通的媒介,能够整体地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改良城市空间体系。
篇4
由于所需木料极多,几乎耗尽了当时优质的楠木资源。至明嘉靖朝重建时,甚至已经难以找到合乎标准的巨粗楠木,不得不采用“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的做法或者由杉木而代之。再说玉,这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中国历来有玩玉的传统。皇家爱玉,自然得保障玉石的供应。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五年之后,新疆回部每年向朝廷进贡和田玉多达4000斤。自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共53年间,新疆进贡的和田玉多达20万斤[2]113。和田玉是玉中极品,早在史前,它就成为原始部落、部族首领的喜爱之物,进入文明社会后,它也一直是贡品,这种传统一直到清帝逊位,民国成立,才结束了和田玉长达4000年的作为帝王玉的历史[2]117。由于统治者的极度消费,和田玉现在已经相当稀缺了。从以上例子看出,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物质财富并不富裕的农牧文明时代,权贵阶层缔造奢华的工艺设计理念与实践对自然资源的耗损也是不容小觑的。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工艺设计被捆绑到与提升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时代潮流中。工业设计对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推动力日益显现,也被看重。工业文明时代的工艺设计理念的突出特点是:“创造财富,刺激消费”。这种设计理念的现实表现有二:一是功能至上、化繁为简,目的是便于机械化生产、利于大批量制造和利润最大化;二是产品形制单一,仅仅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的微调制造出海量的所谓“新款式”,以一种简单的重复来促进生产、满足需求。
当工艺设计被裹挟到了“创造财富、刺激消费”的时代洪流,以攫取利润为最高目标时,它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耗损是巨大的。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对优质自然资源的耗费上,那么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耗损是全方位的,也更令人触目惊心。工业文明时代的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资源带来极大的伤害。第一次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森林和煤炭成为最先遭受破坏的自然资源。伦敦“雾都”的称号即是来源于当时大量煤烟的排放;在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穆格利兹河,因为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为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鱼类,甚至饮用过河水的陆地动物也没能幸免[3];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内燃机、电力和化学工业为代表。内燃机的发明使得人类的活动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从以往的陆地、海洋,扩展到天空与深海,而化学工业更是颠覆了以往人造物“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的状态,大量不可降解的材料被发明和广泛使用。随着海、陆、空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大量发电站、化工厂的建成,以往仅限于特定区域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因为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而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如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由于气候反常使得工厂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硫无法消散,造成大批家畜死亡,数千人中毒,60余人丧命。而发生在1943—1955年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则更甚,三次不同程度的光化学烟雾污染造成近千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出核工业、计算机产业、宇航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第一次具有了瞬间毁灭自身和地球上一切物种的能力。而此时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扩展到了太空和“隐形”的基因领域。人们无法忘记,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爆炸事故,这一灾难性事故发生之后的15年间,有9.3万人死于核污染,27万人致癌或遭受各种辐射疾病的折磨,原子炉熔毁而形成的辐射尘埃几乎席卷整个欧洲,期间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禁止人们食用部分农作物和农产品,间接受到辐射损害的人达数千万。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以内仍然是绝对,在这里,建筑物依然屹立,然而偌大的城市空无一人,一片死寂。
此后发生在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则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时代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促使人类不得不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观念登场,这就是生态观念。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即“生态文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付诸践履。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作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而发展的新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以生态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表现形式,引导人类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4]。生态文明重塑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一是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二是低碳生活,由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与“碳排放”息息相关,衣物的原料与工艺、食材的获取与烹饪、居室的温度与照明、出行的时间与距离,其背后都关系着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量,因此低碳生活势在必行,并在全球受到了日益宣传、倡导;三是发展可持续,为生态的恢复与再生提供了时间,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们的产品工艺设计理念也随之悄然发生转变,产生了以“谋共生、可持续”的绿色设计理念。最早对产品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展开研究,并发表论著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他在20世纪60年代所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首次提出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应该为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必须考虑设计对于自然环境资源可承受能力的影响。这些观点极大地触动了人类关于产品、工艺设计的思考,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他的思想已经被广泛认同并转化成为“绿色设计”的理念进而指导着当今的设计。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Design)正成为近年来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概念,通过资源消耗最小化、选择环境影响小的资源和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优化、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便捷拆卸和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在可持续设计之后,又出现了低碳设计的概念,以减少人类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为目标。低碳设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重新规划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再设计,降低碳消费量;二是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或者开发新的、可替代的能源,实现减排。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到,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人类的设计理念在不断地变迁。设计理念从“缔造奢华”“创造财富、刺激消费”过渡到“谋共生、可持续”,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每一种设计理念所牵动的自然环境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缔造奢华”的设计理念只是对优质自然资源的局限消耗上,那么工业文明时代“创造财富,刺激消费”的设计理念则发展为了对自然资源的全面入侵,它所引发的自然环境风险前所未有。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面对日趋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开始重新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日趋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谋共生,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成为时代的大势。这实质上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复归。尽管在当下,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产品工业设计领域的奢侈尊贵、物质至上、铺张浪费气息仍然存在,但历史发展的轨迹已经清晰表明,沉溺于物质而不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将是无法延续的。我们坚信,“谋共生、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将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性选择。
