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制作 青少年 科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0-0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天赋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大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去年,由教育部教科司、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发起主办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比较普遍地缺乏创造能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
开展电子制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而且它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
1 初学“电子制作”,激发兴趣和参与热情
认知兴趣是创造的“内驱力”,教师要以创新的意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出这样一个问题:用我们桌上的“电子制作”套材,就能拼搭出一台收音机。对于学生来说收音机是非常复杂的电器了,但当老师拼搭出一个能收听电台的收音机时,学生既惊讶,又好奇,萌发了浓郁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拼一些有趣的电路,如电光枪、测谎器、定时电灯等,使学生感到这些在他们眼里看来深不可测的东西,却离自己这么近,而且成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了思维。
2 循序渐进,在认知的过程中懂得初步原理
接下来就是认识电与电子制作的过程。第一课,首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电子制作”有什么用?在认识元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比较:比较不同元件的颜色、形状、作用、代表的符号,通过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小组交流,辅导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拼装图来拼装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拼装图中有拼装层次,学生可以按图较短时间内拼装完成具有声、光、电等各种功能的电路。例如拼装一台电扇,学生在30多秒就能完成,拼装一台电子报警器也只用时40多秒,而一台可调音量的收音机,3、4分钟就可以拼装完成,并能调出四个电台的广播。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拼装技术以后,及时介绍原理,使这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电子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学生处于对所学内容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必须解决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功能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让发光二极管发光,学生听了都很疑惑,没有电池怎么能让二极管发光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拿出一个经过充电的电容器,把它与一个发光二极管连接,立即能看到发光二极管亮了一下。
在反复的拼装训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感受到用较少的精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了对电子学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
3 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是创造一种适宜的条件”,在感知的过程中倡导“自我表现”,让学生“自由表达”, “进行创造”。合作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让学生在感知电子百拼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合作方式,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表现,增强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电子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方法,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如在拼装的过程中,导线和元件上的用来连接的扣比较紧,装拆困难,很容易造成零件的破损,有一个学生提议在扣上抹缝纫机油,增加度.经过实验,大家都给予肯定,在班级中进行了推广.从此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了,还经常总结出一些拼装技巧和同学分享。
在学生了解各种电子元件的特点与性能及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后,再辅导学生根据具体电路,试着改变其中一个元件,观察其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电路中去,加以验证并强化知识。例如:将“电子节拍器”中电容的容量改变可以引起节拍器节奏的改变,在“延时电灯”中改变电容的容量,也可以让延时时间长短发生变化。这样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由浅入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对元件、电路及原理等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他们提出创新要求。即对某个电路提出具体的改造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设计,将原有的电路改造成符合目标要求的新电路并安装。
由于电子制作中的各种元件既能按照现成的拼装图拼出各种趣味电路和实用电路,又可以利用电子元件块的不同联结拼装出许多书中没有的新电路,出现新功能,这就是电子百拼的创新功能。例如:NPN型“无光就亮”的发光二极管,将其中的光敏电阻异位后,就可以变为NPN型“见光就亮”了。普通的音乐门铃在适当的位置接上一个话筒,就成为“声控音乐门铃”。如再将喇叭换成发光二极管,则用声音就可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并且经一段延时后才熄灭,这就成了一盏“声控延时灯”。这种延时灯正是用于楼道和走廊照明的特殊用灯的原型。
篇2
关键词 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使得许多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面对思维方式已基本形成、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并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只有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教师必须要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任。
一、善于鼓励,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抑,创新能力差。当遇到问题时,甚至有些学生离开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后完全不知道应如何解决。由此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此问题如果在大学阶段仍得不到解决,这些人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针对此种现象,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创新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从而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进而发掘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巧妙设问,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有些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当教师打破常规时,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提出异议,此时如果教师进行妥协,则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曾亲历过这样一件事,在进行课堂小测验时有一道题的设问方式与常规设问方式不同,测验后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设问方式。借此机会,本人向学生们讲述了某地小学生以动物腿脚个数计算船长年龄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应有个人见解,不能进行惯性思维及点式思维。本人相信,此事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此事件中,本人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巧妙设问等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意愿去解决问题,抓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动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问、多质疑,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问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帮助学生消除点式思维、线性思维的影响,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适当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激动,从而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教为主"的观念,树立"教为不教"的观念,面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辅导,甚至是用“引导”代替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避免学生只会一味地照着葫芦画瓢。
总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成为为学生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助跑器。
参考文献:
[1]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9).
