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

篇1

心绞痛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狭窄、痉挛,心肌出现急剧而短暂的缺血和缺氧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在临床中的主要特征为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在临床中,心肌痛多发于中老年人[1]。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老年心绞痛患者个性化护理,给予对照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护理效果,从而研究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绞痛患者80例,80老年心绞痛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8.42±6.32)岁。将80例老年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老年心绞痛患者40例。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给予观察组老年心绞痛患者个性化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与患者进行交流,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用适量镇静药物,从而帮助患者对紧张情绪进行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症状。并且,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2.2 并且评估与观察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从而了解患者出现心绞痛的诱因、部位、发作频率、缓解方式等,并对其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且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或体力劳动过量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给予抢救。

1.2.3 心电监护

如果患者出现心肌剧烈疼痛、缺血严重及心功能衰竭等现象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窦房结、心率加快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室颤、室性早搏、频发性室速等症状,从而表明患者心肌方面出现严重缺血。患者出现心律不稳是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等现象,应及时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从而减少患者出现心绞痛,并对静脉输液速度进行调整。

1.2.4 健康教育

在对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重患者的卫生宣教工作,对于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等症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护理,并指导患者日常的饮食,从而避免患者在饮食过程中摄入高糖食物。如果患者较为肥胖,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运动指导。

1.3 疗效标准[3]

对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进行结论,将其作为临床疗效对患者进行评价。①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发作频率减少超过80%;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频率减少至50%~80%;①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未消失,发作频率减少未超过50%,甚至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护理,护理总有效率为77.50%,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在临床中,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供养不足,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近年来,我国老年心绞痛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有学者研究发现[3],老年心绞痛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斑块,从而造成腔管内狭窄,最终引发患者出现心绞痛。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为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措施, 预防及减少低血糖症状发生, 对中原油田第五社区管理中心医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7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7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24例, 女13例, 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73岁, 平均年龄(60.4±3.6)岁;病程最短为2年, 最长为18年, 平均(10.3±2.8)年;并发症:7例患者合并冠心病, 8例患者合并肾病, 1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7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发病时患者血糖最低为1.6 mmol/L,最高为3.0 mmol/L,平均2.2 mmol/L。

1. 2 临床表现 本组37例患者中2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心悸、强烈饿感、出汗、四肢颤抖等症状;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 常规监测血糖显示患者血糖低于2.8 mmol/L;4例患者伴有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1例患者伴有胡言乱语、癫痫样抽搐症状。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均明显好转, 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3. 1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诱因

3. 1. 1 药物因素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物, 若患者服药时间或服药剂量不正确都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现象发生。据调查, 皮下注射胰岛素后发生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占据了全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10%~25%[1]。

3. 1. 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一项措施, 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及病情较轻的患者均可通过合理饮食进行控制。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等现象, 患者进食的主食量较少, 从而引起低血糖。

3. 1. 3 运动因素 适量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然而过量的运动也会使得患者血糖降低, 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2]。

3.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3. 2. 1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必须要认真对患者的饮食、降糖药物使用、运动、心理状态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 并且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神志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饥饿、头晕嗜睡、脸色苍白、出冷汗、浑身无力等现象发生。由于老年患者反应性低, 在发生低血糖时往往不能及时被患者察觉, 尤其是夜间, 患者极易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 从而出现昏迷现象。因而夜班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病房巡视的重视, 且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应给予其更多的重视, 从而确保可在第一时间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症状, 避免低血糖昏迷现象发生, 从而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3. 2. 2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缺乏多糖尿病知识的认识, 在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对诊断结果进行怀疑, 也有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且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 比如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身体的影响、注意事项等等, 从而逐渐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3. 2. 3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健康、合理的饮食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体质量, 而且还有助于控制患者高血糖、预防低血糖, 并且对患者的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应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从而有效的缓解胰岛素B细胞负担, 恢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从而逐渐增强患者的依从性[3]。

3. 2. 4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对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及控制血糖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 比如慢跑、散步等;同时还有告知患者运动前应适当补充食物, 不可空腹运动, 从而避免低血糖现象发生;对于喜欢清晨空腹运动的患者则应在运动前几天连续对其血糖进行监测, 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则应适当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 从而防止低血糖现象发生;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运动期间应随身携带糖果, 一旦有出冷汗、颤抖、饥饿感、心慌等现象发生则应立即食用糖果, 从而防止意外现象发生。