作者:邓俊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篇5
一、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及其贡献
(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形成之前,劳动价值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空气、水、天然森林等环境资源因其没有接纳人类劳动而不具有价值。资源无价、环境无价不但加速了对资源的索取,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导致环境资源无法纳入会计体系。正是由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主张按环境的效用性和稀缺性确定其价值,变环境无价为环境有价。这就为具有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因素的会计计量奠定了价值基础。
(二)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经济的外部性是指某种物品或活动外溢到社会的、一定的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和效益却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以反映。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可使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基础受损。经济的外部性理论产生之前,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一般不需(至少不完全需要)负担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费用和负效益。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成本核算不仅应确认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也应确认其造成的外部成本避免了应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移于社会,也避免企业因少负担成本而获得了超额收益,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外部环境成本必须纳入企业核算体系的主张,为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范畴进行了更加完善的诠释。
(三)资源寿命周期理论
资源寿命周期主要是对地球资源从被人类采掘、提取开始,经过生产、加工、使用、回收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过程的系统描述。资源寿命周期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往往截止于产品生产加工完毕。资源寿命周期理论认为会计的研究对象不应仅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封闭区间,而应扩展到资源提取、产品生产、商品使用及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等资源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该理论突破了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周转,而将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拓展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整个资源寿命周期。
(四)物质流转理论
物质流转理论主要阐述了物质流转各个环节、范围的影响变动程度的系统过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131。物质流转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视企业为独立的生命体将其与外界自然环境割裂。物质流转理论认为环境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会计核算应从环境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作用下的整个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及补偿问题,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与补偿,以完成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动态平衡,保持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
(五)社会责任理论考虑经济责任,而无视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企业在为所有者谋求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职工、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的利益。明确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就要求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核算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经常是只顾及当代人需要,而很少顾及甚至不顾及后代人需要14。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站在代际平衡的基础上,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会计核算,计量、反映和控制相关的环境资源,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会计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的重视,革新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理念。
二、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上述环境会计理论基础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的价值、生产成本的完整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企业社会角色定位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理论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现有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补偿,包括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种补偿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为上限。若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则只能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目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保证不继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也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不和谐向和谐的方向转变,而这并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现有理论基础强调的是物质,即强调优化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因素,缺乏人文关怀,对人文因素考虑很少。换而言之,就是未全面考虑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因而无法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实现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现有理论基础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必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的发展未必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获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双赢。