篇3
关键词 实验课 实践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15
Abstract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an essential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often affects the image of the right hemisphere of our brain contro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practice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opportunities,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s also a necessary measure for students to be specific, practical and profound in classroom knowledge. Only after the actual operation, knowledge can "live", for this, we should try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order to help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experiment;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new teaching
1 大学生上实验课的现状
以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医学学科为例,①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很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实验课上依旧有近一半的学生未能尽全力学习,遇到不想上的实验课,只有一半的学生坚定不会逃课。在动手操作机会上,一半的同学认为不多,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没有机会。在实验课上,不少学生无法做到专心听讲。实验课后,也仅仅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进一步的实验操作。且学校实验课设备材料不全,也是学生反映实验课无法良好开展的原因之一。
2 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作用
2.1 实践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
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如今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具有高学历的人会逐渐增多,然而社会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就需要创新带动生产,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没有实践创新能力,单单具备书本知识,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没有实践,就无法检验真理;没有创新,就无法取得进步。
2.2 实践操作带来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创新带来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实践操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使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知道大脑左右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发现,形象思维主要由大脑右半球负责,发明创造与右半球功能密切相关。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处理数学和逻辑排列。右半球负责音乐、美术和空间辨识。然而,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左半球,因此若要提高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可通过多活动左手左脚左边身体来实现。这说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它可以提升右半球的使用灵活度。达尔文曾说“用进废退”,就是这个意思。右半球负责发明创新,通过实践操作,在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也因为左右大脑交替使用而更加深刻地被记忆。
3 如何发挥实验课对实践创新的作用
3.1 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掌握基础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
知识是学生可以完整进行试验操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在实验过程中是无法清楚知道实验步骤的,不知道下一步需要什么药剂,常常是实验进行到一半便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知识掌握不牢固,也会导致实验进展缓慢,使一堂实验课完全满足不了一个小实验的时间要求。知识掌握不牢固,有时不单会延缓实验进程,有时往往实验中的一个操作失误,带来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要使实验课发挥作用,并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第一步便是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牢牢掌握。
3.2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良好、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凡是基层教学组织比较健全、教研活动比较活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就会接受得比较快、理解得比较深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和推广就会更深入。②例如,以高等医学院校大学实验课两种模式进行对比。第一种是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实验课上重新讲授一遍理论知识后,便直接由老师拿取标本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但这只是短时记忆,与单纯理论讲授差别不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学生无法直接接触标本,使之失去了实践操作的机会,此时实验课已经失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义。另一种新型改良的方法,是老师几乎不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分组学习标本知识,再交叉小组成员拿取标本讲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开展。老师在各组交换讲解完毕后,才会进行总结式标本讲解。某一堂医学解剖实验课的内容演示如下:
第一步:分组
以小班30人例。将班级同学按学号或者其他条件分为几组,每个组观察的标本不一样。如1至5号同学观察肩胛骨,6至10号同学观察肱骨,11至15号同学观察桡骨,16至20号同学观察髋骨,21至25号同学观察股骨,26至30号同学观察骶骨。一共分成6组。各组内部相互合作拿着课本对照标本,记下本小组任务骨骼的各个结构。
第二步:小组交叉进行标本讲解
各个小组交叉结合进行讲解。如1号、6号、11号、16号、21号与26进行组合,2号、7号、12号、17号、22号与27号组合,3号、8号、13号、18号、23号与28号结合等等,重新分为五个小组。这时每个小组每个人学到的知识都不同,可以进行互相教授。1号讲解肩胛骨,6号讲解肱骨,11号讲解桡骨等等。这个讲解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很了解标本结构与功能。所以经过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标本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空间设想能力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老师拿取标本总结式讲解
经过两分组交叉讲解之后,同学们对标本的认识已经很深刻了,但是学生讲解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与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系统讲解,完善同学们大脑中对标本的框架图,并且点出同学们讲解时没有提及的重要知识点,将知识点梳理一遍。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印象。
3.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适当
一些高校仍未能意识到实验课的作用,往往在教学中理论课的学时总是大于实验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机会少。我们既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又需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授理论知识之后,就应当上实验课,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实验课中,可以直观看到“知识”的原貌,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只有在这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进行实践操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验课所占比例一定要适当,既不能太多,以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基础操作知识的机会,也不能太少,以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3.4 定期举办校级或院级医学实践创新操作比赛
实践创新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对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样选拔的成员所组建的团队相对稳定和团结,在团队内形成“以老带新”的格局,有经验的老生带领新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形成梯队建设,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场所。③在比赛中会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的心理建设不稳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现场创新应变能力不够,往往无法正常发挥,更不必说超常发挥。只有不断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锻炼自己,才能在将来治病救人时,在手术台上能够牢牢掌控救治现场走向。
4 结语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计划,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举措,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④经过如此改良的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这一切都能锻炼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基础。
注释
① 彭睿.唐诗涵.陈诗琦.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课学生上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2059-2061.
