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重视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打好基础。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形象思维一般能达到较高水平。"动车过桥"问题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类行程问题,记得在教学时我信手拈来,很自然恰当地运用了教室里现在的物品进行操作演示:把讲台当做桥,一把米尺当成动车,来演示动车过桥,我先让学生理解"过桥"并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明确"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才叫"动车过桥",接着再弄清动车过桥所行的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动车过桥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直观可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看得见的形象,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养成用直观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小明和小军去买同一本书,用小明的钱买这本书缺1.4元,用小军的钱买这本书缺1.6元,如果把两人的钱合并在一起买一本书则多2元,这本书单价是多少元?学生如果采用画图策略,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加强综合练习,强化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课堂中构建习题框架,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思维训练法。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的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须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良好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思维品质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抽象理解出1厘米的实际长短,当再要求学生在尺上寻找1厘米的刻度所表示的区域,学生的思维十分积极,认为0到1,1到2,5到6等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均表示1厘米。最后,学生还能画出许多1厘米长的各种方向的线段。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解答题目从左往右数小东排在第3个,从右往左数,小东排在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解法:3+6-1;3-1+6;3+(6-1)等,思维发散了,思维灵活性显而易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深思,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如:比较轻重时,有学生提出"老师重,×××小朋友轻,可是为什么×××小朋友与他人比较时,结果他又变重了呢?"可见比较中的辨证关系已引起学生的注意了。
其次,要尊重各个学生的差异,追求人人发展。小学生由于个体心理成熟的早晚、经验积累的多少,尤其是家庭、学校影响,他们思维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施以正确而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如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语言评判能力可注重以下做法:A.错位法:即要求学生听人发言时,假设"如果我来回答,我怎么说?";B.差异法:即思考他人发言与我差异是什么?"我会说的是哪一部分,我没有想到的他人是如何思考的?""我有什么补充或纠正。";C.成功法:课堂中,把一些容易成功的机会让给"后进生",能力强的学生予以补充。随着日子的推移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原基础上会发展的。又如评价标准上,不采取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思考几种解答方式。反之,能力弱的学生学会一种解答也行。久而久之,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定成必然。事实也证明,尝试尊重差异,施以良好培养方法后,成效明显。
最后,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中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思维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总是与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始终带着愉快而满足的情绪进行智力活动,有效地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
篇2
一、学习地理,让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
学习地理,最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培养地理学习的形象思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理念要存在于每一个闪念,每一颗火花,这种方法对开发学生的右脑非常有帮助,在学习地理、认识地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幻灯照片、模型、声像资料、乃至实物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以便加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印象,此外教师用幽默风趣、生动而丰富的语言作为辅助,描绘出所教授的地理内容的地理情境。当然,展示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上所说就构成了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学习地理,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心理学家认为:“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时空抽象能力还比较薄弱。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用直观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讲课中需要用点拨性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要讲究暗示的方法,语言也要丰富流畅。在教学“黄河水系”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学生们可以看到,黄河中上游流域的面积明显比黄河下游的面积大,这种现象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在这种直观的视觉中,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简略地叙说出其成因,也就是黄河因中游经过了黄土高原,在华北平原积淀了非常多的泥沙,“地上河”因河床抬高而形成,也正因为它已经抬高了,所以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
三、学习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是相通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们如何做人。所以说,地理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地理教学涉及祖国的每一个区域,所以地理教学有它的独特性,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比如说,国家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国家领土是国家,国家领土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让学生系统、完整地理解领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地理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水产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内容,如果硬性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一定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吃过哪些鱼产品,哪位同学到过海域地区,都见过哪些鱼类,然后再把自己在网上和书上见到的鱼类进行分类,哪些是淡水鱼,哪些是咸水鱼,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再比如,在学习野生动物分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哪里旅游过,都见过什么珍稀动物,说起这些的时候,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言,他们都把美好的回忆结合到学习中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儿。如此一来,学习过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过目不忘。
篇3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成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没有学习的经验,更不懂得合作学习,所以,一起用都需要老师从细节做起。先让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分组。分组时应考虑异质分组,从思维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性别等方面均衡搭配。
2、选定小组组长。第一任小组组长要选领悟力强、语言表达力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老师的培养下成长较快,可以很快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成为小组活动的示范者。以后,组长可以轮换,要给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小组长主要有以下职责:(1)组织并提醒组员认真参与活动。(2)对活动结果进行记录。(3)适时帮助个别组员。
3、使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及交流的方法。告诉学生老师让几个人组成小组在一起共同学习,是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当你不会解答一个问题时,你就可以找其他的同学商量、讨论,直到把问题解答出来。这就是合作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用一下语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1)“我是这样想(做)的……”(2)“你是怎样想(做)的?”(3)“我觉得xxx的方法更好些。”用这样的语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了解别人的想法,达到交流的目的。