第四,现有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无法系统全面地解决环境会计面临的所有问题15。如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只解决了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只着眼于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等。这些理论只考虑作为系统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并没有将环境会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应当怎样整合、协同才能达到最优的发展。
总之,这些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理论基础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因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为建立一整套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
(一)构筑环境会计和谐理论基础的必然性
环境会计理论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会计的“实践概括”而成的“有系统的结论”。由于环境会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什么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因此,环境会计理论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之中。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SO2排放量2468.1万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5767万t;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W级和低于W级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0.1%。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在三级和低于三级标准的占39.5%。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如果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继续停留在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忽视人文关怀、不按和谐社会要求进行系统整合的状况下,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环境改善和环境会计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树立能满足现在和今后较长时期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与建立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二)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理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构建新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全新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既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能量的正常流转和环境的承载力,从生产力角度对环境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偿和调整,又要注意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考量经济的外部性,从生产关系角度对个人、企业这些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和谐,更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系统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和谐,实现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仅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是不够的,还要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原地踏步不是和谐的本质,和谐是发展的和谐,是进步的和谐。所以,环境会计对环境的补偿不能简单地以耗费或损害为上限,而应以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为标准。这一标准往往高于为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进行补偿的标准,高出部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义务。此外,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支撑的环境会计,还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促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行为有助于维护和发展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有助于整个社会建立更和谐的生产关系。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计量模型
现有环境会计对环境成本计量的标准只要求简单补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耗费或损害,只能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支撑的新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对环境成本的计量要体现和谐性和发展性,成本确认计量标准要高于现有要求。为此,环境总成本应由环境补偿成本和环境发展成本构成,通过提取“环境补偿基金”(环境补偿基金=资源耗费+环境损害),对即时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损害进行必要补偿,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环境发展基金”达到“高于已发生的环境损害或者耗费的标准,实现整个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环境权益的发展,保障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地向更协调、更高的方向发展”的标准,实现促进和谐的环境扩大再生产;并借助“环境补偿基金”X“和谐发展系数”来实现其计量。这里的和谐发展系数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为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需承担的补偿义务两者相比得出的系数,具体包括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和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即:和谐发展系数=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职工环境权益发展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中最基本的内容,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将符合和谐理论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概括如下:
环境成本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补偿基金X和谐发展系数=环境补偿基金+(环境扩大再生产基金+职工环境权益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环境补偿基金X(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
和谐发展系数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在该经济发展速度下环境的承载能力加以确定。实践中,一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资源统一确定不同的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以税收的方式提取全社会环境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由国家统筹进行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二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利用环境资源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影响程度不同,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由企业提取用于改善职工环境权益、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提升企业环境形象的专项基金。核算中,企业将依据这两个系数计算环境成本归入生产成本,从企业会计核算层面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环境权益保障要求。国家统一确定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时,可遵循以下原则:利用可再生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可以定低一些;利用不可再生、但已有较好替代品的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可以定高一些;利用不可再生、尚无较好替代品的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要定得更高一些。国家统一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时,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有较大损害的,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确定得大些,反之亦然。