② 张雁平.胡野.教学创新导向的高职主题教研活动体系构建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5-9.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职能作用;问题探讨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财务会计的职能中,经济核算是其主要中心任务。财务会计重点对企业销的各个环节进行核算,企业有了利润就与国家进行利润分成,企业没有利润国家实行财政补贴或名目繁多的各种返利等政策,使得财务职能无足轻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各项管理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进入上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利改税”实施后,尤其到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国家不再承担包袱,优胜劣汰在各企业间成为竞争的统一法则,企业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最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财务管理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强自身建设,扩大管理职能外延,把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学好管理会计理论,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管理会计范畴很大,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给管理会计下了一个范围较广泛的定义:除了外部审计以外的所有会计分支(包括簿记系统、资金筹措、编制财务计划与核算、实施财务控制、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融合,它是向企业管理经营决策者提供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机构。它按照企业未来的目标和经营方针,预测企业经济前景,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
国际上管理会计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初步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但在企业管理中,凭着经验的传统管理占着主导地位,许多工厂经营租放,管理混乱。如何用先进的科学管理代替落后的传统管理,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创立的、集中体现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管理学说”应运而生。
同时,会计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如目标成本、预算控制等相继出现,经过实践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初级阶段。到了5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战后经济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的工艺水平空前提高,企业生产的经营环境也变得日趋复杂。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愈加激烈。为使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维持其目前的存在和将来的发展,随之产生了凝聚着当代科学成果,内容极为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它是泰罗于上世纪初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又一新的重大突破,使企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武装了企业会计,扩展了传统会计的职能领域,加速了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演进过程。
管理会计的一整套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会计科学的发展。它的基本职能已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而发展成为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与控制。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到了70年代,管理会计风靡世界,被誉为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又是现代化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了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企业界针对我国国情和人们的认识程度,以现代化管理方式,推广应用了部分专门技术,如盈亏平衡分析、市场分析、决策技术、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 算等等。虽不够普及和深化,但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会计应发挥的职能作用创新
虽然管理会计理论还不很成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管理方法越来越普遍地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为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发挥着作用。因而财务部门在做好经济核算的同时,我认为更应重点加强以下管理会计职能:
1.做好企业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一个企业只有对当前和长远目标作出客观的预测,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第一手信息。管理会计要对企业经济规模、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市场调研等经济指标作出较为实际的预测,供企业决策者参考。
2.建立经济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制控制经营全过程。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分别落实到各部门。采用比价采购、倒推目标成本等方法,具体下达经济责任指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使企业内部各个利润中心职责明晰,并对完成情况,事前、事中、事后适时进行分析、反馈,及时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目标的完成。
3.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加强现金流量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管理会计应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优融资方案,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相反,一个企业盈利水平再高,但缺乏资金筹划,缺乏资金管理,该回笼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造成企业缺血,也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而在做好资金筹集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抓住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降低库存,加大销售力度,确保企业资金周转流畅。
4.建立严谨的核算议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现代企业管理十分注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贯彻落实企业经济目标。这就需要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按照各自的经济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责权利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奖惩、控制各级企业组织行为,不断完善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参与企业经济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也是各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怎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是各职能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之一。管理会计作为主要参与决策部门之一,要从经济专业上利用成本性态分析、量本利分析等动态、静态指标方法,对长短期投资、生产、定价等做好经济决策的前期预测。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应当注意问题的完善
某大学国际会计系对一些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获,通过对盈利与非盈利两组企业调查发现,盈利企业总体上对管理控制的重视程度超过非盈利企业。在50个选项中有32项控制,盈利企业的选择比例高于非盈利企业,特别是对目标利润与资金占用的预算与考核及奖惩方案的制定与兑现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力度,说明盈利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它们在内部控制上的努力有很重要的关联。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我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性较强,不易掌握,应逐步研究和制定相对紧凑、简化、可细化操作的实用型方法。要针对企业间的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工作扎扎实实,不可求大、求全、求虚。
其次,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与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紧密相关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在科学决策与内部管理控制中,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虽有一定基础,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推广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方法任重而道远。
篇5
【摘要】设计制作了一种一种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它是将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装在兜袋内,连接电极片的导线被设置、固定并包裹于背心左侧胸兜内。无论怎样活动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装都不会离开背心,避免了被磕碰、遭水浸的问题发生。这样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患者穿脱方便、舒适,并且一次性使用后弃去,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简易,背心,医疗消耗品设计