4、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应注意:(1)要听清活动要求,按要求进行活动。(2)活动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配合小组其他同学。(3)交流时要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4)活动中不要高声喧哗,随意乱跑,要遵守秩序。教师应注意:(1)活动前必须使学生明白活动的要求及目的,示范表演是最好的办法。(2)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的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状况,发现好的现象及时表扬,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以上几点,要在每节教学中滴滴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
二、 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不能太高,要着重培养习惯。
1、利用直观学具,引发合作愿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其好奇心、好胜心很强,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直观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进一步引发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学“比长短”中,我除了发给学生一些用具,还让学生各自提前准备些可以比长短的东西,然后问:“你觉得谁拿的东西长?”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业相互比一比,在比过程中,逐渐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充分感受到与他人一起学习的快乐,合作学习成为心中的渴望。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用具,使学生渴望学习,渴望合作。
2、创设合作时机,培养合作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学“6、7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发现数的不同组成。先是学生独立操作,结果,有的学生只发现一两组组成,有的不停重复,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发现。这时,我便说:“现在,请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其他同学,再听听别人的发现和你的有什么不同?组长把组员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一组发现得多,而且不重复。”这时,学生积极交流,热烈讨论。最终,每个小组都完整的找出了6、7的组成。而且在讨论中有的学生直接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如6可以分成4和2想到6可以分成2和4,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好处,内心就会产生合作的动力。给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捷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合作。
三、几点体会
篇4
一、 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形体的解构与重构,掌握形体的空间组合构造规律性,从中寻找设计构想,激发设计创意灵感。设计素描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重点是培养设计思维能力,而不是塑造形体,它通过解决不同形体之间的构造关系,来提高学生解决驾驭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了解自然造型规律,进而从具象中去寻找抽象变化规律。而现有的设计素描教学过多沿袭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学中过分强调造型,弱化设计意识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和感知力的培养,背离了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难于与时俱进。
二、“启发――探究”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 、理论依据
“启发――探究”设计素描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材及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思考,对思考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提取,删除不必要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进而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如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的发展。教学重点不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
2、 内涵
“启发――探究”设计素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给出的命题为中心,学生通过思维创意、实践创作、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评价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的获取解决命题的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命题,培养表现力和审美品格,从具象的思维中抽象出物象造型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能力。
三、“启发――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探究密不可分,创造要在反复尝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中产生,而“启发――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不断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尤其是教师通过给出命题,使学生感知、想象,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完成命题的思路,探索完成命题的不同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验证最后归纳出不同方式完成命题的不同表现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师生之间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参与并实践验证出的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对设计素描的喜爱。并使他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后继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合作
设计素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创意造型,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给与了学生充分相互合作交往的时间,使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发现各自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互纠互免,取长补短。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适应群体和团队活动,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帮助者、启发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是主角,是尝试和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加强了师生互动
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使设计素描教学在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进行,在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评价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息弥漫整个课堂,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和动脑学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强化了学生的地位。
4、 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篇5
一.身反应法的概述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全身反应法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asher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二.全身反应法的特点
1)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
2)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3)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4)全身反应法这一教学方法,验证了“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们喜欢活动给他们提供生理的、认知使用。的、心理的快乐。
主要缺点: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
三.全身反应法的运用
1、单词教学
把一个个动物、植物的名称,通过让学生模仿其动作“动起来”。例如,教a bird这个单词,首先看图片教学生说a bird。然后,老师说:This is a bird.You are a bird,Fanny.于是Fanny模仿小鸟飞的动边做边说I am a bird.然后全班操练小鸟飞翔的动作。接着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扮演各种动物进行表演比赛,学生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如monkey,bird,cow,cat,pig,frog等,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所做动作与动物动作一致的学生获得一面小红旗,这样,整个课堂象动物园一样热闹。
2、句子教学
教学句子,尤其是教学祈使句,教师可发命令,让学生按命令“行动”,然后学生彼此按老师的指令互相命令。例如:Sit up straight.(坐直),Come here,(请过来)。Point to the ship.(指着轮船),学生听到这些口令时会立刻做出身体坐直,走近老师,手指轮船等动作。通过几个学生成功地演示演示,其他学生纷纷举手,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紧张的学习之后,我再让学生放松一下做一个游戏,通过传递动作信息猜英语义如,Climb the tree.Go to the door.Wash your face.Dry your hand.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快速牢记这些表示动作的祈使句,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篇7