(四)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
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往往是围绕边际生产成本展开的,决策中一般不顾及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会计和谐理论下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则大为不同。它需要以和谐理论为前提,在区分生产成本、社会总成本、和谐发展成本的基础上,围绕边际和谐发展成本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篇6
(一)我国老年护理单元现状
中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其老年护理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尽管,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老年病科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立足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危急重症救治、中长期照护、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在逐渐兴起,例如北京老年医院、郑州老年病医院等。但是,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贫乏。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分析,当前养老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诊疗任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条件简陋,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二)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医疗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代医疗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而且更需要在视知觉、行为心理学以及建筑环境学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老年护理单元是老年人在医院诊疗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空间环境的塑造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康复。作为感觉的主要通道——视觉,可以使人体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视觉环境要素包括空间形态要素,色彩和光影要素,材质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本文主要从色彩、光影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分析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二、基于色彩和光影要素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一)老年护理单元色彩设计
色彩是营造空间气氛最生动、最活泼的因素。色彩不仅具有美化医疗护理空间的功能,而且能够影响人的视觉、行为和记忆,甚至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墙面色彩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因疾病而入院的老年患者,其生活大部分局限在医院的室内空间中,若整日看到的是单调的颜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康复。明快的色彩使人产生愉悦、欢快的感觉。但是,若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或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不和谐感,引起老年人的视觉疲劳。老年护理单元病房空间墙面色彩以简洁为宜,可选用有镇定作用的浅绿,浅蓝或是给人以温馨之感的浅米色、米黄色,局部配合饱和度高的色彩,以给人兴奋感。公共空间墙面可色彩丰富一些。例如,廊道的墙面可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色调,局部适当采用高彩度的色调,适度的色彩和材质对比可以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激发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积极性。
2.地面色彩
护理单元地面的色彩应选用浅色调、高明度色彩。老年人色彩认知能力较差,应该选择明度高的色彩作为地面色彩,给老年人亲切、轻松的感觉;反之,则会使老年人对地面的识别度差,引起压迫感。地面的色彩最忌讳的是黑、白、灰色。而高明度色彩,例如:米黄色、浅绿、浅蓝等,能够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符合老年人的情感诉求。
3.顶面色彩
顶面的色彩应起到加强室内漫射光反射效果的作用,颜色宜浅,降低空间对老年人视觉及心理的压抑感。护理单元公共空间顶面可采用艺术化的吊顶进行装饰,丰富空间的构成。病房、医疗辅助区顶面宜为灰白、蓝绿色系,可选用铝塑板、抗菌型钢化石膏板,或者抗菌防霉白色乳胶漆。
4.家具色彩
家具在符合护理单元的使用要求,材料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的基础上,要努力使护理单元空间向更活泼、舒适的医用色彩空间转变。沉稳的木色是老年护理单元家具色彩的首选,同时配以粉色、橙色等温馨色彩的小家具,丰富空间色彩。合理的增添艺术品也是丰富色彩的有效途径。优化环境的同时良性刺激还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早日康复。西方一些国家对医院中陈列艺术品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如瑞典政府规定,医院建筑投资的1~2%要应用于艺术装修和陈列艺术品。
(二)老年护理单元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首先要考虑满足医疗功能的发挥。其次要满足老年患者康复、交往、休息、锻炼等需要。
1.自然采光
老年护理单元光环境设计重要之一是自然光的引入。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大自然赐予的最佳礼物。充分利用自然光不但可以节能,符合人眼对光的适应性,而且昼光可以强化人的生理节律,有益于老年病人的康复。因此,在设计窗户的朝向、开窗的位置、窗户的大小上要充分考虑自然光的引入。
2.人工照明
由于老年人视觉要低于一般成年人,在病房照明设计时应该适当提升照度水平,灯具选择时也应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灯具,以提高显色性。利用光环境为老人营造家一般的治疗环境。灯光设计还要满足医务人员从事不同医护工作所需要的照明条件的差异,合理运用基础照明和局部照明。基础照明光线柔和,营造宁静温馨的诊治环境。局部照明为医护人员医疗操作提供保障,宜选用可调式旋臂壁灯,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使用。走廊是联系护理单元内部各空间的交通桥梁,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也是老年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活动空间。走廊照明的情感需求高于工作需求,宜采用偏暖色光源,给老年患者温暖的感觉。安装在走廊天花板上的灯具,可能会对躺在推车上的老年患者产生不舒适的眩光,多采用格栅遮光的方式,避免直接的眩光。此外,走廊应采用动态照明方式,在白天和晚上采用不同的配光和照度。营造不同的氛围。
三、基于视觉诱导体系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标识导向系统是对老年护理单元室内空间的人流、物流提供指示目的地和指示护理单元各功能区域的分部位置的目标导向系统。标识导向系统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标识、色彩标识和图形标识。文字在老年护理单元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文字准确,易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容易记住,也容易寻找。由于老年人视觉功能的衰退,要求标识中的文字适当放大,字体规范、清楚。在医院室内空间中观看标识多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在兼顾到美观的前提下一定要选择可读性高的字体。例如,黑体字、圆体字为室内空间标识导向系统常用字体。色彩标识设计最好与本科室的色彩需求进行设计,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增加环境的认同感。图底色彩对比需明显,有区分度。图形标识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视觉信息,引导患者达到目的地。在老年护理单元图形标识设计中,应注意设计的简洁、直观。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简洁明了的图案能够迅速唤起他们的记忆,方便其寻找目标。同时,由于老年人视力下降,尽可能的选择对比强烈的色彩。标识导向系统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应该能够对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起到缓解作用。例如,标识上的一句安慰话,一句鼓励的话,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图画,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治愈疾病的信心此外,电子显示及多媒体引导系统也逐步引入了医疗空间。其中比较成熟的有彩色及单色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及语音信息接受器等。这些较为智能的导向方式也能为老年患者提供便利。
四、结语
篇7