现有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通常都是用吊带挂在胸前来进行监测,在弯腰时监测仪会跟着人的动作向前悠荡,容易遭到磕碰,洗脸时还容易遭到水浸,容易造成监测仪损坏。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二,现有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上连接电极片的导线都是悬挂在患者身上,极易刮碰,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另外,临床上需要使用动态心电监测仪检测的患者,常常轮流使用同一台监测仪,这样造成的交叉感染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更好为临床工作服务,方便于患者。我们研制了一种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它是将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装在兜袋内,连接电极片的导线被设置、固定并包裹于监测仪背心左侧胸兜内。无论怎样活动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装都不会离开背心,避免了被磕碰、遭水浸的问题发生。这样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患者穿脱方便舒适,并且一次性使用后弃去,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一、 材料与制作
原材料为较厚或双层的医用无纺布
制作方法:
按照裁剪衣服的方法 :
1、 裁出肩带、胸围、兜袋和兜盖,肩带和胸围连为一体,兜袋固定在胸围胸前位置的外表面上,兜盖固定在兜袋上侧的胸围上。胸兜设置在监测仪佩戴背心内侧,,并且一侧固定在背心上,另一侧在使用时粘贴,用以固定连接电极片的导线。
2、 制作出弹性的胸围下摆,弹性的胸围下摆连接在胸围的下侧。弹性的胸围下摆可以使胸围紧贴在人体的胸腔周围。
二、 使用方法
由于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由医用无纺布制成可以贴身穿在身上,并且不会产生任何不适。一次性使用后弃去,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 有益效果
1、 穿着舒适:由于背心的原材料为医用无纺布,透气性好,可以贴身穿在身上不会产生任何不适。
2、 佩戴安全:背心选用医用无纺布作为原材料,由于无纺布的性质是透气但不透水不透油,所以不会遭水浸。
3、 设计合理:
(1) 兜袋固定在胸围胸前位置的外表面上,兜盖固定在兜袋上侧的胸围上。并且制作了弹性的胸围下摆,它可以使胸围紧贴在人体的胸腔周围。避免了磕碰问题的出现。
(2) 连接电极片的导线被设置固定并包裹于监测仪背心左侧胸兜内。
4、 加工制作简单,便于生产制作。
5、 成本低廉,可以一次性使用后弃去,避免了交叉感染。
四、 分析
一次性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采用为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设置配套用具—背心的办法,解决了现有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用吊带挂在胸前来进行监测,在弯腰时监测仪会跟着人的动作向前悠荡,容易遭到磕碰,继而影响洗漱及睡眠,同时导线刮碰,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且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等问题。其科学依据如下;
(1)、 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测仪佩戴背心选用医用无纺布作为原材料,由于无纺布的性质是透气但不透水不透油,可以贴身穿在身上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并且不会遭水浸。
(2)、 设计合理:兜袋固定在胸围胸前位置的外表面上,兜盖固定在兜袋上侧的胸围上。并且制作了弹性的胸围下摆,它可以使胸围紧贴在人体的胸腔周围。避免了磕碰问题的出现;连接电极片的导线被设置固定并包裹于监测仪背心左侧胸兜内。
(3)、 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以一次性使用后弃去,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篇6
通讯作者:张福英
【摘要】 目的 探讨丁螺环酮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丁螺环酮治疗,实验组7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采用SDS抑郁量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抑郁状态。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痊愈29例(40.3%),显著进步36例(50.0%),SDS评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丁螺环酮;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 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思维迟钝、情感沮丧低落、语言活动能力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疾病,老年人居多。诱发老年抑郁症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体质、精神等各种因素[1]。调查发现,抑郁症已成为所有疾病中给人们带来精神及经济负担第二重要的疾病,同时也对患者家属带来痛苦,其损失为其它疾病难以企及[2]。本文应用丁螺环酮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抑郁,以考察联合用药在改善抑郁症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科治疗的抑郁症病例10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将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2±7.9)岁;实验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平均年龄(69.6±7.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初始SD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采取口服给药形式,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服用丁螺环酮,开始为15 mg/d,3周内逐渐调整至30 mg/d,3次/d;实验组加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早晨、晚间固定时段与食物同服,1次/d,温水送服。起始剂量75 mg/d,单次给药,视病情将剂量递增至225 mg/d,递增过程>4 d;对照组加服安慰剂,两组试验期间均不加用其他精神类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SDS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a0.05。
2 结果
实验组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症状均在治疗后第4周消失。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1周末、5周末SDS结果(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丁螺环酮用于抗抑郁的辅助治疗,其对5-HT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小剂量应用丁螺环酮时,突触前5-HT自身受体激动强于突触后激动效应,从而产生负反馈,降低患者体内5-HT活力,缓解抑郁症状。临床研究发现,文拉法辛发挥抗抑郁作用不同于丁螺环酮,其药理机制为:阻断NE和5-HT再摄取的同时,提高NE、5-HT浓度,因此可以发挥双重抗抑郁效果,文拉法辛对多巴胺的重摄取抑制作用较弱[3]。其次级代谢物去甲基文拉法辛也可以起到较弱的5-HT、NE重摄取抑制作用。有研究显示,文拉法辛增加患者注意力,改善记忆力,加快反应速度,且对精神运动均不产生不良影响[4]。本组研究中,联合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5周末SD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相比显著下降(P
参考文献
[1] 董青,王智樱,李焰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598-600.
[2] De Battista C,Sofuoglu M,Schatzberg AF.Serotonergic synergism:The risk and benefits of combining the selective serotomin reuptake inhibitors with other serotonergic drugs. Biol Psychiatry,2008,44(12):34.
[3] 董青,王智樱,李焰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598-600.
篇7
一、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毅力、意志、动机和态度等心理品质及人格特征的个性差异。心理学家把创新意识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有关变量作相关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影响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同时,还表明创新意识与非智力因素正相关且关系密切。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敢于标新立异,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脑生理学和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探索和好奇心,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较为注重个人发展。这表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实现其创造性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教师要发现班集体中有创新精神的苗子,表扬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树立创新榜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独立分析综合、寻找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四、注重双基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不等于说有了“双基”后再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在进行“双基”教育的过程中就予以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篇8