关键词:高职学校;物理教学;多媒体;利弊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已经完成了组合,共同融入了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尤为有效。多媒体具有着很大的信息量和很好的交互性,并且由于其强大的处理能力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通过教学实践,已经给教学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多媒体教学仍然有待于完善,所以应该对其弊端进行认识,本文针对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分析。
1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1创新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呈现的基本上是黑白的世界,单调、枯燥,精彩的课堂内容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挂图或模型展示,凭学生自己去想象。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本来就不很扎实,想象能力受到局限,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对象物理学这样的既抽象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记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1.2逼真模拟物理现象,灵活再现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空间、技术条件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演示,或虽能演示但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比如象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多数高职院校受条件制约不能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上述过程制成三维动画,通过计算机可以逼真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实验过程;有些无法实际观察到的物理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比如汽油机的循环工作过程;有些演示实验中,物理现象(过程)转瞬即逝,不易观察,学生还未看清时,过程可能已结束,给学生理解实验本质带来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人为地放缓过程的节奏,甚至为了突破难点可以把一个过程分为几个过程放映。
1.3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好的针对性
对中学生做过的调查表明,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其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抽象思维活跃,以形象直观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未能使其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相反,成绩提高较快的却是中差等学生,他们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受影响,对知识的理解片面、零乱、模糊,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集成功能,直观、动感、技巧的传输方式,全方位立体地刺激其感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思维活跃,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显著增强,不仅提高了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得以很好地发展。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差这样一个位置,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集成性优势很好地适应了他们的智力特点和认知规律,弥补了他们在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2.1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削弱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都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步骤被固定化,即教学活动仅仅可以按照唯一的固定模式来进行。这就会导致教师教学控制能力的降低,如果课堂出现纪律方面的问题,教师无法有效进行有效调整。很多教师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心态,过度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全忽视了适度原则,这样就会造成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丧失。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并没有掌握制作方式,仅仅从网络上下载课件然后进行拼凑。这些现状的存在会导致教师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对教学风格多样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上述的几个问题会导致多媒体技术不但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反而还会弄巧成拙。
2.2模拟实验结果真实性问题
物理这个学科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需要经过实验来让学生来充分了解理论,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作用非常大。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实验进行模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但是和真实实验相比,其弊端和劣势还是不少的。如果利用课件来模拟实验的过程,即便有很周密的方案设计、很逼真的过程模拟,但其真实性仍然会受到怀疑,这是模拟实验最大的缺点,如果不能让学生信服,则会直接违背整个实验的初衷。很多实验本来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师生共同来演示,但是如果缺失了这个环节,则会让学生失去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多模拟实验进程很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直接进行了下一个步骤,所以实验演示往往会流于形式。所以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对实验进行模拟,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也导致了物理学科教学的偏差。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能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替代,如果实验可以实际进行,就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两种教学方式中采取长处然后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而清晰地获得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存在着信息过于直观和形象的情况,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功能,就会导致学生的潜能被压制而无法发挥,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懒惰性,学生一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导致其思维的发散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程序来进行控制,所以整个模式是非常固化的,对于物理学科的内容往往描述得过于形象,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就进行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理论。对于高职学校的物理学科来说,理论推导方面的题目比重是很大的,这需要学生拥有优秀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如果在学习中,仅仅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完成推理分析,就会让学生自动放弃思考,所以在课堂中一旦形成这种氛围,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思维惰性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2.4师生情感交流淡化
过去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做演示实验,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并且观察思考,所以教师和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统一对象上,客观上,这也给师生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中还能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来对自己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和学生进行丰富的交流,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还和教师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鼓励和影响,这种情况下接受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基础很扎实,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就有了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的依据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图文并茂,还有影、音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但是却直接切断了师生交流的渠道,导致教师无法采用自己的手段来渲染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感情也减少,情感交流被淡化和削弱,这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效率。
3结论
多媒体技术对于高职学校物理学科的教学利大于弊,所以其重点应该是恰当而合理地进行使用。现在多媒体技术仍然没有被完全开发,有着很广阔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进行大胆创新,并且注意经验的总结,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可以扬长避短,最大程度上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特有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娟.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利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26.