创意、创新和创造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因此,创新素质培养是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专业教学中,强调原创思维,特别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将学生陈述原创设计思路和图示创意元素的演变过程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以检查是否是学生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有效杜绝了抄袭设计的现象。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坚持在实地实干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设计或施工项目,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了保证校外实习质量,专业有选择地在校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实习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合适的工程项目和充足的专业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材料市场或施工现场参观与学习,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材料市场去了解认知材料,到施工现场去认知施工工艺。在每一专题设计教学中,教师安排一定学时组织学生到材料市场调查,并聘请相关的材料专家向学生介绍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同时,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国内大型房地产展销会、建筑及装饰材料展、家具设计展、卫浴设备展及厨房设备展等,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扩展视野,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丰富设计思想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具体项目和工程经验讲理论,加强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3强化英语、计算机、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大学英语和建筑装饰专业英语;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听力实践及高级英语;第四学年设置有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及外语应用课程。为了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培养,专业增加了计算机教学内容。一学年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学年开设CAD、3DSMAX和PHOTO及电脑绘图实训;三学年开设计算机绘图加深课lightcape及用计算机绘图的课程设计;四学年设置有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在艺术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面宽、量大和系统性强的系列课程,以切实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质量。第一学年有设计基础、设计素描课程;第二学年有建筑设计1和居住空间设计;第三学年环艺方向有建筑设计2、广告设计、景观设计1、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标志设计、室内设计竞赛等课程;第四学年环艺方向有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安排。
4加强艺术素养的培养
篇8
1.1在行业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环境艺术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没对应的系统的理论学科建设.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也没有环境艺术设计师执业资格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的状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规划师、建筑师所起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综合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缺乏.该领域人才的匮乏又促使高校高质量教师的缺口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充,继而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统一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1.2在教学方式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环境艺术专业其实是一个特别自由和开放的专业,它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去亲身体验.但与之相反,我国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设置了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的死板,教材的设计没有新意,教学工具老套化,教学空间局限化,专业的交流、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度都不够.高校注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使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教育结构使得该学科的理论性多于实用性,学术性多于技能性,造成了学生们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脱离的局面.另外,就教育手段而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无法调动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这也带来了高校通过这种旧式的教育手段教导出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力、独创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这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面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
1.3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待提高综合来看,现各高校主要存在整体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教师缺乏专业性、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评价取向偏差等现象.从生源角度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中弥漫着过于看重结果、想走捷径的思想,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稿酬的电脑操作技能,就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生源的自身素质而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础知识欠缺、知识面较窄、应用能力较弱.从教师方面来看,因为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的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高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纷纷成立.这种快速地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了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说明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广泛性和应用性,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不同的办学方向.当然,过快的发展也为这门学科带来了很多隐患,最主要的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与社会需求相脱离.针对该专业存在的应用能力弱的问题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克服、解决.
2.1明确专业定位,矫正发展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用性专业,明确的专业方定位将决定着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为综合性专业,踏出“室内设计”的局限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做到的.只有打破这个局限性,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充分拓展到建筑学、艺术学、园林学等领域,该专业才能得到更宽广的发展,挖掘出更大的应用性.当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科学化、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求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专精深度.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深化其专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专业性的显现将会改变该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的更加长久.