3. 2. 5 监测血糖 降糖药对调整患者饮食、药物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式, 并且还要使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从而使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嘱咐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 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避免由于延误治疗时机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 2. 6 应急处理 对于多数无症状或轻度、中度低血糖症状患者, 给予其糖果、葡萄糖、饼干、果汁等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在应及时给予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治疗, 待患者清醒后应嘱咐其进食;若患者未清醒或清醒后再次昏迷则重复注射葡萄糖, 直到患者药物低血糖症状消失。对于持续性低血糖患者则可给予其皮下注射1 mg胰高血糖素治疗。

综上所述, 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预防及与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及减少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阳溪.糖尿病低血糖致精神症状发作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10):884.

篇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在52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5±6.33)岁;疾病类型:急性肾盂肾炎50例,慢性肾盂肾炎44例;合并疾病:高血压44例,心脏病21例,糖尿病2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伴有畏寒发热,腰部肾区胀痛,双肾区叩击痛;尿检结果有红细胞、自细胞、尿蛋白;所有患者均无肾囊肿、肾盂改变以及肾功能损害。

2 护理措施

2.1基础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注意充足的卧床休息,肾区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腰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休息时环境应该保持温湿度适宜;有高热的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并做好记录;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屈曲位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及时上报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

2.2排尿障碍的护理

肾盂肾炎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老年人耐受性差,动作迟缓,易发生尿失禁。对活动不便的患者,排尿时应有人陪伴在旁,防止意外发生。

2.3发热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对于发热的患者及时上报医生,并用温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必要时进行药物降温。出汗过多造成水流失较多,鼓励患者多饮水。

2.4用药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确保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的准确。用药过程中如果患者持续48h临床症状改善不无明显,需要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

2.5饮食及饮水护理

应该给予患者比较清淡而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发热以及全身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应该给予半流质或者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适量进食,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患者急性期市应该给予清淡并且含营养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上的细菌以及炎症物质,从而减少炎症对膀胱以及尿道的刺激。

2.6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非常重要。这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患者经常伴有恐惧、惊慌、悲观的消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察觉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详细的给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平和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7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积极宣传预防肾盂肾炎的措施以及卫生保健,向患者讲解多饮水对肾盂肾炎的重要性,即使不口渴也需要多饮水、不憋尿、保持会的卫生清洁;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复发。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尿常规、尿成渣以及尿细胞计数均转阴;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尿常规、尿成渣以及尿细胞计数均转阴;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均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3.2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和护理稳定病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治愈患者63例,占67.02%,有效患者29例,占30.85%;无效患者2例,占2.13%。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30d,平均住院时间为(20.49±3.07)d。

篇5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9-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老龄人口大幅度增长后对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护理观念上的转变。

1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

1.1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

1.2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

1.3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做好老年护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2.3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2.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护理

老年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常诱发夜间低血糖的出现,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手足颤抖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及行为上的异常。若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诱发重要器官的损伤,甚至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现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夜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预防及护理措施,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年龄在59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7岁,病程在2至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6年。口服降糖药治疗19例,应用胰岛素治疗37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与患者取得沟通,建立好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消除患者的内心恐惧,对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进行充分的认知,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1.2.2 加强病情监测

对患者睡前血糖值进行密切监测,其中将血糖值在6mmol/L以下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另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对患者的表情及神智给予重点观察,并加强夜间巡视工作,同时对患者的主诉做好记录与分析。

1.2.3 健康教育

(1)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嘱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并对其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其包括头晕、出冷汗等相关临床表现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且初发性的低血压患者给予充分宣教。

(2)饮食的健康教育。将控制饮食作为饮食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工作。

(3)用药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能够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要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并注意在服用药物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服用剂量,同时需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讲解,并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另外,嘱老年患者在外出时携带注明自身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疾病类型,当患者出现意外时能做出及时抢救。(4)适当运动嘱老年患者能够适当进行运动,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但注意的是不能空腹运动,并保证每次运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下,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适当进行扫地、浇花、慢跑等有氧运动。

2 结果

全部患者共56例,共发生5例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8.92%。低血糖患者经过正确护理措施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该组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篇7

方法:选取在我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5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之上,进行听音乐、心理疏导、讲笑话等组合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观察周期均为两周,治疗前后分别对100患者进行次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两组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患者在自我感觉舒适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具有明显改善的作用,针对于此类患者综合护理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抑郁患者综合护理HAMD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54-01