[2]周香.浅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06(4):79-80.
[3]宋琦.浅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4):110.
[4]刘长军.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推进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的教学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21.
篇8
生理学是医学和生物科学的主干课程,它在医学科学及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在生理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既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生理学课程对教学的重点要求。
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创新性思维是重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途径、方式、方法、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优化组合的结晶。
2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2]
2.1 独特性(或独创性、首创性、新颖性):是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表明其思维内容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维特色;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活力的重要因素;反映思维的深度,以及对事物本质特征驾驭的力度;表现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开创性。
2.2 求异性(或称求新性):创新性思维用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作为基础,以获得新思维成果为目的,因而是一种求异、求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往往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新者异也,新是冲破传统思维模式,超越习惯性思维的产物,因此求异(新)性的先决条件必然是: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怀疑(一切)。
2.3 灵活性(或称变通性):创新性思维最忌讳“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条思考模式,而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2.4 敏捷性:基于创新性思维是以创新为根本宗旨,因此进行创新性思维必须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捷足先登,发现别人觉察不到的问题,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构思,拿出别人做不到的成果。
2.5 偶然性(或称突变性、随机性):由于创新性思维通常都要经过“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具有偶然性,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突发的基础是积累;“长期苦探索,偶然喜得之”是创新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6 跳跃性: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最精彩的一段是一些偶然因素诱发的灵感或顿悟,一种导致成功的判断和结论随之产生,其起点(B)与终点(E)不一定在一条光滑连接的“曲线”上,或者说B与E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因而这种思维具有跳跃性。
2.7 综合性:知识是创新性思维的必备基础,见多识广的人才有可能站得高,看得远,综合各种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联想,提出独特的见解。创新是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综合多种思维方法的一门高超艺术。
2.8 联动性:创新性思维是一种联动思维,它善于由此及彼,由里到外,由一类事物联系到另一类事物,从一种思路延伸到多种思路,由正向到逆向,从纵向到横向,引起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流畅性,可产生奇特的、五彩缤纷的效果。
3 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1 生理学论述的是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许多概念和生理过程都有较高的抽象和理论概括性,且难讲解,难理解,难记忆。若借助感性材料和丰富的想象力把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组合整理或重新排列进行“形象思维”,不仅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而且为以后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在生理教学中应重视形象思维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记忆,丰富课堂讲授趣味性,也可避免“千言万语说不清,学生越听越糊涂”现象的发生。
3.2 充分运用实验现象的具体材料及教学图像、模型、声像教材等直观教具:从一定意义上讲,生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源于实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故在课堂教学时,可在逻辑推理的同时,将前辈的实验作为形象材料告诉学生,让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达到形象思维训练的效果。
3.3 充分发挥想象力或利用日常生活中具体形象知识指导生理学学习:想象是以丰富的记忆储备为基础的,以改造旧表象,塑造新形象为特征。没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就难以形成根据语言、图形产生新的形象,因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贫乏的,空洞的,这也是知识死记硬背的根源。在生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再造想象来解释某一抽象的生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讲述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时,可将肌纤维形象比喻为“弹簧”,用“弹簧”的物理特性解释异长自异调节(Starling机制),这种讲解学生易理解和接受。
3.4 合理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源于“疑”,而思维又要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生理学实验的功能,实验教学中适当设疑,使实验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问题化,然后在实验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析疑、解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以培养思维能力。
4 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过分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题,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生理学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3],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启迪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讨问题、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提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 于. 创建生理学精品课程,提升医学基础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68.