2.2制定统一、系统的行业标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应用性,制定出系统、统一的行业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专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实际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系统的、科学的行业标准对于该专业来说,如同灯塔一般,完善的行业标准的建立会使得高校在教学方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得到更加明确地指引,更加适应社会的潮流,增强该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
2.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造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刻板,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背道而驰.高校应将教学重心由设计结果向设计过程倾斜.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可以发现对设计过程投入更多的关注,更有利于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将教学重心侧重于设计过程强调的是高校对学生设计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目的进行各项准备,如背景认知、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等等,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设计理念并完成应用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得到培养,创造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升.环境艺术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它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一些特质.环境艺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慢慢的演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艺术的重要性,每一个学习环境艺术的人感觉未来的职业前途光明.现在环境艺术的职业者慢慢的从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造福社会,使自己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人的创造力,但是创造力恰恰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因为创造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能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
2.4结合社会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增强该专业的应用能力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造成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决定于教学质量,决定于教学成果是否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促使高校必须要结合社会的真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变,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实用化,传统教学把学术理论作为教学重心,而高校现在需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点.所谓的课程内容实用化就是将教学重心由学术理论替换为学术理论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正日益星升起来,其中以校本文化课程设置最为突出.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学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而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使得学生们在知识掌握上,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掌握技能性知识,使学生们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高校教学内容的改变要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从理论走到实践.在教学安排方面,高校必须要面对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采取设立教学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大量的接触到实际设计、参加到实际设计中.这不但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
2.5关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所追求的,希望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提高,学校不仅仅让学生提高智商,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足够的实践积累的基础.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门学科都不能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想要更好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必然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需要学生有自己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3结语
篇9
环境艺术设计指对特定环境中对一定的对象进行设计、开发。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涵到园林、雕塑、书法和建筑等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为什么要融入生态理念
1、环境需求
社会的进步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然让人们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威胁,人们开始重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
2、社会需求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人类把环境进行改造和美化,不仅突出了环境的审美价值,还传达了生态这一理念,使人与环境和谐地处于一个环境当中,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生态破坏尽可能降到最低。
3、艺术需求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艺术的本质是源于原本的生活现象和自然景象,艺术家们取材于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创作灵感,再和自己的精神情感相结合,最后进行提炼和升华,最终创作出最终的艺术作品,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是环境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对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艺术的崇高与尊敬。
三、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
首先,室内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可以发挥创造力,利用贴近于自然的天然材料,营造一个绿化的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使生态环境再现于室内环境中。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设计理念要人性化,符合人的需求,要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还要注意安全性和环保性,既然要体现生态理念,就要把环保意识融于设计中,切记不要造成浪费和安全事故,达到环保与健康共存的目的。其次是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理念。生态环境设计源于生态,要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其身心舒适,努力做到以最小的生态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其实就是为了打造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样设计出的作品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安逸、舒适的环境生活,总而言之,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运用自然的生态材料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理论假设
电子商务是IT技术和商务运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过程,是21世纪市场经济商务运行的主要模式,也是新经济涵义下的一种主要经济方式。它是指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主体,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时代代替工业经济时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传统会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些假设也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求,暴露出许多局限性,这也必然导致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一系列的冲击。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这个个体是有形的实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参与主体有其虚拟性,企业不再是传统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它不仅没有严格的企业边界,而且不一定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符合传统会计主体概念。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非常频繁,存在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尽管会计数据不只限于货币单位,但传统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
(五)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方法。即凡属本期的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的新假设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个人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可从两方面考虑会计理论的假设:网络环境和传统环境,下面具体论述:
(一)会计主体新假设
我们可以把会计的主体看成是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实体的总合。在传统环境下,会计的主体是有形的实体。即实实在在存在的企业等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的主体就是元形的实体,即虚拟的企业等主体。当然对于有形的实体仍可以按照原来的理论处理,而对于无形的实体如何处理仍需要探讨。
(二)持续经营新假设
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中,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成立: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无形实体的不可预知性,它会随时存在和消失,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不成立,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电子商务环境下都是虚拟的企业主体,但它们为了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会努力持续经营下去,因此从这一点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对于有形实体和无形实体都适用。
(三)会计分期新假设
对于该假设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类:会计实时假设和会计非实时假设。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下。会计进行分期使得在一定的时间后都会有相应的财务报告以及该时间内的经营成果等信息。这属于非实时性的;而在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实时的获得财务报告和相应的经营成果等信息,这属于实时性的。因此现阶段,在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分期假设是实时与非实时的总合。
(四)货币计量新假设
针对这个假设,我认为也可以把它归为两类: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在传统会计环境下,一般使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一些企业经营活动更多的使用外币,我们可以把这种货币称为现实货币;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则更多的是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从事相关的交易活动,与现实货币相比,因为其不可见性,我们称之为虚拟货币。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电子货币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所以对于如何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会计计量还有待探讨。
- 上一篇: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 下一篇:化工废气的处理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