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们的看法有时会非常地幼稚,但在这些幼稚的见解中,也能了解到他们的独到之处(往往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尊重并善于培养他们这些方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挖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幼儿身上,但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幼儿被动地去做,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主动性、积极性,更无创新可言。因此教师要发挥幼儿主动性,保护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比如,在绘画课中,教师不要一贯地让幼儿照葫芦画瓢,可以给出一个标题,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在科学课上,我问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雪化了,变成什么?”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到“春天”。其它的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感到非常惊奇,因为这个调皮的孩子能独立思考且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了一个不仅正确而且近乎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封闭性提问而言,它打破了一贯地思维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无知、幼稚,但好奇心强,经常会异想天开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星人会讲话吗?”“月亮上的小白兔吃什麽?”诸如此类问题,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幼儿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二、家长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的意见。针对某一个问题,倘若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家长应恰当的给予鼓励,而不要片面的做出完全的否定。即使是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答卷,也要先对他的大胆,勇于发言表示赞赏,然后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最后从道理上引导他摒弃不正确的想法。切忌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完全否定。这样就会很轻易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使自身创新素质得不到提高。
2、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设置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设置图书角,不仅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逐渐发现孩子对书中某些知识的有所创新。例如,有一幅两只小鸡在抢捉虫子的图画,家长可提出疑问:“画上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在争虫子。”家长可接着问:“他们是怎么争起来的,结果怎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对内容会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家庭图书角这块孩子们的小天地是很应该开辟的。
3、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灵感的培养。灵感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经验有限,见识不多,对他们灵感的培养一定要把握时机。有时,孩子对某一问题一点也想不通,突然会在某一时刻来了情绪,并且能专心琢磨,很快将问题解决。其实这就是孩子灵感的出现,在这时候我们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让他从中体验灵感,加强对灵感产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三、幼儿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篇9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影响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理论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测评工具
2.2.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为王极盛编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竞争心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初步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作答,从1~5分别表示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
2.2.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有十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MH1)、偏执(MH2)、敌对(MH3)、人际关系敏感(MH4)、抑郁(MH5)、焦虑(MH6)、学习压力(MH7)、适应不良(MH8)、情绪不稳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该量表为王极盛(1997)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所编制,信度、效度较高[7]。
2.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统计处理。
3结果
3.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分别计算三个子量表各项目得分与其相应的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创新意识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1~0.69之间,创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5~0.76之间,竞争心子量表中,除第58项与其总分的相关为0.31,其余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2~0.79之间。
3.1.2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
分别对这三个子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将区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个项目剔除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卡特尔“陡阶检验”原理,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创新意识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为7.45,其余特征值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1.4%,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4。对创新能力子量表进行同样的分析,发现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5,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8.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1。对竞争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6,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54.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6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三个子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a)分别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别为0.87、0.88、0.91。
3.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整体特点
将三个子量表所含项目的评分之和除以其项目数作为该子量表得分,中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上的得分分别为3.38±.76、3.32±.81、3.52±.83。
3.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3.1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创新意识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抑郁、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呈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1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附图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创新心理素质的差异比较
选择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试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两组,对这两组学生在创新心理素质子量表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在创新意识和竞争心上均有显著差异。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两组被试创新心理素质的比较
心理健康水平高组心理健康水平低组
MSDMSDtp
创新意识3.540.863.270.673.03**.003
创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竞争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子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与之显著相关的心理健康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学习压力分别进入了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回归方程,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则依次进入对创新能力的回归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素BR[2]Betatp