[2] 许光明. 创新思维[M].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54.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数;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应用以及进一步获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是起步较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经验,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重视理论的推导和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确有好处,但对以应用为目的的高职数学教学来说是不需要的。因此,要编写适用于高职学生的高数教材。①淡化理论,降低教材难度。例如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②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选取紧密围绕应用这一宗旨,讲清必要的理论、原理。③紧密联系实际,以应用为本。例如概念和定义的引入可以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 有些是来自职业高中,有些是来自普通高中。学生知识水平差距比较大,特别是数学素养不尽如人意。如果按照传统集中教学的模式教学,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太简单,没有太多收获;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又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安排,逐渐地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受教育界的好评。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学习层次,当然这种分层只能教师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有被分等级的感觉,不然这就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分而待之,确定适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偏差的学生,引导他们从理解基本概念和定理方面入手。
三、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反映高等数学理论太抽象,和其他课程联系少,感觉学习了没什么用。这主要是他们立足于理论,没有感受到高数应用的一面。
①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服务专业个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筑高等数学模块结构。搭建通用教学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针对抽象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入、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侧重对问题的分析,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软件应用两大特点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中增加试验和实践环节,结合相关数学软件,通过参与“演示与试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高数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与原理,兼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同时,把学生从复杂恒等变形和繁杂的运算过程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组织研讨会、报告会,让学生上台讲解一些问题,尽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②要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应用到高数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新模式,借助“blackboard”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也可以建立网上答疑互助论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突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高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认识学生以及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高数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的生活化使高等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要让学生体会到其实高等数学并不是多么深奥的理论,它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我们身边的生活。要探索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高等数学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的乐趣,鼓励学生创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第一属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高数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数的学科特点,不是主导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在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桂斌,严东来.观念更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高职数学,2002(3).
篇10
一、营造校园英语氛围
儿童学习语言是在丰富的语言信息环境中将语法规则内化并熟练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在校园内营造英语交际环境,如设立英语角,为学生开辟英语交流的场所;在教室墙壁上开辟英语专栏,展示学习收获;储备一些内容简单、趣味性强的英语图画书,让学生有可读的英语读物;将日常用品贴上英语标签;校园内设置英汉双语牌,如“禁止吸烟——No smoking”等,让学生学习的单词不断复现,在无意识中掌握这些单词。与此同时,在交往中,教师以身作则,用英语致问候语,使学生受其感染而大胆展现“脱口秀”、“Good morning、Miss/Mr”……
二、培养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1、培养信心。
在学习伊始,许多孩子虽然对英语很感兴趣,确认为英语是由一些奇怪的音符组成的,说出来会惹人发笑,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何必说出来呢?而且说出来还要担心自己说得是否够好,是否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因此,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认为自己是可以大声说出来的因为他能行。在教学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告知学生英语国家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尽量避免由于母语文化的干扰而形成中式英语。老师应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在无意中接触了一些比较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诸如“Hi”,“Hello”,“Good morning”等。要以此为开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很快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反馈。抓紧这一有利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能逐渐消除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能自信的大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此有兴趣,才可能有所发展和提高。其一可以通过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积极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情感的交流。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借以达到口语教学的最佳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愿意说。其二,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的渴望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出语感,为以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1、课前营造氛围。
“课前”指上课前几分钟和教学过程中的导入部分,这个环节很重要。“课前”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努力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由发挥,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上课之前开设“英语角”,学生可以用学过的英语自由对话,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Hi!How are you?what'syour name? ”等等一些日常用语能无所顾虑的脱口而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课前”的“热身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氛围。
2、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运用直观教具激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演示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强,因此,运用直观教具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如:在“What coloris it?”一课中出现了红、黄等七种颜色。在让学生用英文掌握之前,我精心制作了“七色花”教具来吸引学生。首先让学生用汉语识别颜色,然后我把“七色花”花瓣逐一贴在黑板上,同时用英语说出每片花瓣的颜色,接着我用鼓励的话语说:“每片花瓣的颜色都可以用英文说出,我看谁掌握的最快,这朵美丽的花老师就奖给谁。”通过教具演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学习七种颜色的兴趣。
(2)运用多种游戏寻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