综合护理是不但对于疾病的恢复大有帮助,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在经过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缺乏对外界环境的接触,长期封闭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相对抑郁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对疾病的预后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加之一个病房会有多名患者的存在,这种氛围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病房。

针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住院和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住院时间≥2周)100例,来自不同的科室,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50例。各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HAMD评分上均没有明显差异,符合相关统计学特征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参见表1,如下:

1.2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且住院时间≥2周,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能够正确执行医护人员的指令,有基本正常的沟通能力。

1.3排除标准。患者年龄小于60岁:住院时间小于两周:不伴有抑郁状态:不能够正确执行医护人员指令,并且缺乏正常沟通能力。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即可以作为排除标准。

1.4方法。对照组的50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的患者在执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1次/日),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个人喜好选择性的听旋律欢快的音乐(1次/日),讲轻松的小故事或幽默的小笑话(1次/2日),并叮嘱患者家属及护工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居住环境。

两组患者进行观察的周期均为2周,观察周期结束后对患者的评分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为5.4±1.2明显优于对照组13.4±0.7,具有显著差异。

3讨论

针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抑郁状态,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医学的任务也随之而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及医学关注的目标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是更要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以及其心理状态。王赛姣等指出“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这对于促进老年住院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尤其是针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医院病房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且多位患者之间的不良情绪会相互传染,使得这种情绪加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护理工作者作为日常接触患者最多的人,能够直接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果能够及早的进行相关的干预措施,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的改善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在本次针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开展的综合护理措施的观察中,以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更好,对于疾病的预后的期盼也叫对照组更加乐观。

在本次临床观察中,针对老年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心理干预或心理疏导。这是针对老年抑郁患者开展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措施,符合“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中“心理”这一环节。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患者本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疾病的预后等产生不乐观的看法,从而导致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HMAD评分的标准甚至不排除发生抑郁症的可能。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相对来说比住院时间较短的老年患者更加缺乏亲人的探视与照顾,而更加期盼被探视与被照顾的渴望;由于缺乏良好而又有效的沟通,其对疾病的预后也会变得更加悲观。何指出“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负性认知和不良情绪,转变他们消极的应对方式”[2]我们的护士针对老年患者的这种情况在综合护理措施中会有针对性的解释,比如家人的工作比较忙,还有孩子需要照顾等。

(2)听音乐,音乐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情绪,轻松而又舒缓的音乐可以使病人的心情变得愉悦,使得病人对生活产生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在音乐的选择方面要充分注意到患者的文化层次及平时的欣赏习惯,这样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这种改善情绪的方式。

(3)讲故事与幽默。讲故事与幽默,除了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之外,更主要的是在于此同时增加了护士与患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更好的患者的社会属性激发出来,并通过这种方式保持其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三种方法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综合护理措施,针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抑郁患者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而且简单易行,十分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老年人;哮喘;氧气雾化;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34-01

1 临床资料

我院老年内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010例,其中男650例,女360例,主要疾病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所有患者入院时都有持续气促、喘息,双肺闻及哮鸣音。

2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使患者有濒死感,产生恐惧。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疾病是不可治愈和其他刺激性的语言与患者沟通〔1〕,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家庭的积极配合,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前,患者及家属接受宣传解释,雾化吸人方法正确,深呼吸,咳嗽,使其有信心在雾化吸人,消除思想顾虑。

2.2 . 发作期,以同情、亲切、诚恳的态度安慰和鼓励患者,选择安静舒适的病房,使老人感到被尊重,让其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多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氧疗效果、气雾吸入效、用药后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病情再发展。让患者感到病情会马上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未得到控制时,往往需要很多辅助检查。例如血气分析,而患者身上管道又多,加上取端坐卧位,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护理操作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向患者讲解进行治疗的同时,态度和蔼,解释耐心,动作轻柔,操作熟练,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让患者在治疗上看到希望。

2.3氧气雾化吸入护理

2.3.1 雾化液的配制:抗感染治疗可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加庆

大霉素雾化吸入,痰液粘稠再加α-糜蛋白酶或盐酸氨溴索;解痉平喘可用氨茶碱或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呼吸道黏膜水肿可用地塞米松等。