创新意识学习压力-.183.032-.1804.315.000
创新能力学习压力-.210.014-.1953.436.001
适应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竞争心学习压力-.242.047-.2185.255.000
4讨论
4.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对创新心理素质三个子量表分别进行项目一总分相关分析,正式项目与其对应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均在0.50以上,表明这些项目均有较好的鉴别力。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子量表均有一个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说明该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个子量表的项目在该子量表的这一因素上均有较高的负荷,这一结果与我们编制量表时的理论构思基本吻合,从而表明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的信度进行考察,发现其同质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个子量表的信度较高。
4.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心理素质整体状况不错。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权威,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处于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可塑性较强,因此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使其具备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这应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强的个体,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创新意识和竞争心上要显著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创新能力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认知结构,创新意识和竞争心则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结构,因此相对而言后两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比前者更为密切些。已有学者[5-6]对创新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两者关系紧密。创新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影响作用较大,创新能力受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现在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学习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任务使他们体验到较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应激反应。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智力效应,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提高创新敏感性,对有关创新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创新效应。时常处于抑郁、焦虑、紧张状态下的个体,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受到抑制,难于保持较高的水平。学习压力对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如何将学习压力调控到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以便促进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创新教育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与适应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适应不良对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较为有趣和费解。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创新能力愈高,个体行为方式独特性愈强,导致有时与外界的常规不太适应有关,具体的原因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总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维护有利于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长。
5结论
5.1自编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经检验这三个子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
【参考文献】
1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教育发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1):5-13
4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学刊,1999;94(2):23-25
5王极盛.创新时代.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25-146
篇10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新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与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必须重视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教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化学是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有利于保证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与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全面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创新。其次,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爱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新思路与新认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化学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化学实验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立足教材,走出教材,突破教学模式与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方法,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思维的判别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乙烯制取实验中,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控制,以保证产物的纯净。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加深了对于实验基本知识的印象,又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性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与主动探索的动力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动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并且每一位学生之间都具有差异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与思维的习惯影响,思维懒惰,不善于思考与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化学与生命、能源、材料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之间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激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将化学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例如,可以设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与生物和物理相关的问题以及总结概括性的问题等。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问题空间,在学生的情感领域创设一种从问题到解答的情境,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解疑答惑的心理与愿望,促进学生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意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集中思考,并不断发散思维,让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科技活动是创新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进行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去农村、工厂等地方参观与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现象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化学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系,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实现了从生活到理论再到生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发挥个人创造能力,自主完成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与时展的要求,对于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凤霞.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
旬刊),2011(4).
[2] 柏林洋,邵俭福.基于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
考试周刊,2012(83).
- 上一篇:如何传承孝文化
- 下一篇: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