2.3.2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患者症状较轻,咳嗽有力者采用半坐卧位,因垂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可减轻腹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从而改善呼吸困难〔2〕。而意识模糊、咳嗽无力者则取侧卧位,床头抬高30°,可防止痰液经湿化后松脱、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2.3.3 雾化量的调节:根据病情调节氧气流量,湿化瓶内不宜加蒸

馏水,宜保持干燥,流量宜6 ~8L/min,应从小到大。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颜色、呼吸等情况。病人首次治疗时,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3.4 叩背排痰:雾化吸入后,护士手背隆起,手掌呈中空杯

状,轻扣患者背部,由下向上,由外侧向内侧,一般拍打3 ~5min,通过外力使胸腔肺部产生振荡,使肺内分泌物松脱,以利于排痰。

2.3.5 口腔护理:雾化吸入后,协助患者用温水漱口,清除口腔

黏膜上残留的药物、药味,擦净口、鼻处的水雾。选择合适,给予吸氧。

2.3.6 消毒:雾化吸入器一人一套,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2.4在缓解期,主动热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让患者家属多陪同,共同关心体贴患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对待自己的疾病。可通过发放哮喘防治小册子,病区走廊宣传栏图案示教,让患者增强防治信心,并与家属一起了解长期用药的目的、药理作用,正确吸入药物的方法和治疗方案,直至患者表示听懂并能亲自正确使用气雾剂,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自我预防、自我急救。

4.4. 做好病人的安全和用药的护理

以消除顾虑和猜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人入睡帮病人盖已被、加护栏,行动不便的病人搀扶活动等使病人心理感到在医院很安全消除一些顾虑。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口服药要监督病人服下,外用药亲自帮病人使用,输液过程中要不断的巡视病房,控制输液量和滴速等这些都使老年人感到备受关心,在治疗和护理上放心,消除猜疑,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便于疾病的恢复。

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中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并告知子女多陪伴老人,及时观察病情。出院后及时的随访,询问病情、指导用药、合理安排饮食,护理不间断性,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总之,护理人员是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中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中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 体 会

氧气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被用作一种辅助治疗,常用于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消除炎症、稀释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和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氧气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将药液分散成小气雾状,随着吸气,均匀分布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同时氧气雾化作用比较柔和、持久。一般每5min 可雾化0.5ml 液体,微粒在2 ~4μm,压力小,不易产生气道痉挛及引起刺激性呛咳,不会影响气体进出,并能稀释痰液,消除炎症。通过3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氧气雾化吸入能有效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从外到内,后面应该避免肾区和脊柱;雾化吸入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

1.4氧气流量不应太大,调整喷射量应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应从小到大,5~7IZ哆"P钟。氧气流量过大,液滴速度快,容易浪费;同时,雾化量大容易引起咳嗽、气短、胸闷不适。雾化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嘴唇的颜色和呼吸;雾化密切观察患者肺哕音、咳嗽、痰量、

形状。

1.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感冒;患者应该锻炼身体,如散步、爬楼梯,或适当的户外运动,以能耐受为度;练习深呼吸和咳嗽、锻炼肺功能;嘱患者定期随诊调整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护理

1前言

尿路感染指是尿路的细菌性感染,在老年女性中十分常见,在糖尿病合并各种感染中占第二位,且病情严重,病程长,不易控制。以老年女性患者免疫力下降、高血糖、逆行感染、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及泌尿器官解剖生理特点为诱发感染的主要因素,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浓度、并发症等因素有关。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00例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特点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2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调查与护理干预

(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糖尿病科住院老年女性病人200例中,年龄在60岁~89岁,平均餐后2h血糖浓度14.22±1.08mmol/L,平均住院时间为26d±5.16d;其中75岁≥年龄≥60岁的100例中,泌尿系感染10例,≥75岁的100例, 泌尿系感染20例。其他感染病症及人数见下表。

(2)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描述与χ2检验。

(3)结果分析

1)泌尿系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感染率比较:P

说明: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与≥75岁者泌尿系感染率相比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30例老年泌尿系感染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

上表可见,老年糖尿病女性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表现,其中尤以尿路刺激症为比较常见病症。

3护理措施

(1)对泌尿系感染较轻的患者,应鼓励多饮水,以保证体液的平衡并排出足够的尿量,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必要时可静脉补充入量。(2)尿路刺激征的护理:多数患者因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诉入院,此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必要时协助患者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另外,指导患者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听音乐、看报纸、与室友聊天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3)尿痛的护理:泌尿系感染患者多伴有下腹部膀胱区及双侧腰部区域疼痛。可用热水袋热敷膀胱区和腰部,或者按摩疼痛部位以减轻疼痛刺激。(4)高热护理:发热是感染的主要症状。老年患者活动能力差,在护理时更应注意。在体温上升期及时给予加盖被子保暖,退热期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物被褥,使患者感到舒适。必要时对高热患者行温水擦浴、冰块冷敷大动脉处等物理降温措施。(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体质、活动状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不能吃甜食,高温时以清淡、流食为主,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多吃谷类、肉类、维生素C丰富的绿色蔬菜,以酸化尿液,维持尿液pH值在5.5以下,降低细菌的繁殖,并可预防尿路感染。另外,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内停留的时间,并可起到冲洗尿道的目的。(6)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做好劳逸安排,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尤其女性患者。在长期疗程中,要定期随诊,复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全身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很好控制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7)选择有效抗菌素,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足量、足疗程选用,对感染严重者可静脉或联合用药,不宜长期或预防性用药,以防菌群失调。同时要尽量选对肾脏毒性小的抗菌药。(8)给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护理时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讲解泌尿系感染的诱因、治疗及转归,使患者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泌尿系感染是可治愈的,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是否改善,每日小便次数是否减少,腰疼症状是否减轻,及时做好护理记录。(10)正确留取尿培养标本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常由耐药菌引起,因此需要正确留取尿液标本。尿培养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或停用抗菌药物5 d后留取,一般应留取晨间第一次中段尿,1 h内送检,留取时应常规消毒尿道口。

4 结果

30例老年女性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经临床护理干预与跟踪观察指导,复治病人10例,感染率33.3%。恰当的护理干预提高了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保护了肾功能、延长了生命。

5讨论

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住院期间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学会如何去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让患者更加重视,提高治愈率,延缓本病的发展。在康复期,还应做好出院指导,如控制饮食,按时服降糖药,保持会阴清洁,定期测血糖尿糖,定期尿常规检查,定期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萧正华,廖军,刁学廉,等.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时免疫功能改变及防治感染的重要性.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5)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足;老年;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54-03

糖尿病足(DF)多见于老年糖尿病(DM)患者,混合型DF占45%~60%,缺血型DF约占10%,神经型DF占25%~44%。早期预防能够降低DF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老年DF患者的截肢率[1]。明确DF高危因素有助于改善早期预防效果,对于老年DF患者,应注意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清创换药、抗感染及给予支持治疗,并运用护理干预措施。该分析了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高危因素及DF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9例DM患者,119例的症状、血糖、糖耐量试验结果及HbAlc水平均符合2010年ADA制定的诊断标准,119例中合并有DF的患者为61例。61例的症状包括肢端麻木、发凉、刺痛或疼痛,下肢感觉消失或感觉迟钝,间歇跛行或鸭步行走,下蹲或起立困难,足部出现感染、糜烂、血泡、水泡、溃疡及坏疽等症状,伴有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119例的一般资料完备,年龄均≥65岁,可与医护人员沟通,愿意配合临床研究。排除一般资料缺失、足部病变的原因为静脉曲张、滥用药物及酗酒者,血红蛋白133 umol/L、AST及ALT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心功能严重损伤者。将61例DF患者作为DF组,将另外58例未合并DF的DM患者作为单纯DM组。DF组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为66~89岁,平均(78.4±6.1)岁;单纯DM组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为65~90岁,平均(77.2±5.8)岁。

1.2 方法

为了明确DF高危因素,回顾分析了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包括DM病程、BMI、吸烟史、DM家族史,HbAlc、UA(尿酸)、TG(三酰甘油)、TC(胆固醇)、FIB(血纤维蛋白原),DN(DM肾病)、脑血管病、高血压、DR(DM视网膜病变)、ASO(动脉硬化闭塞)、DPN(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F组中的61例,应用了以下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老年DF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知晓程度较低,自理能力较差,住院时间长、医疗开支大,还可能出现截肢风险,因此容易导致社会功能及家庭功能缺失,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应运用心理干预措施及实施健康教育。护士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认真聆听,利用沟通技巧引导老年患者宣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注意关心、理解老年患者,使患者能够放松心理,同时指导老年患者的同事、朋友、家属等给予精神鼓励,必要时可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尽量调低治疗仪器或器械的音量,避免老年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以减少心理应急源,还可以鼓励老年患者参加集体性活动,如联谊会等,使老年患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2]。实施健康教育时可采用一对一形式或小组教育形式,针对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小组教育时采用了小游戏、看图说话、放映幻灯片等方法,使老年患者在相对轻松的教育形式中有效掌握DF防治知识。在进行一对一指导时,可采用示教法、食物模型及DF护理箱等告知日常保健措施、足部护理方法。

1.2.2 饮食护理及运动干预调整老年患者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早餐、中餐及晚餐所提供的热量约占1/3,主食以250~350 g为宜,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应占20%左右,脂肪应占30%。严格限制甜饮料、冰淇淋、蜜糖及果糖等的摄入。合并肾病的患者限制主食、豆类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以免加重血管粥样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压,尽量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如需要增加给药剂量或社会活动、体力活动强度增加时,需要对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出现营养不良或低血糖症状。鼓励患者多摄入豆类食物、绿叶蔬菜,少油少盐,禁烟忌酒,多摄入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以减轻骨质疏松及神经炎症。在运动干预方面,应选择下肢无需负重的锻炼方式,在运动时应穿着透气性好、柔软及松紧适宜的鞋袜,要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透气性,或穿着糖尿病定制鞋。足部溃疡严重时,需要保护好伤口,注意卧床休息,采取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以健侧肢体活动为主,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在床上屈伸下肢,将患肢抬高30°~40°,锻炼足部功能,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及避免DF病情加重。

1.2.3 对症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全身治疗,如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应用抗生素等,每天检查老年患者的足部是否出现鸡眼、红肿胼胝、水泡裂口、特殊隆起等症状。指导患者按摩足部,按摩时应避免用力揉搓,皮肤无破损时可采用温水泡脚,水温控制在37 °C左右,时间10~20 min。如足部皮肤较为干燥,可涂抹适量护肤油,足趾间不可涂抹。有足部溃疡,应进行伤口评估,评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状况,进行Wagner分级,及时清创,选择适当的敷料,保持伤口基底温暖湿润,促进伤口愈合。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避免伤口周围皮肤浸渍。注意相对禁忌症(严重下肢缺血)。如有严重下肢缺血,应评估病情,给予血管重建。告知患者伤口愈合后应每1~3个月进行足部再评估,选择合适的鞋袜,特制的鞋具,预防溃疡复发。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老年DM患者的基础资料录入SPSS22.0中,吸烟史、DM家族史、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等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HbAlc、UA、TG及FIB等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为(x±s),采用χ2检验、t检验,P

2 结果

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两组的高血压史、吸烟史、TC及BM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研究在对比单纯DM组与DF组的资料后发现,两组的DM病程、HbAlc值、UA值、TG值、FIB值及DM家族史等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引发DF的高危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DM病程较长时,血管及神经受到高糖损害的时间也就越长,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反应更严重,因此可增加DF的发生率,DF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家族史的DM患者出现DF的概率较大[3]。HbAlc持续升高可严重影响血液微循环,造成肢体末端缺氧或灌注不足,TG升高提示血脂代谢紊乱,在血脂代谢过程长期处于紊乱状态时,不但会严重损害血管的氧化应激能力,致使血液出现高凝问题,还可能引起血管病变及DF。UA及FIB升高时,提示DM患者的代谢机制遭到进一步破坏,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无法正常交换营养物质,造成组织细胞难以吸收营养物质及正常排出代谢产物,进而导致肢端出现缺血、水肿症状,增加细菌感染发生率及引发DF[4-5]。此外,该研究还证实了脑血管病、DR、ASO、DN、DPN均与DF的发生存在关联。在DM患者出现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时,可引起供血障碍,并导致肢体远端血运异常、血管透明变性、增生大量内皮细胞,造成管腔变窄,进而加重肢体远端的缺氧、缺血状态,从而引起DF。如老年DM患者出现DF,应及早进行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控制病情,延缓病理生理变化,同时应强化DF对症护理,避免足部组织破坏及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预防发生截肢。为该研究的61例老年DF患者提供上述护理干预后Wagner分级明显改善,提示DF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综上,诱发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神经及血管病变等,为缓解DF患者的病情,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 康烁,田素斋,高俊香,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42-246.

[2] 佘敦敏,朱妍,冯尚勇,等.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3):240-243.

[3] 刘宁,叶小珍,卢斌,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57-61.

[4]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8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